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人教版语文必修2检测卷1 Word版解析版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363943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1.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人教版语文必修2检测卷1 Word版解析版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学年人教版语文必修2检测卷1 Word版解析版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学年人教版语文必修2检测卷1 Word版解析版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学年人教版语文必修2检测卷1 Word版解析版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学年人教版语文必修2检测卷1 Word版解析版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学年人教版语文必修2检测卷1 Word版解析版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学年人教版语文必修2检测卷1 Word版解析版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学年人教版语文必修2检测卷1 Word版解析版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学年人教版语文必修2检测卷1 Word版解析版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学年人教版语文必修2检测卷1 Word版解析版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学年人教版语文必修2检测卷1 Word版解析版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学年人教版语文必修2检测卷1 Word版解析版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学年人教版语文必修2检测卷1 Word版解析版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人教版语文必修2检测卷1 Word版解析版文档格式.docx

《学年人教版语文必修2检测卷1 Word版解析版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人教版语文必修2检测卷1 Word版解析版文档格式.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年人教版语文必修2检测卷1 Word版解析版文档格式.docx

B.为增强古文的文学性和艺术美,古文写作要求重明道、纪事,并具备儒学的艺术精神。

C.唐以前合理的文论观点、重要命题、著名论断,都是韩愈古文运动重要的理论基础。

D.具有理、气、辞、法、情等文学要素,并由此产生美感特质的散文才可称为古文。

【答案】D

【解析】A.韩愈发起古文运动还有一个目的是“为了挽救中唐儒学不振的思想危机”。

B.原文是说,为“增强古文的文学性和艺术美”一是要“致力于东汉以来社会流行之书牍、碑志,以及自创之赠序、杂记、杂说等文体的写作”,二是要“广泛吸纳诗、赋乃至骈文创作的成功经验”。

C.“重要的理论基础”错误,文中是“成为理论基础的一部分”。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首段从唐代古文产生的背景谈起,重点阐述了古文的写作要求和文体特点。

B.文章提到历代古文家和研究者关于古文之学的见解,可以看出它的内容丰厚。

C.文章将古文与古文之学分开阐述,既对它们加以区分,又明了二者的联系。

D.文章运用对比论证和举例论证,分析透彻,阐释了古文和古文之学两个概念。

【解析】文章无对比论证,举例论证亦不典型。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如果没有中唐儒学不振的思想危机,那么韩愈就可能不会倡导复古的古文运动。

B.古文重视思想价值取向和“专体”选择,启示我们好文章应该内容与形式并重。

C.根据文中韩愈的观点,杜牧的《阿房官赋》就属于韩愈所提倡和推崇的“古文”。

D.古文作品是古文之学的重要载体,可见创作的兴起能推动相关理论研究的发展。

【答案】C

【解析】《阿房宫赋》是骈文。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秋天的怀念

林中洋

清晨上班的路上,车子堵在了桥头。

桥下,易北河水在刚刚升起的朝阳下缓缓流过,河滩上,天空中,无数的大雁起起落落。

过去,我每看见大雁,就会想起千山万水之外的故乡;

现在,我会想起已经在天国里的母亲,大雁在天上飞,应该离她更近一些。

我很早就想写一篇关于母亲的文章,却迟迟动不了笔,原因好像很复杂其实却又很简单,因为母亲,是每个人曾经的全部天空,在这个天空里,有绚丽的彩霞,也有密布的乌云;

有雷鸣电闪,也有雨后的长虹,我不知道从何说起。

母亲很晚生我,所以,我从来没见过她十分年轻时候的样子,但是中年之后的她,仍旧有着白皙细腻的皮肤,头发烫得一丝不苟。

在那些物质并不富裕的岁月里,母亲虽然衣着朴素却从不失讲究,裤子总是熨得笔挺,后来我知道,她从小女孩的年纪就喜欢黑色的衣服,黑色,对她而言是选择,不是将就。

我的外公是亨得利钟表眼镜行的经理,家境殷实,所以我的母亲从小不必为生计或是家务操心,但是她却有一双巧手,她会织各种花色的毛衣。

每年初秋,母亲都会把我们去年已经穿小了的毛衣拆掉,混上新的毛线重新织就。

她曾经用我的旧牛仔裤给我的吉他做了一个套子,记得当年所有见过这个套子的人都顽固地认为这么精致的东西只可能是买的。

母亲是南方人,虽然在北方长大,却保留了南方人的口味,做菜总是要放一点糖,过年的时候,母亲都会早早买好了糯米、黑芝麻和猪油,用一只小石磨把糯米合着水细细地磨成浆,她做的宁波汤圆,晶莹剔透如珠玉,里面的馅子隐约可见,一口咬下去,香甜酥糯,满口留香。

这个味道对我来说,就是母亲的味道。

我小的时候非常怕黑,厉害的时候即使开着灯睡觉也不踏实,于是我就会跑到父母的房间去,要求睡到他们俩中间,母亲张开手臂,我的脸一枕到她柔软的臂膀上,就会毫无悬念地立刻睡着。

随着我渐渐长大,只要半夜站在父母床前,父亲就会叹口气然后抱起枕头睡到我的小床上去。

我那时还经常生病,有次问母亲我会不会就要死了,她哈哈大笑,说你放心,要是你得了什么治不了的病,我肯定比你先死!

我听了就平静下来,好像只要有母亲防着,我连死都不必怕了。

母亲是物理老师,她的学校离家很远,每天都早出晚归,晚上还经常要批改作业或考卷。

那时候只有周日是休息日,这一天就不可避免地成为洗衣服和打扫卫生的时间,所以退休之前,母亲的脾气有时会很暴躁。

到了我的青春叛逆期,我和母亲之间会时不常地硝烟弥漫,激烈的时候,我宁愿物理考不及格也不去找母亲答疑,最后干脆进了文科班,彻底不用再学物理。

那个时候,我总觉得母亲不理解我,不在乎我,后来想想,我自己那时也真够混账的。

我很年轻就出国离家,每次在机场离别的时候,母亲都等到她以为我看不见了时才偷偷转身暗自哭泣,我远远地看见她擦眼泪的样子,都会肝肠寸断,其实,我何尝不是这么爱你呢!

妈妈!

只是我说不出来!

现在我说出来了,却是在你永远也听不见的时候。

秋天,是思念的季节。

母亲也是在一个深秋的中午离开了我们,每看到雁群从头顶掠过,我都会想,为什么有些大雁往南飞,有些却向北飞,它们到底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

不管怎样,如果你们遇见我的母亲,请给我带个信儿,告诉她我想念她,天堂里如果很冷,请告诉她不要害怕,因为,我会把她放在心里最温暖的角落。

(选自《散文》2017年第1期)

4.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作者起笔写自己清晨上班路上堵车,从而有时间看天空中大雁的起起落落,并由此想起已经去世的母亲,意在突出自己工作很忙。

B.作者其实早就想写一篇关于母亲的文章,但迟迟不能动笔的主要原因是母亲在他的生命中曾经是“全部天空”,不知道从何说起。

C.文章虽然没有写到母亲具体详细的生活片段,但全文通过全景式概括性的叙述,交代了母亲艰辛的一生,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高度赞美。

D.文章采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式,立体化地刻画了母亲这一形象,在平易朴实的语言之中,蕴含着对母亲深深的爱戴与思念。

【答案】B

【解析】A.作者开头的交代,主要是为下文对母亲的回忆做铺垫,而不是为了“突出自己工作很忙”。

C.“母亲艰辛的一生”概括错误。

D.全文主要是回忆性叙述,并没有具体描写,所以“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式”分析错误。

5.请简要分析文中母亲的形象特征。

(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爱美、讲究。

中年后头发还烫得一丝不苟,衣着朴素却不失讲究。

②心灵手巧。

会织各种毛衣,做的吉他套也非常漂亮,并且汤圆也做得晶莹剔透,香甜酥糯。

③关爱子女。

因为“我”怕黑,常哄“我”入睡;

“我”生病怕死,不断安慰“我”;

“我”出国留学,分别时常偷偷流泪。

④爱岗敬业。

作为物理老师,常常早出晚归,晚上还批改作业和考卷。

⑤勤劳。

每到周日休息时,整天都在洗衣服,打扫房间。

(任意三点即可)

6.文章最后一段在文中起了什么样的作用?

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

【答案】①交代秋天的特点,并补充说明母亲去世的具体季节,使对母亲的思念之情表达得更加浓郁、深沉。

②母亲是南方人,却一直生活在北方并在北方去世,文末写到大雁“有些向北飞”运用移情手法使情感表达得更为强烈。

③最后一句,通过想象,写“天堂”里很冷,“我会把她放在心里最温暖的角落”,是作者对母亲的无限情思的进一步升华。

④照应标题和开头,使全文首尾呼应,结构更加完整。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奇绅鸿儒刘大鹏

郝 岱

一个普通的晚清文人,在国内“名不出乡里”,但在沈艾娣所著《梦醒子》一书中却被称为“第一奇绅士”。

一个农村绅士,何以被冠以“第一奇绅士”的美誉?

刘大鹏究竟奇在何处?

刘大鹏并非是先知先觉的圣贤,聪明过人的天才。

刘大鹏在日记中自述“生而顽钝,年七令甫能言。

”他7岁才会开口说话。

7年不鸣,一鸣惊人。

童年刘大鹏在私塾先生刘丽中门下读书16年,毕业后,他又先后在太原县桐封书院、太原府崇修书院学习深造10年,仅读书就长达26年。

在人生旅途的第一站,他读书时间长达半辈,在当时社会背景下,可谓一奇。

刘大鹏在刘丽中、杨深秀(戊戌变法六君子之一)等名师的精心培育下,刻苦钻研,勤奋学习,积累了渊博的知识,树立了如何做人做事的高尚道德理念,确立了报效国家和人民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为日后创业写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刘大鹏完成学业后,就到大谷县南席村当了整整21年的私塾先生,后到太原县女子学校任教十余年,他教书时间又占据了人生的半辈。

刘大鹏在世85年,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可谓一瞬间,他在有生之年既要教书,又要种地,还要经营煤窑,忙里抽闲,用毛笔手抄洋洋34部巨著,亿万字手稿。

对儒家经典烂熟于心,能够熟练背诵的经典著作达六十多万字。

刘大鹏超人的智慧和惊人的毅力,非凡的创作天才,德高望重的思想品德,实乃奇人奇才也。

刘大鹏34岁时开始记日记,直到临终前五日,连续写了51年的日记。

日记真实客观地记叙了清末民初、抗日战争期间所发生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天文地理、人情世故等,可谓包罗万象,是中国这段历史的缩影,史料珍贵,堪称百科全书,更被山西省图书馆誉为“镇馆之宝”。

刘大鹏的德才、廉洁名扬省城。

阎锡山掌握山西军政大权后,急需人才为其效力,曾多次派人请刘大鹏出山,先生屡屡婉言谢绝,不接受聘任。

读书做官,仕人之追求,刘大鹏却是送到嘴边的肉不吃,可谓奇也怪也。

在人生的旅途中,他一直努力拼搏,曾务农、务工(开煤窑)、经商(租赁餐具、轿等业务)、教书、写书,走完了光辉的人生历程。

1915年,58岁的刘大鹏当选为山西省国民代表大会代表,出席了省议会议员选举大会。

有些议员为了拉选票,纷纷向代表行贿或宴请。

有参选议员对他行贿,他以“不义之财不可取”的修身之道一一拒绝。

世上哪有和钱财有仇有恨之人,唯有刘大鹏既不贪财也不受贿,实属奇人也。

日寇占领太原县后,狂轰滥炸,烧、杀、抢、奸无恶不作。

每当鬼子进村扫荡,村民纷纷扶老携幼逃难时,刘大鹏却视死如归,独自一人留村,并上到屋顶,指天骂日。

有一年,日寇的一名军官久闻先生大名,恳请先生为其题写一副条幅,先生冒着杀头的危险,婉言谢绝,日本人无奈,只好灰溜溜地离开。

1934年,山西遭受大旱,阎锡山政府的苛捐杂税却有增无减。

刘大鹏看到广大民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中,愤怒至极,他以鲍伯平的化名上书南京中央政府,请求中央政府责令阎锡山减免税收,收到预期效果。

这几则真实的故事,充分体现了刘大鹏爱国亲民的高尚情操和政治远见,不贪生不怕死的气质和风度,可谓奇人奇事也。

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同人共乐千秋节

乐不可无,乐不可极,乐事还同万众心

这是刘大鹏先生在1897年为晋祠同乐亭题写的一副楹联。

2014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山西代表团讨论会上,谈到改善民生时,现场吟诵多年前在晋祠看到的这副楹联。

李克强总理日理万机,在众多的晋祠楹联中,竟然熟记刘大鹏的这副楹联,先生的高尚品德和意境,引起总理的共鸣,飘扬五洲四海,实乃奇事也。

(摘编自《文史月刊》2016年第10期)

【相关链接】①刘大鹏,字友凤,号卧虎山人,著名的地方史学者、地方文化学家。

著有《晋祠志》《晋水志》等地方志,尤其是《退想斋日记》,二百多册,五十多万正楷毛笔字,记述了近、现代中国和晋祠发生的重大变迁。

②乡邦文献,关怀有缘,表扬潜德,著述连篇,天不应遗,杀青何年。

晋水潺潺,相与呜咽,千秋万祖,其视此镌。

——刘友凤先生碑铭

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A.刘大鹏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晚清文人、农村绅士,尽管在国内知名度较小,但在沈艾娣所著的《梦醒子》一书中却被称为“第一奇绅士”。

B.刘大鹏在“戊戌变法六君子”中的刘丽中、杨深秀等几位名师的培养下,勤奋钻研,积累了渊博的知识,为日后创业写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C.刘大鹏在世85年,从34岁开始连续写了51年的日记,日记内容包罗万象,堪称百科全书,是中国清末民初、抗战期间这段历史的缩影。

D.纵观刘大鹏一生,曾经务农、做工(开煤窑)、经商(租赁餐具、轿等业务)、教书、写书,一生都在努力拼搏,走出了一条光辉的人生之路。

【解析】从原文内容来看,“刘丽中”并非“戊戌变法六君子”之一。

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刘大鹏求学期间,不仅积累了渊博的知识,同时也树立了如何做人做事的高尚道德理念,并确立了报效国家和人民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B.刘大鹏51年的日记里,涵盖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天文地理、人情世故等内容,内容翔实,资料珍贵。

C.刘大鹏在1897年为晋祠同乐亭撰写了一副楹联,上下两联“同”“乐”二字相互交替,表现了他与民同乐以及改善民生的进步思想。

D.刘大鹏的碑铭,用简洁凝练整齐的文字,高度概括了刘大鹏在教书育人、写作方面的成就,表达了深切的缅怀之情。

【答案】A

【解析】B.“内容翔实”在原文中并未体现,原文只说“真实客观”。

C.“改善民生”的理念只是李克强总理在2014年3月相关会议上谈及的话题,对联中没有体现这样的思想。

D.碑铭中没有涉及“教书育人”的内容,理解错误。

9.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刘大鹏“奇”在何处。

【答案】①人生经历独特:

7岁才说话,在私塾里读书16年。

②做学问的方式独特:

手抄了亿万字手稿,背诵经典著作六十多万字,连续写了51年日记。

③人格上的特立独行:

拒绝高官聘请,拒绝议员行贿宴请,冒着杀头风险拒绝日本人的要求。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赵世延,字子敬。

世延天资秀发,喜读书,究心儒者体用之学。

弱冠,世祖召见,俾入枢密院御史台肄习官政。

至元二十一年,授承事郎、云南诸路提刑按察司判官,时年二十有四。

元贞元年,除江南行御史台都事,丁内艰,不赴。

十年,除安西路总管。

安西,故京兆省台所治,号称会府。

前政壅滞者三千牍,世延既至,不三月,剖决殆尽。

陕民饥,省台议请于朝赈之,世延曰救荒如救火愿先发廪以赈朝廷设不允世延当倾家财若身以偿省台从之所活者众。

延祐元年,省臣奏:

“汉人参政用儒者,赵世延其人也。

”帝曰:

“世延诚可用,然雍古氏非汉人,其署宜居右。

”遂拜中书参知政事。

明年,仁宗崩,帖木迭儿复居相位,锐意报复,属其党何志道,诱世延从弟胥益儿哈呼诬告世延罪,逮世延置对,至夔路,遇赦。

世延以疾抵荆门,留就医。

帖木迭儿遣使督追至京师,俾其党煅炼使成狱。

会有旨,事经赦原,勿复问。

帖木迭儿更以它事白帝,系之刑曹,逼令自裁,世延不为动,居囚再岁。

中书左丞相拜住屡言世延亡辜,得旨出狱,就舍以养疾。

未几,帖木迭儿死,事乃释。

至顺元年,诏世延与虞集等纂修《皇朝经世大典》,世延屡奏:

“臣衰老,乞解中书政务,专意纂修。

“老臣如卿者无几,求退之言,后勿复陈。

”四月,仍加翰林学士承旨,封鲁国公。

秋,以疾,移文中书致其事。

元统三年十一月卒,享年七十有七。

至正二年,谥文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世延曰/救荒如救火/愿先发廪/以赈朝廷/设不允/世延当倾家财若身以偿/省台从之/所活者众

B.世延曰/救荒如救火/愿先发廪以赈/朝廷设不允/世延当倾家财若身以偿/省台从之/所活者众

C.世延曰/救荒如救火/愿先发廪以赈朝廷/设不允世延/当倾家财若身以偿/省台从之/所活者众

D.世延曰/救荒如救火/愿先发廪以赈/朝廷设不允世延/当倾家财若身以偿省台/从之所活者众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弱冠”指男子20岁,这时行冠礼,即戴上表示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

B.“丁内艰”是古代丧制名,凡子遭母丧或承重孙遭祖母丧称“丁内艰”。

C.“除”指任命官职,选文中的“授”“拜”也是指任命官职。

D.“至顺”是元朝元文宗的年号,帝王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如选文中的“元贞”“延祐”“仁宗”“至正”。

【解析】“仁宗”是庙号。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赵世延年轻有为。

20岁就被世祖召入枢密院御史台学习官政,24岁被授予承事郎、云南诸路提刑按察司判官。

B.赵世延怜惜百姓。

陕西饥荒,不等朝廷赈济,他以自己的身家财产担保,希望先开仓赈民,救活了许多人。

C.赵世延备受重视。

他以年老为由多次上奏请求解职,告老还乡,但皇帝不同意,还又给他加封官职。

D.赵世延屡遭陷害。

帖木迭儿指使其党羽诬陷赵世延,他自己也向皇帝诬告赵世延有罪,直至帖木迭儿去世,这件事才罢休。

【解析】并不是“告老还乡”,而是“专心纂修”。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前政壅滞者三千牍,世延既至,不三月,剖决殆尽。

(5分)

(2)帖木迭儿更以它事白帝,系之刑曹,逼令自裁,世延不为动,居囚再岁。

【答案】

(1)前任官员积压公文三千件,世延到任后,不出三个月,全部处理完毕。

(2)帖木迭儿又拿其他事向皇帝诬告,世延被关进刑狱,(帖木迭儿)想逼迫他自杀,但世延不为所动,又被囚禁了两年。

【参考译文】

世延天资聪慧,朝气蓬勃,喜爱读书,专心推究儒家关于本体与现象的学说。

20岁时,世祖召见,让他进入枢密院御史台学习官政。

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授承事郎、云南诸路提刑按察司判官,年仅24岁。

元贞元年(1295年),授任为江南行御史台都事,由于母亲去世,未赴任。

元贞十年(1304年),授任为安西路总管。

安西,过去是京兆行省与御史台衙门所在地,号称会府。

前任官员积压公文三千件,世延到任后,不出三个月,全部处理完毕。

陕民闹饥荒,省台决定请求朝廷赈灾。

世延说:

“救灾如救火,应先开仓赈济,朝廷如不同意,愿倾尽我的家产偿还。

”省台听从了他的意见,被救活的人很多。

延祐元年(1314年),省臣上奏:

“汉人参政用儒生,赵世延为适当人选。

”仁宗说:

“世延确实可以用,但他祖先雍古氏,不是汉人,其官职应该居右。

”于是授任(赵世延)为中书参知政事。

第二年,仁宗驾崩,帖木迭儿又居相位,他极力报复世延,叮嘱他的同党何志道,诱导世延的堂弟胥益儿哈呼诬告世延有罪,逮捕世延来答辩,到了夔路,被赦免。

世延因病到荆门并留下就医。

帖木迭儿派使者追捕他至京师,并让他的党羽罗织罪名,陷世延于罪。

适逢有旨,终于赦免,不再问罪。

帖木迭儿又拿其他事向皇帝诬告,世延被关进刑狱,(帖木迭儿)想逼迫他自杀,但世延不为所动,又被囚禁了两年。

中书左丞相拜住屡次说世延无罪,(世延)得旨出狱,回家养病。

不久,帖木迭儿去世,这件事才罢休。

至顺元年(1330年),诏令世延与虞集等人纂修《皇朝经世大典》,世延多次上奏:

“臣衰老,请求解除中书政务,专心纂修。

”皇帝说:

“老臣中像你这样的人才没几个了,求退的话以后不要再说了。

”四月,仍加任他为翰林学士承旨,封鲁国公。

这年秋天,因病给中书省写信谈辞去官职的事。

元统三年(1335年)十一月去世,享年77岁。

至正二年(1342年),(宣布赵世延的)谥号为文忠。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桐庐山中赠李明府①

(唐)孟郊

静境无浊氛,清雨零②碧云。

千山不隐响,一叶动亦闻。

即此佳志士,精微谁相群。

欲识楚章句,袖中兰茝③薰。

【注】①明府:

唐人称县令为明府。

李明府,生平事迹不详。

②零:

落。

③兰茝:

皆香草名。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5分)(  )

A.首句用一“静”字,概括出桐庐山无世俗浑浊气息、优雅宁静的特点。

B.次句用一“零”字,化静为动,描摹出“清雨”在碧云下的飘零之态。

C.五句的“佳志士”照应诗题中的“李明府”,表达出对李明府的赞美之情。

D.前四句写景着力表现桐庐山的清、静,为后四句表现李明府的形象做铺垫。

【解析】B.“化静为动”错。

15.诗歌的最后四句是怎样赞扬李明府的?

请简要分析。

【答案】五六句直接抒情(直抒胸臆),以“佳志士”称李明府,又说他无人可匹敌,直接赞美李明府。

七八句用典,写李明府让“我”产生了去读读楚辞的冲动,且他的衣服经过兰草熏蒸,意在赞美李明府的文采和高洁情操。

最后四句,虚实相生,表达出对李明府的高度赞美之情。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