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拳评课议课范文模板 15页.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384463 上传时间:2023-06-13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8.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少年拳评课议课范文模板 15页.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少年拳评课议课范文模板 15页.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少年拳评课议课范文模板 15页.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少年拳评课议课范文模板 15页.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少年拳评课议课范文模板 15页.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少年拳评课议课范文模板 15页.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少年拳评课议课范文模板 15页.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少年拳评课议课范文模板 15页.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少年拳评课议课范文模板 15页.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少年拳评课议课范文模板 15页.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少年拳评课议课范文模板 15页.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少年拳评课议课范文模板 15页.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少年拳评课议课范文模板 15页.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少年拳评课议课范文模板 15页.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少年拳评课议课范文模板 15页.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少年拳评课议课范文模板 15页.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少年拳评课议课范文模板 15页.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少年拳评课议课范文模板 15页.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少年拳评课议课范文模板 15页.docx

《少年拳评课议课范文模板 15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少年拳评课议课范文模板 15页.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少年拳评课议课范文模板 15页.docx

少年拳评课议课范文模板15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少年拳评课议课

篇一:

评课稿

评课稿:

《少年拳》

今天,听了徐老师的一堂体育课《少年拳》,听课最直接的感受是老师良好的体育基本功和严谨教风。

“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生体育的意识”是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

根据五年级学生活泼好动、逐渐需求合作的心理特征,课中老师从慢跑热身开始,加入武术动作元素,使主教材少年拳的学习变得更自然、更顺畅。

后面辅以游戏,充分活跃了学生身心,真正让学生在乐中学,学中体会体育学习的快乐。

“健康第一”、“运动参与、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和小组协作能力”是新课程标准的又两大基本理念。

整节课中,教师紧抓低段学生身心表现欲望强的特点,依托主、副教材,尽力满足学生的运动需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

从而很好的激发了学生自觉、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来;使学生的运动参与在自学与集体练习中得到加强,对社会适应能力在体验与他人一起活动和独自活动的区别中加以更好的体现。

“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是体育教学的基本理念之四。

在整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非常注重引导学生合作能力的提高。

在教学中,教学方法恰当,教师为每一个学生创造机会,让他们主动参与,主动发展,学法指导,营造氛围,为学生提供机会,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竞争力。

标准的武术示范动作、正确的教学口令、教学语言,使教学效果明显,我们从学生整齐、规范的少年拳动作中就可以明显感受到。

很多教学过程中,教师都是通过启发学生小组尝试教学、互相讨论、交流来学习的;学生们在主动的讨论与交流中,加深了对学习内容的理解,既提高了学习质量,又锻炼了合作能力。

例如,少年拳学习时,通过小组观看图例,相互纠正动作等,很好地解决了武术学习中的难点。

另外,以小组位单位的教学比赛中,努力激发学生的取胜欲望,从而引导学生主动讨论、主动合作。

整节课上,教师在教学方法上很好的运用了启发性、尝试教学法、小群体合作、小组讨论交流、比赛法、鼓励法,一方面课堂练习密度大幅度提高了,另一方面激发了学生的运动兴趣和参与热情,培养了自主学习、竞争意识,团结合作、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

篇二:

评课议课记录

观课议课活动实录

课前交流:

一、作课人作课前预设说明

课题:

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的规律

作课人:

商国辉

时间:

5、18

关注点:

学生的思维真正地参与到知识的形成之中。

预设及说明

(一)课始激趣,创数参与

1请学生说一个分子是1的真分数。

2把真分数化成小数,(不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得数保留3位小数。

3跟据分数化成小数的结果,你感觉到上面的分数可分为哪几类?

预设目的:

数学课程标准中强调:

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学生自己说数,从说的过程就引导学生参与到学习之中。

研究分子是1的真分数,是为了将低本节课的难度,让学生研究什么?

为什么要研究分母作准备。

(二):

定向探究参与

1、刚才这些真分数有的能化成有限小数,有的不能化成有限小数,你想,一个真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和分数的什么有关?

2、否化成有限小数和分母有着怎样的关系?

3、探究。

(可能出现奇偶数、质合数方面的猜测)

4、汇报总结。

5、验证与推广。

刚才我们研究的分数分子都是1,这个规律对于分子不是1的分数是否有用呢?

判断下列分数是否化成有限小数:

总结:

规律也同样适用于分母不是1的分数。

6、典型例能否化成有限小数为什么?

强调:

必须是最简分数。

7、为什么分母中除了2和5以外没有其它的质因数的数就能化成有限小数?

预设目的:

本阶段从分子为1的真分数中猜测规律,验证规律,然后再推广到一般的规律,最后再到典型的分数中。

主要是渗透从特殊到一般再到特殊的认识规律的思想方法,让学生在参与探究的同时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三)、巩固成果,课尾余趣

1、判断

因为30=2×3×5,所以不能化成有限小数。

因为30=2×3×5,所以不能化成有限小数。

2、作业:

下面的分数,哪些能化成有限小数,哪些有能化成有限小数?

3、给同学或父母讲一讲今天的收获。

并放到<数学快乐储蓄箱>里。

二、准备观课教师交流:

常亚歌:

让学生参与到知识的形成之中,你准备采取哪些方式让学生的思维真正地参与到学习中去?

商国辉:

学生只有思维的参与,才能算得上是真正的参与。

这节课,我根据我班学生的情况(年级中成绩不太理想的学生集中的班级),把思维梯度降低了一部分,采取由特殊到一般再到特殊的思考方法来让学生探究规律。

为了让学生都能思考,我的提问有些难度很小,但学生必须动脑。

如你能说出一个分子是1的真分数吗?

这样,促使学生真正地思考。

史红桃:

你准备让学生参与什么?

怎样让学生参与?

商国辉:

我想让学生自己去学习规律。

通过思考来让学生知道规律是怎样得来的?

刘新超:

我觉得这一节课是一节思维含量高的课,数学课的总结,特别是规律的总结是学生高级思维的表现,是教学的一个难点,我在让学生总结规律时,从语言表达到内容的概括都很费力。

我觉得这节规律课让学生思维参与到规律的探究、总结我觉得不容易。

特别是你这一班的情况更为特殊。

赵涛:

我觉得让学生说为什么分母只含有2和5而没有其它的质因数时,能化成有限小数?

这个问题好多教师都没有认识到位,让学生能认识到吗,学生对于这个过难的问题怎样去参与呢?

曹理智:

教师的行为也相当重要,在上次的观课议课中,教师怎样及时地对学生的思维及时地反馈呢?

来及时地看学生参与的情况呢?

于会:

学生的思维速度不同,参与时的深度不同,特别是你这一班,学习的基础普遍较差,让学生真正地参与思考,应考虑到学生的基础,我们在学习<教学的革命>中,培养学生高参与的策略时,有一句话:

不要指望学生对所学内容全部掌握,完全理解,因为我们的练习和复习还可以互相助。

那么学生参与到知识中,你这班的学生时间需要肯定很长,在学生没有完全掌握时,你采取什么方法来使各层学生能参与到知识中去呢?

三、课前观课分工

1、时间:

分配是否合理,准确计算上课效率的有效度

2、教师行为:

行为是否有效,教师怎样去查出学生思维状况,教师的哪些行为有利学生参与,哪些行为对学生参与无利?

3、学生观察:

学生中否参与到教师的提问与引导的思考上了?

各层学生在提问时干什么?

学生是否有一定的情感体验。

观课议课记录:

一、作课人及时反思本节课总体感觉:

学生没有达到预定的参与目标,出现了太多与平常行为不符的意外。

1、班里的学生虽然起点较低,但属于天不怕,地不怕的班级群体,本节课敢说者甚少,与平日课堂大相径庭。

2、学生没有参与探究而直奔主题后,在引导学生读书时,以读规律、讲规律来看学生的理解水平时,总有一种水过地皮湿,再润不浸的感觉。

3、总结方法时一反平时你一句我一句的交流状态,一直重复而无争辩。

学生的意外导致了教师的意外:

1、在引导学生探究时,学生却说出了规律之后,明知理解肤浅,当堂却不知从何入手,更好地让学生体验规律。

导致对规律把握不好。

2、由分母是1的真分数直接到结论后,把预设时推广到一般规律的环节掉了,致使本节课在思维上不太严密。

学生的思维更没有真正地融于规律的理解中去。

其实太多的意外,其原因根源在于自己想关注课堂的生成却无机智的应变能力,在学生直奔主题时没有创造机会让学生去参与到对知识的验证中,从而错失学生参与的良机。

二、交流:

曹理智:

上课为了让学生参与,你采取了提问,本节课你提问学生的目的在于把握学生的思维参与状况,可你发觉了没有,你提问涉及到几人?

其中,崔林峰一节课就回答了五、六次。

而有的学生却一次也没叫到。

商国辉:

这一点倒是平时不太注意的。

应该是每个同学都有机会回答,一个人平时回答多这一点没有考虑到。

因为平时这个班非常活跃,会不会都想说、敢说,并且一时组织滞后将会不自觉的超时争辨。

看来,在日常的教学中以后还得关注学生回答参与率这一点。

史红桃:

开课让学生说分子是1的真分数后,接着让学生把这些分数化成小数,光学生把这些分数化成小数用了5分钟,这一节课中让学生把分数化成小数目的是干什么的?

用5分钟是否合适?

商国辉:

让学生把分数化成小数的目的是体会除尽与除不尽,为化成有限小数与无限小数埋下伏笔。

用5分钟从导入的角度去思考,时间还是有点长的。

刘新超:

此时如采用分组做就能迎刃而解了。

或者把计算器拿来也能快速地计算出来,这样节省不必要的时间,可以把有限的时间花费在探究规律的真正的思维上。

于会:

本节课学生的参与率从课堂回答还是能看出反馈情况的,如采用手势,一个人回答,其它人胸前手势判断,能看出所有人的思维情况而不受他人的影响,当然,这样,会使氛围在静悄悄中进行,而显不出那种活跃的氛围。

从参与的角度来看,是学生高参与可行的方法。

刘新超:

当你引导学生探究规律时,问题一提出,多数学生都没举手,只有几个人举手,结果,他非常流利地说了出来,接着,你问其他同学,你们是不是也知道?

怎么知道的?

学生回答说,是从课本上看的。

接着你又问,为什么分母的质因数只有2和5时,才能化成有限小数?

学生又答了,接着,你让学生读规律、讲规律,而一改你所预设的探究。

这一点我觉得学生的思维没有参与到规律之中,这一点你当时是怎样想的?

目的是干什么?

商国辉:

这是本节课所有意外的根源,学生为了上这节课,已经预习了,对规律会不会都已经知道了。

这时我想,对于已知谜底的规律再让学生去探求,学生又有多大的兴趣呢?

可我班学生在学习中“浅尝辄止”的现象严重,再加上本身基础较差,有相当一部分人从众现象严重,怎么办呢?

当时,我想了一下,就从读书入手吧。

(因为我平时比较注重指导学生读书,这样,不管我是否有事外出,学生遇到问题时,可通过读书来解决。

)让学生通过读书,参与到规律的理解之中。

便让学生先读了规律,为了检验学生对规律的理解,我让学生看黑板上的数字,并补充,这一行为主要是让学生理解规律中“除了2和5以外,不含有其他的质因数”而设计的,这一点可能没有经过探究,没有经过分析与比较,是不会有太深的感觉的,那么通过体悟规律,来补充完事黑板上的数字情况,可以看出学生的理解程度的。

因此,我让学生根据这句规律所反应的情况对黑板上的例题做以补充,如8只有质因数2。

20只有质因数2和5,当时学生补充了125分之一,是只有质因数5,可以看出学生对这句话理解了,所以我又补充了特例,引起学生对“最简分数”的理解与注意。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再读规律,并标出学生自认为的重点词语,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读来理解规律。

但由于学生没有亲历探究,读中悟得不深,所以在总结判断的方法时,用时较多。

史红桃:

你让学生总结怎样判断能否化成有限小数的规律的方法时,学生用了好几分钟时间也没总结上来,这一点的设计是想让学生达到什么目的?

商国辉:

让学生总结判断的方法,是为了让学生更明确地清楚判断时的步骤,也为这一班整体基础较差,组长能给组员讲提供一些帮助。

史红桃:

这节课学生学会了什么?

有哪些收获?

商国辉:

从最后的作业情况来看,很多人仍用除法来做,学生做题慢是这班的实际情况,从表面现象来看,规律对学生没有发挥作用。

学生这一节并没有收获多少。

学生的收获,还得从课堂问卷和学生作业来分析。

从参与的情况来看,学生没有积极参与,从课堂的氛围可以看出。

但是什么原因造成本节课的思维没有参与到规律之中呢?

史红桃:

学生的参与关键是动机,在激发动机时没有情感的参与。

没有激起探究的欲望,如果在第一阶段后,问学生感觉分几类后,再写几个数,师生比赛,看谁能能快速判断这些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呢?

在比赛中激发欲望。

我想会好一些。

(全体教师的一片掌声)改进设

想:

在第一阶段,感觉分几类后,再写几个数,问你能快速判断这些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呢?

然后和学生比赛,激发欲望。

课堂上必须冷静,不可太慌。

如再遇到学生直奔主题时,采取如下方案:

1、可将作业提前,从作业入手看学生掌握程度,如多数掌握较好,则从出题训练入手,让学生参与对规律的深层理解;如学生多数掌握的不太好,从不理解处引导学生说出为什么这样做,这时不能过早地提问好的学生,而应让学生先交流后针对重点问题深入探究,从而让学生思维真正地动起来。

2、也可采用读书法,但在读书时,通过读规律,让学生说例子,并说出为什么,然后,分组对抗比赛,在学生不能解决的矛盾处探究

篇三:

研修一组评课会议记录

研修一组评课会议记录

时间:

201X年12月20日

地点:

济宁学院

主持人:

吕兵文

指导专家:

甄广军

参加人员:

徐海涛、马晓波、王伟彬、于新军、王春刚、郑耀辉、王国政、方锦凯、汉吉虎、王斌

记录人:

汉吉虎

会议主题:

通过观看《少年拳》课堂教学,进行评课议课。

会议流程:

吕兵文:

今天我们观看了孙华庆老师的《少年拳》课堂教学,针对研究的问题,请各位老师结合你观察的情况,对孙老师的课堂教学进行评析。

我们先请孙老师谈谈上课后的一些感触或反思。

孙华庆:

大家好,我个人觉得,从总的方面来说,课堂教学任务基本完成,但是效果不是很理想,具体原因一个是学生练习时动作姿态不是很到位,还有在课堂的后半段学生的注意力下降,学习效率明显降低,整节课呈现一个头大肚子小,尾巴大的结果。

两头因为一些练习的增加,才加大学生的练习运动量,单纯从技能学习的方面看,效果还有待提高,我们研究的问题,解决的思路是有了,但在课堂操作中,还要加强学生的注意力练习,学生在学习一段时间后,注意力下降,练习效果不明显,因为在交换教学的环节上耽误时间长,过高估计学生的教授水平与学习水平,要达到效果,时间就长了,所以最先注意的是要保持学生的练习注意力。

课堂中,要持续保持学生的练习注意力,是课堂掌控的问题

吕兵文:

从孙老师的介绍中我们可以看出孙老师对整个课堂的把握精准细致,能够及时发现课堂中的一些问题并及时进行总结。

下面有请各位老师对孙老师的上课情况进行评议。

首先请观测学生学习维度小组的老师做一下点评。

徐海涛:

我和马晓波、王伟彬、于新军老师负责学生学习维度的观察,我们从学生的倾听状态,参与状况等观察点来查看老师的讲解示范是否有效。

马晓波:

1、学生的练习内容来看,有25项之多;可以说内容众多;2、练习次数除了展示环节是1次外,其它练习次数都在3次以上,最多的有10次,出现在基本部分的马步冲拳、弓步击掌和互教互学环节;3、练习强度,以学生的原地练习为主,动作动静结合,强度适中,练习中加入了高抬腿的跑步集合强度较大,4、参与态度,学生在集体学习和展示阶段能够积极主动参与练习,分组练习有三分之一的学生出现消极练习。

5、学习效果,每个学生都掌握了学习的基本内容。

6、从提高身体素质练习方面来说,本节课仍需要加强练习的

强度。

从数据看来,课的效果远比我们预计的要好,达到了提高身体素质练习的目的,貌似学生消极的分组练习,从心率来看其实是机体的自我调节

我觉得在基本部分,老师集体教学,学生分散练习,教师巡回指导要快一点,分散练习的时候把图解用好,学生相互教学我觉得没有必要保留,这样学生的练习密度能好好的加大。

数据挺具体的。

练习密度达到了,强度达到了,把课的基本部分在好好整理一下就更好了。

王伟彬:

我认为,在一群陌生的学生面前,分组练习达到如此效果很不错了。

我觉得孙老师的课注意几个环节,第一准备部分高抬腿队形应该好好安排一下,二列横队注意间隔距离,如果底线不够,可以安排边线,第二自学第一组的时间稍微控制一下,不要太长。

第三互学阶段可以把学生指定在具体的区域,也就是说那些学生在哪个位置明确指出,便于管理。

只是一些不成熟的看法,请各位批评指正。

于新军:

准备部分:

学生螺旋跑2次,其他徒手操4x8拍,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能够完成,高抬腿跑8x8拍,学生有点累了,有5人跟不上节奏了,建议这一环节也做4个8拍。

游戏照镜子,学生只练习1次,原因是教师没有讲清楚,学生还不知道怎么回事,导致学生练习次数少,没有一上来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这一环节,老师应先提示学生学过哪些武术动作,这样学生展示的就会多了。

吕兵文:

下面请观测教师教学维度小组的老师进行点评。

王春刚:

整体表现合理,也有值得注意的地方,一、教师对学生间距调整需合理:

1.间距小影响学生做动作。

如课开始时的行抱拳礼,学生站得太近,需教师随时口令调节距离。

跑动过程中,提醒学生的间距要保持安全。

2.示范位置不合理。

跃步冲拳位置不合理,学生间距调整到位,就可以解决这一问题。

二、规则表述要简洁明了。

照镜子游戏,应强调“注意观察,模仿对方动作”,一排先做,另一排模仿,然后交换。

第一组知道时间可以缩短,因为本节课安排的是学生自学环节,教师仅仅是指导关键动作就可以呢,答疑解惑。

采用的学生自学、互学模式,在这节课反而不如统一示范讲解、学习技术动作,分组研修提高更能完成教学任务。

郑耀辉:

准备部分:

共用了4分15秒,其中教师讲解用了55秒,组织过度用了35秒。

专门性练习正踢腿、弹踢冲拳、挺身跳、跃步跳、马步冲拳、弓步击掌共用了9分45秒,其中教师讲解时间为4分15秒。

学习少年拳第二套1—4动,共用28分半,学生看图用了1分46秒,看图后练习用了10分钟,第一轮互教用了6分14秒第二轮互教用了3分55秒,高抬腿队形散开用了30秒,展示和巩固提高用了2分25秒。

从数据上看,准备性练习教师讲解有点长。

基本部分的看图后练习和第一次互教互学时间太长了,导致巩固提高阶段的练习时间太短,显得有点仓促。

孙老师课上体现了精讲多练,语言也很简洁明了,就是在组织学生分组学习时时间有点长2、学生互教时,一组的学生教的时候,面对学生在示范,并且不是镜面示范,学生很难看懂,之前教师给个提示--做背面示范效果会更好

王国政:

学生分组自学、互教体现的是合作学习的方式,理念还是不错的,但每一种方法都不是万能的。

教师既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各种教学因素,科学合理地选取教学方法,又要注意各种教学方法的合理搭配,优化组合教学方法,科学安排各种教学方法交替使用,达到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化,我觉得36.4%这个数据比较合适。

孙华庆:

首先感谢各位老师对我提出的宝贵意见,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认真探索,寻找更好的教学方法,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水平。

谢谢大家!

吕兵文:

感谢各位老师的指导,我们看看基于练习密度方面的观课情况,请该小组的老师谈谈。

方锦凯:

我们组主要观察测定练习密度,我们在课前随机找了三位同学,两个男生一个女生,我们三位老师每人测一个,采取全程跟踪的方法,主要测定授课教师每个教学环节的总时间和学生的有效练习时间。

开始部分用时64秒,学生状态较好,都很投入。

热身部分用时5分22秒,学生练习4分48秒,练习密度为85.8%,学习效果很好,内容实用,形式新颖,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的很好。

基本部分的诱导性练习用时10分25秒,学习练习4分2秒,练习密度为38.6%,诱导性练习的效果较好,学生练习的比较认真,但我觉得这里的时间有些长,在新授课里,诱导性练习的时间占到三分之一,挤占了新授的时间,容易影响新授效果,诱导性练习的时间控制在6分左右较为合适。

集体学习完整动作,用时3分12秒,学生练习2分20秒。

练习密度为63.5%,这里较为正常。

分组学习(包括看图,分组练习、教师巡回指导)用时12分30秒,学生练习3分30秒,练习密度为28%,在新授过程中练习密度下降是必然的,但是这里存在一个问题,教师在巡回指导的时间按排上不太合理,在第一组的时间用去6分32秒,其他小组只是蜻蜓点水,直接影响了学习效果。

小组展示互教互学阶段用时17分2秒,学生练习5分17秒,密度为38.7%。

在一个小组展示的时候,其他小组的关注度不够,展示的效果下降。

武术的素质练习用时3分19秒,学生练习43秒,密度为21.6%。

结束部分放松活动用时1分36秒,学生练习48秒,密度为32.9%。

总的密度为36.4%,应该没问题,只是结构上调整一下就好了。

王斌:

在准备活动部分,有一个螺旋跑练习,从孙老师开始进行这个活动,到结束的时间,为总时间。

我观察的学生什么时间开始活动,我什么时间开始计时,到这名学生活动停止,计时结束!

然后这二个时间相除

汉吉虎:

我观测的学生是在第一组的男同学,由于第一组联系的时间比较长,所以计算出来的学生密度比正常的要高一点,这还是在这个学生不认真的情况下,如果整堂课按照45分钟的时间上,教师对学生要求再高一点,我想学生的练习密度会更高。

在这节新授课当中,学生没有武术基础的情况下能达到36.4%的密度,我认为很不错了,放在平时达不到。

吕兵文:

刚才大家对孙老师的课发表了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孙老师也针对大家的意见和建议谈了自己的认识、体会、和改进措施。

听了大家的发言我有以下体会和收获。

教师在备课时考虑教学方法、组织方法、和活动要求时一定要事先全面分析学情。

对学生身体素质、技能水平、心理特点、健康情况有全面细致的了解才能心中有数,有的放矢。

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备课不但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

甄老师对此有何建议?

甄广军:

本节体育课来看,堂教学中除了传授学生健身拳基本技能之外,也讲明所学内容对发展身体素质和增强体质的作用,让“健康第一”思想落到实处。

同时也注重培养学生组织能力、团结协作的品质、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及团结互助的集体主义思想,为将来适应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本节课当中,我建议在巡视指导方面,帮助指导的范围还有待进一步扩大,应更加注意对学生的反馈给予及时评价,让他们体会到进步、成功的喜悦。

在教学时间、教学内容的设计调整上需再合理的安排。

可以让学生先观看相关的武术常识,正确认识武术

的意义。

它具有强身健体和防身等多种作用。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和民族自豪感。

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为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吕兵文:

谢谢省专家甄广军老师的点评和指导。

通过指导,我们对上好一节体育课,有了更清析的理解和认识,希望吕老师,根据甄老师的建议,进一步完善教学设计。

本次评课会议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篇四:

少年拳说课稿最终版1

尊敬的各位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中学体育课程中的武术课,依据新课程标准各学习领域的目标要求,针对学生的接受能力和认识水平,我选择的教学对象为八年级学生,教学内容为少年拳第二套。

下面我将从以下十个方面来进行我的说课:

一、本课的指导思想:

依据新课标的要求,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在教育方式,教学内容,教学评价等方面都有了新的发展和侧重点,以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为目标,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

对于义务教育阶段初中学生来说,更要关注其运动的快乐感,培养他们良好的体育锻炼的习惯,并形成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除了传授学生健身拳基本技能之外,还要讲明所学内容对发展身体素质和增强体质的作用,让“健康第一”思想落到实处。

同时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组织能力、创新能力、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及团结互助的集体主义思想,为将来适应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教材分析

少年拳武术类体育项目,受到学生们的普遍喜爱。

学生通过学习得到美育熏陶。

对学习其它武术套路,发展身体的柔韧性、灵活性、协调性和节奏感,提高动作的速度和连贯性,并能激发民族自豪感,对养成吃苦耐劳的良好习惯具有重要作用。

三、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掌握组合动作动作名称和顺序,及特点。

提高学生对武

术的兴趣。

2、技能目标:

通过学生观察、模仿、相互交流、尝试练习,使学生领

会每个动作的攻防含义,做到路线清楚,手形、步形正

确到位。

发展协调性、力量等素质。

3、情感目标:

使学生能以积极认真的态度学习,在课堂上培养学生谦

虚好学、团结协作、开拓创新的学习能力。

培养崇尚武

德的精神

四、教学重点:

少年拳6—9动作(6.并步搂手7.弓步推掌

8.搂手钩踢9.缠腕冲拳)动作路线。

教学难点:

动作力度,手形、步形正确到位

五、学情分析:

初中学生正处在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的年龄特征是:

模仿能力强;好动、好奇心强;敢于表现自我。

运动参与能力、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