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译注读解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347687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53.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庸译注读解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中庸译注读解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中庸译注读解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中庸译注读解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中庸译注读解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中庸译注读解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0页
中庸译注读解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0页
中庸译注读解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0页
中庸译注读解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0页
中庸译注读解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0页
中庸译注读解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0页
中庸译注读解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0页
中庸译注读解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0页
中庸译注读解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0页
中庸译注读解Word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0页
中庸译注读解Word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0页
中庸译注读解Word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0页
中庸译注读解Word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0页
中庸译注读解Word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0页
中庸译注读解Word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0页
亲,该文档总共3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庸译注读解Word格式.docx

《中庸译注读解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庸译注读解Word格式.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庸译注读解Word格式.docx

本章具有全篇总纲的性质。

《中庸》原来也是《礼记》中的一篇,一般认为它出于孔子的孙子子思(前483—前402)之手。

据《史记·

孔于世家》记载,孔子的儿子名叫孔鲤,字伯鱼;

伯鱼的儿子名叫孔伋,字子思。

孔子去世后,儒家分为八派,子思是其中一派。

荀子把子思和孟子看成是一派。

从师承关系来看,子思学于孔子的得意弟子之一曾子,孟子又学于子思之后学;

从《中庸》和《孟子》的基本观点来看,也大体上是相同的。

所以有“思孟学派”的说法。

后代因此而尊称子思为“述圣”。

不过,现存的《中庸》,已经经过秦代儒者的修改,大致写定于秦统一全国后不久。

所以名篇方式已下同于《大学》,不是取正义开头的两个字为题,而是撮取文章的中心内容为题了。

早在西汉时代就有专门解释《中庸》的著作,《汉书·

艺文志》载录有《中庸说》二篇,以后各代都有关于这方面的著作相沿不绝。

但影响最大的还是朱熹的《中庸章句》,他把《中庸》与《大学》、《论语》、《孟子》合在一起,使它成为“四书”之一,成为后世读书人求取功名的阶梯。

朱熹认为《中庸》“忧深言切,虑远说详”,“历选前圣之书,所以提挈纲维,开示蕴奥,未有若是之明且尽者也”。

(《中庸章句序》)并且在《中庸章句》的开头引用程颐的话,强调《中庸》是“孔门传授心法”的著作,“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其味无穷,都是实用的学问。

善于阅读的人只要仔细玩味,便可以终身受用不尽。

程颐的说法也许有些过头,但《中庸》的确是内容丰富,不仅提出了“中庸”作为儒家的最高道德标难,而且还以此为基础讨论了一系列的问题,涉及到儒家学说的各个方面。

所以,《中庸》被推崇为“实学”,被视为可供人们终身受用的经典,这也绝不是偶然的。

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2仲尼曰

(1):

“君子中庸

(2),小人反中庸。

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

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3)也。

(1)仲尼:

即孔子,名丘,字仲尼。

(2)中庸:

即中和。

庸,“常”的意思。

(3)忌惮:

顾忌和畏惧。

仲尼说:

“君子中庸,小人违背中庸。

君子之所以中庸,是因为君子随时做到适中,无过无不及;

小人之所以违背中庸,是因为小人肆无忌惮,专走极端。

孔子的学生子贡曾经问孔子:

“子张和子夏哪一个贤一些?

”孔子回答说:

“子张过分;

子夏不够。

”子贡问:

“那么是子张贤一些吗?

”孔子说:

“过分与不够是一样的。

”(《论语·

先进》)这一段话是对“君子而时中”的生动说明。

也就是说,过分与不够貌似不同,其实质却都是一样的,都不符合中庸的要求。

中庸的要求是恰到好处,如宋玉笔下的大美人东家之子:

“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

着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

”(《登徒子好色赋》)所以,中庸就是恰到好处。

最高的道德标准

子曰:

“中庸其至矣乎!

民鲜(xiǎn)能久矣

(1)!

①鲜:

少,不多。

孔子说:

“中庸大概是最高的德行了吧!

大家缺乏它已经很久了!

正因为它是最高的德行,最高的道德标准,所以,很少有人能够真正实行它。

这正如我们要求“大公无私”,很少有人能做到,提出“国家、集体、个人利益三兼顾”,就比较容易做到了。

要求“跑步进入共产主义”难以做到,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现“小康”,这就比较容易做到了。

这样说来,中庸之道是不是也只能作为一种理想的道德规范而加以提倡呢?

谁能食而知其味

“道

(1)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

(2)过之,愚者不及也。

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

贤者过之,不肖者(3)不及也。

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1)道:

即中庸之道。

(2)知者:

即智者,与愚者相对,指智慧超群的人。

知,同“智”,(3)不肖者:

与贤者相对,指不贤的人。

“中庸之道不能实行的原因,我知道了:

聪明的人自以为是,认识过了头;

愚蠢的人智力不及,不能理解它。

中庸之道不能弘扬的原因,我知道了:

贤能的人做得太过分:

不贤的人根本做不到。

就像人们每天都要吃喝,但却很少有人能够真正品尝滋味。

还是过与不及的问题。

正因为要么太过,要么不及,所以,总是不能做得恰到好处。

而无论是过还是不及,无论是智还是愚,或者说,无论是贤还是不肖,都是因为缺乏对“道”的自觉性,正如人们每天都在吃吃喝喝,但却很少有人真正品味一样,人们虽然也在按照一定的道德规范行事,但由于自觉性不高,在大多数情况下不是做得过了头就是做得不够,难以达到“中和”的恰到好处。

所以,提高自觉性是推行中庸之道至关重要的一环。

隐恶扬善,执两用中

3子曰:

“舜其大知(zhì

)也与(yú

)!

舜好(hà

o)问而好(hà

o)察迩言

(1),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

其斯以为舜乎

(2)!

(1)迩言,浅近的话。

迩,近。

(2)其斯以为舜乎,这就是舜之所以为舜的地方吧!

其,语气词,表示推测。

斯,这。

“舜”字的本义是仁义盛明,所以孔子有此感叹。

“舜可真是具有大智慧的人啊!

他喜欢向人问问题,又善于分析别人浅近话语里的含义。

隐藏人家的坏处,宣扬人家的好处。

过与不及两端的意见他都掌握,采纳适中的用于老百姓。

这就是舜之所以为舜的地方吧!

隐恶扬善,执两用中。

既是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的中庸之道,又是杰出的领导艺术。

要真正做到,当然得有非同一般的大智慧。

困难之一在于,要做到执两用中,不仅要有对于中庸之道的自觉意识,而且得有丰富的经验和过人的识见。

困难之二在于,要做到隐恶扬善,更得有博大的胸襟和宽容的气度。

对于一般人来说,不隐你的善扬你的恶就算是谢天谢地了,岂敢奢望他隐你的恶而扬你的善!

如此看来,仅有大智慧都还不一定做得到隐恶扬善,还得有大仁义才行啊。

大智大仁的舜帝毕竟只有一个,不然的话,孔圣人又怎么会感叹又感叹呢?

聪明反被聪明误

4子日:

“人皆曰予

(1)知(zhì

)。

驱而纳诸罟擭陷阱之中

(2),而莫之知辟也(3)。

人皆曰予知,择乎中庸,而不能期(jī)月(4)守也。

(1)予:

我。

(2)罟(gǔ):

捕兽的网。

擭(huò

):

装有机关的捕兽的木笼。

(3)辟(bì

同“避”。

(4)期月:

一整月。

“人人都说自己聪明,可是被驱赶到罗网陷阶中去却不知躲避。

人人都说自己聪明,可是选择了中庸之道却连一个月时间也不能坚持。

聪明反被聪明误。

自以为聪明时好走极端,走偏锋,不知适可而止,不合中庸之道,所以往往自投罗网而自己却还不知道。

另一方面,虽然知道适可而止的好处,知道选择中庸之道作为立身处世原则的意义,但好胜心难以满足,欲壑难填,结果是越走越远,不知不觉间又放弃了适可而止的初衷,背离了中庸之道。

就像孔子所惋惜的那样,连一个月都不能坚持住。

赌博也好,炒股票也好,贪污受贿也好,这类现象不都是常见的吗?

牢牢抓住不要放弃

5子曰:

“回

(1)之为人也,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

(2)而弗失之矣。

(1)回:

指孔子的学生颜回。

(2)拳拳服膺:

牢牢地放在心上。

拳拳,牢握但不舍的样子,引申为恳切。

服,着,放置。

膺,胸口。

“颜回就是这样一个人,他选择了中庸之道,得到了它的好处,就牢牢地把它放在心上,再也不让它失去。

这是针对前一章所说的那些不能坚持中庸之道的人而言的。

作为孔门的高足,颜回经常被老师推荐为大家学习的榜样,在中庸之道方面也不例外。

一旦认定,就坚定不移地坚持下去。

这是颜回的作为,也是孔圣人“吾道一以贯之”(《论语·

里仁》)的风范。

白刃可蹈,中庸难得

“天下国家可均也

(1),爵禄可辞也

(2),白刃可蹈(3)也,中庸不可能也。

(1)均:

即平,指治理。

(2)爵,爵值,禄:

官吏的薪俸。

辞:

放弃。

(3)蹈:

踏。

“天下国家可以治理,官爵俸禄可以放弃,雪白的刀刃可以践踏而过,中庸却不容易做到。

孔子对中庸之道持高扬和捍卫态度。

事实上,一般人对中庸的理解往往过于肤浅,看得比较容易。

孔子正是针对这种情况有感而发,所以把它推到了比赴汤蹈火,治国平天下还难的境地。

其目的还是在于引起人们对中庸之道的高度重视。

什么是真正的强

6子路问强

(1)。

“南方之强与?

北方之强与?

抑而强与?

(2)宽柔以教,不报无道(3),南方之强也,君子居之(4)。

衽(rè

n)金革(5),死而不厌(6),北方之强也,而强者居之。

故君子和而不流(7),强哉矫(8)!

中立而不倚,强哉矫!

国有道,不变塞焉(9),强哉矫!

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

(1)子路:

名仲由,孔子的学生。

(2)抑:

选择性连词,意为“还是”。

而:

代词,你。

与:

疑问语气词。

(3)报:

报复。

(4)居:

处。

(5)衽:

卧席,此处用为动词。

金:

指铁制的兵器。

革:

指皮革制成的甲盾。

(6)死而不厌:

死而后已的意思。

(7)和而不流:

性情平和又不随波逐流。

(8)矫:

坚强的样子。

(9)不变塞:

不改变志向。

子路问什么是强。

“南方的强呢?

北方的强呢?

还是你认为的强呢?

用宽容柔和的精神去教育人,人家对我蛮横无礼也不报复,这是南方的强,品德高尚的人具有这种强。

用兵器甲盾当枕席,死而后已,这是北方的强,勇武好斗的人就具有这种强。

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和顺而不随波逐流,这才是真强啊!

保持中立而不偏不倚,这才是真强啊!

国家政治清平时不改变志向,这才是真强啊!

国家政治黑暗时坚持操守,宁死不变,这才是真强啊!

子路性情鲁莽,勇武好斗,所以孔子教导他:

有体力的强,有精神力量的强,但真正的强不是体力的强,而是精神力量的强。

精神力量的强体现为和而不流,柔中有刚;

体现为中庸之道;

体现为坚持自己的信念不动摇,宁死不改变志向和操守。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罕》这就是孔子所推崇的强。

“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

杀了夏明翰,自有后来人。

”这就是孔子所推崇的强。

说起来,还是崇高的英雄主义,献身的理想主义。

不过,回到《中庸》本章来,孔子在这里所强调的,还是“中立而不倚”的中庸之道,儒学中最为高深的道行。

正道直行,默默无闻也不后悔

7子曰:

“素隐行怪

(1),后世有述焉

(2),吾弗为之矣。

君子遵道而行,半涂而废,吾弗能已矣(3)。

君子依乎中庸,遁世不见知而不悔(4),唯圣者能之。

(1)素:

据《汉书》,应为“索”。

隐:

隐僻。

怪:

怪异。

(2)述:

记述。

(3)已:

止,停止。

(4)见知:

被知。

见,被。

“寻找隐僻的歪歪道理,做些怪诞的事情来欺世盗名,后世也许会有人来记述他,为他立传,但我是绝不会这样做的。

有些品德不错的人按照中庸之道去做,但是半途而废,不能坚持下去,而我是绝不会停止的。

真正的君子遵循中庸之道,即使一生默默无闻不被人知道也不后悔,这只有圣人才能做得到。

钻牛角尖,行为怪诞,这些出风头、走极端欺世盗名的搞法根本不合中庸之道的规范,自然是圣人所不齿的。

找到正确的道路,走到一半又停止了下来,这也是圣人所不欣赏的。

唯有正道直行,一条大路走到底,这才是圣人所赞赏并身体力行的。

所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这是圣人所赞赏的精神。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这也是圣人所赞赏的精神。

以上几章从各个方面引述孔子的言论反复申说第一章所提出的“中和”(中庸)这一概念,弘扬中庸之道,是全篇的第一大部分。

君子之道费而隐

君子之道费而隐

(1)。

夫妇

(2)之愚,可以与知焉(3),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知焉。

夫妇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能焉。

天地之大也,人犹有所憾。

故君子语大,天下莫能载焉;

语小,天下莫能破焉(4)。

《诗》云:

“鸢飞戾天,鱼跃于渊(5)。

”言其上下察也(6)。

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7),及其至也,察乎天地。

(1)费:

广大。

精微。

(2)夫妇:

匹夫匹妇,指普通男女。

(3)与:

动词,参与。

(4)破:

分开。

(5)鸢飞戾天,鱼跃于渊:

引自《诗经·

大雅·

旱麓》。

鸢,老鹰。

戾,到达。

(6)察:

昭著,明显。

(7)造端:

开始。

君子的道广大而又精微。

普通男女虽然愚昧,也可以知道君子的道;

但它的最高深境界,即便是圣人也有弄不清楚的地方。

普通男女虽然不贤明,也可以实行君子的道,但它的最高深境界,即便是圣人也有做不到的地方。

大地如此之大,但人们仍有不满足的地方。

所以,君子说到“大”,就大得连整个天下都载不下;

君子说到“小”,就小得不可以再分解。

《诗经》说:

“鸢鸟飞向高天,鱼儿游于深渊。

”这是说上下分明。

君子的道,开始于普通男女,但它的最高深境界却昭著于整个天地。

这一章另起炉灶,回到第一章“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进行阐发,以下几章都是围绕这一中心而展开的。

正因为道不可须臾离开,所以,道就应该有普遍的可适应性,应该“放之四海而皆准”,连匹夫匹妇,普通男女都可以知道,可以学习,也可以实践。

不过,知道是一回事,一般性地实践是一回事,要进入其高深境界又是另一回事了。

所以,道又必须有精微奥妙的一方面,供德行高,修养深的学者进行深造,进行创造性的实践。

如此两方面的性质结合起来,使道既广大又精微,既有普及性又有提高性,既下里巴人又阳春白雪,说到底,是一个开放的、兼容的、可发展的体系。

道是如此,世界上的许多事情也都是如此。

说到唱歌,卡拉0K谁都可以来上几句,但要唱出歌星级水平可就是另一回事了。

说用电脑打字,坐下来一两个小时,一个完全的外行也可以打出一串字来,可要成为电脑专家就是另一回事了。

说到下棋,知道下棋规则,棋瘾大得不可思议的人满街都是,可要成为一名真正的棋手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凡事都有一知半解与精通的区别,匹夫匹妇与“圣人”的分别也就在这里。

道不远人,远人非道

8子曰:

“道不远人。

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

“《诗》云:

‘伐柯伐柯,其则不远。

(1)’执柯以伐柯,睨

(2)而视之,犹以为远。

故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

“忠恕违道不远(3),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

“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焉:

所求乎子以事父,未能也;

所求乎臣以事君,未能也;

所求乎弟以事兄,未能也;

所求乎朋友先施之,未能也。

庸(4)德之行,庸言之谨。

有所不足,不敢不勉;

有余不敢尽。

言顾行,行顾言,君子胡不慥慥尔(5)?

(1)伐柯伐柯,其则不远:

豳风·

伐柯》。

伐柯,砍削斧柄。

柯,斧柄。

则,法则,这里指斧柄的式样。

(2)睨:

斜视。

(3)违道:

离道。

违,离。

(4)庸:

平常。

(5)胡:

何、怎么。

慥慥(zà

o),忠厚诚实的样子。

“道并不排斥人。

如果有人实行道却排斥他人,那就不可以实行道了。

“《诗经》说:

‘砍削斧柄,砍削斧柄,斧柄的式样就在眼前。

’握着斧柄砍削斧柄,应该说不会有什么差异,但如果你斜眼一看,还是会发现差异很大。

所以,君子总是根据不同人的情况采取不同的办法治理,只要他能改正错误实行道就行。

“一个人做到忠恕,离道也就不远了。

什么叫忠恕呢?

自己不愿意的事,也不要施加给别人。

“君子的道有四项,我孔丘连其中的一项也没有能够做到:

作为一个儿子应该对父亲做到的,我没有能够做到;

作为一个臣民应该对君王做到的,我没有能够做到;

作为一个弟弟应该对哥哥做到的,我没有能够做到;

作为一个朋友应该先做到的,我没有能够做到。

平常的德行努力实践,平常的言谈尽量谨慎。

德行的实践有不足的地方,不敢不勉励自己努力;

言谈却不敢放肆而无所顾忌。

说话符合自己的行为,行为符合自己说过的话,这样的君子怎么会不忠厚诚实呢?

道不可须臾离的基本条件是道不远人。

换言之,一条大道,欢迎所有的人行走,就像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欢迎所有的人学习、实践,社会主义的金光大道欢迎所有的人走一样。

相反,如果只允许自己走,而把别人推得离道远远的,就像鲁迅笔下的假洋鬼子只准自己“革命”而不准别人(阿Q)“革命”,那自己也就不是真正的革命者了。

推行道的另一条基本原则是从实际出发,从不同人不同的具体情况出发,使道既具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性,又能够适应不同个体的特殊性。

这就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

既然如此,就不要对人求全责备,而应该设身处地,将心比心地为他人着想,自己不愿意的事,也不要施加给他人。

因为,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不要说人家,就是自己,不也还有很多应该做到的而没有能够做到吗?

所以,要开展批评,也要开展自我批评。

圣贤如孔子,不就从四大方面对自己进行了严厉的批评吗?

那就更不要说我们这些凡夫俗子了,哪里没有这样或那样的毛病呢?

说不定还深沉得很呢。

不过也不要紧,只要你做到忠恕,也就离道不远了。

说到底,还是要“言顾行,行顾言”,凡事不走偏锋,不走极端,这就是“中庸”的原则,这就是中庸之道。

素位而行,安分守己

君子素其位

(1)而行,不愿乎其外。

素富贵,行乎富贵;

素贫贱,行乎贫贱:

素夷狄

(2),行乎夷狄;

素患难,行乎患难。

君子无入(3)而不自得焉。

在上位,不陵(4)下;

在下位,不援(5)上。

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

上不怨天,下不尤(6)人。

故君子居易(7)以俟命(8),小人行险以侥幸。

9子曰:

“射(9)有似乎君子,失诸正鹄(10),反求诸其身。

(1)素其位:

安于现在所处的地位。

素,平素,现在的意思,这里作动词用。

(2)夷:

指东方的部族;

狄:

指西方的部族。

泛指当时的少数民族。

(3)无入:

无论处于什么情况下。

入,处于。

(4)陵:

欺侮。

(5)援:

攀援,本指抓着东西往上爬,引申为投靠有势力的人往上爬。

(6)尤:

抱怨。

(7)居易:

居于平安的地位,也就是安于现状的意思。

易,平安。

(8)俟(sì

)命:

等待天命。

(9)射:

指射箭。

(10)正(zhè

ng)鹄(gǔ):

正、鹄,均指箭靶子;

画在布上的叫正,画在皮上的叫鹄。

君子安于现在所处的地位去做应做的事,不生非分之想。

处于富贵的地位,就做富贵人应做的事;

处于贫贱的状况,就做贫贱人应做的事;

处于边远地区,就做在边远地区应做的事;

处于患难之中,就做在患难之中应做的事。

君子无论处于什么情况下都是安然自得的。

处于上位,不欺侮在下位的人;

处于下位,不攀援在上位的人。

端正自己而不苛求别人,这样就不会有什么抱怨了。

上不抱怨天,下不抱怨人。

所以,君子安于现状来等待天命,小人却铤而走险妄图获得非分的东西。

“君子立身处世就像射箭一样,射不中,不怪靶子不正,只怪自己箭术不行。

素位而行近于《大学》里面所说的“知其所止”,换句话说,叫做安守本分,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安分守己。

这种安分守己是对现状的积极适应、处置,是什么角色,就做好什么事,如台湾著名漫画家蔡志忠先生所说:

“自己是什么就做什么;

是西瓜就做西瓜,是冬瓜就做冬瓜,是苹果就做苹果;

冬瓜不必羡慕西瓜,西瓜也不必嫉妒苹果……”然后才能游刃有余,进一步积累、创造自己的价值,取得水到渠成的成功。

事实上,任何成功的追求、进取都是在对现状恰如其分的适应和处置后取得的。

一个不能适应现状,在现实面前手足无措的人是很难取得成功的。

回到我们在《大学》读解里面举过的例子,一位教授,因偶尔发现卖大饼的人很赚钱,一个月一两千,比自己给大学生上课还赚得多了许多,于是便放下课不上而去卖大饼。

这样做值得吗?

不值得,这就叫做不守本分,不“知其所止”,这个例子也许举得有点极端,但它却是当代中国知识分子在面对是否“下海”问题时的一个真实报道。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诸如此类的例子其实还可以举出许多,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这山望到那山高”,实质上是没有认识清楚自己,迷失了方向。

与“这山望到那山高”密切相关的另一种迷失是不满足自己的职位,总是奢望向上爬,奢望高升,总是怨天尤人,而不像圣人所说的那样“反求诸其身”。

用耕云先生在其禅学讲话中的说法:

这种人没有认识到“一部机器,大的轮轴固然重要,但如果少了一个小螺丝钉,就会出故障,就会由松散而解体。

所以每个部门,每个环节,每个人的工作都很重要,也唯有人人都能构成需要,才能形成整体的健全。

”其实,耕云先生在这里所说的道理,也正是毛泽东号召我们“向雷锋同志学习”,“做一颗革命的螺丝钉”的情神。

只可惜很多人没有真正认识到这种精神的深刻内涵,不能“素其位而行”,安分守己,提高自己的修养,“居易以俟命”,而是心存妄想,只知道羡慕,甚至嫉妒别人,不惜采取一切手段向上爬,“行险以侥幸”,结果是深深地陷入无休无止的勾心斗角和无尽的烦恼之中,迷失了本性。

凡有奢望,必生烦恼。

所以,不要去妄想什么,只问自己该做什么吧——这就是素位而行,安分守己。

行远自迩,登高自卑

君子之道,辟(pì

(1)如行远,必自迩

(2);

辟(pì

)如登高,必自卑(3)。

《诗》曰:

“妻子好合,如鼓瑟琴。

兄弟既翕(xī),和乐且耽。

宜尔室家,乐尔妻帑(nú

)(4)。

”子曰:

“父母其顺矣乎!

(1)辟:

同“譬”。

(2)迩:

近。

(3)卑:

低处。

(4)“妻子好合……”:

小雅·

常棣》。

妻子,妻与子。

好合,和睦。

鼓,弹奏。

翕(xī),和顺,融洽。

耽,《诗经》原作“湛”,安乐。

帑(nú

),通“孥”,子孙。

君子实行中庸之道,就像走远路一样,必定要从近处开始;

就像登高山一样,必定要从低处起步。

“妻子儿女感情和睦,就像弹琴鼓瑟一样。

兄弟关系融洽,和顺又快乐。

使你的家庭美满,使你的妻儿幸福。

”孔子赞叹说:

“这样,父母也就称心如意了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