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津一中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考前训练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840087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54.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宁津一中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考前训练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宁津一中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考前训练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宁津一中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考前训练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宁津一中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考前训练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宁津一中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考前训练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宁津一中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考前训练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宁津一中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考前训练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宁津一中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考前训练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宁津一中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考前训练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宁津一中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考前训练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宁津一中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考前训练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宁津一中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考前训练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宁津一中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考前训练Word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宁津一中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考前训练Word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宁津一中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考前训练Word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宁津一中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考前训练Word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宁津一中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考前训练Word下载.docx

《宁津一中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考前训练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宁津一中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考前训练Word下载.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宁津一中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考前训练Word下载.docx

A.将转基因的四倍体与正常的二倍体杂交,生产出不育的转基因三倍体鱼苗 

B.血红蛋白氨基酸排列顺序发生改变,导致某些贫血病 

C.一对表现型正常的夫妇,生下了一个既白化又色盲的儿子 

D.目的基因被误插入受体基因的非编码区,使受体基因不能表达

6、下列关于育种说法正确的是:

( 

A.基因突变可发生在任何生物DNA复制中,可用于诱变育种 

B. 

诱变育种和杂交育种均可产生新的基因和新的基因型 

C.三倍体植物不能有受精卵发育而来,可通过植物组织培养方法获得 

D.普通小麦花粉中有三个染色体组,由其发育而来的个体是三倍体 

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水稻(2n=24)一个染色体组有12条染色体,水稻单倍体基因组有13条染色体

B.普通小麦的花药离体培养后,长成的植物细胞中含三个染色体组,是三倍体

C.番茄和马铃薯体细胞杂交形成的杂种植株含2个染色体组

D.马和驴杂交的后代骡子是不育的二倍体,而雄峰是可育的单倍体

8、现有基因型aabb与AABB的水稻品种,通过不同的育种方法可以培育出不同的类型,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杂交育种可获得AAbb,其变异发生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B.单倍体育种可获得AAbb,变异的原理有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

C.将aabb人工诱变可获得aaBb,其等位基因的产生来源于基因突变

D.多倍体育种获得的AAaaBBbb,其染色体数目加倍发生在有丝分裂的后期

9、下列关于基因频率、基因型频率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一个种群中,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基因型频率的改变说明物种在不断进化

B.色盲患者中男性多于女性,所以男性群体中色盲的基因频率大于女性群体

C.Aa自交后代所形成的群体中,A基因的频率大于a基因的频率

D.一个种群中,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各种基因型频率之和为1

10、黑蒙性痴呆是在北美犹太人中常见的一种遗传病,为研究其发病率,应该(  )

A.在人群中随机抽样调查并统计B.先患者家系中调查并计算发病率

C.先确定其遗传方式,再计算发病率D.先调查该基因的频率,再计算出发病率

11、对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正确解释是(  )

①环境改变使生物产生适应性的变化②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③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④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有利变异的保存⑤突变和基因重组是不定向的⑥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⑦自然选择是通过斗争实现的⑧变异是定向的

A.①②⑦⑧   B.②③⑤⑥C.③⑤⑥⑦D.①④⑤⑦

12、对欧洲某学校的学生进行遗传调查时发现,血友病患者占0.7%(男∶女=2∶1);

血友病携带者占5%,那么,这个种群的Xh的频率是( 

A. 

2.97% 

0.7% 

C. 

3.96% 

D. 

3.2% 

13、某科研小组的工作人员通过用不同浓度的秋水仙素对大蒜(二倍体)鳞茎生长点进行不同时间得处理,研究了不同处理对大蒜根尖细胞染色体加倍率的影响(某一分裂组织或细胞群中染色体数目加倍细胞的百分数),其实验结果如图,据图判断,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秋水仙素处理后的根尖细胞均为四倍体细胞

B.染色体加倍率与秋水仙素浓度和处理时间长短有关

C.当秋水仙素浓度为0.03%时,处理时间越长加倍率越高

D.本实验中的自变量为秋水仙素浓度,无关变量为处理时间

14、下图表示人体缩手反射的相关结构(虚线内表示脊髓的部分结构),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要检测反射弧是否完整和正常,可在⑤处给予适宜的电刺激

B.若抑制某神经元的呼吸作用,将会影响神经兴奋的传递

C.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时,都存在化学信号与电信号的转换

D.在②处给予适宜的电刺激,大脑皮层会产生痛觉

15、下图表示大鼠皮肤冷觉感受器和温觉感受器在不同温度时的传入神经放电频率(敏感程度),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测试期间大鼠传入神经放电频率的变化说明动物能通过调节维持体温的相对恒定

B.两个曲线交点对应的温度表示大鼠的正常体温。

该实验在皮肤冷却处理的过程中,随着处理温度的降低,传入神经放电频率减小

C.大鼠受到寒冷刺激,皮肤冷觉感受器兴奋,经传入神经引起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兴奋,导致甲状腺激素等分泌增加,机体产热增多以维持体温稳定,此调节机制为神经—体液调节

D.测试实验中,若在突触间隙处给予某种药物后,再刺激轴突,发现神经冲动的传递被阻断,但检测到突触间隙处神经递质的量与给予药物之前相同,则该药物最可能是抑制了突触后膜的功能

16、甘氨酸是脊髓中主要的抑制性神经递质,能使突触后膜的Cl-通道开放,使Cl-内流,膜内负电荷增加,动作电位难以形成。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脊髓神经元静息状态时膜内外没有离子进出

B.甘氨酸以自由扩散的方式经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间隙

C.甘氨酸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引起膜外电位由正变负

D.某种毒素可阻止神经末梢释放甘氨酸,从而引起肌肉痉挛

17、右图为寒冷刺激下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示意图。

据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寒冷刺激使下丘脑分泌激素增加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B.图中M促进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过程属于体液调节

C.甲状腺激素作用的靶细胞还包括下丘脑细胞和垂体细胞

D.炎热刺激下,甲状腺激素对下丘脑和垂体起正反馈调节

18、下列有关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神经系统可以通过下丘脑分泌的促激素释放激素影响内分泌系统的功能

B.甲状腺激素可以促进神经系统的发育,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C.血液中较高浓度的CO2可以刺激呼吸中枢,使呼吸加深加快

D.垂体是联系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枢纽

19、下列对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异同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体液免疫中抗体和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

B.一个浆细胞内的基因数目与其产生的抗体数目是相同的

C.记忆细胞再次接触相应抗原时,能迅速增殖分化

D.细胞免疫中,效应T细胞的攻击目标是已经被抗原入侵的宿主细胞

20、杜鹃的体态和猛禽类的雀鹰极为相似,背面灰色,腹面有许多细的横纹。

当它飞到森林里时,许多小鸟都吓得飞逃。

生物间的这种信息传递形式为(  )

A.物理信息B.化学信息C.行为信息D.营养信息

21、关于动物内环境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

A.血浆渗透压与蛋白质、无机盐等物质的含量有关

B.缓冲物质可以维持细胞外液的pH稳定

C.寒冷环境中肾上腺素分泌增多,将引起骨骼肌不自主战栗

D.运动后水分排出较多,此时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

22、大型水利工程在很大程度上要改变当地原有生态环境,对生物的生存与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可能使生物产生地理隔离,很快形成新的物种,所以对生物的进化是有利的

B.原的平原变成了湖泊,会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与速率

C.生态系统中如果没有信息传递,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就不能顺利进行

D.利用水利发电,属于可再生能,可以降低工业CO2的产生量,有利于可持续发展

23、下列有关生态内容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在果园中适当增加食物链,能提高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B.低碳生活方式有助于维持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

C.信息传递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D.森林生态系统调节气候的作用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24、右图表示病菌感染人体后,免疫细胞做出应答的部分过程,据图分析不正确的是

A.过程③表示将抗原传递给④

B.细胞②、④、⑦能够直接识别抗原

C.有相对发达的高尔基体是细胞⑦的特征之一

D.④不能分泌抗体

25、如果a、b、c、d四种生物量的相对量比为1:

8:

3:

6,则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若四种生物量表示将相同萝卜块浸入四种不同浓度蔗糖溶液后增加的重量,则a对

应的溶液浓度最低

B.若四种生物量表示某生态系统食物网中不同营养级生物所占有的能量,则c对应的

生物为初级消费者

C.若四种生物量表示某生态系统中不同植物遗传多样性,则在剧烈变化的环境中生存

能力最强的是b对应的植物

D.若四种生物量表示某细胞化学成分中有机物的含量,则d表示蛋白质对应的物质量

26、土壤是陆地生态系统的基础,与绿色植物的生长密切相关。

下图表示甲、乙两个不同生态系统中,积累在植物和土壤中的有机物比例。

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高等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器是叶绿体

B.甲、乙中,甲可能表示热带雨林,因为热带雨林温度高,分解者活动比较弱,积累土壤中的有机物比例高

C.农药施用不当,会引起土壤污染,不易分解的农药,可通过食物链发生生物富集作用,并且营养级越高的生物体内往往积累越多

D.土壤缺水可导致植物叶片部分气孔关闭,使光合作用受到影响,中间产物C3的含量也将会降低

27、关于右图中种群数量变化说法错误的是

A.种群J型曲线只有在理想条件下才能出现

B.种群呈S型增长过程中,在达到K值之前就是J型增长

C.自然状态下种群数量达到600时,种群的增长率为0

D.环境条件变化时,种群的K值也会发生相应变化

28.下图表示某草原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图解,①~④表示相关过程能量流动量。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图中反映了生态系统具有能量流动、物质循环的功能

B.①是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C.图中②/①的比值代表鼠→鹰的能量传递效率

D.③和④是鼠同化量的一部分

29、南极冰藻是以硅藻为主的一大类藻类植物,长期生长在南极海冰区-2~4℃的环境中,其最适生长温度为2℃。

磷虾主要以南极冰藻为食,企鹅主要以磷虾为食。

自1975年以来,磷虾种群密度下降高达80%。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南极冰藻组成了一个种群

B.企鹅种群密度也会随着磷虾种群密度下降而下降

C.南极冰藻、磷虾、企鹅与该海冰区的其他生物组成群落

D.-2~2℃范围内,随着温度升高南极冰藻的光合作用强度增大

30、为了研究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科学家做了以下实验:

投放一定量的单细胞藻类喂养水蚤(通常部分被吃掉)。

分批移走水蚤,移走水蚤的总量即水蚤的收获量。

水蚤的收获量∕藻类投放量为能量转化效率。

移走比率(每批移走水蚤数占总数的比率)对转化效率的影响如图所示。

曲线①②分别表示移走的是成年水蚤、幼年水蚤。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该实验对能量转化效率的研究是在生态系统层次上进行的

B.水蚤收获量总是小于投放量,主要原因是种内斗争引起水蚤个体的死亡

C.移走成年个体的能量转化效率高,主要原因是移走成年个体使种群趋向增长型

D.该实验对能量转化效率的研究不能表明能量沿食链流动是逐级递减的

二、简答题

1、某同学用光学显微镜观察神经元涂片,图甲是他看到的一个视野。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中该同学看到的主要是神经元的________;

图甲中还能看到三个突触,它们的突触后膜是__________。

(2)感受器产生的神经冲动传入神经中枢,神经中枢随之产生兴奋并对传入的信息进行__________,并将兴奋沿传出神经继续传递。

图乙为该同学在网络上查阅到的一个神经—肌肉突触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

当兴奋传到传出神经末梢时,Ach(乙酰胆碱)与Ach受体结合,引起肌肉收缩。

a.当兴奋传导到①处时,兴奋部位膜两侧的电荷分布情况为______;

当完成一次兴奋传递后,Ach立即被分解,若某种药物可以阻止Ach的分解,则会导致________。

b.若某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后,使氯离子大量流入膜内,膜内外的电位差会______(“增大”或“减小”),不容易发生电位逆转,因此,该递质是______性神经递质。

2、Ⅱ.糖尿病的形成有多种原因,如下图所示①、②、③表示由三种机体免疫异常引起的糖尿病。

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某类细胞是指_____细胞,其产生的抗体Y1与胰岛B细胞上的受体结合,导致胰岛B细胞对__________的敏感度降低,胰岛素的分泌量减少,血糖浓度升高。

(2)②所示的患病机理是_____,导致胰岛素分泌减少,血糖浓度升高。

(3)抗体Y3与_____结合,使胰岛素不能发挥作用,从而使血糖浓度升高。

(4)从免疫学的角度分析,上述三种糖尿病都属于_____病。

其中,可以通过注射胰岛素来治疗的是_____。

有一种青少年型(II型)糖尿病,经检查发现,患者血液中胰岛素含量正常,但患者仍表现出尿糖症状,该病的病因最可能类似于图示中的__________。

3、为了探究不同环境下生长素对植物生长的影响,设计了如下实验:

装置A花盆侧放在某一光照强度的地方;

装置B花盆侧放在一个不透光的木箱内;

装置C花盆摆放在一个有小孔的木箱中(G、E,G′、E′表示近地侧,L、F,L′、F′表示远地侧)。

请回答下

列问题:

(1)上述实验结果可以看出,生长素具有使根向___弯曲生长的作用,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植物生长素调节机理解释,装置A、B幼苗茎向上弯曲生长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

(3)在装置C中,若固定光源位置,让花盆和木箱一起绕d轴匀速转动,则一段时间后,箱内幼苗的生长状况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若A、B为对照性实验,A、B实验探究的课题可表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选的植物必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设计该类实验的基本原则是________________。

4、下图甲表示某湖泊生态系统能量流动部分简图,Ⅰ、Ⅱ、Ⅲ代表该生态系统的三个营养级,括号中数值表示一年内的能量转化值(单位:

百万千焦/平方米)。

图乙表示某生态系统碳循环模式图,A~F表示该生态系统的相关成分。

(1)若要正确表示图甲所示的湖泊生态系统能量流动情况,图甲中应该补充的能量流动情况是________________(用图甲中相应的符号和箭头表示)。

(2)若图甲所示的湖泊生态系统的总面积为10000m2,则每年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值是________百万千焦。

第一、二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________%(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

(3)图乙表示某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示意图,碳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的主要途径是;

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间,碳元素以形式进行循环。

请以字母和箭头表示该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

(4)参与过程C→E→F的生物新陈代谢类型是。

它们与同区域中的动、植物共同构成了。

5、下图表示某地区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式图。

请据图回答:

(1)该农业生态系统是根据生态系统的原理设计的,从生态学角度分析,人们建立上图所示的农业生态系统的主要目的是。

(2)蘑菇在该生态系统中的成分是属于____________。

如图所示,在农业生产上,将蘑菇房与蔬菜棚相通,可提高蔬菜产量,其增产的原因是。

(3)人们通常将大豆和玉米实施套种,大豆和玉米之间的关系为____________。

农田中经常发生虫害,若调查该农田某种害虫虫卵的密度应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

废弃农田上会发生群落的演替,该演替的类型是______________。

(4)在生态系统中,基本组成元素能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不断循环,为什么还要往农田中不断施加氮肥?

(5)假设该农场将生产玉米的1/3作为饲料养鸡,2/3供人食用,生产出的鸡供人食用。

现调整为2/3的玉米养鸡,1/3供人食用,生产出的鸡仍供人食用。

理论上,该农场供养的人数将治安至少减少________________

(7)碳元素除了以图中所示的生理过程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外,还能以什么生理过程进入生物群落?

(8)在该生态系统中,处理秸秆的主要方式是用做沼气发酵或培养食用菌,而不是采用焚烧的方法。

请你谈谈这样做有哪些意义?

6、某家庭有甲、乙两种遗传病,其中一种是显性遗传病,该病在自然人群中患病的概率为19%,另一种是伴性遗传病。

如图是该家庭的系谱图,其中5号个体的性染色体只有一条,其他成员的染色体正常,7号个体无甲乙两种病的致病基因。

回答以下问题:

(1)甲种遗传病的遗传方式是_____________。

(2)导致5号个体的性染色体异常的原因是________号个体产生了不正常的配子,假如该个体同时产生的另一种异常配子与正常配子结合,发育成的个体(均视为存活)的性染色体的组成可能是__________。

(3)若6号个体和7号个体再生育一个女孩,则该女孩是杂合子的概率是______。

(4)3号个体和4号个体结婚后生育一个只患一种病孩子的概率是________。

1、

(1)胞体和树突 胞体膜和树突膜 

(2)分析和综合a.内正外负 肌细胞持续兴奋 b.增大 抑制

2、

(1)浆葡萄糖

(2)浆细胞产生的抗体Y2直接作用于胰岛B细胞

(3)靶细胞上的胰岛素受体(4)自身免疫病①②③

3、

(1)地 在重力作用下G、G′侧生长素分布多,根对生长素敏感,抑制了近地侧细胞的伸长 

(2)在重力作用下E、E′侧生长素分布多,茎对生长素没有根敏感,促进了近地侧细胞的伸长 (3)向小孔弯曲生长(4)光照对横放植物生长素运输的影响(或光照对横放植物生长的影响) 同一物种,长势相同的幼苗 单一变量原则

4、

(1)Ⅱ→a、Ⅲ→a 

(2)117.6 10.03 (3)光合作用CO2 

略(4)异养需氧型或异养厌氧型 生物群落 

5、

(1)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实现生态系统内能量和物质的多级利用,提高农产品的产量,防止环境污染(或调整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2)分解者蘑菇细胞呼吸放出CO2,提高了大棚中CO2浓度,为蔬菜的光合作用提供原料

(3)竞争样方法次生演替

(4)微生物将秸秆中的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

(5)氮素不断通过产品输出该生态系统

(6)略

(7)化能合成作用

(8)①使生态系统中的能量尽量多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②减少环境污染

6、

(1)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2)1XXX或XXY或XYY(3)1/4(4)79/15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