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专版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阶段检测二专题四专题六人民版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347495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44.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专版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阶段检测二专题四专题六人民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江苏专版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阶段检测二专题四专题六人民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江苏专版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阶段检测二专题四专题六人民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江苏专版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阶段检测二专题四专题六人民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江苏专版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阶段检测二专题四专题六人民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江苏专版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阶段检测二专题四专题六人民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江苏专版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阶段检测二专题四专题六人民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江苏专版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阶段检测二专题四专题六人民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江苏专版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阶段检测二专题四专题六人民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江苏专版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阶段检测二专题四专题六人民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江苏专版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阶段检测二专题四专题六人民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江苏专版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阶段检测二专题四专题六人民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江苏专版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阶段检测二专题四专题六人民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江苏专版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阶段检测二专题四专题六人民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苏专版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阶段检测二专题四专题六人民版Word文件下载.docx

《江苏专版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阶段检测二专题四专题六人民版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专版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阶段检测二专题四专题六人民版Word文件下载.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江苏专版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阶段检测二专题四专题六人民版Word文件下载.docx

A.君权至上的精神B.公民主权的精神

C.自由平等的精神D.三权分立的精神

解析 “法律首先不是如同我们所理解的那样,并非国王对于所有民社成员发布的命令”表明不是君权至上,故A项错误;

“对罗马人来说,法律首先不是如同我们所理解的那样,并非国王对于所有民社成员发布的命令,而首先是构成国家的各权力代表以说明和反驳的方式所缔结的契约”表明法律要依照当事人自身的意愿,即罗马法蕴含公民主权的精神,故B项正确;

自由平等的精神材料没有涉及,故C项错误;

三权分立的精神材料没有涉及,故D项错误。

4.(2018·

苏锡常镇四市模拟)万民法又被称为“裁判官法”,是因为裁判官告示是其最重要的渊源。

告示一般包含三种因素:

①现存地中海各国商法中的某些规定;

②剔除了形式主义僵化刻板内容的部分市民法旧法;

③裁判官个人的公允正义观念。

对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  )

A.万民法多借鉴外邦人的法规

B.万民法比公民法更灵活

C.自然法是万民法的思想基础

D.万民法全盘否定公民法

解析 本题考查古代罗马法的发展。

随着罗马的侵略扩张,罗马的公民法发展到万民法,因此万民法是对公民法的继承和发展,不是全盘否定公民法,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

根据材料中“现存地中海各国商法中的某些规定”得出万民法借鉴了外邦人的法规,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根据材料中“剔除了形式主义僵化刻板内容的部分市民法旧法”说明它比公民法更灵活,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根据材料中“裁判官个人的公允正义观念”得出是以自然法为基础,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D。

答案 D

5.(2018·

无锡模拟)处死查理一世无疑是“革命”,但是经过“光荣革命”的“反革命”,英国用宪政框架吸纳革命原则,成就了代表资本主义发展方向的近代宪政体制。

资产阶级与王权之间达成了王权接受限制的持续妥协,维护了英国持久稳定的法治与和平。

与此相符的推论是(  )

A.“光荣革命”是历史倒退

B.宪政体制下国王与议会实现了分权制衡

C.内阁制是英国宪政的核心

D.政治斗争中的谈判与妥协更具有建设性

解析 由材料“经过‘光荣革命’……成就了代表资本主义发展方向的近代宪政体制”可知,“光荣革命”在当时英国是历史的进步,故A项错误;

“光荣革命”后,国王与议会达成了“王权接受限制”的妥协,故B项错误;

材料中没有英国内阁制相关信息,故C项错误;

由材料“……持续妥协,维护了英国持久稳定的法治与和平”可得知“谈判与妥协更具有建设性”,故D项正确。

6.(2017·

扬州中学考前质检)观察下表,英国19世纪前期经济结构的变化直接推动了英国(  )

英国经济各部门的收入分布(单位:

万英镑)

类别

农林渔牧

工矿建筑

商业运输

地产房租

1688年

1930

990

560

250

1801年

7550

5430

4050

1220

1831年

7950

11710

5900

2200

A.殖民帝国的初创B.光荣革命的发动

C.议会制度的改革D.工业革命的开始

解析 依据表格,英国19世纪前期经济结构的变化指的是英国工业革命的进行。

殖民帝国的初创在英国开始工业革命之前,故A项错误;

“光荣革命”的发动在英国开始工业革命之前,故B项错误;

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工业资产阶级要求提高政治地位,推动了1832年议会制度的改革,故C项正确;

材料是19世纪前期,此时工业革命早已开始,故D项错误。

7.(2017·

泰州模拟)美国总统选举的基本制度是选举人制度。

具体操作:

全部“选举人票”共538张,是参议员(100名)、众议员(435名)、华盛顿特区代表(3名)的总数。

参议员按州分配,每州2名;

众议员按人口产生,约50多万人选出一名,选举中实行赢者全拿制和州普选制规则。

2016年美国总统大选中希拉里的普选支持率是47.8%,特朗普的支持率是47.3%,赢家是希拉里。

对于选举人票特朗普赢得了306张,希拉里赢得了232张。

因此,最终特朗普赢得了大选,就任美国总统。

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

A.多数人没有决定权,每张选票之间十分公平

B.体现了分权制衡的原则,调整了大小州之间的矛盾

C.体现了人类的智慧,十分完美没有任何弊端

D.选举人票的数量体现了美国州权平等的原则

解析 “选举中实行赢者全拿制和州普选制规则”表明多数人有决定权,故A项错误;

美国选举人票的数量的分配是为了协调大州和小州的矛盾,故B项正确;

美国总统选举体现了人类的智慧,但不是十分完美没有任何弊端的,因为美国总统选举体现的资产阶级的民主,是为了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故C项错误;

选举人票的数量是为了协调大州和小州的矛盾,反映了州权不平等,故D项错误。

8.(2018·

镇江调研)在经历马萨诸塞州退伍军人领导的农民起义事件后,美国一位重量级领导人表示“事情很明显,如果国会没有充分权力,我们就永远不会取得国家的资格,西欧列强也不会把我们当作一个国家加以尊重”。

这一领导人的主要意图是(  )

A.提高美国的国际地位B.实行“分权与制衡”

C.打造强有力中央政府D.平定当时的农民起义

解析 提高国际地位与材料中“如果国会没有充分权力,我们就永远不会取得国家的资格”不符,故A项错误;

分权与材料中“如果国会没有充分权力”不符,故B项错误;

独立之初的美国名义上是一个国家,但实际上是13个州的松散联盟,国家无权征税,也不掌握军队,各州的权力很大,材料中“如果国会没有充分权力,我们就永远不会取得国家的资格”表明需要强有力的中央政府,故C项正确;

材料中“取得国家的资格”才是主要意图,故D项错误。

9.(2018·

扬州模拟)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

“合众国不得授予任何贵族爵位,凡是在合众国担任受益职务……非经国会同意,不得从任何国王、君主或外国接受任何种类的……官职或爵位。

”这一规定旨在(  )

A.保持国会绝对权威B.加强联邦政府权力

C.防止封建君主专制D.保障民主共和政体

解析 国会没有绝对的权威,国会要受到法院、总统的制衡,故A项错误;

材料未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主旨不是加强联邦权力,故B项错误;

这一规定针对贵族,不是针对君主,故C项错误;

规定取消了贵族爵位,也不允许官员接受其他国家的官职,目的是为了保障民主共和政体,故D项正确。

10.(2018·

如东、丰县检测)1862年《纽约晚邮报》写道:

“在美国政府行政系统,总统大胆地乐于承担一切责任,在很大程度上打消了大家共同负责的想法。

从最上边发号施令,要下边行动,有时内阁官员对这些号令并不同意。

”出现上述情况是由于(  )

A.美国总统的工作作风专横

B.美国总统具有强烈责任心

C.美国内阁实行共同负责制

D.美国总统拥有最高行政权

解析 根据题目中“在美国政府行政系统,总统大胆地乐于承担一切责任”,故A项错误;

B项是题意的表象,并非原因和本质问题,故B项错误;

根据题目中“在很大程度上打消了大家共同负责的想法”“有时内阁官员对这些号令并不同意”,故C项错误;

根据所学知识,美国总统拥有最高行政权,“大胆地乐于承担一切责任”“从最上边发号施令”,故D项正确。

11.(2017·

盐城摸底)19世纪70年代资产阶级通过代议制维护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同时,也为工人阶级提供了合法的政治斗争平台。

在《德意志帝国宪法》中最能体现这一“平台”的是(  )

A.联邦体制B.帝国议会

C.联邦议会D.国家元首

解析 联邦体制属于德意志国家结构,不符合材料主旨,故A项错误;

帝国议会名义上是人民议会,由男性公民普遍投票选出,体现了材料中“为工人阶级提供了合法的政治斗争平台”的信息,故B项正确;

联邦议会并不代表议员个人意志,代表由各邦君主任命,是各邦君主权力的集中体现,故C项错误;

国家元首由德皇担任,材料中没有体现,故D项错误。

12.(2018·

涟水中学模拟)“她像一声惊雷震撼着沉睡的大地,以磅礴的气势向世界宣告:

资本主义必然灭亡,无产阶级将是未来世界的主人!

”从此,工人运动开创了一个新纪元。

这里的“新”的含义(  )

A.推翻资产阶级的条件已经具备

B.工人运动有了科学理论指导

C.无产阶级开始尝试夺取政权

D.开创了世界现代化的新模式

解析 根据“向世界宣告:

”体现了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1848年,第一次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尚处于上升时期,故A项错误;

《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工人运动有了科学的理论指导,故B项正确;

无产阶级第一次夺取政权的尝试是巴黎公社的建立,故C项错误;

题干与世界现代化的新模式无关,故D项错误。

13.下图反映的是工业革命期间,工人捣毁机器的“卢德运动”。

对造成这一运动的原因理解正确的是(  )

A.工业革命造成了工业生产能力的过剩

B.工业革命激化了抢占商品市场的竞争

C.工业革命中工人劳动和生活状况恶化

D.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工人运动蓬勃发展

解析 “卢德运动”是因为工业革命中机器的使用使工人失业,引发工人对机器的不满而产生的破坏机器的运动,与工业生产能力过剩、抢占商品市场无关,“卢德运动”时期马克思主义还没有产生,排除A、B、D三项。

C项符合题意。

14.(2018·

南京、盐城模拟)1921年列宁在纪念十月革命胜利四周年时指出:

“我们比谁都更彻底地进行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我们完全是自觉地、坚定地和一往直前地向着社会主义革命前进,我们知道社会主义革命和资产阶级革命之间并没有隔着一道万里长城。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二月革命的完成非常有助于十月革命的展开

B.二月革命是一场最彻底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C.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可随时转为社会主义革命

D.两场革命都充分体现了列宁高超的领导艺术

解析 十月革命由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形成了两个阶段不同性质的革命紧密相连的特点,与材料中“我们知道社会主义革命和资产阶级革命之间并没有隔着一道万里长城”相符,故A项正确;

材料中“向着社会主义革命前进”表明,重点是纪念十月革命胜利四周年,故B项错误;

虽然说“社会主义革命和资产阶级革命之间并没有隔着一道万里长城”,但也不是“可随时转为”,故C项错误;

1917年3月,“二月革命”爆发,但列宁于1917年4月回到彼得格勒,“二月革命”没有涉及列宁高超的领导,故D项错误。

答案 A

15.(2018·

南通、扬州调研)彼得格勒工人在国际妇女日这一天开始了罢工和游行。

工人队伍按习惯走向市中心涅瓦大街,打出了“面包!

”“打倒战争!

”“打倒专制制度!

”的口号。

此次罢工直接导致的革命事件使俄国(  )

A.完成了民主革命的全部任务

B.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C.很快退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D.出现苏维埃和临时政府政权并存局面

解析 材料中“打倒专制制度的口号”表明民主革命尚未完成,故A项错误;

11月7日,彼得格勒武装起义胜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与材料中“国际妇女日这一天”不符,故B项错误;

十月革命后苏维埃政权同德奥集团达成协定,退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材料中“国际妇女日这一天”不符,故C项错误;

1917年3月,彼得格勒工人举行示威游行,引发了“二月革命”与材料中“在国际妇女日这一天开始了罢工和游行”相符,故D项正确。

16.(2018·

南京、盐城模拟)“列宁从芬兰给布尔什维克党中央委员会写了《布尔什维克必须夺取政权》《马克思主义和起义》两封信,提出把夺取政权和推翻临时政府统治的问题提到议事日程上来。

之后,列宁回国,直接领导武装起义。

”此次武装起义(  )

A.推翻了封建专制统治

B.形成两个政权并存局面

C.促成了列宁主义诞生

D.建立了工农苏维埃政权

解析 推翻封建专制统治是俄国的二月革命,列宁回国后直接领导的武装起义是十月革命,故A项错误;

形成两个政权并存局面是在二月革命后,故B项错误;

列宁主义诞生是在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上,故C项错误;

列宁回国后,领导十月革命,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了工农苏维埃政权,故D项正确。

17.(2017·

如皋调研)列宁曾经这样概括俄国某一时期的阶段特点:

“一方面有尽量公开活动的可能,另一方面没有用暴力压迫群众的现象,最后群众对这个资本家政府,对这个和平与社会主义的死敌,抱着不觉悟的轻信态度。

”这个时期最有可能是(  )

A.二月革命时期B.《四月提纲》发表前后

C.攻占冬宫之后D.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前后

解析 1917年3月,二月革命推翻了统治俄国长达三百多年的罗曼诺夫王朝,与材料中“群众对这个资本家政府,……抱着不觉悟的轻信态度”不符,故A项错误;

二月革命后,当时的苏维埃领导人支持临时政府,临时政府掌握着实际权力,俄国出现了苏维埃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与材料中“群众对这个资本家政府,对这个和平与社会主义的死敌,抱着不觉悟的轻信态度”相符,对此,列宁发表了著名的“四月提纲”,提出将俄国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故B项正确;

临时政府出动军队血腥镇压工人和士兵,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结束,与材料中“一方面有尽量公开活动的可能,另一方面没有用暴力压迫群众的现象”不符,在列宁的领导下,布尔什维克党举行武装起义,攻占冬宫,临时政府垮台,故C项错误;

冬宫被占领,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取得胜利,与材料中“群众对这个资本家政府,……抱着不觉悟的轻信态度”不符,故D项错误。

18.(2018·

南京、盐城模拟)学者在剖析二战后美国相关政策时,说“欧洲所需要的是一个综合的复兴计划。

这一观念要求欧洲经济融为一体,打破战前支离破碎的单个市场,缩小国家间的差别,创建一种欧洲经济的新结构。

……只要美国援助是被一项项分给各个国家,只要欧洲仍然是被分为各自独立的国内市场,那么美国经济援助努力就将失败,并且将继续失败。

”此观点强调美国应该(  )

A.为遏制苏联平等对待欧洲盟友

B.为实施冷战推行马歇尔计划

C.为复兴经济推行知识经济模式

D.为控制欧洲设计复兴新途径

解析 材料中“二战后美国相关政策……欧洲所需要的是一个综合的复兴计划……打破战前……创建一种欧洲经济的新结构。

……只要美国援助”表明是马歇尔计划。

马歇尔计划扶植和控制欧洲,与“平等对待”不符,故A项错误;

材料中没有涉及“为实施冷战推行”,故B项错误;

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美国的“新经济”兴起,与材料中“二战后美国相关政策……欧洲所需要的是一个综合的复兴计划……打破战前”不符,故C项错误;

马歇尔计划扶植欧洲是为了控制欧洲,与材料中“只要欧洲仍然是被分为各自独立的国内市场,那么美国经济援助努力就将失败”“创建一种欧洲经济的新结构。

……只要美国援助”相符,故D项正确。

19.(2017·

扬州质检)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称:

“当美国在撤离欧洲时,苏联却正在使自己在其东欧保护区处于稳固地位。

……由于苏联努力追求这些目标,便与西方列强发生了直接的愈来愈尖锐的冲突。

”这种“冲突”在20世纪60年代的突出表现是(  )

A.西德和东德的建立B.柏林墙的修建

C.北约和华约的对峙D.越南战争爆发

解析 1949年,西德和东德先后建立,时间早于题干时间,故A项错误;

柏林墙的修建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全球争霸在政治领域的突出反映,故B项正确;

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和以苏联为首的华约从成立伊始就开始在全球范围内开展争锋相对的对抗,故C项错误;

越战主要是美国和北越两者之间的问题,与苏联无直接关联,故D项错误。

20.二战后初期,西方盟国对在德国实行的“非工业化政策”进行反思,他们指出:

“在两次世界大战间隔的时期内,德国在欧洲市场上的强大地位并不是体现于它对欧洲经济的主宰,而是反映各国之间紧密的经济联系,对许多国家来说,德国在正常的年代里,既是最重要的供货国,也是最重要的接受货国。

”其主要目的在于(  )

A.重建世界经济秩序

B.化解法德之间固有矛盾

C.扶植德国对抗苏联

D.推动欧洲一体化的进程

解析 材料“既是最重要的供货国,也是最重要的接受货国”,主张加强同德国的经济联系,西方盟国主要目的在于冷战的需要,故A项错误;

此举有利于化解法德之间固有矛盾,但不是主要目的,故B项错误;

结合二战后初期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可知其主要目的在于扶植德国对抗苏联,故C项正确;

这一政策客观上有利于推动欧洲一体化的进程,但不是主要目的,故D项错误。

21.(2017·

盐城调研)1970年,第三次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通过《关于不结盟和经济发展宣言》,谴责“殖民地历史遗留下来的一种不平等的世界经济体系”,希望“提供机会使世界经济体系发生结构变化,以便满足穷国的紧迫需要,加强它的独立,使世界经济有更为迅速和更为均衡的发展”。

这表明不结盟运动(  )

A.要求打破大国对国际政治的垄断

B.希望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C.由反对霸权主义到谋求经济发展

D.主持国际正义和维护世界和平

解析 从题干可知主要体现的是经济方面的内容,故A项错误;

从材料谴责“殖民地历史遗留下来的一种不平等的世界经济体系”,希望“提供机会使世界经济体系发生结构变化……使世界经济有更为迅速和更为均衡的发展”,可知不结盟运动国家希望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故B项正确;

C项表述的不是题干主旨,故C项错误,D项也与题干要求“完善经济体制”不符,故D项错误。

22.1950年法国外长舒曼提出:

把法德的全部煤钢生产置于一个其他欧洲国家都参加的高级联营机构的管制之下。

次年《欧洲煤钢联营条约》签订,西欧各国实现煤钢“联营”,并逐步消除贸易壁垒。

这表明(  )

A.西欧形成了统一自由市场

B.西欧各国竞争消除

C.法德和解是欧洲联合关键

D.美苏争霸受到冲击

解析 材料的主旨在强调法德和解的意义,而不是形成了统一的市场,故A项错误;

西欧各国虽然实现了联合,但是竞争并没有消除,故B项错误;

根据材料1950年法国外长提出计划,才为1952年的联合奠定了基础,故C项正确;

材料与美苏争霸无关,故D项错误。

23.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美国学者福山提出了“历史终结论”,称“资本主义与自由民主的现代体制已经超越了历史和意识形态矛盾,……自由民主制度也许是人类意识形态发展的终点和人类最后一种统治形式”。

“历史终结论”出台的历史背景是(  )

A.苏东剧变,冷战结束

B.中国认同市场经济模式

C.世贸组织的建立

D.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解析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材料中“自由民主制度”指的是资本主义制度,说它是历史的终结,是对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社会主义遭受重大挫折的回应,故A项正确;

其他选项与社会制度无关,故B、C、D三项错误。

24.(2017·

苏州模拟)下图是1988年和1993年美国《纽约时报》公布的“自由世界”(资本主义国家)和“西方”(英、法、美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两个词语的使用次数变化示意图。

数据变化实质上反映了(  )

A.美国放弃建立单极世界

B.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

C.美苏两国矛盾得到缓和

D.不结盟运动已经兴起

解析 1988年,由于美苏两极对峙,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以“自由世界”自居;

1993年,苏联已解体,原有的社会制度转变为资本主义制度,而此时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又以“西方”的称呼代替“自由世界”,这实际上反映了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故B项正确。

25.西方学者劳伦斯·

萨默斯曾说,300年后的历史书会把冷战的结束作为第三等重要的事件,把伊斯兰世界和西方世界的关系作为第二重要的事件,而头等重要的事件是包括中国、印度等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的崛起以及它们与发达国家的关系。

这说明在作者看来(  )

A.冷战的影响在短期内将会持续存在

B.发展中国家的崛起是影响历史进程的重要因素

C.世界格局多极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D.中国与印度将是主导未来世界的两大关键力量

解析 “300年后的历史书会把冷战的结束作为第三等重要的事件”,说明冷战将对后世产生一定影响,但是否存在没有涉及,故A项错误;

作者认为头等重要事件是发展中国家崛起,这就说明了发展中国家将在以后历史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故B项正确;

材料与世界格局多极化联系不大,故C项错误;

材料只是讲中国与印度等广大发展中国家将会产生重要影响,但没有讲它们将是未来世界主导力量,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6题17分,第27题16分,第28题17分,共50分)

26.(2018·

泰州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雅典经济繁荣,工商业发达,海外贸易活跃,当时各地移民纷纷前往希腊定居。

雅典的上层都是由奴隶主团体掌握实权,他们有雄厚的财力,连国王都必须依靠奴隶主组成的元老院议会的支持才能稳固自己的地位,同时国王无权力没收奴隶主的财产,这有点类似西方的君主立宪政体。

雅典的民主制,是早期的民主制,所谓的民主大门仅仅是对有钱有权利的社会体面人敞开的。

——壬寅虎《古代雅典民主政治》

材料二 民主最本质的优点,也许在于能够在既有的经济社会条件下,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的能动性,使共同体的大量人口能够亲身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对国家产生一种强烈的亲和感和认同感,不仅使每一个个人而且使共同体本身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

——阮炜《“苏格拉底问题”背后的政治》

材料三 公元前415年,雅典公民大会商讨是否远征西西里,尽管多数公民不了解西西里的情况,但苏格拉底的学生亚西比德富有煽动性的演说激动了许多人,最后公民大会批准了远征计划。

亚西比德出征后,反对派在公民大会上宣扬亚西比德毁坏神像,在证据不充分的情况下,利用公众对神灵的敬畏之情,让公民大会通过决议,追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