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七古代诗歌鉴赏微案三鉴赏古代诗歌的技巧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410560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03.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七古代诗歌鉴赏微案三鉴赏古代诗歌的技巧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七古代诗歌鉴赏微案三鉴赏古代诗歌的技巧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七古代诗歌鉴赏微案三鉴赏古代诗歌的技巧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七古代诗歌鉴赏微案三鉴赏古代诗歌的技巧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七古代诗歌鉴赏微案三鉴赏古代诗歌的技巧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七古代诗歌鉴赏微案三鉴赏古代诗歌的技巧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七古代诗歌鉴赏微案三鉴赏古代诗歌的技巧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七古代诗歌鉴赏微案三鉴赏古代诗歌的技巧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七古代诗歌鉴赏微案三鉴赏古代诗歌的技巧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七古代诗歌鉴赏微案三鉴赏古代诗歌的技巧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七古代诗歌鉴赏微案三鉴赏古代诗歌的技巧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七古代诗歌鉴赏微案三鉴赏古代诗歌的技巧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七古代诗歌鉴赏微案三鉴赏古代诗歌的技巧Word格式.docx

《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七古代诗歌鉴赏微案三鉴赏古代诗歌的技巧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七古代诗歌鉴赏微案三鉴赏古代诗歌的技巧Word格式.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七古代诗歌鉴赏微案三鉴赏古代诗歌的技巧Word格式.docx

针对练习

1.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倦夜

杜甫

竹凉侵卧内,野月满庭隅。

重露成涓滴,稀星乍有无。

暗飞萤自照,水宿鸟相呼。

万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徂。

从抒情方式看,前六句和后两句的抒情方式有什么不同?

尾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前六句借景抒情,后两句直抒胸臆。

尾联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报国无门的思想感情。

解析 前六句重写夜景,有“月”“露”“星”“萤”“鸟”等景,借景抒情;

后两句以“空悲”直接抒情,表达忧国忧民之情。

2.(2017·

吉林实验中学九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完成问题。

鹧鸪天·

寻菊花无有,戏作

辛弃疾

掩鼻人间臭腐场,古来惟有酒偏香。

自从归住云烟畔,直到而今歌舞忙。

呼老伴,共秋光。

黄花何处避重阳?

要知烂熳开时节,直待西风一夜霜。

[注] 辛弃疾渴望能够收复中原,展露才干,却遭奸臣谗害,被贬如今的江西上饶铅山云烟畔。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掩鼻人间臭腐场,古来惟有酒偏香”两句,词人把官场比作“臭腐场”,拿“酒偏香”与之对比,表达了对腐败官场的厌恶之情。

B.“掩鼻”就是捂住鼻子,一个“掩”字充分地展示了词人自己品格的高洁和对丑恶的厌恶;

酒之所以“偏香”,是因为酒能解忧。

C.“自从归住云烟畔,直到而今歌舞忙”是说自己隐退田园后,不再过问世事,以歌舞自娱,寄寓了词人对现实失望后的解脱心情。

D.“呼老伴,共秋光。

”中,一说“老伴”指朋友。

写词人与朋友共赏秋色,菊花却未开放,词人借此暗喻人间已很难遇见品如菊花的君子。

E.词题是“寻菊花”,却没有写“寻”,上阕写人间臭腐,下阕写菊点到而已,写法不合常规,在于词人意不在菊,而是借题发挥。

答案 CD

解析 C.词人隐退田园后以诗酒自娱,并没有不问世事,从词人对官场的讽刺来看,词人还是很关心时事的,所以,也就不存在“解脱”一说。

D.“暗喻人间已很难遇见品如菊花的君子”错误,词人赞美了菊花,没有说“品如菊花的君子”少。

(2)“要知烂熳开时节,直待西风一夜霜”是如何抒发感情的?

有什么效果?

请简要分析。

答案 这一句通过联想,写菊花的开放还要等到秋风严霜后,含蓄地赞美了菊花不趋炎附势而傲霜凌寒的品格。

解析 题干中的“如何抒发感情”要求回答抒发情感的方式。

句子意思是说,菊花的开放还得等待刮一阵秋风,落一夜严霜。

作者是通过联想来抒发情感,表达的是对菊花不畏严寒的赞美。

微点突破二 诗歌技巧——描写手法

古典诗词中常用的表达方式有:

叙述、议论、抒情、描写。

描写从对象上看主要有景物描写和人物描写,考查的重点是景物描写。

景物描写要求选取典型景物,讲究描写角度,这些角度有:

①时间角度,如晨昏、冬夏、古今等;

②空间角度,如远与近、内与外、高与低等;

③感觉角度,如视觉与听觉结合(视听结合)、味觉与触觉等。

讲究手法,这些手法有:

正侧结合、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声色结合、明暗结合、点面结合、白描工笔、细节描写、对比衬托等。

人物描写主要有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细节描写及环境描写和侧面描写等。

例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山园小梅二首(其一)

[宋]林逋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

分析本诗写梅花主要运用的描写手法。

(6分)

剖析 题干中的问题指向很明确——描写手法,所以根据诗文对“梅”的描写的诗句分析,主要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结合诗句具体分析即可。

答案 这首诗运用了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手法。

①首联与颔联是正面描写。

首联直写梅花在“众芳摇落”时节仍能在园中独自傲然盛放,展现妍丽;

颔联中“疏影横斜”“暗香浮动”从正面分别描写出梅花横斜交错、摇曳动人的姿态、神韵及其独有的清淡怡人的幽香。

(2分)②颈联与尾联是侧面烘托。

颈联写“霜禽”与“粉蝶”受梅花的吸引,侧面烘托梅花的美好形象;

尾联从诗人抒情的角度,烘托梅花品格:

说只有诗人的低吟品赏才可以与梅花的品格相般配,是容不得世俗的“檀板与金樽”(歌舞饮宴)染杂其间的。

(2分)③全诗正侧结合,使梅花的美好形象更加丰满,突出了梅花高雅、高洁的品格;

充分地抒发了诗人对梅花的喜爱之情。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漫成一首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诗歌后两句是如何描写景物的?

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答案 运用动静结合手法:

白鹭蜷曲着身子,恬静地夜宿在月照下的沙滩上;

船尾大鱼跃出水面而发出拨剌的响声。

一静一动构成了江上月夜宁静的美景。

解析 第三句描写白鹭蜷曲着身子,三五成群地栖息在沙滩上,看上去是那样安恬,突出了静态之美;

第四句写波光粼粼的水面上跃起一条大鱼,发出“拨剌”的声音,打破了夜的静谧,这一动一静相反相生,互相映衬,逼真而传神。

4.(2017·

湖南师大附中模拟二)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完成问题。

苏武庙

[唐]温庭筠

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

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

回日楼台非甲帐①,去时冠剑是丁年。

茂陵②不见封侯印③,空向秋波哭逝川。

[注] ①甲帐:

汉武帝所造的帐幕。

《汉武故事》载,武帝“以琉璃、珠玉、明月、夜光,错杂天下珍宝为甲帐,其次为乙帐。

甲以居神,乙以自居”。

②茂陵:

汉武帝的陵墓。

③封侯印:

苏武持节归来,汉宣帝赐爵关内侯,食邑三百户。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首句“魂销”二字,真切传神地写出了苏武在异域度过漫长岁月,骤见汉朝使者时,强烈复杂难以言表的激动心情。

B.颔联像两幅图画:

一幅是望雁思归图,表现了苏武在胡地对祖国的思念;

下一幅是荒塞归牧图,展现了苏武单调、孤寂的牧羊生活。

C.颈联写苏武在匈奴时与出使时的人事变换,流露出恍如隔世的感慨。

“非甲帐”意指不是武帝时的甲帐,隐含着对武帝的追思。

D.颈联用“逆挽法”,先说“回日”再说“去时”,调整时空顺序,“化板滞为跳脱”,在意思不变的情况下增加诗的动荡离合之美。

E.尾联运用多种手法:

借喻,用“茂陵”喻指去世的汉武帝;

化用,“逝川”是从“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化用而出。

答案 CE

解析 C.“在匈奴时”错误,应为“从匈奴回国时”。

E.“借喻”错误,应为“借代”。

(2)诗题为“苏武庙”,但诗中实写苏武庙的文字并不多,而是大量运用虚写来呈现内容。

请问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答案 好处:

大量运用虚写,通过想象,形象生动地展现了苏武出使时英气勃发的情景,苏武被扣留匈奴牧羊、思归的凄凉痛苦生活,以及回到汉朝后物非人也非、恍若隔世的感慨,以及对汉武帝的无限追思。

(答出任两点即可。

若是总说“把苏武不同时期的生活面貌以及心理动态描绘得细致入微,生动传神”,也可。

)塑造了一个爱国忠君、富有高尚民族气节的汉臣形象。

思想情感:

①抒发了作者对苏武的崇敬赞美之情。

②晚唐国势衰颓,民族矛盾尖锐,作者表彰民族气节,歌颂坚贞不屈,也是顺应时代的需要。

(意思对即可)

解析 要结合“虚写”的作用进行分析,如“留下‘空白’,让读者从虚中想象实,从实中体会虚,激发想象,增强吸引力;

有虚有实,虚实结合,丰富内容,充满想象,增强表现力”等,解答时要结合诗句具体内容,要突出苏武的形象特点或苏武的经历。

分析情感时既要结合诗歌中人物的品质,还要结合作者所处的年代——晚唐的特点。

在诗歌中提及这样一个有民族气节的人物,自然抒发了赞美之情,进而抒发歌颂不屈品格的情感。

微点突破三 诗歌技巧——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是高考考查的重点。

表现手法可以理解为艺术手法、写作手法等。

重点考查的表现手法主要有:

衬托、象征、渲染、用典等。

例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青玉案

[宋]贺铸①

凌波②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

锦瑟华年谁与度?

月桥花院,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

飞云冉冉蘅皋③暮,彩笔新题断肠句。

试问闲愁都几许?

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注] ①贺铸:

为人耿直,才兼文武,可惜官职低微。

此词作于作者晚年退居苏州时。

②凌波:

形容女子轻盈的步态。

③蘅皋:

长满杜蘅的沼泽地。

“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几句,运用了什么手法?

剖析 结句的比喻正是来渲染“闲愁”的,正是因为“闲”,所以才漫无目的、缥缥缈缈,却又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这种若有若无、似真还幻的形象,只有那“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的具体、有形的比喻才可以比拟。

答案 这里运用了渲染的手法,(3分)词人紧扣季节,用满地的青草、满城的柳絮、满天的梅雨来渲染闲愁之浓、之深。

用博喻的修辞手法将无形变有形,将抽象变形象,变无可捉摸为有形有质,显示了高超的艺术表现力。

(3分)

1.常见题型

(1)诗词中运用某一典故表达了什么情感?

(2)这首诗在叙事上有什么特点?

(3)这首诗是用什么方法表现情感的?

2.依据题干赏表现手法

规范审题:

(1)明确题干的考查方向。

(2)看准题目设问的角度。

(3)选择恰当的术语答题。

注意事项:

(1)树立术语意识,能够根据题干选择正确的术语答题。

(2)培养文本意识,在运用术语时能够结合诗句内容进行分析。

答题模式:

5.阅读下面这首清词,然后回答问题。

醉落魄·

咏鹰

陈维崧

寒山几堵①,风低削碎中原路②。

秋空一碧无今古。

醉袒貂裘,略记寻呼处。

男儿身手和谁赌?

老来猛气还轩举③。

人间多少闲狐兔。

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

[注] ①堵:

座。

②削碎中原路:

形容鹰掠地飞过。

③轩举:

意气飞扬。

这首词的上片主要是用什么表现手法来写鹰的?

请作简要分析。

答案 运用了衬托手法。

这首词上片并非全部直接写鹰,而是写寒山、大地、秋空,为鹰的活动提供了特定的场所。

显然作者在这里用了衬托的手法,以壁立的寒山、空旷的大地、澄碧的秋空衬托鹰勇猛无畏、志存高远的形象。

解析 上片中基本未正面呈现鹰。

写“寒山”“秋空”等景象,展现鹰的活动场所,从而很好地衬托其勇猛、志高的形象。

微点突破四 诗歌技巧——修辞手法

例题 (2016·

山东高考)阅读下面的元曲,回答问题。

水仙子·

舟中

孙周卿

孤舟夜泊洞庭边,灯火青荧对客船,朔风吹老梅花片。

推开篷雪满天。

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

一笑琅然。

分析“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使用的两种修辞手法。

剖析 “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三句,着重写了“朔风”陡至之后,作者看到的漫天风雪的情形,作者将风雪拟人化,用“争”字,表现风雪的猛烈,用“鏖战”表现风雪的雄劲,用“缴缠”表现风雪的桀骜。

这三句运用排比,增强气势,逐步加深对环境的烘托作用。

漫天风雪,难分难解,景象开阔,风格豪迈。

答案 比拟、排比。

“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用“争先”“鏖战”把“诗豪”“风”和“雪”拟人化,“诗和雪缴缠”,用“缴缠”将“诗”拟物,把抽象的“诗”具象化,生动形象地描写风雪交加的壮美,表现作者迸发的诗情。

“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构成排比句,描写了作者的诗情与风雪难分难解的关系,渲染了气氛。

(1)分析某句诗所使用的修辞手法。

(2)结合诗句说明某一联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

(3)某句诗在表达技巧上有何妙处?

请结合诗句赏析。

2.依据套路赏修辞手法

诗歌中常用的修辞手法主要有比喻、拟人、夸张、对偶、排比、双关、借代、通感、顶针等,高考一般要求辨析手法并分析其表情达意的效果。

(1)审准题干要求鉴赏的是修辞手法还是其他表达技巧,是一种还是多种。

(2)看诗句中具体运用的情况和表达效果。

(1)掌握常见修辞的种类和特点,了解其表达效果。

(2)准确捕捉诗句中的修辞手法。

(3)结合诗句的具体内容和这种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作答。

6.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水调歌头·

台城①游

[宋]贺铸

南国本潇洒,六代浸豪奢。

台城游冶,襞笺能赋属宫娃②。

云观登临清夏,璧月流连长夜③,吟醉送年华。

回首飞鸳瓦,却羡井中蛙。

访乌衣,成白社,不容车。

旧时王谢,堂前双燕过谁家?

楼外河横斗挂,淮上潮平霜下,樯影落寒沙。

商女篷窗罅,犹唱《后庭花》。

[注] ①台城:

本系东吴后苑城,东晋成帝改为新宫,遂成宫城,历宋、齐、梁、陈,皆为台省(中央政府)及宫殿所在地。

②③两句:

陈后主宫中宴会,常先令八妇人襞彩笺作诗。

君臣酣饮,常通宵达旦。

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对这首词的上片进行赏析。

答案 运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

从“台城游冶”到“吟醉送年华”用生动的史实铺叙六朝最后一位君主陈叔宝骄奢淫逸的腐朽生活,最后两句与前面的诗句形成强烈的对比,以“回首”二字,由繁华陡折至败亡,以“却羡”二字,漫画似的勾勒出被隋兵攻破金陵,陈后主走投无路,最后连井中蛙也做不得的悲惨结局,表达了词人对这些群丑的愤怒与鄙弃。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修辞手法的能力。

上片主要采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

解答本题时,要将对比的双方分析清楚,还要分析表达效果。

微点突破五 诗歌技巧——结构技巧

1.开门见山

无论说理或叙事,不拐弯抹角,开端即直截了当地切入主题,这就是开门见山。

2.伏笔照应

诗人在描写、叙述过程中,对后面要表现的内容,在前面适当地方提示或暗示一下,而后面与前面呼应。

这种结构特点可以使作品结构严谨,脉络分明。

如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开始写“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后面又写到“一尊还酹江月”,从大江始,又以大江结,前后呼应。

3.先景后情

情与景分别咏写,贵在层次分明,层层递进。

如杜甫《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此诗前半写景,后半抒情,在写法上各有错综之妙。

第一句写山中所闻,第二句写水上所见,第三句紧承第一句“风急”,第四句紧承第二句“渚清”,第五、六句写登高所感,第七句承第五句“作客”,第八句承第六句“多病”,结构非常严谨。

4.画龙点睛

即在文章关键处加上一两句精辟的话,点明主旨,使全篇的用意都显露出来的写法;

点睛之笔常用在诗词的结尾,这种方法又常常称为“卒章显志”。

这在古典诗词中是常见的写法。

5.起承转合

起承转合是古典诗词写作上的一种技巧。

一般指对绝句的四句、律诗的四联在写作上的要求。

所谓“起”,即开头(绝句的第一句,律诗的开头两句,以下类推);

“承”即紧承上句(联)的诗意,进一步描写或铺陈,要承接得自然、紧密;

“转”即意思的递进或转折,是指诗的内容宕开一笔,使诗的内容更加丰富或境界更加开阔;

“合”则是对全诗的“收束”,要对前面的描写起到收束作用,要“收”得有力,并传达出诗的思想感情,一般要在此句(联)点出诗意或主题。

在把握古诗词的结构特点时,我们必须关注诗词中的标志性语句。

如在以时间或空间为序的诗词中,要注意寻找那些表示时间转移或空间转移的词语、句子;

在写景抒情或托物言志的诗词中,注意卒章显志,注意寻找结尾那些抒情议论性的句子,如虞世南《蝉》最后两句“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就是主旨句。

蝶恋花·

离情

李清照

暖雨晴风初破冻,柳眼梅腮,已觉春心动。

酒意诗情谁与共?

泪融残粉花钿重。

  乍试夹衫金缕缝,山枕①斜欹,枕损钗头凤。

独抱浓愁无好梦,夜阑犹剪灯花弄。

[注] ①山枕:

枕头。

古代枕头多用木、瓷等制作,中凹,两端突起,其形如山,故名。

全词以“愁”字贯穿始终,请说说这首词的构思脉络。

剖析 分析构思脉络,必须明确诗歌层次。

“暖雨晴风”至“觉春心动”为第一层次;

“谁与共”引出第二层次,描写了“试夹衫”“枕损”“剪灯花”连续的几个生活细节;

最后两句为第三层次,依此,弄清脉络。

答案 首先由春景落笔,引出愁情;

(2分)接着通过几个典型的生活细节,多侧面地刻画了主人公内心的孤寂愁情;

(1分)最后直抒愁情,并在剪弄灯花的动作中结束全词。

(1分)

(1)分析诗歌在结构方面的技巧。

(2)这首诗是以什么为线索来写的?

(3)这首诗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试作简要分析。

(4)这首诗结尾一句运用了什么技巧?

2.答题思路

(1)积累有关结构技巧的鉴赏知识。

古代诗歌,通常是先写景叙事,后议论抒情。

前面的景物为后面的议论或抒情作铺垫,而后面的观点态度和思想情感是在前面写景的基础上来阐发的。

此外,我们还应特别注意诗歌常见的结构技巧,如开门见山、伏笔照应、层层深入、先总后分、先景后情、画龙点睛、过渡、卒章显志、以景结情等。

(2)理解诗意,定位技巧。

如果考查开篇句的作用,则为开门见山、总领全诗、为后面的诗句作铺垫等。

如果考查中间诗句的作用,一般是过渡或承上启下。

如果考查结尾诗句的作用,一般是画龙点睛、卒章显志、以景结情等。

如果考查全篇的构思特点,一般是层层深入或一字贯穿。

(3)分析表达效果,并规范作答。

3.答题模板

第一步:

明技巧。

就是明确结构技巧。

第二步:

析运用。

联系诗句分析这种结构技巧的具体运用情况。

第三步:

说效果。

分析这种结构技巧的艺术效果。

7.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临江仙·

暮春

赵长卿①

过尽征鸿来尽燕,故园消息茫然。

一春憔悴有谁怜?

怀家寒食夜,中酒落花天。

  见说江头春浪渺,殷勤欲送归船。

别来此处最萦牵。

短篷南浦雨,疏柳断桥烟。

[注] ①词人是宋朝宗室,“靖康”之变后,北宋亡于金人,宗室纷纷南迁,最后定居临安一带。

词尾以景作结,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请结合全词内容进行分析。

答案 词人设想自己登上归船,蜷缩在低矮的船篷下,聆听敲打着船篷的雨声,从船舱中望去,只见断桥一带的杨柳,迷迷潆潆,似乎笼罩着一层烟雾。

词人借想象之景写出心境的凄凉和心中欲去而流连、不去更思归的复杂情绪。

词的最后以景作结,寄情于景,使词意含蓄隽永,意犹未尽,比直抒别情更富感染力。

解析 以景结情的效果,一般从寄情于景,耐人回味,渲染情境,含蓄委婉等方面解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