兽医公共卫生学复习题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410715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86.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兽医公共卫生学复习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兽医公共卫生学复习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兽医公共卫生学复习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兽医公共卫生学复习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兽医公共卫生学复习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兽医公共卫生学复习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兽医公共卫生学复习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兽医公共卫生学复习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兽医公共卫生学复习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兽医公共卫生学复习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兽医公共卫生学复习题Word文档格式.docx

《兽医公共卫生学复习题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兽医公共卫生学复习题Word文档格式.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兽医公共卫生学复习题Word文档格式.docx

14、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

指长久残留性、生物蓄积性、半挥发性和高毒性、能够在大气环境中长距离迁移并能沉积到地球,对人类健康和环境具有严重危害的天然或人工合成的有机污染物质。

15、持久性有毒化学污染物(PTS):

一类具有毒性并易于在生物体内富集,在环境中能够持久存在,且能通过大气流动在环境中长距离迁移,对人类健康和环境造成严重影响的有机化学污染物质。

16、优先污染物:

指在众多的污染物中筛选出的潜在危险大的作为优先研究和控制对象的污染物。

17、自净:

在自然界物理、化学、生物因素作用下,经过一定时间,受污染的环境中污染物的浓度或总量降低的过程。

18、生物转运:

环境污染物经各种途径和方式同生物机体接触而被吸收、分布和排泄等过程的总称。

19、吸收:

环境污染物经各种途径通过机体生物膜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

20、排泄:

进入生物体内的环境污染物及其代谢产物被机体排出的过程。

21、生物转化:

环境污染物进入生物机体后在细胞内的代谢变化过程。

22、耐污种:

只在某一污染条件下生存的物种。

23、生物净化:

在设计的工程设施内,利用生物自身的代谢,使环境中的污染物数量减少,浓度下降,毒性减轻,有害成分转化、分解,直至消失的过程。

24、矿化:

将有机物完全无机化的过程。

25、共代谢:

只有在初级能源物质存在时才能进行的有机化合物的生物降解过程。

26、人兽共患病:

在人类和脊椎动物之间自然传播的疾病和感染,即人类和脊椎动物由共同病原体引起的,在流行病学上相互关联的一类疾病。

27、自然疫源地:

由某些病原体、传播媒介和宿主动物组成的生态系统所处的地域。

28、人类疾病动物模型:

医学研究中建立的具有人类疾病模拟表现的动物实验对象和相关资料。

29、比较医学:

对各种动物和人的正常健康状态、疾病病理状态等方面进行的类比研究,从而了解和发现疾病发生发展的机理和规律,一寻找控制和消灭疾病的途径和方法的学科。

30、现代生物技术:

以现代生命科学理论为基础,利用生物体及其细胞的、亚细胞的和分子的组成部分,结合工程学、信息学等手段开展研究及制造产品或改造动物、植物、微生物等,并使其具有所期望的品质、特性,从而为社会提供商品和服务的综合性技术体系。

31、基因工程:

应用人工方法把生物遗传物质分离出来,在体外进行切割、拼接、重组。

32、细胞工程:

应用现代细胞生物学、发育生物学、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的理论和方法,按照人们的需要和设计,在细胞、亚细胞或组织水平上进行遗传操作,获得重组细胞、组织、器官或生物个体,从而达到改良生物的结构和功能,或创造出新的生物物种,或加速繁殖动植物个体,或获得某些有用产品的综合性生物工程。

33、核酸疫苗:

将编码某种抗原蛋白的外源基因(DNA或RNA)直接导入动物体细胞内,并通过宿主细胞的表达系统合成抗原蛋白,诱导宿主产生对该抗原蛋白的免疫应答,以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

34、治疗性疫苗:

在已感染病原微生物或已患有某些疾病的机体中,通过诱导特异性的免疫应答,达到治疗或防止疾病恶化的天然、人工合成或用基因重组技术表达的产品或制品。

35、体外受精:

将成熟的卵母细胞,或将未成熟卵母细胞培养成熟后,在体外人工创造的环境中,用在体内或体外获能的精子与卵母细胞进行受精的过程。

36、干细胞:

一类具有自我复制能力的多潜能细胞,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分化成多种功能细胞。

37、生物安全:

对病原微生物、转基因生物及其产品、外来有害微生物等生物体对人类、动植物、微生物和生态环境可能产生的潜在风险或现实危害的防范和控制。

38、生物危害:

由生物因子形成的危害。

39、气溶胶:

悬浮于气体介质中粒径一般为0.001-100um的固态或液态微小粒子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分散体系。

40、生物安全防护:

避免生物危险因子,特别是偶然的和有意利用的生物因子,对生物体包括实验室工作者在内的人员的伤害和对环境的污染的意识和措施。

41、生物安全柜:

负压过滤排风柜。

42、实验室分区:

根据生物因子污染概率的大小,实验室可进行合理的分区。

二、填空题

1、生态系统的中心问题:

其结构、功能、生态系统的平衡和演替特点、生态系统的控制

2、生态系统的组成:

生物部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大气圈、水圈、岩石土壤圈)

3、生态系统的功能:

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

4、物质循环分为气相循环(大气圈和水圈,全球性循环)和沉积循环(土壤岩石圈,非全球性循环)。

5、信息传递:

营养信息传递、化学信息传递、物理信息传递、行为信息传递

6、生态平衡的主要标志:

结构上的平衡、功能上的平衡、输出和输入物质数量上的平衡

7、微生态系统的组成:

正常微生物群、其宿主的微环境(组织、细胞、代谢产物)

8、微生物种群间的相互关系:

共生关系、拮抗关系

9、肿瘤病毒的两重性:

增殖性和致癌性

10、克山病的发病原理:

营养因素,病毒感染

11、环境的基本特性:

整体性、有限性、潜伏性、不可逆性、持续反应性、灾害扩大性

12、环境影响的社会性:

隐现性、未来性、综合性、全球性

13、现代公害事件:

集中在城市、水污染日趋严重

14、环境污染物对机体作用的一般特性:

协调作用、相加作用、独立作用、拮抗作用

15、环境污染物对人体健康影响的特点:

广泛性、多样性、复杂性、长期性

16、污染物对生物生长发育的影响计算公式:

P=A-(R+U)

P为SFG;

A为从食物中获得的能力;

R为呼吸作用的能力损失;

U为排泄作用的能力损失

17、环境污染物的生物净化方法:

微生物悬浮液法、活性污泥法、生物膜法、稳定塘法、堆肥法、填埋法、土壤法

人工湿地处理系统法、生物修复和生物补救技术

18、生物技术分为三个层次:

现代环境生物技术、传统的生物处理技术、利用天然处理系统进行废物处理的技术

19、生态工程在污水处理中应用:

人工湿地、生物浮岛

20、生物修复的原理:

①接种微生物②添加营养元素③提供电子受体④提供共代谢基质⑤添加表面活性剂

21、人兽共患病的特性:

动物是主要传染源、突发性、隐蔽性、区域性、职业性

22、原发性免疫缺陷疾病动物模型:

B淋巴细胞缺陷动物模型、T淋巴细胞缺陷动物模型、联合免疫缺陷动物模型、

获得性免疫缺陷动物模型

23、怎样获得肿瘤疾病动物模型:

皮肤涂抹法、注射法、埋藏法

24、生物技术的三个基本要素:

现代生物科学的基础理论和技术、应用生物材料或生物系统、通过一定的工程系统获得产品或提供服务

25、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趋势:

转基因技术、基因组学技术、生物信息技术

26、实验室感染的类型:

气溶胶导致的实验室感染、事故性感染、人为破坏

27、实验室感染的来源:

标本来源、实验动物、操作过程产生的污染、仪器设备使用过程产生的污染

28、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的主要生物危险:

吸入感染性气溶胶而引起的空气传播感染

三、简答

1、兽医公共卫生学内容:

①生态平衡与人类的健康②环境污染与人类的健康③人兽共患病的监测与防控

④动物防疫检疫与动物性食品的安全性⑤动物医学实验与人类健康

2、兽医公共卫生学的作用与发展前景:

①在维护生态平衡和保护人类生活环境不受污染中发挥重要作用

②在人兽共患病的监测与控制中起重要作用

③通过动物防疫和检疫保障动物性食品的安全性

④通过动物医学试验促进人类保健事业的发展

3、生态平衡失调的主要原因:

①物种改变造成生态平衡的破坏

②环境因子改变导致生态平衡的破坏:

盲目开荒、资源利用不合理、环境污染

③信息系统改变引起生态平衡的破坏

4、一级标志与二级标志的区别:

①一级标志是结构缺损,二级标志是结构变化

②结构缺损是生态系统缺损一个或几个组成成分,结构变化是生态系统某一个成分变化

③结构缺损最后导致生态系统崩溃,结构变化最后导致生态平衡失调

5、宏观生态平衡失调对生物和人类的影响:

①全球气候变暖②臭氧层破坏③酸雨④干旱和水资源危机

6、臭氧层破坏对人类的影响:

①皮肤癌增多②大气光化学氧化剂增加③免疫系统的抑制

7、酸雨的危害:

①使鱼群密度降低,甚至种群消失

②通过食物链在水产品和粮食、蔬菜中富集,进而危害人体健康

③之间危害人体健康:

其微粒可侵入肺部,酸雾刺激眼睛,呼吸道受损而咳嗽

8、生态平衡的保持:

①控制人口增长②保护和创造优质高产的生态系统③保护生态环境

9、微生态系统的功能:

(1)营养作用:

①促进营养物质的消化②促进抗营养因子的转化与脱毒

③提高低质饲料的营养价值④合成微量营养物质

(2)微生态系统的免疫抗病作用:

①竞争性排斥有害微生物②免疫增强作用③产生抗菌物质抑制有害微生物

10、微生态平衡的主要标志:

(1)定位标志:

确定微生物菌群在宿主中存在的位置。

微生态平衡的标志首先应包括定位的检查结果。

(2)定性标志:

对微生物群落中各种群的分离与鉴定,即确定微生物群落的种类。

(3)定量标志:

对生境内微生物总菌数和各种群活菌数的测定。

微生态学研究的关键技术。

11、微生态平衡失调的原因:

(1)外环境改变

(2)机体正常生理结构的改变(3)免疫抑制疗法(4)抗生素的使用(5)感染

12、细菌定位转移:

(1)横向转移:

正常菌群由原定位处向周围转移,如下消化道向上消化道的转移

(2)纵向转移:

上层的细菌转向深层,甚至进入粘膜下层,如粘膜和皮肤

13、如何合理使用抗生素:

①严格掌握用药剂量②有针对性地使用窄谱抗生素③尽量非经口用药④保护厌氧菌

14、微生态调节剂的作用特点:

①调整微生态失调②生物拮抗③改善微环境④生长促进⑤治病防病

15、陪伴分子:

在蛋白质折叠中发挥作用的分子。

如热休克蛋白,脯氨酰基异构酶,柠檬酸合成酶等。

在生物的生命活动中起着极为重要的调节作用,特别是对各渠道的信号传导与网络调节必不可少。

陪伴分子家族成员所陪伴的蛋白质可能按其天然的功能形式进行折叠,其过程相对复杂。

16、DNA肿瘤病毒与RNA肿瘤病毒的区别:

①癌基因对RNA病毒而言,完全是一种寄生性分子,它的存在与否与病毒的复制和繁殖无关

②所有已知的RNA肿瘤病毒的癌基因,都在细胞基因组中有其对应的同源序列称为细胞癌基因或原癌基因;

而DNA肿瘤病毒的癌基因,则在细胞基因组无对应同源序列

③RNA肿瘤病毒癌基因的寄生部位在细胞基因组和病毒基因组之间转换,变现为癌基因的反复重叠寄生现象

17、MHC-抗原肽-TCR分子生态三角:

p48

三种分子(MHC-Ⅰ,MHC-Ⅱ,抗原肽/TCR)在两种细胞(TC/APL或巨噬细胞)之间的三角联系,这三种分子互为生态条件,各有两个连接点使彼此联系为三角构形,称为…

 

18、抑癌基因P53基因有两种存在形式:

(1)野生型:

即天然存在的形式,生理性地调控细胞的正常数量

(2)突变型:

即病理形式,失去了控制细胞正常分裂的功能,失去了抑癌作用

19、生活环境与生态环境的区别:

(1)生活环境主要由人工改造或创造而成;

生态环境主要是自然形成的。

(2)生活环境主要受人类排放的废弃物的影响,所造成的污染往往直接地、明显地、即时地影响人类的生活质量和生命健康,造成直接的经济损失;

生态环境主要受人类开发自然资源的影响,遭到破坏往往是间接地、潜在地、长远地影响人类的生存、发展和繁衍,造成持续的经济损失。

(3)生活环境的污染,较易治理,见效也快;

生态环境的破坏,较难治理,见效较慢。

20、原生环境和次生环境的区别:

(1)原生环境并未受到人为活动影响或影响较少;

次生环境是在人类活动影响下发生重大改变的环境

(2)原生环境存在许多对健康有利的因素,但有的地区并不适合人类长期生活;

次生环境根据人类活动对人类产生或好或坏的影响

21、相Ⅰ反应:

经过氧化、还原、水解等反应使外源化学物暴露或产生极性基因,水溶性增高并成为合适于相Ⅱ反应的底物。

相Ⅱ反应:

产生的一级代谢物在另外的酶系统催化下通过上述活性基因与细胞内的某些化合物结合,生成结合产物,或带有某些基因的污染物与细胞内物质结合。

22、浓缩、积累、放大的区别:

积累是指由于捕食在生物体内积累形成的,生物放大是指在同一个食物链上,高位营养级生物体内来自环境的某些元素或难以分解的化合物的浓度,高于低位营养级生物的现象。

生物放大一词是专指具有食物链关系的生物说的,如果生物之间不存在食物链关系,则用生物浓缩或生物积累来解释。

23、污染物对生物机体酶的影响:

(1)酶活性的诱导:

混合功能氧化酶、抗氧化防御系统酶、谷胱甘肽转移酶

(2)酶的抑制作用:

不可逆性抑制、非竞争性抑制、竞争性抑制

24、污染物对蛋白质的影响:

①细胞膜结构及通透性改变②引起亚细胞结构和功能损伤③影响酶的催化功能

④导致遗传毒性⑤引起机体特殊的免疫反应⑥引起机体繁殖功能障碍

25、靶器官:

污染物进入机体后,并不对机体的所有器官产生同样的毒性作用,而只对部分器官产生直接毒性作用。

效应器官:

靶器官并不一定是效应器官。

有些物质作用于靶器官后,其毒性作用直接在靶器官表现出来,此时效应器官就是靶器官;

有些物质作用于靶器官后其毒性由靶器官之外的器官表现出来,此时效应器官不是靶器官。

蓄积器官:

毒物对蓄积器官不一定起毒性作用,即使蓄积器官浓度高于靶器官。

26、有机磷农药对鸟类行为的影响:

①抑制鸟类的乙酰胆碱酯酶的活性,引起神经系统中毒

②对领地失控

③不能照顾后代

27、环境污染物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1)对健康的病理损害作用:

①临床作用②亚临床作用③三致作用④免疫损伤作用⑤激素样作用

(2)引起人类疾病:

①传染病②寄生虫病③职业病④地方病

28、环境污染的控制:

(1)治理工业“三废”

(2)预防农业性污染(3)预防生活性污染(4)预防交通性污染

29、人兽共患病的分类:

(1)按病原体的种类分类:

病毒病、细菌病、衣原体病、立克次体病、螺旋体病、真菌病、寄生虫病

(2)按病原体储存宿主的性质分类:

以动物为主的…、以人为主的…、人兽并重的…、真性人兽共患病

(3)按病原体的生活史分类:

直接人兽共患病、媒介性人兽共患病、周生性人兽共患病、腐生性人兽共患病

30、人兽共患病的危害:

①人兽共患病种类多、分布广②人兽共患病严重危害人类健康③人兽共患病给畜牧业经济造成巨大损失

31、人兽共患病的防控:

①行政措施②检疫③疫情报告与扑灭④免疫接种与药物预防

⑤消毒、杀虫、灭鼠⑥多学科和多部门的密切配合⑦提高人民的卫生素质

32、动物模型在人类疾病研究中的意义:

①避免对人体造成伤害②可提供发病率低、潜伏期长和病程长的疾病资料③增加方法学上的可比性

④样品来源和分析方便,结果可靠⑤有助于更全面地认识疾病的本质

33、动物模型的分类:

(1)按产生原因分类:

①自发性动物模型②诱发性动物模型③基因工程动物模型

(2)按系统范围分类:

①生物医学动物模型②疾病基本病理过程动物模型③各系统疾病动物模型

(3)按模型种类分类:

①整体动物②离体器官和组织③细胞株

34、比较医学研究的重要领域:

(1)生理特征比较研究

(2)繁殖性能比较研究

(3)饥饿与营养不良的比较研究(4)药物毒理学比较研究

35、生物安全的范围:

①防范生物恐怖②防止外来生物入侵③保障转基因生物体安全

④病原微生物的控制,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的建立和管理

⑤生物治疗、干细胞、克隆技术等引发的生命伦理问题

36、微生物危害程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