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浙江省杭州市西湖高级中学高二上学期月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357022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11.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浙江省杭州市西湖高级中学高二上学期月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学年浙江省杭州市西湖高级中学高二上学期月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学年浙江省杭州市西湖高级中学高二上学期月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学年浙江省杭州市西湖高级中学高二上学期月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学年浙江省杭州市西湖高级中学高二上学期月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学年浙江省杭州市西湖高级中学高二上学期月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学年浙江省杭州市西湖高级中学高二上学期月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学年浙江省杭州市西湖高级中学高二上学期月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学年浙江省杭州市西湖高级中学高二上学期月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学年浙江省杭州市西湖高级中学高二上学期月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学年浙江省杭州市西湖高级中学高二上学期月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学年浙江省杭州市西湖高级中学高二上学期月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学年浙江省杭州市西湖高级中学高二上学期月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学年浙江省杭州市西湖高级中学高二上学期月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学年浙江省杭州市西湖高级中学高二上学期月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学年浙江省杭州市西湖高级中学高二上学期月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学年浙江省杭州市西湖高级中学高二上学期月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学年浙江省杭州市西湖高级中学高二上学期月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学年浙江省杭州市西湖高级中学高二上学期月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浙江省杭州市西湖高级中学高二上学期月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Word文档格式.docx

《学年浙江省杭州市西湖高级中学高二上学期月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浙江省杭州市西湖高级中学高二上学期月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Word文档格式.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年浙江省杭州市西湖高级中学高二上学期月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Word文档格式.docx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超越了当时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国内战争结束后引发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故不是成功的“实验”,排除A。

新经济政策,通过一定限度内的恢复和发展资本主义,发展市场经济,使俄国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因而是成功的“实验”,故B项正确。

C、D两项属于斯大林为了建设社会主义实行的政策,与材料不符,排除。

解答本题分两步走:

一是解读材料信息“不存在将资本主义制度改造成社会主义制度的现成方法。

我不知道哪位社会主义者处理过这些问题”,二是紧扣设问要求“比较成功的‘实验’”,结合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相关内容,逐一分析选项即可知道答案。

3.【俄】格·

阿·

阿尔巴托夫在《苏联政治内幕:

知情者的见证》一书中指出“赫鲁晓夫揭露的、批判的并力图战而胜之的是斯大林,而不是斯大林主义。

也许,他真诚地相信,整个问题也就是这样,只要揭露斯大林,他就解决了使社会从过去的极权主义桎梏中解放出来的全部问题。

”作者通过这段材料意在说明赫鲁晓夫改革

A.着重于解决苏联存在的根本问题

B.全盘否定了斯大林

C.着力于批判个人崇拜

D.实际未突破斯大林模式的束缚

【答案】D

【解析】从材料“赫鲁晓夫揭露的、批判的并力图战而胜之的是斯大林,而不是斯大林主义”可以解读出:

赫鲁晓夫改革并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主义,只是批评了斯大林。

所以答案选D选项。

A选项错在“根本”二字,赫鲁晓夫改革并没有触及到根本;

B选项不是材料主要叙述的内容;

C选项没有抓住材料的关键。

4.有一次,爱因斯坦与卓别林共同出席一个宴会,他们都受到了热烈的欢迎。

卓别林对爱因斯坦开玩笑说:

“大家欢迎我是因为他们都能理解我,大家欢迎你是因为他们都不理解你。

”此语意指:

A.绝大多数人盲目欢迎爱因斯坦

B.相对论有悖于人们的常理

C.经典物理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很近

D.伟大的科学家不如著名艺术家

5.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解释的核心问题是

A.时间、空间、光速随物体运动而变化

B.时间、空间、物体的质量是永远不变的

C.时间、空间、物体质量随物体运动而变化

D.时间、空间、光速是永远不变的

【答案】C

【解析】爱因斯坦在相对论中提出,物体的质量会随着时间、空间的变化而变化,这给人们辩证地看待世界提供了新途径,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

是物体质量随物体运动而变化,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

物体的质量是会改变的,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

时间、空间、光速均是会改变的,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本题选C。

6.《国语》记载,祭公谋父曾以“先王耀德不观兵”谏止周穆王伐犬戎。

对周边少数民族地区慎用武力、偏重怀柔的思想,影响深远。

下列各项中反映中央王朝对少数民族上层分子采取笼络办法的是

①设置羁縻府州

②册封哲布尊丹巴活佛

③设安西都护府

④扩建避暑山庄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古代中央王朝设置羁縻府州、册封哲布尊丹巴活佛、扩建避暑山庄都体现了对少数民族上层分子的笼络政策,故①②④正确;

安西都护府的设置体现了中央政府对地方的实际管辖,故③错误。

所以本题答案为D项。

7.康熙帝和吴三桂斗智斗勇的故事曲折、艰难,至今仍为人们所津津乐道。

康熙和吴三桂等“三藩”之间的矛盾斗争,从清朝初期国内的局势来看应当属于

A.满汉间民族矛盾

B.清王朝与明王朝残余势力的矛盾

C.清朝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

D.封建国家内中央政权与分裂割据势力的矛盾

【解析】吴三桂等三藩是分裂国家的地方割据势力,而康熙代表了维护国家统一的力量。

从清初中国国内的状况看,统一是大势所趋。

康熙和吴三桂等三藩之间的矛盾斗争,应当属于封建国家内中央政权与分裂割据势力的矛盾。

故ABC三项不合题意,D项正确。

8.下图反映了康熙帝巩固国家统一的一次行动,康熙帝在这次行动中的决策有

A.起用汉将,重用绿营

B.分兵合击,三次御驾亲征

C.筑城屯田,派兵永驻

D.南巡孔庙,行三跪九叩礼

【解析】该图反映的是康熙帝平定三藩叛乱的军事行动,康熙帝在这次行动中的决策是起用汉将,重用绿营,故A项正确;

“分兵合击,三次御驾亲征”指的是康熙帝北上亲征葛尔丹,故B项错误;

“筑城屯田,派兵永驻”指的是东北地区的雅尔萨之战,故C项错误;

“南巡孔庙,行三跪九叩礼”指的是康熙帝第一次南巡到达山东,故D项错误。

地图类选择题解题技巧是高度关注地图中的信息,特别是方位信息、路线信息等,这往往是解题的关键所在。

比如本题中的向西南进军的箭头就是解题的关键。

9.“在轴心时代里,各个文明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一一古希腊有苏格拉底,中国有孔子。

他们提出的思想原则塑造了不同的文化传统,也一直影响着人类的生活。

而且更重要的是,它们在轴心时代的文化却有许多相通的地方。

”这里“许多相通的地方”应包括

A.重视道德和教育的作用

B.宣扬理性主义

C.代表新兴工商业者的利益

D.强调个人自由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孔子强调道德的力量和重视教育;

古希腊苏格拉底强调知识就是美德;

故二者都重视道德和教育的作用,A项正确。

B项中的理性主义是启蒙运动宣扬的核心思想,不是两人思想的共同之处,排除。

C项符合苏格拉底,孔子则代表没落的奴隶主阶级,排除。

强调个人自由也不是孔子和苏格拉底的共同之处,排除D。

本题属于比较型选择题,根据设问要求“许多相通的地方”,运用所学知识比较孔子和苏格拉底的思想主张,紧扣设问,逐一分析选项即可得出正确答案。

10.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的大学问家、古代百科全书式的人物。

但据说他认为男人的牙齿要比女人的多,并认为根本没有必要去数牙齿。

因此,他一生都未发现这个错误。

亚里士多德之所以一生都没有发现自己的错误,从哲学上讲是因为

A.他没有用实践去检验自己的认识是否正确

B.他忽视了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

C.他没有认识到矛盾具有特殊性

D.他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

【解析】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而从材料中“并认为根本没有必要去数牙齿。

”得知亚里士多德的错误在于没有用实践去检验自己的认识是否错误。

故A项正确。

材料没有体现事物的两面性和矛盾的特殊性,故BC两项错误。

D项说法错误,亚里士多德不是认识能力是有限,而是他认为没有必要去检验。

11.亚里士多德创办的“吕克昂”学园是具有高等教育性质的教学和学术研究机构。

该学园创办于

A.柏拉图逝世后不久

B.伯利克里改革时期

C.马其顿国王腓力二世统治时期

D.马其顿王国亚历山大登基后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吕克昂”学园创办于公元前335年,也就是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登基后,故D项正确;

柏拉图逝世于公元前347年,两者相差12年,故A项错误;

伯利克里改革时期是公元前5世纪,故B项错误;

马其顿国王腓力二世统治时期是前382年-前336年,故C项错误。

12.亚里士多德曾提出三个重要命题:

“求知是所有人的本性”、“人是理性的动物”和“人是政治动物”。

这表明他

①继承了苏格拉底的思想

②强调人应该依据感觉办事

③认识到人具有社会属性

④具有唯物主义的思想观念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

组合式选择题解题的关键是首先判定正确的或错误的选项,然后进行排除即可。

本题中的②④明显错误,由此排除得出答案。

13.拿破仑戎马一生,亲自指挥过的战役有六十余次。

其中有一次战役被称为“三皇会战”。

此战役

A.拿破仑将军事才能发挥到极致

B.一举摧毁了第四次反法同盟

C.使法国成为了欧洲大陆的霸主

D.给予普鲁士军队毁灭性打击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三皇会战”指的是奥斯特里茨战役,1805年12月法国军队在拿破仑的指挥下,在奥斯特里茨村以少胜多取得了对俄奥联军的决定性胜利,此战役中拿破仑的军事才能发挥到了极致,故A项正确;

1807年拿破仑一举摧毁了第四次反法同盟,自此法国成为欧洲大陆的霸主,故BC项错误;

1806年拿破仑给予普鲁士军队毁灭性打击,故D项错误。

14.华盛顿和拿破仑是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杰出人物。

他们相似的历史活动有

①都反对本国的封建专制制度

②都建立了国家银行,整顿国家财政

③都毕生致力于维护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体

④都曾为了国家和民族利益与外来势力英勇斗争

B.②③

C.①③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拿破仑反对本国的封建专制制度,而美国没有封建社会,故①错误;

拿破仑建立了资产阶级军事独裁统治,故③错误;

两人都建立了国家银行,整顿国家财政

,故②正确;

华盛顿率领军队英勇抵抗英国的殖民统治,拿破仑率领军队英勇抗击英国等国的武装干涉,故④正确。

所以本题答案为D项,ABC错误。

15.1905年8月13日,孙中山在日本东京中国留学生欢迎大会上发表了一次演说,关于这次说,1981年出版的《孙中山全集》第一卷收录有两份资料,一份是1905年9月30日出版的《孙逸仙演说》,一份是1905年11月26日,《民报》创刊号刊登的《记东京留学生欢迎孙君逸仙事》,两份资料对演讲的记载有些差异。

这表明

A.反映同一史实会有来源不同的史料

B.报纸史料往往比其他史料更真实些

C.历史事实都是通过历史记载呈现的

D.不同版本史料使追寻真相变得困难

【解析】据材料“关于这次说……有两份资料,一份是1905年9月30日出版的《孙逸仙演说》,一份是1905年11月26日,《民报》创刊号刊登的《记东京留学生欢迎孙君逸仙事》”,这说明反映同一史实会有来源不同的史料,故A正确;

报纸史料不一定比其他史料更真实,故B错误;

历史事实的呈现方式是多样的,并不都是通过历史记载呈现的,故C错误;

不同版本史料与追寻真相的困难之间没有必然联系,故D错误。

故选A。

16.1911年5月,川汉铁路总工程师詹天佑致信副手颜德庆说:

“邮传部正在收回所有的铁路干线。

是善是恶,终将有报。

”6月,又写道:

“四川铁路的未来,可以肯定的是,美国人将予接管,我想我们必须另谋他职了。

”这表明詹天佑

A.支持通过革命方式争夺路权

B.关注中国铁路权益的得失

C.希望借助外国势力来压制清廷

D.担心路权变动引发政治革命

【解析】由材料“邮传部正在收回所有的铁路干线。

是善是恶,终将有报”说明詹天佑对清政府铁路收归国有感到愤恨,但“四川铁路的未来,可以肯定的是,美国人将予接管,我想我们必须另谋他职了”并未体现他主张通过革命方式争夺路权,故A项错误;

詹天佑对清政府铁路收归国有感到愤恨,认识到美国将接管四川铁路,说明他关注中国铁路权益的得失,故B项正确;

材料仅体现詹天佑关注中国铁路权益的得失,但并没有希望借助外国势力来压制清廷,故C项错误;

材料仅体现詹天佑关注中国铁路权益的得失,但并没有体现其担心路权变动造成社会动荡,故D项错误。

【名师点睛】此题难度中等,主要考查学生的比较鉴别能力,解答此类选择题的关键是要有准确巩固的基础知识,同时由于该题型的逻辑性较强,所以同学们还要具备一定的材料分析能力和史学理论水平。

解答此类题的方法主要是逐个排除法,一个一个的仔细分析。

17.2017年12月电影《至爱梵高》在中国上映。

1888年,梵高独自来到法国阳光充沛的南部,开始以狂热的笔触去画他心中的风景,他画里如火焰般晃动的笔触和色块正是梵高炽热的内心在燃烧和迸发。

下列作品,和梵高这一时期画作属于同一流派的是

A.

B.

C.

D.

【解析】梵高是后期印象派画家代表,“如火焰般晃动的笔触和色块”符合印象派注重光和色为中心的特点,故C正确;

A是浪漫主义;

B是现实主义;

D是现代主义。

印象派画前期:

追求光和色的研究表现微妙的色彩变化。

后期:

主张个性的抒发,作品线条粗犷、形式夸张、色彩明快,富于装饰韵味

18.“青少年不仅喜欢电影,还把电影当成一种学校。

他们模仿电影明星,讲电影上的笑话,摆演员的姿势,学习两性之间的微妙举止,因而养成了虚饰的老练。

”这段材料表明电影的出现对美国青少年产生的最为重要的影响是:

A.电影成为美国青少年重要的娱乐方式

B.电影是对美国青少年的行为产生重要影响

C.电影对青年的生活方式具有引导作用

D.电影提升了美国青少年的审美情趣

【解析】根据材料“他们模仿电影明星,讲电影上的笑话,摆演员的姿势,学习两性之间的微妙举止,因而养成了虚饰的老练”可知,电影丰富了人民的娱乐方式,还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青少年模仿电影明星的动作举止反映了电影对青年的生活方式具有引导作用,C项正确。

材料强调电影对青年的生活方式具有引导作用,而不仅仅是娱乐方式,排除A。

B项表述不清,材料强调电影对青年的生活方式具有引导作用,而不是特指“对美国青少年的行为产生重要影响”,排除。

材料没有体现电影提升了美国青少年的审美情趣,而是强调电影对青年的生活方式具有引导作用,排除D。

19.恩格斯说他在《命运交响曲)第一乐章里听到了“那种完全的绝望的悲哀”,在第二乐章里听到了“那种爱情的温柔的忧思”,而在第三、第四乐章里听到了“用小号表达出来的强劲有力的、年轻的、自由的欢乐”。

这说明贝多芬作品

A.凭借乐器表达情感

B.有强大艺术感染力

C.节奏悠扬舒缓轻快

D.体现出反封建精神

【解析】根据“那种完全的绝望的悲哀”“那种爱情的温柔的忧思”“用小号表达出来的强劲有力的、年轻的、自由的欢乐”,说明贝多芬作品充分表现了丰富的情感,具有强大的艺术感染力,A不能表现出贝多芬作品表达情感的不同效果,排除A;

C材料不能全面反映材料,排除;

材料无法体现“反封建精神”,排除D。

20.为反对学院派独霸艺坛,也为争取艺术独立,一群美国画家在20世纪初走到了一起,他们以真挚、热情的态度描绘贫穷肮脏的现代城市角落,被评论家称为“传播丑陋的人”,被嘲讽为“垃圾箱画派”。

从艺术风格上看,它应该与下列哪部作品接近

A.《自由引导人民》

B.《人间喜剧》

C.《日出·

印象》

D.《格尔尼卡》

【解析】“描绘贫穷肮脏的现代城市角落”等字眼说明该学派描绘的是社会现实,在创作风格上属于现实主义风格,而《人间喜剧》也属于现实主义风格,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

《自由引导人民》是法国画家德拉克罗瓦最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作品,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

《日出·

印象》属于印象画派,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

《格尔尼卡》属于现代主义风格,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本题选B。

21.看电影吃爆米花是一种纯正的美式习俗,但20世纪20年代美国五大影院在观影时是禁吃爆米花的,看电影吃爆米花真正流行于30年代,随后风靡全球。

这种改变最能说明

A.电影技术的进步带来观影习惯的改变

B.电影艺术呈现出了大众化、商业化趋势

C.大萧条给影院经营造成了巨大的经济困难

D.电影从业人员的地位、心理预期得到提升

【解析】材料中主要反映的是电影艺术的发展对人们的观影习惯的影响,但没有体现出电影技术的进步,故A项排除;

由材料可知看电影吃爆米花原先是禁吃,后来流行起来,并风靡全球,这表明技术的发展使电影消费日益大众化,不再是上流社会享受,故B项正确正确;

C项,材料无法说明大萧条给影院经营造成了巨大经济困难,故D项排除;

材料无法体现电影从业人员的地位、心理预期得到提升排除,故B项排除。

【点晴】解题时需要理解材料反映现象的准确意思,通过吃爆米花来反映电影艺术的大众化与商业化趋势,只有紧扣这一点,才能获取准确答案。

22.有人说:

“14~17世纪,西方出现了近代科学的曙光,而中国则呈现出传统科技的晚霞。

”能支持该说法的一组是

A.牛顿经典力学的提出与《天工开物》

B.电磁学的确立与《本草纲目》

C.进化论的确立与《农政全书》

D.相对论的提出与《梦溪笔谈》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牛顿经典力学的提出是在1687年,《天工开物》初刊于1637年,故A项正确;

电磁学出现于1831年,《本草纲目》写于16世纪,故B项错误;

进化论出现于19世纪中期,《农政全书》出版于1639年,故C项错误;

相对论提出于20世纪初,《梦溪笔谈》写于北宋,故D项错误。

23.秦朝在平定六国的基础上,对周边地区施行政治控制,扩大了统一帝国的规模。

帝国规模扩大的主要方向是

A.新疆地区和蒙古高原

B.蒙古高原和岭南地区

C.岭南地区和云贵高原

D.云贵高原和新疆地区

【解析】本题考查秦朝疆域扩大的相关知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疆域东至东海,西到陇西,北至长城一带,南达南海,没有包含新疆地区和蒙古高原,故A项错误;

同理,B项错误;

秦朝在岭南地区并南越,置桂林、南海、象3郡,还开了通往西南的五尺道,大致自今四川宜宾至云南曲靖一线,将政治势力伸入了云贵高原。

故C项正确;

秦朝疆域不包含新疆地区,故D项错误。

故选C。

24.关于李渊起兵反隋,《大唐创业起居注》记载,李渊对李世民说隋历将尽,吾家继膺符命,不早起兵者,顾尔兄弟未集耳,《资治通鉴》则称:

“渊大惊曰:

‘汝安得为此言,吾今执汝以吿县官。

’”经过李世民反复劝说,李渊对李世民说吾儿诚有此谋,事已如此,当复奈何,正须从之耳。

”这反映出

A.历史事实可以通过历史叙述来呈现

B.通过文献记录最终能够还原历史真相

C.文字史料可能带有一定的主观因素

D.历史真相因年代久远而变得模糊不清

【解析】从材料可知,两部文献对于促使李渊起兵反隋所起重要作用的人物是不同的,《大唐创业起居注》认为是李渊本身,《资治通鉴》认为是李世民。

这是因为不同年代的人对历史的记载,其主观作用影响了对历史的记载,C正确。

A项不能反映出材料中两部著作不同记载的对比,排除。

一手史料是还原历史的最重要的因素,而材料中是二手史料,B项排除。

D项中的“模糊不清”错误。

25.25.颜回是孔子的得意门生。

一天,看见一买布者对店主叫嚷“三八就是二十三,你为啥要我二十四块钱?

”颜回指出其错误说三八应该是二十四,不是二十三。

买布者不服,决定找孔夫子评理,并打赌说:

“评我错了输上我的头”。

颜回说:

“评我错了输上我的冠。

”孔子问明了情况,对颜回笑笑说:

“三八就是二十三!

颜回,你输啦,把冠取下来给人家吧!

”以上事件主要说明孔子

A.遵守周礼的思想

B.息事宁人的和事佬思想

C.珍爱生命仁爱思想

D.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

【解析】根据常识应该知道颜回说的是对的,但是在颜回与店主打赌的代价来看。

颜回的“评我错了输上我的冠”与店主的“评我错了输上我的头”相比较,店主如果输了会危及生命,故选C。

在传统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孔子是个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这一题提供了一个新情境,用一个看起来非常容易做出决断的事情,来考查孔子的最终判断,最终的结果不是孔子的偏袒,而是孔子以人为本、尊重生命、生命至上的原则。

26.礼与刑是西周法律体系不可分割的两个组成部分,故有“礼之所去,刑之所取,相为表里”的说法,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道之以政,齐之以刑

B.出礼则入刑

C.道之以政,齐之以礼

D.以刑代礼

【解析】材料中描述的是礼和法之间的关系,材料中说“礼之所去,刑之所取,相为表里”,也就是说违反礼仪的事情则被惩罚,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

A、C选项材料都没有体现出;

D选项说法错误,与材料的含义相悖。

27.克伦威尔在其“护国主”任上曾说:

“护国主为终身职务,与国会共同掌握立法权,与国务会议共同行使行政权┅┅议会的议案必须经过护国主的批准才能生效”。

上述言论说明了克伦威尔

①蜕变为封建专制君主

②实际操纵了立法权和行政权

③维护了资产阶级的利益

④成为名副其实的独裁者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D.②③④

【解析】试题分析:

克伦威尔成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的独裁者的含义是他是资产阶级的军事独裁者,并不是蜕变为封建专制君主,所以第①项内容错误,故答案选择D项。

考点: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杰出人物·

克伦威尔

28.乾隆帝和华盛顿是同一时期东西方世界的杰出人物。

l796年两者同时选择了让出权力,乾隆帝禅位于嘉庆帝,而华盛顿则留下了《告别辞》,谢绝再次被列为总统候选人,飘然远去。

下列关于两人行为的说法正确的是

A.都践行了民主政治

B.意图做到功成身退垂范后世

C.行为性质截然不同

D.都改变了本国政治发展进程

【解析】乾隆帝禅位于嘉庆帝仍然是皇位世袭,并没有否定君主专制体制,更谈不上为政治民主化做出典范,与华盛顿辞职所体现的民主精神有着本质的不同,华盛顿辞职并非无奈之举,而是淡泊名利,维护美国民主。

故答案为C项。

乾隆帝禅位与民主政治无关,排除A项;

B项材料不能反映,也不符合史实,排除;

乾隆帝禅位对中国政治进程没有实质性影响,排除D项。

29.2017年1月,一家美国酿酒厂在易拉罐上印制以“甘地”为原型的机器人画像,被印度人一纸诉状告上法院,这是因为

A.甘地带领印度走上了现代化道路

B.甘地是印度反抗外来侵略的领袖

C.甘地废除了印度的政教合一制度

D.甘地是虔诚的佛教徒,主张禁酒

【解析】“甘地”是印度民族解放运动的英雄,被称为“圣雄”,被称为印度“国父”,美国的做法显然是对甘地的讽刺,故B项正确;

甘地没有领导印度走向现代化,故A项错误;

甘地没有废除政教合一的制度,故C项错误;

甘地是印度教教徒,故D项错误。

30.“天陨巨人辞宇去,龙族十亿动真情……谁扭乾坤振华夏,家祭三叩谢邓公。

”下列有关该人物的历史活动依时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主持制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