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复习提纲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835152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0.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学复习提纲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教育学复习提纲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教育学复习提纲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教育学复习提纲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教育学复习提纲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教育学复习提纲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教育学复习提纲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教育学复习提纲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教育学复习提纲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教育学复习提纲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教育学复习提纲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教育学复习提纲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教育学复习提纲Word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教育学复习提纲Word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教育学复习提纲Word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教育学复习提纲Word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教育学复习提纲Word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教育学复习提纲Word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教育学复习提纲Word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教育学复习提纲Word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学复习提纲Word下载.docx

《教育学复习提纲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学复习提纲Word下载.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教育学复习提纲Word下载.docx

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有意识地培养人的社会实践、在教与学的对立统一中实现的、教育是有意识地培养人的特殊社会实践

二、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

教育的历史继承性是指每一时代的教育都与以往教育有着传承与接续的关系。

三、教育与社会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制度发展的不平衡性:

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落后于生产力的发展、超越、不可以脱离),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

第五节教育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一、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战略地位和作用教育是实现我国现代化事业的关键所在、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基础性因素、教育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实践三个代表思想的重要领域、

二、切实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

1995科教兴国: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强盛。

2003人才强国战略: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要把人才作为推进事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努力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人才队伍、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

六条:

提高认识、作为第一要务、加大投入、投资体制、助学贷款制度、终身教育体系

三、积极推进教育现代化

历史变化、基于既有传统、外来文化、创造、目标、全方位

教育现代化:

基于教育传统,积极地吸收国外优秀教育成果、创造适应大工业产生和社会化生活方式的教育的历史变化。

内容:

教育观念现代化、教育目标现代化、教育内容现代化、教育方法、手段现代化、教育管理现代化、教育设备现代化、教育制度现代化学工业部

简答题:

1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

(1)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知识的观念:

图书馆

(2)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学习和教育的观念:

生机、生生、师生

(3)信息技术和日益成熟和普及为实现教育的个性化和民主化、自主化提供了平台。

(个别需要、人机互动、师生关系民主化)

2、简述教育与文化关系的特殊性:

文化本身就是一种教育力量(文化环境、氛围,潜移默化,社会文化影响校园文化),教育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双重文化属性:

传递和深化文化,实践者和实践本身体现着文化的特质)。

3学校文化的定义和特点、功能:

定义:

长期教育实践、积淀、演化和创造,认同和遵循,价值观念体系、行为规范准则、物化环境风貌、整合和结晶。

特点:

组织文化、整合性较强、传递文化传统、教育作用

第三章 教育与个人的发展

1、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

①内发论。

 ②外铄论 ③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2、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①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②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③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

④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

⑤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3、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

遗传素质、成熟、环境和个体实践活动

4、简述环境对人的影响。

①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

②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

③人在所接受环境影响和作用时,也不是消极的、被动的。

5、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①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和方面作出社会性规范;

②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③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人仅具有即时的价值,而且具有延时的价值。

④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6、什么是环境决定论?

你如何看待它?

7、教育对于人类地位的提升表现在哪些方面?

①教育对人的价值的发现

②教育对人的潜力的发掘

③教育对人的力量的发挥

④教育对人的个性的发展

7、教育怎样发掘人的潜能?

人的潜能很少能自动表现出来,人的潜能的充分发掘,必须通过教育、通过学习才能实现。

教育者必须做到,当具备了某种条件时,人的潜能会得到超常的发挥。

充分认识到学生的潜能存在的事实及价值,尽可能地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发展。

8、简述少年期的年龄特征与初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

身体状态的剧变,内心世界的发现,自我意识的觉醒,独立精神的加强,是少年期表现出的总体性的阶段特征。

①在身体发展方面,初中阶段要进行保健和青春期教育,让少年懂得青春期生理变化的必然性和意义;

②在认知方面,初中阶段教育应重视抽象思维和概括能力的培养;

③在情意方面,应着重培养学生的道德理想和深刻的情感体验;

④在自我教育能力方面,帮助学生形成较正确的自我认识,使学生掌握评价自我的多维标准。

第四章教育目的

1、教育目的是指国家把对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的总的要求,它规定着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质量规格和标准要求。

2、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的关系:

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是普通与特殊的关系。

二者的区别在于,教育目的是一个国家教育的总的要求,而培养目标则是各级各类教育的具体要求;

二者的联系在于,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

3、教育目的与教学目标的关系:

二者的关系是具体现抽象的关系,二者彼此相关,但不能相互取代。

4、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的关系:

教育方针包含教育目的,但二者的角度不同,教育方针主要从政策的角度规定教育目的及其实现,而教育目的主要从学术的层面来表达教育的理想。

5、教育目的的作用有哪些?

教育目的主要有导向作用、激励作用和评价作用。

6、制订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是什么?

一是两种观点(个体本位论---社会本位论)的对立。

二是确定教育目的的科学依据应是社会发展要求和个体发展需求的辩证统一。

(首先,教育目的的确立要依据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要求;

其次教育目的的确立要依据个体的身心发展需求)

7、我国制订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什么?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人的全面发展是与人的片面发展相对而言的,全面发展的人是精神和身体、个体性和社会性得到普遍、充分而自由发展的人。

2、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是相一致的;

3、分工和私有制是人的片面发展的根源;

4、社会化大生产对人的全面发展提出了客观要求,并提供了物质基础;

5、共产主义社会使人的全面发展得以实现;

6、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

8、我国的教育目的具有哪些精神?

1、教育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2、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3、教育目的的实现途径是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

9、2001的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规定我国初中义务教育培养目标是什么?

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革命传统;

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

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具有社会责任,努力为人民服务;

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

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

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10、我国素质教育的内涵是什么?

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素质教育倡导人人有受教育的权利,强调在教育中使每个人都得到发展,而不是只注重一部分人,更不是只注重少数人的发展。

2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社会主义现代化大生产需要全面发展的新人。

实施素质教育,就是通过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的有机结合,来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3、素质教育是以培养作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一代人才,这是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

11、为什么创新精神是素质教育的核心?

这是因为:

1、创新能力不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人格特征,是一种精神状态。

2、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是素质教育区别于应试教育的根本所在。

3、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所在。

12、素质教育的实施策略是什么?

一、提高认识,更新观念。

1、要认识到实施素质教育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

2、树立素质教育观念,树立素质教育观念,就是要树立与素质教育相适应的人才观、教育质量观和师生观。

二、建立素质教育的保障机制:

1、充分发挥政府作用。

2、加大教育督导力度。

3、提高教育评价的科学性。

4、加强各级各类教育之间的沟通和衔接。

三、建立素质教育的运行机制:

1、改革内部管理体制;

2、提高校长和教师的素质;

3、完善课程体系,优化教学过程。

13、“素质教育就是不要尖子生”,这句话对吗?

为什么?

不对,这是对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误解。

一方面,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发展可能性和发展的基础,每个学生只有得到与其潜能相一致的教育,才能算是接受了好的教育;

另一方面,社会需要各级各类人才,通过有针对性的教育,使每个学生得到应有的发展,社会也得到不同层次的人才。

因此,素质教育坚持面向全体学生,意味着素质教育要使每个学生都得到与其潜能相一致的发展。

14:

素质教育就是要学生什么都学、什么都学好,这句话对吗?

不对,这是对素质教育“使学生全面发展”的误解。

素质教育强调为学生的发展奠定基础,同时有要发展学生的个性,因而素质教育对学生的要求是合格加特长。

15:

素质教育就是不要学生刻苦学习,“减负”就是不给或少给学生留课后作业,这句话对吗?

不对,这是对素质教育使学生生动、主动、愉快发展的误解。

学生真正的愉快来自于通过刻苦的努力而带来成功之后的快乐,学生真正的负担是不情愿的学习任务。

素质教育要学生刻苦学习,才能真正体会到努力与百丑图的关系,才能形成日后所需的克服困难的勇气、信心和毅力。

16、素质教育就是要使教师成为学生的合作者、帮助者和服务者,这句话对吗?

不对,这种观点忽视了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忽视了学生的特点。

教师是教育实践活动的主体,在教育实践中起主导作用;

学生是发展中的人,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客体,是学习与发展的主体。

17、素质教育就是多开发课外活动,多上文体课。

这句话对吗?

这是对素质教育的形式化理解。

素质教育是我国全面发展教育在新形势下的体现,因而它一方面体现了新形势对教育的要求,另一方面符合教育的本质要求。

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培养人的基本途径是教学,学生的基本任务是在接受人类文化精华的过程中获得发展。

18、素质教育就是不要考试,特别是不要百分制考试。

这是对考试的误解。

考试包括百分制考试本身没有错,要是错的话,那就是在应试教育中使用者将其看作学习的目的。

考试作为评价的手段,是衡量学生发展的尺度之一,也是激励学生发展的

手段之一。

19、素质教育会影响升学率。

这种观点的形成在于对素质教育内涵的误解。

首先,素质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的宗旨是提高国民素质,升学率只是衡量教育质量的标准之一。

其次,真正意义的素质教育不会影响升学率,因为素质教育强调科学地学习、刻苦地学习、有针对性地学习,这样有助于升学率的提高。

第五章教师与学生

一、教师职业的性质和作用

1、性质:

专门化、促进个体社会化(教学工作、思想品德、健康)

2、作用:

文化传播、灵魂工程、潜能开发

二、教师角色和劳动特点

1、角色:

一般角色(传道者、授业、解惑者、榜样、管理者、朋友)在新课程中的角色(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育教学的研究者、课程资源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2、劳动特点:

复杂性和创造性(原因:

劳动目的、劳动过程、劳动对象。

表现:

因材施教。

要求:

了解学生、创造性教学)示范性(原因:

职业责任,青少年的身心特点。

加里宁的话。

提高修养、以身作则)系统性(原因:

教育的系统与人的身心发展的特点。

学生多种影响因素相互作用。

合作意识,主导作用,团队协作,协调因素,形成合力)

三、教师的权利和义务:

四、教师的职业素养:

1、道德素养:

教师的职业道德:

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应当遵循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

四大要求:

忠诚教育、热爱学生(关心、尊重、严格要求、理解宽容、解放放飞)、团结协作、以身作则

2、专业素养:

专业知识素养(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精深的学科知识、宽厚的教育科学、心理科学和管理科学知识)专业能力素养(学生分析、驾驭教材、语言表达、教育技术、组织管理《计划、组织实施、协调、常规管理、思想工作》、教育机智《定义、来源》、科研能力)

五、教师专业化的实现

1、国家促进和保障:

加强教师教育(建立体系《三层意思》、改革教师教育课程)、制定法律法规、提供经济保障

2、个人主观努力:

善于学习、恒于研究、勤于反思、勇于实践。

六、学生的本质属性:

1、学生是具有发展潜能和发展需要的人(学生是人《能动性、思想感情、创造性》,具有发展的可能性和发展的需要的人)

2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也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

学生是教育的对象(在校学习的特殊性:

学习为主要任务、教师指导、规范化、)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

七学生的社会地位、权利和义务:

学生的受教育权包括受完法定年限教育权、学习权利、公正评价权

独生子女的心理特点:

智力发展水平较高、进取心较强、求知欲、思想、缺点(自我中心、依赖性、心理承受能力、娇气)

八、师生关系概述:

含义,两种观点的点评

九:

辩证统一的师生关系:

教学上的授受关系(教师传授、学生接受,学生主体性,指导、引导的目的)

人格中的平等关系(人格平等、朋友)

社会道德上的相互促进关系(本质是人人关系、影响体现在思想和平格上)

第六章课程

一、课程的含义

广义:

所学内容总和及进程安排(三内容:

全部内容的总和,也包括课外活动、家庭作业和社会实践等活动,目的内容及顺序分配等。

);

狭义:

教学科目的总和及开设顺序和时间比例关系。

二、课程类型

按课程的设计形式:

学科课程(使用范围最为广泛)和活动课程(经验课程,兴趣和需要,活动经验为中心);

按学生选择课程的自主性,可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

按课程的任务,可分为基础型、拓展型、研究型;

据课程的制定者,可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

三、制约课程的因素:

1、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与提供的可能。

2、一定时代人类文化及科学技术发展水平。

3、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能力基础。

四、课程理论的历史与现状

诞生于20世纪20年代;

朱熹;

斯宾塞;

博比特:

第一本课程理论专著,活动分析法;

拉尔夫.泰勒:

现代课程理论的奠基石,目标模式。

三大理论:

学科中心课程论:

布鲁纳和施瓦布,学生中心课程理论:

卢梭,杜威,罗杰斯:

布莱梅尔德,弗莱雷。

五、课程设计

课程设置的整体规划;

制定依据:

教育目的和青少年的身心发展水平

构成:

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学科顺序、课时分配和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

编制原则:

前提:

教育目的与任务;

依据:

科学的课程理论;

基础:

学生的发展水平;

以课程教学为主

六、课程标准的结构:

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附录

七、课程标准的理解和执行

认真研究和把握课程标准,全面系统理解课标,严格执行课标,以课标作为检查教学质量的依据

教材编写是课程标准最重要的载体,主要有1教材编写必须依据课程标准2、新课程标准为教科书编写的多样化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空间,

教科书的编写原则:

体现科学性与思想性,强调基础性,注意适用性,做到知识的内在逻辑与教学法要求的统一,表达确切,强化联系

教科书的使用要求:

整重充及适指导

课程资源:

课程建设的基础,包括教材以及学生家庭、学校和社会生活中一切有助于学生发展的各种资源,是课程资源的核心和主要组成部分。

分为素材性课程资源和条件性课程资源。

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途径与方法:

审查社施,研究鉴库

课程实施的因素:

课程计划本身的特性(可传播性、可操作性,和谐性,相对优越性),交流与合作,课程实施的组织与领导,教师的培训,各种外部因素的支持。

课程实施的结构:

1、安排课程表,明确顺序2、、确定并分析教学任务

3、研究学生的学习活动和个性特征

4、选择并确定与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教学任务相适应的教学模式。

5、对具体的教学单元和课的类型和结构进行规划。

6、组织并开展教学活动

7、评价教学活动的过程和结果

第七章教学

一、含义:

教育目的,教师,学生,德智体美

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实现教育目的的根本途径。

是共性与多样性的统一。

多种形态:

课内、课外、班级、小组、个别化

教学与教育的关系:

部分与整体;

教学与智育的关系:

实施途径,课外活动等途径

二、一般任务:

四大任务

掌握基础、发展智力、发展体力、审美品德

三、教学过程:

理论:

孔子-学思行;

思孟学派-博学之,审问之;

昆体良模仿、理论、练习

夸美纽斯“感觉,记忆,理解,判断”

赫尔巴特:

明了、联想、系统、方法

席勒:

预备、提示、联想、系统、方法

杜威:

困难、问题、假设、验证、结论的五步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的本质:

认识过程(主导,主体,客体;

三大矛盾)

特殊的认识过程(间接性与简捷性、交往性与实践性、教育性与发展性,引导性与指导性)

五、教学过程的规律:

1、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教学中要注意正确处理两者的关系

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结合:

形式教育论:

洛克、裴斯泰洛齐:

发展智力,学科的意义无关紧要。

实质教育论:

赫尔巴特,斯宾塞:

实用的知识,无需培养智力

3、掌握知识与形成思想品德相结合:

知识与品德关系的最早论述:

赫尔巴特

4、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作用相结合:

六、教学过程的结构:

1、引起学习动机:

起始阶段2、领会知识:

中心环节3、巩固知识4、运用知识:

5检查知识

七、教学原则

1、教学原则:

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反映教学过程规律而制定的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和要求。

夸美纽斯的直观性等直观性教学原则

2、直观性教学原则:

教师,多种手段,引导,观察,语言,描述,清晰表象,感性知识,发展认知能力。

基本要求:

选择手段,与讲解结合,语言直观。

3、启发性原则:

承认主体,主动性,独立思考,积极探索,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孔子,学记,苏格拉底,第斯多惠)基本要求:

调动主动性,启发思考,用于实际

4、巩固性原则:

引导学生,理解,掌握知识和技能,长久记忆,迅速再现,以利于知识技能的运用。

理解、各种复习,扩充运用

5、循序渐进原则:

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的认识发展的顺序,知识,技能,逻辑思维能力。

按教材的系统性,注意主要矛盾,由浅入深

6、因材施教原则:

学生的实际情况、个体需要出发,有的放矢,扬长避短,最佳发展。

区别教学、有才能的学生充分发展

7、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基础知识为主导,理解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学以致用。

书本联系实际,重视运用能力,正确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

八、教学方法:

1:

选择与运用教学方法的基本依据:

教学目的和任务的要求、课程性质和教材特点、学生年龄特征、教学时间、设备和条件、教师业务水平、实践经验及个性特点

2、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演示法、参观法、练习法、实验法、实习法

3讲授法:

口头语言,讲述,讲解,讲演,基本要求:

启发诱导,组织教学,语言艺术,组织学生听讲

4、谈话法,问答法:

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回答提出的问题,借以获得新知识,巩固新知识或检查知识的教学方法。

要做好提问准备SVCD关于启发诱导,要做好归纳小结。

5、讨论法:

充分准备,启发引导,做好小结

6、读书指导法:

独立阅读教科书和参考书及其它课外读物,以获得知识、养成良好读书习惯的教学方法。

提出明确的上的、要求和思考题,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加强评价和辅导,适当组织学生交流读书心得。

7、演示法:

展示实验,直观教具,进行示范性实验或采取现代化视听手段,指导学生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的方法。

做好准备,明确目的,讲究方法。

8、参观法:

分为准备性参观、并行性参观、总结性参观。

准备、指导、总结

9、练习法:

口头练习、局面练习、实际操作练习或分为模仿性练习、独立练习、创造性练习。

精心设计、及时指导、调动积极性、循序渐进

10、实验法:

做好准备,组织和指导,实验小结

11、实习法:

实习做业法,教师指导,实际活动,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分为教学实习和产生实习。

准备,指导,总结。

九、教学组织形式:

1、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照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

个别教学制、班级授课制、分组教学制、道尔顿制、特朗普制

2、道尔顿制:

教师不讲教材,指定自觉参考书,布置作业,由学生自学和独立作业,学生在完成一阶段的学习任务后,向教师汇报学习怦和接受检查。

3、特朗普制:

大班授课、小班研究、个别教学,两上以上的平行班合在一起上课,讲课时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由出类拔萃的教师担任;

小班研究,即将大班的学生分为20人左右的小组;

个别教学则是由学生独立作业。

4、班级授课制:

优点:

严格的制度保证教学的正常开展;

有利于大面积培养人才;

能够充分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有利于发挥集体教育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