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十二五”发展规划(2)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8346476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6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十二五”发展规划(2)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十二五”发展规划(2)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十二五”发展规划(2)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十二五”发展规划(2)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十二五”发展规划(2)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十二五”发展规划(2)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十二五”发展规划(2)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十二五”发展规划(2)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十二五”发展规划(2)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十二五”发展规划(2)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十二五”发展规划(2)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十二五”发展规划(2)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十二五”发展规划(2)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十二五”发展规划(2)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

兼职教师均来自机电行业、企业等单位。

在教师队伍中,拥有教授(研究员)3人,副教授(高级工程师)23人,中级职称15人,初级职称18人,副高以上职称比例为44.07%,双师素质教师48人,占81.36%,45岁以下的研究生学历28人,比例为47.5%。

4、实践教学条件较好、功能齐全

本专业已建成实验验证、仿真教学、实践实训的实践性教学体系,拥有单片机实训室、PLC实训室、CAD实训室、三电实验室、钳工实训室、维修电工实训室、机加工车间、数控车间等。

机电实训基地已通过评审获准得到世行贷款的支持建成国家级示范性实训基地,能满足专业教学需求,形成真实或仿真的职业环境。

本专业还建立了山推工程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山东博特精工股份有限公司、天津华威工程技术服务公司等26个校外实训基地,能满足本专业生产实习、顶岗实习的需要,成为专业教学的有效延伸。

5、人才培养模式独具特色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独具特色。

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等办学形式,将职业能力训练融入到整个教学过程中去,深化教学改革。

改变以课堂为中心的传统培养模式,将先理论后实践改变为从实践到理论再到实践的“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并且淡化实践与理论的界线,将两者相互融合、相互渗透,推进“理实一体化教学”在核心课程中的实施。

按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积极开展“订单培养”。

6、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成果显著

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成果显著。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为全国高职院校专业教学改革试点专业,山东省高职院校品牌专业、特色专业,学院重点建设专业。

现有《工程机械CAD/CAM》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机械制图与CAD》、《机械设计基础》、《数控机床编程与操作》、《电气控制系统的安装与调试》、《工程机械结构分析与应用》等省级精品课程5门,《工程材料与成型工艺》等11门院级精品课程。

《数控编程与操作》课程教学团队获山东省优秀教学团队。

加强职业技能类培训鉴定工作,提高培训质量。

在原有维修电工、数控车工等四个鉴定工种基础上,进一步引进Pro/E设计工程师、ATA等全球认证职业资格证书,使“双证书”的获取率保证在100%。

职业技能证书获取与专业的符合度达到100%,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和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总体满意率均达到95%以上,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和竞争能力。

进一步加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采用“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模式,培养学生对机械、电子、自动控制等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自主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鼓励学生参加各种技能竞赛,提高竞争意识。

在山东省首届大学生机电产品创新设计竞赛中荣获一等奖,在2008年、2009年连续两年山东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荣获三等奖,2010年山东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荣获二等奖。

(二)十二五发展环境

1、机电行业发展的需要

济宁市装备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1153家,其中大中型企业159家。

山推工程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小松山推工程机械有限公司、山东博特精工股份有限公司等一批大型骨干企业经济效益可观,发展势头良好;

济宁高新技术开发区光机电工业园有香港力讯科技有限公司、台湾联电集团等大批企业进驻;

另外,济宁民营机电企业也有长足的进步。

所有这些,都需要大量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应用技术人才。

近年来,济宁高新区将工程机械作为支柱产业,重点培植、优先发展。

成功吸纳了山推股份、日本小松山推、日本TOPY、美国伊顿液压、美国世纪车轮、美国捷马、瑞典沃尔沃、法国浩珂矿山设备、德国格林机械、精益轴承、永生重工等企业为代表的数百家工程机械企业。

2010年3月28日,山东省济宁市人力资源市场向社会公布了2010年第一季度需求大于求职缺口最大的前十个职业,机械工程技术人员以1:

2.48的求人倍率位列榜首。

数据统计显示,市场需求人数3220人,但是求职人数只有1299人,缺口数达到1921人。

2、专业优势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是我院开办最早的专业之一,经过多年的办学实践和历史积淀,在产学结合教育机制、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构建、教学内容改革、实验实训基地建设、“双师”素质教师培养、“双证书”制度等方面已形成了鲜明的专业优势和办学特色。

随着现代化工业生产的发展,机电一体化技术的集成应用正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由气动技术、液压技术、传感器技术、PLC技术、网络及通讯技术等学科的强烈相互渗透而形成的机电一体化技术,已成为当今工业科技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适应全省经济建设的高速发展,满足社会对机电类高等职业技术人才的需求,进一步推动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我院遵照教育部关于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有关精神,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决定加快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建设步伐,并且对机电一体化技术的专业人才需求进行了广泛地社会调研。

3、存在的不足

近几年来,我系的专业建设尽管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还存在一些不足,具体表现在:

(1)部分教师的教学理念相对滞后

虽然广大教师通过学习研究关于高职教育的各类文件,教学理念有了较大的改观,但有些教师没有对高职教育教学规律进行系统的研究,对教高[2006]16号文件的精髓理解模糊,特别对2010—2020国家教育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学习不到位,导致部分教师的教学理念相对滞后。

(2)专业实训场所不足

目前的实践教学场所能满足专业教学需求,但核心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条件有待进一步改善,校外实训基地还要进一步扩大。

(3)校企合作有待深入

校企合作没有充分的开展,订单式培养比例偏少。

专业建设与改革优化有待进一步深入,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结构在不断调研的基础上有待进一步调整和优化。

(4)教师的科研、教研能力不强

目前我系的专业科研工作还处于启动阶段,教研、科研工作水平较低,尤其横向科研工作,还缺少科研项目来源,教师承接科研项目的机会少,急需开辟科研项目来源,提高教师科研能力与科研水平。

二、专业建设的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人才市场需求为依据,以就业为导向,参照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职业岗位任职要求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推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和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深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

加强“双师”结构教师队伍建设和“校中厂”、“厂中校”形式的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突出职业教育的特色;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为区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提供充足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支撑。

三、专业建设目标

(一)总体目标

依托济宁市装备制造业产业优势,深化行业、企业合作,实行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推进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建设,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加强教学团队建设和社会服务能力建设。

经过5年建设,将本专业建设成为适应济宁市经济建设需要、办学理念先进、教学条件完备、师资力量雄厚、课程体系科学、专业特色鲜明、能够引领山东省同类专业及专业群的示范性专业。

(二)具体目标

1.实行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通过校企合作,依托行业、企业,实行工学交替,在与山推工程机械机械有限公司、山东博特精工股份有限公司、伊顿液压系统(济宁)有限公司等行业重点企业成功举办“冠名班”的基础上,进行一步推行“校中厂”、“厂中校”的培养模式。

2.推进课程体系与课程的改革与建设通过对机电行业访谈、实践专家研讨会,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分析;

由专业教师和企业专家共同描述典型工作任务;

召开专业教师、实践专家研讨会;

按照从学徒、岗位胜任者、班组长、车间技术员、企业专家等不同职业阶段设计工作情境;

在参考职业标准的基础上确定基于工作过程的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

将6门课程建成优质核心课程,全部按国家级精品课程标准建设。

3.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形成以自动生产线控制、数控机床操作与加工等机电控制领域为重点的,集教学实训、技术培训、职业技能鉴定、技术推广与职业素质训导多功能为一体的校内实训基地。

在原有26家校外实训基地的基础上,以校企深度合作为途径,再新建8家互利共赢、关系紧密的校外实训基地。

4.教学团队建设建设一支教学水平高、实践能力强、专业技术方向互补的教学团队。

经过5年的建设,培养专业带头人2-3名、骨干教师6-8名。

聘请技术骨干和能工巧匠作为稳定的兼职教师,参与课程开发与设计,承担实践课的教学工作,专兼职教师比例稳定在1:

1左右。

专任教师“双师素质”达到95%以上。

5.社会服务能力发挥专业优势,依托济宁市职业技能鉴定所,大力开展企业员工技术培训,开展维修电工、数控操作工的培训与鉴定,每年600-1000人次。

依托机电研究所,开展新技术推广应用,提升专业的社会服务能力,每年承接市级及以上技术研发课题或企业横向课题3-5项。

6.拓宽办学方向、引领专业群建设根据济宁打造全球最大的工程机械产业基地、建设工程机械“千亿工程”产业集群的发展现状,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在现代制造和现代控制方向的基础上,从2011年起开设工程机械方向,为工程机械行业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

同时,以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建设为龙头,为电气自动化技术、数控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矿山机电等专业提供可借鉴的经验,实现教学团队、专业平台和校内外实训基地的资源共享。

充分利用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社会影响力,带动并促进整个专业群的建设和发展。

四、专业建设规划

(一)人才培养体制创新

机电工程系与行业企业专家将进一步紧密结合,构建新的校企合作机制,创新技能人才培养体制。

积极探索建立全方位合作内容、全过程合作环节、多样化合作形式、高水平合作层次的长效机制,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合作格局,不断创造出互利双赢、共同发展的合作效益,取得了较好的成效,积累了很多好的经验。

依托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在7个方面充分发挥出校企合作的优势:

1、有计划地开展行业重点人才需求的滚动调查,以保证专业设置在一定时期内的方向性和有效性;

2、和企业合作进行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的研究,以保证人才培养的适应性;

3、对专业教育计划的制定和修正,以保证教学环节的针对性;

4、和企业合作编写高职教材和聘任兼职教师,以保证课堂教学的实用性;

5、校企合作进行技术应用项目的开发,以保证师生技术应用能力的持续提高和技术应用性、新颖性;

6、和企业合作落实实训、实习项目和基地,以保证高职教育的实践性;

7、和企业合作进行学生就业指导和聘用工作,以保证高职教育的稳定性。

(二)专业规模拓展

办学规模:

本专业的建设方向和目标是为济宁市和鲁南地区的发展服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必要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现代化生产第一线,运用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技术,进行机械零件和模具设计(包括汽车零部件及其制造用模具)、编制制造工艺;

同时具有数控加工编程能力、掌握典型数控机床的结构和工作原理等基本知识,熟练操作数控机床等现代机械制造设备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在2015年,实现每年600人的招生规模,明确形成2~3个专业方向。

专业拓展:

根据山东省装备制造业发展的客观需求,以及济宁市大力发展工程机械相关产业的发展战略,本专业重点考虑服务本地区制造类企业、特别关注工程机械零部件制造业,计划在现有现代加工技术、现代控制技术两个专业方向上,增加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方向。

在该专业面向社区服务模式探索上,基本确立了以工程机械营销与技术服务、公路施工机械维修与管理为主要发展方向。

今后,根据专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将以上建设目标逐步落实到培养计划制定、课程设置、课程教学和实训等各个工作环节。

(三)人才培养模式重构与完善

完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校企合作”人才培养体制。

遵循职业教育“实践性、开放性、职业性”原则,继续深化“产学一体,工学结合”为特征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一步完善已实施的“冠名单”培养、“订单培养”,“顶岗实习”和“2+1”等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全程渗透工学结合。

构建适应于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管理机制、合作机制和保障机制,新增3个冠名班,校企融合、学做一体。

以就业为导向,利用我院良好的校企合作资源,把工学结合作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

(四)教学团队建设

通过三到五年的不懈努力,建设一支师德高尚、结构合理、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的双师教学团队。

到2015年,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力争实现有3名教授,每门主干课程至少有2名副教授,主讲教师硕士及以上学历、讲师及以上职称达到100%以上,双师素质教师占专业课教师的比例达到90%以上,来自企业、科研院所等兼职教师达到50%以上,40岁以下具有研究生学历、硕士及以上学位的教师达到100%以上。

通过推行教学改革、人才引进等方式,争取到2015年,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拥有合格的专业带头人3人、骨干教师5~6人。

(五)实践教学条件建设

产学研合作促进教学改革,涉及课程内容的重组、教材编写和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的变革,目的是与企业人才规格接轨,与劳动就业接轨。

充分利用理实一体课堂教学、校内实训、企业实习、技能大赛等四个环节,做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对接、实训教学与工程技术应用对接、素质培养与企业一线人才要求对接和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技能大赛对接等四个“无缝对接”。

1、校内实训基地建设

在现有实训条件的基础上,新建生产性教学工厂1个;

新建实训室2个:

模具理实一体实训室、数控机床故障诊断与维修实训中心;

扩建实训中心(室)5个:

液压和气压传动理实一体实训室、电机及拖动理实一体实训室、电工与电子理实一体实训室、PLC及网络应用理实一体实训室和电力电子技术及电气传动理实一体实训室

拓宽实训中心(室)的功能,加大社会服务能力,建成完善的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生产性实训基地,成为集教学、技能鉴定、科研、生产、培训为一体的产学研基地。

2、校外实习基地建设

通过与企业共建“校中厂”、“厂中校”、员工技术培训和新技术推广应用等形式加强校企合作,形成“互利共赢、共建共用”长效机制,建立稳定、合作良好的校外实习基地。

在现有26家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的基础上,新建17家校外实训基地。

加强顶岗实习管理制度和评价体系建设,加强学生顶岗实习现场管理,使之成为学生顶岗实习、综合实训及就业基地,满足学生顶岗实习的需要。

3、实验实训条件内涵建设

在重点进行实验实训条件硬件建设的同时,注重教学实验实训条件体系的内涵建设,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完善实践教学管理制度,创新实践教学管理机制;

大力进行实验实训教学改革,寻求更为有效的教学方法;

积极探索实验实训条件建设的校企合作新模式,拓展校内实训基地的社会服务功能。

在内涵建设方面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促进实践教学质量的提高。

(六)课程建设

根据学生实际和本地区行业企业对技能的要求,按照学习领域定位、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领域设计的教学要求,制定相关专业课程的课程标准。

做到课程标准与职业资格标准的接轨,实现课程标准与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协调。

紧跟企业岗位能力的发展需要,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和课程内容。

通过网络课程建设、专业核心课程建设及精品课程建设,带动专业整体课程的建设与发展,共享优质课程资源。

采用引进与自主开发相结合,建设本专业教学资源库。

资源库建设既符合高职教育特点又突出本专业及其所属行业特色。

通过资源库的建设和应用,整合各种优质资源,促进教学改革,满足学生自主学习需要,为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和构建终身学习体系搭建起公共资源平台,充分发挥品牌特色专业优质教学资源的辐射服务能力,使其产生更大的社会效益。

(七)教研科研

1、教研与科研建设

在完成教学工作的基础上,大力加强科研和教研队伍建设,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努力培养和造就一支素质好、水平高,具有较强教研、科研能力的人才队伍。

(1)在学院科研处的具体指导下,建立健全机电系教研、科研组织机构和体系。

(2)建立教师参与教研、科研的激励机制,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教研、科研工作,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新课题立项研究和科技服务,争取做到全系参与教研、科研工作的教师数达到教师总数的65%以上。

同时积极鼓励教师公开发表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尤其是在国内外有影响的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

(3)加强对教研、科研经费的管理,确保本专业的教研、科研管理经费逐年增长,为教师进行教研、科研、学术交流等提供强有力的经费支持。

2、教材建设

根据本专业的教材建设规划,鼓励教师积极参加教材建设,组织编写适合该专业人才培养需求、特色鲜明的高质量教材,争取主编、参编公开发行的教材。

同时鼓励开发自编校本教材。

每年投入本专业课程建设的经费不少于2万元。

3.继续开展青年教师优质课竞赛,积极开展实践教学评比、现代化技术教学评比、优秀教材评比、优秀课件评比等教育活动,目的在于抓好影响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4.加强对外交流,积极参加各种有益的教研活动,吸取优秀的教学资源和先进的课程、教材建设经验。

5.根据本专业的实际情况,制定必要的激励制度,来促进精品课程和优秀教材建设工作。

(八)专业群建设

根据现代先进制造业四个工作阶段:

设计、制造、控制、维修的特点,依据专业由工作阶段决定的原理,以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为龙头,带动及辐射的专业有五个,分别是数控技术专业、电气自动化专业、模具设计与制造、矿山机电。

五个专业均服务于现代制造行业,使基础课程、理实一体化实训室、师资力量相互联系和依存,课程相互交叉渗透,技能训练项目内容相近,进行以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为重点的专业群建设,可以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改革、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做到资源、成果共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