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课学习资料三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自由平等公正法治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380336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7.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课学习资料三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自由平等公正法治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课学习资料三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自由平等公正法治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课学习资料三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自由平等公正法治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课学习资料三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自由平等公正法治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课学习资料三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自由平等公正法治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课学习资料三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自由平等公正法治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课学习资料三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自由平等公正法治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课学习资料三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自由平等公正法治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课学习资料三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自由平等公正法治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课学习资料三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自由平等公正法治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课学习资料三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自由平等公正法治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课学习资料三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自由平等公正法治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课学习资料三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自由平等公正法治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课学习资料三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自由平等公正法治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课学习资料三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自由平等公正法治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课学习资料三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自由平等公正法治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课学习资料三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自由平等公正法治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课学习资料三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自由平等公正法治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课学习资料三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自由平等公正法治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课学习资料三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自由平等公正法治Word文档格式.docx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课学习资料三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自由平等公正法治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课学习资料三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自由平等公正法治Word文档格式.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课学习资料三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自由平等公正法治Word文档格式.docx

一切旧哲学要么把自由理解为对客观必然性的认识和服从,要么把自由理解为对必然的精神超脱。

马克思主义哲学用实践的观点看待自由,把自由看作是基于对必然性认识之上的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恩格斯这样说道:

“自由不在于幻想中摆脱自然规律而独立,而在于认识这些规律,从而能够有计划地使自然规律为一定目的服务……自由就在于根据对自然界的必然性的认识来支配我们自己和外部自然。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455-456页。

]首先,对必然性的认识和把握是自由的基本前提。

对必然性的认识越全面、越深刻,人类驾驭自然和自身的能力就越大,自由的程度也就越大。

其次,自由最终实现于实践之中。

自由不是对必然的消极服从,而是主动运用规律去改造世界。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一种自由自觉的活动。

作为主体的人在实践中将自身的意志、思想、情感自觉运用于客观对象之上,由此体现人的自由。

自由无法依凭精神或信仰去实现,也不能仅仅停留于意识层面,人类只有在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中才能真正实现自身的自由。

  而在政治哲学传统中,自由又是一个与权利相联系的范畴,意味着国家赋予公民各种各样的权利。

现代国家普遍承认并保障公民拥有基本的权利和自由,包括财产和人身自由、言论和出版自由、集会自由、宗教自由、良心和思想的自由等。

自由不等于没有约束、为所欲为,权利和自由的行使要遵循一定的规范,否则自由将化为泡影。

如果每个公民都享有不受限制的权利,那么无约束的权利便会相互抵触,从而使每个人的自由都失去保证。

试想,在一场会议上,如果没有关于讨论的秩序和程序方面的规范,人人放任发言,那么会议就会成为一锅粥,导致人人都无法实现言论的自由。

所以,权利和自由又总是在规范之内的权利和自由。

  从本质上看,人的自由状况与其所处的社会制度紧密相关。

因此,自由不仅是标志个体存在状态的范畴,而且是标志社会状态的范畴。

虽然近代资产阶级在实现公民的基本自由和权利方面做出了贡献,但自由决不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专利,而是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有益成果,亦是社会主义追求的价值目标。

不同社会所倡导的自由具有不同内容。

资本主义的自由只限于在政治和法律上保障公民基本权利不受干涉的消极形式自由;

而社会主义的自由内涵不仅包括政治权利和自由,而且包括使人人都有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权利和机会,它是一种积极的实质自由。

社会主义所倡导和追求的自由比资本主义所倡导和追求的自由要更为优越。

  马克思恩格斯曾深刻揭露过资本主义自由的虚伪实质。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所拥有的自由不过是在市场上出卖自身劳动力并任凭资本家剥削的自由。

由于被剥夺生产资料,工人没有任何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实质自由。

在社会主义以前的所有阶级社会中,自由和权利都只限于统治阶级内部,所谓自由只是单个集团所拥有的自由。

而在社会主义中,自由是指每个人的自由。

社会主义自由的内涵是要保障每个个体都有生存和发展自由。

马克思恩格斯所设想的未来社会是“自由人的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94页。

]这是社会主义自由的最高理想。

自由人的联合体就如同一场所有社会成员共同演奏的音乐会。

乐队中的每个人都想自由地实现自我,但只有在所有人都自由地实现自我的条件下才能奏出最和谐、最美妙的乐章。

如果某些社会成员的自由发展受到限制和阻碍,那么一切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就无从实现。

只有每一个个体都获得自由全面的发展,才能实现社会共同体的自由全面发展。

社会主义的自由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核心,是最广泛、最全面的自由。

  自由的价值与意义

  自由是马克思主义的终极追求。

马克思曾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提出过人类发展的三个阶段和形态,而这三个阶段正是以自由作为首要衡量指标。

最初,在生产力还不发达的自然经济社会,人或者盲目受自然规律限制,或者区从于他人的压制和束缚之下,既没有独立性,也没有自由,只有“人的依赖关系”。

而在第二个发展阶段,即资本主义社会,人虽然获得了形式的独立性,但却在私有制和商品经济体系中沦为资本、金钱、商品的奴隶,全面地依赖于物。

只有到了最高的发展阶段,即共产主义社会——那里生产力高度发达,人们共同分享社会生产能力和社会财富,才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自由个性,才能实现真正的自由。

根据马克思恩格斯的描绘,在共产主义社会中,人类超越了仅仅为生存、为外在目的而进行活动的不自由状态,每个个体都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需求、能力自由地从事活动,像马克思恩格斯所说的那样,上午打猎、下午捕鱼,傍晚从事畜牧,晚饭后从事批判,自由而全面地发展自身的个性和能力。

这种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内容的自由是马克思主义的终极价值目标。

  自由是社会主义的内在逻辑。

个体能否实现自由、实种何种程度的自由,在根本上取决于其所处社会的性质。

在资本主义条件下,人的自由受到多重因素的限制。

首先,生产资料私有制使工人受到资本家的和剥削和压迫;

其次,精细的现代分工体系使人片面化发展,人的各种本质、需要和能力由于狭隘的职业限制而遭到压抑;

最后,资本主义商品拜物教使人成为商品和金钱的奴隶,所有人都处于异化、不自由的状态。

社会主义最初正是在对资本主义社会普遍存在的压迫、片面化、异化等不自由现象的反抗中诞生的,并以共产主义的自由理想为前进方向,因此自由是社会主义内在固有的本质和要求。

如同恩格斯所说,“我们的目的是要建立社会主义制度,这种制度将给所有的人提供健康而有益的工作,给所有的人提供充裕的物质生活和闲暇时间,给所有的人提供真正的充分的自由。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北京:

人民出版社,1965年,第570页。

]社会主义不仅要消灭一切不自由的制度根源——生产资料私有制,而且要充分保证人们发展自由个性的物质和时间前提,为最终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做好准备。

  自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义,是“中国梦”的核心意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实现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人民的利益不仅仅只是物质生活的改善,更重要的是保证人民能够充分享有发展自我、自现自我的条件和自由,使每个人都能够自由全面的发展,都能享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

十八大明确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涵。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既需要保障人们所拥有的言论、思想等基本权利和自由不受干涉,又需要提供人们自由发展的资源和条件。

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所制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领域的各项改革,都是为了扩大人民的自由,使每个人都能有更大的权利、机会、能力并且在更完善的社会条件下来实现自己美好生活的梦想。

  自由是改革和发展的源头活水,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

改革需要创新,需要解放思想。

只有倡导思想自由,才能破除思想上的种种禁锢,从一切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教条主义和主观主义的桎梏中解放出来,真正做到与时俱进,不断推进和深化改革。

自由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的基本前提。

只有让人们自由地享有发展的机会和权利,自由地发挥自身的能力和特长,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才能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才有社会的进步发展。

自由也是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形成企业自主经营、公平竞争,消费者自由选择、自主消费,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的现代市场体系。

只有确保市场各方有充分的、正当的自由,才能形成健康活泼的市场经济体系,才能使各种生产要素充分发挥作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才有源源不断的内在动力。

  “自由”的现状:

成就与问题

  回顾历史,中国人民追求自由的道路是漫长而坎坷的,甚至经过了血与火的斗争,但同时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近代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深受外国列强的侵略和奴役,国家主权沦丧,人民的自由失去了起码的保障。

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为广大人民个人自由的实现提供了民族和国家基础。

新中国成立后,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废除了压迫人民的旧制度和旧习俗,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在经济上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在政治上实行人民民主专政制度,从根本上消除了阻碍全体人民享有自由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从此,中国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上追求自由和权利的新阶段。

改革开放时期,中国共产党提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破除了“两个凡是”的思想禁锢,倡导解放思想,极大地促进了思想自由,并带来一系列的制度和体制创新。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在经济上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自主经营、自主消费、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的现代市场体系,打破多年的封闭状态,与世界市场接轨,实行自由贸易。

在政治上确立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基本框架,不断完善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相关机制,使人民能够广泛地参与政治决策过程。

在法律上明确规定和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使广大人民都能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等政治权利和自由、宗教信仰自由、人身与人格权以及一系列社会经济、文化权利和自由。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突飞猛进,居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不仅解决了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使13亿中国人都能享有生存发展的基本权利和自由,而且不断完善社会建设,加大对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的支持力度,有效扩大了人民的社会、经济、文化权利和自由。

这一切,都为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终极目标奠定了牢固的基础。

  但不可否认的是,中国目前仍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然不少存在制约人自由和权利的因素,诸如发展水平有待提高,社会财富积累不够,社会制度和各方面体制不完善、旧的传统习俗和旧体制的残余等等。

总的来说,当前我国自由方面存在的问题包括:

社会建设相对滞后,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完善,产生了上学难、就业难、看病难、住房难等民生问题,未能满足人民实现生存发展自由的基本前提;

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城乡之间、区域之间、行业之间、居民之间差距过大,从而造成收入、就业、教育、医疗、住房等保障生存和发展自由的资源分配不平等,使一部分人无法享有自由生活自由发展的条件和基础;

民主法制尚不够健全,一些政府和执法机关尊重人权和公民自由的意识比较薄弱,在执法过程中对公民人身自由造成侵犯;

户籍制度影响公民的迁徙自由,特别是二元户籍制对农民自由的限制,不仅造成身分、流动的不自由,也使农民无法平等享有教育、就业等自由发展的资源,等等。

  促进自由的原则和途径

  马克思说过,“权利决不能超出社会的经济结构以及由经济结构制约的社会文化发展。

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05页。

]实现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核心内容的马克思主义自由目标,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不能脱离实际盲目求快,而要依据当前发展阶段的社会经济文化条件制定相应的权利和自由清单,逐步实现自由的终极目标。

  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是实现自由的实践基础。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现实条件。

只有生产力发展了,才能满足人们多方面的需要,培养和挖掘人多方面的能力和才干,形成普遍的交往体系,为人自由丰富的个性和全面自由的关系提供物质条件。

因此,要实现自由必须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前提。

只有不断发展生产力,扩大生产交往,让集体的一切财富充分涌流,自由的实现领域和实现程度才能得到拓宽和加深。

  促进自由是一项系统工程,既需要社会条件不断完善,也需要全体人民觉悟和素质的提高。

首先,自由的实现必须由制度来保障。

推进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改革,保证人民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

政治权利和自由不仅关系到人民的主体地位,而且影响公民其他方面权利和自由的享有,因此要扩大人民民主,并实现公民各项权利得到保障和不断发展基础上的民主。

其次,要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坚持依法执政,依法行政、依法办事,使宪法规定的公民权利和自由得到保障。

还要加强公民意识教育和宣传,树立社会主义权利、自由、民主和法治观念。

既保证公民的自由和权利得到尊重和保护,又保证公民自觉依法行使权利和自由。

  第二节平等:

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原则

  平等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大力倡导平等价值,促进平等目标的实现,对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有着重要意义。

  平等的内涵

  平等是现代社会的基本特征,是衡量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准,也是人类向往的理想价值。

人们向往和追求平等,首先要明确平等的内在意涵。

平等是什么?

平等是一种社会价值,是一种关于社会应当如何对待其成员的规范性价值。

具体而言,一个社会中的全部成员在特征、个性、能力、需求等方面肯定是千差万别的,但他们在作为人、作为社会主体的意义上是平等的。

社会应将每个人作为平等的社会成员来对待,确保每个人生存和发展的需求都受到同等程度的尊重和照顾。

这就是现代社会平等理念的基本意涵。

  虽然平等已成为现代社会的基本共识,但在现实生活中却仍然存在广泛的不平等。

这些不平等有的是由历史和社会因素造成的,比如家庭背景、教育机会、阶级、阶层等,有的是由自然、个人甚至难以描述的因素造成的,比如天赋、才能、勤奋程度、运气等。

倡导和促进平等,就是要对社会中存在的不平等,特别是由不合理、不正当的因素造成的不平等予以矫正和补偿,弥合人们在权利、机会、财富、生活前景等方面的差距。

  “平等”这一价值追求虽然自古有之,但平等的内涵却不是永恒不变的。

恩格斯告诉我们,平等的涵义随历史发展而不断变化着,不同社会不同阶级有不同的平等观念。

在最原始的、自然形成的公社中,平等只限于公社成员之间的平等,妇女、奴隶和外地人则不在平等之列。

在希腊和罗马的奴隶制时期,产生了自由民私人之间的平等,但希腊人和野蛮人、自由民和奴隶都处于不平等的地位。

而到了基督教封建国家,一切人的平等只意味着承认一切人在原罪上的平等,除此便只有封建社会森严的等级秩序。

在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过程中,现代资产阶级提出了现代意义上的平等要求,“一个国家的一切公民,或一个社会的一切成员,都应当有平等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447页。

]这一现代意义上的平等观念经过了几千年才成为某种自然而然、不言而喻的东西。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平等是社会主义的平等,它不同于近代启蒙意义上的资产阶级平等。

资产阶级的平等要求最初是在推翻封建社会的资产阶级革命实践中产生的,其内涵在于消灭封建特权和等级制度,使资产阶级拥有平等的政治权利和社会地位。

而无产阶级的平等要求则是在推翻资本主义的革命实践中产生的,其内涵在于消灭一切剥削和阶级,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使人民当家作主。

马克思恩格斯曾向我们深刻揭示过这社会主义平等与资本主义平等的本质差异。

资本主义平等只消除了政治和法律上的阶级特权,但容许经济上的阶级剥削。

这种平等只停留在表面和形式上,其下掩盖的则是有产者和无产者在财富、地位、生活前景等方面广泛而巨大的不平等。

社会主义平等则要求消灭阶级本身,消灭由阶级所造成的一切剥削和不平等。

阶级是造成不平等的深刻根源,所以恩格斯说,“无产阶级平等要求的实际内容都是消灭阶级的要求。

任何超出这个范围的平等要求,都必然要流于荒谬。

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448页。

]历史和现实证明,只有在社会主义社会才能真正消灭阶级,实现人民对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和对国家权力的共同支配。

就此而言,社会主义比资本主义为平等提供了更坚实的制度基础。

  平等既包括政治平等、经济平等、社会平等等不同层面,也包括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身分平等、资源平等等不同内容。

社会主义所倡导的平等不仅要求在政治、法律的层面实现人的平等权利,而且要求在经济领域里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实现实质的结果平等,使人民共同分享社会发展的成果。

因此,社会主义将比资本主义更真实、更广泛地实现平等,社会主义的平等价值比资本主义的平等价值更为优越。

  在社会主义的平等目标之上,马克思还向我们描绘了更高层面的平等追求,即共产主义的平等目标。

共产主义不仅消灭一切由阶级和剥削造成的不平等,而且还要能照顾到不同的人在天赋、能力和需求方面的不同,根据每个人的个性和需求进行分配,使每个人都能拥有最适合自己全面发展的资源和机会。

当然,共产主义平等理想的实现需要长期的发展和积累,如同马克思所说,“在随着个人的全面发展生产力也增长起来,而集体财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之后,——只有在那个时候,……社会才能在自己的旗帜上写上:

各尽所能,按需分配!

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05-306页。

]可见,平等是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追求。

  需要注意的是,社会主义平等并不是绝对的平均。

平等与平均是两个内涵不同的概念。

平均与差异相对,强调在分配时每个人得到均等的份额;

而平等则强调每个人拥有平等的权利和机会,并且在分配时用平等的尺度进行衡量。

比如社会主义按劳分配制度就是平等的集中体现,它以劳动作为统一的尺度来衡量收入分配。

社会主义倡导平等,并不表示要排除一切差别。

差别可以是正当的,当且仅当造成差别的因素是正当的。

比如勤奋工作的人比消极怠工的人收入多,或者贡献突出的人比无所作为的人得到更多奖励,等等。

这类差别是正当的,因为它并非由不正当的特权等因素造成,而是因人们不同等的付出和贡献而产生的正当差别。

  平等的价值与意义

  倡导并促进平等的实现,对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告诉我们,社会主义运动的根本目标在于消灭阶级,消灭剥削,使社会摆脱和超越资本主义制度造成的人压迫人、人剥削人的现象,让人民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共同支配国家权力。

因此,科学社会主义在诞生之始就将平等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邓小平再次强调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党的十八大提出,“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

这表明,无论在哪个时期,平等都已经内在地成为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

  平等是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基本条件。

马克思主义认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人民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

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

党的十八大强调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并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

要实现人民民主,就必须消灭阶级,使广大人民拥有平等的政治权利和社会地位。

如果人民群众不能平等地平等地参与政治生活,那就谈不上真正地当家作主;

如果社会隐性地被分为三六九等,那么人民的主体地位便成为空谈。

  平等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前提条件。

市场经济以身分平等和规则公平为基本前提。

不平等和特权只会造成弱肉强食、恶性竞争的市场风气,最终破坏经济秩序,影响市场经济的良性运行。

只有确保市场主体享有平等的权利、机会和地位,引入公平的竞争机制,才能形成健康良好的市场环境,激发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促进平等是实现社会公正的必经之路。

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

然而,当今中国社会发展不平衡,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行业之间、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已成为阻碍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因素。

缩小贫富差距,使广大群众能平等地享有社会发展的成果,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必要手段。

  只有实现平等,才能真正做到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和执政理念的集中体现。

十八大报告强调,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如果只有一部分人享受了社会发展所取得的成果,那还算不上符合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只有实现平等,确保人人都从改革和发展中受益,才能切实增进人民福祉,才是真正的以人为本。

  “平等”的现状: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为实现平等提供了坚实的制度基础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首先,建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

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平等地享有运用生产资料进行生产的权利。

公有制和按劳分配原则从根本上消灭了人压迫人、人剥削人的不平等现象。

其次,使人民成为国家和社会的主人,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了所有公民的平等地位,切实保证公民平等地享有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权利和机会。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结合中国国情的实际不断探索实现共同富裕的新道路。

中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了,要想真正实现共同富裕,必须首先解决贫穷和低效的问题,就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带动和帮助后富,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这种效率优先的思路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使我国经济水平大幅度提高,为平等的实现奠定了物质基础,但同时也产生了发展不平衡、贫富差距等消极因素。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改革成就的不断增多,中国共产党将工作重心置于平等的实现之上,通过切实有力的举措清除各种不平等因素,并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成果。

  缩小城乡差距。

上世纪90年代,党中央、国务院在国家财力有限的情况下,通过7年的扶贫攻坚,基本解决了全国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从此“三农”问题成为党和国家工作的重中之重。

通过在农村地区全面启动公路改造、电力设施建设、农产品市场建设等工程、加强农村义务教育和医疗保障、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等措施,提高了农村发展水平和农民的生活水平。

  促进区域平等发展。

根据邓小平同志“两个大局”的思想,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90年代末提出了“西部大开发”战略,使西部地区得到快速发展。

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继续深入地推进西部大开发,并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进一步缩小了区域发展差距。

  促进居民的收入平等、机会平等、身分平等、资源平等。

针对人民群众的衣食住行、教育、医疗等民生问题,党和国家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朝着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冶金矿山地质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