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晶硅生产企业安全技术指导书Word文档格式.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8383363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 页数:28 大小:1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多晶硅生产企业安全技术指导书Word文档格式.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多晶硅生产企业安全技术指导书Word文档格式.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多晶硅生产企业安全技术指导书Word文档格式.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多晶硅生产企业安全技术指导书Word文档格式.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多晶硅生产企业安全技术指导书Word文档格式.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多晶硅生产企业安全技术指导书Word文档格式.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8页
多晶硅生产企业安全技术指导书Word文档格式.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8页
多晶硅生产企业安全技术指导书Word文档格式.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8页
多晶硅生产企业安全技术指导书Word文档格式.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8页
多晶硅生产企业安全技术指导书Word文档格式.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8页
多晶硅生产企业安全技术指导书Word文档格式.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8页
多晶硅生产企业安全技术指导书Word文档格式.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8页
多晶硅生产企业安全技术指导书Word文档格式.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8页
多晶硅生产企业安全技术指导书Word文档格式.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8页
多晶硅生产企业安全技术指导书Word文档格式.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8页
多晶硅生产企业安全技术指导书Word文档格式.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8页
多晶硅生产企业安全技术指导书Word文档格式.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8页
多晶硅生产企业安全技术指导书Word文档格式.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8页
多晶硅生产企业安全技术指导书Word文档格式.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8页
多晶硅生产企业安全技术指导书Word文档格式.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多晶硅生产企业安全技术指导书Word文档格式.doc

《多晶硅生产企业安全技术指导书Word文档格式.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多晶硅生产企业安全技术指导书Word文档格式.doc(2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多晶硅生产企业安全技术指导书Word文档格式.doc

应委托具有化工建设(安装)资格的单位负责施工。

2.2总图功能分区与通道

2.2.1多晶硅生产企业总图布置应符合《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和《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规范》(GB50160-2008)、《化工企业总图运输设计规范》(GB50489-2009)的有关规定。

2.2.2建筑物的耐火等级和防火间距符合《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和《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规范》(GB50160-2008)的有关规定。

2.2.3厂区消防系统设计应符合《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的有关规定。

2.3.防火防爆分区与间距

2.3.1同一防火分区内有不同性质生产时,其火灾分类,应按火灾危险性较大的部分确定。

多晶硅生产企业火灾危险性分类和举例见附录A。

2.3.2氯化氢与三氯氢硅合成装置、多晶硅还原装置、还原尾气回收分离装置、四氯化硅氢化装置、电解水制氢装置、氢气罐区、氯硅烷罐区等有爆炸危险厂房的泄爆面积应符合GB50016-2006《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第3.6节要求。

2.3.3易燃易爆厂房内不应设置办公室、休息室。

如必须贴邻本厂房设置时,应采用一、二级耐火等级建筑,并应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3h的非燃烧体防护墙隔开或设置直通室外或疏散楼梯的安全出口。

2.3.4若专用控制室、中控化验室必须与设有氯化氢与三氯氢硅合成反应、四氯化硅氢化反应、多晶硅还原反应、电解水反应等生产设备的房间布置在同一建筑物内时,应用非燃烧体防火墙隔开和设置独立的安全出口,朝向爆炸危险区域的应采用防爆墙。

防火墙的耐火等级应为一级。

2.4贮存场所

2.4.1构成重大危险源的氢气罐区和氯硅烷储罐区应严格按照重大危险源的有关规定执行。

2.4.2所有氯硅烷罐区都应按照该罐区单个最大容积储罐配备备用储罐。

2.4.3所有甲、乙类液体的轻便容器(如桶、瓶)存放在室外时,应设置防晒棚或水喷淋(雾)设施。

氯硅烷贮罐区应设防日晒设施或其他降温设施,甲、乙类液体贮罐阀门冬季应有防冻措施。

储存氯硅烷液体,应选用压力储罐。

2.4.4厂区消防设施应按照《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建筑灭火器配备设计规范》(GB50140-2005)的相关要求配置。

2.5消防、防雷、防静电

2.5.1扑救四氯化硅、三氯氢硅、二氯二氢硅、一氯三氢硅、硅烷、等甲、乙、丙类液体应选用干粉灭火器。

生产作业场所应按GB50140-2005《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的规定根据火源及着火物质性质,配备适当种类、足够数量的消防器材,并定期检查,保持有效状态。

2.5.2生产作业场所的各类建、构筑物、露天装置、贮罐应设置防雷设施。

防雷措施及防雷装置应符合GB50057-1994(2002年版)《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的要求。

防雷设施应由有资质的单位进行设计、安装和监测。

2.5.3生产作业场所内可能产生静电危害的物体应采取工业防静电接地措施,应符合GB12158-2006《防止静电事故通用导则》的要求。

使用、贮存、输送、装卸、运输易燃易爆物品(各类溶剂、氯硅烷、导热油、产生可燃性粉料等)的生产装置(反应器、提纯塔、换热容器、贮罐、输送泵、装卸设施和过滤器、易燃液体、气体管道阀门等)、装卸场所以及产生静电积累易燃易爆的生产设施岗位都应有防静电接地措施。

各专设的防静电接地电阻值不应大于100Ω。

2.5.4在输送和灌装过程时,应防止液体的飞散和飞溅,以减少静电产生。

从底部或上部入灌的注入管末端应设计成不易使液体飞散的倒T形状或另加导流板;

或在上部灌装时,使液体沿侧壁缓慢下流。

2.5.5易燃易爆液体应从槽车等大型容器底部注入,若不得已在上部灌装时,应将注入管伸入容器内离其底部不大于200mm处,在注入管未浸入液面前,其流速应限制在1m/s以内。

2.5.6装运危险化学品的汽车槽车装卸作业时应配带阻火帽、静电接地链等设施,在装卸区应安装静电接地报警器,装卸作业按照先接地再作业的原则进行。

装卸工作完毕后,应静置2min以上时间,才能拆除接地线。

2.5.7氢气储罐区、氢气压缩机房等重点防火防爆作业区的入口处,应设置人体静电消除装置(接地裸露金属体如栏杆、金属支架等)。

2.6电气安全

2.6.1电解水制氢装置、氯化氢合成装置、三氯氢硅合成装置、氯硅烷分离提纯装置、多晶硅还原装置、还原尾气干法回收装置、四氯化硅氢化装置、氢气和氯硅烷罐区等爆炸性气体环境电气装置应符合GB50058-1992《爆炸和火灾危险环境电力装置设计规范》第2章的要求,硅粉仓库等爆炸性粉尘环境电气装置应符合GB50058-1992《爆炸和火灾危险环境电力装置设计规范》第3章的要求。

2.6.2电解水制氢装置、氯化氢合成装置、三氯氢硅合成装置、氯硅烷分离提纯装置、多晶硅还原装置、还原尾气干法回收装置、四氯化硅氢化等生产装置中的DCS过程控制系统应有ups备用电源,多晶硅还原炉冷却系统循环动力泵应有其它备用电源或冷却水备用水箱。

四氯化硅氢化、活性炭吸附和多晶硅还原或其他工艺采用直接电加热方式,应采取电气防爆措施,并符合GB50058-1992《爆炸和火灾危险环境电力装置设计规范》要求。

2.6.3电解水制氢装置、氯化氢合成装置、三氯氢硅合成装置、氯硅烷分离提纯装置、多晶硅还原装置、还原尾气干法回收装置、四氯化硅氢化装置生产装置、氢气和氯硅烷罐区等易燃易爆环境的电气设备和线路的安装和敷设应符合GB50058-1992《爆炸和火灾危险环境电力装置设计规范》、GB50257-1996《爆炸和火灾危险环境电力装置竣工及验收规范》。

2.6.4各种场所的电气设施防爆等级见附录。

2.7生产装置安全

2.7.1生产设备应具备基本安全功能,符合GB5083-1999《生产设备安全卫生设计总则》的通用安全要求。

锅炉、压力容器、及其压力管道、电梯、电动葫芦、供垂直运输物品的升降机、叉车等特种设备应当符合《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要求。

2.7.2建构筑物防腐应满足GB50046-95《工业建筑防腐蚀设计规范》的要求。

2.7.3生产工艺过程中接触氯硅烷介质的生产装置不宜采用304不锈钢材料。

2.7.4工业金属管道的材料、组成件的选用、布置应符合GB50316-2000《工业金属管道设计规范》的要求。

2.7.5工业管道的识别色、识别符号、安全标识应符合GB7231-2003《工业管道的基本识别色、识别符号和安全标识》要求。

2.8相关安全装置

2.8.1凡工艺上有放空的设备均应设放空装置,并定期检查其有效性。

用于易燃、易爆气体放空的安全阀及放空管,应至少将其导出管高出建筑物屋脊1.0m以上,不应将导出管置于下水道等限制性空间,以免引起爆炸。

放空管应选用金属材料,不应使用塑料管或橡皮管。

其中释放压力大于等于0.1MPa的放空管线应采用不锈钢材料。

放空管上应设有阻火器,应静电接地。

管口上应有挡雨、阻雪的伞盖。

2.8.2易燃易爆液体严禁使用玻璃管液位计。

2.8.3四氯化硅氢化反应器和导热油电加热器温度控制装置应有冗余设计,宜使用两套控制仪器,并定期校验。

氢化反应器及系统中的安全附件、安全保护装置、测量调控装置及有关附属仪器应完整、齐全、有效。

2.9安全标志

2.9.1多晶硅企业生产作业场所应按GB2894-1996(安全标志)的规定设置安全标志,或在建(构)筑物及设备上按GB2893-2001《安全色》规定涂安全色。

2.9.2生产作业场所的紧急通道和出入口,应设置明显醒目的标志。

生产作业区入口及其他禁止明火和产生火花的场所应有禁止烟火的安全标志。

2.10职业危害控制

2.10.1生产过程应严格控制粉尘、毒物的产生。

存在严重职业危害的作业岗位应按GBZ158-2003《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警示标识》的规定设置醒目的警示标识和中文警示标志。

2.10.2根据生产工艺和粉尘、毒物特性,采取防尘、防毒通风措施控制其扩散,使作业场所有害物质及粉尘的浓度符合GBZ2-2002(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规定。

多晶硅生产场所空气中主要有毒物质及粉尘容许浓度见附件B。

2.10.3产生粉尘、可燃性气体烟雾的作业场所,应设排毒或除尘净化的通风设施。

通风设施应有防爆措施,风机与电机应要求防爆隔爆等级。

通风空气不应循环使用。

2.10.4对于毒性危害严重的生产过程和设备,应设计可靠的事故处理装置及应急防护措施。

在有毒性危害的作业环境中,应设置必要的洗眼器、淋洗器等卫生防护设施,其服务半径应小于15m。

并根据作业特点和防护要求,确定配置事故柜、急救箱或个人防护用品。

2.10.5应从声源上控制生产过程和设备噪声,以低噪声的工艺和设备代替高噪声的工艺和设备。

2.10.6生产过程和设备的噪声应采取隔声、消声、隔振及管理等综合措施,使操作人员每天连续8h接触的噪声不大于85dB(A)。

作业场所噪声声级的卫生限值,应符合国家标准GBZ1-2002(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要求。

2.10.7当室内作业地点气温等于或大于37℃时应采取局部降温和防暑措施,并应减少接触时间。

在炎热季节对高温作业的工人应供应含盐清凉饮料(含盐量为0.1%~0.2%)。

2.10.8当室内作业地点温度近十年最冷月平均温度等于或小于8℃的月份连续三个月以上的,应设置采暖设施,设置采暖设施应符合GB50016-2006(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第10.2节的要求。

甲、乙类厂房和甲、乙类仓库内不应采用明火和电热散热器采暖。

2.11防护用品管理

2.11.1对作业人员应采取个人防护措施,配备专用的劳动防护用品。

不同岗位作业人员配用劳动防护用品及劳动防护用品质量性能应符合GB/T11651-2008《个体防护装备选用规范》的要求。

易燃易爆场所作业人员应配用阻燃、防静电、防酸碱的工作服、防毒口罩、工作手套等。

2.11.2生产作业场所应配备呼吸防护器以及其他应急防护用品。

呼吸防护器配备应符合GB/T18664-2002《呼吸防护用品的选择、使用与维护》的要求。

2.12过程自动控制设计安全要求

2.12.1系统DCS的操作站、控制器、通讯总线、I/O卡件等应当考虑冗余要求。

2.12.2提纯塔、三氯氢硅气化装置、还原尾气压缩机、氢化反应器等重要设备应根据其内部物料的火灾危险性和操作条件设置相应的仪表报警讯号,自动联锁保护系统或紧急停车系统。

2.12.3多晶硅生产装置中,采用DCS、PLC等执行监控的生产装置仪表电源应采用ups备用电源,其后备电池供电时间:

15min-30min

2.12.4氢气压缩机房、还原炉室、氯硅烷储罐区等区域内,应设置可燃气体检测报警仪。

氯硅烷罐区的区域内,还应设置有毒气体检测报警仪。

2.12.5易燃易爆装置内的保护管与仪表、检测元件、电气设备、接线箱、拉线盒等的连接作业,应当符合GB50257-1996《爆炸和火灾危险环境电力装置竣工及验收规范》的有关要求。

3、多晶硅生产作业安全

3.1工艺控制及一般规定

3.1.1企业应按照不同的多晶硅生产具体工艺及特点,根据本指导书制定岗位操作规程。

3.1.2多晶硅生产的工艺技术指标和中间控制指标应仔细核对、严格控制,重要的控制指标应设管理控制点。

更改指标应有相应的安全保障,并经技术负责人批准。

3.1.3加热设备、提纯设备、还原设备、氢化反应设备、HCL与TCS合成设备、制氢设备、干法回收设备、辅助设备(过滤机、离心机、各类泵、空气压缩机、通风机、电动葫芦)等生产设备的操作应按照安全操作规程进行。

3.1.4系统开停车基本指导书

3.1.4.1系统开车前应先检查并确认水、电、汽(气)必须符合开车要求,设备及其安全附件完好,各种原料、材料、辅助材料的供应必须齐备,合格,投料前必须进行分析验证。

3.1.4.2检查阀门开闭状态及盲板抽加情况,保证装置流程畅通,各种机电设备及电气仪表等均应处在完好状态。

3.1.4.3保温、保压及洗净的设备要符合开车要求,必要时应重新置换,清洗和分析,使之合格。

3.1.4.4必要时停止一切检修作业,无关人员不准进入现场。

3.1.4.5各种条件具备后开车,开车过程中要加强有关岗位之间的联络,严格按开车方案中的步骤进行,严格遵守升降温,升降压和加减负荷的幅度(速率)要求。

3.1.4.6开车过程中要严密注意工艺的变化和设备运行的情况,加强与有关岗位和部门的联系,发现异常现象应及时处理,情况紧急时应中止开车,严禁强行开车。

3.1.4.7必须编制停车方案,正常停车必须按停车方案中的步骤进行。

用于紧急处理的自动停车联锁装置,不应用于正常停车,加强与有关岗位和部门的联系。

3.1.4.8系统降压,降温必须按要求的幅度(速率)并按先高压后低压的顺序进行。

凡需保压、保温的设备容器等,停车后要按时记录压力,温度的变化。

3.1.4.9大型传动设备的停车,必须先停主机,后停辅机.

3.1.4.10设备(容器)卸压时,要注意易燃,易爆,易中毒等化学危险物品的排放和散发都应进入尾气处理系统,防止造成事故。

3.1.4.11冬季停车后,要采取防冻防凝措施。

3.1.5紧急处理。

3.1.5.1工艺及机电设备等发生异常情况时,应迅速采取措施,并通知有关岗位协调处理。

如仍不可控,或发生爆炸、着火、大量泄漏等事故时,立即启动应急救救援预案。

3.2三氯氢硅提纯

3.2.1提纯塔开车。

3.2.1.1应按照所开提纯塔的工艺操作规程(或作业本指导书)的要求操作。

3.2.1.2提纯塔进料前要确保所有相关设备、阀门、管道均已打压检漏吹扫合格,各种仪表监控装置经校验合格并正常投用。

3.2.1.3该提纯塔以及相关所有设备管道用高纯氮气置换合格(经检测后氮中氧小于5000PPm,露点小于-45℃)。

3.2.1.4应按照工艺技术操作规程的要求逐步开车,注意进料流量,升温升压速度,防止因为升压过快引起塔失去控制,发生事故。

在开塔过程中注意,冷热源的投入必须遵循“先冷后热”的原则,先通冷却介质,再通加热介质,在通入热源之间要先进料,应避免加热设备“干烧”的状况。

3.2.2提纯塔运行控制

3.2.2.1提纯塔运行中要严格按照工艺操作参数控制,不应超过所有参数的控制范围。

3.2.2.2提纯塔运行中如果出现泄漏时应立即采取停塔处理措施,停止加热,停止进出料,打开尾气阀门泄压,通入高纯氮气,防止因为泄漏出现着火爆炸等次生事故。

如果条件允许,可使用带压堵漏工具对泄漏部位进行封堵,否则待压力降低后将塔内物料倒出,高纯氮气置换,分析合格后再对泄漏部位进行处理。

3.2.2.3提纯塔运行中要精心观察各参数运行是否异常,定期对循环水ph值及系统压力进行检测,以确保在换热器泄漏时能够及时发现处理。

3.2.3提纯塔停车

3.2.3.1提纯塔停车时应遵循“先热后冷”的原则,当提纯塔所有进出料停止,与其他系统断开后,先停止热源,保持冷却水继续运转,待塔内温度降下来、塔压维持稳定后方可关闭冷却循环水。

停塔过程中应随时监视塔内压力和温度情况。

3.2.3.2提纯塔停塔后依据实际情况进行后续处理。

如停塔后不需检修且物料没有倒出,则要继续监视塔内各个参数,保证塔内各参数正常,且保持微正压;

如需要检修,则应把塔内所有物料倒出,高纯氮气置换合格后进行检修。

3.3还原尾气干法回收

3.3.1还原尾气干法回收系统开车。

3.3.1.1应按照还原尾气干法回收系统的工艺操作规程(或作业本指导书)的要求操作。

干法回收系统进料前要确保所有相关设备、阀门、管道均已打压检漏吹扫合格,各种仪表监控装置经校验合格并正常投用。

3.3.1.2所有相关设备管道先使用高纯氮气置换(经检测后氮中氧小于5000PPm,露点小于-45℃),合格后再使用高纯氢气置换,氢气置换合格(氢中氮小于5000PPm,氢中氧小于10PPm)后才可以进料。

3.3.1.3干法回收系统进料后,循环降温的过程中要加强现场巡检,防止因为系统温度降低造成的泄漏。

降温过程中严格控制降温速度,防止低于设备承受温度而发生的设备损坏。

3.3.2还原尾气干法回收系统运行控制。

3.3.2.1应按照还原尾气干法回收系统的工艺操作规程(或作业本指导书)的要求操作。

在干法回收系统运行期间,操作者要精心调整,确保各个参数都保持在正常范围内。

3.3.2.2正常运行时突然停水,停电,泵、压缩机、冷冻系统会立刻跳停,鼓泡淋洗系统压力会迅速升高,应立即开启鼓泡淋洗系统尾气阀门泄压,停止向还原系统供料,操作人员严密监控各个参数,一旦出现超压现象应及时泄压。

3.3.2.3氢气或物料泄露,应立即将泄漏部位与其它部分断开,利用尾气管道泄压,当系统压力低于氮气系统压力时,向系统内通入高纯氮气,降低泄漏物中可燃物质含量,避免发生着火爆炸等次生事故。

3.3.2.4运行中要定时对各个部分气体以及物料进行检测(成分、杂质),通过检测结果对控制参数进行适当的调整,以优化系统的运行效果。

3.3.3还原尾气干法回收系统停车

3.3.3.1应按照还原尾气干法回收系统的工艺操作规程(或作业本指导书)的要求操作。

3.3.3.2干法回收系统停车过程中,要注意各参数是否异常,特别是鼓泡淋洗系统和脱吸塔压力是否异常(不能超过系统设定压力),随时做好泄压的准备。

3.4四氯化硅氢化

3.4.1硅粉与触媒加料。

3.4.1.1应按照氢化系统和混料机的工艺操作规程(或作业本指导书)的要求操作。

3.4.1.2硅粉与触媒下料时应打开除尘装置,控制加料速度,防止固体粉尘飞扬。

操作者应佩戴相关劳动防护用品。

3.4.1.3加料完成后关闭活化干燥器加料阀门,并加上盲板(按AQ3027-2008要求),升压检漏合格后方可进行下一道工序。

3.4.2硅粉与触媒的活化干燥。

3.4.2.1应按照氢化系统和氢气加压净化系统的操作规程(或作业本指导书)的要求操作。

3.4.2.2进氢气前要确保所有相关设备、阀门、管道均已打压检漏吹扫合格,各种仪表监控装置经校验合格并正常投用。

3.4.2.3系统运行前要确保高纯氮气置换合格,(经检测后氮中氧小于5000PPm,露点小于-45℃)。

氢气置换合格(氢中氮小于5000PPm,氢中氧小于10PPm)。

3.4.2.4活化干燥过程中要严格按照触媒的升温曲线进行升温,升温过程要严格监控系统各参数的变化情况,升温速度不能过快,防止设备管道因为短时间内形变过大而造成的损坏。

所有电加热设备运行时必须确保有足量的气体流动,避免因为局部过热造成设备、管道发生泄漏。

3.4.2.5活化干燥过程中发生氢气泄漏着火时,要立即停止所有运行设备,切断氢气来源,及时通入氮气,利用各个尾气点泄压。

同时利用干粉灭火器、二氧化碳灭火器或氮气及时扑救。

3.4.3氢化反应过程运行控制。

3.4.3.1应按照氢化系统的操作规程(或作业指导书)的要求操作。

3.4.3.2进氢气前要确保所有相关设备、阀门、管道均已打压检漏吹扫合格,各种仪表监控装置经校验合格并正常投用。

3.4.3.3运行前应确保氮气置换合格(经检测后氮中氧小于5000PPm,露点小于-45℃),氢气置换合格(氢中氮小于5000PPm,氢中氧小于10PPm)。

3.4.3.4混合气预热炉附近等氢化系统关键部位,应按照《氢气使用安全技术规程》(GB4962-2008)安装氢气报警装置,按照《石油化工可燃气体和有毒气体监测报警设计规范》(GB50493-2009)安装氯化氢报警装置。

3.4.4停车氧化抽渣。

3.4.4.1应按照氢化系统的操作规程(或作业指导书)的要求操作。

停车时要遵循“先热后冷”的原则,先停止所有的加热设备,压缩机继续运转,当系统温度降至规定值之下,再停止降温设备和压缩机。

3.4.4.2停车后将系统内剩余物料倒出,压力卸为微正压,开始氮气置换。

氮气置换合格后(氮中氢小于5000PPm),将氢化系统与其他系统加盲板断开。

3.5三氯氢硅还原。

3.5.1三氯氢硅还原系统开车。

3.5.1.1开车应按照三氯氢硅还原系统的工艺规程(或作业指导书)要求进行操作。

3.5.1.2开车前要确保所有相关设备、阀门、管道均已打压检漏吹扫合格;

氮气置换合格(检验以氮中氧<

5000ppm视为合格);

氢气置换合格(检验以氢中氮<

1000ppm,氢中氧<

10ppm视为合格),氢气置换合格后系统具备开炉条件。

3.5.1.3还原炉装置区间、混合气体工艺管路室内输送区间的屋顶必须装置可燃性气体实时监测装置,经校验能监测出低浓度氢气(如氢气爆炸下限的1/10以下)等可燃性气体。

3.5.1.4应按照工艺技术操作规程的要求逐步开车,硅芯高压击穿时人员禁止触摸还原炉及与其相连的任何管路设施;

启炉成功后注意进料流量,升温升压速度的平稳控制,防止因为升压过快出现泄漏事故。

3.5.1.5开车过程中,现场巡检监护人员应携带移动式可燃性气体报警仪、防毒面具、防爆对讲机等,一旦检测到有泄漏状况,在采取自我防护措施的前提下,及时与中控室取得联系,并服从指挥,按照应急预案进行处理。

3.5.2三氯氢硅还原系统运行控制

3.5.2.1运行应按照三氯氢硅还原系统的工艺规程(或作业指导书)要求进行操作。

3.5.2.2建立巡检监测制度:

及时巡检炉内情况,并监测炉内压力,进出气温度压力变化;

适时检查还原炉连接电缆、接头等运行状况,防止过热烧红现象发生。

发现异常,按应急预案进行处理。

3.5.2.3定时进行巡检,记录工艺运行参数,并比照前后运行参数,防止系统出现异常。

3.5.3三氯氢硅还原系统停车。

3.5.3.1按照三氯氢硅还原系统的工艺规程(或作业指导书)要求进行操作。

3.5.3.2还原炉停混合气后,应先通氢气进行置换,硅棒断电后,应待还原炉出气温度降低至100℃以下再通入氮气进行置换,使氮中氢在氢气爆炸下限1/10以下。

3.6危险化学品运输、装卸作业

3.6.1危险化学品运输

3.6.1.1危险化学品运输应具有运输危险化学品货物经营资质,应专车专用,应设有车辆消防安全设施,并有明显标志。

3.6.1.2汽车运输、装卸危险货物作业应符合JT617-2004(汽车运输危险货物规则)、JT61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广告传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