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庄地质概况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836856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41.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石家庄地质概况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石家庄地质概况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石家庄地质概况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石家庄地质概况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石家庄地质概况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石家庄地质概况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6页
石家庄地质概况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6页
石家庄地质概况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6页
石家庄地质概况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6页
石家庄地质概况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6页
石家庄地质概况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6页
石家庄地质概况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6页
石家庄地质概况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6页
石家庄地质概况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6页
石家庄地质概况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6页
石家庄地质概况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6页
石家庄地质概况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6页
石家庄地质概况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6页
石家庄地质概况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6页
石家庄地质概况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6页
亲,该文档总共3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石家庄地质概况Word文档格式.docx

《石家庄地质概况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石家庄地质概况Word文档格式.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石家庄地质概况Word文档格式.docx

四段。

上部为灰绿、黑绿、灰色变质安山岩夹少量变质安山质熔角砾岩;

下部为灰、灰绿色变质安山质熔角砾岩、角砾熔岩、集块岩夹安山岩,局部具片理化。

本段岩石蚀变强烈,以绿帘石化、绿泥石化为主,次为硅化、碳酸盐化、阳起石化、局部有次闪石化、褐铁矿化、并具黄铜矿化及孔雀石。

四段岩性及厚度变化较大,向北火山碎屑岩相变为熔岩;

向南至临城境内安山岩具枕状构造,仍夹火山角砾岩。

厚度以井陉测鱼一带最大,向南北两端变薄,至本区北部边缘尖灭。

厚0-1475米。

南寺组和南寺掌组代表性剖面地点:

井陉测鱼。

c.蒿亭组(Ptlh)

本组仅见于井陉南寺掌、南蒿亭一带,其它地区均被剥蚀。

上部为白色中厚层白云岩、肉红、黄灰色厚层白云岩、砂质白云岩与灰红色变质细砂岩、砂岩、长石砂岩互层;

下部为青灰色中厚层板岩、粉砂质板岩夹灰、灰红色变质砂岩、黑绿色变质安山岩、灰色安山质角砾岩与少量红色薄、厚层白云岩。

厚0-845米。

灰绿、黑绿色变质安山岩(下部有变质玄武岩)夹少量变质安山质熔角砾岩与变质砂岩、砂质板岩,底部夹泥质白云岩。

厚0-1019米。

(2)长城系(Ch)

 

a.常州沟及串岭沟组并层(Chc+ch)

常州沟及串岭沟组并层分布于井陉金柱、西北山与测鱼、蒲峪、西寨一带。

下部:

上为紫红、粉色中厚层中粗、粗粒石英岩状砂岩、胶结物为铁质,局部见交错层、泥裂及不对称波痕;

为紫红色页岩与砂质页岩夹数层紫色中细粒铁质石英砂岩;

下为粉紫、暗紫色薄层细粒石英岩状砂岩,中厚层含砾石英砂岩,夹一层砾岩;

局部为砾岩夹透镜状中粒石英岩状砂岩。

砾石成分为脉石英、石英砂岩,板岩和安山岩。

厚0-201米。

上部:

上为灰紫、暗紫或铁红色薄层细粒海绿石砂岩,含海绿石石英砂岩夹铁质胶结海绿石石砂岩;

下为白、粉红、或紫、微褐色中厚层细粒石英岩状砂岩夹粉红色薄层细粒石英岩状砂岩。

厚18-83米。

b.大红峪组(Chd)

大红峪组分布于井陉金柱、西北山与测鱼、蒲峪、西寨一带。

本组岩性为紫、褐黄、白色,厚、中厚层、细至中粒石英岩状砂岩,具交错层。

厚35-58米。

大红峪组由北向南逐渐增厚,北部夹石英砂岩。

本组与常州沟组代表性剖面地点:

井陉测鱼、蒲峪--西寨。

c.高于庄组(Chg)

高于庄组分布于井陉金柱一带。

灰色中厚层燧石条带白云岩夹薄板状白云岩、泥灰岩、钙质泥岩,在白云岩中含叠层石;

底部为灰、灰白色、中厚层燧石条带及结核状白云岩与紫、灰紫色泥灰岩,砂质页岩互层。

厚0-70米。

本组向南尖灭。

本组代表性剖面地点:

井陉金柱。

3.古生界(Pz)

(1)寒武系(∈)

寒武系分布于获鹿、井陉庄子头、冶里一线以北的上庄、桃王庄、米汤崖、清风、获鹿、井陉、东方岭、南障城一线以东及营房台等地。

a.下统(∈1)

馒头组(∈1m)。

微紫、紫红色薄、中厚层钙质白云岩和泥质白云岩,局部夹灰岩和少量页岩。

该地区西侧南坡庄等地底部为不等粒石英砂岩及含砾石英砂岩。

本组由东向西变薄,至山西境内沉积缺失。

与下伏地层呈微角度不整合或平行不整合接触,由东北向西南分别超覆在长城系高于庄组和大红峪组不同层位之上。

厚37-49米。

b.中统(∈2)

毛庄组(∈2m)。

上部为黄、紫红色薄及中厚层细粒含钙泥质白云岩及白云质泥灰岩;

下部为紫、紫红色页岩。

含三叶虫:

小原波曼虫;

藻类;

葛万藻等化石。

区内向西相变为砂面岩相,在下口镇一带底部为一层紫褐色薄层细砂岩。

厚37-61米。

徐庄阶(∈2x)。

灰紫、暗紫及紫红色含云母粉砂质页岩,夹少量薄层粉砂岩,黄绿色页岩及薄层竹叶状灰岩,鲕状灰岩,上部为灰色厚层白云质灰岩及厚层泥质条带灰岩。

兰氏毕雷氏虫,毕雷氏虫,光滑孙氏盾壳虫等二十四种;

及腕足类:

小帽贝。

厚54-87米。

张夏阶(∈2z)。

上部为黄灰、灰及深灰色薄、中厚层鲕状灰夹含鲕粒白云泥质灰岩;

下部为灰、深灰色厚及中厚层鲕状灰岩,含白云质泥质鲕状灰岩夹黄绿色页岩和少量竹叶状、鲕状灰岩;

底部为灰及黄灰色薄层含泥质条带白云质泥质灰岩与黄绿色页岩互层,向西页岩逐渐变少。

帕氏德氏虫,短尾德氏虫,达米小裂头虫等四十余种;

当十小舌形贝。

厚135米。

c.上统(∈3)

崮山阶(∈3g)。

上部深灰、灰色薄层夹中厚层泥质条带灰岩和灰紫色页岩夹薄层泥质灰岩,局部可见有鲕状、竹叶状灰岩,下部深灰及灰紫色中厚层、薄层灰岩、泥质条带灰岩与灰紫色及浅黄绿色页岩互层。

璞氏蝙蝠虫,蝙蝠虫,帕氏蝙蝠虫等九种。

厚29-51米。

长山阶(∈3c)。

灰、灰紫及紫红色中厚层竹叶状灰岩与薄层泥质灰岩互层后者或成夹层,底部以一层厚约1米的紫红或暗紫色竹叶状含海绿石或镜铁矿的生物碎屑介壳灰岩与崮山阶分界。

刺庄氏虫,大汶口庄氏虫,庄氏虫,泰山虫;

腕足类:

祭刀始正形贝,始正形贝,圆货贝。

厚19-48米。

凤山阶(∈3f)。

上部为黄灰、灰白色巨厚、厚层中晶白云岩,含少理燧石团块;

中部为黄灰、粉红、灰色中厚,薄层细、中晶白云岩,夹有少量小竹叶状白云质灰岩或白云岩;

下部为灰色薄层泥质条纹微晶灰岩夹中厚层竹叶状灰岩与黄灰色中厚层泥质带白云岩。

向东至井陉东方岭一带,下部之灰岩较厚,并夹有灰色中厚层鲕状灰岩。

含三叶虫、腕足类、笔石等。

厚76-107米。

本阶代表性剖面地点:

井陉良都。

(2)奥陶系(O)

奥陶系分布于获鹿、井陉、经里、米汤崖、下口镇一线以南和获鹿、井陉东方岭、南障城一线以西,冯庄和营房台一带有零星出露。

a.下统(O1)

冶里组(O1y)。

上部为黄绿色白云岩化页岩与黄灰色薄、厚层白云岩、泥镁质条纹中晶白云岩夹小竹叶状白云岩;

中下部为黄灰、灰、紫灰色中厚、薄层中、细晶白云岩,局部含泥质条带,偶见黄灰色中厚层竹叶状白云岩夹层。

含笔石、三叶虫、腕足类、软舌螺。

本组自北向南变薄。

厚48-62米。

亮甲山组(O1l)。

上部为黄色中厚、薄层细晶泥质白云岩夹黄灰色角砾状泥质白云;

中部为黄灰、浅灰、灰色薄层夹厚层含白色燧石结核或条带的细晶白云岩,钙质白云岩夹厚20厘米的燧石层;

下部为浅灰色、深灰色中厚、厚层细、中晶白云岩,局部含燧石结核或透镜体。

含头足类:

房角石。

厚86-156米。

本组及冶里组代表性剖面地点:

b.中统(O2)

下马家沟组(O2m1)。

二段,灰、灰褐色厚、巨厚层角砾状泥灰岩、钙质角砾岩夹少量白云质灰岩。

厚14-58米。

二段在大部分地区直接超覆于亮甲山组之上。

三段,深灰色厚、中厚层局部薄层或巨厚层花斑状钙质或泥质白云岩,夹白云质灰岩和薄层灰白、黄灰色泥灰岩。

泥灰岩一般呈角砾状。

厚154-182米。

上马家沟组(O2m2)。

一段,灰白色薄、中厚层泥质灰岩,含白云质泥灰岩和含泥白云质灰岩夹厚层白云质灰岩和灰岩,本段多呈角砾状。

厚23-45米。

二段,褐灰、深灰色中厚、巨厚层含泥质或白云质花斑及燧石结核灰岩,底部为深灰色厚、巨厚层白云岩。

阿门角石、考灵氏阿门角石;

腹足类:

松旋螺。

厚144-190米。

三段,中、上部为深灰色薄、厚层白云质灰岩和含泥质条纹钙质白云岩夹几层粉、粉白色泥灰岩及含砾泥灰岩;

下部为褐黑、深灰色中厚层豹皮状白云质灰岩,含少量灰白色燧石结核,其顶部夹一层钙质泥岩;

底部为粉白、灰白色中厚层角砾状泥灰岩和角砾状白云质灰岩。

厚141-171米。

本组及下马家沟组代表性剖面地点:

峰峰组(O2f)。

一段,杂色灰质角砾岩,角砾状灰岩夹褐灰色含白云质灰岩与浅灰色厚层微晶灰岩。

厚23-38米。

二段,深灰色巨厚、中厚层含铁质结核灰岩。

局部夹少量角砾状灰质角砾岩,前者质纯,大多符合电石石灰岩的各项工业要求。

含头足类;

马氏螺。

厚59-121米。

(3)石炭系(C)

石炭系分布于井陉矿区一带。

中石炭统(C2)。

本溪组(C2b),中、上部为深灰色砂质泥岩与浅灰色铝土质泥岩,夹石灰岩3-4层,最下一层石灰岩厚达5-10米,该灰岩层下为软质或硬质耐火粘土,局部夹薄煤1-2层;

下部为紫、紫红色鲕状铝土质泥岩夹透镜状铝土岩(或透镜状铝土矿体),底部偶见褐铁矿或黄铁矿透镜体。

含筳类:

纺锤筳、小纺锤筳;

光面马丁贝南变种;

植物:

楔叶。

厚32-50米。

上石炭统(C3)。

太原组(C3t),深灰、灰黑色粉砂岩、砂质泥岩与灰、灰白色石英砂岩,夹2-4层石灰岩,含煤5层,均为可采或局部可采煤层,底部以厚2-5米厚的灰白色细粒石英砂岩与本溪组分界。

希瓦格筳,小泽筳,苏伯特筳;

东北马丁贝、唱贝;

科达、栉羊齿、脉羊齿。

厚88-108米。

(4)二叠系(P)

二叠系仅灵零星分布于井陉盆地内,大部分被第四系掩盖,近山麓冲沟内可见露头,在凤山村西南及西王舍村西有下石盒子组至千峰组出露。

a.下二叠统(P1)

山西组(P1sh)。

灰、深灰色粉砂岩,砂质泥岩与浅灰、灰白色细砂岩、中粒砂岩,夹灰黑色泥岩及薄煤层2-6层,最下二层煤局部可采,底部以灰白色厚层石英砂岩与太原组分界。

含植物:

桫椤栉羊齿比较种。

厚120-160米。

山西组及中、上石炭统代表性剖面地点:

井陉贾庄、井田。

下石盒子组(P1x)。

灰绿、灰紫色含铝土砂质页岩、浅灰色长石石英砂夹灰、深灰色页岩。

近底部的含铝土砂质页岩中,鲕状结构明显。

底部以一层厚8米左右的灰白色中、粗粒石英岩与山西组分界。

脐根座梭鳞木,太原栉羊齿,栉羊齿。

厚约200米。

b.上二叠统(P2)

上石盒子组(P2s)砂岩及砂质页岩。

上部为紫灰、杂色砂质页岩及灰色石英砂岩夹少量砂砾岩;

下部为灰白、灰绿、黄褐色厚层长石石英砂岩,紫、灰紫色砂质页岩夹薄层铝土质泥岩;

底部以灰绿色厚层粗砂岩与下石盒子组分界。

厚250-300米。

本组及下石盒子组代表性剖面地点:

井陉贾庄,井田。

石千峰组(P2sh)。

紫红色细粒石英砂岩夹灰白色粒石英砂岩、砂质页岩与页岩,底部以红褐色砂砾岩与上石盒子组分界。

厚度小于220米。

本组代表性剖面点:

4.新生界(CZ)

(1)第三系(R)

中新统(N1)。

汉诺坝组雪花山玄武岩(N1h)分布于井陉盆地及甘陶河下游马峪和井陉一带。

上部为深灰、灰色橄榄玄武岩;

下部主要由灰色灰质砾岩及凝灰角砾岩组成,间夹不稳定的半胶结含砾粉砂岩及凝灰质砂砾岩、凝灰岩、凝灰质集块岩等薄层,其中的凝灰角砾岩及沉积夹层中含有丰富的动植物化石,主要是腹足类。

厚度大于59.34米。

(2)第四系(Q)

下更新统(Q1)。

泥砾层。

分布于井陉北张村和马峪附近。

红褐色泥与砾石混杂组成。

砾石分布零乱,成分复杂,内夹红粘土、粘质砂土透镜体。

含腹足类:

中国蜗牛,蛹形螺,钻子螺,小星螺。

厚1-50米。

中更新统(Q2)。

洞穴残积层:

仅分布于井陉青石岭和北固底的奥陶纪灰岩洞穴中。

灰色石灰质砾岩层,胶结紧密,层理不清,分选性差,夹有四层薄层棕红色粘土质砂土。

含哺乳类:

中国鬟狗比较种,肿骨鹿,犬。

层厚0.1-11米。

本层代表性剖面地点:

井陉北固底。

上更新统(Q3)。

洪积坡积层:

黄褐或土黄色黄土状亚粘土,含钙质结核,密集时形成结核层,近底部有不规则的砾石、碎石层或透镜体。

厚3-35米。

此层分布于井陉南良都、矿市镇、微水、威州东兴、获鹿县韩庄村等地的山麓与平原接壤地带和谷地、山间盆地内。

冲积层主要分布在绵河Ⅱ级阶地上,由砂砾石组成,具大型交错层理,局部砂砾石已被胶结,层内含大型哺乳动物化石,其上覆的黄土状亚砂土中含驼鸟蛋化石。

厚8-30米。

上更新统-全新统(Q3-Q4)。

冲积洪积层。

黄土状亚砂土,松散易碎,层理清晰,含砂量较高。

厚2-10米。

分布于滹沱河南崖获鹿-东焦、大车行山麓地带。

全新统(Q4)。

早、中全新统主要为砂砾石,细粉砂,亚砂土,亚粘土,局部地区有湖相沉积。

此层分布在一级阶地上。

中全新世有少量石灰华堆积在地级阶地上。

晚全新统主要为泥、砂、砾石沉积,分布于滹沱河、冶河及绵河的河漫滩及河床中,以及太行山东麓广大平原地区。

(二)岩浆岩

岩浆岩分布在获鹿、井陉县境内,为早元古代火成岩及第三纪中新世玄武岩。

1.早元古代岩浆岩

早元古代火成岩主要产在甘陶河群地层中。

火山活动以平静的溢流为主,主要喷发了一套玄武岩和少量玄武安山岩、安山岩,还有极少的流纹岩。

此期火山活动由早至晚有两次比较大的火山活动间歇期,间歇期沉积了厚度较大的(400-2000米)砂岩、粘土岩和碳酸岩。

火山活动可以划分为三次喷发旋回。

在火山活动的末期有同源辉绿岩、辉长岩和超基性岩侵入。

由玄武岩的狭长带状展布、岩性、岩相及地质构造环境分析,火山活动发生在沿断裂构造带发育起来的拗陷或裂谷之中,主要属裂隙式喷发。

新生代火山岩为第三纪中新世玄武岩,属晚第三纪旋回,与汉诺坝组同期。

分布于井陉的雪花山、东窑岭、秀林东山等地。

残留在甘陶河与绵河之间的平缓丘陵状分水岭上,高出绵河河床80-110米。

玄武岩残留面积0.03-0.1平方公里,厚度3-40米。

前人曾定名为第四纪雪花山玄武岩。

岩性为橄榄玄武岩、碧玄武岩和拉斑玄武岩等交互成层。

在玄武岩层之下有不稳定的红色粘土和砾石层,所含生物化石证明属于中新世。

(三)地质构造

石家庄市位于华北地块的太行山隆起与河北平原拗陷的过渡带上。

太行山前深大断裂穿越本区。

华北地块是一个具有古老构造基底的地台,又是中、新生代构造活动很强烈的地区,地壳运动的主要形式为差异性断块升降运动。

1.褶皱构造

基底褶皱。

由构造-变持-年龄综合考虑,准地台的基底岩群经历了多旋回的构造变动,各期褶皱相互叠加,交织成一幅错综复杂的构造图案。

石家庄市位于赞皇基底出露区的北部,北与阜平区相接。

基底出露区位于太行山深大断裂带之西,同时又是甘陶河群的沉积中心的部位。

区内阜平群、五台群及甘陶河群自西北向东南迭次排列。

其中的阜平群在北东向的原始构造线上,上叠以轴向北西的小型波伏褶皱束,其形成与五台期开始活动的断裂有关,东界断裂显示右行扭动特征。

五台群与甘陶河群,再次形影不相随,继承沉积,褶皱,轴向协调一致。

在褶皱型式上,甘陶河群基本为一轴向南北的对称向斜构造,南端仰起,翼部边缘被次级褶曲所复杂化。

五台期褶皱大部分被混合花岗岩化湮没,残留小型波状褶皱,轴向近南北向。

两岩群的构造线方向同太行山深大断裂带的该段走向一致,显示了断裂活动对沉积以至变形的制约关系。

甘陶河期大量拉斑玄武质岩浆的喷溢和侵入,直接标志着断裂的活动幅度及切割深度。

盖层褶皱。

自三叠纪始本区进入强烈的盖层褶皱时期,经历了印支、燕山及喜马垃雅三个阶段多旋回的发展过程。

对本构影响最大是侏罗-白垩纪之间的燕山旋回第Ⅲ期褶皱运动。

以阜平、赞皇基底出露区为核部的两个大型宽缓背斜构造,以及两者之间的由古生界组成的向斜等构造,均属该期产物,其轴向北北东,喜马拉雅旋回期间的构造变动,主要为拉张应力环境下的断裂活动。

2.断裂构造

太行山深大断裂带。

分为西带(紫荆关深大断裂带)及东带(太行山前深大断裂带)。

穿越本区的有西带的紫荆关--灵山深大断裂及东带的定兴--石家庄市深大断裂。

现分述如下:

紫荆关--灵山深大断裂。

其北起涞水县岭南台,向南经易县紫荆关、曲阳灵山、井陉后进入山西省,长约280公里。

断裂总体走向北东20О 

-30О,倾角55О 

-75О,形态类属正断层。

破碎带宽度及构造岩特征因地而异;

变质岩区和侵入岩区,一般宽10-20米,多由碎制岩组成,破劈理发育;

白云岩或石灰岩区,宽可上百米,以角砾岩为主。

据地表相应的两盘层位推算,断裂的铅直断距约计千米,紫荆关以北加大,可达2000米以上。

新生代断裂活动微弱。

定兴--石家庄深大断裂。

此断裂与西带的紫荆关--灵山断裂大体平行分布,相距40-60公里。

断裂全线被第四系覆盖。

此断裂大体沿京广铁路线分布,长约200公里。

断裂西盘基岩为太古界及中--上元古界,东盘为侏罗、白垩纪地层。

断裂向南东陡倾,为中、新生代断承性正断层,累计铅直断距5000米以上,在平面上,断裂两端及中间多处被北西几断层水平错移,并均为左行扭动性质,水平错距20公里以内。

此外本区还有北北东向、北东向及北西向的一般断裂出露。

(五)工程地质

1.地基土工程地质特征

石家庄市内区除西部边缘为基岩残丘之外,其余地带皆为冲、洪积平原。

依地貌、第四纪堆积物及其成因和该区岩土工程地质性质,将石家庄市内区地基土划分为四个工程地质构造类型:

即西部残丘台地岩土双层结构类型;

山麓坡积土体结构类型;

冲、洪积平原土体结构类型;

河漫滩侵蚀堆积土体结构类型。

石家庄市内区不同深度地基土的工程地质特性分述如下:

0-8米表土层。

西部残丘区基岩出露,容许承载力>

400KPa,为稳定的Ⅰ类地基土。

除此以外,主要分布晚更新世黄土及黄土碎石层,具中--高压缩性,容许承载力120KPa,为较不稳定的Ⅲ类的地基土。

山麓坡积、洪积区大谈以南为亚粘土,容许承载力220KPa,为稳定的Ⅰ类地基土。

大谈以北分布有湿陷性黄土,容许承载力140KPa,为较不稳定Ⅲ类地基土。

冲、洪积平原区表层土均为全新世及晚更新世冲、洪积粘性土层。

区内大部分地带堆积了5-10米的冲洪积粘性土层,而在西部山麓及山区则留下了5-15米的黄土台。

南部西岗头--东岗头--西岭一带,表层土堆积时代相对较老,容许承载力≥200KPa,为稳定的Ⅰ类地基土。

市区西北部西里--西三庄--柏林庄一带湿陷性黄土分布区,堆积时代相对较新,容许承载力170-190KPa,为较稳定的Ⅲ类地基土。

市区东北部南高营--西兆通一带湿陷性黄土,容许承载力100KPa,为较不稳定的Ⅱ类地基土。

本区西南部永壁一带,受太平河、金河、洨河等山区小河的影响,形成山前洼地沼泽相淤泥质土分布带,容许承载力<

80KPa,为不稳定的Ⅳ类地基土。

滹沱河河漫滩区分布的为全新世堆积砂土,其结构松散,容许承载力<

100KPa,为不稳定的Ⅳ类地基土。

8-20米地基土。

西部残丘地区主要岩性为晚更新世黄土及风化岩,容许承载力≥200KPa,为稳定的Ⅰ类地基土。

山麓堆积区主要为中--低压缩性的含砾老粘性土,受山区小河的影响,局部分布有带状薄层砂土,容许承载力220KPa,为稳定的Ⅰ类地基土。

冲、洪积平原区及滹沱河河漫滩区,主要分布晚更新世晚期及全新世早期的冲洪积层。

晚更新世晚期普遍堆积了含砾粘土及砂土。

全新世早期,南部振头--永壁一带受太平河的影响,堆积了厚3-5米的砂土。

高迁--楼底一带受太平河、金河、洨河的共同影响,堆积了厚4-8米的砂土层,该期内滹沱河的影响范围主要在孙村--大马村以北,在西三庄--二十里铺一带堆积了厚3-6米的冲积砂土。

西三庄--谈固以北,中层土主要为全新世冲积砂土。

其中柳辛庄--南高营--西兆通一带堆积了厚4-8米的冲洪积亚粘土,时代较新,容许承载力150KPa,为较不稳定的Ⅲ类地基土。

除上之外,本区晚更新世及全新世冲洪积层容许承载力≥200KPa,为稳定的Ⅰ类地基土。

20-30米深层地基土。

西部残丘台地区深层土主要为基岩、黄土及风化岩。

容许承载力>

200KPa,为稳定的Ⅰ类地基土。

山麓堆积区深层土主要岩性为中、晚更新世含砾粘性土及砾质粘性土。

均为低压缩性的砾质土和老粘性土,容许承载力>

300KPa,均为稳定的Ⅰ类地基土。

冲洪积平原工及滹沱河河漫滩区,深层土主要为晚更新世冲积层。

马家店--肖家营--二十里铺及南部楼底一带分布为低压缩性的老粘性土,其它地带为砂类土和砾类土,容许承载力≥300KPa,为稳定的Ⅰ类地基土。

3.工程地质分区

根据地貌单元、构造特征、堆积物成因及土体工程地质性质将石家庄市内区划分为四个工程地质区(图22)。

(1)构造剥蚀残丘台地工程地质区

主要岩性为坡洪积黄土状土及风化变质岩。

地形相对切割深度较大,水土流失严重。

地表稳定性差,历史上获鹿一带地震活动较为强烈。

残丘基岩出露,为稳定的Ⅰ类地基。

台地上表层黄土状土为抗震抗压中等的Ⅲ类地基土。

该区为城市建设不适宜区。

(2)坡洪积、山麓堆积工程地质区

由太平河、洨河及金河冲洪积锥构成。

主要岩性为湿陷性黄土状轻亚粘土及粘土,属部夹有粉细砂层。

该区地处山前洪洼区,易受山洪侵袭。

地壳稳定性差,外围地震对本区影响较大,区内冲沟发育,不利于兴建建筑物。

表层土为抗震抗压中等的Ⅲ类地基土,该区为成都市建设不适宜区。

(3)冲洪积、堆积平原工程地质区

依据堆积物成因、岩土结构类型及工程地质特征本区进一步划分为四上亚区:

滹沱河冲洪积扇亚粘土工程地区亚区。

主要岩性为亚粘土及轻亚粘土,局部夹粉细砂层。

区内地形平坦,地表及地壳稳定性较高。

表层土为高抗震、高抗压的Ⅰ类地基土。

为城市建设适宜区,宜兴建各类建筑物。

滹沱河冲洪积扇湿陷性黄土状亚粘土工程地质亚区。

主要岩性为黄土状亚粘土及轻亚粘土,为一级非自重弱湿陷性土。

该亚区地形平坦,地壳稳定性较高,表层土为抗震抗压中等的Ⅱ类地基土,亚区内广泛分布湿陷性黄土状土,可注意排水措施,无需进行复杂处理。

该亚区为城市建设较适宜区。

滹沱河决口扇湿陷性黄土状亚粘土亚区。

岩性以一级非自重弱湿陷性轻亚粘土为主。

本亚区历史上洪水灾害频繁,地表稳定性差。

表层土为低抗震、低抗压的Ⅲ类地基土,不适宜城市建设。

山前河间洼地淤泥质亚粘土工程地质亚区。

岩性以淤泥质亚粘土为主。

该亚区地处山前地带,易受洪水袭击,地表稳定性差。

(4)河流侵蚀堆积工程地质区

岩性以粉细砂为主,夹有中砂、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