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药相互作用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364683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2.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西药相互作用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中西药相互作用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中西药相互作用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中西药相互作用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中西药相互作用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西药相互作用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中西药相互作用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西药相互作用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西药相互作用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2药物相互作用分类

2.1传统的药剂配伍分类 

(1)理化的配伍变化主要指药物伍用后产生沉淀、吸附、螯合、缩合、水解等反应。

(2)药理的配伍变化不利的药理伍用其结果如拮抗作用影响疗效,延误病情,如吗丁林与654-2伍用,促进胃动力作用抵消;

相加、协同作用增加毒副作用如链霉素与庆大霉素伍用,抗菌作用增强,耳毒性相加;

利福平与雷米封伍用,可延缓耐药性,但肝毒性增加。

(3)病理的配伍变化指药物的禁忌症如心得安与哮喘、阿托品与青光眼等。

(4)增加毒副作用属于潜在变化其本质包括上述二作用,由于此配伍可产生严重后果如致死、致残等药源性疾病。

中西药合用可出现重复用药、剂量增加、毒副反应加重。

如:

冰凉花、蟾酥、罗布麻、荚竹桃等中药,含有强心甙或强心物质,具有与洋地黄相似的强心作用,若与洋地黄类强心药合用,则总剂量增加,可引起强心甙中毒,易出现心动过缓,甚至停搏等严重中毒症状。

甘草具有糖皮质激素样作用,甘草中的皂甙水解后生成甘草次酸,其结构和功能类似肾上腺皮质激素,若与阿司匹林、消炎痛、保泰松等药物合用,可诱发或加重溃疡。

中西药合用产生有毒化合物,增加毒副作用。

含雄黄的中成药如牛黄解毒丸、牛黄安宫丸、六神丸等,不宜与硫酸盐、亚硝酸盐同服,因雄黄主要成分为硫化砷,可生成硫化砷酸盐。

硝酸盐、硫酸盐可在胃液中产生微量硝酸、硫酸,使雄黄所含的硫化砷氧化,增加毒性。

含朱砂(Mg2+)的中成药如朱砂安神丸、梅花点舌丹、七厘散、冠心苏合丸等,与还原性西药如溴化钠、溴化钾、碘化钾、碘化钠、硫酸亚铁、亚硝酸盐等同服,可生成有毒的溴化汞或碘化汞等沉淀物,引起赤痢样大便,导致药源性肠炎。

2.2按药效学分类(临床多用)其本质属于药理的配伍变化,主要指药物的药理作用相加、协同、拮抗。

中西药之间的相互作用,同西药间的相互作用一样,也可产生协同作用和拮抗作用,中西药的协同作用是临床用药所追求的,拮抗作用的机会也很多,不但使药效降低,而且还可出现不良反应,甚至诱发某些药源性疾病。

例如:

含钙离子的中药石膏、牡蛎、珍珠母等,对神经有抑制作用,与某些治疗心血管疾病的西药,如洋地黄类强心甙、心可定、心痛定等合用时,可引起心律失常和传导阻滞。

甘草、鹿茸具有糖皮质激素样作用,呈现水钠潴留和排钾效应,还能促进糖原异生,加速蛋白质和脂肪的分解,使甘油、乳酸及各种成糖氨基酸转化为葡萄糖,与水杨酸钠合用,能诱发或加重消化道溃疡的发病率,与强心甙类西药同服,可加重其毒性反应,与降糖药胰岛素、D860、优降糖等同服时,能产生相互拮抗,减弱降糖药的效应,与西药双氢克尿噻等排钾利尿剂合用,更易引起低血钾症。

甘草制剂如甘草浸膏,不宜与利血平、降压灵、复方降压片等降压药并用。

因甘草能引起高血压及发生低血钾,与利血平等降压药相拮抗。

含麻黄碱的中药及其中成药,如复方川贝精片、莱阳梨止咳糖浆、复方枇杷糖浆等不宜与强心药、降压药合用。

因麻黄碱具有兴奋心肌β受体、加强心肌收缩力的作用,与洋地黄、地高辛等合用时,可使强心药的作用增强,毒性增加,易致心律失常及心衰等毒性反应。

同时麻黄碱也具有兴奋α受体和收缩周围血管的作用,使降压药作用减弱,疗效降低,甚至使血压失去控制,严重者可加重高血压患者的病情。

2.3按药代动力学分类(临床与临床药学多用)

(1)影响药物的吸收理化因素:

螯合、水解、吸附、胃肠酸碱度;

生化因素:

影响胃排空,使药物与吸收部位的接触(与马丁林或654-2伍用)、改变肠道菌群(有的药物要靠正常肠道菌群,分解活性物如抗生素可使地高辛增效,使口服避孕药降效而怀孕)、粘膜损害(如抗肿瘤药损害粘膜,影响地高辛的吸收)。

如含颠茄类生物碱的中药与洋地黄类强心甙合用,因前者可减慢胃排空和胃肠蠕动,使后者吸收增加,血药浓度增高,易致中毒。

治疗冠心病用5%葡萄糖加丹参注射液、细胞色素C静脉滴注,因丹参酮含酚性成分,细胞色素C为含铁的络合物,故混用可使药液浑浊,妨碍吸收,影响疗效。

四环素类抗生素,不宜与含有Ca2+、Mg2+等金属离子的中药、中成药同服,因四环素类药是氢化并四苯的衍生物,其分子中含有酰胺基和多个酚羟基,能与上述金属离子形成溶解度小,不易被胃肠道吸收的螯合物,使彼此吸收减少,疗效降低,甘草与多元环碱性较强的盐酸麻黄碱同服,可产生沉淀,使吸收减少而影响药效。

中药炭以及瓦楞子、牡蛎不宜与多酶片、胃蛋白酶等合用,因为炭等会吸附酶类制剂从而降低疗效。

含鞣质较多的中药及其中成药,如五倍子、石榴皮等不能与胃蛋白酶合剂、淀粉酶、多酶片等合用,因其中含有蛋白质,结构中的肽键或酰胺键与鞣质结合发生化学反应,形成氢键缔合物而改变其性质,不易被胃肠道吸收,从而引起消化不良、纳呆等症状。

含有皂苷成分的中药,如人参、三七、远志、桔梗等不宜与酸性较强的药物合用。

因在酸性环境中,在酶的作用下,皂苷极易水解失效。

同时也不宜与含有金属的盐类药物如硫酸亚铁,次炭酸铋等合用,可形成沉淀。

(2)影响药物的分布与血浆蛋白结合,不同的药物有不同的血浆蛋白结合率,血浆蛋白结合率高的药物因其与血浆蛋白较高的亲和力,较多的蛋白结合点,能将蛋白结合率低的药物置换出来。

但与蛋白结合率相等或几乎相等的药物之间的置换关系就难以确定。

例如甲磺丁脲与吲哚美辛,保泰松与华法林的蛋白结合率都在95%以上,前二种药物合用的结果是吲哚美辛置换出甲磺丁脲引起低血糖反应;

后二种药物合用的结果则是保泰松置换出华法要增强出血的危险。

以上两种置换的机制何在?

以及是否会有逆向置换反应发生?

这些都需要实验研究予以证实。

碱性中药硼砂与西药卡那霉素,链霉素、庆大霉素、新霉素等同服时,能使这些抗生素排泄减少、疗效增加,但同时又能增加脑组织中的药物浓度,产生前庭紊乱的毒性反应,形成暂时性或永久性的耳聋及行动蹒跚,尤其对少年儿童危害更大,这种不正常的药物分布,使毒性增加。

(3)影响药物的代谢对药酶活性有影响的药物,一类为药酶诱导剂,一类为药酶抑制剂。

苯巴比妥、苯妥英钠、利福平等为药酶诱导剂,能使与之伍用的其他药物代谢加速,疗效降低。

但这类药物之间,例如苯巴比妥与苯妥英钠伍用后,在彼此均有酶促作用下的药动学情况则少见报道。

氯霉素、氟喹诺酮类、西咪替丁等都是有药酶抑制剂,能使与之伍用的其他药物代谢减慢,血药浓度升高,容易引起毒副作用。

但这类药物之间相互伍用后,例如氟喹诺酮类与西咪替丁伍用后,在彼此均有药酶抑制作用下的药动学情况也少见报道。

在药酶诱导剂与药酶抑制剂之间,例如苯巴比妥与西咪替丁伍用后的药动学情况同样也少见研究报道。

对与药酶有影响的药物联用时,用药的剂量,用药的时间间隔以及用药的先后顺序都将影响药动学过程。

这些都需要临床医师和药学工作者共同协作,加强研究,以获取有利于临床治疗的资料。

含麻黄的中成药如大活络丸、人参再造丸、气管炎丸、气管炎糖浆、半夏露冲剂等,与西药痢特灵、异烟肼等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合用,因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可抑制人体内的单胺氧化酶,使单胺类神经递质如去甲肾上腺素、5-羟色胺、多巴胺等不被破坏,而贮存于神经末梢内。

当服用含麻黄中药时,麻黄中的麻黄碱不被破坏,随血液循环至全身组织,促使单胺类神经递质大量释放,可引起恶心、呕吐、腹痛、头痛、呼吸困难、运动失调、严重时可出现高血压危象和脑出血。

(4)影响药物的排泄药物肾小球、肾小管同一部位竞争排泌,如阿司匹林、消炎痛可显著延长青霉素的半衰期;

尿酸碱度影响药物的重吸收,酸化或碱化体液,促进药物的排泄。

最常见的是酸化或碱化体液,如煅牡蛎、煅龙骨、硼砂等碱性较强的中药,以及以其为主要成分的中成药,与阿司匹林、胃蛋白酶合剂等酸性药物合用,发生中和反应,而使两种药物的排泄加快、疗效降低,甚至失去治疗作用。

酸性中药乌梅、女贞子、五味子、山茱萸、山楂等,可酸化尿液,与碱性西药碳酸氢钠、氢氧化铝、碳酸钙、氨茶碱、氨基糖甙类抗生素、TMP、生物碱等合用时,因体液酸碱度而减少再吸收,促进有效成分的尽快排泄,使中西药物均失去一定疗效。

2.4其他特殊的相互作用如受体部位的相互作用(增强或降低受体的作用)、抗生素间的相互作用(繁殖期或静止期杀菌剂、速效或缓效抑菌剂),药物与食物的相互作用,静脉全营养过程中的代谢性相互作用,药物对生化检查的相互作用等。

3几组不宜同时服用的中成药和西药

3.1牛黄解毒片与诺氟沙星应用:

流感、咽炎及肺部感染。

后果:

牛黄解毒片能降低诺氟沙星的生物利用度,从而降低其疗效。

机理:

牛黄解毒片由牛黄、大黄、黄柏、黄芩、连翘等配伍而成,内含硫酸钙,与诺氟沙星同服,钙离子与诺氟沙星可形成诺氟沙星-钙络合物,溶解度下降,肠道难以吸收,降低疗效。

两者不宜同服,必要时可间隔2~3h后分服。

3.2穿心莲片与乳酸菌素片应用:

肠炎。

疗效下降。

乳酸菌系活菌,在肠内分解糖类产生乳酸,降低肠液pH、抑制腐败菌的繁殖及防止蛋白质发酵,减少肠内产气。

穿心莲片具有抑菌作用,在胃中就可将乳酸菌灭活,二药合用,可产生不良的相互作用。

其他具有抗菌、抑菌的清热解毒中成药如清热解毒片、保婴散等也不能和乳酸菌素片合用。

3.3六神丸和地高辛片应用:

病者房颤,以地高辛片维持;

因生热疖服六神丸。

患者心率减慢至57次/min,诊断为强心甙中毒。

六神丸含蟾酥,蟾酥为强心的固醇混合物,有20余种成份,主要有蟾毒配基与蟾酥毒,经水解后,生成蟾甙配基、辛二酸、精氨酸,结构似强心甙,其强心作用虽不强,但已引起心律紊乱。

如其中有效成分蟾酥精,药理作用与洋地黄相似,可通过兴奋迷走神经中枢及末梢,并直接作用于心肌。

与地高辛等洋地黄类并用,对心脏作用可大大加强,结果导致强心甙中毒。

因此使用强心甙类药物时,不宜同时服用六神丸。

3.4 牛黄解毒片与硫酸亚铁片应用:

病者缺铁性贫血,给铁剂治疗。

因咽喉肿痛,给予牛黄解毒片。

牛黄解毒片清热解毒作用显著下降。

含有雄黄的牛黄解毒片与亚铁盐类药物同服,可使雄黄生成硫代砷酸盐,致疗效显著降低。

其他含有雄黄的中成药牛黄消炎丸、六神丸,小儿化毒散等也不能同亚铁盐类药同服。

3.5 含乙醇的中成药和扑儿敏应用:

病者患关节炎、感冒。

呼吸困难、心悸。

因易导致相互协同的中枢神经系统抑制,产生呼吸困难、心悸等,因此不宜合用。

4常见不合理用的西药处方,如

(1)忌服药:

如小儿与四环素,小儿与诺氟沙星,小儿与感冒通。

(2)重复用药:

如重复使用B族维生素(食母生与维生素B1、B6);

重复使用钙离子拮抗剂(尼群地平与硝苯地平);

重复使用解热镇痛药(安乃近与对乙酰氨基酚);

重复使用留钾药(安体舒通与10%氯化钾,卡托普利)等。

(3)加剧胃肠道剌激性,如吲哚美辛与氟米松等。

(4)加重肾功能损害,如SMZCo与维生素C等酸性药。

(5)增加耳、肾毒性,如呋塞米与头孢噻啶、氨基苷类抗生素等。

(6)酸碱中和:

如氨茶碱与复方甘草片等酸性药。

(7)氧化还原:

如维生素B2、K4与维生素C等。

(8)络合反应:

如四环素、异烟肼与硫酸亚铁、葡萄糖酸钙、胃舒平等含2价、3价金属离子的药物。

(9)分解反应:

青霉素与苯甲醇、5%葡萄糖、碳酸氢钠等。

(10)杀菌剂+抑菌剂→杀菌剂疗效降低,如青霉素+磺胺类药、四环素、螺旋霉素等。

(11)减少吸收:

如诺氟沙星+抗酸药等。

(12)配伍有危险:

如地高辛与硝苯地平、氨茶碱、广谱抗菌药;

β-受体阻滞剂与钙离子拮抗剂。

分析:

前者引起地高辛代谢受阻而中毒,后者致心脏过度抑制而骤停。

5不合理用药原因:

(1)随着医药技术的迅猛发展,新特药品种与日俱增,有些新药,由于药厂的说明书引导有误。

加之处方医师临床使用不多,因而对其合并用药的毒副作用观察,了解不够;

(2)病人多科就诊,由于未及时在门诊中详细记录用药情况,造成重复用药;

(3)跨科用药:

有些医生对于不属自己专科的药物不太熟悉,以致药品规格、剂量、用法常常写错;

(4)人情方、大处方、一人多方:

有些处方医师为了讨好病人而为之;

个别病人不论对症与否,点名要药,全不顾忌长期大量使用某种药物将造成的不良后果;

(5)一些处方医师对疾病治疗急于求成,认为药愈新,价愈贵,效果愈好,不加选择地使用昂贵抗生素,如进口头孢哌酮;

有些医师甚至4~5种抗菌联用,殊不知这样只能加速耐药菌株的产生,严重者可能造成“菌群失调”、“二重感染”;

(6)具有效期的药品购入数量较大,以致快到失效期时药品积压,进而“突击”使用;

(7)部分调剂人员专业素质较低,只知照方发药,无能严把处方质量关。

6药物相互作用的处理原则

(1)改变用药途径如分开服用或注射,可克服直接的物理或化学结合和大多数影响药物吸收的配伍(对文献中的合用、伍用、同服解释);

(2)调整药量主要指相加作用的配伍或监测血药浓度

(3)临床观察及监测(血生化监测等)主要指增加毒副作用的配伍;

(4)拒绝调剂主要指无法用药剂方法解决的配伍,应禁止伍用,请医师修改后再行调剂;

通过上述我们可知,在药物合用中应特别注意重点审查的几类药物:

剂量小而作用强的药物(这类药物的血药浓度稍有增加,作用就显著加强,如口服降糖药、抗心律失常药、抗高血压药等);

毒性和血药浓度密切相关的药物(这类药物的血药浓度稍有增加,毒性就显著增强如氨基甙类、强心甙类、细胞毒类、抗惊厥类);

作用降低有危险性的药物(这类药物的作用降低可引起发病或治疗失败,如抗心律失常药、抗生素、口服避孕药、抗癫痫药);

产生严重毒副作用的药。

综上所述,了解中西药物配伍禁忌,才能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真正发挥中西药联用的目的:

相互协同、增强疗效、相互制约、降低毒副作用。

中西药联合使用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应当引起医务人员的重视。

应了解组方中各种药物化学成分的性质及药理作用,进行最佳的配伍,避免不良的药物相互作用,以达到提高疗效,安全无害的目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