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六安市舒城中学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三次统考期中试题2含答案 师生通用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408162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35.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省六安市舒城中学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三次统考期中试题2含答案 师生通用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安徽省六安市舒城中学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三次统考期中试题2含答案 师生通用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安徽省六安市舒城中学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三次统考期中试题2含答案 师生通用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安徽省六安市舒城中学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三次统考期中试题2含答案 师生通用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安徽省六安市舒城中学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三次统考期中试题2含答案 师生通用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安徽省六安市舒城中学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三次统考期中试题2含答案 师生通用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安徽省六安市舒城中学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三次统考期中试题2含答案 师生通用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安徽省六安市舒城中学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三次统考期中试题2含答案 师生通用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安徽省六安市舒城中学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三次统考期中试题2含答案 师生通用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安徽省六安市舒城中学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三次统考期中试题2含答案 师生通用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安徽省六安市舒城中学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三次统考期中试题2含答案 师生通用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安徽省六安市舒城中学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三次统考期中试题2含答案 师生通用Word格式.docx

《安徽省六安市舒城中学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三次统考期中试题2含答案 师生通用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省六安市舒城中学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三次统考期中试题2含答案 师生通用Word格式.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安徽省六安市舒城中学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三次统考期中试题2含答案 师生通用Word格式.docx

“九市”、市籍司、隶校尉

参知政事、“瓷路”、交子

A.①③②④ 

B.②③④① 

C.①③④② 

D.④②③①

4.画像砖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研究价值。

仔细研读下图,判断这一画像砖反映的历史时期应该不早于(  ) 

A.战国 

B.东汉 

C.唐朝 

D.明朝

5.下图反映了中国古代(  )

A.雇佣劳动关系加强 

B.家庭手工业的发展

C.主要满足市场需求 

D.资本主义开始萌芽

6.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明朝商人虽然也遵循商品经济操作层面的规律,但并不完全以追逐最高利润为其终极目的。

他们也以读书做官、富贵双赢为人生终极目标。

这说明明朝(  )

A.商品经济的发展影响商人的价值取向B.传统观念对商品经济发展有负面作用

C.科举制度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D.政治权力对商品经济发展有压制作用

7.下列选项中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叙述正确的是(  )

选项

史实

结论

A.

春秋战国时期,商业繁荣,商人地位提高,各地出现了许多商品市场和拥有雄厚资产的大商人。

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

B.

秦汉至隋唐,“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

商业发展水平很高,突破了“抑商”政策的限制。

C.

宋朝时,市分散在城中,“坊巷桥门及隐蔽去处,俱是席铺买卖。

交易活动不再受官府监管。

D.

清朝时期,统治者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

中国对外贸易被禁止。

8.近代以来,列强强迫中国政府签订了众多不平等条约。

下列条款,按其所属不平等条约签署时间之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

②中国约将库平银二万万两交与日本,作为赔偿军费

③(戊)依照……国际货币基金协定之条款,对于汇兑加以限制

④各使馆境界以为专与住用之处……中国人民概不准在界内居住

A.①④②③ 

B.①②④③ 

C.②①③④ 

D.②④①③

9.由下图可见近现代中国思想发展历程是一个(  )

A.从学造器物到仿行制度的过程 

B.西学东渐的过程

C.不断回归传统儒学的过程 

D.不断碰撞与融合的过程

10.“辛亥革命使无所不包的普遍王权的一元结构突然解体后,不但没有产生出一个现代型国家,而是分裂出大大小小的传统型权力中心,形成严重的政治权威危机。

”造成这种状况的根本原因是

舒中高三统考历史第1页(共8页)

(  )

A.帝国主义国家分别扶植代理人 

B.社会结构未分化组合

C.儒家思想始终占据着统治地位 

D.小农经济占统治地位

11.《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后不久即被废止、袁世凯于1915年称帝、张勋于1917年拥清废帝溥仪复辟等事件,反映了“自由、平等、民主”的观念在当时并未成为人们内心的坚定信念。

这些留给后世的借鉴意义是(  )

A.军阀割据是中国进行政治民主化的主要障碍

B.政治民主化的基础是经济的现代化

C.民众的皇权思想导致民主共和制度全面失败

D.民众启蒙是政治民主化的重要前提

12.法国公使在目睹了中国一次重大历史事件后说:

“我们正面临着一种前所未有的、最令人惊异的重要现象,即中国为积极行动而形成了一种全国性的舆论。

”美国驻华公使芮恩施也说:

“中国人民从……不幸中产生出一种令人鼓舞的民族觉醒,为了共同的思想和共同的行动,而结合成一个整体。

”这一事件(  )

A.使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 

B.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基础

C.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D.促成第一个民主革命纲领的诞生

13.某同学的笔记中有如下一段内容:

“3.为中国革命的继续前进准备了新起点。

因为它使人们在思想上受到了一次相当普遍的革命洗礼;

党组织的影响扩大了,也开始掌握一部分军队”。

据此可

知,这位同学的学习内容是(  )

A.中共二大的召开 

 

B.国民革命运动的功绩

C.南昌起义的意义 

D.红军长征胜利的影响

14.从1840年到1949年,中华民族效仿西方试图走工业化道路曾有过三次尝试:

第一次是洋务运动,第二次是民国初年的工业化浪潮,第三次是南京国民政府推行的改革。

但三次努力均告失败。

对失败原因反思最深刻的是(  )

A.官僚资本和外国资本的阻碍 

B.市场未获得真正的培育发展

C.小农经济始终占据主导地位 

D.经济社会体制发展尚未成熟

15.下图是据杜恂诚《中国近代经济史概论》整理的“晚清时期生丝出口销售渠道”。

这表明当时的中国(  )

注释:

“洋行”指外国资本家在中国开设的商行

A.逐渐沦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B.经济结构出现重大变动

舒中高三统考历史第4页(共8页)

C.生丝生产行业出现近代生产 

D.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

16.下面是我国近代不同类型的企业分布示意图。

这两类企业的区别主要在于(  )

A.所有制的形式 

B.企业分布的区域

C.近代化的程度 

D.所处的社会性质

17.下图为《1887—1949年中国人均国民收入表》(出自王玉茹《中国近代经济发展研究》)

年份

1887

1920

1936

1949

国民收入(亿元)

1499

202.37

2501

1848

人口数(百万人)

3350

400

450.00

541.67

人均国民收入(元)

347

45.99

534

34.98

年平均增长%

1887~19201920~1936 

1936~1949

0.461.39-3.73

对以上表格中人均收入变化的分析错误的是(  )

A.1887—1920年收入增加与政府政策变化、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有关

B.1920—1936年收入增加与列强侵华放松、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有关

C.1936—1949年收入减少与抗日战争爆发、国共两党之间内战有关

D.1887—1949年收入变化与近代中国社会政治局势的变动紧密相关

18.下表为晚清时期西学输入的基本脉络,该表反映出(  )

时间

代表作

鸦片战争后

《四洲志》《海国图志》《瀛环志略》《万国公法》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

《克虏伯炮说》《水师操练》《探矿取金》《工程致富》

甲午中日战争后

《中东战纪本末》《泰西新史揽要》《文学兴国策》

戊戌变法后

《民约论》《万法精理》《自由原论》《美国独立宣言》

A.中西方思想文化逐渐融为一体 

B.先进中国人已找到救国之路

C.民族危机推动学习西学的深入 

D.西方的民主制度被广泛接受

19.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晚清官员出洋学习发端,但常被诬为卖国;

甲午战后,清政府开始主动派出;

20世纪初,清政府颁布了奖励职官游学游历,发起四次集中派遣行动。

这一变化(  )

A.以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发展为基础

B.表明清政府与传统社会彻底决裂的态度

C.与近代民族危机出现和深化同步

D.反映了清政府近代外交观念的逐渐进步

20.有学者认为,早期维新派主张设立议院,基本都是从得民心、通上下之情、集思广益、办事公平的考虑出发的,并未将议院视为国家最高立法机关,也没有提出制定宪法。

这一叙述意在论证(  )

A.早期维新派的主张没有体现儒家民本观念

B.早期维新派主张参照德意志帝国体制改革

C.早期维新派没有主张以君主立宪取代专制

D.早期维新派的主张纠正了西方议会制弊端

21.对于战国思想家杨朱“人人

不损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的主张,梁启超曾“甚疑其言,甚恶其言”。

但后来却认为:

“一部分之权利,合之即为全体之权利;

一私人之权利思想,积之即为一国家之权利思想。

……人之皆不肯损一毫,则亦谁复敢撄他人之锋而损其一毫者。

故日天下治矣,非虚言也。

”梁启超认识的变化反映了他(  )

A.受到了西方社会政治学说的影响 

B.利用中国古代哲学宣扬利己主义

C.发现了西方民主思想来源于中国 

D.

借助儒家思想宣扬维新变法理论

22. 

课程

教学内容

义理之学

宋明理学、泰西哲学等

经世之学

中国政治沿革得失、万国政治沿革得失等

考据之学

中国经学、万国史学、数学、格致学等

词章之学

中国词章学、外国语言文字学

表中为康有为创办的万木草堂课程安排(节选)据此可知,万木草堂(  )

A.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方式 

B.摆脱了封建教育的影响

C.以培养革命人才为目标 

D.受到中体西用思想影响

23.1877年严复赴英国海军学校留学,归国后任职福州船政学堂。

1898年出版了赫胥黎的《天演论》译著。

此后,“天演”、“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等新名词很快充斥报纸刊物,成为社会最活跃的字眼。

这反映了(  )

A.洋务运动以培养翻译人才为目的 

B.《天演论》是戊戌变法理论依据

C.民族危机成为19世纪末主要矛盾 

D.严复是早期维新思想的主要代表

24.美国学者费正清在《美国与中国》中称:

“中国的书写文体,一向是上层阶级借以独享中国文化成果并维护其社会统治地位的工具之一,文体改革以及改革后可能办到的普及识字便成为中国革命的一个基本问题。

”为此(  )

A.维新派借助传统文

化宣传新思想 

B.维新派主张社会改良力图救亡图存

C.激进派提倡新文学注重思想启蒙 

D.激进派发动文学革命批判

舒中高三统考历史第6页(共8页)

复古思潮

二、非选择题

2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4分)

材料一西汉建立后,为防御匈奴,控制关东和江南地区,定都长安,进行大规模的都城营建,将天下豪族迁往关中,并募民居之,总数达到200万以上;

同时重视技术推广和水利兴修,晋西南乃至内蒙等地得到充分垦辟,森林、草地大面积消失了,代之的是农牧业区。

人口与环境的关系日益紧张,至汉末王莽擅权,对内举措乖张,对外重开边衅,社会动荡,失去水利灌溉的农垦区逐步沙化……唐代也类似于西汉,唐前期在关中地区广修渠道,开荒耕种,到玄宗天宝年间,黄土高原人口已达1015万。

然安史之乱关中遭叛军蹂躏,国内藩镇军阀叛服不常,境外吐蕃等民族时相攻击使得高原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导致水土流失,“黄河”也正式作为专

名见之于史籍。

在唐以后一千余年中,由于后继王朝持续放任贫民滥伐滥垦,加以战乱的破坏,终于使得黄土高原沦为生态环境恶劣,低产贫困的地区。

——摘编自朱士光《汉唐长安城兴衰对黄土高原地区社会经

济环境的影响》

材料二从19世纪后期开始,西北地区连续遭受一系列天灾人祸。

尤其1928—1930年大旱灾及战乱,使得关中地区的流亡人口占到灾前50%左右,总耕地面积荒弃了2/3。

经济结构也随着生态环境的巨变而发生重大改

变,灾荒使农民变得一无所有,贫困家庭都廉价变卖产业以苟延性命,以土地为典押的赁

贷方式在灾区普遍流行。

农民竞相廉价典押或者出卖土地,“灾荒前后的地权,往往转移甚剧,至灾后很多土地集中于地主之手”,自耕农比例由此前的80%下降到灾后的不足50%。

整个农村阶级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地主和农民围绕着土地展开激烈的斗争,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剥夺地主多余的土地……析产分居而形成的小家庭制在关中开始盛行起来,到1937年关中地区平均每一农户家庭人数比1927年要少1.16人,这种小家庭制又冲击传统的宗法社会和集体村社的限制。

——根据郑磊《民国时期关中地区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结构变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汉唐定都长安的原因,简

要分析其影响。

(1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民国时期西北地区生态环境的变化对关中地区产生的社会影响。

(8分)

(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环境与社会发展关系的认识。

(4分)

26.(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874年李鸿章就当时中国的国际地位观察后提出以下言论:

“历代备边,多在西北,其强弱之势,主客之形,皆适相埒,且犹有中外界限。

今则东南海疆万余里,各国通商传教,往来自如,麇集京师及各省腹地,阳托和好之名,阴怀吞噬之计,一国生事,诸国构煽,实为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

轮船电报之速,瞬息千里,军器机事之精,工力百倍……又为数千年来未有之强敌。

——1874年12月《李鸿章奏折选》

结合中国近代史的所学知识,从上述言论中提取一个变化角度,概述体现中国变局的历史现象,并对此进行评述。

(要求:

观点明确,

史论结合,概述和评价准确全面,逻辑清晰)(12分)

27.(16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留下了自己的印迹。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12到1919年,是山东经济发展一个较重要的时期。

济南、青岛、烟台三埠工业勃兴,欧战以来,尤为蓬勃,设厂数目大为增加。

而且,还出现了一些新兴的行业,如纺纱业、面粉业、火柴业等。

——吕伟俊《民国山东史》

材料二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过程中,受到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势力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是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的重要进步力量之一。

作为近代中国新的生产方式,它的产生和发展推动了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对外国经济侵略起到了抵制作用,它还为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如君主立宪思想、民主共和思想、新文化运动等)奠定了物质基础,民族资产阶级也成为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重要力量,推动了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发展。

——卢新建主编:

《新课程高中教师手册·

历史》

请回答:

舒中高三统考历史第8页(共8页)

(1)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济南等城市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表现。

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推动其快速发展的因素。

(2)根据材料三的图片,概括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特点。

并根据材料三,简要分析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作用。

(8分)

高三月考历史参考答案

1-5CDCBB6-10BABDD11-15DBBDC16-20ABCDC21-24ADCC

25.

(1)原因:

西安山环水绕,战略地位(地理条件)优越;

关中地区交通方便,经济发达;

对内控制关东和江南,有效制服割据势力;

对外抵御西北强敌,反击少数民族进入中原;

汉唐初期明君贤臣的高远识见。

(6分)

影响:

维护了国家统一,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与巩固;

加强了对关中地区乃至黄土高原的开发,促进了农耕经济的发展;

但过度开发关中地区破坏了生态环境,为古代中国经济格局的变化埋下伏笔。

(6分)

(2)导致耕地荒弃,人口锐减,给经济带来巨大破坏;

导致

关中农村经济结构的变动,以土地为典押的赁贷方式在灾区普遍流行;

土地兼并严重,激化社会阶级矛盾,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

冲击了传统的大家庭制度和宗法观念,有利于思想解放。

(3)环境与社会发展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

要促进人和自然的协调与和谐;

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

26.示例一:

角度:

边防重点的变化。

(2分)

历史现象:

近代西方列强由东南沿海入侵我国。

(3分)

评述:

伴随着新航路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中国东南沿海不断遭到西方国家骚扰,如荷兰侵占台湾,葡萄牙侵占澳门等,特别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中国爆发鸦片战争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由东南沿海而来的西方侵略势力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甚至有被亡国的危险。

因此,中国的边防重点由西北向东南转移。

(7分)

示例二:

对西学态度变化。

由故步自封到开始利用西方的科学技术。

19世纪60年代,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洋务派发起了“中体西用”的洋务运动,在“自强”“

求富”的口号下,兴办近代军事和民用工业,开始创建近代海军,培养人才。

这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客观上推动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

甲午战争中北洋海军全军覆没,标志着洋务运动破产,洋务派自身的封建性和腐朽性导致了洋务运动的失败,说明腐朽的清王朝不能挽救中国。

(7分)

27.

(1)主要表现:

设厂数目增加,出现新兴行业。

因素:

辛亥革命的推动(民国的建立;

民国政府推行了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政策)。

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促进(实业救国;

提倡使用国货);

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经济侵略。

(2)特点:

曲折发展(2分)

作用:

抵制外国经济侵略,推动中国经济发展、民主革命和思想解放进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