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电源:杭州南都动力科技有限公司(筹)新型动力及储能电池生产线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格式.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8412199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6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南都电源:杭州南都动力科技有限公司(筹)新型动力及储能电池生产线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格式.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南都电源:杭州南都动力科技有限公司(筹)新型动力及储能电池生产线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格式.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南都电源:杭州南都动力科技有限公司(筹)新型动力及储能电池生产线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格式.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南都电源:杭州南都动力科技有限公司(筹)新型动力及储能电池生产线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格式.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南都电源:杭州南都动力科技有限公司(筹)新型动力及储能电池生产线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格式.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南都电源:杭州南都动力科技有限公司(筹)新型动力及储能电池生产线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格式.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南都电源:杭州南都动力科技有限公司(筹)新型动力及储能电池生产线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格式.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南都电源:杭州南都动力科技有限公司(筹)新型动力及储能电池生产线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格式.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南都电源:杭州南都动力科技有限公司(筹)新型动力及储能电池生产线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格式.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南都电源:杭州南都动力科技有限公司(筹)新型动力及储能电池生产线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格式.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南都电源:杭州南都动力科技有限公司(筹)新型动力及储能电池生产线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格式.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南都电源:杭州南都动力科技有限公司(筹)新型动力及储能电池生产线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格式.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南都电源:杭州南都动力科技有限公司(筹)新型动力及储能电池生产线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格式.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南都电源:杭州南都动力科技有限公司(筹)新型动力及储能电池生产线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格式.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南都电源:杭州南都动力科技有限公司(筹)新型动力及储能电池生产线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格式.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南都电源:杭州南都动力科技有限公司(筹)新型动力及储能电池生产线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格式.doc

《南都电源:杭州南都动力科技有限公司(筹)新型动力及储能电池生产线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格式.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南都电源:杭州南都动力科技有限公司(筹)新型动力及储能电池生产线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格式.doc(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南都电源:杭州南都动力科技有限公司(筹)新型动力及储能电池生产线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格式.doc

截止目前,公司拥有授权专利52项,其中发明专利13项,实用新型专利32项。

在阀控密封蓄电池技术方面,与国内外同行相比,公司技术水平与能力处于领先地

位,具有很强的技术优势,特别是在高性能通信后备电池、可再生能源储能电池、动力

电池及胶体电池等方面的技术具有突出的核心优势。

在锂离子电池的技术方面,公司也

具有丰富的研发经验和独特的技术专长,在改性正极材料、凝胶态电解质及其制备工艺、

电池高倍率、低温性能等方面的研究均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公司上市后,迅速利用上市后的资金优势,以公司多年的技术积累为基础,加快建

设国家级技术中心,抓住新能源产业为蓄电池行业带来的空前机遇,持续加大对太阳能、

风能系统及智能电网用储能电池等应用领域的技术研究开发,积极开发铅炭电池等新型

储能电池;

建立电动汽车用动力电池系统实验室,进行超级电池、磷酸铁锂电池等新型

车用动力电池的研究与开发,并逐步扩大与外部科研机构、相关技术团队的广泛技术合9

作,为公司日后在上述新领域的发展进行技术贮备。

公司现已成立了南都研究院,下设基础应用研究所、应用工程研究所、锂电综合技

术研究所、及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配置了同行业内最先进的电化学综合测试仪、原子发

射光谱仪、原子吸收光谱仪、电导仪、XRD、SEM、金相显微镜、XRF等研发与测试

光辉日本的新成长战略》等,都对未来的支柱产业进行了描绘,这些支柱产业均包括清

洁能源、汽车工业、先进制造业、生物、信息等领域,因此,发展新能源及电动汽车产

业已成为全球的发展共识。

总体来看,这些战略均把绿色能源的研发作为经济复苏的重中之重。

美国除了将189

亿美元投入能源输配和替代能源研究、218亿美元投入节能产业、200亿美元用于电动

汽车的研发和推广外,还将投入7.77亿美元支持建立46个能源前沿研究中心。

在欧盟

经济复苏计划中,强化“绿化”的创新和投资,加速向低碳经济转型。

日本将新能源研发

和利用的预算由882亿日元大幅增加到1156亿日元。

韩国计划到2012年投资60000亿

韩元研发绿色能源新技术。

除新型能源外,电动汽车将成为未来汽车消费市场的引领性产品,发展电动汽车已

经在全球范围内演变成一场抢占未来产业制高点的竞争。

2009年2月15日,美国总统奥巴马签署总额为7870亿美元的《美国复苏与再投资

法案》,其中新能源为重点发展产业,主要包括发展高效电池、智能电网、碳捕获和碳

储存、可再生能源等。

金融危机之后,日本发展新能源产业的意向进一步增加,拟定了6

旨在占领世界领先地位、适应21世纪世界技术创新要求的四大战略性产业领域,其中

之一就是环保能源领域,包括燃料电池汽车、复合型汽车(电力、内燃两用)等新一代汽

车产业,太阳能发电等新能源产业。

在新能源利用方式方面,日本通过建立太阳能发电

产业群、燃料电池和蓄电池产业群、风力及生物质能等“地产地消”的商业模式,形成与

新能源产业相关的大的工业结构。

由此可见,发展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已经成为发达国家应对危机、提振经济的

战略选择:

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主要发达国家纷纷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

加快对新兴技术和产业发展的布局,力争通过发展新技术、培育新产业,创造新的经济

增长点,率先走出危机,抢占新一轮经济增长的战略制高点。

这些产业着眼于未来,能

够成为国家未来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产品将会有稳定而有发展前景的市场需求,有

良好的技术经济效益,有较强的产业带动作用。

无论是国际,还是国内,这些新兴产业

都将是未来经济的增长点及驱动性的产业,尽管它在目前还未显现效益,但任何人都无

法忽视它的巨大前景。

2.2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将为公司带来空前机遇

作为能量转换与储存的关键部件,蓄电池在新能源产业的发展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

的地位,并已成为制约整个产业发展的最主要因素。

无论在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

的储能系统,还是新能源汽车的动力系统,以及智能电网的调峰储能应用中,蓄电池均

为核心部件,其技术水平对整个系统性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可再生能源及智能电网产业中,要解决的关键技术之一正是储能技术。

各国家和

地区纷纷将储能技术的研发作为重要的课题。

在美国“电网2030”计划中,大容量储能技

术列为优先级最高的目标技术,其技术包括铅酸蓄电池、超级电容器、功率变换器、控

制器、储能与电能质量相结合的设备开发等;

在欧洲电网技术的研究计划中,将能量储

存和电能质量的保证放在重要研究地位;

此外,“电能利用和电能储存技术”也已被列为

我国电网前瞻性关键技术之一。

动力电池是新能源汽车的核心技术之一,是新能源汽车技术和成本上的最大瓶颈。

拥有高技术水平的动力电池制造商必将成为汽车厂商争夺的焦点。

目前,用于新能源汽

车的锂离子电池已成为业界公认的发展方向,磷酸铁锂电池被认为是最适用于电动汽车

使用的动力电池,拥有着巨大的市场机会。

此外,从美国的“下一代电池和电动汽车计7

划”中可见,用于电动汽车的先进铅酸蓄电池也代表着一种重要的发展方向。

在新能源

汽车用蓄电池上,国际铅酸蓄电池行业正在开发很多先进技术,包括铅炭电池、超级电

池技术等,而这些技术同时是铅酸蓄电池技术的最新发展方向。

由此可见,新能源及相关产业的迅速扩张,为蓄电池产业带来了空前的发展机遇;

同时,新能源、智能电网、电动汽车,这未来三大新兴产业的发展瓶颈都指向了同一项

技术——储能技术。

蓄电池作为能量储存与转换的核心部件,将成为新能源产业发展的

关键技术之一。

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在二十一世纪将为人类社会带来革命性的进步,同时,也将为

相关产业带来巨大的市场机会。

行业内的技术领先企业必将受益于新能源产业的发展,

迎来更大的发展机遇。

2.3本项目产品符合国家及产业政策导向,是国家重点鼓励发展的产品与技术。

VRLA电池)和锂离子电池,这两类产品是国家科技部认定的隶属高效节能与新能源领

域的高新技术产品(参见《中国高新技术产品目录》),是国家发改委《产业结构调整目

录》中的鼓励类产品,是国家大力扶持的具有较高环保效益的新产品,也是《国家重点

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及“十一五”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重点支持发展的产品。

科技部、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于2008年联合发布了《关于印发〈高新技术企业

认定管理办法〉的通知》(国科发火[2008]172号),规定“新型高容量、高功率电池与相

关产品”属于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中的“新能源及节能技术”范围,业内企业经

认定后可依法享受所得税税率为15%的优惠。

决定从

我国国情和科技、产业基础出发,现阶段选择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

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七个产业,在重点领域集中力量,加快推进。

积极培育市场,营造良好市场

环境。

新能源、电动汽车等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将成为我国在本轮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继

四万亿投资和十大产业振兴规划之后的新一轮刺激经济的方案。

其中,新能源产业中,

有4个重点,分别为发展核能、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

在新能源汽车产业中,有2

个重点,分别为发展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

值得一提的是,在电动汽车的8

研制方面,经过近10年的自主研发和示范运行,我国动力电池关键技术、关键材料和

产品研发与国外先进水平比较总体相当,车用电机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不大,是为数不

多的具备一定技术能力的产业领域。

目前,多部委均牵头制订涉及扶持新能源汽车发展

的相关政策。

由科技部牵头的《电动汽车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已制订完毕,最

迟明年正式对外公布。

根据《规划》,小型化和汽车电气化是中国汽车未来发展的两大

方向,2015年中国电动汽车保有量计划达到100万辆,动力电池产能约达100亿瓦时。

设备。

公司以现有平台为基础,持续吸引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提升公司研发能力,促

进公司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和持续健康发展。

本项目计划在余杭经济开发区内征用土地,建造一个全新的工厂。

公司将以高起点、

高要求进行总体设计及生产工艺布局,应用国际最先进的动力锂离子电池和储能用新型

高能阀控蓄电池技术,建成一个高水平的动力及储能电池生产基地。

通过本项目的实施,公司将抓住新能源及电动汽车等产业发展带来的巨大机遇,大

力发展动力及储能电池业务,实现企业的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为公司未来的高速发展奠

定坚实基础。

10

三、市场需求分析

3.1动力电池市场分析

在能源危机与环境保护的双重压力下,各国都加大了对电动汽车相关技术的研发,

以求得新的突破,电动汽车已成为新能源发展中最重要的领域之一。

而作为电动汽车的

“CPU”,动力电池已勿庸置疑地成为产业发展的最核心技术。

Frost&

Sullivan将电动汽车分为四类,分别是小型电动车(NEV),城市电动车(CEV),

插电式混合动力(PHEV)和高性能电动车(HPEV)。

据其预测,到2015全球电动汽车的销

量会达到122万辆,其中60%的销量来自于城市电动车(CEV)和插电式混合动力车

(PHEV)。

同时,日本的市场研究机构PRTM分析认为,电动汽车和插电混合动力车

(PHEVs)到2020年可望占全球市场份额近10%。

电动汽车由于需要依靠电池充电提供动力,目前,动力电池及相关控制技术已成为

制约电动汽车产业发展的主要瓶颈,这为整个电池产业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会。

假设每台电动汽车平均配备的电池容量达到24KVAh,2015年122万辆电动汽车的

销量将需要2.3亿的电池单元,具有巨大的市场发展空间。

电动汽车电池可以选用铅酸

蓄电池、镍氢电池、锂电池、和超级电容等。

在现阶段铅酸类电池技术已经成熟,但能

量密度和功率密度偏低,不适合电动汽车的应用。

镍氢电池已广泛的在Prius等一系列

混合动力车上应用,且可靠性也得到了保证。

但与混合动力车内燃机为主,电池回收能

量驱动电动机为辅不同,纯电动汽车以外接电源充电为主,因此探索能够提供更长行驶

能力的储能设备是电动车产业发展的重点。

锂电池是业内公认的发展方向。

锂电池与其

它类型的电池相比能量密度和功率密度要高20%-25%左右。

目前锂电池的发展方向也有

磷酸铁锂电池,钴酸锂和锰酸锂等。

目前,以松下、LG化学、NEC等日韩企业为代表

的正在积极开发电动车锰酸锂电池;

而以Asystem123和比亚迪发展方向是磷酸铁锂。

必须要看到,专供电动车的锂电池在安全性,稳定性,生产成本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的

完善。

综合能量密度、功率密度、低温表现、生命周期和成本等因素考虑,锰酸锂和磷

酸铁锂电池会在纯电动车有较好的机会。

近年来,锂离子电池已经在动力电池领域获得越来越多的应用,各大汽车企业均将

锂离子电池作为未来的发展重点,体现的车型详见下表。

11

各大汽车厂商的发展重点

厂商车型上市时间电池续航里程电池种类

Fisker(美国)Karma2008年80km锂电池

比亚迪(中国)F3DM、F6DM2008年底150km锂电池

Tesla(美国)Whitestar2009年80km以上锂电池

GM(美国)Volt2010年60km锂电池

Volkswagen(德国)GolfTwin

Dirive

2010年60km锂电池

Chrysler(美国)Sprinter2010年之后50km左右锂电池/镍氢电池

根据中国电动汽车产业发展战略研讨会的信息,电动车市场规模将从2009年的250

亿日元,激增至2010年的3000亿日元,并将在2012年超过便携式电子产品市场,达

到15800亿日元。

2014年将达22500亿日元。

市场在5年内将增长90倍。

根据专家估算,2010年全球动力锂电市场规模约为5亿美元,到2018年将达到

160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54.2%。

3.2可再生能源及智能电网储能电池市场分析

1、可再生能源系统储能电池需求分析:

储能电池为独立太阳能系统、风能系统的关键设备之一。

面对日益严重的能源危机

与环保压力,全球都在积极发展太阳能、风能等新兴能源,世界各主要经济体纷纷制订

了今后的可再生能源规划:

欧盟计划到2020年和2050年,可再生能源占其能源消费的比例将分别达到20%和

50%;

日本计划到2050年,可再生能源等替代能源将占其能源供应的50%以上;

中国2020年非化石能源要占一次能源消费量的15%的目标。

2030年前后,可再生

能源占到能源消费的25%左右。

(1)、目前可再生能源中技术和市场最成熟的是风能发电,风力发电已成为全球

增长最快的能源。

到2009年,全球已有70多个国家和地区制定了相关激励政策来促进

风电产业发展。

全球风电装机正在以每年20~30%左右的速度快速增长。

据世界风能理

事会(GWEC)统计,到2009年底,全球累计风电装机容量已达到1.6亿KW。

200912

年增长速度为31%,当年新增装机容量达到3810万KW,与2008年同期相比增长了

35%。

从区域分布看,欧洲、北美和亚洲是世界风电发展的三大主要市场。

这几大市场在

2009年的装机情况分别为:

地区新增装机容量(KW)全球占比累计装机容量(KW)全球占比

欧洲1074万28.2%74.8万GW47.6%

北美1143万KW30%

亚洲1499万KW39.3%

2009年主要国家新增风电装机排名:

排名国家装机容量(KW)排名国家装机容量(KW)

1中国1380万5印度127

2美国992万6意大利111

3西班牙246万7法国109

4德国192万8英国108

(2)、光伏发电是根据光生伏特效应原理,利用太阳电池将太阳能直接转化为电

能。

不论是独立使用还是并网发电,光伏发电系统主要由太阳电池板(组件)、控制器

和逆变器三大部分组成,他们主要由电子元器件构成,不涉及机械部件,所以,光伏发

电设备极为精炼,可靠稳定,寿命长,安装维护简单。

从理论上讲,光伏发电技术可以

用于包括航天器、家用电器、MW级电站等任何需要电源的领域。

自1998年以来,世界太阳能光伏发电产业高速发展,主要表现在太阳能光伏电池

效率不断提高,产量和市场安装量不断增长等方面。

截止2009年底,全球太阳能光伏

发电累计安装容量为22901MW,当年安装7106MW。

2009年德国安装量仍排名世界第

一,以下依次为日本、美国、意大利和捷克。

全球太阳能光伏发电市场的快速增长带动了太阳能光伏电池制造业的迅猛发展。

2009年,全球太阳能光伏电池产量为10700MW,较2002年的561MW增长约19倍,

其中太阳能光伏电池产量最大国为中国,年产量4000MW,约占世界产量的37.4%,其

次是欧洲、日本、中国台湾和美国。

太阳能有600万亿瓦的经济可开发量,而光伏发电要解决的关键技术之一正是储能

技术,在此,目前技术最成熟、成本最低的铅酸蓄电池占有重要地位。

各国家和地区纷13

纷将储能技术的研发作为重要的课题。

在美国“电网2030”计划中,大容量储能技术列为

优先级最高的目标技术。

包括铅酸蓄电池、超级电容器、功率变换器、控制器、储能与

电能质量相结合的设备开发等;

在欧洲电网技术的研究计划中,将能量储存和电能质量

的保证放在重要研究地位;

“电能利用和电能储存技术”已被列为我国电网前瞻性关键技

术之一。

近年来,国际光伏发电产业已成为世界上发展速度最快的产业之一。

我国光伏

发电产业亦呈现快速增长态势,已形成了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

2、智能电网储能电池需求分析:

在智能电网、分布式电源系统、UPS电源、通信基站、军用后备电源等系统中,储

能电池也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智能电网即以物理电网为基础,将现代先进的传感测量

技术、通讯技术、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和控制技术与物理电网高度集成而形成的新型

电网。

智能电网的核心内涵是实现电网的信息化、数字化、自动化和互动化,简称为“坚

强的智能电网(StrongSmartGrid)”。

我国目前正在编制的能源行业“十二五”规划,已

将发展智能电网作为重要内容纳入其中,国家能源局正联合有关部委组建工作组,大力

推进智能电网标准化工作。

根据规划,到2020年,全国范围内坚强智能电网将基本建

成。

届时,中国清洁能源装机将达到6亿千瓦,占全国总装机的35%左右,发电量将占

总发电量的27%左右。

2009年5月,国家电网公司宣布中国智能电网计划分为三个阶段:

2009年~2010

年---规划试点阶段,投资约5500亿元;

2011年~2015年---全面建设阶段,投资约2万

亿元;

2016~2020年---引领提升阶段,投资1.7万亿元。

电网储能是智能电网的重要方面。

目前电网储能解决方案包括物理储能、化学储能

和电磁储能。

电网领域物理储能应用最成熟的就是抽水蓄能,适用于大容量机组的配套,

例如核电,其储能效率可以达到70%以上,国家电网公司计划2010年建设90万千瓦项

目。

化学储能技术目前发展很快,其进展值得重点关注。

根据美国知名风险投资公司Zp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