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的教案范文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350706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6.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生物的教案范文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高中生物的教案范文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高中生物的教案范文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高中生物的教案范文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高中生物的教案范文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高中生物的教案范文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高中生物的教案范文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高中生物的教案范文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高中生物的教案范文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高中生物的教案范文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高中生物的教案范文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生物的教案范文文档格式.docx

《高中生物的教案范文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生物的教案范文文档格式.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生物的教案范文文档格式.docx

自然界中的生命现象都与酶的活动有关,活细胞内全部的生物化学反应都是在酶的催化下完成的。

在人体内,大约每分钟要发生几百万次的化学反应,这么多的化学反应之所以能在常温、常压下进行,完全是因为酶的作用,酶是一种什么样的物质?

在化学反应中是怎样起作用的?

显然应是本节课内容的重点。

教学难点:

①酶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原理。

②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

[解决方法]①利用教材上形象,直观的图解和文字说明,让学生明确催化剂可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

②通过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实验,感悟酶作为催化剂特点,及控制变量的方法。

活化能这个名词在高中生物教材体系中是第一次出现,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对这个名词都很陌生。

化学反应之所以能进行,就是达到反应所需的活化能。

在酶的作用下,原来不能进行反应的物质发生了反应,是增加了反应物的自由能,还是降低了反应所需的活化能?

通过实验和类比,必需要让学生理解。

在过去几年的高考中,虽然出现了实验

【篇二:

中学生物教学教案编写及范例】

教学时间的设计主要考虑以下几方面:

1.整体时间分配

新教师在备课时首先应规划好一学期教学时间的总体分配,即制定出教学计划。

学计划在规划教学内容的时间安排时,要特别注意开展活动所需要时间、实验所需要时间的安排,还要考虑需要提前准备的事情。

忽视这一点,就会加大教学时间使用的随意性,势必会造成一学期的教学前紧后松、或前松后紧,甚至完不成教学任务的后果。

2.课时分配

课时是在规定的时间内所展开的教学活动单位容量,确定课时主要不是来自于经验或教学参考书的建议,而是要依据备学生、备任务、备目标、备检测得到的信息,保证在各个教学环节的单位时间内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

3.保证学生实际学习时间

实际学习时间是指每个学生实际接受的有效学习时间。

有关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业成绩受出勤天数、旷课和迟到早退等综合因素影响,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通过加强管理提高全勤率。

4.增加学生专注学习的时间

在课堂教学中,并不是所有学生都在始终如一地专注学习,每个学生在一节课的不同阶段专注学习的时间也是不一样的。

备课时可考虑采取一定的教学策略维持学生的注意力,还可根据学生学习心理、生理的周期性变化合理设计教学时间。

5.防止教学时间的遗失

教学时间的遗失是由于受外界干扰或教师处理不当造成的教学的浪费。

如课堂的偶发事件引起的教学中断、教学中过渡时间过长、教师说许多与教学无关的话、发放任自流地让学生自习等。

教案的编写

教案是教师实施教学活动的具体方案,编写教案的过程是教师备课的最后一个阶段。

优质的教案能事教学活动更加系统、周密、细致,是上好课的重要保证。

一、关于教案

对于新老师来说,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整个过程是决定教学的整体安排的过程,教案则是做可操作性准备的过程。

所以,教案必须是在深思熟虑之后才撰写的,切不可盲目抄别人的教案。

2.编写教案需要一个构思谋划—编写提纲—书写详案—试讲修改—完善实用的过程。

3.教案一般包括教学课题、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活动安排、教学用具、教学方法、课时安排、内容要点(板书设计)、教学进程、教学后记,有的还加上教材特点分析、教学对象分析、教学设计意图等。

4.教案并没有统一规定的格式,具体写法和繁简程度因人而异。

常见的形式有文字式、表格式、程序式、图文式等,但通常是以上几种形式穿插使用的综合式。

5.每位教师的教案具有明显的个性化倾向,这主要取决于个人的经验、习惯做法、学习活动的性质和对教案的管理要求。

6.教案只能反映出对实际教学的预测,在实际应用中不能固守教案的程式不变,要根据课堂实际发生的教学事件灵活调整使用。

二、关于教学目标的表述

教学目标规定了学生在教学活动结束后能表现出什么样子的学业行为,并限定了学生学习过程中知识、技能的获得和情感态度发展的层次、范围、方式以及变化效果的量度,它在教学活动中发挥着指向、评价和激励的作用。

请比较“植物种子的萌发”一节课的两种教学目标,来了解教学目标表述的四个要素和要求:

①使学生了解种子的结构,能准确地人出种子结构的主要部分;

②掌握植物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用所给的材料探究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

③让学生知道植物种子萌发的过程,能描述种子萌发的过程;

④熟悉一种常见植物的栽培方法,亲自栽培一种常见的植物,写出详细的观察记录;

通过自行设计、完成小实验,体验探究过程。

表述教学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四个要素:

1.行为主体

建议教学目标描述的是学生的学习行为而不是教师的行为,一般不用来描述教师的教学程序或活动安排,如“使学生……”、“让学生……”以及“提高学生……”“培养学生…….”“等描述。

”“能认出……”、“能描述……”、“能……设计”表明达成目标的行为主体是学生。

2.行为动词

教学具体目标应采用可观察、可操作、可检验的行为动词来描述。

而“了解”、“掌握”、“知道”、“熟悉”几个笼统含糊的、难以观察到的、仅表示内部心理过程的动词,往往难以测量,无法检验。

“能认出”、“探究”、“能描述”、“栽培”、“写出”,则是意义明确、易于观察、便于检验的行为动词。

生物课程标准在“学习目标的说明”中提出了一些常用的目标动词,可作为参考:

知识性目标动词:

描述、识别、列出、说出、举例说出、说明、举例说明、概述、区别解释、选出、收集、处理、阐明、分析、得出、设计、拟订、应用、评价、撰写。

技能性目标动词:

尝试、模仿、运用、使用。

情感性目标动词:

体验、参加、参与、交流、关注、认同、拒绝、确立、形成、养成。

3.行为条件

有时需要表明学生在什么情况下或什么范围里完成指定的学习活动,如“用所给的材料探究……”、“通过自行设计、完成小实验,体验……”。

4.表现程度

指学生对目标所达到的表现水准,用以测量学生学习结果所达到的程度。

如“能准确无误的……”,便是对“认出植物种子的结构”的要求程度;

“详细的……”便是对“写出观察记录”的要求程度,是对目标水平的限定,便于检测。

目标表述的四要素体现了谁?

(学习者)做什么?

(可观察到的学习行为)在什么条件下?

(支持学习的环境)做到什么程度?

(行为的标准)

三、书写教案的要求

1.格式既规范又灵活,建议新老师最好写详细的文字式教案;

2.能体现出教学方法;

3.层次分明,重点突出;

4.要反映出师生的多边活动;

5.体现出能力培养的措施;

6.能反映出创新意识的措施;

7.书写工整;

如何说课?

一、说课的含义说课是教师用口头语言具体表述课题的课堂教学结构设计及其教育理论根据。

其本质是:

教师在备课的基础上,面对评委、教师或其他听众,在10至15分钟内,系统地阐述自己的教学设计及其理论依据,通过分析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学生的认知基础、教学方法和教具的选择,说明怎样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以体现整个课堂教学的基本轮廓及理论基础,因此,教师在说课时,要体现一个“说”字,突出一个“课”字。

二、说课的内容包括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设计

说教材包括教材简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分析。

教材简析指简要说明课程标准对该年级的要求及对教材内容的要求。

说清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

应先分析本册教材有那些重点,接着分析本章的重点,最后再分析本节内容在本章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与前后章节的联系。

教学程序设计:

包括说教学思路、课堂结构、作业布置、板书设计。

教案范例1:

参考:

《生物学通报》2000年第八期刊登的北京市第四中学陈月艳老师的教案(表格式)。

任课老师:

xxx任课班级:

高*(*)班上课时间:

*年*月*日

教学目标:

1.阅读有关细胞膜的学习材料,根据结构示意图准确描述膜物质分子的排列,根据一定条件下膜形态变化推知其流动性。

2.观察物质通过透析膜的扩散现象,用浓度梯度解释扩散作用。

3.用实验鉴定细胞膜的通透特性,推知细胞膜具有选择透性。

4.区分主动转运与被动转运,叙述大分子和颗粒性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

5.体验研究细胞的结构与功能的科学探究过程,体会细胞膜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

教学重点:

细胞膜的结构、细胞膜的选择透性、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

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活动安排:

细胞膜的通透特性实验课的类型:

事实、方法及命题性知识教学模式:

师生共同解决型课时安排:

60分钟内容要点:

(板书设计)

第二节细胞的结构与功能

一、细胞膜

(一)结构——物质分子的排列1.以磷脂双分子层为骨架

2.蛋白质分子的覆盖、嵌入或贯穿于脂双层3.膜物质分子的运动使膜具有流动性

(二)特性

1.通过透析膜的物质扩散及原理分析(演示实验)(附一)

低浓度

2.细胞膜是否是半透膜的实验探究(附二)3.活细胞的膜具有选择透性

【篇三:

高中生物第一册教案集(全)】

第课,课题第课时,课型复习。

总序第个教案。

编写时间执行时间教学目的与要求:

1、使学生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

2、使学生理解生物的应激性、适应性及反射的概念和它们之间的关系。

重点难点:

1、生物的基本特征;

2、生物的应激性、适应性及反射的概念和它们之间的关系。

教具:

幻灯片。

教学程序:

(导入)地球从诞生至今大约有46亿年了。

在这46亿年中,生物从无到有,从少到多,逐渐形成了今天我们所看到的生机盎然,多姿多彩的生物世界。

也正因为有了这多姿多彩的生物世界,使地球上充满了无限的生机。

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同各种各样的生物息息相关。

在现代社会,生物科学在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学习生物科学,对于我们每一个人都非常重要。

一、生物科学:

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

二、生物体都具有以下特征:

物质:

蛋白质、核酸;

1

、共同的物质基础结构:

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除病毒外)

实质:

活细胞中全部有序化学变化的总称;

2、新陈代谢自我一切生命活过程更新动的基础

定义:

对刺激发生反应,以适应环境;

3、应激性实例:

根的向地性(重力),茎的背地性(光);

与适应性的关系:

应激性是生物产生适应性的生理基础。

注:

(1)应激性:

生物对刺激(如光、温度、声音、食物、化学物质、机械运动、地心引力等

所发生的反应。

是生命的基本特征;

(2)反射:

是指多细胞高等动物通过神经系统对各种刺激所发生的反应。

可见,反射是应

激性的一种表现形式,隶属于应激性的范畴。

(3)适应性:

是指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性状)与环境相适应的现象。

动物对各种

刺激发生的反应(包括反射)的应激性也是对环境的一种适应现象,植物的

向光性、向地性、向水性等生理功能也是一种适应。

生物体所表现出的适应

特征,通过遗传传给后代,并非生物接受刺激后才产生的。

这是与应激性不

同的。

应激性、反射属于生物的适应性,但并不是所有的适应具应激性(如

北极熊的白色、绿草地中蚱蜢呈绿色等)。

因为:

应激性是一种动态反应,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完成;

而应激性是通过长

期的自然选择,需要很长时间形成的。

应激性的结果是使生物适应环境,

可见它是生物适应性的一种表现形式。

(4)遗传性:

是指亲代性状通过遗传物质传给后代的能力。

要求生物体有一定的生长、发

育条件,并对生活条件做一定反应的特征。

因此,生物体表现出来的应激性、

反射和适应性最终是由遗传决定的。

5、遗传和变异:

遗传:

保持物种的稳定;

6

19世纪以前:

积累知识阶段;

(一)描述性生物学阶段19世纪前叶:

寻找生命内在联系,概括事实资料;

↓19世纪中叶:

阐述事实资料(细胞学说、物种起源)。

19世纪中后期:

用实验手段和理化知识分析;

(二)实验生物学阶段

↓生命活动过程和生命活动规律。

(三)分子生物学阶段:

20世纪以来,研究蛋白质、核酸和dna分子双螺旋结构。

四、当代生物科学的新进展:

细胞水平→分子水平;

+工程技术

1生物工程

农业:

抗病毒植物、转基因鲤鱼、两系法杂交水稻、抗虫棉;

果开发能源和环境保护:

石油草、超级菌。

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

2前景(作用):

对解决人口爆炸、环境污染、资料匮乏、能源短缺和能源危机等

问题具有重要作用;

我国成就:

生态农业。

六、作业:

七、后记:

“关于病毒、类病毒、朊病毒”

1、病毒:

是一类没有细胞结构,但有增殖、遗传和变异、细胞内寄生、对抗菌不敏感,而对于干扰素敏感等特征的微生物。

病毒个体微小,可通过细菌不能通过的滤器,一般在光学显微镜能看到,常见的病毒有牛痘苗病毒、传染性浓泡皮炎病毒、腮腺炎病毒、偶数噬菌体、烟草花叶病毒、“非典”病毒等。

病毒的基本化学组分是核酸和蛋白质,而且一种病毒只含一种核酸(dna或rna)。

病毒通过核酸复制的方法来增殖,不进行二均分裂。

病毒体内无核糖体,缺乏独立的代谢能力。

正在细胞外的病毒颗粒处于静止状态,基本上是无生命的物体相似。

病毒在生物进化中处于何种地位,目前还没有最后的结论:

有人认为病毒是地球上最原始的生命类型,有细胞结构的生物是从这类生物进化而来的;

有人认为病毒可能是长期营寄生生活的原核生物退化而成的。

2、类病毒:

最近几年,人们还发现一种比病毒更简单的生命形式,叫做类病毒。

它的大小相当于病毒的1/80,没有蛋白质外壳,仅是一单链核糖核酸分子。

病毒、类病毒都属于专性寄生的生物,都没有细胞结构,都不能独立生活。

它们虽无细胞结构,但与其它生物一样具有严整的结构。

3、朊病毒:

1997年,诺贝尔生理医学奖授予朊病毒研究做出卓越贡献的美国学者普鲁辛纳。

朊病毒只有蛋白质,没有核酸。

例如疯牛病的病原体。

第课时,课型复习。

1、识记生物体的主要元素的种类及其重要作用;

2、识记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的统一性与差异性。

1、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的种类及其重要作用;

2、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的统一性与差异性。

第课,课题

(导入)在绪论部分我们已经知道了生物体有6个基本特征。

其中,第一个特征就是生物体具有共同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

对于地球上已知的大约200万种生物来说,无论它们个体的大小、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如何,它们生命活动都有共同的物质基础。

这些共同的物质基础主要是指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和化合物大体相同的。

一、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

(一)自然界的生物和非生物都是由化学元素组成的。

(二)实验证明:

c、h、o、n是组成生物体的基本元素。

另外,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虽然大体相同,但是,在不同的生物体内,各种化学元素的含量相差很大。

其实,生物体除了常见的9种元素之外,还有si、cl、al、fe、na、zn?

?

据统计,在生物体的细胞内至少可以找到62种元素,其中常见的约有29种,其中重要的有24种。

所以,一般情况下,可以说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主要的有20多种。

(三)种类:

20多种。

因为生物体内各种元素含量差别较大,所以,可以按照元素含量的多少把它们分为两类:

1、大量元素:

指含量占总重量万分之一以上的元素。

如c、h、o、n、p、s、ca、mg等。

2、微量元素:

通常指生物生活所必需,但是需要量却很少的一些元素。

如:

fe、zn、cu、b、

mo等。

大量元素是从含量上看,指含量占生物体总重量的万分之一以上的元素,例如,c、h、o、

n、p、s、k、ca、mg等;

主要元素是从对生物体的作用上看,在组成生物体的大量元素中,c是最基本的元素,没有c就没有生命;

c、h、o、n、p、s六种元素是组成原生质的主要元素,大约占原生质总重量的97%,生物体的大部分有机物是由这六种元素组成的。

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下:

二、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的重要作用:

1、组成原生质的成分。

c、h、o、n、p、s6种元素是组成原生质的主要元素,大约占原生质总量的97%。

生物体的大部分有机化合物是由上述6种元素组成的,如蛋白质是由c、h、o、n等元素;

核酸是由c、h、o、n、p等元素组成。

2、组成多种化合物——是生物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

如蛋白质、核酸、脂肪、糖类等都是由多种化学元素组成的。

3、影响生物体的生命活动。

(主要是微量元素)

例如,微量元素b能促使花粉萌发和花粉管伸长。

当柱头和花柱中积累了大量b时,有利于受精作用的顺利进行;

在缺乏b时,花药和花丝萎缩,花粉发育不良。

三、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的统一性和差异性:

1、统一性:

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无机自然界都可以找到,没有一种化学元素是生物界所特有的。

这个事实说明,生物界与非生物界具有统一性。

2、差异性:

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生物体内和在无机自然界中含量相差很大,如c、h、n3种元素在组成人体的化学成分中,质量分数占73%左右,而这3种元素在组成岩石圈的化学成分中,质量分数还不到1%。

这个事实说明,生物界和非生物界具有差异性。

四、总结:

1、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主要有20多种。

2、根据化学元素含量分为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

3、各种化学元素在生物体内都有一定作用。

4、非生物界与生物界在物质组成上有统一性,又有差异性。

五、作业:

六、后记:

1、n元素:

是蛋白质、核酸、atp及其它重要化合物的组成成分,其中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直

接体现者,核酸是遗传信息的主要载体,核酸控制着蛋白质的合成,atp是生物体进行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atp水解释放的能量直接维持生命活动的进行,所以n元素素有“生命元素”之称。

2、p元素:

是核酸、磷酸、atp等重要化合物的组成成分。

缺p会影响核酸的合成,从而影响

细胞的分裂和生物体的生长发育;

磷脂是细胞膜的主要成分,缺p会影响到细胞膜及其它生物膜的结构,从而影响细胞正常的生命活动的进行。

缺p还会影响atp的合成,从而影响到细胞和生物体的能量代谢。

3、s元素:

在生物体内的蛋白质大多数都含有s,s是组成蛋白质的一种重要元素,对于维持

蛋白质分子的结构和功能具有重要的作用。

4、fe元素:

是血红蛋白的成分,血红蛋白具有运输氧气的功能。

在高等动物体内,缺fe不能

合成血红蛋白,而出现缺fe性贫血,严重时危及生命。

fe在生物体内有两种存在状态:

fe2+和fe3+。

fe是许多重要氧化还原酶的辅基,参与生物体的氧化还原反应。

5、mg元素:

在绿色植物体内,mg是叶绿素的组成成分,没有mg就不能合成叶绿素,植物

就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具体表现在叶片出现“黄化”现象。

生物第一轮复习“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部分课堂作业

1、血液运输氧的化合物含有的元素主要是()

a.c、h、o、n、feb.c、h、o、ca、fe

c.c、o、b、ca、fed.c、h、n、ca、cu

2、生活在沙漠中的仙人掌和生活在海洋中的鲨鱼,组成他们的化学元素是()

a、完全相同b、完全不同c、大体相同d、无法确定

3、下列关于“地球上的生命是在碳元素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原因的叙述,错误的是()

a、碳元素在生物体内含量较多b、碳原子含有四个价电子

c、碳原子之间能以共价键给合d、许多含碳有机物能连结成链或环

4、下列关于组成原生质的主要元素的含量的比较,正确的是()

a、c>h>o>n>p>sb、h>o>c>p>n>s

c、o>h>c>n>p>sd、o>c>h>n>p>s

5、据测定苹果中zn的含量为0.19毫克/100克,但苹果缺锌时,往往患“小叶病”,这个事实说明。

6、试根据你已学过的知识,设计一个实验证明生物体的主要组成元素中含c、h、o三种元素,请写出实验原理及过程。

7、有一种蜗牛,唾液里含有浓度为4%的h2so4,蜗牛把唾液涂在软体动物的贝壳上钻孔,再把舌伸进孔内食之。

蜗牛的唾液内含有h2so4的现象在生物学上称为,蜗牛与软体动物之间的关系为,软体动物的贝壳被蜗牛的唾液软化而被蜗牛捕食的现象说明了。

9、某植物学家在验证某一元素是否是某种植物的必需元素时做了如下实验:

(1)取甲、乙两个植株,分别放在a、b两种培养液中培养。

a培养液元素齐全,b培养液只缺

少欲验证的元素,其他配方与a培养液相同。

观察甲、乙两植株的生长情况

(2)然后在b培养液中添加该元素,并进一步观察乙植株的生长情况。

结果分析:

如果乙植株生长不正常,表现出一种专一的病症,补充该元素后,该症状消失,则说明该元素为;

否则就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