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课 绝句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350236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4.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三课 绝句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第三课 绝句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第三课 绝句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第三课 绝句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第三课 绝句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第三课 绝句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第三课 绝句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第三课 绝句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第三课 绝句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三课 绝句Word格式.docx

《第三课 绝句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课 绝句Word格式.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三课 绝句Word格式.docx

新梅嫩柳未障羞,情去恩移那可留。

团扇箧[qiè

]中言不分,纤腰掌上讵胜愁”

注意乐府诗集我们就能看出点端倪。

通过以上三首绝句作者所处朝代和所在文集,我们的结论是:

七言绝句起源于六朝乐府之七言歌行。

随着历史的发展,音韵学的成熟,到唐初沈宋裁律,绝句方登上历史大舞台。

又随着格律诗的完善,绝句同五律、七律一同走向鼎盛时期,成为百代不易之体。

所以我们可以这样说,绝句不是律诗的儿子,应该是律诗的兄弟。

对于绝句的起源,我们大体知道这点就行了。

二、古绝与律绝的区别

先分析两首诗:

登庐山五老峰李白

庐山东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

九江秀色可揽结,吾将此地巢云松。

下面我们开始互动:

谁标出这首诗的平仄,然后分析是否符合替对粘,要求说出这首押的平声韵还是仄声韵?

同学们请回答问题…………….

算了,不互动了哈,我快点讲

不难看出押的是是平声韵。

平平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平。

仄平仄仄仄仄仄,仄平仄仄平平平。

平声押韵、三平尾、三仄尾、还失粘。

像这种虽然押平声韵但不符合粘替对、有三平尾、三仄尾的绝句,我们称它为古绝。

再看首:

三绝句其二杜甫

二十一家同入蜀,惟残一人出骆谷。

自说二女啮臂时,回头却向秦云哭。

大家看,这首押的是平声韵还是仄声韵?

押仄声韵,但不符合粘替对。

我们第二格结论新鲜出炉。

结论二、像这种不符合替对粘、押仄声韵者也属于古绝。

我们接着看

《七绝.望天门山》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北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上平十灰

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韵字属于平水韵的十灰韵部。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知道了,只有完全符合格律要求的才称得上绝句。

我们以前读到的一些“绝句”,大多是“古绝”或称“古风”。

是沿用唐朝以前的写法,没有什么格律限制,大多押仄声韵。

比如大家熟悉的孟浩然的《春晓》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等等……如果押平声韵,我们称其为“入律古风”。

三、绝句的表现形式特点

绝句的表现形式特点,与律诗差别较大。

绝句字少,其“体形”之小,则决定了必须以灵活灵动来发挥特长,写绝句必须要以灵动为要写作主格调,这是由其体裁特点所决定的,字少,没那么大的铺排空间,不允许你从容地渲染个够再发挥情绪。

所以,其凝练性要求更高,而且要句句精警,吸引眼球。

其结构特点又体现不同的形式。

绝句就是以最经济的创作手法,描出所写对象中最精彩的一段或一方面。

注意这句话:

描出所写对象中最精彩的一段或一方面。

举例说明:

《七绝.从军行》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谁写的?

盛唐王昌龄。

这首诗就是以最经济的创作手法,描出所写对象中最精彩的一段或一方面典型例子,前两句的铺垫,描绘了戍边部队奉命开拔及行军途中的情景。

后两句对如何战斗没有展开的去写,只从侧面抓住前军夜战捷报传来这最精彩的一个片段,充分暗示了唐军的士气和威力。

另举一例:

诗人李商隐写了二首《北齐》诗:

其中之一

一笑相倾国便亡,何劳荆棘始堪伤?

小怜玉体横陈夜,已报周师入晋阳。

这里的小怜是谁呢?

答:

据《隋书》记载,南北朝时代齐后主高纬有宠姬冯小怜,又聪慧又漂亮,能弹琵琶,擅长歌舞,后主封为淑妃。

她身上的装饰,动辙费千金。

后来与周朝的大军在晋州之下相遇,因为小怜的原因好几次失却了战斗的好时机,齐国灭亡。

在这里没写齐国灭亡的战场惨败场面,而是抓住齐后主荒唐的一面“小怜玉体横陈夜”的一个片段,结果是有书信来报周师已入晋阳。

真是“只要君顾盼,君倾国自倾。

”北齐的灭亡就这样被小李抓住这一个小小的片段讽刺的淋漓尽致。

(1)七绝的体裁形式

七绝是每首四句,每句七字,共二十八字。

七绝的书写格式要求:

题目格式是《七绝.诗名》,四句分两行。

请大家注意!

以后交作业要按这个标准!

(2)七绝的格律

绝句格律有三点:

平仄、对仗、押韵。

同时还包括“起、承、转、合”的章法和句式结构等格律要素。

绝句的平仄要求和律诗一样,起句格式也完全相同!

平起平收、平起仄收、仄起平收、仄起仄收四种起句方式!

同样,一、二句要“对”,二、三句要“粘”,三、四句要“对”。

这个大家都能理解吧?

简单举个例子:

以平起平收起句,格律排列是: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以此类推,道理一样。

看下面两个例子:

首句入韵式第一种格式。

例诗:

《七绝.漫兴》

杜甫

肠断春江欲尽头,杖藜徐步立芳洲。

颠狂柳絮随风舞,轻薄桃花逐水流。

首句入韵第二种格式是

平起入韵式(看第二字):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字),仄仄平平仄仄平(韵字)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韵字)

《七绝.早发白帝城》

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两种首句入韵式的格律大家一定要记牢。

七绝我们一般就写首句入韵的

当然首句不入韵的也有,少。

(3)绝句的押韵

绝句的押韵,主要有三点:

一是在一首诗的第一、第二和第四两句的末一字,用同一个韵目的字做韵脚;

但第一句的末一字可以用邻韵,也可以不押韵。

即除第一句可以不押韵而外,其中第二、第四句的末一字,要押韵且同是平声(第一声或第二声)韵脚,如果用了不同韵目的字做韵脚,就叫“出韵”或“落韵”,是违反格律的。

要说明的是第一句的末一字可以用邻韵,这种用邻韵的方法,我们初学者绝对不提倡使用。

二是绝句第一句可以不用韵,但七言绝句如果第一句用韵,可以增加音乐美感,所以七绝的第一句,以用韵的为较多。

而五言绝句,因每句比七言绝句少两个字,第一句以不用韵的居多。

此外,一首诗用于韵脚的字不能重复.

下面分别举两个第一句不用韵的和第一句用韵的五言绝句.

《五绝.登鹳雀楼》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五绝.塞下曲》

卢纶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韵字:

风、弓、中

再分别举两个第一句不用韵的和第一句用韵的七言绝句:

《七绝.石头城》

刘禹锡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韵字:

回、来

《七绝.山行》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斜、家、花

三是第三句规定不用韵。

但由于绝句诗作为格律诗限用平声韵,所以第三句的末一字限用仄声字。

第一句不用韵的绝句,其第一句的末一字也限用仄声字。

以上是绝句的韵。

绝句压韵是必须的,在偶句的末字。

首句一般也押韵。

在唐诗三百首里。

首句押韵的绝句占了大多数!

对于是否对仗,绝句里没有要求!

诗歌本是一种吟唱文学,也就是歌唱吟咏以传情寄意。

诗,要适合于吟哦、朗诵,每句之中,声调有起伏,节奏有波澜,具有音乐美,加之诗的意境,方能增强诗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所以孤平和三平尾、三仄尾同样不被允许!

四句诗也同样体现起承转合的规律!

不管是七律还是七绝,甚至不管是填词还是写曲,我之前所讲述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是普遍适用的。

诗学上具有共性的东西,比如今天要说到的“绝句”,其格律的基本要求和律诗没什么区别,不论是平仄还是押韵。

律诗的字数较绝句为多,在表达方式上可以更严谨和从容不迫。

律诗的特色体现在它的对仗上,中二联的对仗才是律诗最典型的特色,这两个对仗联,可以使诗体工稳而典美,两联之间的关联和变化转折,又往往是全诗最精彩的地方。

而绝句呢,因为字数少,没这么大的空间,它无法写的那么从容不迫,不可能稳扎稳打。

(4)七绝的风调

所谓风就是七绝必须具有抒情特色。

换句话说七言绝句最适合抒情。

调是啥,调就是指必须严格遵守格律,适于歌唱(唐代的七言绝句,是可以用来教坊谱曲歌唱的,宋代另当别论),具体地说七绝诗要平仄严格,没有拗体,全部押平声韵。

这就是我要求大家严格按照上面那两种格式写绝句的根据。

下面咱们用具体的例子加深理解。

《七绝.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全诗由“笛声”写起。

袅袅如丝、悠扬婉转的笛声,不知自何处飞起,所以首句采用疑问的句式。

笛声时断时续,似有若无,故有以“暗”字冠于“飞”字之上。

接下一句写笛声随风声洒满了整个洛阳城。

“散”“满”二字,用得极为妥帖,利用“通感”的修辞手段,将听觉通于视觉,形象地写出了夜阑更深,笛声飞扬的环境气氛。

通感,大家咋理解?

通感是修辞格,又叫“移觉”,就是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将人的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不同感觉互相沟通、交错,彼此挪移转换,将本来表示甲感觉的词语移用来表示乙感觉,使意象更为活泼、新奇的一种修辞格。

这个我们讲律诗时已经学过了哈,在这里顺带复习一下。

接着分析。

第三句笔锋一转“此夜曲中闻折柳”将笛声的内容点明。

《折杨柳》是汉“横吹曲”,内容多表现离愁别绪。

从“闻折柳”三字即可以想见那笛声的深沉哀婉了。

处于春夜良辰,客居异乡的旅人自然会产生寂寥索然之感,更何况又听到那忧伤如诉的曲调,怎能不触动远别家园的游子那一副思乡的柔肠!

所以第四句便用“何人不起故园情”的反问句式作结。

全诗缓缓写来,不急不徐,深切地表达了对故乡眷念的感情。

这首诗就合乎律绝风调的要求。

全诗抒发了一种荡人心神的乡思,柔情如水,感人至深,具有浓郁的抒情色彩。

就全诗的形式音韵来说,其一,基本上合于平仄规定;

其二,全诗押平声韵,语调舒长,不升不降,适于吟唱;

其三尾句以问句结之,以便一唱三叹,更能收到“语近情遥”、“有弦外音,使人神远”(沈德潜《唐诗别裁》)的艺术效果。

总结:

律绝最适合抒情,要严守格律要体现音律美!

明白了吗?

(5)七绝的含蓄

关于含蓄,就看第四句出彩不出,是不是把诗意延伸到句号之外无穷远,俺对含蓄的理解是,将诗延伸到句号以外无穷远。

给人留有想象余地。

举例说明:

《七绝.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这首诗的意思很好懂,小学课本中就节选他。

一句送之地点二句送之时间和孟浩然所去地点,一二句叙述之笔明白如话,毫无雕琢痕迹。

烟花一词,是诗人用心之处,点睛所在。

烟花者,烟雾迷蒙,繁花似锦也。

给人的感觉决不是一片地、一朵花,而是看不尽、看不透的大片阳春烟景。

不仅展现了那暮春时节、繁华之地的迷人景色,而且也透露了时代气氛。

此句意境优美,文字绮丽,清人孙洙誉为“千古丽句”。

三四句着意写友人走后舟行帆远,天际水流的情景,第三句诗人久伫楼头,凝目远望,心绪万千,此后如何?

他并没有说明。

只写到惟见长江天际流,然而悠悠不尽的天际流水又能容得下读者多少黯然神伤的联想啊?

在这首诗里,诗人不是赤裸裸地倾吐自己的情感,也不是客观地描写自然景物,而是情感和客观景物完全地结合在一起。

再分不清哪是写景,哪是写情。

二十八字的绝句,如此平淡自然,而含蓄之深令人神往。

二十四诗品,《含蓄》一诗所说“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含不尽之意在句号之外。

对不?

诗忌直露,贵在含蓄,绝句因字少,不允许有更多的笔墨去写表述许多内容,所以含蓄尤为重要。

再看首诗,进一步理解绝句含蓄这一特点。

《七绝.越中览古》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李白这首诗,我以后再讲章法时还要用。

今天只分析是把诗意延伸到句号之外,即含蓄的写法。

就这首诗说,作者并没有把这首诗的抒情主题,直接的告诉大家,而是通过盛与衰的强烈对比中,含蓄的透露了诗的主题,给我们读者提供了广阔的思考空间。

从以上两首诗的分析我们基本了解了七绝。

最主要的特点必须讲究含蓄,所以我们在以后阶段学习创作过程中,必须把诗意延伸到句号之外。

(6)绝句的特点

绝句的特点,那就是一个“险”字,它所能表现的就是那么一个片段、一个构想或思维的“灵光一闪”。

七绝的特点表现的更为灵活而精神,可以很突兀地表现自己,重在一个“神”。

如果按诗之形式的品位来看,七绝应该是最高的,七律次之,五律次之,五绝次之。

也就是说,所谓的近体诗,七绝才是真正的“诗”!

这种形式,最容易表现出那种流畅灵动特性,最容易刻画诗人的诗性。

七绝表现的不那么工典,深雅,它的起句可以平收,也可以仄收,它的章法要求,也是最不刻板地死守所谓的“起承转合”。

字句的锤炼上,最大众化,要求以流畅为第一。

刚说了七绝的起句的平收还是仄收的问题。

由于七绝在诗体上具有“不对称”的特点,一般而言,七绝的起句,还是适合平收(押韵)的。

七言起句的押韵,还可以压住全篇韵律的基调。

短短四句话,第一句就押住韵脚,会使诗的节奏感鲜明,会加强诗的韵律性。

第一句的押韵,也打破了截句性质的对称性,使得七绝具有了不对称的灵活性。

诗乃韵文,韵上的和谐是诗之所以为诗的首要任务,没有音乐性,难以称为诗。

(7)七绝的结构

七绝的结构的特点是“立体感”要强,尽量要避免全篇都很平淡的描写。

首先,七绝的起句要压住阵脚。

也就是说要“吸引眼球”七绝字少,没那么多空间去铺景造境。

也没有机会去埋“伏笔”。

但是,又要把“志”表达出来。

怎么办呢?

那么起句“亮相”就要精彩!

举个例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君问归期未有期”句一个问,就将读者吸引了过来。

大家急于去了解答案!

这就是成功吸引眼球的例子!

以设问的形式而起的,这样的手法很多见,也很有效。

大家不妨在以后的写作中借鉴!

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把七律中的“转”的写法直接提到起句上来,开篇就是一个意的点出,或问或高起,都是为了在短短的字数当中,尽快的推出主题。

其次,七绝的承句多为对起句的接应做和。

起句用疑问句,承句就给予接应。

这点上,和七律的章法上吻合的。

既然高起,就不能只露一下头就没音儿了,诗脉的连续性任何时候都必须要保持的。

如果起句起的平淡些,那在第二句,也可以把它抬起来。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起句平写“李白乘舟将欲行”,很平常的陈述句。

但是次句的一个“忽闻”就把诗意提了起来,让人读下去的兴趣就来了。

第三句、转句,要突兀。

即使前面起的高,起的精神,在转句上,也要体现出一个转折或者提升。

转句是高调,与前面的高起并不矛盾,只要构成统一的描写意象,就能达到协调一致的整体效应。

这转句,结构上的重点还是在这里。

总结一下转句的要求,语气上要突兀精神,语意上要提升转折。

一般的讲,七绝的“高”尽在这里表现。

转句,是我们必须予以重点雕琢的。

,疑问句,否定句,否定之否定等语气的运用,最能代表这种含义。

第四句、结句要收中带散。

说它应该收束,它却还必须发散。

说他要留有余味而将诗意引向远处,但是又不能不照应前面所做的描写。

说句实在的,诗之结,才是最难写的。

写的不好,前面的精彩会被它一下子抹杀掉,写的好,那么前面的平庸反而成了它的铺垫和伏笔。

李白的那首诗,看这个结句“不及汪伦送我情”,“不及”接的是“深千尺”,但是写上了“送我”,就照应了前面的起承二句的描写了,与“乘舟将欲行”“岸上踏歌声”都呼应了起来,浑然一体。

七绝,很好写,但是很难写好。

七绝是最能体现诗味的一种体裁,所以大家都喜欢。

容易上手,格律也好记。

但是这种容易之中却藏着更多的不容易。

四,需要注意的有几点:

一是音韵上的安排,要合乎旋律美,节奏美感。

尤其是韵的把握,让韵字贴合主题旋律,贴合每句的字意。

就是句式也要有变化,不要四句全一个节奏。

二是结构上它具有多变性,在基本章法的基础上,它的突兀性和高调性。

三是在炼字方面,追求灵动和多角度锤炼。

避免只追求华丽的表现。

今天的课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