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建筑话题5设计的方法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384182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581.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公共建筑话题5设计的方法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公共建筑话题5设计的方法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公共建筑话题5设计的方法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公共建筑话题5设计的方法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公共建筑话题5设计的方法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公共建筑话题5设计的方法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公共建筑话题5设计的方法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公共建筑话题5设计的方法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公共建筑话题5设计的方法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公共建筑话题5设计的方法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公共建筑话题5设计的方法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公共建筑话题5设计的方法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公共建筑话题5设计的方法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公共建筑话题5设计的方法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公共建筑话题5设计的方法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公共建筑话题5设计的方法Word文档格式.docx

《公共建筑话题5设计的方法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公共建筑话题5设计的方法Word文档格式.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公共建筑话题5设计的方法Word文档格式.docx

初看起来,好像只有陌生人才会感到困难――因为熟悉一栋建筑的人能够找到他周围的通道,不管这通道设计得多么糟糕。

然而,心理学理论指出,通道的布局杂乱无章,对熟悉建筑的人产生的影响几乎同对陌生人一样严重。

我们可以设想,一个人每次要到某个目的地去,他头脑里总得带着类似地图或说明之类的东西。

于是就产生这样的问题:

他得花多少时间想着这张地图和目的地呢?

如果他花很多时间注意路标,盘算下一步该往哪走,他的时间就全被占满了,没有功夫去沉思、默想和考虑问题。

我们可以由此得出结论,任何一种环境,只要它需要人们不断注意它,对于陌生人不好,对于熟悉的人亦然。

一个好的环境是使人不需劳心费神就一清二楚的。

怎样才能使环境易于为人了解呢?

是什么使环境令人晕头转向呢?

让我们设想一下,有人到一个大楼里面找某人的住址。

设此住址为A。

去找A的人若不是在他出发的地方碰巧可以看到A,就不能直接找到A。

他走这一趟得经过好几个步骤,每一个步骤都只是到达暂时的中间目的地,又是下一个步骤的出发点。

譬如说,先经过大门,接着到了左边的第二个院子,然后到了院子里右边的拱廊,再下一步走过第三道门。

这些步骤就是这个人头脑里的那张地图。

如果绘制出这样一张地图很容易,那你就很容易找到大楼周围的通道。

如果这并不容易,那你找起路来就难了。

你头脑中的地图是这样起作用的

因为地图使你弄清区域的大小范围,它很有用。

(在上例中首先是区域即建筑本身,其次院落,其次拱廊,再其次就是房间,即目的地)。

地图给你指出最大区域的入口,从该入口到下一个大区域的入口,等等。

你一次作出一个判断,而你所作的每一判断都缩小建筑中尚待寻找的范围,直到最后你把范围缩小到你要寻找的特定住址为止。

看来有理由这么说:

任何一张通过一个建筑群的实用地图必定具有这种结构,而任何你不能绘出这类地图的建筑物,会使你住在里面感到晕头转向。

这可以凭直觉来证实。

我们的结论是:

为了使人清楚,一个建筑群体必须遵循三条规则:

1.有可能识别建筑群体内各区域的布局,这些区域中最大的一个是整个群体。

2.每个区域都有一个主要的流通空间,它直接从入口处通向该区域。

3.任何一个区域的入口都直接通向另一个比它更大的区域的流通空间。

最后我们强调,这些区域每一级都应该有一个名字;

而这又要求这些区域规划整齐,做到名副其实,使人了解冠有那个名称的区域由何处起始又终止于何处。

但它们必须具备充分的心理学上的内容和实质,才能使它们在人们的心里起到区域划分的作用。

因此:

巨大的建筑物和小建筑群体的布局应能做到:

人们经过一系列区域,每一区域都有一个入口,随着人们通过入口,从一个区域走到另一个区域时,这些入口一个比一个小,最后到达里面某一个地点。

规划这些区域时,务必使其中每一个都便于命名。

这样,你只要告诉一个人经过哪几个区域就能告诉他往哪里去。

PATTERN120路和目标

只有在道路计划与人们行走过程一致时,它看上去才似乎是正确合适的。

而人们的行走过程比想象的更要难以捉摸。

从根本上说有这样三个互补的过程:

1、你沿路行走时你会在环境中审视中间的目标-也就是沿路你能看到的远一点的点,或多或少你总试图沿着直线行走到达这些点,自然地出现了这样的结果,你想把角部切去而走斜的路,因为你现在的位置和你选定的点之间已经存在了这些直线的路。

2、这些中间的目标会不断变化,你越往前走,在角的周围看到的目标越多,如果你总是沿着直线走向前面的点,那么前面的点也总在变化。

你实际上会沿着一缓慢的曲线运动。

3、正因为你行走时不想总变化方向,所以你应该这样来安排行走的路线,寻找临时的目标,沿直线走向这个目标,走近时再寻找下一个目标,……

设计小路首先在有趣的自然景点处设计目标,然后以小路把这些目标相互联系起来,目标间的路可能是直的,也可以是稍微弯曲的,小路的铺地在目标周围放大,目标之间的距离不应大于几百英尺。

“下一个人的原则”:

正是因为不可能全面革新一个地点的大多数特征,所以必须回顾过去的成就。

历史上最完美的基地都是这一类漫长过程的产物。

设计者应该意识到的一点是:

我们通常是在前人的后面,继续塑造环境,因此需要考虑和尊重前人。

前者也许是好的,也许是差的,但无论如何对怎样处理已有的环境都要作出慎重抉择。

佛罗伦萨亚南泽塔广场

该广场的第一位设计者设计了右侧的育婴堂,它建成于1427年;

第二位设计者肯定了前者创造的形式,决定与之和谐,采用了相同的拱廊,因为是教堂建筑,只做了些不同的处理,教堂完成于1454年;

第三位设计者终于决心不表现他自己,而随从第一人创造的形式,最终构成了一处完美的广场,它完成于1629年。

在202年期间,先后三位设计者却和谐地共同塑造了同一个城市空间。

当然这个例子并不意味着后者必须要采用与前者相同的形式。

其实质在于重视评判前者,并使前后有协调的关系。

“正是下一个人,他要决定是将第一个人的创造继续推向前去还是毁掉。

2、设计的着手点:

复杂问题的分解:

面对复杂的情况,设计师有理由作出反应,将问题分解成各个部分。

分别解决然后合并形成成果,达到整体的方案,又对各部分问题作出反应。

第一种分解方法-模块划分,是将基地划分成小的部分,通过模块(Modules)的不断重复组合形成整体;

第二种分解方法-按考虑问题的方面划分,是分别考虑设计的不同方面,其中每个方面都涉及整个基地。

(活动场所、交通组织、感觉形态)

强调某一个方面:

设计师从某些特定意图入手制定优化方案,同时以某种习惯的或最低限度的方式满足其它准则的要求。

(人车分流)

从基本功能入手:

首先抽象出环境的“基本”功能,然后开发一种最能适合总功能的形式,最后将这种理想形式加以修改,以适应其他功能和限制条件的要求。

(商场-购物)

从环境本身中寻找线索:

针对难点、矛盾和潜在可能性,认清问题,进而构想理想的解决办法。

探索手段:

设计师开始施展可以利用的手段―包括形式的、技术的和体制的――看一看从中引发出什么结果。

对事物可能的使用进行思路开阔的调查,是通向创新的平坦大道。

引出结果:

预测未来。

3、设计概念

设计者对整个设计项目的观点会形成一个基本概念,这种概念不一定会说明该设计将采用何种形式,最重要的是,它表达出整个设计背后的理念,让该设计有方向、有组织。

概念可以通过许多形式来呈现,包括图表,图形及文字。

文字:

奈尔维(JeanNouvel)

设计师与其他各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员作深入的讨论之前,绝不轻易下笔,只有当整个设计的概念得以付诸具体的描述,清楚地呈现出来,才开始着手绘制成图,这种设计的进行方式对设计的发展范围有一份深厚的认知,更蕴含了丰富的想象空间。

东京歌剧院设计竞赛

图形:

门德尔松(ErichMendelsohn)

先提出一个视觉上的基本概念,迅速地描绘出外形。

这份素描的力量不在于正确运用了透视,而在于它的线条展现出表现派风格的基本要素,从某些方面看来,整个素描的概念包含了建筑的剖面。

波茨坦爱因斯坦天文台

阿尔托(AlvarAalto)

运用少许线条表现出整个设计平面的主要形式;

随意的线条却蕴含着整个设计的基本特质。

设计师在随手一画中寻找弧形正面的明确外形,这正是整个设计过程中捕捉最重要的一刻。

不来梅那伍瓦尔公寓

图表:

霍华德

草图只提供各种建筑物相对关系,对城市实际的形体则没有丝毫的表现。

巴瑞尔(BParer)和欧文(RUnwin)的维尔文田园城市就是以霍华德的图表为基础。

田园城市

确定形式

在设计过程的某一点上,基本概念会以具体的形式将整个设计表现出来,但是设计者如何才能得到这个形式呢?

功能、结构、类型、组合方式、背景环境。

二、设计方法论

人类现代生活内容越来越丰富、复杂,从而为满足现代生活需要的建筑系统,无论在空间类型上、数量上、质量上都在迅速变化,也越来越趋于复杂。

显然,单纯沿用以建筑师个人经验、直觉、判断与灵感为主的传统建筑设计方法已无法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

在20世纪60年代初期,西方建筑界已有一批有识之士意识到建筑师个人能力的局限与日益复杂的建筑设计问题之间的矛盾,并且开始试图将现代科学技术的新方法和人文科学成果渗透入建筑领域,以求建筑设计方法的更新换代,这就形成了20世纪60年代的所谓设计方法运动。

设计方法运动的成果的确给传统的设计方法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并为建筑设计、建筑评价甚至建筑表现都带来了新的方法和手段。

但是,它并未能象预想的那样探寻到一种理想的、能适应现代条件下的设计新方法,而对设计方法的探讨却从此方兴未艾,建筑设计方法论也应运而生,并逐渐发展为一门以设计方法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相对独立的学科,构成了西方当代建筑理论的一部分重要内容。

西方的设计方法论从诞生至今虽然时间不长,但是却走过了曲折的发展道路,包含了以不同哲学态度、不同科学理论为依据,以不同问题为侧重点的种种研究,并且,它已对西方的建筑设计实践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

(一)、设计方法运动的产生

1、从无意识设计到有意识设计

亚历山大在他的关于设计方法的早期名著《论形式的合成》(1964年)中,区分了原始的、民间的建造过程与职业建筑师的设计活动,称前者为无意识设计,后者则为有意识设计。

没有建筑师介入的建造过程建筑师作为“翻译者”介入的建造过程

无意识设计:

在无意识设计中,工匠对所需要的结果没有存在主观的事先设想,严格地说,它并不包括一种设计活动。

这是一种工匠按传统做法进行营建的过程,工匠在此过程中并没有在建造成果中有意识地介入其主观因素。

当然,在漫长的时间内也会对原有类型进行微小的改动,它通过相当长的时间根据环境的变化自发地调整而最终完全适应于需要,这种建造方式比较适合于设计问题多年保持不变的情况。

有意识设计:

而有意识设计是一种有着与众不同意图的设计,在这个设计过程中,个人的主观因素有意识地介入了设计问题与设计结果之间。

自然,这样的设计活动必须是由一些职业训练过的建筑师来进行。

职业建筑师从工匠中分化出来的现象源于一种社会需要,当社会经受了突然而迅猛的变化时,人们的生存活动变得丰富多样,建造过程所依赖的物质技术也多样化、复杂化,设计问题便不再是静态的、持久不变的问题了;

工匠式的建造过程难以适应,不可避免地让位给职业建筑师的有意识设计。

那么,从无意识设计到有意识设计的变化中,在设计的方法、手段上如何表现出来呢?

也就是说,什么使得无意识设计可能成为有意识的呢?

这里,可以引进一个我们非常熟悉的概念-模型。

建筑师是借助于模型来认识设计问题并进行设计活动的。

模型,在这里是指任何可预先构筑的有关设计问题或设计设想的类似物或同形。

从设计历史的长河上看,设计模型随着逐渐进步的模拟、抽象能力和模型化范围的不断扩展而变得丰富多样。

几千年前,古埃及的雕刻家已经开始利用几何网格进行工作,这个时候也已有了设计图,维特鲁威隐约描述过的模度原则在古典时期的建筑中已高度发展和广泛运用;

从历史记载和残存物中,我们也可以知道一些实体模型已在古代开始运用;

透视原理的发明则又为设计者提供了一种更为“逼真”的三度空间的绘图模型。

从文艺复兴到19世纪,建筑的发展也可以看成是新的模型给予了设计者以开发利用概念的新能力。

古埃及雕刻家利用几何网格进行创作一张古埃及的设计图(公元前2100年)

文艺复兴时期一座教堂设计的透视图

在无意识设计中,工匠没有预先对设计问题有所认识,也缺乏对设计成果的构思活动,这里所谓的设计是与建造过程混合为一的,而在有意识设计中,建筑师为了进行构思并获得满意的设计成果,就必须借助于模型,因为,这个设计过程包括设计者对现实问题的认识与思维,这就要将现实世界中的问题模型化、抽象化;

再者,设计活动是在真正建造实物之前进行的,建筑师不得不用一种模型方式来进行设计并表达他的设计意图和构思。

因此,在当今建筑师的设计活动中,模型的作用是不可缺少的,而设计者能利用的模型的性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所能达到的构想和成果,模型的局限将会表现为设计的局限。

自然,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设计者可以利用的模型将越来越多;

与此同时,设计者所面临的任务也越来越复杂,需要更多样、更有力的模型帮助设计者认识和完成他们的设计任务。

现代模型的分类与用途

“方法”一词源于古希腊,它原来由“沿着”和“道路”组成,表示研究或认识的途径,从理论上或实践上为解决具体课题而采用的手段。

建筑设计方法,可以简单地定义为建筑师把现实设计问题转化为解决结果的过程中所借用的模型和手段等等的总和,从前面对设计历史发展的简要回顾中不难发现:

设计的历史发展包含了模型的历史发展,而模型的发展可以说是方法的一种发展:

而有意识地使用各种模型、方法来认识现实问题并进行构思设计结果,正是有意识设计的待征。

2、以绘图为主要模型的设计方法

建筑设计活动从无意识设计发展为有意识设计,一开始就使用模型,有一定的方法。

然而,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设计方法仍停留在依赖建筑师个人直觉、灵感和经验基础之上。

17世纪自然科学的发展相继带来了观察、实验、分析比较和归纳等等新方法,但它们对建筑设计方法影响却很有限。

其原因之一是在相当长一段历史时期内,建筑主要被视为一种艺术,从而方法也是在艺术准则支配之下。

巴黎艺术学院的建筑观就是一种典型,它认为建筑设计主要是一种构图工作。

学院派把建筑平面的设计也视为在网格上进行构图

绘图是一种视觉抽象的模型,这种最古老的设计模型至今仍然是当今的建筑设计方法中凭借的主要模型。

在现代设计方法论最初形成的时候,西方的建筑界普遍所用的设计方法是一种几乎将绘图作为唯一设计模型的方法,也就是在沿用有悠久历史的方法。

琼斯(J·

Jones)在1970年曾概括了这种方法的优势和局限。

他说:

设计者在作图中进行设计,有很大的处理自由,他能替换解答的局部,并且可直接看到其含义,然后他可以持续这种作图再作图的过程一直到他所能见到的所有问题都得以综合的解决。

这一过程使得设计者能在一个设计任务中比民间的过程更易做出根本性的变化与创新。

但是,这种设计方法因模型的局限也有它的缺陷,它很可能使设计者的注意力集中于外表的处理和构图手法,通常集中于实体关系的组合,设计者往往会忽视不能由视觉显现的设计因素,比如,他不能借助于他的图纸看到诸如“与新的住宅形式有关的社会问题”这样的因素。

如果社会依然处于一种较为静态的、不复杂的阶段,如果建筑师与使用者还保持着一种直接联系的关系,如果建筑方式依旧按照常规旧习,如果设计还能有相应于社会的预测力的话,也许这种传统的以绘图为模型的设计方法还不需要改进。

然而,十九世纪中叶以来,新的建筑类型、新的材料与技术手段以及新的团体业主的日益增加已经逐渐改变了上述条件,传统的设计方法的局限性也渐渐突出。

建筑师与用户的关系疏远

恰恰正是在19世纪中叶,伟大的理性主义者维奥列特·

勒多克(Viollet·

le·

Duc)提出了方法的问题。

他在《论方法》一文(1872年)中论述到,如果没有方法“随着我们的物质与智力财富的增长,我们实际上只能得到困窘与混乱;

我们的富裕将会是一种绊脚石。

我们获得的知识越多,就需要越强有力、越准确无误的判断来使得这些知识实际上可获得并应用。

并且,更有必要的是根据严格的原则区别分类。

”方法的问题已很明确地提出来了,与此同时,这位理性主义者也提出了一种解决方案。

他认为,设计方法需要注意细致的安排“一种适当的建筑方法的选择,不仅在实用上而且在表现上适当注重材料的性质,”并且最后“把这种表现纳入一种统一和协调的准则中,即一种尺度、一种比例系统、一种装饰方法……。

这里,可以看出勒·

多克倡导寻求一种适当的新方法,并且也描述了它必须达到什么的同时,却并没有提出一套完整的新方法体系;

他所强调的重点是确切理解建筑手段和材料的使用。

他的这种强调深深影响了20世纪初形成的一场轰轰烈烈的新建筑运动。

这场遍及整个西方建筑界、影响了全球的建筑运动,的确改变了传统的建筑观,在设计方法上亦注入了新的、理性分析的成份。

但是,从根本上来说,它没有本质改变建筑设计主要依赖建筑师经验、直觉、灵感和判断力的状况;

一些建筑大师的作品甚至几乎成了完全在表现个人随心所欲的想象力,或者成了体现个人准则的媒介,建筑设计方法仍然还是一种以绘图为主要模型的建筑师个人进行创造的方法。

因此,这场如火如荼的新建筑运动并没有根本上解决建筑界出现的方法问题;

而与此同时,由新科学、新技术、新材料和新的社会需要所产生的问题却在迅猛增加。

其原因是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社会出现了史无前例的新科学、新技术的高度发达以及社会环境的重大改变。

这些发展与变化给建筑界造成的局面比现代建筑运动形成时期更为复杂;

建筑的综合性与复杂性,施工技术上要求的高度精确性和高效率,社会、自然、文化诸要素的多维性与高度变化性等因素使传统设计方法中建筑师个人能力的局限性成为一个致命的弱点,方法与现实问题的矛盾已经相当突出。

于是,在60年代初期,利用新科学、新技术的成果探求设计方法的现代化以适应新的社会需要的研究浪潮掀起了。

这种研究所追求的总目的是力图克服传统方法的局限,摆脱过去那种仅仅依靠个人智力上的随意性和精神上的主观性的方法,转而依靠科学的方法与工具,从而把设计过程物质化(定量分析)、外延化(图式思维)、开放化(群众参与)、科学化(合理设计),这样就形成了西方设计方法论的雏形,它也被称为设计方法运动。

3、新科学与设计方法论

一方面,新的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技术科学的迅速涌现是促使设计方法论形成的原因;

另一方面,这些新科学又为设计方法论的探讨提供了崭新的思想观念、理论基础、科学依据以及许多具体的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技巧。

从思想观念上看,50年代新科学的产生无不引起旧有观念的变革。

比如,系统论的提出,使人们有了一种新的方式去看待世界。

把所研究处理的对象视为一个系统看待,把它们看成是由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诸部分构成的有机整体-这一系统论的基本思想使得人们能从整体与要素之间、整体与外部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联系中综合地考察问题,从而达到最优地处理问题。

从建筑领域来看,系统论的思想促使传统的建筑观的扩展与深化,使建筑师有了新的高度看待建筑,把它视为人、建筑、环境这个大系统中的有机组成部分,这样建筑的涵义更为丰富,它不再是孤立静止的人造物了。

对建筑的重新审视显然也会促使对建筑设计方法的新探讨。

同样,大量新兴的人文科学的涌现也深深影响了设计方法论研究。

在方法论研究中不仅包括了把设计方法作为一个应用于具体设计行动过程的方法为目的探讨,而且还包括对设计活动的主体-建筑师的研究。

如他们如何进行设计活动的思维,如何作出决策及如何进行创造过程等;

这一方面的内容也是设计方法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方法论这一方面的研究,许多新兴的人文科学如创造学、现代心理学、行为科学、现代认知科学等等都起了重要作用。

此外,西方二十世纪变化多端的哲学也直接影响方法论的发展,从不同哲学观点为出发点、以不同问题为侧重点的研究构成了西方设计方法论研究中的不同分支与不同流派。

新科学对具体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提供了许多新方法、新手段。

这些也直接影响了设计方法的更新。

在设计方法论初期所涌现的许多设计新方法几乎都是把现代科学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新方法直接引人建筑设计方法中的产物。

图所示是应用新数学的图解来解析赖特的三个住宅设计方案的平面关系;

这种图解与平面图可互相转换,从而提供了用数学模型分析表达建筑平面布置的一种形式。

用数学语言来表达分析建筑有利于引用现代科技手段如计算机来定量地处理设计问题。

用新数学的图解可分析赖特的三个住宅方案的平面关系

B-卧室,C-停车,D-餐厅,E-入口,F-家庭室,J-浴室,K-厨房,L-起居室,O-办公,P-水池,T-平台,Y-庭院

现代人文科学也为设计中把人与环境的关系模型化提供了新的理论框架。

著名的建筑学家C·

亚历山大正是把现代环境心理学中人与环境关系的一些原理与建筑设计的经验结合起来,提出了引人注目的新的设计方法的。

综上所述,新科学、新技术在促使设计方法论产生的同时又深深影响着设计方法论的发展。

这里,可以给现代西方的设计方法论下一个概括性的定义,设计方法论是相当广泛和一般意义上的建筑设计准则、实践与程序的研究,它所涉及的中心问题是设计是怎样进行的和如何处理设计过程;

它包括对设计者如何进行工作和思考的研究,为设计过程建立适当的结构和新的设计方法等等。

(二)、建筑设计方法论

1、初始

设计方法论的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

1962年莫里斯·

爱斯莫出版《设计入门》一书,概括出问题解决过程:

①分析,②综合,③评价和决策,④优化,⑤修改,⑥补充;

并认为一个完整的设计过程可以包括几个解决问题的过程。

1962年9月在伦敦皇家学院召开的第一次设计方法会议以及1963年关于此次会议文集的出版一般被认为是设计方法论研究的开端。

三阶段的模式:

在这次会议中,许多学者把一种三阶段的过程作为设计方法的中心。

三阶段为:

①构思,②现实化,③交流;

或①分析,②综合,③评价。

三阶段的模式成为了设计方法论初始阶段探讨设计方法的基础,许多人把设计过程与一个决策过程等同。

例1:

阿舍尔(L·

Archer)的设计模型(1963年)

2、第一代方法-“系统化”时期(1962年-1968年)

将系统论方法直接引入设计领域,提出种种设计过程的模型,试图以问题解决的新方法以及运筹学为基础,重新组织设计过程

系统设计方法-琼斯(J·

Jones)

把逻辑推理与想象活动用外在手段分开进行。

(1)分析阶段:

把所有设计要求列表并且精简归类为完整详细的设计要求书。

步骤为:

①设计因素罗列,②设计因素分类,③进一步收集信息,④分析设计因素的相互关系,⑤制定设计要求书-性能说明书(PerformanceSpecifications)。

(2)综合阶段:

为每项性能说明找到解答,并将这些解答尽可能不折衷地综合成一个总的解答。

①创造性思维,②寻找部分解答,③部分解答的综合。

(3)评价阶段:

评价所有设计解答满足设计要求的程度,并选定设计方案。

琼斯认为:

传统的,凭经验判断的评价方法不适应复杂的设计问题,应引入更为科学的方法,如统计学的方法、运筹学的方法以及一些新手段如模拟、模型、计算机技术等。

设计因素的关联矩阵

相关决策域分析法-拉克曼(J·

Luckman)

基于运筹学的理论,将设计过程定义为一种决策的过程,而设计过程的基本模式也是分析、综合和评价三阶段。

但是,设计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完整的线性的过程,而是要不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