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评课议课word范文 13页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402772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7.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评课议课word范文 13页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语文评课议课word范文 13页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语文评课议课word范文 13页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语文评课议课word范文 13页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语文评课议课word范文 13页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语文评课议课word范文 13页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语文评课议课word范文 13页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语文评课议课word范文 13页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语文评课议课word范文 13页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语文评课议课word范文 13页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语文评课议课word范文 13页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语文评课议课word范文 13页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语文评课议课word范文 13页Word文档格式.docx

《语文评课议课word范文 13页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评课议课word范文 13页Word文档格式.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语文评课议课word范文 13页Word文档格式.docx

回顾课文,深入理解详略得当的好处1个。

从中可以看出老师的提问集中在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的环节中。

在本课提出的24个问题中,目标指向性明确的有22个,占问题总数的

91.7%,在问题的有效性上,郭老师提出了23个有效问题,占全部问题数的95.8%,低效问题仅有1个,没有无效提问。

可见,提问指向明确、有效性强。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24个问题中,体现指导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这一核心目标的问题有17个,占全部问题数量的70.8%,可见郭老师在这节课教学重点的制定及问题的设计上,有意识地关注了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注重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与文本之间产生对话,形成自己的感悟,避免陷入以往语文教学中经常出现的教师逐字逐句的分析的误区。

车老师对教师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进行了细致观察、详细记录,并做出了科学的分析,有理有据。

下面请王奕丽老师从课堂教学的流程角度进行评课分析。

王奕丽:

郭老师紧扣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这一核心目标教学,教学目标落实得比较扎实。

“领悟文章详略得当的特点”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郭老师设计了“浏览课文,概括标题——概括主要内容,指导书写——对比评价,体会详略”的流程,让学生有充分的读书、思考和书写的时间。

写出课文的主要内容,这样既培养了概括能力,又进行了书写指导,同时在评价、比较中引导学生领悟这篇课文有详有略的写作特点,真是一举多得。

在后面学习“议花生”时,又引导学生对详略得当的写法做了迁移运用,有效落实了“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这一核心目标。

在学习借物喻人这一写法的教学中,郭老师先通过抓关键词让学生体会花生的可贵之处,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引导学生对“像花生一样的人”充分展开讨论,从而对这一写法有一定的了解。

这个环节,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中,不断加深理解和体验,从而有所感悟和思考。

“质疑问难,多元解读”也是本课的一大亮点。

通过自主质疑,做到以学定教。

对于理解“为什么说父亲来很难得”和体会“印”字的妙处,教师发挥了资料的辅助作用,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对于“做苹果、石榴那样的人就不好吗?

”这一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展开讨论,畅所欲言,做出了符合当今时代特点、体现学生独特体验的多元解读。

高年级的阅读教学应把重点放在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上。

在本课结束时,郭老师引导学生理解详略得当和借物喻人的好处,这样前有渗透、后有照应,为下节课的迁移运用打下良好的基础。

袁彬:

是啊,从教学流程来看,本课的教学环节紧紧围绕“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展开,在各个板块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学生不仅感悟了文章的内容还学习了语言文字的运用。

刚才王老师也提到了,这节课对于“借物喻人”这一写法的领会非常巧妙。

老师没有停留在生硬讲解的层面上,而是将其融合到了理解课文内容之中。

学生分角色朗读“议花生”这一部分,在交流收获时抓住关键词句,体会父亲的话的深刻含义,进而认识到

父亲不仅仅是在说花生,更是在借花生赞扬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人。

教师的教学将感悟文章内涵和领会表达方法融为一体,学生自悟自得,自我建构,这样的学习是顺学而导,水到渠成的。

郭老师紧紧围绕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这一核心理念设计教学环节,扎实有效地落实了教学目标。

接下来,我们请高杨老师结合具体教学环节,从师生活动的时间比例角度进行评课。

高杨:

通过观察、统计师生活动时间,从各个教学环节用时来看,这节课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一、时间分配恰当,突显训练重点。

这堂课的设计思路非常清晰,时间安排恰当,环环相扣。

从六个教学环节的用时可以看出这一课的教学老师并没有平均用力,而是将主要时间分配在学习“详略得当”和“借物喻人”这两种表达方法和多元解读这三方面上,共用时约25分钟。

让学生对重点的内容学得比较充分,理解也比较透彻。

二、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这堂课中,学生自学的时间8分39秒,参与讨论的时间12分30秒,小组活动的时间2分33秒,学生活

动共用时约24分。

其中概括主要内容、质疑解疑、多元解读这三个环节学生活动用时充分,做到以学生为主体。

高老师说得很好,这节课在有限的时间里确保了扎实有效的完成教学任务,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很好地体现。

最重要的一点,这节课较好地体现了整合的教育思想,这样将更多的学习时间留给了学生,学生能够成分地读书、思考、领悟。

这节课主要有三个教学板块:

一是默读课文,写出主要内容,在讲评中认识“详略分明”的写作方法。

二是分角色朗读,在体会句子含义的基础上认识“借物喻人”。

三是通过质疑问难,鼓励学生对课文作出符合当今时代特点的多元解读。

这三个板块的教学摒弃了以往以文章内容理解为线索的教学流程,直接指向了“语言文字运用”这一核心目标,提高了课堂的实效性。

高老师结合具体、详实的观课数据,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观课分析,很有说服力。

下面请丁军老师针对课堂上学生的参与情况进行评课分析。

丁军:

郭老师这堂课紧紧围绕探究问题“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组织教学,课堂教学努力做到以生为本,创设师生对话、生生交流的机会,学生能积极参与

学习。

我对学生参与学习的情况做了统计:

学生主动参与41人,占总讨论数的93.18%;

集体参与5次,占总讨论数的11.9%;

小组讨论3次,占总讨论数的7.14%。

通过数字统计,我们了解到学生参与课堂活动以主动参与为主,并不是消极应答,而是结合自己的思考,积极主动参与,全体学生都能参与活动。

从表上可以看出,全班有四分之三以上的学生独立回答过问题,即使没有单独回答问题的学生,也通过小组讨论、分角色朗读等形式,参与了课堂活动,课堂气氛很活跃。

课堂上有几个孩子特别活跃,比如G2单独回答了六次问题,C1,A5单独回答了五次问题。

D1,G1,F4回答了四次。

在这节课中,也有个别孩子受知识和学习能力的限制,E1,G3,D6这几个学生除了集体活动,没有单独回答过问题。

教师需要多激励个别学生特别是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

从具体数据分析来看,郭老师在课堂上十分重视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落实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下面请薛梅老师从教学目标达成度这一视角进行观课、评课。

薛梅:

我的观课目标是教学目标的达成。

就这一课的教学实际情况,与这一课的课堂检测效果来看,可以说每一个教学目标的设计都指向了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能力的目标。

由于郭老师的精心设计和整个研修组老师们的群策群力,一节课下来,这节课教学目标的达成轻松自然,水到渠成。

从表中不难看出郭老师制定的3个教学目标都能很好地落实到位,达成效果良好。

下面我就观察结果做以下简要分析:

一、初读课文,达成字词教学目标。

郭老师在介绍完课题之后,就通过检查课文的预习情况,引导学生学习本课的生字词,学生又通过读词发现了这组词语中后一个字都是轻声,在辨认“播种”的读音时,引导学生运用联系上下文,结合着字典上的注释,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加以辨别,用较短的时间达成了教学目标。

二、概括主要内容,认识“详略得当”。

教学目标二,既是这一课的重点,又是教学的难点。

郭老师在教学这篇课文时,将初步了解详略得当的教学目标建立在学生概括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概括课文内容正是小学阶段语言文字学习的一个难点内容,郭老师扎扎实实让学生练习,在通过比较两位学生概括内容的恰当与否的过程中,自然得出详略得当这一

新知识。

从课堂反馈来看,从一开始的概括内容不清,到全班大部分学生能详略得当地概括主要内容,学生已经初步明白了什么叫做“详略得当”。

三、理解词句,明了写法

“借物喻人”是课文的另一个重点、难点。

教学中,郭老师引导学生细致分析课文重点部分,学生们踊跃发言,很快就领悟到课文的主旨。

在学生理解课文的基础上,郭老师顺势引导:

“那父亲仅仅是在说花生吗?

”学生在对花生品质分析的过程中,明白课文写的是像花生那样的人,郭老师接着问:

“像花生那样的人是什么样的人呢?

”在这一引导的基础上,学生轻松知道了作者写作的真正目的是借花生来赞扬像花生那样,具有花生品格的人,知道了什么是“借物喻人”的写法。

从这一课的课堂检测结果来看,四道检测题分别从字词、课文主要内容的详略、课文主旨以及写法上对学生进行了检测,每一项内容的检测结果都在90%以上。

总之,郭老师这节课较为出色地完成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老师们刚才就不同的角度进行了评课,应该说,这堂课经过集体的打磨,非常好的解决了研修初期我们提出的三个问题,无论是训练点的挖掘、教学策略、学习方式的选择,还是学习目标的达成,都较好的体现了“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和“突出学生主体地位”这些核心理念,对当前语文教学中所面临的困惑和问题是一个较大的突破。

老师们从不同的维度进行了科学地评课,聚焦了语文因素、聚焦了学生表现,聚焦了目标达成,有理有据,让我们更加客观、清晰地评价这堂语文课的得与失。

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本次磨课的收获吧。

郭骏:

在这次课程资源开发的活动中,我有幸成为了课例执教教师,真正体验到磨课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成长,不断历练,不断收获的过程。

一、教材解读——广泛开采,点上着力。

回头看课例打磨的全过程,我深深地感受到,准确、深入地解读文本是教学设计的根基。

如果不能准确、深入地钻研教材,只注重教学策略的选择是徒劳无功的。

只要教材理解透彻了,教学重点把握准确了,教学策略自然就了然于胸了。

就这一课的语言文字训练点来说,我们从写作方法、安排材料、修辞手法、遣词造句方面发现了6个训练点。

是不是这些训练点都要在课堂上进行呈现呢?

是不是平均用力呢?

这就需要老师从学生的角度去分析哪些是学生已经掌握的,

篇二:

评课议课稿

更新教育理念,提高教学效率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评课议课稿

我有幸听了唱老师上的一节生动有趣的公开课——《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获益匪浅。

对于唱老师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课,我想作一个简要的评议。

唱老师扎实的语文功底和开阔的思维方式从他的课堂教学中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

从他的课堂教学设计、教学模式也可以看出这位老师的教学理念,紧密地与新课程改革结合起来。

以新的课改理念来指导自己的教学行为,以自己的教学行为来诠释自己的教。

唱老师语文功底深厚,教师语言丰富、优美、感染力强。

既求新又求实,充分突出了文言文教学中的读,让学生在读中感,读中悟。

教师充分体现了参与式教学的理念,运用了朗读法和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

分析课文层次清楚、循序渐进,使学生在教师的步步引导下深入理解了课文,把握了文章的主旨。

一、课前备课准备充分,导课精彩,使课堂更具有语文味。

用一组赞美春天的优美的排比句创设情境,再用“美国阿拉斯加自然保护区银狼逐鹿”的故事导入新课。

这个导课新奇、精彩,既切合文中对月色的描述,又为下面理解苏轼的情趣、突破本课的难点埋下了伏笔。

这个导课可以总领本课内容与主旨,高屋建瓴,实在精彩,可见唱老师课前充分的准备及对文本透彻的理解。

二、教学目标立足一个“准”字。

根据课标要求,上好一堂课,要凸显这堂课的“三维”价值,谋求“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

这节课,唱老师确定的教学目标有三个:

1.学生资助研读文本,能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借助注释及工具书,翻译课文,掌握一些字词的特殊用法。

3.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分析文章层层推理的论证方法,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体会其中蕴含的道理。

唱老师将教学目标分散开来,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过程分为四个模块,逐一完成各项学习目标。

三、教学流程思路清晰,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

这节课教学思路的设计符合教学内容的实际,符合学生的实际;

有一定的独创性,给学生一新鲜的感受。

故事导入,创设情境——确立目标,明确重点——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总结全文,积累学法——课后整理,积累素材。

整个教学流程能把欣赏文章的权利下放给学生,努力打造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

纵观这一节课,老师能很好地把握“导”的尺度,努力把欣赏文章的权利交给学生,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课堂学习的主人,能有效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和创造力不论把握情节,给学生以课堂展示的机会。

引导学生解决了本文的教学难点,深入理解了课文,把握了文章的主旨。

四、紧扣教学内容,以读促学,多媒体辅助教学。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一篇文言文,就文言文教学来讲,读课文是至关重要的。

唱老师重视了朗读和朗读指导,这是文言文教学的根。

重视了基础知识,即字词句的教学,落实字词句的教学应该是初中文言文教学的核心。

注意到了文言文教学的时代性,不同程度地进行了一些和现实生活相联系的拓展与延伸,体现了古为今用的原则。

善于运用现代教学媒体,活化、丰富了文言文教学的手段,便于学生理解,提高了课堂效率。

五、教学环节紧凑、科学,教学方法、策略恰当得体。

唱老师能够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有效组织自主、合作、

探究的学习方式。

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老师起到了组织者、引导者更多是参与者的作用。

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主动性和创作性,在教学中努力体现实践性和综合性的特点。

讲究一定的教学艺术,合理的安排课堂结构,环环相扣,过渡自然,时间分配科学、恰当。

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适当,针对性强,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与学双边活动协调。

注重交给方法,培养能力,注重引导学生。

1、导语,唱老师先采用优美的的语言创设情境,再用小故事激发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

2、朗读课文:

教师面对全体学生先范读,再让学生朗读,还注意朗读的方式方法,掌握朗读的技巧,同时培养了学生的朗读能力。

3、疏通文意,欣赏课文:

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自主翻译课文,积累重点文言实、虚词。

通过对课文的研读分析,唱老师有针对性的提出问题,这些问题紧扣教学目标,通过师生共同探究学习,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加透彻了,另外唱老师还选择了重点的词、句进行点拨,赏析,让学生更深刻的理解感悟课文主旨,进而突破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鉴赏能力。

六、教学效果良好。

唱老师的这节课是应时而生的,既符合新课改的要求,又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还使课堂具有浓浓的语文味。

本节课很好的达成了预期的目标,完成了教学任务,课堂实效性较强。

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努力地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全体学生都能主动、有效地投入到语文学习的活动中去。

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阅读思考,讨论发言,课堂气氛活跃有序学生受益面大,让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进步。

总之,课堂教学,尤其是语文课堂教学,历来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可谓是众说纷纭。

现在,对新课改也有一些不同的声音,我个人认为,成绩不容否定,信念不能动摇,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新课改的灵魂。

作为新时代的语文教师就应该适应时代的召唤,教育的需求,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提高教理念。

篇三:

评课议课

(组稿:

原华秀)

原华秀:

大家好!

我叫原华秀,来自威海文登第二实验小学。

这位是青岛李沧区实验小学的王春蕊老师,也是我们磨课组的执教者(大家好)。

参加本次研讨的有:

东营市垦利县第一实验小学的崔燕老师、莱州市实验小学的韩国萍老师、龙口市芦头完小的初静宜老师、蓬莱市第三实验小学的韩新芝老师、莱阳市第一实验小学的于永萍老师。

各位老师,5月6日,咱们观摩了王老师的习作讲评课:

写一个自己喜欢的人,并从“学生主动学习”、“课堂活动时间”、“学生习作前后变化”、“教学目标达成度”四个方面对课堂进行了观察,对数据做了统计和分析。

下面,我们对这节课进行评析。

韩国萍:

我先说。

我和永萍、崔燕、韩玉英老师合作观察了“学生主动学习”情况,用学生参与活动的人数和参与的态度来评定。

如图所示:

本节课我们观察的对象是27位学生,多数学生一直对学习保持兴趣,在“选材”教学环节,兴趣浓,认真倾听,能积极主动参与的学生有23人,只有4名学生中途和同桌说话,85.2%;

“内容”教学环节,除5名学生没有认真倾听外,其他孩子有较高的学习积极性,参与度是81.5%;

“自主修改习作”环节中,在最初的前五分钟内所有学生都在认真地修改自己的习作,仔细推敲,认真琢磨,中间有1名学生停了一会儿,但很快又低头修改自己的习作了;

主动参与度达

96.3%“习作展示”环节,有55.6%的孩子继续积极参与活动,有37%的学生低头修改自己的习作,7.4%人学生没有认真听同学对改后的习作。

于永萍:

从统计数据来看,本节课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这与王老师的精心设计密切相关。

王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学生已有知识的迁移,在阅读教学时渗透表达方法,在习作课上重温表达方法,为学生阅读和习作搭建了知识的桥梁。

初静宜:

同意两位老师的评析,这节课确实体现了学生主体这一理念。

请看:

这是我和原华秀、刘小璐老师合作观察的“课堂活动时间”量表。

从师生活动的时间统计上看,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

如表所示,学生个体活动时间占整节课的58.4%,加上小组活动的7.7%,本节课,学生活动总时间占66.1%,很好地体现了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理念。

在教师活动的33.9%的时间里,有24.6%的时间是教师对学生发言的反馈(即:

与学生平等交流),只有9.3%的时间是教师在讲授。

教师在本节课的角色定位很明确,即:

是课堂的组织者、引导

者、倾听者、激励者、点拨者。

总之,从师生活动的时间上来观察,很好地落实了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是语文学习的主体这一理念。

从教学环节的时间统计上看,本节课凸显了教学重难点。

这节课有5个教学环节,其中,指导学生“通过具体事例中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的描写,表现人物特点”环节,用时最多,占课堂总时间的39.3%;

指导学生“选择恰当事例表现人物特点”,则占24.6%。

这两个环节的用时占整节课的63.9%。

“自主修改习作”环节,是帮助实现教学目标的途径;

“学生习作展示”,则当堂反馈目标达成情况,两者用时占32.8%。

而“拟题目,课堂总结”,教师点到即止,用时只占3.3%。

对照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不难看出,本节课的教学,紧紧围绕这两者来展开。

没有繁琐的导入,一上课就直奔目标1。

接着,把阅读与习作指导相结合,集中精力,来突破教学重点(同时也是难点)。

整节课96.7%的时间都用在教学目标的达成上,可谓重点突出。

既然如此,那么这节习作讲评课,上课前后学生习作有哪些变化?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否有效达成呢?

咱们继续交流。

崔燕:

老师对学生的初稿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后的,我们发现能写出人物特点的有27人,占习作总数的100%。

能抓住人物动作语言等方面写具体的有23人,占习作总数的85%;

4名学生没能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等写具体的占习作总数的15%。

选择的事例能表现人物特点的有21人,占习作总数的78%;

6名学生选择的事例不能表现人物特点,占总人数的22%。

其中优秀习作——完全符合本次习作要求的有21人,占习作总数的78%。

整体规划之一重新确定习作主题

“写一个自己喜欢或者崇拜的人”定位为“写一个自己喜欢的人”,拓宽了学生思路,扩大了选材范围,是训练目标更集中、更高效。

为了突出“课上得法、课下用法”的思想,加强阅读与习作教学之间的联系,所以重组了阅读的文章。

在进行阅读教学的过程中,除了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关注作者的写法之外,在课下引导学生写了“阅读收藏夹”和“习作准备夹”,引导学生从众多人物中筛选出来的一个人物,并且针对其特点进行了事例的选择。

课前浏览了学生的“习作准备夹”,了解了学生的初稿情况,课上有针对性地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让他们互相启发,打开视野,拓宽素材的来源。

在讲评的过程中加强了人物语言、动作、神态描写的指导在这个过程中,很好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讲评的素材来源于学生。

讲评中的指导素材来源于阅读材料。

讲评中的指导循序渐进。

众所周知,习作课因为学生的不确定性太大,所以对教师的以学定教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这对每个语文老师来说都是挑战。

但通过分析我们欣喜地看到,这节课优点很多:

首先,学生自主活动、师生互动的时间比较长,体现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理念;

其次,教学紧紧围绕目标展开,重难点的突破有时间做保障;

第三,讲评是具体的有针对性的指导,目标的达成度比较高。

而在作文课中重温阅读收获,是本课的一大亮点。

另外,王老师能耐心等待学生,课堂评价及时且注重鼓励学生树立修改习作的自信心,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都说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确实如此。

就这节课来说,也不是完美的。

就像前面永萍老师提到的,有的学生增加的文字并没有抓住语言、动作、神态等来突出人物特点,这就要求教师后期的指导要跟上。

比如,教师在课堂的巡视要善于发现问题并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这其实挑战的是教师的课堂应变能力,也是如何以学定教的问题。

后面咱们可就这些问题做进一步的研讨,使教学设计更趋完善,让课堂的遗憾越来越少。

好了,感谢团队每个成员的智慧分享!

最后,咱们有请宋道晔老师对整个专题的活动做总的点评。

写一个自己喜欢的人(习作讲评)

【教材、学情分析】

《写一个自己喜欢或崇拜的人》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第六单元的一次习作训练。

为使训练目标更集中、高效,根据高年级学生年龄特点以及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将本次习作定位为“写一个自己喜欢的人”,为拓宽学生思路,扩大选材范围,自己喜欢的人可以是身边熟悉的人,也可以是从书籍、报刊、电视媒体了解到的人。

从学生以往的习作情况看,学生从三年级到五年级虽说进行过多次写人的训练,但对人物的认识往往是肤浅的,对如何通过具体事例,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把人物特点写具体,仍然是五年级学生写一个人的习作时面临的难点。

为了更好地突破重难点,落实本次习作目标,我们对单元课文进行了重组,保留了这个单元的一篇文章《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其他课文都是从课外或者是其他版本的教材中选择的,所选文章既有曾经学过的课文《“番茄太阳”》,又有课外的作品比如:

贾平凹的《我的老师》等,这些课文都是作者抓住一件或者是几件事来突出人物特点,以便更好地借助课文进行方法的指导、语言的积累。

为便于学生积累,我们精心设计了“阅读收藏夹”和“素材储备夹”,目的是引导学生在阅读学习的过程中积累语言、搜集素材,为习作做好充分的准备。

本节课是基于学生已经积累了能够反映人物特点的事例的基础上的一节习作讲评课

【学习目标】

1.通过阅读和观察生活,能选择恰当的事例写出人物特点。

2.通过修改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等,把事例写具体,突出人物的特点,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感情。

【学习重点】

通过修改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等,把事例写具体,突出人物的特点,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感情。

【学习准备】

阅读素材:

《番茄太阳》《理想的风筝》《我家的男子汉》《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保姆马秀花》《我的老师》(贾平凹)。

习作前准备:

1.通过阅读推荐的文章,明确习作主题,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填写好“阅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