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气站安全现状评价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8403300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 页数:88 大小:1.3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加气站安全现状评价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8页
加气站安全现状评价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8页
加气站安全现状评价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8页
加气站安全现状评价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8页
加气站安全现状评价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8页
加气站安全现状评价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_第6页
第6页 / 共88页
加气站安全现状评价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_第7页
第7页 / 共88页
加气站安全现状评价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_第8页
第8页 / 共88页
加气站安全现状评价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_第9页
第9页 / 共88页
加气站安全现状评价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88页
加气站安全现状评价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88页
加气站安全现状评价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88页
加气站安全现状评价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88页
加气站安全现状评价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88页
加气站安全现状评价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88页
加气站安全现状评价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88页
加气站安全现状评价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88页
加气站安全现状评价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88页
加气站安全现状评价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88页
加气站安全现状评价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88页
亲,该文档总共8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加气站安全现状评价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

《加气站安全现状评价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加气站安全现状评价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8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加气站安全现状评价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

4.3安全评价方法简介 32

4.4评价方法选择 43

第五章定性定量分析评价 44

5.1定性定量评价分析过程 44

5.2加气工艺及设备单元 46

5.3供电及防雷防静电单元 49

5.4站内建筑物单元 51

5.5消防设施及给排水 52

5.6采暖通风 52

5.7天然气爆炸事故后果模拟分析 53

5.8作业人员触电事故树分析评价 54

5.9机械伤害事故树分析 59

5.10职业危害评价分析 62

5.11安全管理单元分析评价 63

5.12应急救援预案分析评价 67

第六章安全对策措施与建议 70

6.1防雷、防静电对策措施 70

6.2安全色和安全标志 71

6.3其他对策措施和建议 71

第七章评价结论 73

7.1周边环境及平面布置单元 73

7.2加气工艺及设备单元 73

7.3供电及防雷防静电单元 74

7.4站内建筑物单元 74

7.5消防设施及给排水 75

7.6采暖通风 75

7.7加气站储气系统发生爆炸危险危害评价 75

7.8作业人员触电事故树分析评价 76

7.9机械伤害事故树分析评价 76

7.10职业卫生单元 77

7.11安全管理单元分析评价 78

7.12应急救援预案分析评价 78

7.13存在问题及整改情况 79

7.14综合评价结论 80

附件1 81

委托方提供的有关资料目录 81

附件2 83

IV

延安维全安全评价有限公司0911-8266602

第一章安全现状评价工作经过

1.1安全现状评价的原则、目的及内容

1.1.1定义

安全现状评价是在系统生命周期内的生产运行期,通过对生产经营单位的生产设施、设备、装置实际运行状况及管理状况的调查、分析,运用安全系统工程的方法,进行危险、有害因素的识别及其危险度的评价,查找该系统生产运行中存在的事故隐患并判定其危险程度,提出合理可行的安全对策措施及建议,使系统在生产运行期内的安全风险控制在安全、合理的程度内。

1.1.2目的

安全现状评价目的是针对****加气站进行安全现状评价,通过评价查找其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并确定危险程度,提出合理可行的安全对策措施及建议,以便企业采取有针对性的安全技术和管理措施,确保安全生产。

1.1.3基本原则

安全现状评价基本原则是具备国家规定资质的安全评价机构科学、公正和合法地自主开展安全评价。

1.1.4安全现状评价内容

安全现状评价是根据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规定或者生产经营单位的要求进行的,应对生产经营单位生产设施、设备、装置、贮存、运输及安全管理等方面进行全面、综合的安全评价。

主要内容包括:

1)收集评价所需的信息资料,采用恰当方法进行危险、有害因素识别;

2)对于可能造成重大后果的事故隐患,采用科学合理的安全评价方法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进行事故模拟,预测极端情况下事故的影响范围、最大损失,以及发生事故的可能性或概率;

3)发现的事故隐患根据量化的安全状态参数值进行整改优先度排序;

4)提出安全对策措施与建议。

生产经营单位应将安全现状评价的结果纳入生产经营单位事故隐患整改计划和安全管理制度,并按计划加以实施和检查。

1.1.5安全现状评价范围

本评价仅对****加气站进行安全现状评价,包括平面布置、工艺技术方案、设备设施、建筑结构、水、暖、电等及消防等安全防护系统,还有安全机构、职业培训、作业规程、操作规程、岗位责任制、应急预案等管理措施进行评价。

天然气脱硫工艺不在评价范围内。

不包括站外运输部分,不涉及该公司其它生产经营活动。

1.2评价依据

1.2.1法律、法规、规章和文件

(1)《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主席令第70号:

2002年11月1日实施);

(2)《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主席令第28号,1995年1月1月实施);

(3)《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主席令第6号,2009年5月1日实施);

(4)《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主席令第52号;

2011年12月31日实施);

(5)《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591号;

2011年12月1日实施);

(6)《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国务院令第549号;

2009年5月1日实施);

(7)《陕西省安全生产条例》(陕西省人大常委会公告第42号);

(8)《危险化学品经营单位安全评价导则(试行)》(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安监管管二字(2003)38号”文件);

(9)《关于开展重大危险源监督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安监管协调字(2004)56号”文件);

(10)《关于危险化学品经营、储存及铁路专用线运输企业安全生产行政许可有关事项的通知》(陕西省安监局陕安监管发(2009)59号);

(11)《职业病范围和职业病患者处理办法的规定》([87]卫防字第60号)。

1.2.2规范、标准

(1)GB12801—2008《生产过程安全卫生要求总则》;

(2)GB5083—1999《生产设备安全卫生要求总则》;

(3)GB50009—2001《建筑结构荷载规范》;

(4)GB50007—2011《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5)GB50025—2004《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

(6)GB18047—2000《车用压缩天然气》;

(7)GB50028—2006《城镇燃气设计规范》;

(8)SY0092—1998《汽车用压缩天然气加气站设计规范》;

(9)GB50156—2002(2006年版)《汽车加油加气站设计与施工规范》;

(10)CJJ84—2000《汽车用燃气加气站技术规范》;

(11)GB50016—2006《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12)GB50183—2004《石油天然气工程设计防火规范》

(13)GB50140—2005《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

(14)GB50058—1992《爆炸和火灾危险环境电力装置设计规范》;

(15)GB50493—2009《石油化工可燃气体和有毒气体检测报警设计规范》;

(16)GB50136—2000《工业金属管道设计规范》;

(17)GB/T14976—2002《流体输送用不锈钢无缝钢管》;

(18)SY0007—1999《钢质管道及储罐防腐蚀控制工程设计规范》;

(19)GB50054—2011《低压配电设计规范》;

(20)GB50052—2009《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

(21)GB50057—2010《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

(22)HG/T20513—2000《仪表系统接地设计规定》;

(23)GB50093—2002《工业自动化仪表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24)GB50303—2002《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25)GB50275—1998《压缩机、风机、泵安装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26)GB50236—1998《现场设备工业管道焊接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27)GB50235—2010《工业金属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28)GB13869—2008《用电安全导则》;

(29)GB50223—2008《建筑抗震设防分类标准》;

(30)GB18265—2000《危险化学品经营企业开业条件和技术要求》;

(31)GB17914—1999《易燃易爆性商品储藏养护技术条件》;

(32)GB15603—1995《常用危险化学品储存通则》;

(33)GB12331—1990《有毒作业分级》;

(34)GBZ230—2010《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程度分级》;

(35)LD80—1995《噪声作业分级》;

(36)GB12348—2008《工业企业厂界噪声标准》;

(37)GB11651—1992《劳动保护用品选用规则》;

(38)GB18218—2009《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辩识》;

(39)GB2893—2008《安全色》;

(40)GB2894—2008《安全标志及其使用导则》;

(41)AQ8001-2007《安全评价通则》;

(42)AQ8003-2007《安全验收评价导则》;

(43)AQ/T9002-2006《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编制导则》;

(44)TSGR0004-2009《固定式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

(45)GB13861-2009《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

(46)GB6441-1986《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

1.2.3其它有关依据

(1)****加气站提供的有关工程设计、施工及运行的数据、资料、记录等。

(2)陕西省防雷电装置检测报告。

(3)****加气站的安全管理制度、岗位责任等。

1.2.4参考资料

(1)《安全评价》(国家安全监管总局编,煤炭出版社出版);

(2)《化工装备事故分析与预防》(化学工业出版社,1994年);

(3)《化工安全技术手册》(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年);

(4)《危险化学品安全技术全书》(化学工业出版社,1997年)。

1.2.5其它有关依据

(1)****加气站工程《安全现状评价委托书》。

(2)****加气站安全生产管理《资料汇编》。

1.3安全现状评价工作程序

安全现状评价工作程序一般包括:

1)前期准备

明确评价的范围,收集所需的各种资料。

2)危险、有害因素和事故隐患的识别

应针对评价对象的生产运行情况及工艺、设备的特点,采用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法,进行危险、有害因素识别和危险性分析,确定主要危险部位、物料的主要危险特性,有无重大危险源,以及可以导致重大事故的缺陷和隐患。

3)定性、定量评价

根据生产经营单位的特点,确定评价的模式及采用的评价方法。

安全现状评价在系统生命周期内的生产运行阶段,应尽可能的采用定量化的安全评价方法,进行科学、全面、系统地分析评价。

4)安全管理现状评价;

(1)安全管理制度评价;

(2)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的评价;

(3)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的修改及演练计划;

5)提出安全对策措施及建议。

综合评价结果,提出相应的安全对策措施及建议,并按照安全风险程度的高低进行解决方案的排序,针对事故隐患提出改进措施及改善安全状态水平的建议。

6)作出评价结论。

根据评价结果明确指出生产经营单位当前的安全状态水平,提出安全可接受程度的意见。

7)编制安全现状评价报告

根据评价结果编制安全评价报告,并与被评价单位交换意见。

生产经营单位与安全评价机构对安全评价报告的结论存在分歧的,应当将双方的意见连同安全评价报告一并报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

安全现状评价程序示意图

第二章经营单位概况

2.1单位简介

****成立于2006年。

该公司主要从事天然气综合开发利用和城区内民用天然气供应,是一家拥有一座天然气门站及城市管网输配设施较为完善的民营企业。

业务范围包括城市气化工程建设、天然气城市气化规划、设计、安装、运营、输配、燃气设备及器具的批发零售等。

2.2项目概况

2.2.1项目概况

项目名称:

****加气站

项目规模:

该加气站平均日供气能力为1.0×

104Nm3/d,年供气总量为3.65×

106Nm3/a。

敷设中压埋地管线1500米,附建储气井3口,可满足200余辆汽车加气。

2.2.2地理地质及自然条件

2.2.2.1加气站地理位置

****加气站位于甘泉县城关镇杨家砭村,距甘泉县城约3km,站区位于210国道东侧,交通十分便利,电力、通讯设施完备。

符合国家标准《汽车加油加气站设计与施工规范》GB50156—2002(2006年版)的要求。

2.2.2.2气象条件

甘泉县气候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温度8.6℃,极端最高气温37.5℃,极端最低气温-26.0℃。

年平均降水量535.7mm,平均蒸发量为1519.9mm,年平均风速2.0m/s,最大风速13.3m/s,无霜期145天,最大冻土层深度0.86m,最大积雪厚度17cm,霜冻和冰雹危害较大。

2.2.2.3工程地质条件

(1)地质构造

根据相关资料,加气站场区地表属湿陷性黄土层,地层主要由第四季风积、冲淤积沙土、粉土及中更新统黄土、延安组砂岩组成,构造简单,地层平缓,无皱褶和岩浆活动,未发现其他不良地质现象。

(2)地形地貌

甘泉县境内海拔高度一般为1000~1500m,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大部分地区是黄土丘陵沟壑区,沟梁之间高差可达200m左右,川道一般宽500~1000m。

建设项目位于甘泉县崂山河川道,地势平坦、开阔,海拔高度约1015m。

2.2.2.4水文资料

建设项目场区水文地质条件简单,地下水主要由大气降水补给,含水层岩性以粉土及粉细沙为主,富水性微弱。

地下水埋藏较浅,土壤属弱碱性。

据区内建筑经验,地下水、土壤对混凝土及钢结构不具侵蚀性和腐蚀性。

建设项目位于崂山河西岸,该河属洛河支流。

2.2.2.5地震资料

根据国家地震局编制的《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1990年版)、《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附录A,“我国主要城镇抗震设防烈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和设计地震分组”,甘泉县抗震设防烈度为Ⅵ度区,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05g。

2.3周边环境及总平面布置

建设项目位于甘泉县城关镇杨家砭村,东侧紧邻崂山河道布置,并砌筑防护挡墙;

南侧为农田,距丈子沟村约380m;

西侧紧邻210国道,距零散民居约50m;

北侧为荒地,距龙首村约440m。

站区与四邻之间的安全间距满足《汽车加油加气站设计与施工规范》(GB50156-2002,2006版)的要求。

站内工艺装置平面布局与210国道及公路边缘经过的通讯线路之间的安全间距也满足该标准的要求。

总平面布置图见附件。

2.4功能分区

加气站由6个子系统组成:

调压计量系统、净化干燥系统、压缩系统、储存系统、控制系统、售气系统。

2.4.1调压计量系统

调压计量系统主要是使输气管道来的天然气保持压力稳定,并满足压缩机对入口压力的要求,同时,对输入加气站的天然气进行计量。

主要包括过滤器、调压器、流量计、压力表、旁通阀及阀门等。

2.4.2净化干燥系统

净化干燥系统主要包括除尘、脱硫、脱油、脱水干燥等工序,可分为前置处理和后置处理两种形式。

压缩系统中每级压缩前后的冷凝除油过程也可归于净化系统。

该建设项目采用前置处理方式。

2.4.3压缩系统

压缩系统是CNG加气站的核心部分,主要包括:

进气缓冲和废气回收罐、压缩机组、润滑和冷却系统、除油净化系统、控制系统等。

2.4.4储存系统

该项目储存方式采用地下储气井,储气井深100~200m,每口井可储存天然气:

3.0m3(水溶积)

2.4.5控制系统

自动化程度高、功能完善的控制系统可以极大地提高加气站的工作效率,保证加气站安全、可靠地运行。

2.4.6售气系统

加气站售气系统包括高压管路、阀门、加气枪、计量计价及控制部分。

2.5建筑物构筑物

CNG汽车加气站属于甲级防火防爆单位,站内的所有建、构筑物(加气机罩棚、压缩机棚、变配电室、控制室、营业室、值班室等)防火等级为二级。

加气机罩棚、压缩机棚为钢网架结构,加气机罩棚净高6米,压缩机棚净高4米。

2.6主要设备设施

2.6.1压缩机

压缩机种类比较多,进口CNG压缩机多为全撬风冷式压缩机组,是压缩、冷却、控制等高度集成,工艺配置紧凑,多为全自动无人值守。

国产压缩机种类较多,多为水冷、混冷式,也有全撬风冷式压缩机,但其性能、质量、自动化程度、冷却效果、噪声、抗震性能等同进口压缩机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且故障率较高。

陕北地区冬季寒冷,不宜采取水冷式压缩机组。

本项目采用国产风冷压缩机。

2.6.2储气设施的选择

加气站储气设施主要有车载储气瓶组、储气罐和地下储气井。

本工程选用目前先进的地下储气井方式。

2.6.3主要设备性能参数

表2.6-1CNG加气站主要设备设施参数

序号

名称

性能参数

1

压缩机

型号ZW-3/3-25OR-JX,进气压力1.0Mpa,排气压力25Mpa,排气量650Nm3/h,冷却方式-风冷,电机功率140kw,无故障工作时间8000h

2

储气井

无缝结构,材质要求高,密封性能好;

安全系数3:

1,最大操作压力25Mpa,水容积3.0m3,气体利用率40℅,无需定期检测不存在安全隐患,储气总体积3000m3;

使用年限25年

3

加气机

单枪式,型号:

JQJ-C-I,产品规格:

3.3A,最大工作压力:

25MPa,电源电压:

220VAC50HZ,防爆等级:

dmib2AT3

风冷压缩机一套、地下储气井三口、单枪售气机四台。

2.7工艺流程

该站的工艺流程为天然气汽车加气标准站流程,储气时,通过天然气管网将压缩天然气经过调压计量后输入压缩天然气加气站,然后进入脱水装置阳离子干燥器中进行干燥,经过干燥的压缩天然气通过管道进入压缩机内,当有汽车加气时,天然气直接从压缩机通过顺序控制盘给汽车加气;

当没有汽车加气时,将压缩天然气的压力提升至25MPa,输入储气井内,此时压缩机可关闭,加气时,通过顺序控制器先利用低压储气井给天然气汽车储气瓶加气,当压力达到18MPa时,自动切换至中压储气井,当汽车储气瓶压力达到19.5MPa时,自动切换到高压储气井,将汽车储气瓶压力补至20MPa。

CNG汽车加气站工艺流程简图如下:

2.8供配电系统

加气站供电负荷等级为三级,主要负荷有压缩机电机、冷却风扇电机、站内仪表及照明用电。

电源采用10kV供电电源。

站内电力装置设计符合《爆炸和火灾危险环境电力装置设计规范》(GB50058-1992)的有关规定。

站内按爆炸和火灾危险场所第二级释放源环境设计。

本站内电力线路采用电缆直埋敷设,电缆穿越道路时穿钢管保护。

2.9自控设置及检测监控

CNG加气站的计量主要是准确地反映进气管道在进入压缩机前的流量,本站采用气体智能涡轮流量计,精度不低于1.0级。

站内仪表选用先进的电动Ⅲ型仪表,计算机采用可靠性高、编程简单、人机界面好、扩展容易、图像清晰、汉字显示、操作容易的系统。

在调压器间、压缩机间、压缩机组、脱水装置、储气装置和加气机等部位装设检测仪表和控制调节装置。

2.10给排水设计

给水:

CNG加气站给水包括生活用水、生产用水,就近接市政自来水管网。

排水:

生活污水经化粪池处理后排入站区管道,与雨水一并就近排入市政污水管道。

2.11消防

本站设计的主要消防安全措施有:

1、合理选址:

选址满足GB50156—2002(2006年版)《汽车加油加气站设计与施工规范》的要求。

2、合理布置:

站内防火间距满足GB50156—2002(2006年版)《汽车加油加气站设计与施工规范》和GB50016—2006《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的要求。

3、灭火器材的配置:

根据站内危险等级划分,按照《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GB50140-2005规定,配置一定数量的二氧化碳灭火器。

加气站的加气区、压缩区设置可燃气体检测报警装置,报警装置与设备及管道上的紧急开关连锁,一旦发生天然气泄漏,报警装置即可切断气源并及时报警。

2.12防雷、防静电设施

根据GB50057—94(2000年版)《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本站区建筑物属于爆炸危险环境,防雷等级按二类设计。

站内的防雷接地装置冲击接地电阻小于10欧姆。

加气站内防静电按《石油化工静电接地设计规范》(SY3097-2000)执行,静电接地体的接地电阻小于4欧姆。

储气井、储罐等设置静电接地卡;

加气机和加气枪设置静电接地栓;

燃气管道的始、末端,分支处设置接地卡。

2.13通讯

CNG加气站设一部外线直拨电话,遇有紧急情况可以及时向有关部门报告。

2.14组织机构及人员配置

组织机构根据建设部关于《城市建设各行业编制定员试行标准的有关规定》执行。

加气站采用三班俩运转制度,工程定员10人。

安全管理人员3人(1个负责人,2个安全员),特种作业人员7人。

注:

站长兼任“****加气站安全监察室”主任,具体负责加气站安全生产的组织与管理。

第三章危险有害因素辨识与分析

危险因素是指能对人造成伤亡或物造成突发性损害的因素。

有害因素是指能影响人的身体健康,导致疾病,或对物造成慢性损害的因素。

危险、有害因素主要指客观存在的危险、危害物质或能量超过一定限值的设备、设施和场所等。

所有的危险、有害因素尽管其表现形式不同,但从本质上讲,其所以能造成危险、危害的后果,都可归结为存在危险有害物质、能量和危险有害物质、能量失去控制两方面因素的综合作用,并导致危险有害物质的泄漏、散发和能量的意外释放。

因此,存在危险有害物质、能量和危险有害物质、能量失去控制,是危险、危害因素转换为事故的根本原因。

危险有害物质和能量失控主要体现在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和管理缺陷等方面。

(1)依照《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GB6441-1986)辨识

依照《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GB6441-1986),综合考虑起因物、引起事故的诱导性原因、致害物、伤害方式等,将事故分为20类。

(1)物体打击,指物体在重力或其他外力的作用下产生运动,打击人体造成人身伤亡事故,不包括因机械设备、车辆、起重机械、坍塌等引发的物体打击。

(2)车辆伤害,指企业机动车辆在行驶中引起的人体坠落和物体倒塌、下落、挤压伤亡事故,不包括起重设备提升、牵引车辆和车辆停驶时发生的事故。

(3)机械伤害,指机械设备运动(静止)部件、工具、加工件直接与人体接触引起的夹击、碰撞、剪切、卷入、绞、碾、割、刺等伤害,不包括车辆、起重机械引起的机械伤害。

(4)起重伤害,指各种起重作业(包括起重机安装、检修、试验)中发生的挤压、坠落(吊具、吊重)物体打击和触电。

(5)触电,包括雷击伤亡事故。

(6)淹溺,包括高处坠落淹溺,不包括矿山、井下透水淹溺。

(7)灼烫,指火焰烧伤、高温物体烫伤、化学灼伤(酸、碱、盐、有机物引起的体内外灼伤)、物理灼伤(光、放射性物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