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教案与练习《古诗三首马诗石灰吟竹石》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390649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7.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语文教案与练习《古诗三首马诗石灰吟竹石》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部编版语文教案与练习《古诗三首马诗石灰吟竹石》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部编版语文教案与练习《古诗三首马诗石灰吟竹石》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部编版语文教案与练习《古诗三首马诗石灰吟竹石》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部编版语文教案与练习《古诗三首马诗石灰吟竹石》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部编版语文教案与练习《古诗三首马诗石灰吟竹石》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部编版语文教案与练习《古诗三首马诗石灰吟竹石》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部编版语文教案与练习《古诗三首马诗石灰吟竹石》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部编版语文教案与练习《古诗三首马诗石灰吟竹石》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部编版语文教案与练习《古诗三首马诗石灰吟竹石》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部编版语文教案与练习《古诗三首马诗石灰吟竹石》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部编版语文教案与练习《古诗三首马诗石灰吟竹石》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部编版语文教案与练习《古诗三首马诗石灰吟竹石》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部编版语文教案与练习《古诗三首马诗石灰吟竹石》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部编版语文教案与练习《古诗三首马诗石灰吟竹石》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部编版语文教案与练习《古诗三首马诗石灰吟竹石》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部编版语文教案与练习《古诗三首马诗石灰吟竹石》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部编版语文教案与练习《古诗三首马诗石灰吟竹石》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部编版语文教案与练习《古诗三首马诗石灰吟竹石》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部编版语文教案与练习《古诗三首马诗石灰吟竹石》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版语文教案与练习《古诗三首马诗石灰吟竹石》文档格式.docx

《部编版语文教案与练习《古诗三首马诗石灰吟竹石》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语文教案与练习《古诗三首马诗石灰吟竹石》文档格式.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部编版语文教案与练习《古诗三首马诗石灰吟竹石》文档格式.docx

C.夸张 

D.排比

(1)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 

(2)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4.品读诗句,完成后面的练习。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1)“何当”的意思是( 

)。

A.何时将要 

B.什么时候 

C.当时

(2)这两句诗中的“_______”表达了作者无限的企盼之情。

“_______”象征受到了重用,“_______”形象地暗示出骏马轻捷矫健的风姿。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3)由“千磨万击”想到了成语_______。

(4)诗句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诗句赞美竹子________的精神品格。

A.无私奉献 

B.坚韧顽强 

C.硬骨头

5.比较阅读古诗,选择恰当的诗句填空。

《马诗》《石灰吟》和《竹石》三首诗都表达了诗人的爱国情怀和远大的志向。

但表达的情感却又不同。

表现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诗句是________;

表现诗人在困难和打击面前毫不动摇的诗句是________;

表现诗人坚守高洁情操的诗句是________。

A.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B.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C.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6.诵读古诗,理解诗意,回答问题。

____________,

粉身碎骨浑不怕,

____________。

(1)把诗句补充完整。

这首诗的作者是______(朝代)诗人______。

(2)诗句中加点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______ 

A.若:

好像 

B.等闲:

平常 

C.浑:

浑浊

(3)诗句_______________写出了石灰的特点。

(4)这首诗吟的是石灰,表达的是作者怎样的志向?

请用一个四字词语说明这种写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括号内选择适当的关联词语将句子衔接起来。

)千锤万凿,( 

)烈火焚身,( 

)粉骨碎身,我( 

)要留清白在人间。

A.即使 

B.不管 

C.无论 

D.也

阅读能力大提升

7.对比阅读,完成练习。

房兵曹胡马 

【唐】杜甫 

胡马大宛名,锋棱瘦骨成。

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

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

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

(1)解释词语:

锋棱:

____________________

堪:

(2)诗的前四句写马的____________________,后四句写马的____________________。

A.精神 

B.形态

(3)分析画线诗句,完成练习。

这两句诗描写了胡马的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

其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一词写出了马的疾驰。

在这两句中,____________________是静态描写,____________________是动态描写。

(4)诗的后四句与李贺的《马诗》中的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都表现了诗人渴望为国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

(5)这首诗和李贺的《马诗》在表达方法上的相同点是( 

A.比喻的手法 

B.托物言志 

C.以景写情

思维创新大拓展

8.结合下图,展开想象,把古诗《竹石》改写成一篇小短文。

参考答案

1.

(1)yà

yān

(2)jì

ng 

2.联络洛阳捶打锤子开凿信函焚烧烫人

3.

(1)B

(2)A

4.

(1)B

(2)何当 

金络脑踏清秋 

(3)千锤百炼

(4)千万次捶打至今还非常坚韧,任凭你东南西北风。

(5)B

5.BCA 

6.

(1)千锤万凿出深山 

要留清白在人间 

明于谦 

(2)C

(3)要留清白在人间 

(4)托物言志 

(5)AAAD

7.

(1)像刀锋一样突出分明.甚至可以 

(2)BA

(3)动作两耳四蹄轻 

竹批双耳峻 

风入四蹄轻 

(4)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5)B 

8.在山上,竹子紧紧咬定青山一点儿也不放松,原来是它的根深深扎进石缝中。

千万次捶打到今天身骨仍然很坚劲,任凭你刮东西南北风,对于它来说,都是无济于事的。

这竹子好坚强啊,好执着!

解析:

这是把《竹石》改写成一段话的训练。

首先要理解古诗句的意思,然后在此基础上展开想象,并联系作者生活的背景,写成一段通顺的话。

一、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第1~2题。

李贺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①。

何当金络脑②,快走踏清秋。

【注释】①〔钩〕古代一种兵器,形似月牙。

②〔何当金络脑〕意谓企盼把良马当作良马对待,以效大用。

1.这是一首边塞诗,由哪些事物景象可看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哪两句表达更为明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第1~3题。

(清)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1) 解释重点字词。

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坚劲:

任:

(2)这首诗写的是生长在什么地方的竹子?

( 

A竹林里 

B深山里 

C破岩中

(3)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这两句诗中的“咬”“立”这两个动词,运用得很好。

请你谈谈好在哪里?

(4)结合课文说说这首诗的写法是什么?

表现了作者什么形象?

【答案】

一、

1.由大漠、燕山、钩、马等景象可看。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渴望早日建功立业的思想感情,“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这两句表达更为明显。

二、

(1)紧紧扎根在土里;

坚定强劲;

任凭

(2)C 

(3)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很形象。

写出了竹子不屈不挠,刚毅顽强的性格。

(4)借物喻人,托竹抒情。

表现了作者不向恶势力低头,铁骨铮铮的形象。

第一课时

一、课题引入

1、(出示图片)同学们,看!

这是什么?

(马)你们都知道有关马的哪些知识呢?

同学们说得真好,那你们喜欢马吗?

(喜欢)是呀,不但同学们喜欢马,古代人也很喜欢马,他们通过不同的方式歌咏马,赞美马。

其中在众多歌咏马的名篇中,有一首诗独树一帜,千古流传,表达了许多人的共同愿望,你们想知道是哪首诗吗?

(想)好,今天,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首诗。

2、板书课题——马诗

3、齐读课题:

二、学习新课

(一)回忆一下,学习古诗的方法有哪些?

1.学生汇报:

①看诗题明对象;

②看作者知背景;

③看诗文解大意;

④看资料(注释)悟诗情;

⑤反复诵读入诗境。

2.师:

好,我们就用这些方法来学习《马诗》。

好,我们再次齐读诗题——《马诗》。

同学们,通过看诗题,我们知道,这首诗,诗人描写的对象是什么?

(马)

3.师:

同学们回答得非常好,那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呢?

指名(李贺)课前,老师让大家预习这首古诗,现在,谁来汇报一下,你们收集的有关李贺的资料?

4.学生汇报。

(出示幻灯片)教师补充

(二)初读古诗,读准字音。

1.师:

我们已经明确了这首诗的描写对象,又知道了诗人的背景,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古诗,一起看看古诗写了什么。

首先请同学们听老师范读古诗,注意听清每个字的读音。

2.下面,请同学们自由读古诗,边读边把本课的生字圈出来,加上拼音,不熟的地方多读几遍。

3.圈好生字了吗?

请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一记这些生字,然后把你的识字方法和同桌说一说。

4.本课的生字你们都认识了吗?

老师把这些生字请到大屏幕上来,你们还能认识他们吗?

(课件出示)(络 

锤 

凿 

焚)指名读,齐读。

现在,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每个字各笔画在虚宫格中的位置,然后工工整整地写一遍,展示作业。

这是***写的字,看他写得多好,我们要向他学习,也把字写得这样好。

下面,谁能为这些生字组词呢?

同桌之间比一比,赛一赛,看谁组的词语多。

5.我们再把这些生字带到古诗中读一读好吗?

课件出示,指名读。

6.五言古诗,朗读时怎样停顿比较好呢?

学生汇报。

好,谁能按照这样的停顿再读一读。

我们一起读一遍。

7.自读诗文,启迪质疑。

用学过的方法,自读,思考:

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

自己读懂了什么?

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8.汇报交流,教师点拨。

9.品读第一、二句。

理解:

大漠:

广阔无边的大沙漠。

   燕山:

指燕然山,今蒙古国境内杭爱山。

   钩:

古代的一种兵器,形似月牙。

这两句诗中,哪些词语两两相对?

这样写,看起来怎样?

读起来呢?

在这里,把什么比喻成了什么?

还把什么比喻成了什么?

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意思。

(漠漠旷野,沙石像雪一样晶莹洁白,燕山顶挂着一弯金钩似的新月。

指导朗读。

赏析前两句,师生共议“沙如雪”“月似钩”的丰富意涵:

说一说这是一番怎样的情景?

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肯定学生富有创意的个性化理解。

是呀,一弯冷月下,大漠闪现出如雪般的清辉,是那么清冷、悲凉,气氛是何其肃杀。

此时此刻,你仿佛听到了什么?

你心里在想什么?

你马上要做什么?

边关战事一触即发的形势下,本是良马驰骋关山的时刻,可是,情况却是如此吗?

(不是)所以,诗人情不自禁地发出了这样的呼喊:

学生(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10.品读三、四句。

何当:

何时将要。

金络脑:

用黄金装饰的马笼头。

走:

跑。

清秋:

金秋,取自秋高气爽之意。

这是一匹怎样的马?

(引导学生抓住“金络脑”“快走”,明白这两个词形象地暗示出骏马轻捷矫健的风姿。

这两句诗是什么意思?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什么时候才能够带上黄金的笼头,在秋高气爽的战场上奔驰杀敌呢?

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内容?

是呀,一匹千里之驹,纵有广阔天地,却不能肆意纵横,驰骋关山;

一个满腔抱负之人,却不能施展宏才,为国立功,有所作为。

这其中的怀才不遇,壮志难酬,异常愤懑的心境又能与谁说?

联想到自己的身世、境遇,人、马何其相像!

这真是,马,即是人,人,即是马。

这一首《马诗》,写的分明就是诗人自己呀!

一个“何”字,包含了诗人多少渴望,让我们齐读这首诗;

(生读)一个“何”字,包含了诗人多少企盼,让我们再次齐读这首诗;

(生读)一个“何”字,包含了诗人多少愤懑,让我们高声齐读这首诗!

(生读)

《马诗》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呢?

三、朗读背诵,体会感情。

指导学生背诵古诗。

会背这首古诗了吗?

先自己试一试吧。

指名学生背诵。

分四人小组,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背诵。

四、小结:

李贺的这首诗,既是写马,也是写人。

马,希望纵横大漠、快踏清秋,在广阔无边的天地里自由地奔驰;

人,也希望有施展自己才能的机会。

板书设计:

写景

何当金络脑,抒情  施展才华

为国立功

第二课时

一、新课导入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李贺的《马诗》,有谁能来背诵一下。

2.咏物诗是我国古典诗歌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

自然界中的万物,大至山川河岳,小至花鸟虫鱼,都可以成为诗人描摹歌咏的对象。

他们在细致描摹的同时,寄托了自己的感情。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咏物诗的殿堂,学习鉴赏咏物诗两首《石灰吟》《竹石》。

二、对比诗题,感悟题意

1.自读诗题,领悟题意。

石灰吟 

竹石

2.找题目的相同点。

预设:

都是咏物、都有赞美的意思……

三、整体通读,把握诗境

1.吟读,按自己的理解和体会读。

2.译读,找出两首诗的相同点。

四、分步解读,品悟诗情

(一)石灰吟。

1.抓住关键词,体会石灰的特点。

(1)从诗题我们可以看出诗人吟诵的是石灰,那么石灰有什么特点呢?

诗中用哪些词描写了石灰的经历?

①自学指导自由读诗,请从诗中找出描写石灰经历的词语。

(千锤万凿烈火焚烧粉骨碎身)

②选择其中一个词,结合自己的想象,说说你的理解和感受。

(2)学生小组交流、汇报。

①千锤万凿

A.学生谈体会。

B.千锤万凿是不是把石头锤一千次,凿一万次呢?

这里的千和万都是形容次数很多,是虚词。

你还知道哪些含有虚词的四字词语?

(千山万水千言万语三言两语)那我们古诗中还有哪些诗句也有类似使用虚词的呢?

课件出示:

竹外桃花三两枝 

桃花潭水深千尺 

千里江陵一日还

②烈火焚烧

B.看,这就是被烈火焚烧的石灰石(出示相应的图片)假如你是其中的一块石头,你会有什么样的感觉?

③粉骨碎身

B.学生能说到,就总结:

是呀!

石灰石经过烈火的焚烧,变成浑身雪白的块状石灰后,还要把水泼在上面,使它粉骨碎身。

(出示相应的图片)

总结:

哦,原来石灰就是先 

,然后 

,最后 

同学们,请再次默读这首诗,想一想面对如此的磨难,石灰又是怎样的态度呢?

④若等闲

A.学生汇报。

B.如果学生答到“若等闲”就引出:

说到“等闲”这个词不由得让我们想起了哪句诗?

毛泽东的《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而在石灰眼里,千锤万凿是若等闲,烈火焚烧也是——若等闲。

文中还有一个词也说明了同样的意思,就是“全不怕”。

2.石灰经历了千锤万凿、烈火焚烧、最终粉骨碎身,它这么做的目的却只有一个,那就是——要留清白在人间。

(1)洁白的石灰在我们人间留下了哪些痕迹?

(洁白的墙、可用于干燥、吸湿、去除异味、消毒……)

(2)此时,我们不由得敬佩石灰的(顽强不屈、英勇无畏、无私奉献) 

精神。

请带着这种感情把古诗读一读。

(出示古诗)请学生示范读,齐读。

3.像这样,我们通过抓住关键词来体会石灰的特点,这是学习咏物诗的一种方法。

(板书:

抓关键词)

4.知人论诗,学习托物言志。

(1)这首诗的作者是于谦,你们知道是诗人多大年纪写的吗?

(2)于谦作《石灰吟》这首诗的时间,一般有两种说法,一说是12岁,一说是19岁。

你们猜一猜,这么年轻的他,为什么要写下这首诗呢?

你们来大胆的猜猜?

(于谦是个很有志向的人,从小就怀有精忠报国的理想,想做一个品格高尚的人。

(3)的确,于谦自小就有远大志向。

传授于谦小时候,他的祖父收藏了一幅文天祥的画像,于谦非常钦佩文天祥,就把那幅画挂在书桌边,表示一定要向文天祥学习。

——如果你就是当年那个意气风发的于谦,你会怎样高声诵读这首诗?

(4)后来于谦长大了,他和文天祥一样做了官。

现在让大家看一下他做官的故事。

两袖清风的故事。

如果你是做官后的于谦,你会怎么吟诵这首诗?

(5)后来,瓦剌入侵,当时的皇帝明英宗被俘虏了,于谦就提出“社稷为重、君为轻”的口号,让皇帝的弟弟继位,率兵打败了敌人,使人民免遭生灵涂炭,后来明英宗重新回来当皇帝,对当年于谦让他弟弟做皇帝的事耿耿于怀,再加上其他官员的陷害,就以“谋反”罪把于谦杀害了。

抄没家产时,于谦家除了书籍,没有值钱的东西。

如果你是临死前的于谦,你又会怎样吟诵这首诗,来向世人再次表明自己的志向呢?

一起来读。

(配乐读)

(6)《石灰吟》一诗伴随了于谦一生,也见证了于谦的一生。

这首诗不仅仅是在赞美石灰,而是在——(他在抒发自己的志向,用石灰来比喻自己。

)像这种写法就叫做——托物言志。

托物言志也成了咏物诗的一大特点。

我们通过了解得诗人的相关背景知识,来理解这首诗,这样的方法叫:

知人论诗。

(板书)

(二)《竹石》

1.接下来,请用我们刚才的方法来学习这首诗。

请看自学提示一:

自由读诗,抓住关键词语,体会竹石的特点。

2.学生汇报。

(1)咬定:

(咬:

像用牙齿咬住一样,极为有力,竹石是牢牢扎根在青山上的,体会到竹石刚毅的性格。

(2)立根:

把根深深地扎入哪里?

(立根,扎根、生根。

破岩,破裂的岩石。

)(生长的环境非常恶劣,但是却能把生长,生命力极强)

(3)千磨万击:

想象一下竹子在生长过程中经历了什么磨难,什么打击?

(风霜雨雪电击雷鸣)

(4)创设语言情境,指导朗读。

①春天,当雷声轰鸣、闪电霹雳时,竹石仍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②夏天,当暴雨袭来无情地鞭打时,竹石仍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③秋天,当秋风飒飒吹得竹子摇摇欲坠时,竹石仍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④冬天,当风吹雪溅铺天盖地而来时,竹石仍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经历了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考验后,竹石挺立在山岩中,这就叫“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此时此刻,你最想用哪个词来概括一下竹石的精神呢?

可以是诗中的词,也可以是自己想到的(不屈不挠傲然挺立百折不回百折不挠坚定不移坚贞不屈)

3.刚刚我们通过抓关键字词,体会了竹子的特点

请看自学提示二:

请结合诗人的资料,说说这首诗托竹石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志向?

(1)小组讨论交流。

(2)指名汇报,师相机点拨。

拓展以下故事:

(开仓济民)郑燮为官清廉耿直,爱民如子,任潍县知县县令时,正逢荒年,不顾他人阻扰,开仓救灾,让老百姓先写借条,救活一万多人,还大兴土木,兴建水池,招收饥民工作就食,当年入秋又歉收,郑燮就把老百姓的借条一把大火烧掉。

就因此而被罢官,从此郑燮以卖画为生,度过贫寒的一生。

郑燮又叫郑板桥,人称“诗书画三绝”。

郑燮的画大多都是“梅兰竹菊”,尤其是喜欢画竹,还在画上留下这一首题画诗《竹石》,目的就是(他想托竹石的坚韧顽强来表明自己正直倔强的性格、绝不向任何邪恶势力低头的高傲风骨。

)来,让我们带着对郑燮的敬佩之情一起诵读这首诗。

五、对比参读,感悟升华

1.《石灰吟》《竹石》都是咏物诗,一首表达了作者不流世俗、两袖清风的品格,一首表达了诗人一身正气、正直高尚的思想品质,学了这两首诗,你们有何感想?

2.在我们现实社会中有没有像石灰、竹石一样的人?

六、布置作业:

1.搜集以下一些咏物诗,用本节课学到的方法自学,然后背一背。

《在狱咏蝉》(骆宾王) 

《梅花》(王安石) 

《青松》(陈毅)

2.小练笔:

试着用托物言志的方式写一写自己的心声。

(所托之物参考:

梅、兰、竹、菊、松树、春蚕、蜡烛、粉笔、橡皮……)

七:

抓关键词

知人论诗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会写“络、锤、凿、焚”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默写《竹石》。

3.通过朗读并结合插图、借助注释了解诗歌大意。

4.了解三首古诗中表达的诗人志向,学习“托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通过朗读并结合插图、借助注释了解诗歌大意。

教学难点

了解三首古诗中表达的诗人志向,学习“托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马诗》。

3.体会诗人在诗歌中寄托的渴望及立功报国的赤子之心,了解托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一、成语导入,激发兴趣。

【出示课件2】

一()当先 

()到成功 

老()识途 

千军万() 

万()奔腾 

快()加鞭

马是人类忠实的朋友!

日行千里是高效的象征,负重不言是坚韧不拔、吃苦耐劳的象征,温和、易接近是善良谦逊的象征,早在远古时代,马就和人类结下了不解之缘。

中国人喜欢以“千里马”喻良才。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描写马的诗,看一看唐朝的李贺赋予了马怎样的形象。

【出示课件3-5】

马诗)

二、初读诗文,初步感知。

【出示课件6】

自学要求,4分钟

1.自由朗读,注意节奏

2.找出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与同桌讨论后还不认识的,提问。

3.朗读后同桌相互说一说你明白了些什么?

你不明白什么,在这之中你最想知道什么,组织好语言快速提问,其他同学认真听。

三、大概了解古诗。

1.学习古诗的方法。

一看诗题明对象,

二看作者知背景,

三看诗文解大意,

四看资料悟诗情,

插图注释也要看,

反复诵读入诗境。

2.【出示课件7】简介作者,酝酿情感。

李贺(790~816),唐代诗人。

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人。

他是唐朝宗室郑王后裔,但家族已经没落。

他才华横溢,壮志凌云,满腹傲气,迫切地想为国家人民奉献,但因为他的父亲叫李晋肃,“晋”“进”同音,与李贺争名的人,就说他应避讳父亲的名讳不举进士,使得他终不得登第。

李贺一生怀才不遇,穷困潦倒,27岁时在郁闷悲苦中去逝。

他生不逢时,又不愿媚俗取宠,因而饱受世事的嘲弄。

这种情绪直接影响了他的性格,融进了诗作使他的诗平添了一层冷艳神秘的色彩,因而人们称他为“诗鬼”。

通过对李贺生平的阅读你有什么感受?

他像一匹怎样的马?

3.写作背景。

【出示课件8】

作者所处的贞元、元和之际,正是作者不得志之时。

而“燕山”一带又是藩镇肆虐为时最久,为祸最烈的地方。

本诗正是当时所写。

4.诗文大意。

【出示课件9-12】

燕山:

燕然山,今蒙古国境内杭爱山。

钩:

是古代的一种兵器。

形似月牙。

什么时候才能够。

用黄金装饰的马笼头,说明马具的华贵。

快走:

迅速地跑,痛快地跑。

金秋,天气凉爽的秋天。

四、体察诗蕴,品悟诗情。

1、【出示课件13-14】

自读第一句,思考4分钟

(1)写了什么景物?

各有什么特点?

充分发挥你的调动你的所有感觉,想一想,这首诗中的景物构成了一幅怎样的图画?

(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