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安德烈18281917南非的圣者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353167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6.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慕安德烈18281917南非的圣者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慕安德烈18281917南非的圣者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慕安德烈18281917南非的圣者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慕安德烈18281917南非的圣者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慕安德烈18281917南非的圣者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慕安德烈18281917南非的圣者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慕安德烈18281917南非的圣者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慕安德烈18281917南非的圣者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慕安德烈18281917南非的圣者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慕安德烈18281917南非的圣者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慕安德烈18281917南非的圣者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慕安德烈18281917南非的圣者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慕安德烈18281917南非的圣者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她的歌词中充满对主的盼望、信靠、交托,也流露出拯救灵魂的迫切心情,深受同时代布道家们的喜爱,常用来当作大布道会中的主题诗歌。

第二十二课慕安得烈(AndrewMurray,1828~1917)---灵命高深的南非牧者

一、牧师世家

慕安得烈好几代以来的祖先,都是敬虔的基督徒,尤其出了不少位牧师。

他的祖父是英国苏格兰的牧师,临终前犹为儿女一一提名祷告。

他的伯父与父亲深受感动,后来也都当了牧师。

他的父亲对南非的居民有负担,就移民到南非牧养教会,并且每周定时为南非教会的复兴祷告。

慕安得烈与哥哥回苏格兰求学,又往荷兰留学,以便更胜任回到南非后的服事。

二、南非大复兴

从慕安得烈在伍赛斯德(Worcester)所牧养的教会,爆发出1860年的南非大复兴。

会众热切祷告,发出很大的声音,起初慕安得烈很不习惯,也不以为然,一再阻止这种现象,直到有人告诉他,这现象说明复兴已经来到,他父亲多年的祷告已经应验,他才恍然大悟,不再抗拒。

这一波的复兴,白人与黑人同蒙其惠,为教会与社会带来深远的影响。

三、从城市到乡村

1864年慕安得烈接受南非大城开普顿的牧职,会友三千多人,他是一位好牧者,全心全力照顾他的羊群。

七年后,他接受新的呼召,离开开普顿教会,前往乡村小镇威灵顿服事。

一般的中年牧师都想调到大城市,因为那里有较多的服事空间与管道,但慕安得烈正好相反,正值四十出头的壮年,反倒选择了乡村,他的后半生就在威灵顿度过。

乡村牧师有较多的时间投入文字工作,因此他的服事其实是延伸到更广阔的境界。

四、重视属灵生命的深度

慕安得烈一度失去声音两年,期间很少登台讲道。

各种治疗与药物都不见效,最后他是经历属天的医治才得痊愈。

当时英国有一个重视圣洁生活与灵命深度的聚会,叫做「开西聚会」(KeswickConvention),1895年的聚会就是由慕安得烈主讲,听众受益良多。

回南非后,慕氏也在南非推动类似的聚会,因而被称为「南非开西运动之父」。

五、多产的属灵作家

慕安得烈活到九十高寿,是一位多产的作家,作品约有250种,有荷兰文写的,也有英文写的。

其中一些特别著名的书籍,如《住在基里督》、《属天的医治》、《真葡萄树》等,都被翻译成多种语文,对后世的影响难以估计。

第二十三课司布真(CharlesSpurgeon,1834~1892)---讲道王子

一、爱读《天路历程》的孩子

司布真生在英国,是敬虔人的后代,八个兄弟姊妹中的长子。

他小时候住在祖父家,祖父是一位牧师,家里藏书很多,司布真最爱读的就是《天路历程》,而且这个爱好终身不断,一共读过一百遍以上,对他的讲道工作很有助益。

父亲是一位带职的传道人,母亲重视子女属灵的教育,难怪会有被主重用的孩子。

二、蒙恩得救

敬虔的父母能给孩子属灵的环境,但真正蒙恩得救仍有赖圣灵的工作,司布真的经历就是最好的例子。

1850年1月6日那天,大雪纷飞,司布真无法到平常去的礼拜堂聚会,就在途中进入一间小礼拜堂。

只有十几个人在那里敬拜,牧师也因为大雪而缺席,临时推一位奇貌不扬的弟兄上去讲道。

这位弟兄选读一节经文,鼓励会众要仰望基督,简单的话语,却让司布真经历得救的喜乐。

三、年轻的讲员

得救之后,司布真就开始讲道,虽然年仅十六岁,却受人敬重。

原本他要进著名神学院接受造就,却阴错阳差没见到神学院院长,失去入学的机会。

但他自己努力进修,广泛阅读,并不因为没上神学院而落伍。

他先牧养一间乡下的教会,后来因为表现卓越而被伦敦的新公园街教会请去牧会,这时他才二十岁。

四、讲道王子

伦敦的新公园街教会可容纳一千二百人,但在司布真来到前,聚会人数大约剩下不到一百人。

司布真来后,没有多久就不够坐了,甚至还要扩建会堂,以及租用可以容纳上万人的音乐厅,可见司布真讲道的魅力。

1861年新建的「大都会会幕堂」落成,此后卅年成为司布真讲道的总部,也成为伦敦观光的新景点,许多观光客指定行程中要排入听司布真讲道。

他的讲稿定期出版,甚至被翻译成外国文字,所以他的影响也不限于英国而已。

五、文字事工

司布真被誉为「讲道王子」,其实他也非常重视文字事工。

除出版讲稿,他写了许多书,其中七大册的《戴维的宝藏》,是他研读诗篇的心得,非常著名。

他还主编一份名叫《剑与铲》的期刊,发行长达二十八年。

他的妻子是很好的同工、帮手,负责一个赠书给传道人的计划,帮助了许多传道人。

六、疾病缠身

司布真终身为痛风疾病所苦,每年都要到法国休养,1892年1月31日病逝于法国,遗体运回英国,举行多次追思礼拜,参加者约达十万人。

第二十四课慕迪(DwightMoody,1837~1899)---福音的超级推销员

1、家庭与悔改

慕迪生于美国麻萨诸塞州的小镇,四岁时,以泥水匠为业的父亲病逝,留下九个孩子,慕迪排行第六。

因为贫穷,他受的正式教育不多,十七岁时离家赴波士顿,帮舅舅推销鞋子。

1855年4月21日这一天,教会的主日学老师到鞋店探访他,与他一起祷告,慕迪就在这一天悔改得救。

2、推销鞋子的高手

1856年慕迪从波士顿到芝加哥去发展,立志作一个成功的商人,不过几年时间,他已经是推销鞋子的高手,收入日益丰厚。

在此同时,他也热心于主日学的事工,亲自到街上招聚青少年来教会上主日学,人数增至一千多人。

3、福音的超级推销员

有一位病重的主日学老师,抱病一一探访学生,为要确定他们都已悔改得救。

慕迪深受感动,决定不再推销鞋子,而要「得人如鞋」,尽全心全力引人归主。

他与善基(IraSankey)成为布道的最佳搭档,善基领唱,他讲道。

两人不但风靡美国,也在英国大受欢迎。

「剑桥七杰」中,有好几位都是慕迪在英国所结的果子。

慕迪讲道,善于使用故事和譬喻,灵力充沛,令人折服。

4、经过水火

慕迪事主多年,经历许多困难、危险。

1871年10月8日芝加哥大火,他的教堂与住宅都被烧毁。

失火前,他正在讲道,讲完时请听众回去好好思考,下次聚会时再决定要不要接受救恩。

许多听众后来葬身火海,当然没有机会决志。

此后慕迪布道时,总是鼓励听众当场决志,免得错过最后的机会。

1892年11月间,慕迪从英国搭船回美国,发生船难,幸而获救。

这次意外使慕迪打消退休的念头,全力投入配合芝加哥博览会的福音事工,又领许多人归主。

5、蒙福的秘诀

慕迪圣经学院院长叨雷(R.A.Torrey)列举慕迪成功的七大秘诀:

(一)慕迪是完全降服神的人。

(二)慕迪是个祷告的人。

(三)慕迪精研并善用圣经。

(四)慕迪非常谦卑。

(五)慕迪不贪爱钱财。

(六)慕迪热爱失丧的灵魂。

(七)慕迪确实得着上头来的能力。

第二十五课史玛莉(MarySlessor,1848~1915)---蛮荒之后

一、酗酒施暴的父亲

史玛莉是英国苏格兰人,七个兄弟姊妹中排行第二,父亲有酗酒恶习,甚至经常殴打家人。

母亲常读宣教士故事给孩子们听,希望儿子将来也当宣教士。

玛莉十一岁起就到纺织厂当女工,赚钱养家。

工作非常辛苦,但她仍热心教会服事。

贫民区中常有恶少横行,玛莉勇敢面对,培养出独立、勇敢、坚定的个性。

二、前进非洲

仅存的儿子约翰病逝,粉碎了母亲的宣教美梦。

玛莉自愿代约翰出征,趁机可以脱离令她觉得痛苦煎熬的女工生涯。

1876年初抵非洲,从此献身四十年,直到1915年葬身于此。

她的工厂在今奈及利亚境内,一般白人宣教士只在沿海地区活动,她却喜欢进入内地。

她的生活几乎完全与当地土著一样,其它宣教士都无法认同她的作风,所以她习惯独来独往,也因此无法顾及儿女私情,终身未婚。

三、挑战土著陋习

面对土著的许多迷信陋习,史玛莉勇于干涉制止。

例如土著认为双胞胎是魔鬼的杰作,所以一生下来就被杀死,玛莉到处营救,因而收养了很多双胞胎。

又如,丈夫死后,寡妇的死活是以斩鸡头来决定;

嫌疑犯的判决,是以吃毒豆的反应来决定,玛莉为破除这些陋习,苦口婆心,锲而不舍。

虽然势单力薄,但史玛莉的格言是:

「上帝与我,就是多数。

四、获得政府肯定

史玛莉除了身为福音使者外,也扮演和平使者的角色,多次冒险在敌对的部落间穿梭调停,化解许多冲突。

英国政府肯定她的贡献,正式认命她担任该地区的副领事。

在她死后,她的相片印在苏格兰发行的一种钞票上,宣教士获此殊荣者并不多见。

五、与贾艾梅的比较

贾艾梅(AmyCarmichael,1867-1951)也是英国的单身女宣教士,献身印度五十五年,救援印度传统宗教的牺牲者—庙妓,以及改善印度妇女的卑贱地位。

她与史玛莉不同,受过良好的教育,文学造诣很高,注意外表的整洁,培养团队服事的精神。

两人表面极为悬殊,但为神国甘心献身异邦,同样令人感佩。

第二十六课穆德(JohnMott,1865~1955)---普世教会合一运动之父

1、教会合一的呼声

耶稣在地上最后的祷告中,一再提到教会合一,「使他们都合而为一」,「使他们完完全全的合而为一」。

但教会历史中,充满分裂与敌对,直到二十世纪,才有较大规模的合一运动出现。

学生事工与宣教事工是促进合一运动的两个重要管道,而穆德正是世纪之交这两项事工的火车头。

2、美国学生宣教运动的兴起

十九世纪初年(1806),五位威廉斯学院的基督徒学生开始为普世宣教祷告,结果是美国第一个差会在1810年成立。

1886年,一场学生夏令营在麻州黑门山举行,有一百位学生签署如下宣言:

「主若许可,我愿当海外宣教士,义无反顾。

」就读于康乃尔大学的穆德,也在签名学生之列。

1886年,「学生志愿海外宣教运动」正式成立,吸引无数大学毕业生献身于普世宣教的「大使命」。

穆德后来领导这个运动三十多年,响应号召者成千上万,其中又以赴中国者为数最多,约占三分之一。

3、杰出的领袖人才

除「学生志愿海外宣教运动」外,穆德也是「基督教青年会」、「世界基督徒学生联盟」等国际化组织的领导人。

这些组织的规模之大、牵连之广,平常人能做好一个已不容易,穆德却能同时兼顾好几个,而且都做得有声有色,真是一个难得的领袖人才。

美国总统曾邀请他加入外交工作,为他所婉拒。

1946年的诺贝尔和平奖颁给他,以表彰他对促进国际沟通、世界和平的贡献。

4、推动普世教会合一

1910年在英国爱丁堡举行世界宣教大会,穆德被推为大会的荣誉主席。

一千多位来自世界各地的教会代表,在历时十天的会期中,分享异象,充分沟通。

这个会议也被视为二十世纪教会合一运动的序幕,具有深远的影响。

可惜两次世界大战相继发生,加上神学思想上的纷扰,使教会合一之路坎坷难行。

直到1948年「世界基督教协进会」在荷兰阿姆斯特丹成立,合一运动才有进一步的发展。

5、特别重视中国

穆德活到九十岁,经历了最动乱的年代,他的传记不啻是一部精采的教会历史。

他非常尊重中国文化,也一直以向中国知识分子传福音为重要工作。

他曾九次来华,结交各阶层人士。

1913年与布道家艾迪连袂来华,在十四个城市主领大型布道会,盛况空前。

第二十七课宣信(A.B.Simpson,1843~1919)---宣道会创立人

一、从加拿大到美国

宣信生在加拿大的爱德华王子岛,父亲是一位教会长老,管教子女十分严格。

1865年由多伦多的诺克斯学院毕业后,开始牧养教会。

1873年开始,由加拿大转往美国服事,最后在纽约建立宣教基地,并由此发展出名为「宣道会」的宗派。

二、四重福音

宣道会的会徽是由四个图案所组成,分别代表耶稣基督的四重工作。

(一)十字架,基督是拯救之主。

(二)洗濯盘,基督是使我们成圣之主。

(三)油瓶,基督是医治之主。

(四)冠冕,基督是再来之主。

宣信写的一首诗歌「唯独耶稣」,最能说明他的基本信仰。

副歌歌词是:

「唯独耶稣,永远耶稣,我心赞美,我口传扬。

救我医我,使我成圣,荣耀救主,再来之王。

三、心系中国

1878年某夜,宣信梦中见到异象,许多中国人因未蒙救恩而露出悲惨的表情,这个异象带给他沉重的负担。

1892年他来中国考察,深入广西省。

第二年,他再度来华,到过湖北、安徽等地。

1900年义和团事变爆发,宣道会在华宣教士及眷属共有三十多人殉道,伤亡之重,仅次于中国内地会。

四、宣道会特色

宣道会成立于1887年,最初是一个差派并支持宣教士的差会,后来才转变为一个宗派。

从1887年到1893年,也就是最初的十六年间,共有一百八十位宣教士前往十二个工厂工作,其中有二十三人在开荒工作中牺牲。

这种宣教导向的特色至今不变,1999年时,宣道会从北美差派到世界各地的宣教士人数有1021名,全球隶属于宣道会的堂会有将近一万六千个。

五、墓前抒怀

宣道会德高望重的滕近辉牧师,在纪念宣道会百周年之际(1987),再度来到宣信墓前,并作诗抒怀。

最后一段是:

在宣信年轻的心灵中,曾燃烧着一个强烈的愿望:

到中国去!

父神没有为他架起东渡的桥梁,却有更高的旨意:

把「普世」烙在他的心头,将他铸成一个伟大运动中的巨轮。

第二十八课罗伯斯(EvanRoberts,1878~1951)---韦尔斯大复兴的器皿

一、大复兴百周年

教会历史上的人物或事件,每逢整数如一百、二百周年时,都值得我们特别加以纪念。

今年(2003)有约翰韦斯利与爱德华滋的诞生三百周年,明年(2004)则是韦尔斯大复兴的一百周年。

2005年是「内地会之父」戴德生去世一百周年,2007年是马礼逊来华二百周年,到时我们都应该特别纪念这些人与事。

二、矿工的儿子

英国的韦尔斯地区,历史上有过多次大复兴,但是潮来潮往,在二十世纪之初,韦尔斯又沦为贫穷落后、罪恶孳生的地方,甚至被人形容为「像矿坑中的煤那么黑」。

罗伯斯是矿工的儿子,十二岁就下矿坑工作,后来担任矿工子弟学校的教师。

他自幼敬虔爱主,被主捡选成为1904年韦尔斯大复兴的器皿。

三、大复兴实况

1904年十月间,正在神学院就读的罗伯斯,与一位弟兄同见异象,见一只手臂从月亮伸出,好象在触摸韦尔斯大地。

十一月他们休学回到家乡罗合(Loughor)带领聚会,渴望已久的大复兴终于来到。

众人涌进礼拜堂,认罪悔改,社会治安有明显的改善,甚至矿场中拉车的马匹,因为主人戒除用脏话指挥牠们的习惯,一时无法适应而效率减低。

一年之中,悔改归主的人数在十万人以上。

聚会中选唱许多新创作的诗歌,大批年轻人位居领导的地位,也都是这一波大复兴的特色。

四、骤然隐退

大复兴开始后,居于核心地位的罗伯斯巡回各地带领聚会,缺乏适当的休息,逐渐出现疲态。

属灵长辈宾路易师母劝他急流勇退,并提供隐藏的住处与生活所需。

从此年纪还不到三十岁的罗伯斯,就提前从复兴的舞台上淡出,令人感到意外与不解。

他后来主编过属灵刊物,也重视祷告的职事,活到七十多岁才离世。

五、一些省思

「顺服基督,拯救世人」是韦尔斯大复兴的标语,这方向当然正确。

韦尔斯大复兴来得强劲有力,令人振奋,可惜历时短暂,暴起暴落。

核心人物无法持久固然是一大原因,但是只重视圣灵的工作,忽略了圣经的教导,恐怕才是最根本的缺失。

第二十九课鲁益师(C.S.Lewis,1898~1963)----二十世纪杰出的基督徒作家

1、书香门第

鲁益师生在英国的北爱尔兰,家中藏书丰富,从小就喜欢阅读。

十岁时母亲因癌症去世,带来重大的打击。

与父亲的关系逐渐疏远,一生都与哥哥相依为命。

就读牛津大学时,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受伤退伍。

2、大学名师

牛津大学毕业,留校任英国文学史教授。

与几位同事、好友每周聚会,以文会友,激发出不少创作的灵感。

其中如托尔金(J.R.R.Tolkien)的神话史诗《魔戒》,近年来拍成电影,又在全球掀起一波新的热潮。

1954年转往剑桥大学任教,直至1963年去世。

3、信仰之旅

鲁益师的信仰之旅经历怀疑论、有神论、基督论三个阶段,终于在1931年悔改归主,从此笃信基督,以其深厚的学术基础,与优美动人的文笔,为基督信仰做见证。

四、多样性的著作

除了有关英国文学史的专著外,鲁益师写了许多护教性的作品,而且表现出丰富的多样性。

论文、散文、讲稿、书信、小说,甚至童话,都能成为他「文以证道」的体裁。

以一套七册的童话《那里亚春秋》(NarniaChronicles)为例,到处可见基督信仰融渗其中,却一点儿也不会令读者厌烦。

虽已去世多年,他的各类型著作,至今仍有广大的市场与销路。

五、黄昏之恋

鲁益师长期与哥哥住在一起,两人都未婚,他直到五十多岁时,才与一位名叫乔伊(Joy)的美国女士恋爱、结婚。

结婚时,这位女士已罹患骨癌,医生预测她只剩下几星期到几个月的日子。

结果神迹发生,他们享受了大约三年多美好的时光。

1960年,乔伊病逝,鲁益师悲痛不已。

这段黄昏之恋曾拍成电影,中译片名为「影子大地」(Shadowlands),意为今生的一切都像影子一样不足为念,永生才是真实的境界。

第三十课葛理翰(BillyGraham,1918~)---二十世纪大布道家

一、翩翩美少年

葛理翰(或译葛培理)是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的农家子弟,热爱棒球运动。

十五、六岁决志归主,先后毕业于佛罗里达圣经学校、芝加哥惠顿大学,还不到三十岁就出任明尼苏达州西北大学校长。

二次大战结束后,加入青年归主(YouthforChrist)的布道事工,展开一生面向群众的布道生涯。

二、中国的女婿

1943年,葛理翰与惠顿大学同学钟路得(RuthBell)结婚。

路得从小在中国江苏省淮阴长大,父亲是来华宣教士钟爱华(NelsonBell,1894-1973)医生,在华事奉二十五年(1916-1941)。

路得非常喜爱中国文化,也非常怀念小时候在中国的生活,葛理翰受到岳家的影响,一直觉得自己是「中国的女婿」。

1980年,路得第一次回到中国寻根,葛理翰也在1988年首度到中国访问。

三、环球布道家

1949年,葛理翰在美国西岸大城洛杉矶举办帐棚布道会,参加者络绎不绝,原订三周的会期,延长到八周,从此他风尘仆仆,传扬福音,佳美的脚踪越行越广。

以亚洲为例,举办过葛理翰布道会的地方,包括印度8次、日本7次、香港3次、南韩3次、菲律宾2次、台湾2次、以色列1次、新加坡1次,合计27次。

四、团队与多元事奉

葛理翰布道协会于1950年成立,展现团队事奉的最佳典范。

行政、音乐、影像等,各有专人负责。

协会的事工也具有多元化的特色。

出版期刊,如抉择(Decision)、今日基督教(ChristianityToday)等,发行量都很大。

广播、电视、电影等部门,成绩都很可观。

主办多次大型国际宣教会议,服事众教会。

五、二十世纪的见证人

本系列中,葛理翰是唯一仍在世的人,他不愧为二十世纪忠实的见证人。

2001年美国遭遇911恐怖攻击,举国哀悼,葛理翰登台证道,呼吁美国人要反省、悔改,老而弥坚,令人动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法语学习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