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单元教案第三单元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361821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298.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单元教案第三单元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单元教案第三单元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单元教案第三单元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单元教案第三单元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单元教案第三单元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单元教案第三单元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单元教案第三单元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单元教案第三单元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单元教案第三单元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单元教案第三单元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单元教案第三单元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单元教案第三单元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单元教案第三单元Word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单元教案第三单元Word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单元教案第三单元Word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单元教案第三单元Word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单元教案第三单元Word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单元教案第三单元Word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单元教案第三单元Word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单元教案第三单元Word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单元教案第三单元Word下载.docx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单元教案第三单元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单元教案第三单元Word下载.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单元教案第三单元Word下载.docx

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没有出路的地方)

⑤无论魏晋(古义:

不要说,更不必说;

表条件关系的关联词)

⑥余人复延至其家(古义:

邀请;

延长,延伸)

(3)一词多义

①舍便舍船(动词。

放弃、舍弃)

屋舍俨然(名词。

房屋)

②志处处志之(动词。

做记号)

寻向所志(动词。

标记、记号)

③寻寻向所志(动词。

寻找)

未果,寻病终(副词。

随即、不久)

④其欲穷其林(代词。

这、那)

既出,得其船(代词。

代渔人)

⑤为武陵人捕鱼为业(动词。

作为)

不足为外人道(介词。

对,向)

3.作者链接。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诗人。

作品有诗《归园田居》《饮酒》,散文《五柳先生传》等。

陶渊明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

但由于当时社会动荡不安,他空有才智却难以施展。

他曾做过小官,但因“不为五斗米折腰”而弃官回乡,从此过起了田园式的隐居生活。

后人称其为“靖节先生”或“五柳先生”。

4.背景链接。

本文写作年代大约是南朝宋永初二年(421年),其时陶渊明已经五十七岁了。

他拒绝同刘裕的宋政权合作,不满黑暗的政治现实,而以《桃花源诗并序》寄托自己的社会理想。

“诗”追述了桃花源的形成,“记”相当于诗的序。

但因为这个“记”有着生动的故事、完整的结构和完美的表达形式而流传更为广泛,更为人们所喜爱。

三、自学指导

(二)——合作与探究

1.自由朗读课文。

2.掌握翻译文言文的方法,根据课下注释疏通文义,并将不懂之处圈画出来。

3.四人小组讨论交流,解决自己未能解决的问题。

4.全班讨论交流,解决小组未能解决的问题。

5.教师点拨。

四、拓展延伸

请归纳出自本文的成语。

并说说它们的意思。

【交流点拨】世外桃源:

原指与现实社会隔绝,生活安乐的理想境界。

后也指环境幽静、生活安逸的地方。

借指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斗争的美好地方。

豁然开朗:

形容由狭窄阴暗突然变为开阔敞亮。

比喻心里突然领悟了一个道理而感觉明朗。

怡然自乐:

喜悦的样子,形容高兴而满足。

与世隔绝:

不与人来往或以局外人的身份对待事物。

无人问津:

没有人询问渡口。

比喻没有人来探问、尝试或购买。

第二课时

走进了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我们发现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

资源丰富,风俗淳朴;

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确实是当时乃至整个封建社会人民理想的世界。

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但在当时的条件下这个愿望能够实现吗?

1.渔人是怎么发现桃花源的?

【交流点拨】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2.桃花林的自然景色是怎样的?

【交流点拨】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3.桃花源的生活环境是怎样的?

【交流点拨】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4.作者是怎样描写桃花源人的热情好客的?

【交流点拨】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5.桃花源人见到渔人为什么“大惊”?

【交流点拨】因为桃花源与人世隔绝,从未有外人来。

6.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花源人为什么“皆叹惋”?

【交流点拨】为桃花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为桃花源外的人没有过上安定和平的生活而叹惋。

7.“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么?

【交流点拨】不希望外人来打扰这里的生活。

也为下文再寻桃花源不得埋下伏笔。

8.渔人出桃花源时“处处志之”,为什么再往时却“不复得路”?

【交流点拨】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

暗示桃花源是虚构的。

(一)整体感知。

9.文章围绕“桃花源”写了哪几个部分的内容?

【交流点拨】发现桃源—→进入桃源—→做客桃源—→离开桃源—→再寻桃源

10.按渔人行踪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

【交流点拨】第一部分

(1):

渔人捕鱼时偶然发现桃花林。

第二部分(2-3):

渔人在桃花源做客及辞去的经过。

第三部分(4-5):

渔人离开桃花源以及探访桃花源未果。

(二)文本探究。

11.桃花源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

【交流点拨】

(1)是一个美丽的地方,它环境幽雅,风景优美——美在桃林美,土地美,屋舍美,田池美,桑竹美,阡陌美。

(2)是一个神秘的地方——桃林神秘: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

山洞神秘:

仿佛若有光,形状奇特;

林中人神秘: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结局神秘:

不复得路,探访未果。

(3)是一个幸福的地方——黄发垂髻,怡然自乐(和平安定、丰衣足食);

男女:

往来种作(没有战乱,安居乐业);

渔人:

杀鸡作食,皆出酒食(民主平等,民风淳朴)。

12.作者为什么要虚构这样一个理想社会?

【交流点拨】桃花源是作者追求的一种美好境界,一种对现实生活不满的精神寄托。

四、板书设计

五、拓展延伸

1.古今诗词咏桃源。

(1)渔舟逐水爱山春,两岸桃花夹古津。

(王维《桃源行》)

(2)飞花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

(谢枋得《庆全庵桃花》)

(3)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

(毛泽东)

2.当代歌曲唱桃源。

梦入桃花源(歌词)

作词:

石煌远

高悬瀑布远叠山,动听雀鸣静听蝉,不知松竹谁先绿,难辨水天哪最蓝。

忽逢桃花岸,白云裹红团,牧笛惊花雨,花蝶戏流泉;

桃花源头随梦远,忽在天际忽眼前,红树青山,斜阳古道,桃花流水,福地洞天。

10 小石潭记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千山万径都没有人烟鸟迹,茫茫天地间只有孤独的渔翁冒雪在寒江中垂钓。

一幅寂寥冷清的画面,一个孤寂落寞的灵魂,一个洁净绝美的世界。

这,就是柳宗元展现给我们的。

今天,让我们用欣赏的眼光,用善感的心灵走进小石潭,走近柳宗元。

1.学习对景物细致入微地观察并抓住特点写景,学习借景抒情的写法。

2.理解作者在贬居生活中孤独悲凉的心境。

3.通过对课文的品读,感受祖国山河的美,提高对美的鉴赏能力。

“一切景语皆情语。

”透过作者幽美的景物描写,我们能发现他内心的隐秘世界吗?

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学习柳宗元的这篇写景记游的散文《小石潭记》,品一品柳宗元在无情的山水间所寄寓的情感。

(板书文题、作者)

1.作者链接。

柳宗元,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字子厚,祖籍河东(今山西永济西),世称柳河东。

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

因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所以后人并称二人为“韩柳”。

柳宗元参加过永贞革新,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从此在荒远偏僻的永州苦待了整整十年。

在此期间,他写下了一组著名的山水游记,合称《永州八记》(《始得西山宴游记》《钴

潭记》《钴

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涧记》《石渠记》《小石城山记》)。

后又被改贬到更为荒凉的柳州,四年后,病魔无情地夺去了他年仅四十七岁的生命。

其文稿由刘禹锡编为《柳河东集》。

2.文体链接。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3.积累字词。

朗读课文,找出文中生字词,并注音。

篁竹(huá

ng)  清冽(liè

)  为坻(chí

为屿(yǔ) 为嵁(kān) 佁然(yǐ)

俶尔(chù

) 翕忽(xī) 差互(cī)

寂寥(liá

o) 悄怆幽邃(chuà

ng)(suì

4.积累文言词汇。

(1)重点词汇。

①水尤清冽:

格外。

②卷石底以出:

弯曲。

③坻:

水中高地。

④屿:

小岛。

⑤嵁:

不平的岩石。

⑥可百许头:

表示约数。

⑦日光下澈:

穿透。

⑧佁然不动:

静止不动的样子。

⑨俶尔远逝:

忽然。

⑩往来翕忽:

轻快敏捷的样子。

悄怆幽邃:

忧伤。

(2)一词多义。

①乐心乐之(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

似与游者相乐(形容词作动词,逗乐)

②可潭中鱼可百许头(大约)

不可久居(可以)

③清水尤清冽(清澈)

以其境过清(凄清)

④从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自)

隶而从者(跟从)

⑤以以其境过清(因为)

卷石底以出(连词,相当于“而”,不译)

全石以为底(用)

⑥而记之而去(连词,表承接)

隶而从者(连词,表并列)

潭西南而望(连词,表修饰)

⑦游皆若空游无所依(游动)

同游者(游览)

⑧环如鸣珮环(玉环)

竹树环合(环绕)

⑨为全石以为底(作为)

为岩(成为)

(3)词类活用。

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名词作状语,向西)

②皆若空游无所依(名词作状语,在空中)

③日光下澈(名词作状语,向下)

④俶尔远逝(形容词作状语,向远处)

⑤潭西南而望(名词作状语,向西南)

⑥斗折蛇行[名词作状语,像北斗星那样;

像蛇(爬行)那样]

⑦其岸势犬牙差互(名词作状语,像狗的牙齿一样)

⑧心乐之(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

(4)古今异义。

①乃记之而去(古义:

离开;

往)

②崔氏二小生(古义:

年轻人;

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

③闻水声(古义:

听到;

用鼻子嗅气味)

④不可久居(古义:

停留;

住)

(一)读懂文意。

2.掌握翻译文言文的方法,根据课下注释疏通文义,并将不懂之处画出来。

(二)整体感知。

5.重点句子翻译:

(1)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交流点拨】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蒙盖缠绕,摇曳牵连,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2)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

【交流点拨】阳光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头上,静止不动。

(3)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交流点拨】忽然间向远处游去,往来轻快敏捷。

(4)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交流点拨】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5)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交流点拨】溪岸的形状像狗的牙齿那样交错不齐,不能知道它的源头在哪里。

(6)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交流点拨】四面被竹子和树木环绕着,寂静寥落,空无一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透骨,这里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

6.理清思路。

总写小石潭全貌。

写了竹、水、潭、石、树等。

以特写镜头描绘游鱼和潭水,并写到了小溪的走势。

第三部分(4):

写小石潭幽静的环境,抒发作者抑郁忧伤的心情。

第四部分(5):

补充交代同行的人。

(三)文本探究。

7.整体勾勒。

(1)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交流点拨】课文的写作顺序是:

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

(2)抓住了小石潭怎样的特点?

【交流点拨】环境幽静,潭水清澈。

(3)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是什么?

【交流点拨】幽深冷寂,孤凄悲凉。

8.细处着眼。

(1)第二段写了潭水的什么特点?

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

好处是什么?

【交流点拨】清、澄。

侧面描写,通过对游鱼、阳光、影子的描写突出潭水的清澈。

无一字写水,但无处不在写水。

(2)作者是怎样写鱼的?

这段描写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交流点拨】作者采用动静结合的方法,先描绘出生动的画面,再加上拟人化的手法。

先写鱼儿呆呆地一动不动,潭底石头上映着清晰的鱼影儿,这是静止的画面。

忽然,一些鱼飞快地窜往远处,一会儿游到这儿,一会儿游到那儿,非常活跃,这是活动的画面。

这些鱼儿,又好像在跟游人互相取乐,这是作者把自己快乐的心情加到鱼儿身上,好像鱼儿也像人那样会游戏取乐。

(3)写小潭源流,作者依次抓住了溪身、岸势的什么特点来描写?

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交流点拨】作者抓住溪身的曲折、蜿蜒,岸势的参差不齐来写的,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写小溪,就溪身说,作者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这是静止的;

就溪水说,作者形容它像蛇行那样蜿蜒,这是流动的。

这里用了两个比喻,一静一动来描写小溪,准确地抓住了景物的特征。

(4)第四段写了作者在潭上所见到的景物和自己的感受,描写了小石潭中怎样的景色和气氛?

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交流点拨】描写了小石潭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

作者极力描写小石潭的幽静凄冷,甚至浸透到人的心灵里去,把景物跟心情结合起来,营造一种凄清的氛围,透露出作者贬居生活孤凄悲凉的心境。

这是作者被排挤、受迫害的身世遭遇的反映,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封建社会中不得志文人的痛苦心情。

(5)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

【交流点拨】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

但游山玩水的快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柳宗元合称知多少?

【交流点拨】柳宗元,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为“韩柳”。

与刘禹锡并称“刘柳”。

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

与唐代的韩愈、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和曾巩,并称为“唐宋八大家”。

幽静的小石潭,让我们不敢久留,在感受作者“悄怆幽邃”的同时,我们也被他优美的语言和独特的手法所折服,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品味!

1.通过上节课的努力,大家已经读懂了文意,试着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为什么说这是一篇山水游记。

【交流点拨】①课文记述了作者的游览过程:

发现小石潭——在小石潭的所见所感——离开小石潭。

②课文细致生动地描写了游览过程中看到的小石潭的景物特点:

水清、石奇、环境清幽、游鱼欢快可爱、溪流蜿蜒、岸势曲折。

③文章融情于景,情景交融。

如,第二段中以游鱼的欢乐来写人的欢乐;

第四段中,以凄清寂寥的环境烘托作者内心的凄凉伤感。

2.读完本文,小石潭的奇特优美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主要是因为作者写景逼真生动,你能举出其中一处,说说自己的感受吗?

【交流点拨】①“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未见小潭,先闻水声,生动的比喻,将水声的清脆悦耳写得传神形象,读来如闻其声,可感其心中之喜。

②“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三个四字短句,简洁生动,动静结合,描绘了小石潭周围竹树环抱,藤蔓缠绕随风飘拂的情景,清静幽雅。

③第二段,字字句句写鱼儿在水中游动的情形,既有静时的安闲,又有游动时的迅捷活泼,竟若空游无依,历历在目,实写鱼,虚写水,从侧面生动有力地突出了水的清澈明亮。

④第四段,写溪流和岸势,从动静两个角度设喻,生动逼真地描绘了流动着的溪流和静态的溪岸的特点,新颖奇特。

3.写作特色:

(1)移步换景

【交流点拨】作者在移动变换中带领我们领略了各种不同的景致,具有极强的动态画面感。

由小丘到篁竹,由篁竹到闻水声,再由水声寻到小潭,讲述了发现小潭的经过,充满了悬念和探奇的情趣,逐渐在人们面前展开了一幅美妙的图画。

(2)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交流点拨】作者在描写景物时,无不渗透着自己的感受和情怀。

这远离尘世的小石潭充满了生机,却无人赏识。

而其幽清无闻与自己的遭遇相同,此刻过于清冷的环境更容易激起作者“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情感。

小石潭景物的幽清与作者心境的凄清形成了强烈的比衬,有力地衬托出作者那种无法摆脱的压抑心情,也含蓄地表露了作者对冷酷现实的不满。

4.通过这一环节的学习,你对古人写山水游记有了怎样的认识?

【交流点拨】①有一个合理的写作顺序。

比如,游览顺序。

②细致生动地描绘游览过程中所看到的主要景物,突出其特点。

③巧妙地运用修辞、多种写景的方法使语言生动优美。

④融情于景,情景交融。

三、板书设计

“人与自然”是永恒的话题。

古诗中的很多优美的自然环境让身处环境破坏、污染严重的现代社会的我们赏心悦目,心情舒畅。

假如现在小石潭要被开发为旅游景区,请你从环保的角度给开发人提建议。

【交流点拨】制定有关的施工规定,尽量不破坏自然环境;

尽可能少地建筑人为景观及辅助设施;

导游词中加上对环保的提醒;

景区内设计关于环保的标示牌……

11* 核舟记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优秀、勤劳、聪明灵巧,他们创造了光辉灿烂,令世界瞩目的中华文明,其中那源远流长、久盛不衰的手工雕刻艺术令人叹为观止。

今天我们将学习的《核舟记》就向我们展示了数百年前我国民间艺人精妙绝伦的雕刻技艺。

1.积累一些文言词汇、句式。

2.学习掌握本文运用说明和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3.理清文章的整体思路,探究主体部分的说明顺序。

4.文章生动地介绍了明末雕刻艺人王叔远高超的雕刻技艺和独特的才华,热情颂扬了我国古代民间艺人的艺术成就。

学习本文,有助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感情。

1995年10月27日《文汇报》上刊登了这样一则新闻:

稀世珍宝明代桃核舟“苏东坡夜游赤壁”惊现宁波,消息传出后,文物界、收藏界趋之若鹜。

据专家鉴定,这是迄今发现的世上仅存的明代果核雕刻品。

今天,我们有幸一睹其芳容,让我们一同走进魏学洢的《核舟记》去开开眼界。

(板书课题)

1.朗读课文,圈点课文中的生字词。

器皿(mǐn)    罔不因势象形(wǎng)  贻(yí

八分有奇(yò

ujī)二黍许(shǔ)箬篷(ruò

髯(rá

n)石青糁之(sǎn)诎(qū)

壬戌(ré

nxū)舟楫(jí

)篆(zhuà

n)

2.理解课文的重点词语。

①诎右臂支船(“诎”同“屈”,弯曲)

②左手倚一衡木(“衡”同“横”)

①奇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奇妙)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零数、余数)

②为为宫室、器皿、人物(做。

这里指雕刻)

中轩敞者为舱(是)

③端东坡右手执卷端(名词,一头,一方)

其人视端容寂(形容词,正)

④而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连词,表并列,并且、而且)

启窗而观(连词,表承接)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连词,表转折,但是)

⑤之径寸之木(助词,的)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代词,这)

(3)同义词。

①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大约)

②珠可历历数也/钩画了了(分明可数的样子,清楚明白)

③若啸呼状/若听茶声然(……的样子)

魏学洢(约1596-约1625),字子敬,明末嘉善人,著有《茅檐集》。

《核舟记》选自清代张潮编辑的《虞初新志》。

1.自学课文,理解字词,疏通文意。

(1)结合课下注释与课前预习,把握课文大意;

(2)圈画出自己难以理解的字、词、句。

2.小组合作,翻译课文。

(1)解决个人在自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

(2)通过合作做到逐字逐句翻译;

(3)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和一词多义现象。

联系课文,探究古汉语中数词的使用与现代汉语的差异。

1.找出文中的数词并分析其特点。

(1)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2)左右各四,共八扇。

(3)船头坐三人。

(4)舟尾横卧一楫。

(5)为字共三十有四……

由此可见,古汉语中一般情况下,数词可直接修饰名词,也就是说,数词+名词。

而现代汉语中则有较严格的数词+量词+名词形式。

2.说说文言文数词的翻译规律并解释文中出现的数词。

【交流点拨】文言文中数量词翻译时:

(1)省略的量词应补出。

(2)数词用在名词之后,翻译时应调整到名词的前面。

一(幅)手卷  一(个)人   一(张)桌   一(把)椅

一(把)扇   一(块)抚尺  篆章一(枚)  一(条)舟

为人五(个)  为窗八(扇)

课文通过介绍王叔远雕刻核舟的高超技艺,反映了我国古代雕刻艺术的伟大成就。

篇幅虽短,却内容丰富,就连雕刻家的艺术构思都介绍得淋漓有致,确实令人惊叹。

这靠的是什么?

一是细致的观察,深入的思考;

二是具体的描绘和生动的说明。

这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1.概括全文,总括王叔远技艺高超的词是:

奇巧。

2.找出表现核舟主题的句子:

盖大苏泛赤壁云。

3.找出原料小而表现题材广的句子:

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

4.说明构思巧妙、雕刻技艺精湛的句子:

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一)整体感知

1.这是一篇说明文,它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说明对象有何特征?

【交流点拨】对象:

核舟。

特征:

奇巧(体积小、构思巧、雕刻的人物文字数量多)。

2.本文的说明顺序是什么?

请具体说一说。

(1)空间顺序:

中-头-尾-背;

(2)逻辑顺序:

先整体后局部——先写舟的尺寸大小,后写船舱、船头、船尾。

先主后次——正面是主,背面是次,所以先写正面,后写背面;

船舱是主,船头、船尾是次;

船头是主,船尾是次;

苏东坡是主,黄鲁直、佛印是次。

3.本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试分析其作用。

【交流点拨】列数字:

“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通计一舟……共三十有四。

”核舟体积多大,长多少,高多少,船舱部分雕刻了多少东西,都各有其数,读来一目了然。

作比较:

“通计一舟……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核舟容量大、所刻景物甚多与“而计其长曾不盈寸”对比,使人们更强烈地感到这个精美绝伦的艺术品有巧夺天工之妙。

以此突出雕刻精湛的技艺。

(二)文本探究

4.课文如此细致地介绍核舟这一雕刻品的艺术形象,说明了什么?

【交流点拨】说明了雕刻家构思的巧妙与雕刻技艺的高超,显示出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者的智慧。

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