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题总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408582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理解题总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理解题总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理解题总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理解题总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理解题总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理解题总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6页
理解题总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6页
理解题总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6页
理解题总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6页
理解题总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6页
理解题总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6页
理解题总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6页
理解题总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6页
理解题总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6页
理解题总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6页
理解题总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6页
理解题总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6页
理解题总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6页
理解题总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6页
理解题总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6页
亲,该文档总共3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理解题总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理解题总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理解题总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理解题总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①从方仲永个人来看:

其父贪图小利,目光短浅而“不使学”。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②从道理上看:

没有受到正常的后天教育。

(“受于人者不至”。

3、本文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学习本文,你受到什么启发?

)文中什么地方集中体现了这个道理?

一个人即使再有天赋,如果不加强后天学习,也会变得平庸无奇;

天赋较差的,如果不学习,结果更是不堪设想。

作者说明了天资与后天教育的关系,强调了后天教育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文章第三段议论集中体现了这个道理(作者观点)。

4、有人说:

学习的好坏,完全取决于一个人天赋的高低,你是否同意这种看法?

为什么?

不同意。

一个人学习的好坏与他的天赋有关,更与一个人所受的后天教育及自身学习有关。

只凭借天赋,不加强后天学习,将会成为平庸之人。

5、文中的“受之天”和“受之人”分别指什么?

“受之天”意思是“先天得到的”,指天赋;

“受之人”指“后天的教育”。

6、如何理解“得为众人而已耶”?

能够成为普通人就为止了吗?

意思是比普通人还不如。

7、学了这篇文章后,某班级举行了一个辩论会,请你结合本文给甲乙双方确定各自对立的观点,并作为反方反驳正方的观点,要做到有理有据。

【正方观点】天赋决定成才。

【反方观点】后天教育是成才的必然条件。

【反驳】我方认为:

后天教育是成才的必然条件。

天赋对成才固然能起到一定作用,但它只为成才提供一个基础,对成才并不能起到决定作用。

人的知识、能力并不是先天父母所赐给的高智商中所包含的内容。

科学研究表明,先天没有缺陷的人,在出生后其智商并没有多大差别,而形成后天差异的根本原因却是后天教育的环境、内容、程度以及个人的努力程度决定的。

研究证明,爱因斯坦等大科学家的脑细胞比常人多千百倍,这是后天用脑的结果。

——“天才在于勤奋”,“教育创造英才。

5、《木兰诗》(重在背诵默写,按要求填空)

写作特点:

《木兰诗》是一首叙事诗。

它有集中完整的故事情节,在叙事上有详有略,详略得当是其主要特点。

诗歌对木兰代父从军的缘由、离别、辞官还乡、家人团聚的内容写得详细。

对出征前的准备及十年的征战内容则写得简略。

这样处理详略,不只是为了求得行文的变化,使结构疏密有致,主要是为了更好地刻画人物。

试想,如果将十年的征战生活详细来写,就会冲淡了诗的主题,也与木兰的形象不相吻合。

所以木兰的形象塑造得如此成功,是与详略安排分不开的。

6、《口技》

写作特色:

1、形象描绘,生动逼真。

2、善于剪裁,层次清楚。

 3、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紧密结合。

一、整体把握:

1、本文记叙了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表现了一位口技人的高超技艺,让人深切感受到口技这义传统民间艺术的魅力。

2、结构安排

①交代表演者和表演时间、地点、设施、道具(简单),以及开场前的气氛。

②写表演者的精彩表演和听众反应。

A、一家四口深夜被犬吠声惊醒。

B、一家人由醒复睡,以及宾客变化。

C、火灾突至,以及宾客以假为真的神态、动作。

③表演结束,再次突出道具简单。

二、问题探究:

1、“善”字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概括口技表演者的高超技艺,统领全篇。

2、首尾为什么交代“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相互照应,突出道具简单,侧面烘托口技表演者的高超技艺。

3、“抚尺一下”,形成了怎样的气氛?

——“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即肃静而紧张的气氛。

4、“满坐寂然,无敢哗者”有什么作用?

表现宾客对口技表演者的向往,表明他令人叹服的艺术魅力,衬托口技表演的高超;

为即将开始的演出创造静谧的氛围,是下文表演的烘托和伏笔。

5、口技表演为什么以“犬吠”声开场?

表明故事发生在人们入睡后,交代一家人惊醒的缘由,展开对各种声音的描摹。

6、“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写的是什么?

有什么作用?

写的是听众的神态、心理。

“伸颈、侧目”表表明听得入神,惟恐有遗漏;

“微笑”表明心领神会,感到满意;

“默叹”表明被折服,又不便拍案叫绝。

烘托了口技表演者的技艺高超。

7、三个“大呼”,五个“百千”表现了:

火势迅速蔓延;

声音大起杂乱;

人们紧张慌乱。

8、总写失火时声音复杂、逼真的句子是什么?

“凡所应有,无所不有。

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

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9、作者议论的句子是什么?

“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

”作用:

盛赞口技表演者的技艺高超。

10、“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说明了什么?

听众以假当真,想急于逃出火海。

反衬了口技表演者的技艺高超。

11、表现宾客情绪由紧张到松弛的渐变过程的语句是:

“稍稍正坐。

12、摘录文中语句回答。

A、表现深夜一家四口由睡到醒,由醒入睡过程:

a.由远而近,由外而内,由小到大,由分而合:

遥闻……毕备。

b由大而小,由密而疏,微闻余声:

夫鼻句声……咳嗽。

B、表现从失火到救火的情况:

a.响声大作,由少而多:

忽一人……犬吠。

b.百千齐作,应有尽有:

中间力拉……无所不有。

7、《短文两篇》

《夸父逐日》

《夸父逐日》是我国最早的神话之一。

在这篇神话中,巨人夸父敢于与太阳竞跑,最后口渴而死,他的手杖化为桃林。

这个奇妙的神话表现了夸父无比的英雄气概,反映了古代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

这篇神话对后世影响很大。

人们常以“夸父逐日”或“夸父追日”“逐日”比喻人有宏大的志向或巨大的力量和气魄。

有时也用“夸父逐日”来比喻不自量力,但这是从消极方面理解这个神话,不合乎《夸父逐日》作为神话在本质上所具有的积极意义。

问题探究:

1、怎样看待夸父“与日逐走”?

①从积极角度看:

表现了夸父宏大的志向、巨大的力量和气魄。

(提倡从积极角度看待)②从消极角度看:

表现了夸父不自量力。

2、如何理解“弃其杖,化为邓林”?

丰富了神话内涵,丰富了夸父形象,表现了一种勇敢追求、死而不已、甘为人类造福的精神,使神话具有浪漫主义魅力。

3、怎样认识夸父形象及神话主题?

夸父有明确追求,他勇敢、执着、至死不渝、甘为人类造福。

这一形象反映了古代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

4、《山海经》中保存了一些人们熟知的神话,你还能写出一个吗?

《精卫填海》。

初中八年级上册

8、《桃花源记》

一、问题探究

(一)用原文语句回答:

1、描写桃花林美丽景色的语句是:

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描写桃花源社会环境安定平和的语句是: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3、描写桃花源人热情好客的语句是:

便邀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4、表现桃花源中自然环境美好的句子: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5、表现人民生活恬适的句子:

往来种作;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6、表明渔人总体感受的句子:

豁然开朗。

7、表明桃花源中人来桃花源原因的句子:

先世避秦时乱。

8、表明渔人背信弃义的句子:

诣太守,说如此。

(二)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

1、第一段描写桃花林又什么作用?

渲染了神秘美丽的气氛,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写桃花源的美好做铺垫。

2、“忽逢桃花林”中的“忽”字表现了渔人怎样的心情?

——事出偶然,意料之外。

3、“欲穷其林”中的“穷”字表现了渔人怎样的心理?

——由于“甚异之”,想探个究竟。

4、“豁然开朗”照应前文什么内容?

——初极狭,才通人。

5、为什么村人“见渔人,乃大惊”?

村人对陌生人出现感到惊异,表明桃花源与世隔绝很久。

6、“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表明先世生活年代的社会环境是怎样的?

社会动荡,战争频繁,民不聊生。

7、桃花源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以及人民的生活状况、精神状态怎样?

①自然环境:

美丽富饶;

②社会环境:

安定平和;

③生活状况:

安居乐业;

④精神状态:

自由快乐。

8、“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从文中可推断渔人向桃花源中人说了什么?

桃花源外朝代更替,社会动乱,人民生活痛苦。

9、桃花源中人为什么叹惋?

作者为什么不一一写出渔人的话?

为时代变迁,桃花源外社会黑暗动荡,人民生活痛苦而叹惋。

本文主要写桃花源的美好,而不是世外战乱;

另外桃花源外的事世人皆知,没有必要一一写出。

10、桃花源中人“不复出焉”的原因是什么?

先人已饱受战乱之苦,桃花源中人不想回到黑暗的社会中再过痛苦的生活。

11、为什么村人说“不足为外人道也”?

对渔人存有戒心,怕外人知道后破坏他们和平安定的生活。

12、作者为什么要写“寻向所志,不复得路”?

表明桃花源是一个似有实无的虚幻世界,并不存在。

也表达了作者的痛惜之情。

13、作者为什么要写刘子骥寻访桃花源“未果”?

表明桃花源可望而不可即,给桃花源增添奇异色彩;

也表明桃花源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

隐含了作者无力改变社会现实的无奈。

14、作者笔下的桃花源具有怎样的特点?

(作者追求的是怎样的生活?

环境优美,人民安定幸福,民风淳朴;

没有阶级,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乱,人人自食其力,安居乐业,和平安宁的理想社会。

15、作者为什么要虚构一个与现实对立的美好世界?

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广大人民的愿望;

对美好生活向往,对黑暗社会批判。

16、文章的整体思路:

(渔人)发现桃源、访问桃源、离开桃源。

二、迁移拓展

1、与“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意境相似的成语是:

2、你怎样看待陶渊明笔下的理想社会?

它与当时的黑暗社会形成鲜明对照,是作者不满当时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是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批判,客观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但它又有原始共耕的痕迹,有一定的复古倾向,在阶级社会中也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3、渔人是个怎样的人?

写渔人有怎样的作用?

渔人背信弃义、不守诺言。

写渔人的作用:

一方面与桃花源中人的淳朴好客形成对比,加深了人们对桃花源外社会的认识,突出了桃花源是理想的社会;

另一方面,本文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写渔人是组织材料的需要。

4、针对第二段语句作简要评注。

本段骈散结合,朗朗上口,三字句和四字句连贯流畅,精炼有意境。

“黄发垂髫”又运用借代修辞,增强了语言表现力。

5、由“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你能从中联想到哪些人生道理或启示?

围绕“在人生的道路上,要有所作为,必须经历一些艰难苦难”回答即可。

6、第二段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入手描写的?

请你以“桃花源美在……”领起,写两点赏析性文字。

例:

桃花源美在自然环境的优美,桃花源美在社会生活宁静。

7、你是如何看待桃花源人避难于桃花源,不复出焉的行为的?

桃花源人在当时是很幸运的,能躲避祸患,生活安定;

但从积极意义上来讲,躲避不是永远的,应该起来抗争。

(谈出自己的想法即可)

8、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理想王国,你的理想王国是怎样的?

用生动的语言描述来。

(自我做答)

9、《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

《陋室铭》

1、统领全篇并点明主旨的句子(词语)是:

惟吾德馨(德馨)。

2、文章的前四句,既是形象的比喻,又是事物的类比,表面陋室也具有“名”、“灵”的性质。

3、文章的点题句是: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4、文章是从居室环境、交往人物、日常生活三方面表明陋室的景色之雅、交往之雅、情趣之雅,见“惟吾德馨”,而明“陋室不陋”的。

5、写陋室环境,突出景色之雅的语句是: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由此可知其环境特点是:

恬静雅致。

6、写室中人,突出交往之雅的语句是: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由此可知室主人也是一位鸿儒。

用一成语概括室中情景:

谈笑风生。

7、写室中事,突出情趣之雅的语句是: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从前两句正面实写可知室主人高雅脱俗的情致;

从后两句反面虚写可知室主人不受世俗羁绊之情。

8、以古代名贤自况的语句是: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运用类比的目的是:

表明室主人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与抱负,进一步突出“德馨”。

9、全文画龙点睛的句子是:

孔子云:

“何陋之有?

”引用孔子的话有以君子自居之意,说明“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

10、本文通过描写陋室,表达室主人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11、《陋室铭》和《爱莲说》都采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

本文以有仙之山,有龙之水比喻陋室,引出主旨。

“德馨”立意贯穿全篇。

12、写出文中的骈句,散句。

骈句: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散句:

13、“仙”和“龙”比喻品德高尚的人,能概括出全文大意的词语是:

德馨。

14、本文写陋室,却没有一个表现“陋”字,请用四个字概括本文的意思:

陋室不陋。

1、本文中含有“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的意思,你是否同意这个看法?

同意。

品德高尚者追求的不是物质条件的好坏,而是精神世界的纯洁与充实。

他们鄙弃功名利禄,不趋炎附势,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保持着坚贞的操守,所以身居陋室而不觉其陋。

2、作者做此铭主要表明自己的抱负和情操,也流露出讽刺现实的意味。

你能看出当时的现实是怎样的吗?

——官僚士大夫阶层思想庸俗、颓废,居豪宅,寻欢乐。

3、从文中可以看出作者的思想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

从本文表达的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来看,作者的思想是积极的;

从他独善其身,避而不和庸俗的官僚往来,使自己与污浊的社会隔离开来等做法来看,又是消极的。

(也可有自己的看法)

4、人人都有居室,你喜欢的居室是什么样的?

请描绘出来,并说明你喜欢的原因。

(略)

《爱莲说》

一、问题探究:

1、在第一段中,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写莲的形象,赋予莲以美好的品质?

意在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操?

从环境习性、体态香气、清高气质等方面,表达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情操。

2、“陶后鲜有闻”中的“陶”指谁?

文中的“鲜”与哪个词语构成反义词?

指陶渊明。

文中与“鲜”构成反义词的是:

众(蕃)。

3、从作者对莲的赞美来看,这种君子应具备怎样的品格?

鄙弃贪图富贵、追求名利的世风,洁身自好,保持坚贞的气节和高尚的品德。

6、“予独爱莲”中的“独”表现了作者什么态度?

世独立,决不随波逐流的态度。

7、“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表现了莲花什么特点?

——庄重、高雅(清高)。

8、作者把莲和牡丹对举,其用意是什么?

批判贪图名利、追求富贵的世风,表明自己洁身自好的品格。

9、作者不愿隐逸,也不贪图富贵,他追求什么?

在污浊的世间,坚贞不渝的保持自己的操守。

10、作者以莲自况,表现了他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委婉地批判了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世风。

11、文中的莲花的象征意义是什么?

不追求名利,在污浊的环境中,洁身自好、保持坚贞气节的高尚品德的君子。

12、作者写莲表白自己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写菊表白自己不愿隐逸的生活态度,写牡丹表白自己对追逐名利世风鄙弃的生活态度。

13、“莲之爱,同予者何人”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慨叹品德高尚的君子太少,含蓄地表明追逐名利、趋炎附势的人太多。

14、怎样理解作者在文尾的慨叹?

表明自己的人生态度:

既不想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又不向世人那样追逐功名富贵,他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

15、用原文语句回答。

(1)莲象征:

君子的美好品德。

(2)文中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随俗浮沉,又庄重、质朴,不孤高自许、哗众取宠(或表现莲的高洁,概括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高贵品德和坚贞操守)的名句是: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3)高度概括莲高贵品质的句子(点明中心的主旨句)是:

莲,花之君子者也。

(4)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或特立独行,正直不苟,豁达大度)因而美名远扬的句子是: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

(5)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又有庄重的仪态,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的句子是:

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6)“世人甚爱牡丹”,这是因为牡丹是:

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予独爱莲”的根本原因是:

16、衬托分正衬和反衬两种。

本文用菊花和牡丹来衬托莲,其中菊花属于正衬,牡丹属于反衬。

1、细细考虑,“菊之爱”可以有两重含义:

①做一个避世的隐士;

②像陶渊明那样保持独立的人格。

你赞成哪一种说法?

谈谈看法。

(自圆其说既可。

如:

赞成两重都有道理。

作者意思是:

避世者不染世尘之埃固然可喜;

而入世者“出淤泥而不染”境界更高。

2、鲁迅有诗:

“扫除腻粉呈风骨,褪却红衣学淡妆。

好问濂溪称净植,英随残叶坠寒塘。

”这首诗称颂的是哪一种花?

——莲花。

3、喜欢哪一种花是人的志趣的表现。

你喜爱哪一种花?

说明喜爱的原因。

梅花。

它顶风冒雪,“凌寒独自开”。

(傲雪盛开人皆颂,迎寒绽放世堪扬。

蒲公英花。

花朵虽小,却遍布各地,有极强的生命力。

(花小能怡情,叶瘦能医疾。

菊花。

在万花纷谢之时独自开放,决不随波逐流,且不畏严寒,坚强不屈。

(百花凋谢始露面,孑身盛开也吐香。

4、孟子认为: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与周敦颐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看法相反,你同意哪种观点,谈谈你的看法。

答法一:

同意孟子的观点。

人的思想受环境的影响,“孟母择邻”说的即是这个道理。

答法二:

同意周敦颐的观点。

只要人保持坚贞的操守,洁身自好,即使处于污浊的环境中也能不受其影响。

如《青春之歌》中的林道静。

10、《三峡》

一、问题探究

1、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三峡自然景观的?

文章先写山,后写水。

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

写水,则描绘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

2、第一段总写了三峡怎样的特点?

(1)峡长(七百里)岭连(连山,略无缺处)(3)山高峡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3、第一段中三峡的山具有怎样的特点?

山高岭连,岸伟峡险(或连绵不断,遮天蔽日)。

4、“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这一特定环境下的情景综合表现了三峡怎样的特点?

山的“连”“高”“窄”。

5、第一段作者采用了什么写法表现三峡的特点?

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

6、三峡的夏水有何特点?

(1)水涨(襄陵,沿溯阻绝)

(2)流急(朝发白帝,暮到江陵,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7、写“朝发白帝,暮到江陵”的作用是什么?

这是什么写法?

你由此想到了李白的哪首诗?

作用:

烘托夏天的水涨流急,也突出了三峡夹江对峙、狭窄险要的特点。

写法:

侧面描写。

想到李白的《早发白帝城》。

8、第三段作者是抓住三峡的那些典型景物描写的?

表现了三峡怎样的季节特点?

抓住了碧水、怪木、飞瀑来写的。

表现了春冬三峡的风光秀丽。

9、总括春冬之景的四个字是什么?

清荣峻茂。

10、“良多趣味”表现在何处?

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11、第四段写什么季节的景色?

作者是从哪一角度写景的?

表现了景物什么特点?

秋季。

听觉。

表现了幽静、寂寥、凄异的特点。

12、“渔者歌”有什么作用?

说明猿声凄凉、悲哀,从侧面渲染了秋天萧瑟、肃杀的气氛。

也暗含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13、作者为什么先写夏水?

又为什么先写山,后写水?

作者是为江水作注,重点是写水,而水以夏季为盛,故先写“夏水”。

为写水势,先写山势,这既能揭示水急的原因,又能使急流和峻岭相互映衬,能形成一幅险峻壮奇的图画。

14、分别概括三峡夏、春冬、秋三段时间三峡景物的美点。

①奔放美②清悠美③凄婉美

15、第一段和后三段是什么关系?

总分关系。

16、本文在语言运用方面有怎样的特点和作用?

试作简析。

本文多用四字句式,又兼用散句,使文章读起来收放有致,很有节奏感。

语言精练,表现力强,充满生气。

17、文中提到了巫峡,另两峡是什么?

瞿塘峡、西陵峡。

11、《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

《答谢中书书》

1、作者描写景物有什么特点?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观察角度:

由仰而俯;

景物形象:

由显而微;

景物状态:

由静而动;

时间交代:

由朝而夕。

使山川景物和谐、完整、统一。

2、“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内含作者什么感情?

有高雅情怀的自豪感以及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之情。

3、运用仰观俯察两种视角,写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风物的对偶句是什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4、讲究色彩搭配,表现一年之美,呈现出一派绚烂辉煌的气象景象的对偶句是什么?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5、将听觉、视觉结合,由静入动,表现一日之美,传达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