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统编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学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236998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60.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统编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历史统编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历史统编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历史统编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历史统编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历史统编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学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历史统编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学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历史统编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学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历史统编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学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历史统编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学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历史统编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学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历史统编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学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历史统编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学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历史统编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学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历史统编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学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历史统编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学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历史统编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学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历史统编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学案.docx

《历史统编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统编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学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历史统编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学案.docx

历史统编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学案

【历史】统编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学案

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课标导航

课程标准

课标解读

1.了解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

2.认识隋唐时期的制度创新、民族交融和区域开发的新成就。

1.从“时空观念”角度认识隋唐至五代十国时期的政权更替及统治。

2.搜集部分唐诗,从“史料实证”和“唯物史观角度认识隋唐盛世局面的表现及出现原因。

3.结合唐朝的民族政策,从“家国情怀”角度认识少数民族在边疆开发中的作用。

知识点1·隋唐的统一

1.隋朝

(1)建立:

581年,杨坚夺取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

(2)统一:

年,隋灭陈,统一全国,结束了南北近400年的分裂局面。

(3)建设

(4)灭亡

2.唐朝

(1)建立:

618年,李渊在称帝,建立唐朝。

(2)统一:

派兵消灭各支起义军和割据势力,统一全国。

知识点2·秦朝的暴政

1.政治统治

(1)唐太宗:

(2)武则天:

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当权期间,尽管政局纷纭,但唐朝社会经济持续发展。

(3)唐玄宗:

具有革新魄力,最终将唐朝统治推向历史上的全盛时期,史

称。

2.民族关系开明的民族政策。

(1)与东突厥:

大败东突厥,俘获,在不改变原有部落组织和风俗习惯的情况下,委派突厥贵族管辖。

唐太宗被尊称为“天可汗”。

(2)与西突厥:

640年,唐朝在高昌设置;高宗时,灭亡西突厥;武则天在位时,设置。

与安西都护府分治天山南北。

(3)与吐蕃

(4)与靺鞨:

唐玄宗封靺鞨族粟末部的首领大祚荣为。

随堂演练

1.阅读教材P36“思考点”:

结合隋朝的历史及其影响,说说你是如何看待隋炀帝的。

试答:

2.阅读教材P37“历史纵横”: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玄武门之变的认识。

试答:

3.阅读教材P41“史料阅读”:

根据史料说明唐朝时期的藩镇有何危害?

试答:

教材剖析

1.阅读教材“隋炀帝乘龙舟航行于大运河上的情景(18世纪帛画)”(见教材P37)

信息解读:

帛画反映隋炀帝巡游时的奢华场面;客观上反映了大运河成为南北方的水路运输线路。

3.辽阔疆域

(1)表现:

东到大海,西达,东北至外兴安岭、一带,南及南海,疆域空前辽阔。

及相关领域纳入中国的版图。

(2)原因:

除了中央封建王朝的强大和开明外,周边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对祖国边疆的开发作出了积极贡献。

知识点3·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和五代十国

1.安史之乱

(1)原因

(2)过程:

755年,身兼三个地区节度使的趁机在范阳起兵,发动叛乱,于763年被唐平定。

(3)影响

2.黄巢起义

(1)背景:

唐朝后期,和朋党之争,进一步削弱了唐朝的统治。

(2)概况:

横扫大半个中国,一度攻占。

(3)影响:

沉重打击了唐朝的统治。

3.五代十国

(1)唐朝灭亡:

907年,废唐称帝,国号梁,史称后梁。

(2)五代:

指先后出现的后梁、后唐、后晋、后汉、五个政权。

(3)十国:

指南方各地先后出现的吴越、唐等9个政权和山西的。

 

2.

阅读材料“敦煌莫高窟壁画里的唐朝曲辕犁”(见教材P38)

信息解读:

唐代曲辕犁在甘肃敦煌莫高窟壁画中出现,说明该项农业生产技术已经在西北地区出现。

3.阅读教材“《职贡图》”(见教材P38)

信息解读:

上图表明唐朝时期的中外交流和民族交往频繁;反映了中外交往和民族关系的发展。

4.

阅读教材“唐蕃会盟碑”(见教材P39)

信息解读:

会盟碑是唐蕃之间友好交往的历史见证;也反映了唐朝开明的民族政策,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探究一隋唐封建经济的繁荣

史论要点

1.从“唯物史观”角度认识隋唐经济繁荣的原因

(1)国家统一,政治清明,社会稳定。

(2)政府推行轻徭薄赋、劝课农桑的政策。

(3)政府实行较为开放的政策,民族之间、中外之间交流频繁。

(4)人民群众的辛勤劳动。

2.隋唐经济空前繁荣的启示

(1)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

(2)正确的政策是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

(3)先进的科技是经济发展的条件之一。

(4)正确处理民族关系、开展对外交往是经济繁荣的重要因素。

(5)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直接动力。

对点训练

1.唐太宗说:

“国以民为本,人以食为命。

若禾黍不登,则兆庶非国家所有。

”为此,唐太宗()

A.重视发展生产

B.扩充国学规模

C.注重虚心纳谏

D.加强边疆管理

2.中国历史上有许多大治之年。

唐玄宗统治前期“留心理道;革去弊讹,不六七年,天下大理。

”材料中“天下大理”的局面被誉为()

A.“文景之治”

B.“贞观之治”

C.“开元盛世”

D.“光武中兴”

 

探究二隋唐的更替及衰亡

史论要点

角度

内容

隋朝灭亡的原因

隋朝大运河的开凿,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让百姓们不满;隋炀帝横征暴敛,极度奢侈,朝廷腐败。

唐朝的衰落

(1)唐玄宗后期,沉湎酒色,不理朝政,重用奸臣,政治腐败,终于导致安史之乱。

(2)安史之乱后唐朝出现藩镇割据、宦官专政、朋党之争的混乱局面。

(3)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尖锐,终于引发了唐末农民战争。

在农民战争打击下,唐朝名存实亡。

对点训练

1.“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是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的诗句。

唐末农民战争()

A.冲击了唐朝统治B.推翻了唐朝统治的

C.平定了安史之乱D.形成了藩镇割据局面

2.

对图1、图2所示历史变化,下列解释最合理的是()

(图1唐末藩镇割据形势图(902年)图2五代十国前期形势图(910年)

A.生产力发展影响王朝更替

B.历史发展具有一定的延续性

C.分裂割据在古代难以避免

D.社会形态由低级向高级演进

探究三(核心素养)隋唐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素养解读

1.从“历史解释”角度认识唐朝民族政策的特点和作用

(1)特点:

以通婚、和亲方式促进民族融合,以议代战,尊重民族习惯,交换使节,文化交流行德政。

(2)作用:

开明的民族政策对于各民族的发展是有利的,社会安定有利于经济等方面的发展,有利于各民族的发展,主要从民族交往的双方去理解相互发展的好处。

2.从“家国情怀”角度认识唐朝处理民族关系的启示

(1)民族团结、国家统一,则国家兴盛富强,海纳百川,积极吸收先进文明,有利于社会进步,闭关锁国则导致落后。

(2)各族人民共同缔造了中华文明。

(3)加强民族团结,实行对外开放,对今天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对点训练

1.唐太宗说:

“其(夷狄)情与中夏不殊……四海可使如一家。

”下列史实中,与唐太宗直接相关并体现上述观念的是()

A.将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B.派卫青反击匈奴

C.开凿大运河D.发动玄武门之变

2.“大唐文武孝德皇帝,与大蕃圣神赞普,舅甥二主,商议社稷如一,结立大和盟约,永无沦替!

神人俱以证知,世世代代,使其称赞。

是以盟文节目,题之于碑也。

该碑颂扬与期盼的是()

A.仰慕唐朝盛世,扩大朝贡贸易

B.推进唐蕃联盟,保障丝路畅通

C.追念唐蕃和亲,增进汉蕃友谊

D.加强唐蕃合作,抵御佛教入

统编版部编版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教案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6课6.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教案

【教学目标】

1.知道从隋唐建立到五代十国政权更迭的基本史实

2.通过学习“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等,了解隋唐时期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文化昌盛的盛世局面,增强民族自豪感。

3.通过隋唐时期民族交往的史实,了解隋唐时期开明的民族政策推动了中原王朝与周边民族的交往,维护了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教学重难点】

重点:

隋唐到五代十国时期时期政权更迭的史实;隋唐时期政治、经济、民族关系发展的表现

难点:

评价历史人物;唐朝民族关系的发展;贞观之治、开元盛世

【知识概览】

隋唐时期是中华文明的黄金时代。

隋朝的建立实现了这个国家的重新统一。

隋朝盛极一时,虽短命而亡,但影响深远。

李唐兴起后,唐前期出现盛世局面,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唐朝中期的安史之乱导致唐朝由盛转衰。

安史之乱后,唐朝中央政府的权威受到了激烈的挑战。

黄巢起义后,唐朝灭亡,中国历史进入了五代十国的短暂分裂时期。

【导入新课】教师播放视频《纽约的唐人街》,学生观看视频并思考什么是唐人街。

教师介绍:

所谓的唐人街指的是在外国一些华人、华侨聚居的地方,同学们思考:

为什么这些地方会被叫做唐人街呢?

这是因为历史上唐朝时期非常强盛,声名远播欧洲,唐人也就成了中国人的代名词。

那么,我国历史上隋唐时期取得了哪些成就呢?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6课

【讲授新课】

框题一:

隋唐的统一

『新知讲解』

(一)隋朝建立与南北统一

教师讲解:

1.隋朝建立:

公元581年,北周外戚杨坚称帝,国号隋,定都长安。

2.南北统一:

公元589年,隋灭陈。

意义:

隋灭陈,统一全国,结束了长期的分裂局面。

『自主学习』

教师布置自主学习任务:

结合教材,概括隋朝经济建设的主要活动。

学生展示:

广设仓库、兴建洛阳城、开通大运河

教师出示PPT,结合图片介绍含嘉仓考古遗址

隋氏西京太仓,东京含嘉仓、洛口仓,华州永丰仓,陕州太原仓,储米粟多者千万石,少者不减数百万石。

天下义仓又皆充满。

京都及并州库布帛各数千万,而锡赉勋庸,并出丰厚,亦魏晋以降之未有。

《通典·食货典》

教师出示PPT,介绍隋朝兴建的洛阳城

教师出示PPT,结合图片,介绍大运河:

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里程最长、工程最大的古代运河,也是最古老的运河之一。

大运河南起余杭(今杭州),北到涿郡(今北京),途经今浙江、江苏、山东、河北四省及天津、北京两市,贯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约1797公里。

运河对中国南北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发展与交流,特别是对沿线地区工农业经济的发展起了巨大作用。

『材料引导』

教师出示材料:

材料一“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

锦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

”——胡曾《汴水》

材料二“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皮日休《汴河怀古》

根据以上材料,概括大运河开通的历史意义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总结;过度役使民力,加重民众负担以是导致隋朝灭亡的直接原因之一

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有利于促进南北经济交流;有利于促进运河沿岸城市的发展。

(三)隋末暴政与唐朝建立

教师讲解

暴政表现:

①大兴土木,劳民伤财;

②三征高丽,穷兵黩武;

③徭役繁重,严刑峻法。

结果:

爆发大规模农民起义

『合作探究』

教师出示问题:

结合隋朝的历史及其影响,说说你是如何评价隋炀帝的?

学生讨论并展示

教师总结:

功:

在维护国家统一、经济发展、文化繁荣方面做出突出贡献

过:

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暴君,骄奢淫逸,好大喜功,穷兵黩武,给民众和社会发展带来极大灾难。

『新知讲解』

教师播放视频

教师讲解隋朝灭亡,唐朝建立的史实

618年,隋朝灭亡。

李渊在长安称帝,建立唐朝。

随后,唐军消灭各支起义军和割据势力,统一全国。

框题二:

唐朝前期的鼎盛局面

(一)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新知讲解』

教师讲解

1.贞观之治:

唐太宗李世民统治时期

626年,玄武门之变后不久,李世民继帝位,其统治时期政治开明,史称“贞观之治”。

表现:

(1)经济方面:

轻徭薄赋,劝课农桑,戒奢从简。

(2)政治方面:

知人善任,虚心纳谏。

2.唐高宗皇后武则天于高宗死后不久,废唐称帝,改国号为周,其统治时期史称“武周政治”。

在她当政期间,尽管政坛纷纭,但唐朝社会经济持续发展。

3.开元之治:

唐玄宗李隆基统治前期

武周政权结束后不久,唐高宗之孙李隆基即位,是为唐玄宗,其统治前期达到了唐王朝的鼎盛时期,史称“开元之治”。

『新知讲解』

教师出示PPT图片,介绍唐朝的曲辕犁和唐三彩

教师播放视频《繁华的唐朝》,教师介绍当时的唐朝不仅国力强盛、经济发达、科技先进,而且在处理与周边民族以及与外国的关系上也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教师出示图片:

唐朝初期与周边民族关系图,学生结合教材在图处上找出几个重要少数民族:

突厥、吐蕃、回鹘,靺鞨。

教师出示材料:

唐兴,蛮夷更盛衰,尝与中国亢衡者有四:

突厥、吐蕃、回鹘、云南是也。

——《新唐书·四夷传序》

『新知讲解』

一.唐与突厥

教师出示图片,指出唐初突厥的位置,介绍唐朝建立后北方的突厥分裂为了东西两部分。

突厥经常骚扰唐朝边境。

教师介绍唐太宗的民族政策是比较开明的,出示材料“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

教师介绍唐朝处理与突厥的关系的基本史实

1.贞观初年,唐军大破东突厥,擒获颉利可汗。

2.640年,唐太宗灭高昌,设安西都护府。

3.唐高宗时灭西突厥。

武则天设北庭都护府。

二.唐与吐蕃

教师出示图片,介绍吐蕃王朝是西藏历史上第一个有明确史料记载的政权,松赞干布被认为是实际立国者。

吐蕃社会生产以农牧业为主。

农作物有青稞、小麦、荞麦等;牲畜有牦牛、马、驼、羊等;手工业有烧炭、冶铁、毛织等。

相对于当时的唐朝,吐蕃是比较落后的。

7世纪前期,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

唐太宗时,文成公主入藏。

唐蕃和亲,促进了汉藏友好关系和经济文化交流。

教师出示图片:

现在的布达拉宫并出示材料:

《旧唐书·吐蕃传》:

闻突厥及吐谷浑皆尚公主,乃遣使随德遐入朝,多赍金宝,奉表求婚。

贞观十五年,太宗以文成公主妻之,令礼部尚书、江夏郡王道宗主婚,持节送公主于吐蕃。

仍遣酋豪子弟,请入国学以习《诗》、《书》。

又请中国识文之人典其表疏。

文成公主入藏促进了汉藏两族人民的交流,教师出示图片:

唐蕃会盟碑并出示材料穆宗长庆元年(821)唐蕃双方在长安会盟,重申甥舅之好,结束对抗状态;第二年唐朝使者又到逻些(今拉萨),双方设坛证盟;第三年赤祖德赞刻石立碑,史称“长庆会盟”。

三.唐与回纥、靺鞨

唐玄宗册封回纥首领为怀仁可汗。

唐玄宗封其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

框题三:

安史之乱、黄巢起义与五代十国

教师出示材料:

《长恨歌》节选

白居易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

翠华摇摇行复止,西出都门百余里。

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

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

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

教师提问:

诗人描述的是什么事件?

学生回答

(一)安史之乱

『新知讲解』

教师结合图片,概括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

唐玄宗安于享乐,怠于政事。

节度使权力不断增大,尾大不掉内重外轻

教师出示图片:

安史之乱示意图

介绍安史之乱的过程:

755年,安禄山、史思明在范阳起兵。

次年正月,安禄山于洛阳称帝,国号“大燕”。

六月,叛军攻破潼关,占领长安;唐玄宗西逃至马嵬驿,兵士哗变。

763年,安史之乱最终被唐朝平定。

教师出示图片:

唐朝藩镇割据示意图

安史之乱的影响

1.唐朝由盛转衰

2.中央集权削弱,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3.黄河流域遭到严重破坏,经济重心南移

教师结合材料介绍安史之乱后唐朝的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

材料:

唐自穆宗以来八世,而为宦者所立者七君。

——《新唐书》卷九《本纪九》

穆宗以后,官僚集团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以朋党之争的形式表现出来。

官僚士大夫们因为出身、政见的差别以及个人恩怨的关系,围绕着一些具体的政策、措施,“各分朋党,更相倾轧,垂四十年”,历穆、敬、文、武、宣五朝。

(二)黄巢起义

教师出示图片介绍黄巢起义

黄巢起义沉重打击了唐朝的统治

(三)唐朝灭亡

教师出示朱温的图片,介绍朱温原本是黄巢手下的一员大将,后来投降唐朝受封为节度使。

朱温不断吞并其它势力,实力不断增强。

907年,朱温废唐哀帝,改国号梁,史称后梁。

至此,唐王朝灭亡。

中国历史进入五代十国时期。

(四)五代十国

教师出示五代十国的示意图,介绍唐朝灭亡后,北方黄河流域先后出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政权,南方地区出现吴、南唐、吴越、前蜀、后蜀、楚、闽、南汉、南平九个政权,再加上北方割据太原的北汉,史称“五代十国”。

教师出示周世宗柴荣的图片,介绍后周实力不断增强,统一了北方,为后来隋唐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教师出示材料:

广顺三年(953)诏:

其婚田争讼、赋税丁徭,合是令佐之职。

其擒奸捕盗、庇护部民,合是军镇警察之职。

今后各守职分,专切提撕,如所职疏遗,各行按责,其州府不得差监征军将下县。

——《旧五代史·周书·太祖纪四》

『课堂总结』

构建本课知识体系

『拓展探究』

结合教材P42“探究与拓展”,思考:

隋朝灭亡的背景与其它朝代有何不同?

朝代灭亡的原因主要有统治腐败、经济凋敝、外族入侵、天灾人祸、农民起义等,一般是发生在朝代末期,而隋朝灭亡时经济发达,国力强盛,隋朝正处于繁荣时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