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上岗证培训教材知识点总结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410643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140 大小:234.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版上岗证培训教材知识点总结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0页
新版上岗证培训教材知识点总结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0页
新版上岗证培训教材知识点总结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0页
新版上岗证培训教材知识点总结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0页
新版上岗证培训教材知识点总结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0页
新版上岗证培训教材知识点总结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0页
新版上岗证培训教材知识点总结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0页
新版上岗证培训教材知识点总结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0页
新版上岗证培训教材知识点总结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0页
新版上岗证培训教材知识点总结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0页
新版上岗证培训教材知识点总结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0页
新版上岗证培训教材知识点总结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0页
新版上岗证培训教材知识点总结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0页
新版上岗证培训教材知识点总结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0页
新版上岗证培训教材知识点总结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40页
新版上岗证培训教材知识点总结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40页
新版上岗证培训教材知识点总结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40页
新版上岗证培训教材知识点总结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40页
新版上岗证培训教材知识点总结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40页
新版上岗证培训教材知识点总结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40页
亲,该文档总共14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版上岗证培训教材知识点总结Word文档格式.docx

《新版上岗证培训教材知识点总结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版上岗证培训教材知识点总结Word文档格式.docx(14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新版上岗证培训教材知识点总结Word文档格式.docx

环境影响的分类:

(按影响来源)直接影响+间接影响+累积影响;

(按影响效果)有利影响+不利影响;

(按影响性质)可恢复影响+不可恢复影响;

短期影响+长期影响;

地区、区域影响或国家和全球影响,建设阶段影响和运行阶段影响。

(7)环境影响评价的概念

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进行跟踪监测的方法与制度。

(2对象3内容)

环境影响评价的主体:

建设单位、环评单位、审批部门。

跟踪监测的目的:

能够发现建设项目在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和改进措施。

环境影响评价的分类:

(按评价对象)规划环(战略)境影响评价+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

(按环境要素)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声环境影响评价+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固体废物环境影响评价;

(按环境质量评价)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环境影响预测评价+环境影响后评价。

(8)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性

美国是世界上第一个把环境影响评价用法律要求固定下来的并建立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国家。

1969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国家环境政策法》。

1970年1月日正式实施。

为开发建设活动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为经济建设的合理布局提供科学依据;

为确定某一地区的经济发展方向和规模、制定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及相应的环保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为制定环境保护对策和进行科学的环境管理提供依据;

促进相关环境科学技术的发展。

(9)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原则:

针对性、政策性、科学性、公正性

(10)环境保护单行法

环境保护单行法是针对特定的污染防治对象或资源保护对象而制定的。

环境保护单行法类型:

自然资源保护法;

污染防治法;

其它类的法律。

(11)环境保护行政法规

环境保护行政法规类型:

一类是为了执行某些环境保护单行法而制定的实施细则或条例;

另外一类是针对环境保护工作中某些尚无相应单行法律的重要领域而制定的条例、规定或办法。

(12)环境标准的概念

环境标准是为了防治环境污染、维护生态平衡、保护人群健康,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依据国家有关法律规定,对环境保护工作中需要统一的各项技术规范和技术要求而制定的标准。

(13)环境标准分为国家环境标准、地方环境标准和环境保护部标准。

国家环境标准分为强制性标准和推荐性标准两类。

(14)我国的环境标准体系:

3级5类

国家环境标准:

质量标准;

污染物排放标准;

监测方法标准;

标准样品标准;

基础标准

地方环境标准:

污染物排放标准

环境保护部标准

(15)地方环境标准

地方环境标准是对国家环境标准的补充和完善。

国家环境质量标准中未作规定的项目,可以制定地方环境质量标准。

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中未作规定的项目可以制定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

国家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已规定的项目,可以制定严于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制定机动车、船舶大气污染物地方排放标准严于国家排放标准的,需报送国务院批准。

(16)环境标准的关系

1.地方环境标准要严于国家环境标准,且地方环境标准优于国家环境标准执行;

2.综合行排放标准与行业性排放标准不交叉执行,即有行业性排放标准的执行行业排放标准,没有行业排放标准的执行综合排放标准。

(17)规划环境影响评价

规划环评概念:

是指对规划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价,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综合考虑所拟议的规划可能设计的环境问题,预防规划实施后对各种环境要素及其所构成的生态系统造成的影响,协调经济增长、社会进步于环境保护的关系,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规划环评技术原则:

1.科学、客观、公正的原则;

2.早期介入原则;

3.整体性原则;

4.公众参与原则;

5.一致性原则;

6.可操作性原则

规划环评分类:

综合性规划+专项规划;

指导性规划+非指导性规划。

综合规划及其环境影响评价的规定:

土地利用的有关规划、区域、流域、海域的建设、开发利用规划要求编写规划实施后有关环境影响篇章或者说明,对于一些比较重要、实施后环境影响比较大的规划,用“篇章”的形势,对于一些重要性较弱,实施后可对环境影响较小的规划,可以用“说明”或者“专项说明”。

专项规划及其环境影响评价的规定:

对于专项规划中的指导性规划,应当在规划编制过程中组织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编写该专项规划有关环境影响的篇章或者说明。

指导性专项规划以外的其他专项规划,应当在该专项规划草案上报审批前,组织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并向审批该专项规划的机关提出环境影响报告书。

规划环评组织者:

谁组织编制规划,谁负责对规划草案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规划环评评价者:

1.组织编制该规划的政府或者政府部门;

2.委托的单位或者专家组。

公众参与:

1.只限于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的专项规划;

2.规划实施可能造成不良环境影响;

3.直接涉及公众环境效益。

(18)跟踪评价:

规划实施后及时组织力量,对该规划实施后的环境影响及预防或减轻不良环境影响对策和措施的有效性进行调查、分析、评估,发现有明显的环境不良影响的,及时提出并采取新的相应改进措施。

(19)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特点

1.法律强制性;

2.纳入基本建设程序;

3.分类管理;

4.分级审批;

5.环境影响评价机构资质管理;

6.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职业资格制度;

7.公众参与

(20)分类管理

报告书——可能造成重大环境影响,对产生的影响进行全面评价

报告表——可能造成轻度环境影响,对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或专项评价

登记表——对环境影响很小,不需要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

(21)环境敏感区:

是指依法设立的各级各类自然、文化保护地。

以及对建设项目的某类污染因子或者生态影响因子特别敏感的区域。

ⅰ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地、饮用水源保护区;

ⅱ基本农田保护区、基本草原、森林公园、地质公园、重要湿地、天然林、珍惜濒危野生动植物天然集中分布区、重要水生生物的自然产卵场及索饵场、越冬和洄游通道、天然渔场、资源型缺水地区、水土流失重点防护区,沙土土地封禁保护区、封闭剂半封闭海域、富营养化水域。

ⅲ以居住、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科研、行政办公等为主要功能的区域,文物保护单位,具有特殊历史、文化、科学、民族意义的保护地。

(22)分级审批

环保部负责审批:

1.核设施、绝密工程等特殊性质的建设项目;

2.跨省、自治区、直辖市行政区域的建设项目;

3.由国务院审批或者核准的建设项目,由国务院授权有关部门审批或核准的建设项目,由国务院有关部门备案的对环境可能造成中大影响的特殊性质的建设项目

省级环保部门审批:

1.有色金属冶炼及矿山开发、钢铁加工、电石、铁合金、焦炭、垃圾焚烧及发电、制浆等对环境可能造成重大影响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由省级环境保护部门负责审批;

2.化工、造纸、电镀、印染、酿造、味精、柠檬酸、酶制剂、酵母等污染较重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由省级或地级市环境保护部门负责审批;

3.法律和法规关于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分级审批管理另有规定的,按照有关规定执行。

报告书内容:

1.建设项目概况;

2.建设项目周围的环境现状;

3.建设项目对环境可能造成影响的分析、预测和评估;

4.建设项目环境保护措施及其技术经济论证;

5.建设项目对环境影响的经济损益分析;

6.对建设项目实施环境监测的建议;

7.环境影响评价结论。

涉及水土保持的建设项目还必须有经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同意的水土保持方案。

(23)后评价:

对建设项目实施后的环境影响以及预防措施的有效性进行跟踪监测和验证性评价,并提出补救方案或措施,实现项目建设与环境相协调的方法与制度。

后评价的条件:

1.针对环境影响评价的主要内容,及环境影响评价文件中涉及的主要专题,如工程分析、大气环境、水环境、声环境、生态等进行后评价,并针对原有环境影响评价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如重要错误和漏项等提出建议,对建设项目的环境可行性做出切合实际的评价。

2.评估建设项目污染防治措施的有效性,提出补救方案或措施。

后评价的主要内容:

ⅰ环评报告冀环保设施竣工验收回顾ⅱ工程分析的后评价ⅲ环境现状、区域污染源及评价区域环境质量后评价ⅳ环境影响报告书选择的环境要素后评价ⅴ环境影响预测的后评价ⅵ污染防治措施有效性的后评价ⅶ公众意见调查ⅷ环境管理与监测后评价ⅸ后评价结论

(24)几个时间点

1970年1月1日,美国《国家环境政策法》正式实施,首次建立了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1979年9月1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颁布,中国建立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1989年12月2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颁布。

1998年11月29日,国务院253号令颁布实施《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

1999年3月,国家环保总局2号令公布《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资格证书管理办法》

1999年3月,国家环保总局发布了《关于公布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分类管理名录(试行)的通知》

2002年10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颁布。

2008年9月2日,《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颁布。

第2章环境影响评价总体要求

(1)环境影响评价的技术原则

1.依法评价原则;

3.完整性原则;

4.广泛参与原则

(2)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程序(三个阶段)

1.前期准备、调研和工作方案编制阶段;

2.分析论证和预测评价阶段;

3.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编制阶段。

(3)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内容

1.环境影响因素识别和评价因子筛选;

环境影响因素识别可按项目建设期、运营期和服务期(役)满后三个阶段和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环境质量划分。

环境影响识别的方法:

清单法,矩阵法,网络法,GIS支持下的叠加图法等。

评价因子应关注重点环境制约因素,必须能反应环境影响的主要特征和去也环境的基本状况。

包括现状评价因子和预测评价因子。

2.确定评价工作等级和评价范围;

分级:

一级评价对环境影响进行全面、详细、深入评价;

二级评价对环境影响进行较为详细、深入评价;

三级评价对环境影响进行只进行环境影响分析。

评价工作等级划分依据:

①建设项目的工程特点②建设项目所在地区域环境特征③国家或地方的有关法律法规、政策和规划要求④对于各环境要素已有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的,则按导则的有关规定确定该环境要素的环境影响评价等级。

评价方法:

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办法,应以量化评价为主。

评价方法应优先选择成熟的技术方法。

3.建设项目概况和工程分析;

目的:

通过工程分析,确定污染物源强、污染方式及途径或工程开发建设不同方式和强度对生态环境的扰动、改变和破坏程度。

结合建设项目工程组成、工艺路线、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因素、方式、强度等惊喜详细分析与说明。

工程分析应满足“全过程、全时段、全方位、多角度”技术要求。

全过程:

对项目的分析应包括施工期、运营期及服务期满后等;

全时段:

不但要考虑正常生产专题同时也要考虑异常、紧急等非正常状态;

全方位:

不但要考虑主体生产装置,同时应考虑配套、辅助设施;

多角度:

在着重考虑环保设施的情况下,同时应从清洁生产角度、节约能源的角度出发,对项目的污染物源强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

工程分析的方法:

类比分析法。

物料平衡计算法、查阅参考资料法等。

4.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通过环境现状调查获取项目拟建区域的环境背景值,反应具体区域的环境特征,发现和了解主要制约因素。

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内容包括:

自然环境概况(地理位置及地形地貌、地质与水文地质、气候与气象、水文与水资源、土壤、动植物与生态)社会环境状况、环境质量状况(环境空气质量、水环境质量、声环境质量、其它)评价范围内污染源调查。

环境现状调查的方法有收集资料法、现场调查法、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分析法等。

污染源调查方法有物料衡算法、经验计算法、实测法等。

单因子指数法。

5.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①环境影响预测的范围(调查范围大于预测范围)

②环境影响的预测时段(按项目的实施过程分为建设阶段、生产运行阶段和服务期满后的环境影响预测)

在进行环境影响预测时,应考虑环境对建设项目影响的承载能力。

一般应考虑污染影响的衰减能力或环境净化能力最差的时段和污染影响的衰减能力或环境净化能力的一般时段惊喜环境影响预测。

如十年一遇连续7天河流枯水流量、冰封期枯水平均流量、冬季采暖期静小风、熏烟条件、典型日气象条件等。

③环境影响预测和评价内容

评价中必须考虑环境质量背景已实施建设和正在实施的建设项目的同类污染物环境叠加影响。

对选址、选线敏感的项目应分析不同选址、选线方案的环境影响。

建设项目选址选线,应从是否符合法规要求、是否与规划相协调、是否满足环境功能区要求、是否影响敏感的环境保护目标或造成重大资源、经济、社会和文化损失等方面进行环境合理性论证。

④环境影响预测的方法

数学模式法、物理模型法、类比调查法和专业判断法。

6.环境风险评价;

涉及有毒、易燃、易爆物资生产、使用、贮运,以及导致物理损伤与危害的机械事故或其他事故(如外来生物入侵的生态风险)。

评价重点:

1.化学风险;

2.物理风险

事故防范措施:

主要从组织制度、设计规范、防护措施及可行性、监督检查、岗位培训和演习、操作规程、警示标志、记录备案等方面提出要求;

事故处理应急预案:

主要从事故预想、组织程序、应急措施、应急设施、区域应急援助网络等方面提出要求和建议。

7.环境保护措施以及技术、经济论证;

建设项目的污染控制从哪些方面考虑1.以预防为主2.清洁生产与末端治理相结合3.建设项目污染控制与区域污染控制相结合4.按技术先进、效果可靠、目标可达、经济合理的原则进行多方案比选,推荐最佳方案5.按废气、废水、固体废物、噪声等污控制设施及环境监测、绿化等分别列出其环保投资额,给出各项措施及投资估算一览表。

6.改建、扩建项目和技术改造项目,需针对与该项目有关的原有环境污染问题,提出“以新带老”环境保护措施。

8.清洁生产分析和循环经济;

(从资源能源利用、生产工艺与设备、生产过程、污染物产生、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环境管理要求等方面确定清洁生产指标和开展评价)

9.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

(“十一五”总量:

COD、SO2、TP、TN)(技改项目做到增产不增污或增产减污)

10.环境影响经济损益分析;

环境经济损益的分析主要任务是衡量建设项目需要投入的环境保护投资所能收到的环境保护效果。

通过分析、计算建设项目的环境代价、环境成本、环境经济收益,对环境工程措施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进行分析、评述。

11.环境管理和环境监测计划;

12.公众参与;

①公众参与的主体范围:

要注意参与公众的广泛性和代表性。

对象:

有关单位、专家、公众。

报告书中应列出公众意见调查主体对象的名单,并标明主体对象的基本情况。

②公众参与的形式:

论证会、听证会以及其他形式③发布的环境影响信息与征求意见内容的要求(应以非技术性文字发布)内容:

1.对建设项目实施、选址的意见;

2.对项目主要不利影响的可接受程度;

3.对项目采取环境保护措施的建议等。

④公众参与意见的总结

13.环境影响评价结论。

①建设项目的建设概况②环境现状与主要问题③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结论④建设项目的环境可行性ⅰ阐明建设项目在规模、产品方案、工艺路线、技术设备等方面是否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要求及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ⅱ利用代表性数据,简述建设项目的清洁生产和污染物排放水平。

ⅲ明确建设项目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因子,地方政府对建设项目的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的要求或指标。

ⅳ明确达标排放稳定性,说明建设项目选址选线是否符合当地的总体发展规划、环境保护规划和环境功能区划要求,阐明上述规划对建设项目的制约因素,对建设项目选址选线及总图平面布置的环境合理性提出明确结论ⅴ明确环境保护措施可靠性和合理性,拟采取的主要环境保护措施(包括环境监测计划)与投资ⅵ明确公众参与接受性,说明公众意见调查方式,受影响公众对项目建设的态度与意见;

对有关单位、专家和公众的建设采纳或不采纳的说明。

⑤总体结论与建议

(4)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编制要求

1.总则;

2.建设项目概况和工程分析;

3.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4.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5.环境风险评价;

6.环境保护措施及其技术、经济论证;

7.清洁生产分析和循环经济;

8.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

9.环境影响经济损益分析;

10.环境管理和环境监测计划;

11.公众参与;

12.方案必选;

13.环境影响评价的结论和建议;

14.附录和附件。

(5)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的编制要求

1.建设项目基本情况;

2.所在地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简况;

3.环境质量状况;

4.建设项目工程分析和污染物产生及排放情况;

5.环境影响分析及拟采取的防治措施;

6.结论与建议。

若报告表不能说明项目产生的污染及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应根据项目特点和当地环境特征,选择大气环境、水环境、生态、声环境、土壤环境、固体废物或其他选项中的1~2项进行专项评价。

(6)开发区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重点

1.识别开发区的区域开发活动可能带来的主要环境影响以及可能制约开发区发展的环境因素;

2.分析确定开发区主要相关环境介质的环境容量,研究提出合理的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方案;

3.从环境保护角度论证开发区环境保护方案,包括污染集中治理设施的规模、工艺和布局的合理性,优化污染物排放口及排放方式;

4.对拟议的开发区各规划方案进行环境影响分析比较和综合论证,提出完善开发区规划的建议和对策。

(7)开发区区域环评实施方案的编制要求

1.开发区规划简介;

2.开发区及周边地区的环境状况;

3.规划方案的初步分析;

4.开发活动环境影响识别和评价因子选择;

5.评价范围和评价标准;

6.评价专题设置和实施方案。

(8)区域环评报告书的编制要求

1.总论;

2.开发区总体规划和开发现状;

3.环境状况调查和评价;

4.规划方案分析和污染源分析;

6.环境容量与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

7.开发区总体规划的综合论证和环境保护措施;

8.公众参与;

9.环境管理与环境监测计划;

10.结论。

(9)规划环评的基本工作内容

1.规划分析;

2.环境现状调查与分析;

3.环境影响识别与确定环境目标和评价指标;

4.环境影响分析与评价;

5.针对各规划方案,拟定环境保护对策和措施,确定环境可行的推荐规划方案;

6.开展公众参与;

7.拟定监测、跟踪评价计划;

8.编写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篇章或说明。

(10)规划环评报告书的编制要求

1.总则;

2.规划的概述和分析;

3.环境现状分析;

4.环境影响分析与评价,突出对主要环境影响的分析与评价;

5.规划方案于减缓措施;

6.监测与跟踪评价;

7.公众参与;

8.困难和不确定性(概述在编辑和分析用于环境评价的信息时所遇到的困难和由此导致的不确定性,以及它们可能对规划过程的影响);

9.执行总结

(11)规划环评篇章及说明的编制要求

1.前言;

2.环境现状分析;

3.环境影响分析与评价;

4.环境影响的减缓措施。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与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比较

(12)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评价目的、技术原则是基本相同的,但在介入时机、评价方法、技术要求等具体细节上存在较大的差异。

建设项目

区域环评(作为整体项目的区域)

规划

1.决策的末端

2.与具体的建设项目发生关系

3.识别具体的环境影响,短期、微观尺度

4.在有限的范围考虑替代方案

5.考虑叠加影响

6.强调减缓措施

7.以标准为依据,处理具体环境问题

1.决策的中期阶段

2.与具体的建设项目发生关系

3.识别区域开发活动及相关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一定时间段、中观尺度

4.在区域及邻近的范围考虑替代方案

5.考虑累积效应

6.强调减缓措施

7.以评价指标体系为依据,处理区域环境问题

1.在决策的早期阶段

2.在规划编制的前期

3.识别宏观的环境影响,长期、宏观尺度

4.更大的范围内考虑替代方案

5.对累计影响早期预警

6强调满足环境目标和维护生态系统,强调预防

7关注可持续议题,在环境影响的源头解决环境问题

第3章工程分析与污染源调查

(1)工程分析的定义:

对建设项目的工程方案和整个工程活动进行分析,从环境保护角度分析项目性质、清洁生产水平、工程环保措施方案及总图布置、选址选线方案等并提出要求和建议,确定项目在建设期,运营期以及服务期满以后主要污染源强及生态影响等其他环境影响因素。

按建设项目对环境影响的方式和途径,环境影响评价吧建设项目分为:

污染型项目和生态影响型项目。

1)污染性项目主要以污染物排放对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获胜环境的影响为主,期工程分析是一对项目的工艺过程分析为重点,核心是确定工程污染源。

2)生态影响型项目主要是以建设期、运行期(使用期)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为主,工程分析以对建设期的施工方式及使用期的运行方式为重点,核心是确定工程主要生态影响因素。

(2)工程分析的目的

1.是项目决策的主要依据之一;

2.为各专题分析预测和评价提供基础数据;

3.为环保设计提供优化建议;

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