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年高中历史第三单元10从开眼看世界到维新变法学案北师大版必修3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406799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67.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学年高中历史第三单元10从开眼看世界到维新变法学案北师大版必修3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新学年高中历史第三单元10从开眼看世界到维新变法学案北师大版必修3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新学年高中历史第三单元10从开眼看世界到维新变法学案北师大版必修3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新学年高中历史第三单元10从开眼看世界到维新变法学案北师大版必修3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新学年高中历史第三单元10从开眼看世界到维新变法学案北师大版必修3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新学年高中历史第三单元10从开眼看世界到维新变法学案北师大版必修3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新学年高中历史第三单元10从开眼看世界到维新变法学案北师大版必修3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新学年高中历史第三单元10从开眼看世界到维新变法学案北师大版必修3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新学年高中历史第三单元10从开眼看世界到维新变法学案北师大版必修3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新学年高中历史第三单元10从开眼看世界到维新变法学案北师大版必修3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新学年高中历史第三单元10从开眼看世界到维新变法学案北师大版必修3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学年高中历史第三单元10从开眼看世界到维新变法学案北师大版必修3Word格式.docx

《新学年高中历史第三单元10从开眼看世界到维新变法学案北师大版必修3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学年高中历史第三单元10从开眼看世界到维新变法学案北师大版必修3Word格式.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新学年高中历史第三单元10从开眼看世界到维新变法学案北师大版必修3Word格式.docx

(2)这一思想有何“新”特点?

有什么影响?

答案 

(1)“师夷长技以制夷”。

“长计”指的是西方的军事装备、技术、管理优于中国。

“制夷”指的是抵抗外国侵略。

(2)特点:

①敢于冲破传统封建思想的束缚,承认西方思想和科学技术的先进性,引导人们关注世界形势。

②首开“向西方学习”之风气,寻求强国御侮之道,对后世思想产生了重大影响。

③该思想的核心是向西方学习,但主要停留在军事技术层面,而且没有完全付诸实践。

影响:

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一些洋务派首领和支持、参加洋务运动的思想家又提出了一系列变革思想。

[概念辨析]

比较抵抗派与洋务派

抵抗派以林则徐为代表,洋务派以奕、曾国藩、李鸿章等为代表,两派虽都属地主阶级的派别,都主张“师夷长技”,但两者目的的侧重点不同。

抵抗派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即抵抗外来侵略;

而洋务派则主张“师夷长技以自强”,即维护清朝统治,镇压人民反抗斗争,也含有抵御外侮的意图。

2.发展过程

(1)前期

①代表人物及代表作:

冯桂芬著《校邠庐抗议》。

②内容:

承认中国在许多方面不如西方,主张采西学、制洋器,初步表述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即要用西方的科学技术来维护中国的封建制度和名教纲常。

这一思想在当时成为有识之士的共识。

(2)后期

张之洞撰写《劝学篇》。

一面强调维护封建制度与伦理纲常,一面主张学习西方以求变革,系统地阐释了“中体西用”的思想理论。

3.评价

(1)积极作用:

在反对顽固守旧、号召人们学习西方、谋求变革方面有一定的历史进步意义。

(2)消极作用:

强调维护封建体制,阻碍人们思想解放。

[深化理解]

对“中体西用”的理解

(1)“中体西用”是传统和现代观念的混合物,是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

(2)该思想的实质是在不触动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维护清朝统治。

(3)这一思想中的“中学”与“西学”传统与现代之间的矛盾冲突并未消除,影响了其对西方文化的深入理解和运用。

材料 李鸿章说:

“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

……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

材料体现了李鸿章的什么思想主张?

我们应如何评价这一思想?

答案 

(1)思想主张: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认为中国的文武制度比西方好,只要学习西方制造利器即可。

(2)评价: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地主阶级进行道路选择的前提,也就是说他们总想把西方先进的军事、经济技术嫁接到落后的社会制度上来。

这种努力虽然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但是结果注定是会失败的。

三、维新变法思想

1.背景:

甲午战争失败后,中华民族危机加深,国人进一步觉醒。

2.代表人物及主张

(1)康有为的著作《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力证变君主专制为君主立宪是历史演进的必由之路,阐明了维新变法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2)梁启超发表了《变法通议》,阐明了变法的内容和具体途径。

(3)严复最重要的贡献是译述了英国生物学家赫胥黎的著作《进化与伦理》,取名《天演论》。

他首次将进化论学说引进中国,为变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根据。

[重点精讲]

维新思想

(1)特点:

打着孔子的旗号来宣传维新变法理论,即把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来宣传维新变法思想。

(2)主要内容:

要求抵制帝国主义侵略,摆脱民族危机;

反对封建专制统治,主张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制;

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学习和传播西方科学文化。

(3)历史影响:

维新思潮是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在社会上掀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有利于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

[历史比较]

维新思想与洋务派“中体西用”思想有何异同?

(1)相同点:

二者都主张学习西方,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

(2)不同点:

二者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有着不同的阶级基础。

维新思想主要代表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

“中体西用”思想代表洋务派的利益和要求,代表封建地主阶级。

材料一 康有为撰写了《新学伪经考》,将封建统治者奉为儒学正统的古文经典斥为伪书,从根本上动摇了封建统治者恪守祖训、反对变法的理论基础。

他还在《孔子改制考》一书中,宣称孔子是托古改制、主张变革的先师。

(1)康有为的维新变法思想有何特点?

为什么?

答案 特点:

借助经学的外衣和孔子的权威,宣传维新变法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原因:

①客观因素:

中国传统思想根基深厚,影响深远,康有为“托古改制”可以减少变法的阻力。

②主观因素:

中国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和保守性,没有自己鲜明的旗帜。

③个人因素:

康有为的出身、经历、地位,尤其是他所处的时代决定了他在向西方寻求真理和构建自己的思想体系时必将根植于中华民族文化的深厚土壤之中。

材料二 光绪二十四年正月初三,李鸿章、翁同龢、荣禄等人,奉光绪帝的命令,在总理衙门接见康有为,询问有关变法事项。

顽固派重臣荣禄气势汹汹地教训康有为说:

“祖宗之法是不能变的!

”康有为回答:

“祖宗之法是用来治理祖宗之地的。

今天祖宗之地都保不住了,祖宗之法还有什么用?

就拿总理衙门来说,祖宗之法里并没有,是最近这几年要跟洋人打交道,才新设的。

时代变了,祖宗之法非变不可!

”荣禄被驳得哑口无言。

(2)材料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

这一事件的实质是什么?

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答案 ①事件:

维新派与顽固派的论战。

②实质:

资本主义思想与封建主义思想的正面交锋。

③影响:

使维新思想冲破重重阻挠顽强地传播开来,形成了一次影响深远的思想解放运动,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1.英国大炮轰开了中国闭关自守的大门,使一些爱国知识分子从“天朝上国”的美梦中惊醒,一股新思想萌发了。

这一思想的核心是(  )

A.改革内政,振兴清朝

B.向西方学习,寻求强国御侮之道

C.学习新技术,发展资本主义

D.启迪人民摆脱封建思想

答案 B

解析 当时新思想的倡导者是封建士大夫中的先进知识分子,其目光主要集中在国外,集中在向西方学习方面,并非改革内政,目的是寻求强国御侮之道。

2.1842年,魏源在其编成的《海国图志》中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就其主旨而言,重点在于(  )

A.介绍西方历史地理B.改革清朝富国之策

C.了解世界政治概况D.学习西方军事技术

答案 D

解析 “师夷长技”指的是学习西方的长处,“制夷”指的是抵抗西方侵略,战胜敌人,由此可知重点在于学习西方军事技术。

3.“泰西各国,一切政事皆无足取法,唯武备则力求讲求,武备也无足取法,唯船坚炮利四字则精益求精。

”这一观点属于(  )

A.洋务派B.维新派

C.顽固派D.立宪派

答案 A

解析 由引文“一切政事皆无足取法”、“唯船坚炮利四字则精益求精”可知该派主张学习西方的军事科技但不学习政治制度。

属于洋务派的主张,体现了其“中体西用”的思想。

4.下列不属于维新思想代表人物的是(  )

解析 李鸿章是洋务派的代表人物,他不属于资产阶级维新派。

5.近代某思想家说:

“然则必欲予民权自由,何必定出于革命乎?

革命未成,而国大涂炭,则民权自由,且不可得也。

”这位思想家主张(  )

A.民主共和B.改良维新

C.暴力革命D.君主专制

解析 解题关键是理解“予民权自由,何必定出于革命乎?

”的含义。

从材料可以看出这位思想家主张变法,实现民权自由,但却反对革命,可知其为维新派代表。

 

[基础达标]

1.阅读以下当时人对某一著述的评论:

评论一 “百年喜读樽前兆,万里惊看海外文。

”——陈世镕

评论二 “其书罗列甚远之国,指掌形势可谓奇书。

”——陈澄

评论三 “欲制夷患,必筹夷情,尤为有用之书。

”——林吕排

据上述评论推断此书应该是(  )

解析 魏源的《海国图志》系统介绍了外国历史、地理和科技知识,对战、守和外交策略提出很好的见解,并提倡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著名主张。

促使人们开阔眼界,了解世界,对后来资产阶级改良派有一些启蒙作用。

2.现代日本学者井上靖说过:

“幕府末期日本学者文化人等,……例如,横井小楠的思想起了革命,倾向开国主义,其契机是读了中国的《海国图志》。

”这反映出《海国图志》(  )

A.主张倡导发动民主革命

B.主张推行实质性改革和开放

C.推动了近代日本社会变革

D.摆脱了文化专制主义的影响

答案 C

解析 A项的表述不正确,《海国图志》代表地主阶级意志,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维护清朝统治,反对社会革命。

B项也不符合史实。

C项准确反映了材料的内涵。

D项的表述是错误的,《海国图志》在中国没有得到传播。

3.有人认为:

“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提出此观点的是(  )

A.林则徐、魏源等人

B.李鸿章、张之洞等人

C.康有为、梁启超等人

D.慈禧、光绪等人

解析 提出此观点的是洋务派,选项中属于洋务派代表的是李鸿章、张之洞等人。

4.19世纪末的中国面临瓜分豆剖的危机,应当如何自救?

当时先进的中国人对这一艰深的时代课题做出的最符合时代潮流的回答是(  )

A.“师夷长技以制夷”

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C.“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D.“师夷长技以自强”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判断问题的能力。

A和B、D项分别是地主阶级抵抗派和洋务派的主张,均不符合题干“19世纪末”的时间要求。

5.甲午战争后,维新人士认为“教育不当仅及于士,而当下达于民;

不当仅立于国,而当遍及于乡;

必使四万万之国民皆出于学”。

这反映了维新派的教育理念是(  )

A.培养人才B.开启民智

C.普及科学D.废除八股

解析 从材料信息中“教育要达于民”“遍于乡”“国民皆出于学”等可判断,维新派主张开启民智。

6.“洋人制胜之道,专以轮船、火器为先……又本之天文度数,参以勾股算法,故能巧法其中。

”持这种观点应属于(  )

A.顽固派B.洋务派

C.早期维新派D.维新派

解析 从材料可以看出,该派主张学习西方的轮船、火器,但又本之中国的天文度数,参以勾股算法,反映了洋务派“中体西用”的思想。

7.甲午一战,天朝再败于东邻维新之岛国日本,举国深感耻痛,中国知识精英痛定思痛之余,在文化自觉上又进一层。

(金耀基《文化自觉、全球化与中国现代性之构建》)。

当时“中国知识精英”的着力点是(  )

A.经济的现代化B.器物的现代化

C.制度的现代化D.精神的现代化

解析 甲午战争后,中国资产阶级维新派发动维新变法运动,旨在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以图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

8.康有为曾经颇有些自大地感慨说:

“如果早早依从了我的改革建议,中国就不会经受今日的侮辱。

”康有为的改革建议主要是(  )

A.广建工厂,以实现国富民强

B.主张效法日本全盘西化

C.开国会,定宪法,实行君主立宪

D.以商业立国,与西方进行“商战”

解析 以康有为为代表的维新派最核心的思想主张就是在中国结束君主专制,实行英国式的君主立宪制。

[能力提升]

9.被誉为洋务派第一流人才的郭嵩焘认为:

“西洋立国,有本有末,其本在朝廷政教,其末在商贾,造船制器,相辅以益自强。

”这表明他(  )

A.主张“中体西用”

B.未超越洋务派对西学的一般认识

C.认为造船、制器不重要

D.认识到西方强盛之本在政治制度

解析 郭嵩焘的观点是:

西方国家在国家建设方面,把政治制度建设放在第一位,其次才是发展经济。

同时强调军事科技的发展,以保证国家的强大。

所以,材料表明郭嵩焘强调的是西方强盛之本在政治制度。

正确答案为D。

本题的解题关键是对材料的分析理解,切勿一看到题干中的“洋务派第一流人才”就直接去选A。

10.有学者认为,文艺复兴的倡导者和19世纪末的中国维新思想宣传者的手段都很高明。

两者的“高明”之处是(  )

A.利用宗教反对封建思想

B.建立政党宣传政纲

C.组织团体宣传新思想

D.借助传统文化外衣

解析 文艺复兴中许多西欧的学者要求恢复古希腊和罗马的文化和艺术。

中国维新思想的宣传者康有为借孔子之口,托古改制,将变法说成是孔子早已提倡过的。

故D项正确;

A项的说法不符合文艺复兴,维新变法也没有大力提倡宗教;

B、C两项,不符合文艺复兴。

11.1864年,有人称:

“当今光气大开,远方毕至”,欧洲诸邦“胥聚于我一中国之中,此古今之创事,天地之变局,所谓不世出之机也”。

这一“变局论”(  )

A.奠定了戊戌变法的理论基础

B.基本沿袭了传统的夷夏观念

C.反映了对西方文明的抵制态度

D.反映了变法自强思想的出现

解析 关键信息:

“1864年”、“欧洲诸邦”、“不世出之机也”。

由关键信息中的“欧洲诸邦”说明对西方并不抵制及未沿袭传统的夷夏观念,B、C两项排除;

可从时间上进行排除,结合所学知识,A项不符合史实。

12.康有为在研究儒家经典的基础上撰写了《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出版后不久便被清政府销毁,其根本原因是这两本书(  )

A.学术观点不符合史实

B.推崇光绪帝而贬低慈禧太后

C.损害了孔子的权威

D.动摇了封建统治的思想基础

解析 康有为的《孔子改制考》其目的是利用孔子的权威来论证资产阶级维新变法理论的合理性,为维新变法思想制造了历史根据,这就有力地冲击了封建顽固守旧势力,必然会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

1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海国图志》这样记述:

“……六十卷,何所据?

一据前两广总督林尚书所译西夷之《四洲志》,再据历代史志,及明以来岛志,及近日夷图、夷语……”

材料二 曾国藩说:

“师夷智以造炮制船,尤可期永远之利。

材料三 “西人立国……育才于学堂,论政于议院……此其体也……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无论竭蹶趋步,常不相及。

”“……君民共主者权得其平……欲通下情,莫要于设议院。

”——郑观应《盛世危言》

材料四 变法之本,在育人才;

人才之兴,在开学校;

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梁启超《变法通议》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林尚书”指谁?

列举一件大事说明他在中国近代史上的贡献。

(2)材料一、二、三、四反映的主张分别是什么?

(3)材料三指出了洋务运动的哪一致命弱点?

材料三在学习外国问题上比材料二有什么进步?

(4)材料四所说的“变官制”是什么意思?

它和材料三中的哪一句意思相同?

答案 

(1)人物:

林则徐。

贡献:

虎门销烟。

(2)材料一:

“师夷长技以制夷”;

材料二:

学习西方先进军事技术;

材料三:

实行君主立宪制;

材料四:

变法图存。

(3)弱点:

没有学习西方的民主政治制度。

进步:

由单纯学习外国先进的制造技艺,发展为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

(4)含义:

实行君主立宪制。

相同:

君民共主。

解析 解答第

(1)问时要注意从译《四洲志》这一信息得出“林尚书”为林则徐,对其贡献要举例说明;

解答第

(2)问时要注意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进行解答,注意用词的简练和准确;

解答第(3)问时要注意从材料三中的“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这一句话中总结洋务派的弱点,通过比较得出进步;

解答第(4)问时要注意对梁启超所说官制的准确定位,维新派所主张的政体是“君主立宪制”,这与材料三中所提到的君民共主思想一致。

1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乾隆皇帝

材料二 “善师四夷者,能制四夷;

不善师夷者,外夷制之。

”——魏源

材料三 “观万国之势,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大变则强,小变仍亡。

”——康有为

(1)材料二和材料一相比在观念上发生了什么变化?

产生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材料三表达了什么愿望?

(3)在向西方学习问题上,康有为较之魏源的认识发生了什么变化?

答案 

(1)由鄙夷到师夷。

鸦片战争的影响;

外国资本主义的冲击。

(2)材料三反映了19世纪末,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情况下,中国的有识之士要求变法图强的愿望。

(3)向西方学习由技术(器物)层面上升到制度层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