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重点课文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390338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5.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重点课文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初中重点课文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初中重点课文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初中重点课文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初中重点课文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初中重点课文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初中重点课文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初中重点课文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初中重点课文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初中重点课文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初中重点课文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初中重点课文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初中重点课文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初中重点课文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初中重点课文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初中重点课文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初中重点课文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初中重点课文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初中重点课文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初中重点课文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重点课文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

《初中重点课文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重点课文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初中重点课文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

三要养成认真细心的好习惯。

6.学会常见的修辞方法并会运用、理解修辞方法的使用效果,会摹仿常见的修辞方法造句。

如“仿照例句:

仍以?

天上的明星?

为本体造一个比喻句”。

7.识记常见的文学常识,记住名作家名作品。

专题二:

《中考语文总复习古诗词阅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引导和训练学生掌握古诗词鉴赏的答题方法及提高鉴赏的综合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师为导体和生为主体的原则。

通过教师的“答题技巧点拨”和学生的练习(做练习:

我学、我练、我提高)”两个环节,精选典型题目,让学生学得明白、练得明确、做有成效。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提高学生的思想品位和文化修养。

2、帮助学生克服对古诗词鉴赏的畏惧心理,增强他们应试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引导和训练学生准确、规范地解答诗歌鉴赏题的方法和鉴赏诗歌的综合能力。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热身”:

学生背诵诗词

二、透视诗词鉴赏的考点(六点)

1、对名句的理解和鉴赏2、理解内容主旨、思想情感

3、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4、品析语言特点/体味炼字

5、品味表达技巧6、感知艺术形象

三、中考诗词鉴赏试题回放

1、分值:

06年(6分)07年(6分)08年(6分)09年(4分)

2、题型是主观题,以表述题、评述题为主,题量为2-3题。

08年宋词(课外)菩萨蛮(高观国)(6分)07年宋诗(课外)题西太一宫壁二首(王安石)(6分)06年宋词(课外)鹧鸪天(辛弃疾)(6分)09年诗歌(课外)晚春(杜牧)(4分)

四、古诗词鉴赏知多少?

由学生简要地讲讲自己平时鉴赏古诗词的方法。

五、古诗词阅读知识点的总结与提炼(发资料,让学生快速的浏览一遍)

(一)内容主旨、思想情感

1、边塞诗常用词汇:

杀敌报国、建功立业、孤独伤感、思乡念亲、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等(如《渔家傲秋思》、《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2、田园诗常用词汇:

寄情山水、归隐田园、闲适愉悦、悠闲快乐等(如《钱塘湖春行》《归园田居》)

3、送别诗常用词汇:

忆友怀旧、依依不舍、相知相思、别恨离愁、惆怅伤感、劝勉祝愿、激励友人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4、怀古诗常用词汇:

怀古伤今、怀才不遇等(如《赤壁》、《潼关怀古》)

5、咏物诗常用词汇:

坚守节操、遭贬激愤等(《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6、羁旅诗常用词汇:

思乡念亲、游子悲秋、羁旅愁思、惜春悲秋等(如《天净沙秋思》、《次北固山下》)

7、爱国诗常用词汇:

忧国忧民、为国捐躯、以死明志、保家卫国、借古讽今、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壮志、报国无门的悲伤、壮志未酬的愁苦、关心国家命运、反映社会黑暗、批判态度、揭露统治者昏庸腐朽、山河沦丧等(如《过零丁洋》)

8、哲理诗常用词汇:

登高揽胜、蕴含哲理、振作乐观、积极向上、豁达乐观、不怕困难、远大抱负等(如《望岳》、《水调诗头》《登飞来峰》)

9、抒怀诗常用词汇:

年华消逝、闺中怀人、物是人非、世事沧桑、失望惆怅、焦灼痛苦等(《醉花阴》、《浣溪沙》)

(二)观点态度

1、赞美、肯定、支持、同情、渴望等。

2、批判、否定、揭露、不满、愤恨、惋惜等。

(三)体味语言

1、诗人的生平经历、思想感情、艺术风格。

2、从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形象性三方面来考虑其精妙之处。

抓住关键词语和主体,把握动词、色彩词的含义和作用。

3、语言风格:

豪放/雄奇/沉郁/直率/婉约/含蓄/清新/风趣等。

4、常用词汇:

勾勒、浓重墨彩、简洁、明白如话、言简意丰、诗青画意、富有哲理、质朴清新、耐人寻味、意境优美等。

(四)表达技巧

1、常用的表现手法:

对比、衬托、象征、想像、联想、虚实结合、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化用典故、动静结合、渲染、烘托、含蓄委婉等

2、修辞手法(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互文、反问、赋比兴等)

3、常用的表达方式:

描写(白描、细描)、抒情(直接抒情、间接抒情)

(五)人物形象示例

2、忧国忧民、青衫泪沾(《春望》中的杜甫)

3、归隐田园、寄情山水(《归园田居》中的陶渊明)

4、爱国报国(《己亥杂诗》中的龚自珍)

5、儿女情长(《醉花阴》中的李清照)

6、雄心壮志、满怀抱负(《观沧海》中的曹操)

7、以死明志、视死如归(《过零丁洋》中的文天祥)等

六、答题技巧点拨及常见题型的示例和练习(六种题型)

(一)教师进行答题技巧的点拨

1、原则:

①在“读懂“的基础上答准、答顺、答美。

2、结构:

①景+情②事+情③场面+情④情形+情

3、方法:

①“一切景语皆情语”。

②“诗言志”。

③结合诗歌背景。

④注意作家风格。

⑤抓住关键字、词语、句子、诗眼来分析。

(二)常见的几种答题格式示例和练习(“三点”题——考点、热点、难点)

(1)题型一、点评思想内容,理解主旨型

(2009年江西省中考题)阅读下面的诗,完成第问题。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1、下列可以作为标题的一项()

a晚春b初夏c晚秋d初冬

2、这首诗的语言特点?

请分析

答案1、a

2、如:

运用拟人手法,语言活泼生动有趣。

如:

草树能知、解、斗,能以才思论天下。

(2)题型二、赏析语言型

1、辛弃疾的《西江月》这首词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学生背诵《西江月》)答题格式:

点特色(用一两个词语准确点出特色)+例子(特色语句)+析感情

2、中国古典诗词意蕴丰富,字字珠玑。

你认为“峰峦如聚,波涛如怒”中哪一个词用得最好?

请说出理由。

(学生背诗)

答题格式:

释含义+描景象+点情景

3、某词或句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如:

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中的贯穿全词的词眼是什么,为什么?

思结构(在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虑主旨(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答案:

贯穿全词的词眼是“狂”;

突出词人自己要发少年狂的豪情壮志。

◆学生做练习2:

(2008年中考江西卷)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问题。

菩萨蛮[宋]高观国

何须急管吹云暝①,高寒滟滟②开金饼③。

今夕不登楼,一年空过秋。

桂花香雾冷,梧叶西风影。

客醉倚河桥,清光愁玉箫。

[注释]①瞑:

昏暗。

②滟滟:

月光摇动的样子。

③金饼:

比喻圆月。

1、这首词的上片写,下片写。

2、这首词中体现了季节特点的词语有哪些?

3、你认为作者在词中表达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答案:

1、上片写待月的心情下片写赏月2、桂花西风

3、作者开始时的心情是欢快、开朗的,后来心情就变得愁苦起来。

(3)题型三、赏析名句型

请赏析“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学生背诗)

抓词语+点作用

◆学生做练习3:

(2007年中考江西卷)阅读下面古诗,完成问题。

题西太一宫壁二首①

王安石

〔其一〕

②柳叶鸣蜩绿暗,荷花落日红酣。

三十六陂③春水,白头想见江南。

(其二)

三十年前此路,父兄持④我东西。

今日重来白首,欲寻陈迹都迷。

【篇二:

人教版初中语文优秀教案锦集】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学设计

8年级《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熟读并背诵课文。

2、掌握、积累一部分文言常用词语,了解古今异义现象。

3、把握文章的线索,体味简洁而丰富的语言。

4、理解“世外桃源”所寄托的作者的社会理想。

教学重点:

1、把握文章的线索,体味简洁而丰富的语言。

2、理解“世外桃源”所寄托的作者的社会理想。

教学难点:

1.把握作品虚景实写、实中有虚的写法。

2、正确认识和评价课文所描绘的理想境界。

课前准备:

收集课文相关材料

教学方法:

朗诵法、讨论法、情景设计法

课时划分: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了解作者和作品的创作背景。

2、掌握一词多义及省略句的用法。

3、流畅的朗读课文,利用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

一、导入:

有位英国文学家说过这样一句话:

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即便是在最痛苦的时候也能找到美好的因素。

同学们往往也有这种体验:

当你遇事不顺时,当你心烦意乱时。

当你郁闷低沉时,你会去想象一些开心的东西,你会去幻想着一切都变得美好顺利欢畅的一刹,你会去遐想成功带来的无尽的欢畅......生活在东晋的著名诗人陶渊明就是这样一个人,他的生活充满坎坷磨难,但他把希望寄托在美好的憧憬之中。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桃花源记》就表达了他对人生理想的追求和渴望。

二、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相关资料

1、关于作者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

东晋著名诗人、文学家,世称靖节先生,别号五柳先生。

生于东晋末期,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

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

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伸,做过几任小官,由于不满官场丑恶,41岁时弃官回乡,归隐田园,留下了“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传世美谈。

他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其诗自然质朴,意味隽永。

代表作有《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等。

2、关于作品

《桃花源记》选自《陶渊明集》,是陶渊明所作的《桃花源诗并记》中的“记”。

此文包括“记”和“诗”两个部分。

“记”是“诗”的序言,是一篇优美的散文;

“诗”是对所记的桃源世界的歌颂和赞美,并对桃花源社会作了一些补充。

两者相互配合,共同构成了一个与现实世界相对立的为作者所向往的理想社会。

3、关于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公元421年,当时政治黑暗,军阀割据,战乱频繁,生灵涂炭。

时陶渊明已归隐多年,对于战乱造成的苦难,有着深切的感受,但他深知无法改变现状,也不愿干预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塑造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

《桃花源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三、预习

四,读课文,疏通文意

1、第一段翻译,重点字词的归纳。

晋太原中,武陵人捕鱼为业,(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渔为生。

注意太原是年号,该句交代了时间,主人公,以及他的职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一天)他顺着溪水划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

缘:

沿着。

之:

的)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的两岸数量很繁多。

注意:

百步其实是一个大致的数量词,表示估计而已。

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鲜嫩而美丽,花儿纷纷都落下来。

古今异义:

鲜美:

鲜艳美丽。

今:

味道好。

杂:

别的;

缤纷:

繁多的样子。

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渔人非常诧异,继续往前走,想走到林子的尽头。

甚:

很;

异:

感到奇怪;

语气助词;

复:

继续;

前:

向前;

欲:

想要;

穷:

形容词-动词走完;

其:

指示代词,这,那)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桃林的尽头正是溪水的发源地,便出现一座山。

尽:

到头)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仿佛有点光亮。

仿佛:

隐隐约约。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

属:

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跟桃源外面的人完全一样。

这,那。

悉:

都)

2、字词翻译:

缤纷:

甚:

很。

继续。

想要。

尽:

到头。

仿佛:

才:

仅仅。

豁然开朗:

形容由狭窄幽暗忽然变得宽阔明亮的样子。

俨然:

整齐的样子。

属:

阡陌:

田间的小路。

黄发:

指老人。

3、古今词义。

鲜美(古义:

鲜艳美丽芳草鲜美今义:

(味道)新鲜)

交通(古义:

交错相通阡陌交通今义:

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妻子(古义:

妻子儿女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今义:

指男方的配偶)绝境(古义:

与世隔绝的地方来此绝境今义:

没有出路的地方)

无论(古义:

不要说,更不必说无论魏晋今义;

不管(连词)关联词语)如此(古义:

像这样说如此今义:

这样)

缘(古义:

沿缘溪行今义:

缘故,缘分)

延(古义:

请余人各复延至其家今义:

延长.延伸)

津(古义:

渡口这里问津指探访。

后遂无问津者今义:

口液)

遂与外人间隔:

间隔:

隔绝,不通音信;

现代:

隔开。

皆叹惋:

叹惋:

惊叹,惋=惊;

惊叹惋惜。

寻病终:

寻:

顷刻,不久;

找。

4、词类活用:

才通人通:

使动用法使人通过

欲穷其林穷:

形容词-动词走完

渔人甚异之异: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对...感到奇怪

复前行前:

名词-状语向前

一词多义:

之:

忘路之远近:

渔人甚异之:

语气助词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指示代词,这.

舍:

①舍弃“便舍船”②房舍“屋舍俨然”

寻:

①寻找“寻向所志”②不久“寻病终”

志:

①做标记“处处志之”②标记“寻向所志”

向:

①以前“寻向所志”②对着“眈眈相向”

为:

①w?

i作为,动词。

“以捕鱼为业”②wai对,向。

介词。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不足为外人道也”

乃:

①于是,就“见渔人,乃大惊”②竟然“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复:

①又“复前行”②再“不复出焉”

遂:

①遂与外人间隔(于是,就);

②遂迷(最终,终于);

武陵人捕鱼为业:

即以捕鱼为业,靠捕鱼作为职业。

有个武陵人靠捕鱼为生。

作为。

缘溪行:

沿着小溪往前行。

沿着,顺着。

忘路之远近:

忘记了路程的远近。

远近:

偏义复词,文中仅指远。

落英缤纷:

地上的落花杂乱繁多。

落英:

落花,一说刚开的花。

杂乱繁多

的样子。

渔人甚异之:

捕鱼的人对此感到非常惊异。

渔:

捕鱼。

异之:

以之为异。

之:

指见到的景象。

复前行,欲穷其林:

(渔人)又继续向前划去,想走到林子的尽头。

复:

又,继续。

前:

向前(方位名词作状语)穷:

穷尽。

林尽水源:

尽:

消失。

便得一山:

得:

发现,看见。

才通人:

仅仅容一个人通过。

才:

副词,只,仅仅。

通:

使?

?

通过。

豁然开朗:

豁然:

开阔敞亮的样子。

然:

土地平旷:

旷:

空阔,开阔。

屋舍俨然:

俨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之属:

这一类。

阡陌交通:

阡陌:

田间小路,南北的叫阡,东西的叫陌。

交通:

交错相通。

鸡犬相闻:

(村落间)能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

其中往来种作:

往来:

名词,代往来的人。

种作:

名词,代种作的人。

悉如外人:

全,都。

外人:

桃花源外的世人。

黄发垂髫:

黄发:

借代老人,旧说长寿的象征。

垂髫:

借代小孩。

怡然自乐:

怡然:

快乐的样子。

乃大惊:

乃:

竟然。

问所从来:

所从来:

从何处来,所,处所,地方。

具答之:

具:

同“俱”,完全,详尽。

指代桃花源中人所问的问题。

便要还家:

要:

通“邀”,邀请。

咸来问讯:

咸:

副词,都。

问讯:

讯=问,打听,询问。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

云:

说。

先世:

先辈。

乱:

战乱。

率妻子邑人:

率:

带领。

妻子:

“妻”与“子女”。

邑人:

同乡人,乡邻。

来此绝境:

绝境:

与世人隔绝的地方。

遂:

于是,就。

桃花源外的人。

隔绝,不通音信。

乃不知有汉:

副词,竟。

无论魏、晋:

无论:

不用说,更不必说。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此人:

渔人。

给。

同“俱”详细。

所闻:

所知道的世事。

皆:

都。

惊叹,惋=惊。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延:

邀请。

他们的。

停数日,辞去:

停:

居住。

辞:

告别。

去:

离开。

此中人语云:

语:

告诉。

不足为外人道也:

足:

值得。

对。

道:

也:

语气词。

既出:

既:

副词,已经,以后。

得其船:

找到。

自己的

便扶向路:

便:

就。

扶:

沿,顺着。

向:

原来的,先前的。

处处志之:

志:

做标志。

及郡下,诣太守:

及:

到。

诣:

拜见。

说如此:

如此:

自己在桃花源中的所见所闻。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遣:

寻向所志:

寻找。

原来。

所志:

所做的标志。

遂迷不复得路:

结果。

闻之,欣然规往:

闻:

听。

渔人去过桃花源一事。

欣然:

高兴的样子。

规往:

计划前去。

未果,寻病终:

果:

动词,实现,成为事实。

顷刻,不久。

后遂无问津者:

问津:

问路,寻访。

者:

的人。

三、作业

1.反复朗读课文,做到熟读成诵。

2、收集文中出现的古今异义词以及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成语。

2.概括每个自然段段意,体会全文的思路。

第二课时

1、知识目标:

理清文章结构,把握语言的具体内涵;

2、能力目标:

感悟作者透过文字所表现的思想情感和理想;

3、情感目标:

领会文章的美学特点和审美价值;

语言内涵的把握和领会文字中作者的思想情感和理想;

文章写做特点的把握;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上堂课我们了解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并且初步了解了桃花源是一个怎样的世界,今天我们再来具体地了解作者透过这些文字想要表达什么内容。

指名说出课后收集的文中古今异义的词以及与文章内容相关的成语明确:

芳草鲜美古义:

鲜艳美丽今义:

(味道)新鲜

阡陌交通古义:

交错相通今义:

交通运输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妻子古义:

妻子儿女今义:

指男方的配偶,老婆

绝境古义:

与世隔绝的地方今义:

没有出路的地方

无论魏晋古义:

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

不管(连词)

说如此古义:

像这样今义:

这样

成语:

世外桃源落英缤纷鸡犬相闻怡然自乐

黄发垂髫豁然开朗无人问津

二、回顾内容,梳理结构:

1、请大家再读课文,并思考:

课文以什么为线索?

全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把发现桃源的经过,在桃源的所见所闻所历,离开桃源后再寻桃源的情形,都贯串起来了。

2、试着给课文划分段落:

第一部分(①):

渔人发现桃花林的经过;

第二部分(②):

渔人进入桃花源及其所见所闻;

第三部分(③):

渔人离开桃源后,太守派人先后探访桃源未果的情形;

三、结合内容,把握内涵:

(接下去我们就按照文章的层次去一同揭开桃花源的真面目)

1、渔人怎么发现桃花源的?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

【篇三:

优秀初中语文教学设计--】

优秀初中语文教学设计--《风筝》

涞水四中孙建英

一、教学内容分析:

《风筝》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

一篇讲读课文,本单元以家庭、亲情为主题。

亲情是人世间最真挚最纯美的感情,鲁

迅的《风筝》就是在温馨与和美中,在矛盾与冲突中展现浓浓的兄弟之情。

它讲述的

是“我”童年时因为风筝与弟弟发生了一次无法补过的误解和冲突,内心充满了深深

的愧疚。

细读作品,作者的立意既有鲁迅的兄弟之情,也有游戏之于儿童的意义,有

鲁迅的自省精神,更有鲁迅对小兄弟身受“虐杀”却无怨恨的深沉感慨。

所以本文的

重点难点定为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

二、学生学情分析:

《风筝》面对的是一群成长在无忧无虑的20世纪九十年代的少男少女,在他们

认为亲情就是温柔的话语,是细心的呵护,是鼓励与支持,是牵挂与思念;

再说,这

是学生进入初中后第一次接触鲁迅的文章,缺乏必要的知识准备。

所以受经历与知识

积累水平所限,对这篇通过矛盾与冲突展现亲情的文章要达到深层理解必然有一定难

度。

另外,还考虑到刚进初中的学生对难学课文学习注意力容易分散,产生学习疲劳,

且按学习能力、感悟能力区分又有几个不同的层次,所以教师必须做到兼顾全体,合

理设置教学目标,灵活安排教学过程。

三、确定教学目标:

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精神,语文学习必须强调和协调知

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相互渗透和协调发展。

因而我从三方面

拟定了本文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按圈点勾画的读书方法,积累“虐杀、苦心孤诣”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中蕴含的浓浓亲情。

3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进行探究性学习。

(2)过程与方法目标:

自主、合作、探究式地探讨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悟亲情的含义,感受文中浓浓的手足之情;

学习鲁迅严于自省、知错必改的情

操与美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