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纵览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411132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464.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瓷器纵览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瓷器纵览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瓷器纵览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瓷器纵览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瓷器纵览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瓷器纵览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6页
瓷器纵览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6页
瓷器纵览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6页
瓷器纵览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6页
瓷器纵览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6页
瓷器纵览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6页
瓷器纵览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6页
瓷器纵览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6页
瓷器纵览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6页
瓷器纵览Word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6页
瓷器纵览Word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6页
瓷器纵览Word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6页
瓷器纵览Word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6页
瓷器纵览Word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6页
瓷器纵览Word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瓷器纵览Word格式.docx

《瓷器纵览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瓷器纵览Word格式.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瓷器纵览Word格式.docx

盆内外施釉,口沿以内呈灰

蓝色,外呈玫瑰紫色,口沿下流釉,凸棱处釉薄呈酱色。

  底呈深浅不同的酱色,有5个圆形渗水孔,刻有标识器物大小的数字“七”,并有清

代造办处玉作匠人所刻“建福宫”、“竹石假山用”八字款识。

  玫瑰紫釉海棠式花盆托

  玫瑰紫釉海棠式花盆托,高14.7cm,口径23.3—18.6cm,足距8cm。

  花盆托通体呈海棠式,敞口,折沿,腹上阔下敛,平底,四云头足,盆底有5个圆

孔。

底面刻有“重华宫”、“金昭玉翠用”八字楷书及“四”字。

盆内壁施月白色釉,外壁

施玫瑰紫色釉,釉层厚润,上有“蚯蚓走泥纹”。

  此花盆托胎体厚重坚硬,造型美观实用,是典型的宫廷用器。

其釉面莹润匀净,

月白色幽柔典雅,玫瑰紫色绚美艳丽,此精美的花盆托是典型的宫廷用器。

  汝瓷

  宋代“五大名窑”之一,为冠绝古今之中国磁器名窑。

窑址在今河南省宝丰县清凉

寺,宋时属汝州,故名。

汝窑以烧制青釉瓷器着称,宋人叶置在《坦斋笔衡》中记

载∶“本朝以定州白瓷器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窑器,故河北唐、邓、耀州悉有

之,汝州为魁。

”可见汝窑是继定窑之后为宫廷烧制贡瓷的窑场。

其器物多仿青铜器及

玉器造型,主要有出戟尊、玉壶春瓶、胆式瓶、樽、洗。

胎体细洁如香灰色,多为裹

足支烧,器物底部留有细小的支钉痕迹。

釉色主要有天青、天蓝、淡粉、粉青、月白

等,釉层薄而莹润,釉泡大而稀疏,有“寥若晨星”之称。

釉面有细小的纹片,称为“蟹

爪纹”。

汝窑烧宫廷用瓷的时间仅20年左右,约在北宋哲宗元□元年(1086年)到徽宗

崇宁五年(1106年),故传世品极少,被人们视为稀世之珍。

  汝窑莲花式温碗

  以莲花或莲瓣作为器物之纹饰及造型,随佛教之传入而盛行,尔后更取其出泥不

染之习性,寓意廉洁,广为各类器所采用。

本器状似未盛开莲花,线条温柔婉约,高

雅清丽。

原器应与一执壶配套,为一温酒用器,晚唐至宋所常见。

  汝窑曾为宫中用器,因采覆烧的方式,故口有缺陷,因而有「宫中命汝州烧造青

瓷」之举,汝窑之入选,支烧满釉应是原因之一。

支烧另一用处为防止器底塌陷,汝

窑所用支钉细小,所留钉痕状似芝麻,器底五支钉痕即是,也就是俗称的「芝麻

钉」。

釉面细碎纹路,更有「蟹爪痕」之美名。

  莲花温碗,以其典雅造型,温柔不透明釉色,在传世不多之汝窑器中,更显珍

贵。

  汝窑盘

  汝窑盘,高3.5cm,口径19.3cm,足径12.6cm。

  盘口微撇,圈足外撇。

盘身满釉,开细碎纹片。

底有5个支烧钉痕,并刻有“寿成

殿皇后阁”六字。

  此器制作工细,釉质纯净,开冰裂纹片,是宋代汝窑瓷器中的上品。

其题字表明

此器为当时供奉宫廷的器物。

  汝窑碗

  汝窑碗,高6.7cm,口径17.1cm,足径7.7cm。

  碗撇口,丰腹,圈足微外撇,胎体轻薄。

通体满釉,呈淡天青色,莹润纯净,开

细小纹片。

制作规整,足内有五个支钉烧痕及干隆御题诗一首∶

  秘器仍传古陆浑,只今陶穴杳无存。

  却思历久因兹朴,岂必争华效彼繁。

  口自中规非土匦,足犹钉痕异匏樽。

  盂圆切己近君道,玩物敢忘太保言。

  后署“干隆丁酉仲春御题”,并钤“古香”、“太朴”二印。

  汝窑青瓷胎质细腻呈香灰色,釉色如湖水映出的蓝天。

这件汝窑碗胎质细腻,釉

汁匀润,是一件精美的稀世珍品。

  汝窑三足洗

  汝窑三足洗,高3.6cm,口径18.3cm,足距16.7cm。

   洗直口,平底,下承以三弯足。

里外施天青釉,釉面满开细碎纹片。

底部满

釉,有5个细小支钉痕。

清干隆帝颇看重此洗,曾为其题诗一首,由宫廷玉作的匠师镌

刻在器物外底部∶

  紫土陶成铁足三,寓言得一此中函。

  易辞本契退藏理,宋诏胡夸切事谈。

  后署“干隆戊戌夏御题”。

   此器造型简洁,制作规整,釉呈淡天青色,柔和温润。

  汝窑三足樽

  汝窑三足樽,高12.9cm,口径18cm,底径17.8cm。

  此樽仿汉代铜器造型,直口,平底,口、足径度相若。

外口及足上各凸起弦纹两

道,中部凸起弦纹三道,下承以三足。

底部有5个小支钉痕。

里外满施淡天青釉,釉面

开细碎纹片,莹润光洁。

  官瓷

  官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窑有南北之分。

据文献记载,北宋末徽宗政和至宣和

年间(1111-1125年),在汴京(今河南开封),官府设窑烧造青瓷,称北宋官窑。

室南迁杭州后,在浙江杭州凤凰山下设窑,名修内司窑,也称“内窑”。

后又在今杭州

市南郊的乌龟山别立新窑,即郊坛下官窑。

以上统称南宋官窑。

  官窑以烧制青釉瓷器着称于世。

主要器型有瓶、尊、洗、盘、碗,也有仿周、汉

时期青铜器的鼎、炉、觚、彝等式样,器物造型往往带有雍容典雅的宫廷风格。

其烧

瓷原料的选用和釉色的调配也甚为讲究,所用瓷土含铁量极高,故胎骨颜色泛黑紫。

器之口沿部位因釉垂流,在薄层釉下露出紫黑色,俗称“紫口”;

又底足露胎,故称“铁

足”。

  宋代官窑瓷器不仅重视质地,且更追求瓷器的釉色之美。

其厚釉的素瓷很少施加

纹饰,主要以釉色为装饰,常见天青、粉青、米黄、油灰等多种色泽。

釉层普遍肥

厚,釉面多有开片,这种开片与同期的哥窑有很大不同,一般来说,官窑釉厚者开大

块冰裂纹,釉较薄者开小片,哥窑则以细碎的鱼子纹最为见长。

  官窑葵瓣洗

  官窑葵瓣洗,高4.8cm,口径18.7cm,足径11.2cm。

  洗八瓣葵花式,斜直壁,折底,圈足。

通体施粉青釉,釉面开片,片纹交织如

网。

足底边无釉,露铁黑色胎。

  宋代官窑瓷器与汝、哥、钧窑瓷器一样,特别注重釉色美。

其凝厚的釉层系采取

先素烧坯体、然后多次施釉的方法完成的,釉层厚度往往大于坯体的厚度。

烧成过程

中,选用优质木材作燃料,以保证窑内的温度和气氛。

官窑瓷器多为素面,既无精美

的雕饰,又无艳彩描绘,多用凸凹直棱或弦纹为饰,在釉面自然优美的片纹点缀下颇

显高贵典雅。

  此洗造型优美,釉层莹润如玉,在溢青流翠的釉面上片纹纵横交错,大片纹间又

闪现条条小冰裂纹,构成优雅和谐的艺术整体。

  官窑圆洗

  官窑圆洗,高6.5cm,口径22.6cm,足径19cm。

  洗直口,微敞,器身近直,洗里坦平,圈足矮宽,底部边沿露胎无釉。

此洗造型

端庄典雅,通体施青釉,釉呈粉青色,纯净莹澈。

釉面上,金丝般的片纹纵横交织,

片纹间又闪现出条条冰裂纹,优美和谐。

  宋代官窑瓷器主要为素面,既无华美的雕饰,又无艳彩涂绘,最多使用凹凸直棱

和弦纹为饰。

其上纹片粼粼,愈显高洁古雅。

这件官窑圆洗是宫廷御用器,在造型、

工艺及装饰技巧方面都十分考究,尤以釉色及片纹突出。

同时,借助于烧成后期的二

次氧化作用,在釉层较薄的器口或未被釉层遮盖的器底部分,形成“紫口铁足”,使器

物愈显古朴庄重。

  官窑弦纹瓶

  官窑弦纹瓶,高33.6cm,口径9.9cm,足径14.2cm。

  瓶洗口,长颈,圆腹,高圈足,圈足两侧各有一长方形扁孔可穿带。

颈至腹部有

凸起弦纹7道。

瓶通体以青釉为饰,釉层肥厚,呈粉青色,釉汁莹润,具有凝厚深沉的

玉质美。

  此瓶体仿汉代铜壶式样,简洁雅致,凸起的弦纹改变了造型的单调感,增强了器

物的装饰性。

器身布满大片纹,纵横交错,是宋代官窑瓷器的代表作品。

  定瓷

  宋代北方着名瓷窑。

窑址在河北曲阳涧磁村。

始烧于晚唐、五代,盛烧于北宋,

金、元时期逐渐衰落。

北宋定窑以烧造白釉瓷器为主,装饰方法有划花、刻花、印花

和捏塑等。

纹饰以莲花、牡丹、萱草为常见,画面简洁生动。

定窑除烧白釉外还兼烧

黑釉、绿釉和酱釉。

造型以盘、碗最多,其次是梅瓶、枕、盒等。

常见在器底刻“奉

华”、“聚秀”、“慈福”、“官”等字。

盘、碗因覆烧,有芒口及因釉下垂而形成泪痕之

点。

  白釉刻花折腰碗

  白釉刻花折腰碗,高5.5cm,口径16.8cm,足径9.4cm。

  碗敞口,浅式,斜腹,近底处内折。

通体白釉,口部镶铜。

碗内、外壁及里心划

刻莲花、莲叶纹。

  此碗白釉纯净,所饰莲花线条自然流畅。

碗之内、外壁均有刻划纹者较为罕见,

此碗是定窑瓷器的精美之作。

  定窑印花缠枝牡丹莲花盘

  定窑印花缠枝牡丹莲花盘,高5.4cm,口径30.4cm,足径13.6cm。

  盘侈口,浅腹,圈足。

里口凸起弦纹2道。

盘以印花为饰,以回纹将盘内壁与内底

界开,内底饰莲花、荷叶纹各5组,内壁饰缠枝牡丹2周,两层牡丹上下相错,排列有

序。

盘内外施白釉,口沿因覆烧无釉而镶铜口,外壁可见旋痕及因釉水下流而产生的

泪痕。

近足处有多处露胎,是为定窑瓷器的典型特征。

  定窑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以烧白瓷为主,细润光滑的釉面,白中微微闪黄。

饰以印花、刻花、划花与剔花为代表,尤以印花技法为世人所称道。

这件印花缠枝牡

丹莲花盘器型大而规整,印花繁缛,层次分明,线条流畅,纹饰清晰,充分显示出定

窑印花品种的制作水平之高,是清宫旧藏的定窑器之珍品。

  定窑白釉刻花直颈瓶

  定窑白釉刻花直颈瓶,高22cm,口径5.5cm,足径6.4cm。

  瓶平口外折,颈细长,圆腹,高圈足外撇。

腹部刻螭龙穿花纹饰。

  此瓶造型优美,胎体洁白,螭龙纹刻划得矫健生动,刀工遒劲有力,线条自然清

晰,为定窑的上乘佳作。

  刻花梅瓶

  刻花梅瓶,高37.1cm,口径4.7cm,足径7.8cm。

    瓶小口折沿,短颈,丰肩,肩下渐收敛,圈足。

俗称“梅瓶”。

通体施白釉,

釉色柔和洁净,白中闪黄。

肩部刻菊瓣纹一周,腹部刻缠枝莲纹,下部刻上仰蕉叶

纹,刻花清晰婉转,深浅不一,莲花简洁典雅,线条流畅,显示出定窑刻花技术的娴

熟。

此瓶造型挺拔,是宋代定窑梅瓶的标准式样。

  孩儿枕

  孩儿枕,高18.3cm,长30cm,宽11.8cm。

    枕作孩儿伏卧于榻上状,以孩儿背作枕面。

孩儿两臂环抱垫起头部,右手持

一绣球,两足交*上跷,身穿长衣坎肩,长衣下部印团花纹。

榻边模印花纹,四面开

光,其中一面凸起螭龙,相对的一面光素,其余两面凸起如意头纹。

枕身釉作牙黄

色。

底素胎,有两孔。

    枕是睡觉时垫首用具。

在中国古代,人们喜欢使用玉枕、瓷枕,这是由于

玉、瓷可以爽身怡神,甚至有“明目益睛,至老可读细书”的作用。

瓷枕始创于隋代,

盛行于唐、宋、元各代。

此件孩儿枕塑制精美,人物形态活泼、悠然,是中国古代瓷

器中的珍贵制品。

  哥瓷

  宋代“五大名窑”之一,这里所说的哥窑是指传世的哥窑瓷。

其胎色有黑、深灰、

浅灰及土黄多种,其釉均为失透的乳浊釉,釉色以灰青为主。

常见器物有炉、瓶、

碗、盘、洗等,均质地优良,做工精细,全为宫廷用瓷的式样,与民窑瓷器大相径

庭。

    传世哥窑瓷器不见于宋墓出土,其窑址也未发现,故研究者普遍认为传世哥

窑属于宋代官办瓷窑。

长期以来,人们主要是根据文献记载和传世实物对其进行研

究。

南宋人叶置的《坦斋笔衡》明确指出南宋官办瓷窑有两个∶一是郊坛下官窑,其

窑址已在杭州乌龟山被发现;

另一个是修内司官窑,其窑址至今未发现。

有学者根据

刊于明洪武二十年的曹昭的《格古要论》中对修内司官窑特征的记载,认为传世哥窑

即宋代修内司官窑。

  哥窑八方碗

  哥窑八方碗,高4.2cm,口径7.8cm,足径2.8cm。

  碗呈八方形,口微外撇,弧壁,瘦底,八方形圈足,足微外撇。

碗里外满施釉,

外壁施釉较厚,开片较大,为冰裂纹;

内壁施釉薄,开片细小而密集,形成一种无规

则的蜘蛛网线,即百圾碎。

口沿因釉下垂呈现出紫色,足边无釉,呈铁黑色,俗称“紫

口铁足”。

  此碗造型新颖雅致,折角棱线分明,线条宛转自然,为宋哥窑器物中的珍品

  哥窑八方贯耳扁瓶

  哥窑八方贯耳扁瓶,高14.9cm,口径4.6-3.7cm,足径4.8-6.4cm。

  □□瓶仿青铜器式样,为八方形,口微外撇,颈部凸起两道弦纹,两侧各有一筒状

圆形直耳,中空,俗称“贯耳”。

腹下部丰满,高圈足微外撇。

底足一周无釉,呈黑

  此瓶釉面光亮莹润,通体开细碎鱼子纹,纹片自然美观,别具一格,为典型的哥

窑产品。

  哥窑葵花洗

  哥窑葵花洗,高3.5cm,口径12cm,足径8.8cm。

  洗呈葵花瓣式,洗心微向内凸起,底有6个支钉烧痕。

通体施灰色釉,釉汁厚润,

釉面满布开片,纹片大小相间,大片的纹线呈铁黑色,小片的纹线呈金黄色,故有“金

丝铁线”之称。

  此洗造型玲珑小巧,典雅可爱,是宋代哥窑瓷器中的精细之作。

  哥窑弦纹瓶

  哥窑弦纹瓶,高20.1cm,口径6.4cm,足径9.7cm。

  瓶广口,细长颈,扁圆腹,圈足,颈及肩部凸起弦纹四道,器里外及底心满釉,

通体开金丝铁线纹片,底足露胎处为酱色。

  釉面开片原因釉与胎的收缩率不一致,冷却时形成一种釉裂胎不裂的现象,古代

工匠巧妙地利用错落有致的开片,顺其自然,形成一种妙趣天成的装饰釉。

哥窑釉质

凝厚,釉色沉稳,其胎体中含铁量较高,烧成时口沿处釉下垂,形成酱口。

  弦纹瓶是典型的哥窑产品,造型端庄秀美,金丝铁线纹片和肩颈凸起的四道弦纹

使单一色釉增添了起伏变化,更具韵律感。

哥窑传世品不多,主要藏于北京故宫博物

院和台北故宫博物院。

  哥窑鱼耳炉,高9cm,口径11.8cm,足径9.6cm。

   此炉造型仿商周青铜礼器簋,“s”形轮廓线上收下凸,勾勒出端庄饱满的体

态,两侧对称置鱼耳,下承圈足。

炉的外观古朴典雅,通体施青灰色釉,釉面密布交

织如网的“金丝铁线”,使素净的釉面富于韵律美。

外底有6个圆形支烧钉痕。

   鱼耳炉因两侧置鱼形耳且可用来焚香而得名,是宋代哥窑瓷器中的名品。

元、

明时虽有仿品传世,但均貌似神离,无法企及原作之风韵。

此件属于清宫旧藏品,干

隆皇帝颇为赏识,曾拟诗一首,由宫廷玉作匠师镌刻于器外底,诗云∶

  伊谁换夕薰,香讶至今闻。

  制自崇鱼耳,色犹缬鳝纹。

  本来无火气,却似有云氲。

  辨见八还毕,鼻根何处分。

  后署“干隆丙申仲春御题”。

  哥窑胆式瓶

  哥窑胆式瓶,高14.2cm,口径2.2cm,足径5.4cm。

  瓶小口,长颈,颈下渐阔,最长径在近足部,圈足上宽下窄。

通体施米色釉,开

黑色、米色纹片,俗称金丝铁线,呈自右上向左的斜纹。

  此瓶造型秀美,器型为宋代所仅见,釉色润泽,纹片典型。

此类器传世极少,弥

足珍贵。

  哥窑碗

  哥窑碗,高7.5cm,口径19.8cm,足径5.6cm。

  碗敞口,弧壁,浅圈足。

里外满饰青釉,釉厚润如脂。

釉面布满细碎的开片纹,

深浅不一,如网如织,深纹片呈黑色,浅纹片呈黄色,俗称“金丝铁线”纹。

(发帖时间:

2004-02-0619:

59:

02)

---电气海豚

【楼主】

(1):

  中国五大名窑

  中国汝窑

  汝窑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

过去一直以为汝窑窑址在临汝县境内,则考古工作

者在河南临汝进行了大量调查和发掘工作后,仍然是“踏破铁鞋无觅处”。

1986年底,

考古工作者再一次进行实地调查,终于在与临汝相邻的宝丰县大营镇清凉寺发现了汝

窑窑址,并出土了宫廷使用的完整瓷器22件,从而揭开了汝宫瓷之谜。

宝丰县在宋

时属汝州,故名。

  中国官窑

  官窑瓷器,是我国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北宋官窑迄今尚未发现窑址。

公元1127

年,宋室南迁临安(今杭州)后,为了满足宫廷和达官贵人的用瓷需要,先后建立了

修内司官和郊坛官窑。

历代对官窑评价很高,清代陈浏在《陶雅》中赞美道∶“宋官窑

者绝不经见,世人罕有识之者。

  中国钧窑

  在宋代青瓷独占瓷坛的时候,钧窑烧造的一种复杂的花釉瓷,是一支异军突起的

名窑,它的窑址在河南省禹县的钧台及八卦洞。

宋徽宗会把钧瓷定为御用珍品,足见

非同一般。

  中国定窑

  定瓷是宋代官、哥、汝、定、钧五大名窑之一。

窑址在河北省曲阳县,由于宋时

属定州而得名。

  中国哥窑

  哥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

据史料记载,浙江龙泉南宋时有章家二兄弟,均以陶

为业,各主一窑,兄所主之窑名哥窑,弟窑亦称龙泉窑。

哥窑瓷器的特点是里外披

釉,均匀光洁,晶莹滋润,不仅扣之瓷音清亮,而且造型挺拔大方,轮廓亦柔和流

畅。

(2):

  瓷器发展到宋代,达到了高峰,名窑辈出,品类繁多,当时最着名的,有定、

汝、官、哥、钧五大名窑,它们各有特点,争奇斗艳,为祖国的瓷业作出了巨大的贡

献。

  1.定窑。

  烧瓷地点在河北省曲阳县的涧磁村及东西燕山村。

曲阳县宋属定州,定州唐末、

五代以来是义武节度使的驻地,是一个地区的政治中心,所以称其为定窑。

  定窑宋代以烧白瓷为主,兼烧黑釉、酱釉、绿釉及白釉剔花器。

白釉装饰有刻

花、划花与印花三种。

  定窑产品的第二个特点即有刻、划、印的花纹,这是与唐代邢窑的白瓷明显不同

的地方。

唐代邢窑白瓷多是素瓷,没有花饰。

  第三,定瓷有芒,芒是指因用复烧方法,而出现中部无釉的缺点。

  2.汝窑。

  河南省是我国北方瓷器的重要产区,不少瓷窑集中在豫中地区。

宋代这里先后出

现了几个驰名于时的瓷窑,临汝窑就是其中之一。

一部分烧宫廷用瓷,就是宋代五大

名窑之一的汝窑;

另一部分烧民间用瓷,为便于区别,今称为临汝窑。

汝窑的特点主

要是∶一、釉色青而润泽。

二、开创了青瓷印花的特殊风格。

三、通体有极细的纹

片,宛如冰裂,蟹爪,但也有裂纹的。

四、底部有细小的支钉烧痕。

这是由于汝窑改

变了定窑复烧的做法,用细小支钉托住。

  3.官窑。

  据说宋大观、政和年间,徽宗曾下令在汴京(今河南省开封)建窑烧瓷,供宫廷

使用,这就是所谓“官窑”。

为了与南宋的官窑相区别,有时又称为北宋官窑。

北宋官

窑的产品釉色以月白为上,粉青次之,天青,翠青又次之。

釉内且有冰裂,梅花,蟹

爪等细小裂纹,还有带鳝血状的油斑。

  北宋汴京官窑随着北宋朝灭亡而终结,高宗南渡后在杭州另立新窑,这是汴京官

窑的继续,因称南宋官窑。

  南宋时候,在临安(今浙江杭州)有两处官窑。

一在凤凰山下的后苑修内司,世

称修内司官窑;

另一处在郊坛下,称为郊坛下官窑。

《格古要论》说∶“官窑器,宋修

内司烧者,土脉细润,色青带粉红,浓淡不一,有蟹爪纹,紫口,铁足,好者与汝窑

相类。

  4.哥窑。

  哥窑是宋代着名的民窑。

相传当时有章氏兄弟二人,

  在浙江龙泉县境各设一窑烧瓷。

哥哥造的窑称哥窑,弟弟造的窑称弟窑。

哥窑产

品的最大特点是,釉面有许多浅白的细小裂纹,称为“百圾碎”,纹路交错,形成许多

的釉色以青为主,浓淡不一,但也有淡紫色、黄色的产品。

黑胎厚釉,紫口铁足是其

另一个特征,哥窑与汝窑不同,它不见于宋人记载。

哥窑瓷器的窑址迄未发现,也难

以陶瓷考古所得材料与传世哥窑器印证。

  5.钧窑。

  钧窑建于北宋初年,窑址在今河南省禹县西张神镇。

钧窑瓷器独特之处在于它是

一种乳浊釉,釉内还含有少量的铜,不同于耀州窑,也不同于汝窑,烧出的釉色带

红,有如蓝天中的晚霞。

青色也不同于一般的青瓷,虽然色泽深浅不一,但多近于蓝

色,是一种蓝色乳光釉。

是青瓷工艺的一个创造和突破。

  钧窑器皿的釉色比较丰富,五彩缤纷,艳丽绝伦。

有玫瑰紫,海棠红,茄皮紫,

葱翠青以及天蓝,米色,月白,窑变等等。

其中,以红,紫最为名贵,称为“钧

红”,“钧紫”。

  宋代钧窑创用铜的氧化物作为着色剂,在还原气氛下烧制成功铜红釉,为我国陶

瓷工艺,陶瓷美学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