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机工程学讲义3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361611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42.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机工程学讲义3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人机工程学讲义3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人机工程学讲义3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人机工程学讲义3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人机工程学讲义3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人机工程学讲义3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人机工程学讲义3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人机工程学讲义3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人机工程学讲义3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人机工程学讲义3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人机工程学讲义3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人机工程学讲义3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人机工程学讲义3Word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人机工程学讲义3Word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人机工程学讲义3Word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人机工程学讲义3Word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人机工程学讲义3Word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人机工程学讲义3Word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人机工程学讲义3Word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人机工程学讲义3Word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机工程学讲义3Word下载.docx

《人机工程学讲义3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机工程学讲义3Word下载.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机工程学讲义3Word下载.docx

眼睛能分辨被看物体最近两点的视角,称为临界视角,正常眼的临界视角约为1'

(2)视力

是指分辨细小的或遥远的物体及细微部分的视觉能力。

临床医学上将能区分两点的最小距离称为视力。

在眼前一定距离内(5m)能够分辨两点之间距离越小,说明视力越好.应用国际标准视力表远视力表检测,司际正常视力标准规定为1。

0(用标准对数视力表检查时为5。

0),即临界视角为1’。

视力随着照度、背景亮度和物体与背景的对比度的增加而增大,随年龄的增加而下降.

(3)视野

视野即眼球向正前方注视时,所能看到的空间范围。

视野按眼球的工作状态可分为静视野、注视野和动视野3类。

静视野是指在头部固定、眼球静止不动的状态下自然可见的范围。

注视野是指在头部固定、而转动眼球注视某一中心点时所见的范围。

动视野是指头部固定而自由转动眼球时的可见范围。

在人的3种视野中,注视野范围最小,动视野范围最大。

人机工程设计中,一般以静视野为依据设计视觉显示器等有关部件、以减少人眼的疲劳。

不同颜色对眼的刺激能引起感觉的范围也不同,称为颜色视野,白色的视野最大,其次是黄、蓝、红、绿等(图2。

14)。

(小字)在垂直平面的视野是:

假定标准视线是水平的,定为0°

,则最大视区为视平线以上50°

和视平线以下70°

颜色辨别界限为视平线以上30°

,视平线以下40°

.实际上人的自然视线是低标准视线的,在一般状态下,站立时自然视线低于水平线10°

,坐着时低于水平线15°

;

在很松弛的状态中,站着和坐着的自然视线偏离标准视线分别为30°

和38°

观看展示物的最佳视区在低于标准视线30°

的区域里。

在水平面内的视野是:

双眼视区大约在左右60°

以内的区域,在这个区域里还包括字、字母和颜色的辨别范围,辨别字的视线角度为10°

~20°

,辨别字母的视线角度为5°

—30°

,在各自的视线范围以外,宇和字母趋于消失。

对于特定的颜色的辨别、视线角度为30°

一60°

,人的最敏锐的视力是在标准视线每侧1°

的范围内;

单眼视野界限为标准视线每侧94°

_104°

(4)视距

视距是指人眼与被观察物之间的距离.视距的远近直接影响若认知的速度和准确性,适宜一般操作的视距为380~760mm,其中以560mm为佳。

不同性质的操作对最佳视距的要求也有不同。

不同产品、场所和国家对视距的要求也有一些具体规范,例如家用电视的最佳视距,根据网际无线电咨询委员会(CCIR)的定义,当观看距离为屏幕高度的3倍时,高清晰度电视系统(如液品和等离子电视)显示效果应该等于或接近于一名正常视力者在观看原视景物或演示时的临场感觉,而纯平面CRT电视的最佳观看距离是屏面高度的5倍,即标称屏幅50英寸的16:

9宽屏电视,实际屏幕高度约为610mm。

其最佳视距为1830~3050mm.而汽车驾驶员认读车内仪表的视距,根据美国标准的推荐值,轿车最大视距为711mm,最小视距为450mm,最佳视距为550mm;

卡车视距为700~880mm.(图表)

调节是视觉适应观察距离的能力。

当观察近距离的物体时,眼球睫状肌收缩,使晶状体有更大曲率;

在对准很远的某一点时、调节是借助于晶状体曲率的缩小来达到的。

由于晶状体曲率可以在一定范围内调节,在看得清楚的目标不断向近处移动时,开始感到不清楚的位置称为调节近点。

注视目标越接近这一点,愈易引起视疲劳。

因此,视觉工作距离不应短于3/2调节近点.眼睛从远处向近处瞄准目标时,需0。

5~1.5s。

对频繁改变观察距离、不断变换瞄准目标的作业、改善照明条件有助于扩大调节范围,提高调节的准确性,提高不同距离上的辨认速度,并且能使作业片减少疲劳。

对视觉紧张作业,常从近处向远处瞄准,也会减轻视疲劳。

(5)对比感度

物体与背景的颜色或亮度之间有一定对比度时,人眼才能分辨其形状。

人辨别颜色的能力叫色觉,即视网膜对不同波长光的感受特性,只要可见光波长相差3—5nrn,人眼即可分辨。

亮度对比指当背景亮度由0增加到100cd/m2时,视力呈线性增加,而超过600后再增加背景亮度,对视力的影响较小。

人眼刚能辨别物体时,背景与物体之间最小的亮度差称为临界亮度差;

临界亮度差与背景亮度之比称为临界对比。

临界对比的倒数称为对比感度。

对比感度通常因人而异,是利好的人,其对比感度可以达到100,能够辨别微小的亮度对比。

(如最强大脑有一个女孩挑战51度灰,是分辨灰度,该项目将装有等容量特调溶液的51个容器依次排开,按顺序在51个容器中滴入0.01ml等梯度容量差别墨汁,形成51度灰,现场将由嘉宾随机抽掉2个容器,减掉2度灰。

挑战者要通过观察,正确复原这两个容器的位置。

(6)颜色辨认

人眼对色彩的感觉有色调、亮度、色彩度(饱和度)3种性质,正常人色觉光谱的范围为约400nm(紫色)一约760nm(红色),其间大约可以区别出16个色相.在明视条件下,人眼最敏感的波长是555nm(黄色);

在暗视条件下,人眼最敏感的波长是507nm(绿色).

而色觉异常者,对于这些色调就或多或少不能感觉。

根据三原色学说,可见光谱内任何颜色都可由红、绿、蓝三色组成。

如能辨认三原色都为正常人,有一种原色不能辨认称二色视,主要为红色肓与绿色肓;

三种原色均不能辨认称全色盲,辨认任何一种颜色的能力降低者称色弱,主要有红色弱和绿色弱。

色盲能够遗传,通常男多于女.色弱不宜从事以颜色波长作为严格技术标准的化学类、化工与制药类、生物科学类、公安技术类等行业,色盲不宜从事上述以外的美术、艺术设计、摄影、交通运输等行业.(辨色图)

(7)立体视觉

人用单眼视物时,只能看到物体的平面,即只能看到物体的高度和宽度。

当双眼同时注视物体、双眼视线交叉于一点(注视点)时,人两眼之间的距离造成两眼看到的影像略有差异,这两点将信号转入大脑视中枢合成一个物体完整的像,便可以感觉到物体的空间方位。

包括距离、深浅、凸凹、前后、高低等相对位置,形成立体视觉,又称双眼深度觉。

能引起深度感知的最小视差称为立体视锐度,通常用秒角("

)表示。

立体视觉是后天获得的,是双眼视觉的最高形式,是人类从事各种精细工作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之一。

立体视觉的效果还可以因为物体表面的光线反射情况和阴影等面得到加强,生活经验也可以起到一定作用,如近物色调鲜明、远物色凋变淡,在平面中营造立体视觉的效果即可借助这些经验。

视觉现象

人的视觉还有一些常见现象,如视觉适应、视觉残留、眩光现象等.

视觉适应(visualadaptation)

视觉适应是指在先后呈现的各种亮度、光谱分布、视角的刺激下,视觉系统状态的变化过程。

当人从亮处突然走进暗室时,眼前会呈现黑黝黝的一片,一段时间内什么也看不清、经过相当长时间后又逐步开始恢复清晰的视觉,这种现象叫做暗适应(darkadaptation);

反之,当人从暗处走向亮处时、在瞬间内也会感到耀眼发眩,但经过几秒钟后,视觉又恢复正常,这种现象叫明适应(lightadaptation)。

眼睛在暗适应过程中,瞳孔直径扩大,使进眼球的光线增加10~20倍,视网膜上的视杆细胞的感受性迅速兴奋、灵敏度不断提高,从而获得清晰的视觉,完成视觉暗适应的过程大约需要20~30min.明适应是视网膜在光刺激由弱到强的过程中,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的功能需要迅速转换,适应时间比暗适应短得多,大约只需要几秒到几分钟。

因此在两个相邻的环境中,照明的光源亮度对比最好不要超过20倍.

当人戴上有色眼镜观察外界景物时,开始一切景物似乎都带有镜片的颜色,经过相当一段时间后,镜片的颜色在感觉中会自然消失,外界的景物会受色彩经验的影响又恢复成近似原来生活中的颜色,但突然摘下有色眼镜后,景物的颜色又会感觉失真.这种视觉现象称为颜色适应(coloradaptation)。

对鲜明颜色,长时间持续注视,色彩的感受性会降低,觉得颜色不再鲜艳,对灰暗的颜色长时间注视,色彩的感受性会提高,觉得颜色变的较亮较鲜。

这些都属于颜色适应的表现.

人眼中的水晶体能够自动改变厚度,使映像准确地投射到视网膜上。

水晶体相当于相机的透镜,起到调节焦距的作用。

眼睛看清对象细节的本领不仅取决于物体大小,更取决于观察物体的距离,人眼调节聚焦远近的过程,称为距离适应。

(小字)普通绘画和摄影作品,包括电脑制作的三维动画,只是运用了人眼对光影、明暗、虚实的感觉得到立体的感觉。

而没有利用双眼的立体视觉、单眼看和双眼看都是一样的平面.三维立体画是利用人眼立体视觉现象制作的绘画作品,观看时把视点落在立体面后面合适的位置,使左眼看到的画面与右眼错开一个单位块。

左右眼也就看到不同的图案,经大脑合成后形成立体视觉。

视觉暂留(persistenceofvision)

人眼在观察景物时,光信号传入大脑神经,需经过一段短暂的时间,光的作用结束后,视觉形象并不立即消失,这种残留的视觉称后像(afterimage),视觉的这一现象则被称为视觉暂留.视觉后像有两种:

当视觉神经兴奋尚未达到高峰,由于视觉惯性作用残留的后像叫正后像(positiveafterimaw);

由于视觉神经兴奋过度而产生疲劳并诱导出相反的结果叫负后像(negativeafterimaw)。

眩光现象(glare)

当人们观察某一视觉对象时,如果视场中有一耀眼的发光点,就会影响观察效果,而且会使人感到不舒适,这就是眩光现象。

产生眩光的光源(或反射面)被称为眩光源。

它是评价照明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光源或反射面亮度太大或者光源与背景之间亮度比太大时,都会引起眩光,如夜晚汽车开大灯、晴天强日光照射、室内灯光直接射人眼内等.

根据眩光对人的影响不同,可以分为不舒适眩光、失能眩光和失明眩光3类.眩光可使人眼感到不舒服,使可见度下降,并引起视力的明显下降。

眩光造成的有害影响主要有:

使暗适应破坏,产生视觉后像;

降低视网膜上的照度;

减弱观察物体与背景的对比度;

观察物体时产生模糊感觉等.这些都将影响作业者的正常作业。

视觉特性

(1)人的水平视野比垂直视野要大得多,眼睛沿水平方向运动比沿垂直方向运动快而且不易疲劳;

一般先看到水平方向的物体,后看到垂直方向的物体,人眼对水平方向尺寸和比例的估计比对垂直方向尺寸和比例的估计要准确得多.因此,很多仪表、显示器都设计成横长方形。

(2)视线的变化习惯于从左到右、从上到下和顺时针方向运动.所以,仪表的刻度方向设计应遵循这一规律。

(3)当眼睛偏离视中心时,在偏离距离相等的情况下,人眼对左上限的观察最优,依次为右上限、左下限,而右下限最差.视区内的仪表布置应遵循这一规律。

(4)两眼的运动总是协调的、同步的,在正常情况下不可能一只眼睛转动而另一只眼睛不动,一只眼睛视物而另一只眼睛不视物.因此通常都以双眼视野为设计依据。

(5)人眼对直线轮廓比对曲线轮廓更易于接受。

(6)颜色对比与人眼辨色能力有一定关系。

当人从远处辨认前方的多种不同颜色时,其易辨认的顺序是红、绿、黄、白、即红色最先被看到(所以,停车、危险等信号都采用红色)。

当两种颜色相配在一起时,网易辨认的顺序是黄底黑字、黑底白字、蓝底白字、白底黑字等(因而公路两旁的交通标志常用黄底黑字或黄底黒色图形)。

(7)识别细节的信息要靠中央视觉,周围视觉只能识别大致情况。

(8)人眼要看清物体,必须注视,即双眼同时停留在一个目标上,并且焦点也在此目标上.人眼看清一个目标,最少时间为0.07—0.3s,平均0.17s.照明不足时,注视时间要加长。

听觉

声波作用于听觉器官,使其感受细胞兴奋并引起听神经的冲动发放传人信息,经各级听觉中枢分析受后形成听觉。

其形成过程为声源一耳郭(收集声波)——外耳道(使声波通过)一鼓膜(将声波转换成振动)一耳蜗(将振动转换成神经冲动)一听神经(传递冲动)一大脑听觉中枢(形成听觉)。

听觉是人获得外界信息的重要途径,其获得的信息量仅次于视觉。

在所有的感觉中,由听觉获得的信息占全部信息的10%.听觉以在时间上的连续性为特点,没有视觉产生那么直接,但视觉往往受到环境的空间和亮度的限制,而听觉则可以弥补和配合其他感官.

声音的三要素

人耳对声音的主观感觉有响度、音调和音色三个参数,称为声音三要素,而相应的物理概念是声波的振幅(强度、声强)、频率和波形(频谱).但前者是主观的感受(心理量),后者是客观的量度(物理量),两者并不完全一对一相互对应。

(1)声强与响度

声压的强度即声强,是人们测量声音大小、强弱的客观标准。

响度也称音量,是人耳对声音强弱和大小的主观感受尺度,是客观存在在主观上的反应,是物理现象(声压)和生理现象(听觉)的综合反应,但声强和响度并不完全等同,对声音的强弱大小主观感觉和客观标准并不完全统一.(也就是声强是客观的,响度是人主观感受。

响度还受频率的影响。

(2)频率与音调

人耳对声音高低的感觉称为音调。

音调主要与声音的基音频率有关,但不成正比,而与响度一样,也成对数关系。

人耳对1000Hz的声音最敏感,而且对高频声比对低频声的灵敏性要好。

所以汽车喇叭和警笛声一般在1000HZ-5000。

(3)频谱与音色

音色是听觉上区别具有同样响度和音调的两个声音的主观感觉,也称为音品。

音色主要由声频谱结构决定,即由声音的基频和谐波的数目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来决定。

由于各种发声体的材料和形状结构不同,发声机理也不尽相同,即使它们发出相同音调、相同响度的声音,在基频相同的情况下,谐波的成分和幅度也会有所区别,人耳听到的主观感受就是音色不同。

每个人讲话都有自己的音色,每种乐器也都有自己的音色。

听觉特性与现象

人的听觉也具有方位感、响度感、音调感等特性,以及聚焦效应、掩蔽效应等现象。

1)方位感

人耳对声音传播方向、距离和定位的辨别能力非常强,无论声音来自哪个方向,都能准确无误地辨别出声源的方位,人耳的这种听觉特性称为方位感。

这是由于双耳的时间差效应(如果左耳先听到声音,那么听者就觉得这个声音是从左边来的,反之亦然)和声强差效应(如果左耳听到的声音比右耳的要大,那么听者会觉得声音来自左侧方向,反之亦然)相互结合时产生的综合作用。

人工立体声的工作原理,简单地说就是在双耳效应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响度感

对微小的声音,只要响度稍有增加人耳即可感觉到,但是当声音响度增大到某一值后,即使再有较大的增加,人耳的感觉却无明显变化,人耳对声音响度的这种听觉特性称为对数式特性。

人耳对不同频率的声音,听觉响度也不相同。

我们把可听声按倍频关系分为3段,确定低、中、高音频段,即

(1)低音频段20~160Hz(3倍频)

(2)中音频段160~2500Hz(4倍频)

(3)高音频段2500~20000Hz(3倍频)。

人耳对中音频段感受到的声音响度较大且较平坦;

高音频段感受到的声音响度随频率的升高逐渐减弱;

低音频段在80Hz以下急剧减弱,称为低频迟钝现象。

3)音调感

人耳在声音响度较小的情况下,对音调的变化不敏感,高、低音小范围的提升或衰减很难感觉到。

随着声音响度的增大,人耳对音调的变化才有较大的增强,人耳对音调的这种听觉特性称为指数式特性。

为补偿人耳听觉的这一特性,使之尽量平衡为线性关系,在音响设计中通常将音量电位器按指数方式控制响度,而音调则采用对数方式来控制(互换了)。

并在低响度情况下加入低音提升电路(等响度电路),以补偿人耳对低音频段的迟钝现象。

4)音色感

人耳对音色的听觉反应非常灵敏,并具有很强的记忆与辨别能力.包括

(1)记忆力

当人跟熟人谈话时,即使未见到他(她)也会知道是谁在说话,甚至连熟人的走路声都可以辨认出。

这说明人耳对经常听到的音色具有很强的记忆力.

(2)分辨力

熟知乐器者只要听到音乐声就能迅速指出是何种乐器演奏的。

仅就中国弦乐器而言,就有拉弦乐器和拨弦乐器,拉弦乐器有二胡、京胡、板胡、椰胡、马头琴等,拨弦乐器有古筝、古琴、三弦、琵琶、柳琴、月琴等。

即使在同一频段内演奏,人仍能分辨出是哪一种弦乐器演奏的.这说明每种乐器都有其独特的音色,人耳对各种音色的分辨能力非常强。

(3)音色感

音色感是指人耳对音色所具有的一种特殊的听觉上的综合性感受,是由声场(无论是自由声场还是混响声场)的纵深感、方向、距离、定位、反射、衍射、扩散、指向性与质感等多种因素综合构成的。

即使选用世界上最先进的电子合成器模拟出各种乐器,如小号、钢琴或其他乐器,虽然频谱、音色可以做到完全一样,但对于音乐师或资深的发烧友来讲,仍可清晰地分辨出。

这说明频谱、音色虽然一样、但复杂的音色感却不相同,以至人耳听到的音乐效果不同,这也说明音色感是人耳特有的一种复杂的听觉上的综合性感受,是无法模拟的.

5)聚焦效应

人耳的听觉可以从众多的声音中聚焦到某一点上。

例如我们听交响乐时,把精力与听力集中到提琴演奏出的声音上,其他乐器演奏的音乐声就会被大脑皮层抑制,使人听觉感受到的是一单纯的小提琴演奏声。

再如人在繁华的集市上看书,当精力集中在书本上时,就听不到集市的喧闹声.这种抑制置能力因人而异,经常作听力锻炼的人抑制能力就强,人耳的这种听觉特性称为聚焦效应.

6)掩蔽效应

掩蔽效应指人的耳朵只对最明显的声音反应敏感而对于不敏感的声音,反应则较不为敏感。

嗅觉

嗅觉是由化学气体刺激嗅觉感受器而引起的感觉。

嗅觉的刺激物必须是气体物质,只有挥发性有味物质才能刺激嗅觉细胞。

嗅觉不像其他感觉那么容易分类,在说明嗅觉时,经常用产生气味的东西来命名。

例如玫瑰花香、肉香、腐臭·

·

人类的基本嗅觉有4种。

即香、酸、糖味和腐臭。

若缺乏一般人所具有的嗅觉能力,则称为嗅盲。

在听觉、视觉损伤的情况下,嗅觉作为一种距离分析器具有重大意义。

盲人、聋哑人运用嗅觉就跟正常人运用视力和听力一样。

他们常常根据气味来认识事物,了解周围环境,确定自己的行动方向。

人的嗅觉具有以下特性

(1)在几种不同的气味混合同时作用于嗅觉感受器时,可以产生不同情况。

一种是产生新气味,一种是代替或掩蔽另一种气味,也可能产生气味中和,混合气味就完全不引起嗅觉。

如商场厕所经常用空气清新剂。

(2)当嗅觉器官长时间受某种气味的刺激后,对此气味的感觉就会逐渐减弱直至完全适应而无所感受,这种现象称为嗅觉适应.“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就是这个意思。

(3)嗅觉时常会伴有其他感觉的混合,如嗅辣椒时的辣味常伴有痛觉,嗅薄荷叶时又带有冷觉。

(问辣椒时感觉呛鼻子,闻薄荷时感觉凉凉的)

味觉

味觉是由溶解性化学物质刺激味觉感受器而引起的感觉。

类的基本味觉有4种·

即酸、甜、苦、咸,可分别有H+、糖类、奎宁和食盐(氯化钠)引起。

辣味是由痛觉与其他味觉混合而形成的一种复合感觉.涩味是化学成分刺激口腔,使蛋白质凝固时产生的一种收敛感觉。

在4种基本味觉中,人对咸味的感觉最快,对苦味的感觉最慢。

但就人对味觉的敏感性来讲,苦味比其他味觉都敏感、更容易被觉察。

一般随温度的升高,味觉加强,最适宜的味觉产生的温度是10~40度,30度最敏感。

大于或小于此温度都将变得迟钝。

两种相同或不同的是味物质进人口腔时,会使二者的味觉都有所改变,称为味觉的相互作用,包括

(1)味的对比现象

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呈味物质,适当调配,可使某种呈味物质的味觉更加突出的现象。

(如在10%的蔗糖中添加0.15%氯化钠,会使蔗糖的甜味更加突出;

在醋酸中添加一定量的氯化钠,可以使酸味更加突出;

在味精中添加氯化钠会使鲜味更加突出.)如在糖中加盐会更甜,。

(2)味的相乘作用

指两种具有相同味感的物质进入口腔时,其味觉强度超过两者单独使用的味觉强度之和,又称为味的协同效应。

甘草铵本身的甜度是蔗糖的50倍,但与蔗糖共同使用时末期甜度可达到蔗糖的100倍。

(3)味的消杀作用

指一种呈味物质能够减弱另外一种呈味物质味觉强度的现象,又称为味的拮抗作用.如蔗糖与硫酸奎宁之间的相互作用。

(柠檬水中加盐,就变甜了)

(4)味的变调作用

指两种呈味物质相互影响而导致其味感发生改变的现象。

刚吃过苦味的东西,喝一口水就觉得水是甜的。

刷过牙后吃酸的东西就有苦味产生.

此外,当长期受到某种呈味物质的刺激后,就感觉刺激量或刺激强度减小的现象、称为味的疲劳作用。

而且味觉和嗅觉可相互影响,当嗅觉障碍时,味觉也会减退。

肤觉

肤觉是皮肤受到物理或化学刺激所产生的触觉、温度觉和痛觉等皮肤感觉的总称.

触觉

皮肤受到机械刺激所产生的感觉。

触觉按刺激的强度可分为接触觉和压觉。

轻轻地刺激皮肤就会产生接触觉;

当刺激强度增大时,就会产生压觉。

这种区分只是相对的,实际上二者通常结合在一起,统称为触压觉或触觉。

除触压觉以外,还有触摸觉。

触摸觉是皮肤感觉和肌肉运动感觉的联合,因此也称为皮扶-运动觉或触觉-运动觉。

触摸觉为人手所独有,是人类在长期劳动过程中形成的。

由于有人手主动运动的参与,触摸觉又称作主动触觉。

触压觉因为没有这种主动运动参与,而称作被动触觉.主动触觉在许多方面优于被动触觉。

在用触觉感知物体的形状和大小时,主要依靠手的主动触觉。

人手不仅是劳动的产物和劳动的器官,也是认识的器官.

触觉感受性以每平方毫米皮肤上所能感觉到的质量(g/mm2)来表示。

触觉的绝对阈限值可以从舌尖的2g/mm2到足掌后部的250g/mm2。

头画部和手指的感受性较高,四肢和躯干的感受性较低。

人体两侧的触觉感受性没有明显的差别,女性的触觉感受性略高于男性。

触觉在刺激的持续作用下出现适应,即感受性降低。

触觉的适应时间随刺激的强度而不同,也随皮肤部位而不同。

在设计中还经常涉及产品的触觉肌理。

相对于只靠视觉觉察的视觉触感(由视觉引发出以往的触觉经验),即视觉肌理,可以直接接触的肤觉质感,称之为触觉肌理。

触觉肌理是由实际材料的状态和觉点的位置(如手掌擅长于触觉而不擅长于温度觉,手背擅长于温度觉而不擅长于触觉)决定的,与主要由“看”决定的视觉肌理的感觉与刺激的性质不完全相同,两者在造型设计中可以相互辅助、相互调和。

温度觉

由冷觉与热觉两种感受不同温度范围的感受器感受外界环境中的温度变化所引起的感觉。

对热刺激敏感的叫热感受器,对冷刺激敏感的叫冷感受器。

两种感受器在皮肤表层中均呈点状分布,叫做热点和冷点。

温度感受器在面部、手背、前臂掌侧面、足背、胸部、腹部以及生殖器官的皮肤比较密集。

冷点多于热点,在面部的皮肤每平方厘米有16~1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