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舟山市嵊泗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无答案苏教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8402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8.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省舟山市嵊泗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无答案苏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浙江省舟山市嵊泗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无答案苏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浙江省舟山市嵊泗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无答案苏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浙江省舟山市嵊泗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无答案苏教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浙江省舟山市嵊泗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无答案苏教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浙江省舟山市嵊泗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无答案苏教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浙江省舟山市嵊泗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无答案苏教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浙江省舟山市嵊泗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无答案苏教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浙江省舟山市嵊泗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无答案苏教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浙江省舟山市嵊泗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无答案苏教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浙江省舟山市嵊泗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无答案苏教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浙江省舟山市嵊泗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无答案苏教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浙江省舟山市嵊泗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无答案苏教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浙江省舟山市嵊泗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无答案苏教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浙江省舟山市嵊泗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无答案苏教版.docx

《浙江省舟山市嵊泗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无答案苏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省舟山市嵊泗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无答案苏教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浙江省舟山市嵊泗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无答案苏教版.docx

浙江省舟山市嵊泗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无答案苏教版

浙江省舟山市嵊泗中学2013-2014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无答案)苏教版

一、语言文字基础及运用(共36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1.下列加点字读音全正确的一项(    )

A.伛偻(lǚ)   鬈曲(quán)  马厩(jiù)    殷红(yīn)

B.骨髓(suǐ)  攻讦(jié)  懵懂(měng)  阜盛(fù)

C.湮没(yān)  躯壳(ké)   逡巡(qūn)  谥号(shì)

D.憎恨(zēng) 矿藏(cáng)  疏浚(jùn)    逮(dǎi)捕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旋涡  蹂躏   羁靡  经世致用      

B.弛骋  慰藉  取缔   斑驳陆离

C.斑斓  掳掠   荒冢  雕梁画栋     

D.蹒跚  滞笨  骐骥   消声匿迹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名著续写难似乎是世界级难题,除《飘》的续集《斯佳丽》赢得赞誉外,像高鹗续书之于《红楼梦》,果戈理付之一炬的《死魂灵

(二)》之于原著,都难逃画虎类犬的命运。

B.央视一套黄金时段播出的电视剧《闯关东》引起强烈反响,人们评头论足,称赞该剧将近年来花样男子的娇柔一扫而光,重新定位了中国男人应有的气质。

C.湖南卫视“说出你的故事”栏目的著名主持人鲁豫,身材娇小,着装优雅,谈吐伶俐,如此玲珑剔透又咄咄逼人,与她面对面,你简直不可能有任何躲闪的余地。

D.在火箭队与超音速队的比赛中,姚明被对方球员殴打,麦迪鼎力相助,这使得姚麦关系紧张的传闻不攻自破。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C无论是西方还是东方,历史证明,一个大国的崛起过程,必然是国民意识的复苏过程,更是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和凝聚力空前增强的过程。

B.一到春天,祖国的土地又苏醒过来,满怀信心地展现出盎然的生机和万卉争荣。

C.今年暑假,我市将举办第12届中学生运动会,我校参加这届运动会的20名男运动员和16名女运动员,均是由班级和年级层层选拔出来的优秀选手组成。

D.在国外的日日夜夜,肖邦无时无刻都在思念着祖国,他用他的音乐作品抒发自己的思乡情、亡国恨。

5.下面是复旦大学新生录取通知书上的一段话,作为结句最恰当的一句是(    )

祝贺你跻身百年复旦的星空!

日月光华中有你闪亮的眼睛,你计划的秋天已退去童话的色彩,!

A.一个真实的现在可以幻化出无限美好的未来

B.一个脚踏实地的今天可以牵引出无数个美丽的明天

C.一个真实的现在可以开垦出一万个美丽的未来

D.无限绚丽的未来已展现在幸运的你的眼前

6.下面对文学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闻一多,现代诗人,早年加入文学社团“新月社”。

他的诗歌感情激烈,形式精美。

内容上抒写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作品有《春水》《红烛》等。

B.《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抒写诗人的身世、政治思想和忧国忧民的思想。

它的体裁属于“楚辞”。

C.曹雪芹,名霑,字梦阮,号雪芹,清代小说家。

先祖为汉人,后投入满族正白旗。

后家道中落,其在贫困潦倒的生活中,呕心沥血,写成了《红楼梦》前八十回。

D.文天祥,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

《指南录》取名于“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句意。

作品有《文山先生全集》《文山乐府》。

其中有《过零丁洋》《正气歌》等千古绝唱。

7.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句是()

A.层见错出,非人世所堪B.即具以北虚实告东西二阃

C.敛赀财以送其行D.独五人之皦皦,何也

8.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不然,令五人者保其首领B.经北舰十余里,为巡船所物色

C.吴之民方痛心焉D.予虽浩然无所愧怍

9.下列注释不正确的一项()

A.得间奔真州(空隙)殆例送死(危险)

B.几为巡徼所陵迫死(同“凌”,欺侮)予自度不得脱(估量)

C.众不能堪,抶而仆之(笞打,鞭打)按诛五人(追究,查办)

D.而不在使者之目(名单)悲予志焉(思念,同情)

10.下列句子加点的词与“亦以明死生之大”中“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谈笑以死B.挟匕首以备不测

C.几以不纳死D.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毛一鹭

11.补足下面空缺的部分。

(2分)

中国俗语有很多自相矛盾的情况,比如:

俗话说:

宁可玉碎,不能瓦全。

可俗话又说:

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俗话说:

①。

可俗话又说:

拔了毛的凤凰不如鸡。

俗话说: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可俗话又说:

姜还是老的辣。

俗话说:

哪里跌倒哪里爬起。

可俗话又说:

②。

12.仿造例句,选择合适的对象,写一段话,要求语境相符,字数大致相等,句式基本一致。

(4分)

【例】如果有来生,要做一棵树,站成永恒,没有悲欢的姿势。

一半在尘土里安详,一半在风里飞扬,一半洒落阴凉,一半沐浴阳光。

如果有来生,要做                         

二、现代文阅读(共3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

(9分)

任何民族的饮食乃至由饮食折射出的文化特质都体现了这个民族独一无二的文化风范。

中华文化的核心理念体现在“和”字上,“和”有“中和”“融合”之意。

中华饮食的发展鲜明地体现了“和”文化的思想精髓。

中华饮食起源于农耕文明,大量食物来自土地。

随着民族文化的交融,汉族逐渐接受了游牧民族的“肉食”饮食方式,扩大了食物范围,丰富了饮食结构。

汉唐以后,中亚及东南亚等地的食物品种大量引进,增补了中华饮食品种。

近世以来,西方饮食理念与方式得到认同,具有现代特征的中华饮食形态逐渐形成,翻开中国食谱,到底哪种是地道的中国食物或外来食物,人们恐怕已经模糊。

大量外来食物品种能够进入中国并转化为饮食的有机部分,不仅在于地理条件与自然气候为其提供了生长发展的基本环境,更重要的还在于中国人将其放在“和”文化的平台上加以吸纳。

在外来食物或饮食方式的同化过程中,中华饮食突显出“本土化”的内在机制与运作模式,而本土性是始终坚持的首要原则。

中国南方多水田,北方多旱地。

米和面成为中国人的主食,水、旱地中生长的瓜果蔬菜成为与主食相伴的食物,家畜、水产品及野猎的动物大多成为改善人们生活的佳肴。

尽管这种饮食结构及生活方式在物质极大丰富后发生了巨大变化,但中华饮食最根本的本土性特质却仍以不同形式存在,且构成中华饮食文化体系最为坚实的基础。

在世界上任何一个提供“中式餐饮”的餐馆与酒店中,中国本土化饮食要素不可或缺。

只有中国本土性的饮食原料与中国厨艺有机结合,人们才能真正品尝到中华美食的滋味。

中华饮食引进外来食物的过程中,一是接受,二是消融。

引进接受是前提,消融改造是目的。

经过消融改造的食物同时被赋予新的含义,融入到传统的中华饮食中。

如原产非洲的油料作物“芝麻”,在中华饮食长期实践与探索中还被广泛地用为调味品,与本土饮食有机结合,被加入到许多甜馅、糕点、饼类食品中。

中华饮食文化历久弥新,还在于不断汲取周边各民族及域外的有益文化元素,进而推动中华饮食文化的变革。

如中餐“合餐制”的形成。

自先秦两汉至唐代,进食采用“分餐”方式。

南北朝时期,胡人用的被称作“胡床”和“貊盘”的器具开始逐步向中原地区流传。

“胡床”即现在的马扎,“貊盘”是一种较大的餐桌,它们便于餐者起坐取食。

这些饮食器具的大范围推广以及对其进一步的改造创新,打破了跪坐而食的局限,形成了围坐合食的进餐形式。

而对“合餐制”的全面接受与文化认同,事实上也建构在“和”文化的理念之上。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的功能必然超越物质层面进入精神范畴,并被赋予新的文化内涵。

作为人类饮食文化的一种存在样态,中华饮食文化不仅在物质层面上体现了人对世界和自然的深刻认知与利用,更在精神层面上表达了人对美好事物不懈追求的愿望。

在全球化时代,中华饮食文化并不会失去自我,而将在人类普遍的文化价值认同之下进一步为世界各国所认同。

(摘编自肖向东《论全球化视野中的中国饮食》)

13.下列关于中华饮食的表述,不能体现“和”文化思想的一项是()

A.在接受了游牧民族的“肉食”饮食方式之后,汉族的食物来源更加多样,饮食结构发生了变化。

B.在民族文化的交融过程中,中华饮食逐渐接受了亚洲其他地区的食物品种,进一步扩大了饮食范围。

C.任何一个厨师,想要制作出真正的中华美食,就必须将中国本土性饮食原料与中国厨艺有机结合起来。

D.芝麻引入中国后,首先作为新的油料作物被接受,后来有了新的含义,被广泛地应用为调味品。

14.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今天我们翻开中国食谱,大多数人已经不易准确地辨认出哪种食物是地道的中国食物。

B.在自然环境的影响下,中华饮食形成了米面为主食、蔬菜鱼肉为副食的饮食结构,具有鲜明的本土性。

C.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的餐馆,只要是提供“中式餐饮”的,就离不开中国本土化的饮食要素。

D.“胡床”“貊盘”带来了很多便利,南北朝时期在中原大范围推广后,推动了中华饮食进餐形式的发展。

15.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各民族的饮食都体现了本民族的文化风范,同样,中华饮食也彰显了中华民族鲜明的文化个性。

B.中华饮食不断引进外来饮食元素,这一方面丰富了传统饮食文化内涵,另一方面促进了自身的革新。

C.饮食的功能可以分为物质与精神两个层面,并与人类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生活水平紧密相关。

D.在全球化时代,中华饮食文化将更多地体现出人类普遍的文化价值特征,从而被世界各国认可。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19题。

(共13分)

流年

(节选) 彭学明

①我家的吊脚楼,是隐没在一片翠竹丛中的。

②竹,是湘西最常见的植物,竹在湘西,最受欢迎。

正像一粒火可以燎原一样,一根竹可以发遍千山。

它预示着兴旺的人丁,预示着蓬勃的生命,预示着财源的茂盛。

因此房前养鱼,屋后栽竹,是湘西人最乐意做的美差。

③我家的竹,是母亲和妹妹在修了小屋后栽的。

那年,母亲从一个亲戚家挖来两根楠竹栽下,第二年,就变几十根了,第三年,就变几百根了。

转眼,就是绿蒙蒙的,一大片了。

风一吹,绿意一片片招摇,一片片倒伏,绿色的声音从屋顶上沙沙响过。

茂密的绿色,生长出茂密的诗意,温柔而坚挺。

坚挺的是齐刷刷拔地而起的身姿,温柔的是整齐齐俯首而立的头。

阳光落在翠竹上,阳光是绿的。

鸟翅落在翠竹上,鸟翅是绿的。

母亲和妹妹的歌声落在翠竹上,母亲和妹妹的歌声是绿的。

霞光烧过的时候,母亲和妹妹,总会坐在吊脚楼的坪院里,看绿竹枝头百鸟跳跃,听绿竹枝头百鸟和鸣。

那被霞光和绿色染过了的鸟声,一声比一声脆,一声比一声甜。

特别是一场春雨过后,当竹笋像诗歌一样,从竹林里密密麻麻地冒出来时,母亲和妹妹听得到竹笋破土的声音,听得到诗歌激动的喘息。

那诗尖尖的,小小的,一圈一圈、一寸一寸地从地里旋出来,带着一点点叶芽,含着一点点嫩壳,像成千上万只鸟嘴,对着蓝天,唧唧合唱。

④我家的吊脚楼,建起来很简单,也就是在小木屋的两头,各接了一排厢房。

也就是说,两头各接了两间悬空和吊脚的楼房。

小草一样的母亲,被生活的大山重压了一辈子,她也该在宽敞的吊脚楼里,轻松而敞亮地过她的晚年了。

⑤像一个抱着双手,单腿独立,靠在墙上,望着远方的思想者,我家的吊脚楼,也正背依青山绿水,默默凝望。

凝望沧桑的岁月,凝望新生的希望,凝望母亲远去的凤凰。

是的,母亲像凤凰一样远去了,母亲的吊脚楼却地久天长地留了下来。

吊脚楼的一些章节,吊脚楼的一些画面,吊脚楼的一些质地,都带着母亲的体温,在民间闪光。

⑥开始,我家的木窗都是简单地把十几根木条,一根一根整齐地隔开,留出空隙,透出光亮。

母亲从外面请来最好的木匠,把窗子和门,都重新改成花格的,雕上花鸟虫鱼、飞禽走兽,刻上神话传说、民间故事。

把呆头呆脑的木头,硬是变成了一本有生命、生活、生气及艺术的活画图。

你看,门框上刻着的草地和树丛里,有一只鹿,有一群蜂,有一只猴浑然地连在一起,那意思是“一路封侯”;门板上的一株腊梅怒放着,有一只喜鹊停在梅梢,就是“喜上眉梢”。

想想看,一路封侯了,哪能不喜上眉梢?

而窗格上雕刻的鲤鱼、雄鸡、牡丹、百合、蔬菜、瓜果等万事万物,都栩栩如生地表达着年年有余、百年好合等吉祥的愿望。

母亲,真是人间最伟大的写手,任何作家艺术家,都在母亲富于诗意的想象里,黯然失色。

⑦吊脚楼下悬空的两个厢房里,母亲在一个厢房安上了碓、磨,在一个厢房堆放着杂物和柴火。

久而久之,那里就成了母亲另一个劳作的空间。

舂碓时,一只脚在踏板上使劲一踏一放,碓头就高高扬起,高高落下。

人在踏板上起起伏伏,谷在碓窝里越舂越烂。

把舂烂的谷米在筛子里一筛,壳是壳,米是米,干干净净。

母亲舂碓时,还拿着一根长长的竹篙,竹篙上装着一把弯弯的棕树叶杆子,边舂边用竹篙搅拌碓窝里的谷米,以便受力均匀,把所有的谷米都春到。

母亲在踏板上左右摇晃的身影,母亲边踩踏板边搅匀谷米的姿势,是那么的协调,那么的匀称,那么的优美,简直就像一个天才的舞蹈家,在跳一种别开生面的劳动舞。

是的,这是劳动,这是舞蹈,这是母亲的劳动、母亲的舞蹈,是母亲奉献给世界的最质朴伟大的舞蹈。

其实,母亲又何止是一个天才的舞蹈家?

她脚下踩着的那个踏板不是一把琴吗?

她手里拿着的那根竹篙不是一张弓吗?

她一弹一拨的声响,不是世界上最动听的音乐吗?

母亲,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乡村音乐演奏家!

⑧母亲就在这样的舞蹈和音乐里变老变瘦,我们就在这样的舞蹈和音乐里变美变俊,日子就在这样的舞蹈和音乐里变富变好。

从流浪的屋檐,到暂住的油坊,从简单的仓库,到温馨的小木屋和宽敞的吊脚楼,我历经艰辛而终获幸福的家,像小小的一滴水,反射着时代的光辉;我看似奇崛但却快乐的平民生活,像淡淡的一点绿,映衬着这个时代的底色。

时代在变,家也在变。

家,国,和时代,是一根血脉上的同一个细胞,相亲相爱,相生相息。

正像老母亲说的,好的国家社会,好的时代年头,都被我们赶上了,还有什么不满意的?

16.母亲与吊脚楼有着密切的关系。

作者围绕吊脚楼,写了母亲的哪些往事?

(3分)

17.赏析第③段划线句的表达效果。

(3分)

18.第⑥⑦段最后作者都将母亲比作艺术家么,但在内容和感情上有所不同,对此加以分析。

(4分)

19.标题“流年”虽未在文中出现,但却与文章的内容和主旨密切相关。

请联系全文加以分析。

(3分)

(三)阅读下面文章,完成20—22题。

(本题有3小题,共8分)

过了一年多,我才又回到伦敦。

我所去的第一个店铺就是我的老朋友的店铺。

我离去时,他是个六十岁的人,我回来时,他仿佛已经七十五岁了,显得衰老、瘦弱,不断地发抖,这一次,他起先真的不认识我了。

  “啊!

格斯拉先生,”我说,心里有些烦闷,“你做的靴子好极啦!

看,我在国外时差不多一直穿着这双靴子的;连一半也没有穿坏呀,是不是?

  他细看我这双俄国皮靴,看了很久,脸上似乎恢复了镇静的气色。

他把手放在我的靴面上说:

“这里还合脚吗?

我记得,费了很大劲才把这双靴子做好。

  我向他确切地说明:

那双靴子非常合脚。

 “你要做靴子吗?

”他说,“我很快就可以做好;现在我的生意很清淡。

 我回答说:

“劳神,劳神!

我急需靴子——每种靴子都要!

 “我可以做时新的式样。

你的脚恐怕长大了吧。

”他非常迟缓地照我的脚形画了样子,又摸摸我的脚趾,只有一次抬头看着我说:

“我哥哥死掉了,我告诉过你没有?

  他变得衰老极了,看了实在叫人难过;我真高兴离开他。

  我对这几双靴子并不存什么指望,但有一天晚上靴子送到了。

我打开包裹,把四双靴子排成一排;然后,一双一双地试穿这几双靴子。

一点问题也没有。

不论在式样或尺寸上,在加工或皮革质量上,这些靴子都是他给我做过的最好的靴子。

在那双城里散步穿的靴口里,我发现了他的帐单。

单上所开的价钱与过去的完全一样,但我吓了一跳。

他从来没有在四季结账日以前把帐单开来的。

我飞快地跑下楼去,填好一张支票,而且马上亲自把支票寄了出去。

  一个星期以后,我走过那条小街,我想该进去向他说明:

他替我做的新靴子是如何的合脚。

但是当我走近他的店铺所在地时,我发现他的姓氏不见了。

橱窗里照样陈列着细长的轻跳舞靴、带布口的漆皮靴,以及漆亮的长筒马靴。

  我走了进去,心里很不舒服。

在那两间门面的店堂里——现在两间门面又合二为一了——只有一个长着英国人面貌的年轻人。

  “格斯拉先生在店里吗?

” 我问道。

  他诧异地同时讨好地看了我一眼。

“不在,先生,”他说,“不在。

但是我们可以很乐意地为你服务。

”我们已经把这个店铺过户过来了。

毫无疑问,你已经看到隔壁门上的名字了吧。

我们替上等人做靴子。

  “是的,是的,”我说,“但是格斯拉先生呢?

  “啊!

”他回答说,“死掉了!

  “死掉了?

但是上星期三我才收到他给我做的靴子呀!

  “啊!

”他说,“真是怪事。

可怜的老头儿是饿死的。

  “慈悲的上帝啊!

  “慢性饥饿,医生是这样说的!

你要晓得,他是这样去做活的!

他想把店铺撑下去;但是除了自己以外,他不让任何人碰他的靴子。

他接了一份定货后,要费好长时间去做它。

顾客可不愿等待呀。

结果,他失去了所有的顾客。

他老坐在那里,只管做呀做呀——我愿意代他说句话——在伦敦,没有一个人可以做出比他更好的皮革,而且还要亲自做。

好啦,这就是他的下场。

照他的想法,你对他能有什么指望呢?

  “但是饿死——”

  “这样说,也许有点儿夸张——但是我自己知道,他从早到晚坐在那里做靴子,一直做到最后的时刻。

你知道,我往往在旁边看着他。

他从不让自己有吃饭的时间;店里从来不存一个便士。

所有的钱都用在房租和皮革上了。

他怎么能活得这么久,我也莫名其妙。

他经常断炊。

他是个怪人。

但是他做了顶好的靴子。

  “是的,”我说,“他做了顶好的靴子。

20.根据小说节选内容,简要概括格斯拉的形象。

(2分)

 

21.用自己的话简析格斯拉饿死的原因?

(3分)

 

22.选文中为何将“我”最后一次定做靴子写得如此详细?

(3分)

 

三、古代诗文阅读(共24分)

(一)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23-25题。

(共11分,其中选择题3分)

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至于今,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即除逆阉废祠之址以葬之,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

呜呼,亦盛矣哉!

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尔。

夫十有一月之中,凡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其疾病而死,死而湮没不足道者,亦已众矣,况草野之无闻者欤!

独五人之曒曒,何也?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

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敛赀财以送其行,哭声震动天地。

缇骑按剑而前,问“谁为哀者?

”众不能堪,抶而扑之。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周公之逮所由使也。

左光斗,字遗直,桐城人。

万历三十五年进士。

除中书舍人。

选授御史,巡视中城。

捕治吏部豪恶吏,获假印七十余,假官一百余人,辇下震悚。

杨涟劾魏忠贤,光斗与其谋,又与攀龙共发崔呈秀赃私,忠贤暨其党咸怒。

及忠贤逐南星、攀龙、大中,次将及涟、光斗。

光斗愤甚,草奏劾忠贤及魏广微三十二斩罪,拟十一月二日上之,先遣妻子南还。

忠贤诇知,先二日假会推事与涟俱削籍。

群小恨不已,复构文言狱,入光斗名,遣使往逮。

父老子弟拥马首号哭,声震原野,缇骑亦为雪涕。

至则下诏狱酷讯。

许显纯诬以受杨镐、熊廷弼贿,涟等初不承,已而恐以不承为酷刑所毙,冀下法司,得少缓死为后图。

诸人俱自诬服,光斗坐赃二万。

忠贤乃矫旨,仍令显纯五日一追比,不下法司,诸人始悔失计。

容城孙奇逢者,节侠士也,与定兴鹿正以光斗有德于畿辅,倡议醵金,诸生争应之。

得金数千,谋代输,缓其狱,而光斗与涟已同日为狱卒所毙,时五年七月二十有六日也,年五十一。

光斗既死,赃犹未竟。

忠贤令抚按严追,系其群从十四人。

长兄光霁坐累死,母以哭子死。

都御史周应秋犹以所司承追不力,疏趣之,由是诸人家族尽破。

及忠贤定《三朝要典》,“移宫”一案以涟、光斗为罪魁,议开棺僇尸。

有解之者,乃免。

忠贤既诛,赠光斗右都御史,录其一子。

已,再赠太子少保。

福王时,追谥忠毅。

(节选自《明史·列传第一百三十二》)

注:

①左光斗(1575—1625),明朝官员,因对抗大宦官魏忠贤,入狱后被迫害致死。

后平反,谥为忠毅。

②诇(xiòng):

刺探。

23.解释文段中加点的词(4分)

(1)以旌其所为

(2)去今之墓而葬焉

(3)复构文言狱(4)忠贤乃矫旨

24.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3分)

A.左光斗在京城担任御史时,采取了治恶打假行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整个京城都为之震动惊悚。

B.左光斗死后,魏忠贤还对他的同族兄弟子侄进行了迫害;直到魏忠贤被杀后,朝廷才对左光斗平反昭雪。

C.《五人墓碑记》开篇点题,一开始就突显了全文的中心议题——“义”,课文最后更以“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的评价,高度肯定了五位义士牺牲的价值。

D.《五人墓碑记》运用对比手法来表现主题,以“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与“五人”进行比较,引出了正义与邪恶两方的较量,启示人们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25.翻译划线句(4分)

(1)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敛赀财以送其行,哭声震动天地。

(2)已而恐以不承为酷刑所毙,冀下法司,得少缓死为后图。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6分)

柳州开元寺夏雨(吕本中)

  风雨潇潇似晚秋,鸦归门掩伴僧幽。

   云深不见千岩秀,水涨初闻万壑流。

 钟唤梦回空怅望,人传书至竟沈浮①。

面如田字②非吾相,莫羡班超封列侯。

 

【注释】①沈(沉)浮:

遗失。

②田字:

六朝名将李安民“面方如田,封侯状也”。

26.颔联写“雨”却不着“雨”字,诗歌是从哪几个角度写雨的?

请简述。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7.尾联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

请结合诗句(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古诗文默写(7分) 

28.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

①大阉之乱,,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五人墓碑记》)

②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

(《五人墓碑记》)

③,不可谓非五人之力也。

(《五人墓碑记》)

④,吾将上下而求索。

(《离骚》)

⑤亦余心之所善兮,。

(《离骚》)

⑥,哀民生之多艰。

(《离骚》)

四、写作(共60分)

29.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60分)

据报载,凡志愿报考印度“孟买佛学院”的学生,开学的第一节课就是由该校教授把他们领到该学院正门一侧的一个小门旁,让他们每人进出小门一次。

这个门只有1﹒5米高和0.4米宽,一个成年人要想过去,必须弯腰侧身,不然,就只能碰壁撞头了。

进出过这个小门的人几乎无一例外地承认,正是这个独特的行为,使他们顿悟,让他们受益终身。

  请根据你对材料的理解,自选一个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

明确立意,自定文体,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