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八年级上语文六单元导学案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838653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38 大小:56.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版八年级上语文六单元导学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语文版八年级上语文六单元导学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语文版八年级上语文六单元导学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语文版八年级上语文六单元导学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语文版八年级上语文六单元导学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语文版八年级上语文六单元导学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8页
语文版八年级上语文六单元导学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8页
语文版八年级上语文六单元导学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8页
语文版八年级上语文六单元导学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8页
语文版八年级上语文六单元导学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8页
语文版八年级上语文六单元导学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8页
语文版八年级上语文六单元导学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8页
语文版八年级上语文六单元导学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8页
语文版八年级上语文六单元导学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8页
语文版八年级上语文六单元导学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8页
语文版八年级上语文六单元导学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8页
语文版八年级上语文六单元导学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8页
语文版八年级上语文六单元导学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8页
语文版八年级上语文六单元导学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8页
语文版八年级上语文六单元导学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8页
亲,该文档总共3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语文版八年级上语文六单元导学案Word文件下载.docx

《语文版八年级上语文六单元导学案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版八年级上语文六单元导学案Word文件下载.docx(3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语文版八年级上语文六单元导学案Word文件下载.docx

导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学习按照一定顺序组织材料和抓住事物特征,用鲜明生动的语言写景状物的方法。

2.体会本文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艺术特色。

3.了解“如”“若”“似”的不同用法及“以”“为”在文中的用法。

4.积累文言知识。

过程与方法目标:

1.讨论了解作者借景抒情的写法。

2.背诵课文,积累文言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山水的感情和豁达的胸襟。

导学重点

背诵及体会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

导学难点

树、石、水、鱼特点及对它们的准确描写。

导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

导学时间:

2课时

导学过程

第一课时

1.由“唐宋八大家”中的“韩流”导入。

2.简介作者,背景,解题。

柳宗元:

字子厚,河东人,唐代中期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

曾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活动,任礼部员外郎。

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

他在政治上不得志,心情抑郁,所以就以游山玩水,欣赏大自然风光来排遣内心的愁闷。

他在永粥发现了许多风景佳丽的地方,记下了其中的八处名胜,成为我国古典文学散文史上颇有名的《永州八记》。

《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

作者寓情于景,抒发谪居生活的清寂苦闷、抑郁忧伤之情。

他所写的游记散文,往往借景抒情,以寄托自己政治上不得志的悲愤。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3.生初读课文,圈出生字、生词。

4.师范读课文,生轻声跟读,并补充。

5.师生共同疏通文意。

(1)古今异义。

去:

(古)离开 

(今)前往,到某处

怡然:

(古)静止不动的样子 

(今)痴呆或深思的样子

小生:

(古)年轻人 

(今)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

(2)一词多义

以:

①全石以为底(介词,用)

②卷石底以出(承接,“而”不译)

③以其境过清(介词,表原因)

为:

①全石以为底(动词,当“作为”讲)

②为坻,为屿,为堪,为岩。

(动词,“成为”)

清:

①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形容词,清澈)

②以其境过清(形容词,冷清)

可:

①潭中鱼可百许头(副词,大约)

②不可知其源(助动词,能够)

差:

①参差披拂(形容词,长短不一)

②其岸势犬牙差互(动词,交错)

(3)翻译

①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③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4)判断。

“若”“似”“如”都可以用来打比喻,但有时不一定是打比喻。

试分辨下列句子哪些是比喻,哪些不是。

①闻水声,如鸣佩环。

( 

) 

②皆若空游无所依。

③似与游者相乐。

④天涯若比邻。

课堂练习

1.读,背。

2、翻译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写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过程

1.齐读课文,把握课文大意。

第一段:

写发现小石潭及小石潭的景物。

第二段:

写潭水清澈,游鱼活泼。

第三段:

写作者探究到小石潭的水源及潭上的景物。

第四段:

写作者对小石潭总的印象和感受。

第五段:

记下与作者同游小石潭的人。

2.赏读课文。

(1)文中哪些句子写了“石”?

请说明理由。

点拨:

文中描绘的景物无不浸透着“石”的气息。

“全石以为底”,“卷石底以出”说明“潭”的的确是个“石潭”。

“如鸣佩环”形容声音嘹亮,说明“石潭”的不一般。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写出了翠蔓附石而形成的优美形态。

“影布石上”借印在石上的鱼影表现水的清澈透明。

“凄神寒骨”不尽是石的冰凉,不容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忧伤、悲凉的心境。

(2)文中哪些句子写了“水”?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chu而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这句话正面写出游鱼的生动活泼,从侧面表现了潭水的清澈透明。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用形象的比喻,写出了小溪的形状。

(3)文中的“动”与“静”

①游鱼的“怡然不动”及“chu尔远逝”表现了鱼儿的生动活泼。

②小溪。

就小溪身来说,作者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这是静止的;

就溪水说,作者形容它像蛇爬行那样曲折,这是流动的。

用了这两个比喻,一静一动来描写小溪。

(4)文中的“对比”和“烘托”

①为了突出鱼的生动活泼,把“怡然不动”和“chu尔远逝,往来翕”忽”两种情态加以对比,静动相对,尤显出鱼的活泼。

②作者用反衬的手法写鱼在潭中历历可数,使人感到像是“空”“无”,尤使水清之状具有实感。

(5)文中的“景”与“情”

作者把自己的心情和小石潭的环境结合起来,寓 

情于景,情景交融。

本文在对景物描绘中结合着作者自身的遭际,渗透着作者自身的感受和情怀。

这远离尘世的小石潭虽充满了生机——“闻水声,如鸣佩环”,但却无人赏识,四周被竹围抱,其幽清无闻与自己的遭遇相同,触景伤情。

作者离开国都长安来到荒僻的南方州郡,政治上受挫折,生活上不习惯。

因此,他寄情山水,也是为了摆脱抑郁心情。

此刻过于清冷的环境更容易激起他“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情感。

小石潭景物的幽清美与作者心境的凄清美形成了强烈的比衬,有力反衬出作者那种无法摆脱的压抑心情,也含蓄地表露了作者对冷酷现实的不满。

(6)文中的“镜头”与“画面”

在第一段,作者采用的是“移步换形”的写法,在移动变换中引导我们看到不同的景物,很象一部山水风光影片,具有极强的动态的画面感。

在第二段作者描写潭水、游鱼,采用了“定点特写”的写法,作者一共只用了四十个字,就活灵活现地描出了潭水中游鱼的美景。

(7)文中的写景短句。

3.精读课文,巩固。

(1)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

(2)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3)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

(4)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上景物的?

(5)跟作者同游的好几个人,为什么篇末才能将他们的姓名一一列出?

4.总结全文。

1.课后习题 

2、写熟悉的某处景物,二三百字。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22.答谢中书书

【文本解读】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学习描绘自然山水的优秀诗文。

要求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进入文中情景交融的境界,并对作品的语言特色有所体会。

《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写给朋友的一封信,虽只有六十八字,但笔笼山川,纸纳四时,文辞清丽,是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作者抓住景物特征来写,注意到在不同时间内(晨昏、四季)景物的变化,并且动静结合、情景交融。

学习它就是要学习作者高超的艺术笔力,学会鉴赏它的美学价值。

同时培养自己热爱自然、崇尚自然的美好感情。

【导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⑴准确理解课文下注的词语,弄清词句含义。

⑵把握文章的修辞手法,学习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

过程与方法:

⑴布置预习,让学生解决生字,记下文中难点,然后进行讲解。

⑵点拔法、串讲法、诵读法、问答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操。

【导学重点】

⑴让学生反复诵读短文,体会文章意境;

⑵学习文中写景状物的方法。

【导学难点】

⑴引导学生在思想上超越时空,与作者对话,领会他们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教师:

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

提前预习,标出疑难。

【教法、学法】

1、自主学习享受美的愉悦,提高审美鉴赏能力(应多读少讲,以读代讲)。

2、重点提示、分析。

3、学法指导:

要体现文言文教学之特点,既要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又要注意字词句句落实。

【教学课时】一课时

〖导学过程〗

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

播放一组山水图片。

请同学来形容所见美景并谈谈感受。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自然景物的旖旎风光,本身具有优美的意境。

或是清幽雅静、或是气势磅礴。

希望我们的同学们努力做一个乐山、乐水的仁者、智者,在忙碌的学习中也关注一下身边的自然美!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今天我们走进《答谢中书书》展现的山川美景。

二、认识作者

本文选自《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梁文》,作者是陶弘景,字通明,号华阳隐居, 

南朝齐、梁时期思想学家、文学家,隐居茅山。

著有《陶隐居集 

》。

梁武帝遇有国家大事,常去山中征询他的意见,时人称为“山中宰相”。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本文是作者给谢中书复信中的一部分内容,描绘山川秀美,清新简淡,是写景的名篇。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读

1、自由放声朗读。

要求:

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出节奏。

提示:

(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2)实是/欲界/之仙都

(3)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2、生听读录音

听准读音,听出停顿和节奏,听懂作者的感情。

3、生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二)析

生结合注释,译读全文

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名的含义,男女生分组竞赛。

(生译读,师巡回质疑)

抢答题

(一):

解释下列加点字词的含义

(1) 

五色交辉(交相辉映)

(2) 

四时俱备(四季)

(3) 

晓雾将歇( 

消散 

(4) 

夕日欲颓( 

将要 

)( 

坠落 

(5) 

沉鳞竞跃(潜游在水中的鱼 

(6) 

未复有能与其奇(没有)(再)( 

参与,这里指欣赏 

抢答题

(二):

翻译下列重点句子

(1)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每当早晨,夜雾将要消歇,可听到猿猴长啸,鸟雀乱鸣。

(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每当傍晚,夕阳将落,可见到水中的鱼儿竞相跳跃。

(3)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自从谢灵运之后,还没有人能置身这佳美的山水之中。

四、精读课文,赏析美景

有人评《答谢中书书》“宛如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像一首流动的山水诗。

”请大家精读课文,体味文章的如画、如诗。

(一)深入探究,解析课文内容

1、说它“宛如一幅清丽的山水画”,中心词是哪个字?

围绕这一点从哪些角度写了哪些景色呢?

(请依次分析)

以感慨发端,总领全文“山川之美,古来共谈”——美

山水俯仰相映

具体描绘 

色彩斑斓静

晨昏变化动

最后一句,感慨收束全文:

“实是欲界之仙都”

写作发现,总结:

总——分——总的结构;

动静结合的手法;

2、说它“像一首流动的山水诗”,那么这又是怎样一首诗呢?

请将文中描写山水美景的语句找出来,并使其呈现为诗歌的形式: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语言特点,总结:

句式上多采用四字短句,运用对偶排比的手法,语言精练生动,将描绘的江南山水之美写得清丽自然。

3.作者的心境是怎样的?

集中体现在哪些语句中?

沉醉于山水的愉悦、欣然自得——“实是欲界之仙都”;

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暗含与谢公比肩之意——“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二)理解性赏析

1、《答谢中书书》中总领全文的句子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2、《答谢中书书》中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净、境界清新的句子是: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3、文中的静景是:

文中的动景是:

4、文中对这幅清丽自然、有声有色的江南山水画的赞美之句是:

实是欲界之仙都。

5、文中感叹世人追逐功名,无暇欣赏奇丽的山水,从而曲折的表达作者清高的句子: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五、小结

文章以清峻的笔触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说明了山川之美,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六、作业:

1、本文四字写景句非常多,试运用或仿用本文的写景句来写一段话描绘一处景物,看谁用得多,用得巧。

(“写景物,抓灵魂;

多视角,传实情。

”)

2、背诵全文

创设情景,引导学生有兴趣的进入课堂。

了解作者相关情况。

反复诵读,品味语言。

感悟景色之美。

帮助学生积累文言字词,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学生先思考,后分组讨论,再抢答。

理清文章脉络、体会景色之美。

巩固训练。

(总)以感慨发端,总领全文“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山水俯仰相映

(分)具体描绘 

色彩静美沉醉山水的愉悦

晨昏变化动与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

(总)最后一句,感慨收束全文:

四字短句,对偶排比;

23.记承天寺夜游

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自主学习,能说出文中重点实词的意思。

过程和方法目标:

能结合注释,利用工具书,疏通文意。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课文,能感受到苏轼的豁达,并以乐观的精神面貌去面对生活。

导学重点:

指导诵读,帮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理解文意。

导学难点:

体会苏轼的心情,感受到苏轼豁达的人生态度。

教学时间:

一课时

导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过不了多久,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中秋节了,谁能说说中秋节都有哪些习俗?

你能想到哪些描写月亮的古诗词?

一轮明月牵动了无数古人的情肠,他们或借月抒写乡思愁绪,或借月表达美好祝愿,今天我们来学习苏轼的一篇美文,倾听他寄托在月色中的深情。

(板书课题)

二、作者简介

谁能给我们介绍一下苏轼?

(生介绍,师补充,投影展示)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杰出文学家、书画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

苏轼是著名的散文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文学作品标志着北宋文学创作的最高成就;

苏轼是著名诗人,他同宋代著名诗人黄庭坚并称为“苏黄”;

苏轼为杰出的词人,开辟了豪放词风,他同杰出词人辛弃疾并称为“苏辛”,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苏轼是著名的书法家,他同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苏轼还是著名的画家。

此外,在农田水利、教育、音乐、医药、数学、金石、美学、烹饪等方面也都取得了重要的成就。

苏轼一生命运坎坷。

嘉祐二年(1057年)参加礼部考试,中第二名。

仁宗殿试时,与其弟苏辙同科进士及第。

因母丧回蜀。

嘉祐六年(1061年)经欧阳修推荐,应中制科第三等,被任命为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任期满后值父丧归里。

熙宁二年(1069年)还朝任职,正是王安石推行新法的时期。

他强调改革吏治,反对骤变。

认为“慎重则必成,轻发则多败”。

因意见未被采纳,请求外调,从熙宁四年(1071年)起,先后任杭州通判,密州、徐州、湖州知州。

每到一处,多有政绩。

元丰二年(1079年),御史中丞李定等人摘取苏轼诗句深文周纳,罗织罪名,以谤讪新政的罪名逮捕入狱,这就是历史上的“乌台诗案”。

5个月后被贬黄州为团练副使。

元丰八年(1094年)哲宗立,任用司马光,废除新法。

苏轼调回京都任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等职,由于与当政者政见不合,再次请调外任。

先后任杭州、颍州、扬州知州。

后迁礼部兼端明殿、翰林待读两学士。

绍圣元年(1094年)哲宗亲政后,苏轼又被一贬再贬,由英州、惠州,一直远放到儋州(今海南儋县)。

直到元符三年(1100年)徽宗即位,才遇赦北归。

死于常州。

宋孝宗时追谥文忠。

“承天寺”在湖北黄冈县南。

《记承天寺夜游》作于宋元丰六年(1083年),时作者被贬在湖北黄州。

被贬官意味着在政治生活上遭到很大的挫折。

三、研习课文

(一)听读

教师范读或放课文朗读录音,学生听读。

听准字音,听清节奏。

(二)诵读

1、学生自由大声朗读课文。

2、组内互读,互相正音。

3、抽学生个别朗读。

师生评价。

4、齐读。

(三)译读

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文意,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试译课文。

2、勾画出不理解的字词。

3、学生质疑,师生共同解疑。

4、落实重点字词和语句的翻译。

(投影显示)

5、抽生分段翻译课文,并小结每段主要内容及表达方式。

(四)品读

一篇美文,就像一盏香茶,光读是不够的,还要细细品味。

1、你最欣赏本文中的哪句话?

并说说你喜欢这句话的理由。

2、文中描写庭院中月色,着力表现了月色的什么特点?

作者仅用了十八个字就为我们创造出了一个如诗如画的意境,你认为这主要得益于怎样的写作技巧?

(比喻传神;

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

抓住瞬间的错觉,把空明澄澈的月光写到极处。

3、你觉得文中作者叙事、写景、抒情都是扣住哪一个字来写的?

生读注释9,师简介写作背景。

了解了写作背景后,你怎么理解文中的“闲人”二字?

“闲人”仅仅是清闲之人吗?

有何深意?

同桌或组内讨论后,抽生回答。

[背景链接]:

元丰二月七日,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有关如对王安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讪谤新法,并将他逮捕入狱,这就是“乌台诗案”。

长时间的审问、折磨,苏轼差点丢了脑袋。

后由于范镇、张方平等的营救,案件惊动两宫,十二月苏轼获救出狱,被贬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客。

4、学了本文,我们得以了解了苏轼的经历,并领略了他的文采。

假如苏轼现在就站在你的面前,你想对他说点什么?

(五)背读

四、课堂小结

1、通过本文的学习,你有何收获(有何启示)?

2、结束语:

任何人的人生路都不可能一帆风顺,在同学们今后漫长的人生之路上,无论是学习上,生活上,工作上,都会多多少少遇到一些困难或挫折,老师希望同学们无论何时都要向苏轼学习,学习他乐观豁达的胸襟,笑傲困难和挫折的态度,走好人生的每一步。

五、作业布置

阅读本单元25课苏轼的《浣溪沙》,以《我眼中的苏轼》为题,写一篇不少于200字的短文。

板书:

23记承天寺夜游

绘景:

月色——积水空明皎洁

竹柏——藻荇交横空灵

抒情:

赏月的欣喜

贬谪的落寞潇洒

自我排遣的达观达观

24.满井游记

【导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1.熟读并理解课文内容,积累文言实虚词语。

  

[方法与过程目标]2.学习课文把山水风光、游人活动、感情抒发交融在一起的写法。

  

[情感与价值观目标]3.体会作者寄情山水的情怀和“与民同乐”的思想。

【导学重难点】

1.重点:

理解作者寄寓山水中的情感。

2.难点:

把握文中大量的词类活用。

【资料链接】

1.作者简介  

袁宏道(1568~1610),明朝文学家。

字中郎,号石公,明公安(今湖北人),万历年进士,官至吏部中郎,与兄宗道、弟中道并称“三袁”,为“公安派”的创始者。

作品真率自然、清新活泼,内容则多写闲情逸致,部分篇章反映民间疾苦,对当时政治现实有所批判。

有《袁中郎集》。

2.文体简介  

游记,散文的一种。

以轻快的笔调和生动的描写,记述旅途中的见闻,反映某地的山川景物、名胜古迹、风俗习惯和社会状况等,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本文属山水游记,又因其短小,称“山水小品”。

3.写作背景  

袁宏道始终无意于仕途,他在万历二十年中了进士,但不愿做官,而去访师求学,游历山川。

万历二十七年(1599),袁宏道再次做官,任顺天府教授,终日又得和拜谒酬答打交道了,这使他颇为苦闷,更使他苦闷的是有政见却得不到申诉。

好在袁宏道所担任的职务比较清闲,有空暇就游览北京附近的名胜古迹。

《满井游记》就作于此时。

【导学过程】

一、初读文章  

1.给下列划横线的字注音。

燕地寒() 花朝节() 飞沙走砾( )廿二日()波色乍明( )靧面( )髻鬟( )罍而歌( )浅鬣( )  

2.根据拼音写汉字。

红装而jiăn()者pù

()沙之鸟xiā()浪之鳞

泉而mí

ng()者wū()能无纪汗出jiá

()背  

3.朗读课文,注意句子的停顿。

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方法链接]  

读是语言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而句中停顿,特别是文言文中的阅读停顿是阅读能力的重要体现。

有以下六种情况注意停顿。

1.主谓之间要停顿。

  2.谓宾之间要停顿。

  3.谓语中心语和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

4.“古二今一”之间要停顿。

  5.关联词后面要停顿。

  6.总领性词语后面要停顿。

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三、疏通文意  

1.解释下列划横线的词语的意思。

冻风时作()土膏微润()于时冰皮始( )波色乍明( )娟然如拭()鲜妍明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