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经济学考试攻略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346740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50.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方经济学考试攻略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西方经济学考试攻略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西方经济学考试攻略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西方经济学考试攻略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西方经济学考试攻略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西方经济学考试攻略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8页
西方经济学考试攻略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8页
西方经济学考试攻略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8页
西方经济学考试攻略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8页
西方经济学考试攻略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8页
西方经济学考试攻略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8页
西方经济学考试攻略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8页
西方经济学考试攻略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8页
西方经济学考试攻略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8页
西方经济学考试攻略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8页
西方经济学考试攻略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8页
西方经济学考试攻略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8页
西方经济学考试攻略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8页
西方经济学考试攻略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8页
西方经济学考试攻略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西方经济学考试攻略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西方经济学考试攻略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方经济学考试攻略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西方经济学考试攻略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若厂商生产两种在原料上具有竞争性的商品,那么相关商品价格提高导致一种商品供给量减少;

相反,如果另一种商品是一种联合的副产品,相关商品价格提高将导致一种商品的供给量增加。

此外,厂商的目标、对未来的预期以及政府的政策等也会对一种商品的供给产生影响。

J3运用供求分析说明:

(1)“谷贱伤农”的道理何在?

(2)为什么20世纪70年代石油输出国组织要限制石油产量?

“谷贱伤农”是指农产品获得丰收不仅不能使得农民从中获益,可能还会因农产品价格下降而导致收入降低。

一般来说,市场对农产品需求的价格弹性很小,即农产品的需求是缺乏弹性的。

当农产品的价格下降以后,需求量的增加幅度难以弥补价格下降对收入的影响,从而使农民的总收益下降。

同样的道理,由于石油为各国的重要能源,其需求价格弹性较小。

在石油的需求没有变化的情况下,石油输出国组织限制石油的供给,会使得石油的价格上涨。

由于各国对石油的需求缺乏弹性,因而石油价格上涨将使得石油输出国组织的总收益增加。

若不限制石油供给,供给增加将导致石油价格下降,而供给量的增加不能弥补价格下降对收益所造成的损失。

故而他们要限制石油产量。

J4为什么消费者的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

试利用基数效用论加以说明。

消费者的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是由需求曲线背后的消费者行为所决定的。

下面依照基数效用论加以说明。

基数效用论假设消费者消费一定数量的商品组合所获得的效用是可以度量的,并且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增加一单位商品的消费所增加的效用满足是递减的,即边际效用服从递减规律。

据此,追求效用最大化的消费者在选择消费商品时,都会以货币的边际效用为标准,衡量增加商品消费的边际效用,以便获得最大满足。

假定消费者货币的边际效用为λ,而消费商品的边际效用为MU。

如果消费者消费商品的价格为P,那么,在既定的收入约束条件下,若MU>

Pλ,消费者就选择消费商品而不是货币;

相反,若MU<

Pλ,消费者选择消费货币。

因此,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条件是:

MU/P=λ。

它表示,为了获得最大效用,消费者购买任意一种商品时,每单位货币购买该商品所带来的边际效用都相同,恰好等于一单位货币的边际效用。

上式意味着,如果商品的价格发生变动,比如提高,那么消费者选择的该商品的消费数量也会随之变动。

由于商品的边际效用随着商品的不断增加而递减,因此,对于不变的货币的边际效用,随着商品价格的提高,商品数量减少,以使用于购买商品的每单位货币的边际效用与持有货币时相同。

这说明,价格与消费者的需求量之间呈反方向变动,即消费者的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

J5对正常物品而言,为什么消费者的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

请运用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加以说明。

所谓正常物品是指随着消费者收入增加,消费数量增加的商品。

正常物品的需求曲线通常向右下方倾斜。

这一点可以借助于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加以说明。

一种商品的价格变化对商品的需求量的影响可以分解为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两个部分。

其中,因商品的价格的变动引起的商品相对价格的变动,使得消费者在保持原有效用水平不变的条件下用较为便宜的商品代替较昂贵商品而对商品需求量产生的影响,为替代效应;

在收入不变的条件下,由商品的价格变动会引起消费者实际收入水平变动,消费者改变消费数量而对商品需求量所产生的影响,为收入效应,价格变动对商品需求量的影响取决于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的大小及其方向,即:

总效用=替代效应+收入效应。

如图,给出了一种商品价格下降所产生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情况。

一方面,当价格下降时,消费者倾向于用价格下降的某种商品代替较昂贵的另外一种商品,从而使得该商品的需求量由Q1′增加到Q1″,即替代效应(Q1″-Q1′)为正数值。

另一方面,随着该商品价格的下降,消费者实际收入增加。

对于正常物品而言,收入增加将导致消费量增加。

这就是说,价格下降的收入效应(Q1″′-Q1″)也是正值。

因此,价格下降的总效应大于0,即商品价格下降导致需求量增加,从而正常物品的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

J7单一和多种生产要素的合理投入区是如何确定的?

其间平均产量、边际产量各有什么特点?

在生产技术水平和其他要素投入量不变的条件下,厂商只使用一种生产要素,由于边际产量递减规律的作用,可变投入的边际产量和边际产量呈现如图的形式。

这时,理性的生产者会把这种可变的生产要素投入量限定在一个合理的投入区间内,这就是生产要素的合理投入区。

在图中,边际成本曲线与平均产量曲线相交于平均产量的最大值点,此时的可变投入量为L1;

边际产量等于0的可变要素投入量为L2。

在L1的左边,可变生产要素投入L的边际产量超过平均产量,这意味着所增加可变投入超过该要素的平均水平,即相对于固定投入而言,变动投入不足,因此理性的厂商会增加投入。

而当可变投入量超过L2,可变投入的边际产量为负值时,增加该投入会使得总产量减少,因而在这一阶段,厂商会减少投入量。

由此可见,L1与L2之间的区域限定了厂商的投入范围,即可变投入超过平均产量最大值而小于边际产量为0的范围是厂商的合理投入区。

至于合理投入区内,可变投入的最优数量还要与要素的价格有关系。

在可变要素的合理投入区内,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为正值,但都呈现递减趋势,同时边际产量超过平均产量。

J8为什么边际技术替代率会是递减的?

边际技术替代率是指在产量保持不变的前提条件下,增加一单位某种生产要素可以代替的另外一种要素的数量。

通常,由于生产过程中投入的生产要素是不完全替代的,随着一种生产要素数量的增加,该要素对另外一种要素的边际技术替代率是递减的。

边际技术替代率之所以会出现递减趋势,是由于边际产量递减规律发生作用的结果。

首先,我们知道,理性的生产厂商会把生产要素投入到使得等产量曲线递减的区域内。

这就意味着,在产量保持不变的条件下,随着一种要素的增加,另一种要素会减少。

其次,由于边际产量是递减的,当某种要素增加一单位时,所引起的产量增加量是逐渐减少的。

在维持产量不变的条件下,该要素所替代的其他要素数量就会减少。

因此,边际技术替代率是递减的。

J9生产要素最优组合是如何确定的?

它与厂商利润最大化的关系?

生产要素最优组合是指既定成本下产量最大化或者既定产量下成本最小化的生产要素投入组合。

在多种生产要素投入变动(比如两种)的情况下,厂商的生产技术可以由等产量曲线加以表示。

而厂商的成本与生产要素投入之间的关系可以由等成本方程加以表示。

于是,生产要素的最优组合表现为等产量曲线与等成本方程的切点。

在成本既定的条件下,生产要素投入量需要满足的条件为:

RTSL,K=rL/rK,rLL+rKK=c或:

MPL/rL=MPK/rK,rLL+rKK=c。

在产量既定的条件下,生产要素投入量需要满足的条件为RTSL,K=rL/rK,f(L,K)=y或:

MPL/rL=MPK/rK,f(L,K)=y。

这些条件说明,无论是既定成本下的产量最大还是既定产量下的成本最小,寻求生产要素最优组合的厂商都将把生产要素的数量选择在每单位成本购买的要素所能生产的边际产量相等之点。

同时,生产要素最优组合也是厂商利润最大化的选择。

下面以成本既定的情形为例。

如果每单位成本获得的边际产量不相等,比如MPL/rL>

MPK/rK,这时把用K的一单位成本用于购买L将会在保持成本不变的条件下增加总产量,从而增加利润。

因此,追求技术上的最优恰好与厂商的利润最大化相一致。

J10试说明短期总产量曲线与短期总成本曲线之间的关系。

在短期内,产量曲线与成本曲线存在着对偶关系。

如果说短期产量曲线是由边际收益递减规律所决定的,那么短期成本曲线则是由短期产量曲线所决定的。

下面以只有一种要素可以变动的影响为例。

短期边际成本和平均成本与边际产量和平均产量曲线之间的关系可以表示为MC=rL/MPL和AVC=rL/APL。

即厂商的边际成本与可变投入的边际产量之间呈反方向变动;

平均变动成本与平均产量之间呈反方向变动。

这就意味着,在边际产量递减规律成立的条件下,随着劳动投入量的增加,边际产量和平均产量先增后减,从而边际成本和平均成本随着产量的增加一定是先减后增的,即边际成本和平均成本曲线呈现U形。

不仅如此,由于平均产量与边际产量相交于平均产量的最大值点,因而平均成本一定与边际成本相交于平均成本的最低点。

总成本曲线随着产量的增加而递增。

由于边际成本是先减后增的,且反映了总成本增加的速度,因而总成本曲线在边际成本递减阶段,增长速度越来越慢;

相反,总成本曲线在边际成本递增阶段,增长速度加快。

J11为什么说厂商均衡的一般原则是MR=MC?

经济学中通常认为理性厂商行为的目的是为了获取最大化的利润,为了获得最大化的利润,厂商在进行决策时都试图使得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即增加一单位决策量,厂商增加的收益大于增加的成本。

经济学中通常称这一原则为利润最大化原则。

利润最大化原则适用于所有以利润为目标的经济单位对所有决策变动进行的选择。

下面以厂商的产量选择来说明这一点。

厂商提供产量一方面会带来收益,另一方面也会形成成本。

在既定产量的条件下增加产量,如果厂商由此增加的收益大于生产这一单位产品所消耗的成本,即MR>

MC,那么生产该单位产品就有剩余,从而使得利润总额有所增加。

因此,利润最大化厂商就会把它生产出来,即在这种条件下,厂商会增加产量,直到二者相等为止。

相反,如果多生产一单位产品所增加的收益小于生产这一单位产品所消耗的成本,即MR<

MC,就这一单位而言,厂商是亏损的,因而为了增加利润,厂商会减少该单位的生产。

因此,在MR<

MC时,厂商会减少生产,直到MR=MC。

由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只有在MR=MC时,厂商才获得最大化的利润,此时,厂商既不增加生产,也不减少生产。

J12简要分析完全竞争厂商的短期(或长期)均衡?

1.短期均衡。

在完全竞争市场上,由于每个厂商都是价格接受者,因而厂商的边际收益等于平均收益,都等于市场价格。

按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进行生产的利润最大化厂商选择最优产量的条件是P=MC.对应于上述条件,完全竞争厂商可以处于获得超额利润、获得正常利润和亏损状态的均衡。

当市场价格低于平均可变成本最低点时,厂商生产要比不生产损失更大,这是厂商停止营业点。

如图.

对应于高于平均可变成本最低点的市场价格,厂商会在边际成本曲线上确定相应的供给量。

因此,平均可变成本之上的边际成本曲线是厂商短期供给曲线。

并且由于边际产量递减规律的作用,厂商的边际成本曲线递增,因而厂商的供给曲线是向右上方倾斜的。

2、长期均衡。

在长期中,厂商将不断调整固定投入的数量,使得在每个产量下,生产规模都是最优的。

因此,长期成本曲线将是厂商决策的依据。

与短期中的行为一样,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厂商选择最优产量的必要条件是边际收益等于长期边际成本。

同时,由于长期内厂商没有固定成本与不变成本之分,因而当价格高于平均成本时,厂商才提供供给;

否则,厂商退出该行业。

同时,在长期中,行业中存在着厂商的进入或退出,因而厂商的长期均衡要受到行业调整的影响。

假定厂商的进入和退出不影响单个厂商的成本,则行业中厂商的进入或退出只影响到市场供给,从而影响到市场价格。

如果完全竞争行业中的厂商获得超额利润,那么势必会引起其他行业中厂商的进入。

结果将使得市场价格降低到厂商的平均成本最低点为止。

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单个厂商的长期均衡条件是P=LMC=LAC。

如图

J23什么是帕累托最优配置?

其主要条件是什么?

帕累托最优配置又称帕累托最优状态,是指不存在任何变动可以在不影响他人的条件下使得某些人的境况得到改善的状态。

换句话说,当经济处于帕累托最优状态时,任何的变动都至少使得一个人的境况受到伤害。

在不同的情况下,符合帕累托最优的条件有所不同。

1、纯交换经济符合帕累托最优标准的条件是:

在社会商品总量既定的条件下,任意两个消费者消费任意两种产品的边际替代率都相等,即RCS1A,2=RCS1B,2。

式中1和2是任意两种产品;

A和B是任意两个消费者。

2、生产符合帕累托最优标准的条件是:

任意两种要素用于任意两种产品生产时的边际替代率都相等,即RTSL1,K=RTSL2,K。

式中,L和K是任意两种要素;

1和2是任意两个生产者。

3、生产和交换同时符合帕累托最优的条件是:

如果经济中某种物品既可以用于生产也可以用于消费,那么任意两种产品对消费者而言的边际替代率等于这两种商品的产品转换率,即RPT1,2=RTS1,2。

式中1和2是任意两种产品。

当上述三个条件均得到满足时,整个经济达到了帕累托最优状态,资源得到最优配置。

J26使用收入和支出方法进行国民收入核算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2002)

1、国内生产总值是以一定时间为条件的,因而当期发生的其他时期的产品支出或收入不应该计入本期的GDP中,即避免重复计算。

2、核算出的国内生产总值是以货币量表示的,因而有名义的和实际的国内生产总值之分。

在理论分析中,核算的目的在于说明经济中生产量的大小,即商品和劳务的实际价值。

因而,以当期价格测算的GDP要经过价格指数的折算:

实际GDP=名义GDP/GDP折算指数,作为GDP折算指数的通常是价格总水平。

J28为什么说投资等于储蓄(i=s)是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的基本均衡条件?

国民收入的变动机制是什么?

简单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是指仅包括产品市场的分析。

经济中的均衡国民收入由社会的总支出与总收入均等时所决定。

在社会总收入既定的条件下,当社会总需求变动时,会引起产量变动。

经济社会的产量或国民收入决定于总支出或总需求,总需求决定的产出就是均衡产出。

当产出水平等于总需求水平时,企业生产就会稳定下来。

进一步假定经济社会只有两部门。

在两部门中,总支出(或总需求)由消费和投资构成,若用AE表示总支出,Y表示收入,C和I分别表示消费和投资,则均衡产出可用公式表示为AE=C+I。

在两部门经济中,总收入又可由消费和储蓄构成,即有Y=C+S。

因此,收入与支出相等的均衡条件可以表示为AE=Y,即I=S。

由此可见,投资等于储蓄是均衡条件的基本形式。

国民收入变动的机制是靠经济中的企业部门调整其产量来实现的,若社会的收入超过需求,企业的产品就会出现积压,从而导致库存增加。

为了适应市场,企业就会减少生产。

反之,若社会收入低于社会总需求,企业的库存就会减少,从而企业增加生产。

因此,企业根据社会总需求来安排生产,最终将导致社会处于总收入等于总支出的均衡状态。

J31简述凯恩斯的乘数理论,并指出其发挥作用的条件。

乘数理论说明了经济中各种支出变动对国民收入变动的影响,其中支出的变动既包括私人投资和政府购买的变动,也包括税收和政府转移支付的变动。

这里以投资乘数定理来说明这一点。

投资乘数指收入变化与带来这种变化的投资支出的变化之间的比率。

用公式表示为ΔY=ΔI/(1—β)。

式中,β为家庭部门的边际消费倾向,即国民收入的改变量与引起这种改变的投资(政府购买)改变量成正比,与边际储蓄倾向成反比。

投资乘数说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当经济中投资增加后,由于总需求增加会导致产出量的增加,但这种增加可以引起连锁反应:

收入的增加又会引起消费者消费数量的增加,从而进一步增加总需求,以至于最终将会使得总收入成倍增加。

总之,乘数理论揭示了现代经济的特点,即由于经济中各部门之间的密切联系,某一部门支出(需求)的增加不仅会使该部门的生产和收入相应增加,而且还会引起其他部门的生产、收入和支出的增加,从而使国民收入增加量数倍于最初增加的支出。

乘数理论发挥作用的条件是经济中的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

当经济中的资源已得到充分利用时,即没有可利用的闲置资源时,支出的变动只会导致价格水平上升,而不会使产出水平上升。

此外,有时经济中的大部分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但由于某一种或几种重要资源处于瓶颈状态,也会限制乘数理论发挥作用。

此外,乘数理论是在产品市场分析中得到,因而并没有考虑到货币市场的影响,特别是利息率的影响,因此,现实中乘数理论并不一定发挥如此大的作用。

J32简述货币市场的均衡条件并加以简要评论(凯恩斯的货币理论)

根据凯恩斯主义理论,在货币市场上,当货币的供给等于货币的需求时,市场处于均衡,并相应地决定均衡的利息率水平。

通常,货币供给被认为是由一国的货币当局发行并调节的一个外生变量,其大小与利息率无关,表示为m。

故在以利息率为纵坐标、货币量为横坐标系内,货币供给曲线是一条垂直于横轴的直线。

凯恩斯主义的货币需求理论是建立在凯恩斯的流动偏好基础上的。

交易、谨慎和投机三种动机引起货币需求。

其中,交易和谨慎动机所引起的货币需求与收入有关,并且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增加,表示为L1(Y);

而投机动机引起的货币需求与利息率成反方向变动,表示为L2(r)。

这样,货币需求可表示为L=L1(Y)+L2(r)。

于是,市场的均衡条件可以表示为L1(Y)+L2(r)=m。

在已知收入水平的情况下,上述均衡条件决定了均衡的利率水平,如图所示。

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发展了庇古的货币数量论,特别是由于明确指出投机动机而突出了利息率的作用。

但正如有些西方学者所指出的,凯恩斯的货币理论只注意到利率和收入对货币需求的影响,而忽略了人们对财富的持有量也是决定货币需求的重要因素。

此外,西方学者认为,凯恩斯把财富的构成看得过于简单,好象在现实的社会中,只有货币和债券两种资产可供人们选择,这些都是有待改进的。

J33凯恩斯是如何解释资本主义经济的有效需求不足的?

他所引申出的政策结论是什么?

按照凯恩斯的理论,在资本主义经济中,国民收入主要取决于社会的总需求,而社会的总需求由消费和投资构成。

正是消费和投资的不足导致在总供给和总需求达到均衡状态时的社会需求不足,即有效需求不足。

对于消费不足和投资不足,凯恩斯运用三个基本规律,即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资本边际效率递减规律以及流动性偏好来加以解释。

1、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是指人们的消费虽然随收入的增加而增加,但在所增加的收入中用于增加消费的部分越来越少,凯恩斯认为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是由人类的天性所决定的。

由于这一规律的作用,出现消费不足。

2、资本的边际效率递减规律。

资本的边际效率是使得预期收益现值之和等于资本品价格的贴现率,它反映了厂商增加投资的预期利润率。

资本的边际效率递减意味着厂商增加投资时预期利润率递减。

凯恩斯认为,投资需求取决于资本边际效率与利率的对比关系。

对应于既定的利息率,只有当资本边际效率高于这一利息率时才会有投资。

但是,在凯恩斯看来,由于资本边际效率在长期中是递减的,除非利息率可以足够低,否则会导致经济社会中投资需求不足。

引起资本边际效率递减的原因主要有两个:

一是投资的不断增加必然会引起资本品供给价格的上升,而资本品供给的价格上升意味着成本增加,从而会使投资的预期利润率下降;

二是投资的不断增加,会使生产出来的产品数量增加,而产品数量增加会使其市场价格下降,从而投资的预期利润率也会下降。

资本边际效率的递减使资本家往往对未来缺乏信心,从而引起投资需求的不足。

3、流动偏好。

流动偏好是指人们持有货币的心理偏好。

凯恩斯认为人们之所以产生对货币的偏好,是由于货币是流动性或灵活性最大的资产,货币可随时作交易之用,可随时用于应付不测,可随时用作投机,因而人们有持有货币的偏好。

当利息率降低到一定程度之后,人们预计有价证券的价格已经达到最大,从而持有货币,以至于对货币的需求趋向于无穷大。

结果,无论货币供给有多大,货币市场的利息率都不会再下降。

由于这种心理规律的作用,利息率居高不下。

当预期利润率低于或接近利息率时,厂商就不愿意进行投资,从而也导致投资需求不足。

从以上三个心理规律中可以看到,有效需求不足是导致资本主义社会出现经济危机的关键。

由此,凯恩斯主张,为保持充分就业,需要用国家消费和国家投资来弥补社会中私人消费和私人投资不足,刺激有效需求,因此在政策上政府应通过财政手段,如举债、增加政府购买支出、增加转移支出、减少税收等措施来刺激有效需求。

J35按西方学者观点,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如何调节宏观经济运行的?

按照凯恩斯主义的观点,通过改变政府的收支水平以及经济中的货币供给量,可以影响总支出水平,从而影响就业、价格总水平、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等宏观经济运行目标。

在实践中,表现为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的调节。

财政政策是政府为促进就业水平的提高,减轻经济波动,防止通货膨胀,实现稳定增长而对政府支出、税收和借债水平所作出的决策。

财政政策通过变动政府的收支,对国民收入产生乘数作用,进而达到调节宏观经济运行的目的。

财政政策是逆经济风向行事的。

当经济的总需求不足时,失业增加,政府通过削减税收、降低税率、增加支出等措施刺激总需求。

反之,当总需求过高时,出现通货膨胀,政府则增加税收或削减开支以抑制总需求。

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通过控制货币供应量来调节利率进而影响投资和整个经济以达到一定经济目标的行为。

货币政策的实施也是逆经济风向的。

货币政策手段主要有再贴现政策、公开市场业务和变动法定准备率等。

具体地说,贴现率政策是中央银行通过变动给商业银行及其他存款机构的贷款利率来调节货币供应量。

贴现率提高,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借款就会减少,准备金从而货币供给量就会减少。

反之,降低贴现率,准备金从而货币供给量就会增加。

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政府证券,以控制货币供给和利率的行为。

变动法定准备率也能够改变经济中的货币数量。

随着经济中货币量的改变,影响了经济的总需求水平,进而达到影响国民收入,调节宏观经济运行的目的。

J38哈罗德-多马模型的基本公式?

基本假设前提?

主要结论?

随着对凯恩斯理论的动态化,哈罗德和多马相继提出了基于凯恩斯理论的增长模型,后被称为哈罗德-多马模型。

这一模型的基本假定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全社会使用劳动和资本两种生产要素只生产一种产品;

2.生产要素之间可以相互替代;

3.资本-产出比保持不变;

4.储蓄率,即储蓄在收入中所占的比重保持不变;

5.不存在技术进步,也不存在资本折旧;

6.人口按一个固定速度增长。

根据上述假定,哈罗德-多马模型得出的基本公式是G=s/v。

式中,v为资本-产出比;

s为储蓄率。

模型表示,经济增长率与储蓄率成正比,与资本-产出成反比。

实现经济在充分就业下的稳定增长,需要实际经济增长等于资本家意愿的或有保证的经济增长率,并且等于人口增长率。

第一个条件表明,只有实际的与意愿的经济增长率相等,经济才处于均衡状态。

实际经济增长等于人口增长率意味着经济增长不会受到劳动力的制约,也不会产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