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里县生态三期建议书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360750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53 大小:136.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托里县生态三期建议书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3页
托里县生态三期建议书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3页
托里县生态三期建议书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3页
托里县生态三期建议书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3页
托里县生态三期建议书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3页
托里县生态三期建议书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3页
托里县生态三期建议书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3页
托里县生态三期建议书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3页
托里县生态三期建议书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3页
托里县生态三期建议书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3页
托里县生态三期建议书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3页
托里县生态三期建议书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3页
托里县生态三期建议书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3页
托里县生态三期建议书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3页
托里县生态三期建议书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3页
托里县生态三期建议书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3页
托里县生态三期建议书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3页
托里县生态三期建议书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3页
托里县生态三期建议书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3页
托里县生态三期建议书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3页
亲,该文档总共5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托里县生态三期建议书文档格式.docx

《托里县生态三期建议书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托里县生态三期建议书文档格式.docx(5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托里县生态三期建议书文档格式.docx

6.1用水量计算23

6.2供水量计算25

6.3水土平衡计算34

7 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36

7.1估算依据36

7.1.1主要依据和有关规定36

7.1.2基础单价36

7.2投资估算:

38

7.3资金筹措38

8效益分析39

8.1生态效益分析39

8.2社会效益40

8.3经济效益41

9环境影响评价42

10规划保障措施43

10.1政策保障43

10.2组织保障44

10.3科技保障47

 

托里县生态三期工程规划

1总论

1.1项目概况

1.1.1规划名称:

托里县生态三期工程

1.1.2建设规模:

30000亩,其中阿合别里斗乡9500亩,库甫乡6000亩,托里镇3000亩,铁厂沟镇3000亩,多拉特乡8500亩

1.1.3项目地点:

阿合别斗乡、库甫乡、托里镇、铁厂沟镇、多拉特乡

1.1.4项目总投资:

2523.67万元

1.1.5建设单位:

托里县生态三期工程建设管理站

1.1.6项目责任人:

谢强(县委书记)

1.1.7建设年限:

5年(2006年-2010年)

1.2项目背景

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国家全面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目的就是缩小东西部地区的差距,促进西部地区农村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稳定和发展。

治理和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党中央、国务院根据新时期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

为了彻底改变西部地区日趋恶化的生态环境,再造西部秀美山川,党中央、国务院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将生态环境建设作为西部大开发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强生态环境是为西部大开发创造基础条件,符合国家西部大开发的政策要求。

依据中央实施西部大开发的精神,根据地区的统一安排部署,结合托里县实际,县委、政府把生态环境治理工作列入重要的议事日程,成立了专门机构。

在托里县开展了以植树种草、治理水土流失、建设生态农业为主要内容的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特别是1993年以来实施的老风口防风阻雪工程、1999年、2000年实施的老风口生态环境建设综合治理一、二期工程已初见成效,共计完成综合治理面积18833.25亩,打井配套32眼,架设高压输电线路10.7公里,防渗渠15.2公里,道路12.6公里,形成了“乔灌草结合、带片网一体”的区域性防护林体系,取得了较好的成效,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创建了切实可行的建设治理经营模式,为生态三期工程的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但是全县风蚀区域广阔,生态环境的恶化还没有得到有效遏制,生态环境仍十分脆弱。

特别是冬春秋季形成的贯穿托里谷地的老风口主风道,年平均8级以上大风达到50次。

暴风雪、干热风、倒春寒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

偏东大风和西风交错影响,引起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耕地和草场风蚀沙化十分严重。

生态环境恶劣已成为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瓶颈”。

通过该项目的实施,建设结构合理的林地植被体系,将使恶化的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科学、合理地利用现有土地,并与蓄水保土、荒山荒地造林结合起来,实现生态、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发挥样板示范和辐射作用,促进托里县整体经济发展,为西部大开发、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1.3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1.3.1项目的建设,是托里县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需要

托里县是以牧为主,农牧结合的牧业县。

由于受自然环境和人为因素的影响,近十几年来,县域的生态环境比较脆弱,加之森林资源稀少,植被覆盖率低,致使土壤风蚀严重,大风灾害频繁,土地荒漠化面积不断扩大,给农牧业生产造成了极大的危害,生态环境的恶化已严重影响了地区的经济建设、改革开放和对外贸易的顺利进行,因此加快托里县生态环境建设已成为县委、政府面临的一项非常紧迫而艰巨任务,也是托里县实施西部大开发的首要任务。

托里县生态三期工程是一期工程和二期工程的延续,是全县生态环境建设整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工程的实施将对改善塔城地区的生态环境、全面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起到巨大作用。

1.3.2工程的建设,是全面、彻底改善塔城盆地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的需要。

托里县位于准噶尔盆地西部山区,塔城盆地南缘,地势由东向西倾斜,南高北低,三面环山向西北开口,极易受冷空气入侵,受大气流和地形的影响,形成风口,加之途径之处森林植被稀少,防风能力差,造成这里气候干旱,风灾不断,生态系统脆弱,气候干旱、寒冷、多风,受大风、干热风危害、水土流失严重,草场退化,土壤风蚀严重,干热风灾害频繁,土地荒漠化面积不断扩大。

严重的影响着整个地区农牧业生产效益和人民生产生活环境的质量。

通过十余年生态工程建设,以老风口为重点的风区上下游风口重灾区的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基本得到遏制,局部区域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水土流失、风雪灾害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但是,从总体上看,县域内广大区域生态环境恶化的局面还不容乐观,生态环境仍十分脆弱,已经危及到周边区域,如不及时治理,土地沙漠化的趋势将逐步蔓延。

1.3.3工程的建设,是实现全县农牧民致富奔小康,实现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托里县是一个以牧为主的国定贫困县,少数民族占全县总人口的72%。

由于农牧业生产受恶劣的生态环境制约,发展速度缓慢,特别是全县大部分牧民仍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生产生活条件极差。

受大风的危害,地表土层厚度不断减少,形成砾幕;

优质草场面积逐年减少,草场草质退化严重,土壤肥力降低,产草量大幅度下降,草原优质草场亩均载畜降至不到一只;

项目区每年6~7月份小麦扬花灌浆期间,常遭干热风危害,轻则农作物减产20~50%,重则农作物全部绝收;

致使项目区农牧民纯收入呈负增长,给农牧业生产带来极大危害,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瓶颈”。

因此,在项目区进行综合性生态治理,发展农区畜牧业,可减少自然草场载畜量,恢复草场植被,改善自然环境,可以逐步从根本上改变脆弱的生态环境,涵养水源、防止水土流失、防风固沙、抵御自然灾害,有效地改善全县各族群众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同时积极发展经济种植、人工草场建设,有针对性地组织农牧民进行种养殖,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将生态环境建设同区域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以产业结构调整为契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发展绿色经济和特色经济,促进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协调统一发展。

1.3.4项目的建设,是治理风雪灾害、保证交通畅通的需要

托里县地处塔额盆地[北四县(市)一师]南部,是地区北四县(市)东出的交通枢纽和门户。

S221线和即将建成的S318线(和丰—阿拉山口口岸段)省道及克—铁公路贯穿并交汇于境内。

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和自然状况,每到冬季风雪交加,气候寒冷,交通阻塞,严重影响了来往货运和客运发展。

近年来,老风口区域经过几年的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生态环境已有了很大的改善,在项目区实施生态环境治理工程,不仅是保证公路营运畅通无阻建设安全“绿色通道”的需要,也是改善交通条件和投资环境的迫切需要。

1.3.5项目的建设,是建设生态型小城镇的需要

结合小城镇建设,将托里镇和铁厂沟镇作为生态型小城镇建设示范,提高城镇林地的覆盖率,充分发挥林地、草地生态调节作用,调节热量平衡,减少地表蒸发量,增加大气降水以及降低风速,减少干热风危害等,不断改善城镇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打造良好的生态平台,使县城镇绿化率在“十一五”末达到35%的目标。

1.3.6项目的建设,有利于边疆地区的社会稳定、边防巩固

托里县位于祖国的西北边陲,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生态环境恶劣,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较差,只有彻底改善生态环境,全面发展经济,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才能进一步维护边疆社会政治稳定,该项目的建设对改变项目区面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维护社会的长治久安,具有深远的意义。

1.4项目建设的可行性

1.4.1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和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五中全会的胜利召开,为项目的实施提供了可靠的政策和法律保障

世纪之初,党中央和国务院做出了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再造秀美山川的重大决策,把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作为实现西部大开发的切入点,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五中全会也提出了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重点抓好生态建设的要求,国家发改委制定了具有长期指导作用的《全国生态环境建设总体规划》,国家林业部也正在抓紧实施以退耕还林、“三北”四期、速生丰产林等六项治理工程为主的生态环境建设,近年来,国家相继出台了《水土保持法》、《防沙治沙法》等项法律法规,自治区、地区也相应出台了切实可行的生态环境规划和实施方案,为生态环境建设提供了政策保障。

1.4.2该项目的建设,有成功的、可供借鉴的治理模式和管理经验

近几年,县委政府带领全县各族人民艰苦奋斗、不懈努力,在植树造林、种草治沙、保持水土、改良土壤等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绩,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特别是老风口防风阻雪工程、生态环境建设综合治理二期工程的成功实施,有效地改善了区域生态环境,不但取得了良好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也总结了以生态治理为主的水利设施配套、治理风雪灾害、荒漠化、水土流失方面的经验,摸索出了以项目法人为管理主体,以地养林、滚动发展的运行管理机制,为该项目的进一步实施提供了可供借鉴的治理模式和管理经验。

1.4.3项目的建设,具有坚实的组织保证和良好的群众基础

项目区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引起了托里县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专门成立了以县委书记为组长、各相关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生态环境建设领导小组,具体负责全县的生态环境建设,为项目建设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证。

广大农牧民由于饱受风雪灾害和土壤沙化、草场退化等恶劣环境的磨难,改变生存环境的愿望不断增强,积极踊跃投工投劳参加植树造林活动。

各族群众绿化意识进一步增强,广大农牧民种树、种草积极性较高,对生态环境建设综合治理奠定了广泛的群众基础。

另外经过几年的环境建设,取得了较好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也逐步改变了农牧民的思想观念,调动了农牧民参与植树造林、改变生态环境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项目的实施奠定了良好的群众基础和思想保障。

1.4.4项目区资源条件较好,建设条件成熟

本项目实施区分布在各乡镇光热资源丰富、土质较好、电力资源充沛的区域,建设条件成熟。

部分地块已建设完成了机电井、道路、输变线路、防渗渠等基础设施,为本项目实施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2项目区基本概况

2.1自然地理概况

2.1.1自然地理位置

托里县位于准噶尔盆地的西北缘,塔城盆地地域辽阔,地理位置:

东经82°

28′~85°

23′,北纬45°

58′~46°

24′。

北接托里县,东与克拉玛依市相壤,东北与和丰县相邻,南接乌苏、博乐,西与裕民县毗邻,西南有30公里边界线与哈萨克斯坦接壤。

托里县海拔在200~2600米之间,东西宽159.3公里,南北长221.6公里,总面积21300平方公里。

系托里镇政府所在地。

  

托里县生态环境建设综合治理工程项目区位于托里县阿合别斗乡、多拉特乡、库甫乡、托里镇和铁厂沟镇。

阿合别斗乡属塔额盆地边缘,地形南高北低,平原旱作农业区,东与加尔巴斯农场、多拉特乡相邻,西与裕民县吉也克村乡接壤,北至托里县交界,交通便利。

土地面积6.5万亩。

乡政府驻地玛依拉根村,距托里县城49公里。

项目区位于托里县城北约25公里,省到S221西侧。

多拉特乡位于塔额盆地南缘,平均海拔1000米,南距县城8公里,北距乌雪特乡20公里,西距省通S221线4公里,北与乌雪特乡相邻,西与阿合别斗乡、加尔巴斯乡、库甫乡塔界,南与托里镇、庙尔沟镇搭界,交通便利。

土地面积2012平方公里。

乡政府驻地多拉特村,距县城8公里。

项目区位于县城以北23公里处,托铁公路西侧。

库甫乡位于准噶尔盆地西侧,塔额盆地南缘,县城西南25公里处,玛依勒山北麓的戈壁草原上,与哈萨克斯坦共和国、乌苏、奎屯、博洲、塔城等地相邻,系属全县最大的边境乡、畜牧业大乡。

土地面积达3331余平方公里,乡政府驻地库普村。

项目区位于托里县城西约18公里,南靠库甫乡草场,北邻阿克塔因恰村。

托里镇位于准噶尔盆地的西北缘,北接托里县,东与克拉玛依市相壤,东北与和丰县相邻,南接乌苏、博乐,西与裕民县毗邻,西南有30公里边界线与哈萨克斯坦接壤。

托里镇海拔在200~2600米之间,托里镇行政区域面积为7.8平方公里。

项目区位于托里县城以北约4公里处,S221线以西。

铁厂沟镇位于托里镇东北的加依尔山和乌尔喀夏山之间的冲积平原上,海拔800米。

东和东北与克拉玛依市、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交界,南和西与乌雪特乡毗邻,北与托里县接壤。

是塔城地区能源基地,镇政府驻地距县城90公里(直线距离),土地面积2300平方公里。

项目区位于铁厂沟镇西南处,科克塔勒河两侧河阶地上。

2.1.2地形地貌

托里地处欧亚大陆中心,属西准噶尔界山优地槽褶皱带区,地势南高北低,依次分为高山、中低山、丘陵、平原和谷地等多种地貌。

境内属准噶尔台地西缘折皱带,由巴尔鲁克、玛依勒、加依尔三大平顶状山脉组成。

巴尔鲁克山呈西南--东北走向,有全县最高峰铁列克特峰,海拔3251米,其尾部延伸到老风口。

西南面是玛依勒山,海拔l000~2000米,少数山峰达2000米以上。

最高峰波拉提拜峰2611米,为全县第二高峰。

加依尔山呈东北一西南走向,贯穿全县中央地带,有全县第三高峰卓塔卓勒峰,海拔2053米。

整个境内南高北低,但巴尔鲁克峰向南延伸的最低点仅200多米,为托里县海拔最低区。

全县海拔垂直高差3000米。

根据地形特征可分为山地(亚高山、中低山、丘陵)、倾斜平原、谷地三种地貌类型。

阿合别里斗项目区:

阿合别斗乡形平坦,地势南高北低,平原旱作农业区,平均地面坡降5‰左右,土壤属棕黄土,质地为砂型土壤,适合耕种性能强,生产性能高,土壤有机质含量较高,但不均衡。

库甫项目区:

属山区冲积平原,地势南高北低,自然坡度为8-10‰。

属高寒山区,境内以山区、丘陵为主,平均海拔1000米,平原占全县总面积的33.5%。

多拉特项目区:

多拉特乡由托里谷地北半部、加依尔山西部、玛依勒山东南的塔克勒根、巴尔鲁克山中部的塔斯特等4块地面相连组成,属中低山区和戈壁草原区,海拔l500~1800米,沟谷地岩石裸露,属区冲积平原,地势东高西低。

托里镇项目区:

属山区冲积平原,地势南高北低,较为平坦,自然坡度为8-10‰。

铁厂沟项目区:

里县东北的加依尔山和乌尔喀夏山之间的冲积平原上,其中70%为山地和丘陵地带。

地处山谷,海拔700余米,四面群山缭绕,呈喇叭状向东部扩散。

2.1.3气候资源概况

托里县地处欧亚大陆地理内心,远离海洋,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季寒冷漫长,春温上升不稳,夏季短促凉爽,秋温下降迅速。

降水多集中在初春和盛夏,无霜期南北差异较大,气温变化明显,秋、冬、春季多强冷空气入侵,多大风,年均气温4.3℃--6.5℃,无霜期115天左右,年降水量260毫米,年蒸发量1735.2毫米,以东南风、西北风为主。

年均风速3.6米/秒,大风日多出现在10月至次年3月,平均风速8.3—9.1米/秒,最大风速可达40米/秒,是全疆有名的大风区之一。

2.1.4水资源及水资源利用现状

托里县水资源总量为3.45亿立方米,可利用量2.2429亿立方米,已利用0.8331亿立方米。

其中:

地表水资源总量1.937亿立方米,可利用量1.3559亿立方米,已利用量0.45亿立方米;

地下水全年径流量为1.609亿立方米,可开采量0.887亿立方米,已开采量0.3831亿立方米。

水资源在时空上分布不均,再加上缺乏重点调蓄水源工程,干旱缺水严重,水资源供需矛盾尖锐。

2.1.4.1地表水资源现状

2.1.4.1.1阿合别斗乡项目区为纯井灌,只能在4月春季,抢老风口洪水54.5万立方米灌溉生态林和人工草场。

2.1.4.1.2多拉特乡项目区为纯井灌,无地表水资源可以利用。

2.1.4.1.3铁厂沟镇项目区的水源为科克塔勒河水,在灌溉期5-9月份,河道来水量为550万m3(P=75%)根据用水平衡计算。

满足3000亩生态用水需要。

2.1.4.1.4托里镇项目区灌溉水源为铁撕巴汗水库库水。

年供水量目前为150万m3,农业灌溉用水100万m3,可何项目区供水50万m3。

缺水59.29万m3,在2006年采取工程措施解决缺水问题。

2.1.4.1.5库甫乡项目区灌溉水源为库甫水库库水,年供水量为800万m3,库甫乡农业灌溉用水600万m3,可为项目区供水200万m3,满足项目的用水需求。

2.1.4.2地下水资源现状

2.1.4.2.1阿合别斗乡项目区水源为地下水,地下水储量3.9亿立方米,年可开采量为0.3745亿立方米,老风口生态一、二期工程已开采利用地下水1700万立方米,剩余年可供水量2045万立方米。

项目区规划1.5万亩生态建设,需开采地下水535万立方米,完全满足生态用水需要。

2.1.4.2.2多拉特乡项目区水源为地下水,地下水储量0.38亿立方米,年可开采量为0.05亿立方米,目前农业灌溉已开采0.03亿立方米,剩余年可供水量0.02亿立方米。

项目区规划0.3万亩生态建设需用水量88.2万立方米,可以满足需要。

2.1.4.3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全县建设完成莫德那巴水库、多拉特水库、浪古特水库、铁斯巴汗水库、库甫水库的除险加固等,新修防渗渠384公里,打机电井471眼。

但由于资金匮乏,水利设施薄弱,地表水利用率低。

项目区共有渠道26公里,机井17眼。

2.1.2.3土地资源概况

全县总面积21300平方公里,其中林地147万亩,草地2110万亩,灌木林1157万亩,可耕地45万亩(加尔巴斯农场1.95万亩,乌雪特乡6.9万亩,铁厂沟镇0.69万亩,多拉特乡13.5万亩,庙尔沟镇0.15万亩,库甫乡6.8万亩,阿合别斗乡11.05万亩,托里镇1.56万亩)。

本次共落实土地面积31160亩,其中国有土地21370亩,农民二轮土地承包集体土地4290亩,荒漠化草场5500亩。

2.2社会经济发展概况

托里县有四乡三镇一农场,共计64个行政村,其中:

牧业村29个,农牧结合村35个是,2005年全县总人口9万人,其中哈萨克族占68.9%,汉族占27.5%,其他各少数民族占3.6%。

农民人均纯收入2265元。

三期项目建设区分布在托里镇、铁厂沟镇、库甫乡、多拉特乡、阿合别斗乡,项目区共计18110户67605人,其中低收入人口1760户8022人。

托里县为国家重点扶持县,近几年在国家重点扶持下,托里县经济发展保持了快速增长。

2005年全县完成国内生产总值66265万元,其中:

第一产业12371万元,第二产业31058万元,(工业增加值15871万元,),第三产业22836万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536万元。

2.3生态环境的现状、存在问题及成因

2.3.1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

托里县位于准噶尔盆地西部山区,塔城盆地南缘。

由于受大气流和地形的影响,冬春秋季形成了贯穿托里谷地的老风口主风道,年平均8级以上大风达到50次,大片草场退化,耕地盐渍化,沙化十分严重。

2.3.1.1干旱、寒潮、大风、暴风雪、低温、冷害、霜冻、干热风等自然灾害频繁。

2.3.1.2土地沙化严重,沙化面积有逐年扩大的趋势,草场退化,“三化”荒漠化加剧。

2.3.1.3受生态环境影响,气候变化无常,防风固雪能力低,水源得不到涵养。

2.3.2成因分析

2.3.2.1由于没有严格实施以草定畜,导致草场超载过牧,草场退化严重,“三化”草场面积扩大。

2.3.2.2土地、草场乱开乱垦,生态环境破坏严重,荒漠化加剧。

2.3.2.3土壤偏碱性,由于没有对土地进行治理,土壤盐碱化越来越严重。

2.3.2.4由于经济欠发达,财政困难,生态环境治理投资力度不足。

虽然近年来国家对生态环境建设十分重视,先后实施建设了老风口防风阻雪工程、老风口生态环境建设综合治理一、二期工程,但还未从根本上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其投资远不能满足治理需求,生态环境仍在进一步恶化。

3 规划编制依据

3.1《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退耕还林条例》;

3.2《国家生态建设规划》;

3.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造林技术规程》(GB/T15776—1995);

3.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封育技术规程》(GB/T15163—1995);

3.5《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生态建设规划》;

3.6《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纲要》;

3.7新疆“三北”防护林建设四期工程规划;

3.8《塔城地区西部大开发规划》;

3.9《塔城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3.10《塔城地区生态建设规划》;

3.11《塔城地区“三北”四期工程规划》;

3.12《托里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3.13《托里县小城镇建设规划》

3.14《托里县“三北”四期防护林工程规划》

3.15《托里县“退耕还林”工程规划》

4规划的指导思想、规划原则及目标任务

4.1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五届中全会精神为指导,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有利时机,调动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以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缩小贫富差距、实现农牧业生产可持续发展为目标。

根据托里县自然、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以科技为先导,以产业结构调整为契机,突出重点,统筹规划,把生态环境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

把生态工程治理与“三北”四期、退耕还林(草)工程相结合,实行治理与保护、建设与管理并重;

把生态工程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牧民定居工程及小城镇建设规划结合起来,处理好长远与当前、全局与局部的关系,突出植树造林和草场建设,促进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

4.2基本原则

4.2.1坚持“统筹规划、集中连片、突出重点、统一管理、分乡实施”的原则,以乡为单位划分项目区,合理布局,以较少的投入获取最佳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4.2.2坚持从实际出发,农、林、牧、水相结合,农艺措施、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的原则,因地制宜,因害设防,加强管理,充分发挥林草地永续生态屏障作用。

4.2.3坚持生态环境建设与产业开发相结合,农民脱贫致富和区域经济发展相结合的原则,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达到改善生态环境,改善农牧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牧民收入,实现农牧业生产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4.2.4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依托,大力发展特色经济的原则。

紧紧围绕地区提出的五大支柱产业,按照农、林、牧相结合,种、养一体化的产业化模式,积极推广先进适用的科学技术,加快种植基地和龙头企业的建设步伐,提高生态区农牧业的发展水平。

4.2.5坚持按照客观规律办事,从实际出发,突出重点,讲究效益的原则。

投资重点用于植树、种草、防渗渠道、农田道路、人畜饮水、输变电线路等基础设施建设。

4.2.6坚持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广泛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生态环境建设工程,实行治理与保护、建设与管理并重的原则。

建立多元化的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