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面作业规程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368677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62 大小:70.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工作面作业规程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2页
工作面作业规程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2页
工作面作业规程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2页
工作面作业规程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2页
工作面作业规程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2页
工作面作业规程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2页
工作面作业规程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62页
工作面作业规程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62页
工作面作业规程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62页
工作面作业规程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2页
工作面作业规程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2页
工作面作业规程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2页
工作面作业规程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2页
工作面作业规程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2页
工作面作业规程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2页
工作面作业规程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2页
工作面作业规程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2页
工作面作业规程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2页
工作面作业规程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2页
工作面作业规程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2页
亲,该文档总共6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工作面作业规程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工作面作业规程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工作面作业规程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6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工作面作业规程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第三节地质构造

1、构造简述:

本区地质构造较复杂,工作面揭露落差大于1.0m的断

层有11条,即F1、F2……F12号断层,分别对回采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2、断层情况表:

(表1—2)

构造

名称

走向

倾向

倾角

性质

落差(m)

对回采影响程度

F1

190°

280°

60°

正断层

1.5

影响不大

F2

182°

92°

50°

2.8

影响很大

F3

20°

110°

2.3

有一定影响

F4

151°

61°

1.0

F5

14°

104°

F6

180°

270°

5.0

F7

12°

282°

F9

24°

114°

F10

26°

116°

55°

F11

204°

294°

F12

278°

1.3

第四节煤层特征

1、煤层产状:

工作面煤层走向97°

—143°

煤层倾向7°

—53°

,倾角6°

—22°

,平均倾角11°

2、煤层:

本区煤层较稳定,全层厚度3.3-5.3米,平均4.6米。

全层含夹矸两层,底层含夹矸一层,上层夹矸厚度0.05m,距大煤顶板0.3m;

下层夹矸厚度0.16m,距大煤底板0.2m,煤层底层厚度0—2.0m,平均厚度1.5m,两层夹矸岩性为粉砂岩。

3、原煤指标:

(表1—3)

M(%)

A(%)

V(%)

Q(J/g)

Fc(%)

S(%)

Y

工业品牌

1.87%

18.11%

5.34%

33545J/g

79.09%

<

0.5%

1

无烟煤

大煤:

煤质硬,燃点高,发热量大,低硫、磷,质优

第五节围岩性质

围岩特性表:

(表1—4)

厚度(m)

岩 

性 

特 

老顶

中砂岩

14.0

灰白色、致密、坚硬;

节理、裂隙发育。

直接顶

粉砂岩

灰黑色、节理、裂隙发育、含植物化石。

伪顶

炭质页岩

0.3

黑色、质软,含丰富植物化石。

2#煤

直接底

3.0

灰黑色,较致密,含大量植物根部化石及FeS成分。

老底

中细砂岩

6.3

灰白色,以石英、长石为主,钙质胶结。

第六节同一煤层邻面矿压规律

同一煤层邻面矿压规律(根据13238工作面):

(表1—5)

顶板压力

MPa

0.45

0.25

0.35

直接顶初次跨落

压力

0.31

0.28

距离

10

6

8

初次来压

强度

0.40

0.425

步距

20

25

周期来压

0.4

18

12

15

第七节水文情况

1、该工作面煤层埋藏深,地表水与大气降水对工作面的回采不造成直接影响。

2、本区水文地质条件简单,影响本区的水源主要为大煤顶板砂岩含水层,其富水性不均一、各向异性;

在回采过程中,在断层局部裂隙发育地段,可能会有淋滴水进入工作面,恶化生产环境,预计工作面正常涌水量0.10m³

/min,最大涌水量0.40m³

/min,建议回采过程中应在溜子道低洼处配备相应的防排水设施。

第八节瓦斯、煤尘和自燃发火情况

1、瓦斯:

绝对涌出量0.2m³

/min,属低瓦斯地区,正常通风对回采无影响。

2、煤尘:

无爆炸性,煤尘爆炸指数为2.54—9.12%。

3、煤的自燃:

无自燃发火现象。

4、地温:

地温对回采影响不大,一般为20℃-30℃,正常通风控制。

5、地压:

地压较大,应加强顶、底板和煤帮管理。

第九节切眼及两巷情况说明

1、切眼:

沿顶板掘进,规格为:

5.2m×

2.6m圆木棚子支护,棚距0.5m,使用直径不小于20cm的优质圆木,在木头棚梁(中间)下打两排2.5m支柱加强支护。

2、上、下巷:

采用规格为:

2.4m×

2.4(2.6)m工字钢棚子支护,棚距为0.5m。

上下两巷为沿底板掘进巷道。

局部采用规格为:

净宽×

净高=3.5m×

2.7mU型箍棚子支护,棚距均为0.6m。

第十节附图

1、工作面及巷道布置平面图:

附图(1-1)13236工作面及巷道布置平面示意图

2、柱状图:

附图(1-2):

13236工作面综合柱状图

3、切眼及巷道素描图:

附图(1-3):

13236工作面运料巷、溜子道实测素描示意图

附图(1-4):

13236工作面切眼实测素描图

4、两巷断面图:

附图(1-5):

13236工作面两巷断面支护图

5、切眼支护图:

附图(1-6):

13236切眼支护剖面图

十一、地质建议

1、回采过程中加强“一通三防”工作。

2、回采过程中遇地质及水文地质问题及时与技术科联系。

第二章采煤方法及工艺

第一节采煤方法

采用倾向长壁后退式采煤法。

全层煤段摸底回采放顶煤,底层段不放顶煤。

第二节采(放)高度、采放比

一、全层煤段:

1、机采高度为2m——2.1m。

2、采放比:

工作面平均煤厚为4.6m,其中机采高度为2.1m,放煤高度为2.5m,采放比为1:

1.19。

3、放煤步距的确定:

放煤步距的计算公式为:

B=h÷

(k×

h′)

式中:

B—放煤步距m,h—放煤高度m,h′—工作面采高m,k—顶煤松散系数,一般取k=1.2

则:

工作面放煤步距:

B=2.5÷

(1.2×

2.1)=0.99m

而对于FMG-150/375型双滚筒采煤机有效截深为0.6m,因此确定工作面的放煤步距为1m,两刀一放。

二、底层段:

机采高度为1.9m——2m。

第三节采煤工艺

一、工作面情况概述:

1、工作面回采走向为切眼,倾向为两巷。

2、工作面从切眼开始延长加支架,工作面共需加支架75个。

3、13236工作面为全层和底层,工作面从初采开始为全层工作面,工作面从上巷24点外43米、下巷21点外2米开始进入底层工作面。

二、全层煤段:

1、机组单向割煤工艺流程(一个循环):

工作面安全确认→自下而上拉后部溜子→机组在上端头留三角煤,斜切进刀→机组下行割煤→追机伸出伸缩梁→移架→机组割到下机头后,机组空刀上行→移前部机头→拉后部溜子机头→自下而上移前部溜子→机组到机尾割三角煤→机组空刀下行割三角煤斜切进刀→移前溜机尾→拉后部溜子机尾→机组下行割煤→追机伸出伸缩梁→移架→机组割到下机头后机组空刀上行→移前部机头→自下而上移前部溜子→后部溜子放顶煤→自下而上拉后部溜子→搞质量标准化。

2、工序说明:

(1)落煤方式:

工作面采用FMG-150/375型双滚筒采煤机割底煤,支架尾梁摆动,插板伸缩放顶煤。

(2)装煤方式:

采煤机螺旋滚筒装煤和前、后部溜子铲煤板装底煤,人工清理活煤。

(3)运煤方式:

工作面前、后部溜子单独运煤,集中到溜子道溜子和皮带运输机中运至煤仓。

(4)进刀方式:

采用端部斜切进刀,单向割煤的方式。

端部斜切进刀示意图:

附图(2-1):

13236工作面端部斜切进刀示意图

(5)支护方式:

工作面及上端头均采用ZFZ2000-15/23D型轻放支架密排支护顶板。

下端头采用3架ZF2600/16/24型大尾梁支架密排支护顶板。

(6)移架方式:

采用分段追机作业,带压擦顶移架方式。

移架步距0.5m。

移架一般滞后机组后滚筒5m—10m,间距大于10m时停止割煤。

移架跟上后再开机割煤。

顶板破碎时,随机组前滚筒割煤随移架,割一架移一架,移架后要立即升紧支架。

煤壁片帮处,机组割煤前必须移超前架。

(7)推移前部溜子:

在移架之后进行,采用自下而上单向顺序移溜方式,移溜步距0.5m。

移前部溜子距采煤机后滚筒不小于6m,移溜滞后移架距离不小于6m。

移溜时,溜子弯曲长度不得小于12m,移溜必须在溜子正常运转过程中进行。

(8)放顶煤:

放顶煤步距1m,采用双口双轮等量放煤方式。

工作面分两个放煤段,每个段只许开放一个放煤口,分别按照由下向上的顺序逐架放煤。

第一轮粗放顶煤1/3~1/2,第二轮细放把煤放净,见矸停放。

放煤过程中要掌握好煤量,保持煤量均匀,防止压溜子。

两个放煤点间距不得小于10m,严禁相邻两架支架同时放顶煤。

机头机尾各3架端头支架严禁放顶煤。

(9)拉后部溜子:

拉后部溜子工作必须专人操作,采取自下而上单向顺序拉溜方式。

后溜弯曲长度不得小于12m,拉后溜要滞后放顶煤不少于10m,拉后溜与移架距离不少于10m。

三、底层段:

工作面安全确认→机组在上端头留三角煤斜切进刀→机组下行割煤→追机伸出伸缩梁→移架→机组割到下机头后机组空刀上行→移前部机头→自下而上移前部溜子→机组到机尾割三角煤→机组空刀下行留三角煤斜切进刀→移前溜机尾。

2、工序说明:

工作面采用FMG-150/375型双滚筒采煤机割煤。

采煤机螺旋滚筒装煤,溜子铲煤板装底煤,人工清理活煤。

工作面前部溜子单独运煤,集中到溜子道溜子和皮带运输机中运至煤仓。

(7)推移工作面溜子:

移工作面溜子距采煤机后滚筒不小于6m,移溜滞后移架距离不小于6m。

第四节缺口及爆破作业

炮眼布置图:

附图(2-2):

13236工作面上缺口炮眼布置图

第五节循环作业图表

1、工作面采用正规循环作业。

2、全煤段每割二刀煤、移二次架、放一次顶煤为一个循环,按多循环组织。

见正规循环图表2-3。

3、循环产量:

A=L.M.D.R×

95%=98.58×

4.6×

1.0×

1.75×

0.95=753.8(吨)

每日产量:

P=K.A.N=1.1×

588.8×

2.0=1658(吨)

服务天数:

F=轻放可采储量/日生产能力=156325.1÷

1658=95(天)

上式中:

L:

工作面平均长度:

98.58mM:

平均采高:

4.6m

D:

循环进度:

1.0mR:

煤的容重:

1.75t/m³

K:

生产集约化系数,取1.1N:

每天的循环个数2.0

P:

平均日生产能力

第三章作业方式与劳动组织

第一节作业方式

1、循环作业方式:

采用割2刀煤,移2次架,放一次顶煤,为一个循环方式。

循环进度为1m。

采用多循环作业的方式。

2、工作面作业形式:

采用“三八”工作制,两采一准,中、夜班出煤,早班准备检修;

早班6∶00-14∶00;

中班14∶00-22∶00;

夜班22∶00-6∶00。

采用割1刀煤,移1次架,为一个循环方式。

循环进度为0.5m。

2、工作面作业形式:

第二节劳动组织

1、劳动组织形式:

(1)工作面采用分段综合作业的劳动组织形式,即机组正副司机三人割煤,工作面分段(每段2人)移架、移前溜、分段清理活煤、放顶煤、拉后部溜子。

(注:

底层段无顶煤,无后部溜子)

(2)上、下端头各2~3人负责移端头支架及导向梁等工作。

(3)上、下端头2人进行放顶工作。

(4)机电、运输采用专业队组织形式,负责机电设备的日常运转、维修以及皮带机道的文明生产等工作。

(5)两巷超前处理、维修采用专业队形式,负责上下巷超前支护及巷道维护、清理等工作。

(6)搞料采用专业队形式,负责物料的供应、运料系统的文明卫生等工作。

(7)支架维护采用专业队形式,负责支架的日常维护、管路维护、日常洒水等。

序号

工种

合计

轻放支架工

3

2

采支工

16

班长

4

验收员

5

电修工

机组司机

7

溜子司机

皮带司机

9

泵站司机

看线工

坑代员

巷修与替茬工

支架维修工

14

大班机电工

机电工长

运料工

17

区管人员

其它

19

41

34

40

115

2、劳动组织表:

(表3—1)

第四章顶板管理

第一节工作面支架选择与布置

一、工作面支架选择与布置:

1、工作面支架选型:

根据工作面煤层厚度平均4.6m,煤层倾角6°

,平均为11°

老顶周期来压强度不大于0.4MPa,选用ZFZ2000-15/23D型轻放支架密排支护顶板。

2、轻放支架主要技术特征:

(1)架型:

ZFZ2000-15/23D型四柱单摆秆放顶煤液压支架。

(2)支架宽度:

1220-1360mm

(3)支架中心距:

1250mm

(4)支架高度:

1500-2300mm

(5)支护强度:

0.48-0.54MPa

(6)对底板比压:

0.6-1.20MPa

(7)支架初撑力:

1407-1592KN

(8)支架工作阻力:

1905-2053KN

(9)操作方式:

本架

(10)重量:

6935Kg

(11)泵站压力:

31.4MPa

(12)支架运输长度:

4200mm×

1200mm×

1500mm

(13)立柱数目:

4根

3、主要参数的验算:

(1)支护强度和工作阻力:

a、估算顶板所需的支护强度:

q=K1×

10-5式中:

q——顶板所需支护强度(MPa)

K1——作用于支架上的顶板岩石厚度系数,据万年矿实际取K1=6

P——岩石密度,一般取2.5×

103kg/m3。

采高H=2.1m

则q=6×

2.1×

2.5×

103×

10-5=0.3(MPa)

b、支架支撑顶板的有效工作阻力:

Q2=q×

103

式中:

Q2为支架支撑顶板的有效工作阻力(KN)

q——为估算顶板所需的支护强度

F——每架支架的支护面积

F=S×

(L+C)

S——支架宽度S=1.25m

L——支架顶梁长L=2.9m

C——梁两端距C=0.34m

则F=1.25×

(3.4+0.34)=4.675(m)

Q=0.3×

4.675×

103=1402.5(KN)

可见支架支护强度(0.48-0.54MPa)大于顶板所需支护强度(0.3MPa),支架工作阻力(1905-2053KN)大于支架支撑顶板有效工作阻力(1402.5KN)。

(2)接触比压验算:

大煤底板为粉砂岩,普氏硬度f=4-7,允许比压值一般1.96-2.16Mpa,大于支架对底板比压(0.6MPa-1.20MPa)。

(3)支架调高范围:

工作面采高要求2.1m,支架调高范围(1.5m-2.3m)符合要求。

(4)移架力和推溜力:

一般要求移架力F1=150KN-300KN

推溜力F2=100KN-150KN

对于ZFZ2000-15/23/D型轻放支架

移架力F1=D/4πP=308.1KN

D——前推移千斤顶缸径125mm

P——泵站压力取P=31.4Mpa

推溜力F2=(d/40)×

πP

其中d——后推溜千斤顶内径d=70mm

F2=(3.14×

70)/40×

31.4=172.5KN

可见,拉架力和推溜力符合要求。

(5)工作面选用ZFZ2000-15/23D型轻放支架密排支护顶板选型合理。

二、工作面下端头支架选择与布置:

1、工作面下端头支架选择ZF2600/16/24型大尾梁支架密排支护顶板。

2、支架特征:

(表4-1)

支撑高度:

1600—2400mm

支架中心距:

初撑力:

1700—2087KN

支架宽度:

工作阻力:

2396-2706KN

插板伸缩量:

600mm

支护强度:

0.43-0.51Mpa

伸缩梁长度:

对底板比压:

0.12-0.19Mpa

侧护板伸出量:

140mm

自重:

8800kg

支架外形尺寸:

4350×

1250×

1600mm

根据工作面支护强度和工作阻力计算,结合ZF2600/16/24型大尾梁支架技术参数分析,ZF2600/16/24型大尾梁支架支护强度(0.43Mpa-0.51Mpa)大于顶板所需的支护强度(0.3Mpa),支架的初撑力1700-2087KN、工作阻力(2396KN—2706KN)均大于支架支撑顶板所需的有效工作阻力1402.5KN。

工作面下端头采用ZF2600/16/24型大尾梁支架,能够满足端头支护要求。

第二节端头支护方式

一、上端头支护:

1、上端头采用4路HDJS—1000金属双楔铰接顶梁配DZ-22(25)型单体液压支柱组成的支架支护顶板,柱距0.5m,排距1.0m,齐柱齐梁布置,超前工作面2m做缺口,柱排距误差不大于±

100mm,所有铰接梁平行运料巷布置,倾斜长度2m。

另外根据工作面上高档段的长度采用不超过8路HDJS—1000金属双楔铰接顶梁配DZ-22(25)型单体液压支柱组成的支架支护顶板,柱距0.5m,排距1.0m,齐柱错梁布置,错距0.5米,柱排距误差不大于±

100mm,所有铰接梁平行运料巷布置。

2、上端头高档段,端头支架尾梁空帮侧实行“2、3”排管理。

最大排距3排2米,最小2排1米。

上端头最大控顶距9米,最小控顶距8米。

3、上端头使一路HDJS—1000金属双楔梁铰接顶梁棚子抬住运料巷替茬下帮木梁下端头,一梁二柱连续支护,跨机头处不能打支柱时,插齐双楔,双楔梁圆肖、尖肖尖橛均朝倾斜上方使用。

下帮木梁上端头用3.2mπ型梁抬住梁头,一梁三柱打支柱。

前部溜子机头煤帮侧两根,排距1m,空帮侧一根。

4、上端头延长加支架期间,上端头轻放支架上侧不使用导向梁。

5、上端头4个支架范围必须铺设塑料顶网。

6、上段头支架前移后,及时在支架空帮双楔顶梁下支设支柱,并随放顶回收双楔梁。

二、下端头支护:

1、下端头采用3架大尾梁支架支护:

最大控顶距5.7m,最小控顶距5.2m。

2、下端头替茬范围放顶可滞后端头支架尾梁2—3m。

3、下端头使一路HDJS—1000金属双楔梁铰接顶梁棚子抬住溜子道替茬上帮十字梁上端头,一梁二柱连续支护,跨机头处不能打支柱时,插齐双楔,上下端头双楔梁圆肖、尖肖、扁肖均朝倾斜上方使用。

上帮十字梁下端头跨前部溜子机头处用3.2mπ型梁抬住梁头,一梁三柱打支柱。

π型梁随着移机头外移。

4、下端头紧靠端头支架使用一根Φ18cm×

3.2m的优质园木做导向梁,一梁三柱支设,煤帮一根,空帮侧2根,间距1.0m。

移端头支架前先移导向梁,导向梁下打齐支柱后,再移端头支架。

5、下端头支架顶梁外沿与下巷替茬十字梁棚子间距大于0.3m、小于0.5m时,移导向梁后,及时用板梁和单体支柱进行支护,每块板梁上不少于2根单体支柱。

严禁用单梁单柱进行支护。

6、端头支架顶梁外沿与两巷替茬十字梁棚子间距大于0.5m时,每0.5m顺走向使一梁一柱双楔梁棚子,柱距0.5m,排距1.0m。

为有利于放顶截梁,金属双楔顶梁圆肖、尖肖、扁肖均朝倾斜下方使用。

7、工作面端头支架与上下金属双楔顶梁间必须背1.5m以上板梁,板梁间距0.2m—0.3m,一头担在金属双楔顶梁上,一头担在端头支架上,防止端头支架拉架后,空帮流砟。

第三节工作面支护质量要求

一、轻放支架质量要求

1、支架与溜子保持垂直,其夹角小于5°

支架与顶板接触严实,顶空处用板梁摆架接顶,严禁空顶,机道梁端与煤壁顶板冒落高度不大于300mm。

2、支架初撑力不低于20Mpa,工作面每隔一个支架安装一组压力表。

3、支架按线移设,使支架保持一条直线,其偏差不超过±

50mm。

4、支架与顶板平行支设,最大仰俯角小于7°

5、支架不咬架,相临支架间不能有明显的高低错差。

(不超过顶梁侧护板高度的2/3)。

支架不挤、不咬、架间空隙小于200mm。

6、工作面轻放支架和上下端头大尾梁支架中心距均为1250mm。

7、支架完好不漏液,不串液,无失效零部件。

8、支架与煤壁端面距不大于340mm。

9、支架后尾梁升至合适高度,后插板伸出护住空帮,确保后部溜子顶边以上高度不低于300mm,不大于500mm。

10、移架时底板不许有杂物,支架内无浮煤、浮碴。

11、移架推溜后要保持工作面“三直一平”,煤壁无伞檐与顶底板垂直,伞檐长度超过1m时,其最大突出部分不超过20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