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城中学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 历史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348483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43.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盐城中学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 历史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盐城中学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 历史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盐城中学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 历史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盐城中学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 历史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盐城中学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 历史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盐城中学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 历史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盐城中学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 历史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盐城中学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 历史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盐城中学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 历史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盐城中学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 历史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盐城中学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 历史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盐城中学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 历史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盐城中学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 历史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盐城中学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 历史Word格式.docx

《盐城中学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 历史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盐城中学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 历史Word格式.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盐城中学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 历史Word格式.docx

唐朝就已经出现了雕版印刷的书籍,在此之后的五代后唐时期的人不可能发明雕版印刷术,故A项错误;

题中材料并没有提到活字印刷,材料也不能反映出活字印刷已取代雕版印刷,故B项错误;

雕版印刷从官方的“剧增”、“大量”到“书坊遍及全国各地,所售书籍大多精雕细校”,可知雕版印刷得到了广泛应用,故C项正确;

“宋朝书坊遍及全国各地,所售书籍大多精雕细校”,可知雕版印刷不仅仅限用于官方刻书,故D项错误。

4.古诗云:

“闻道西园春色深,急穿芒履去登临。

千芭万蕊争红紫,谁识乾坤造化心。

”诗人要从春意盎然中体会“天地生物之心”,与该主张一致的是

A.人性本善B.格物致知C.心即理也D.致良知

【答案】B

程朱理学。

该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能力与史实记忆能力。

材料中“急穿芒履去登临”一句说明该学者是积极地接触客观事物,去感知“造化心”的。

属于程朱理学的修养方式。

四个选项中:

A不属于方法论的范畴,C、D两项属于陆王心学的观点,故选B。

5.王阳明强调“以吾心之是非为是非”,圣人之道不是高深莫测,而是简易直接的,愚夫愚妇只要在日常行为的“事上磨练”,同样可以成为圣人。

这说明王阳明

A.主张用良知支配行为实践B.科学说明了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C.对君主专制制度进行抨击D.认为只需探究万物就可得天理

陆王心学。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王阳明主张“致良知”,提出“人人都有良知,愚夫愚妇与圣人同”,A项符合要求。

BC项与题意无关。

D项是程朱理学“格物致知”的主张。

6.英方文献记载:

“……当(英)舰突破虎门要塞,沿江北上,开向马乌涌(炮台时),(珠)江两岸数以万计的当地居民,平静地观看自己的朝廷军队与我(英)军的战事,好像观看两个不相干的人争斗。

”这一奇怪现象突出说明

A.中国国内社会矛盾尖锐B.民众对世界情况一无所知

C.中国人民民族意识淡薄D.清政府已经失去人民支持

鸦片战争。

本题主要考查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引文“(珠)江两岸数以万计的当地居民,平静地观看自己的朝廷军队与我(英)军的战事,好像观看两个不相干的人争斗”说明了民众对鸦片战争的漠视态度,反映出清政府统治下民众的民族意识淡薄,民族观念不强,C的表述符合题意,A表述有误,当时民族矛盾尖锐,BD表述正确,但与材料无关。

故选C。

7.近代中国某一事件被称作“以反满的汉民族主义为主要号召的”“传统民变的特殊标本,中西碰撞的旁生枝节”,该事件应该是

A.太平天国运动B.洋务运动

C.戊戌变法D.义和团运动

太平天国运动。

从题干中“反满”、“传统民变”、“中西碰撞”等信息可以看出此运动是太平天国运动,故B项正确;

洋务运动和义和团运动并不反对清朝的统治,故B、D项不正确;

戊戌变法是通过自上而下的改革建立君主立宪政体,故C项不正确。

8.《四库全书》中说道:

“欧罗巴人天文推算之密,工匠制作之巧,实愈前古,其议论夸诈迂怪,亦为异端之光。

国朝节取其技能,禁传其学术,其存深意矣。

”以下最得其“深意”真传的是

A.李鸿章B.郑观应C.孙中山D.陈独秀

洋务运动。

从材料“欧罗巴人天文推算之密,工匠制作之巧”可以看出这是推崇科技方面的成就,近代中国主张学习西方科技最为典型的代表是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李鸿章,故选A。

BCD分别主张维新变法、暴力革命和思想变革。

9.1922年,孙中山说:

“中华民国就像我的孩子,他现在有淹死的危险。

……我向英国和美国求救。

他们站在岸上嘲笑我。

”为改变这种现状,他其后的努力有

①实现国共合作②领导北伐战争 ③提出“新三民主义”

④确定“三大政策”⑤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③④ D.①②③⑤

辛亥革命。

本题根据时间可以排除。

孙中山逝世是1925年,而北伐是1926年,故②不正确;

⑤是在1912年,排除②⑤。

10.下图是中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发布的红军改编为八路军的命令。

朱德任总指挥,彭德怀任副总指挥。

这一命令颁布的最重要意义在于

A.推动了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实现

B.表明全民族抗战局面正式形成

C.宣告中共领导的人民军队诞生

D.揭开解放战争战略反攻的序幕

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图片反映了1937年8月红军的改编,据此逐一分析选项。

1927年南昌起义宣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诞生,故C有误。

1937年9月,国民党中央公布国共合作宣言,表明全民族抗战局面形成,故B有误。

1947年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了中国共产党战略反攻的序幕,故D有误。

1937年8月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序列,推动了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实现。

故选A。

11.1953年,一位美国记者记述:

在(中国)东北的工业区,少数民族的人民在各种工业部门里工作,他们担任着经理、管理员以及技术人员或者一般的职务。

在大规模的训练班里,少数民族工人被培养成熟练的技工,劳动模范之中有许多人来自少数民族。

这主要说明

A.中国东北老工业基地得到复兴B.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取得成效

C.少数民族地区向工业化迈进D.民族平等政策得到较好贯彻

【答案】D

新中国的民族政策。

从材料可以看出少数民族人员得到培训并且从事领导的职务,反映了我国真正的奉行了民族平等的政策,故选D。

ABC项材料均未得到体现。

12.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立的宪政体制既体现了普遍的宪政价值,也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

这部宪法

①奠定了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的基础②体现了对《共同纲领》的继承发展

③反映了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基本建立④表达了对人民民主政体的基本诉求

A.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④

新中国法制建设。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奠定了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的基础,体现了对《共同纲领》的继承与发展,表达了人民民主政体的基本诉求,①②④说法正确,选B项。

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基本建立的标志是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排除③。

13.美国前国务卿杜勒斯说,如果亚非国家养成一种在西方缺席的情况下经常开会的习惯,由于有众多的人口,印度和中国无疑将控制局面,这可能最终形成一个反对西方的集团。

杜勒斯主要针对的是

A.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中印会谈B.和平解决印度支那问题的日内瓦会议

C.以“求同存异”促进会议成功的万隆会议

D.恢复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联大”会议

第三世界的崛起。

材料中的“如果亚非国家养成一种在西方缺席的情况下经常开会的习惯”表明这次会议应该是亚非的万隆会议,这是二战后第一次没有帝国主义国家参加的会议,所以答案选择C项。

14.“文革”期间,一大批有强烈爱国心和责任感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在恶劣环境下努力工作,使我国科技成果取得了重大突破。

这些成果包括

①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②籼型杂交水稻的成功培育

③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④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成就。

根据所学,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因此①不符合题意,排除该项,故选D。

15.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推动祖国大陆对台湾政策发展的主要国际因素是

A.不结盟运动的发展B.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C.中美关系的改善D.欧共

体国家反对美国控制

两岸关系。

1972年中美关系正常化、1979年中美建交推动大陆对台湾政策的变化即由“武力解放台湾”到“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16.邓小平1975年9月在一次谈话中忧心忡忡地讲道:

“我们有个危机,可能发生在教育部门,把整个现代化水平拖住了。

……靠空讲不能实现现代化,必须有知识,有人才。

”为此,改革开放后在他的倡议和影响下政府逐渐

①形成了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②恢复了全国高考制度

③实行了“科教兴国”的战略④制定了《义务教育法》

A.①②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建国以来教育事业具体措施。

本题考查学生调动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

结合题干时间1975年和人物邓小平来解题,形成了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是在1965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

,故本题选择C。

17.1987年2月,部分台湾同胞发起返乡运动,发表了《自由返乡运动宣言》。

5月10日母亲节,一些老兵穿着写有“想家”两个大字的T恤衫走上街头。

不久,老兵合唱团在一次集会上演唱《母亲您在何方?

》,台上台下的老兵哭成一片。

这反映了

A.台湾民众对祖国统一的热切期盼B.两岸业已达成“一个中国”的共识

C.台胞期盼当局尽快放开赴大陆探亲的限制

D.“一国两制”构想得到台湾同胞的普遍认同

1979年大陆和台湾实现了真正停火,此后,两岸关系不断缓和。

1987年,“一国两制”构想还没有得到台湾同胞的普遍认同,故D可以排除。

“一个中国”的共识在1992年达成,不符合题干的时间要求,可以排除B。

A项本身说法正确但是材料未体现。

题干中部分台湾同胞发起返乡运动的做法,旨在推动台湾当局放开到大陆探亲的限制。

18.“他们不承认任何外界权威,不管这种权威是什么样的。

宗教、自然观、社会、国家制度,一切都受到了最无情的批判。

……以往的一切社会形式和国家形式、一切传统观念,都被当做不合理的东西扔到垃圾堆里去了。

”材料中的“他们”为西方近代思想发展过程中同一时代的杰出代表,其中一位是

A.彼特拉克B.马丁·

路德C.莎士比亚D.伏尔泰

启蒙运动。

本题考查材料解读能力。

根据材料“宗教、自然观、社会、国家制度,一切都受到了最无情的批判”,即可明确这是指启蒙运动,而A、C两项文艺复兴的代表人物,B项是宗教改革的代表人物,二者都未上升到反对封建制度的高度。

只有D项符合。

19.“它站起来反对18世纪的古典主义、启蒙思想、理性思想以及这些领域内的秩序”,强调“对自然之爱、上帝精神存在和感情力量之间的联系”。

最符合上述创作倾向的作品是

A.《巴黎圣母院》B.《人间喜剧》C.《母亲》D.《老人与海》

浪漫主义。

本题考查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

题干材料中“启蒙思想、理性思想”“感情力量”等文字信息可以推断与浪漫主义产生有关,故选择A项;

B属于现实主义;

C属于无产阶级革命文学;

D属于现代主义。

20.阿迈斯托在评价某科学家时指出:

在他的宇宙里,“每一种现象都是带有欺骗性。

物质和能量可以相互转换。

双胞胎以不同的速度衰老。

平行线可以交叉。

光线弯曲的径迹其实缠绕宇宙。

”这位科学家是高考资源网

A.伽利略B.达尔文C.牛顿D.爱因斯坦

本题考查了对相对论知识的理解。

根据所学,20世纪初爱因斯坦提出的相对论为物理学的发展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相对论的两个基本原理是相对性原理和光速不变原理。

据此再联系材料中“物质和能量可以相互转换”“平行线可以交叉”“光线弯曲的径迹其实缠绕宇宙”等信息,可理解到这位科学家就是爱因斯坦。

“物质和能量可以相互转换。

”指的是爱因斯坦的质能关系式E=mc^2。

“双胞胎以不同的速度衰老”说明时间是可变的,指的是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伽利略是文艺复兴时期的科学家;

达尔文是生物学家;

牛顿是近代科学的创始人,都不属于现代科学的范畴。

二、非选择题:

本大题共5题,满分60分。

21.(13分)著名学者余英时指出:

科举不是一个单纯的考试制度,它将社会结构紧密地联系了起来,形成一个多面互动的整体,一直发挥着无形的统合功能。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

……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之不及,夫固无如之何。

及科(科举),……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

苟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

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

——吕思勉《中国制度史》

材料二渐渐地,这些考试(科举)开始集中于文学体裁和儒家正统观念,最后的结果是形成一种制度,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赢得欧洲人尊敬和羡慕的、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体系。

……只要中国仍相对地孤立在东亚,它就会继续提供稳定性和连续性。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作为一种上千年的文化存在,科举显然有其客观的历史合理性,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其存在的持久性。

……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

……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

——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请回答: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晋时期的选

官制度,并说明科举制的历史进步性。

(7分)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科举制所具有的政治、思想以及整体的统合功能。

(3分)

(3)据材料三,说明科举制对于现代人才选拔的历史借鉴价值。

【答案】

(1)选官制度:

察举制;

九品中正制。

进步性:

有利于破除结党营私之弊;

限制

了徇私舞弊的发生;

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特权;

扩大了官员的来源;

提高了从政人员的文化素质。

(2)功能:

加强中央集权;

保证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正统);

维护文明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3)借鉴价值:

人才流动机制;

客观公平理念;

人才激励机制。

本题考查了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及影响,重在考查学生提取材料有效信息的能力。

(1)难度不大,重在考查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能力。

紧扣“汉晋”,即可明确这一时期的选官制度有两个,一个是汉朝的察举制,一个是晋朝的九品中正制。

对于“科举制的历史进步性”的考查,重在回答科举制的积极作用,联系所学知识即可。

(2)首先明确回答的角度,“政治”“思想”及“整体”的功能,然后紧扣材料二,“政治”方面强调的是“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思想”方面强调的是“儒家正统观念”,“整体”方面强调的是“稳定性和连续性”,进而组织语言展开回答。

(3)根据材料三的关键信息“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机会均等”及“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进而展开具体阐述,难度不大,注意回答的全面性。

22.(14分)诞生于20世纪20年代的黄埔军校,在中华民族复兴的征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材料一徐向前(共和国开国元帅之一)听说广州的国民政府要办军官学校,就去了广州。

有一天,徐向前跑去听孙中山的演说,他回忆道:

“记得大意是讲三民主义……孙中山明确表示以俄为师,使我更坚定了报考黄埔军校的决心。

……后来,蒋介石嫡系部队里的许多将领,都是黄埔生。

……共产党员蒋先云同志北伐战争时当团长,负了伤,坐着担架指挥冲锋,牺牲时年仅28岁。

——据《红色记忆:

中国共产党历史口述实录(1921~1949)》

材料二徐向前、许光达、……等百余名黄埔同学召开大会,宣布成立延安黄埔同学分会,叶剑英(黄埔军校教授部副主任,时任八路军参谋长)和重庆会友陈宏模莅临大会。

……大会致电校长蒋介石表示要加强黄埔同学团结,促进全国团结抗战。

——陈伙成、王建强《中国共产党与黄埔军校》

材料三1984年,黄埔军校同学会在北京成立,黄埔军校一期学生、徐向前元帅担任会长,……1991年,邓文仪等在台湾的黄埔同学成立了“中华黄埔四海同心会”。

两岸黄埔军校同学会成立二十多年来,发扬黄埔精神……架起了一座海峡两岸及海内外黄埔同学沟通联系的桥梁,成为黄埔同学的精神家园。

——王国举《论黄埔精神对祖国统一的贡献和意义》

(1)据材料一、二,分别指出徐向前报考黄埔军校和组建延安黄埔同学分会的时代背景?

据材料一、二,概括黄埔军校对中国革命作出的贡献。

(6分)

(2)据材料三,“两岸黄埔军校同学会”为什么能成为黄埔同学的精神家园?

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它们成立的政策因素。

(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黄埔精神的主要内涵。

(2分)

(1)背景:

国共合作形成,国民革命运动兴起。

民族危机严重,国共合作抗日。

贡献:

为国共两党培养了大批高级军事将领;

为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争取抗战的胜利作出了突出贡献。

(2)精神家园:

沟通同学联系的桥梁;

共同致力促进祖国统一,振兴中华的意愿。

因素:

政府实行改革开放,提出“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台湾当局放宽两岸交流的限制。

(3)民主进步;

不怕牺牲;

团结合作;

民族复兴。

(任意两点2分;

其他言之有理者,也可得分)(2分)

本题以黄埔军校为切入点考查国共关系的发展。

(1)从材料信息“听说广州的国民政府要办军官学校”“延安黄埔同学分会”“促进全国团结抗战的通电”,可知分别是在国民革命时期和抗战时期。

黄埔军校的贡献可结合上述两个时期的历史背景分析。

(2)从国家统一的角度回答“两岸黄埔军校同学会”为什么能成为黄埔同学的精神家园。

从改革开放和两岸关系改善的角度分析政策原因。

(3)结合上述问题,概括黄埔精神的主要内涵。

23.(13分)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极其深厚的政治传统。

这些传统,无论是其精华,还是其糟粕,都是我们在现代化进程中无法回避的重大历史课题。

材料一以文治来说,在古代中国这样一个幅员辽阔的多民族国家,要维持社会的稳定与秩序,必须要有一套为大多数社会成员所认同的基本价值体系,有一个具有权威性的主流意识形态,同时,要实现文明的传承和发展,也需要政府的强势介入,发挥组织和引导作用。

但也要看到……在具体实践中,它往往表现为对人性的摧残,对个性自由的限制,对真理探索的阻遏。

——《中国古代政治的三大传统》

材料二近代中国百年政治文明发展和转型的历程是艰难曲折的,然而,正是这曲折历程所形成的历史积淀、制度积淀和精神积淀却成为今日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资源。

从近代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实践的破产中,中国共产党深深地意识到:

中国实现民主共和的理想必须与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紧密结合。

——《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材料三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既克服了三权分立模式互相扯皮、效率低下的弊端,也借鉴了它职权清晰、便于监督的优点。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历史与发展》

既避免了多党竞争、相互倾轧造成的政治动荡;

又避免了一党专制、缺少监督导致的种种弊端。

我国政党制度的巨大优势就在这里,同国外一党制和多党制的根本区别也在这里。

——《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材料四国学大师钱穆说,政治制度必然得自根自生。

纵然有些可以从国外移来,也必然先与其本国传统,有一番融合沟通,才能真实发生相当的作用。

要实现中国的民主化,我们首先要认识和了解祖宗的政治制度和政治智慧。

在此基础上,再去认识西方的政治制度,将适合中国国情的部分移植过来。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为何将“文治”视为中国古代政治的三大传统之一?

(2分)采取了哪些措施来实现有效“文治”的?

(2)材料二对近代中国政治文明作出了怎样的评价?

(3)根据材料三,概括现代中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4)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现代中国的民主政治历程是如何印证材料四的观点的?

(4分)

(1)巩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稳定社会秩序;

弘扬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利于文明的传承。

借用行政手段,发挥政府的力量;

文化专制,科举取士,强化儒家思想等。

(2)历程艰难曲折;

破产;

为后世提供积淀;

没有将实现民族独立作为前提保障。

(3)人民民主、民主集中(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4)近代资产阶级照搬西方的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三权分立制,都未真正实现政治民主化。

新中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民族区域自治制、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既参照了中国古代政治的集中,又参照了近代中国、西方的民主法治,在传承文明、学习西方、立足国情、有所创新的基础上形成了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

本题考查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及其原因。

(1)第一小问,可从材料一“幅员辽阔的多民族国家”、“要维持社会的稳定与秩序”及“要实现文明的传承和发展”三句概括,语言要精练;

第二小问,可根据材料一中“需要政府的强势介入”等信息及所学知识作答。

(2)可从材料二提取关键词“艰难曲折”、“破产”、“积淀”、“必须与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紧密结合”等进行概括。

(3)结合材料三并根据基础知识作答。

第(4)问,所答做到符合材料、层次分明、史论结合即可。

24.(10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梭伦诗作里有这样的篇章:

你们这些财物山积,丰衣足食且有余的人/应当抑制你们贪婪的心情,压制它,使它平静/应当抑制你们傲慢的情怀,使它谦逊/不要以为要什么有什么,我们绝不会永远服从。

为此,梭伦在雅典公民中推行以财产为依据、划分等级,以分享政治权利的民主改革。

——《雅典政制》

材料二商鞅在变法过程中,废除世卿世禄制,“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分为二十级爵);

为斗私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

……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以致“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

”所谓“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

——《史记·

商君列传》

材料三王安石的变法措施引发了当时诸多议论,苏辙以为:

“(王安石)不忍贫民而深疾富民,志欲破富民以惠贫民。

……及其得志,专以此为事,设青苗法,以夺富民之利。

”司马光认为:

“王安石不达政体,专用私见,变乱旧章……敛免役钱,宽富而困贫,以养浮浪之人,使民失业。

穷愁无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