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浙江专用讲义第3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一 文言文阅读 学案5 分析概括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412520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99.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浙江专用讲义第3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一 文言文阅读 学案5 分析概括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浙江专用讲义第3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一 文言文阅读 学案5 分析概括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浙江专用讲义第3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一 文言文阅读 学案5 分析概括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浙江专用讲义第3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一 文言文阅读 学案5 分析概括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浙江专用讲义第3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一 文言文阅读 学案5 分析概括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浙江专用讲义第3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一 文言文阅读 学案5 分析概括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浙江专用讲义第3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一 文言文阅读 学案5 分析概括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浙江专用讲义第3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一 文言文阅读 学案5 分析概括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浙江专用讲义第3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一 文言文阅读 学案5 分析概括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浙江专用讲义第3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一 文言文阅读 学案5 分析概括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浙江专用讲义第3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一 文言文阅读 学案5 分析概括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浙江专用讲义第3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一 文言文阅读 学案5 分析概括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浙江专用讲义第3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一 文言文阅读 学案5 分析概括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浙江专用讲义第3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一 文言文阅读 学案5 分析概括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浙江专用讲义第3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一 文言文阅读 学案5 分析概括Word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浙江专用讲义第3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一 文言文阅读 学案5 分析概括Word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浙江专用讲义第3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一 文言文阅读 学案5 分析概括Word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浙江专用讲义第3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一 文言文阅读 学案5 分析概括Word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浙江专用讲义第3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一 文言文阅读 学案5 分析概括Word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浙江专用讲义第3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一 文言文阅读 学案5 分析概括Word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浙江专用讲义第3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一 文言文阅读 学案5 分析概括Word格式.docx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浙江专用讲义第3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一 文言文阅读 学案5 分析概括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浙江专用讲义第3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一 文言文阅读 学案5 分析概括Word格式.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浙江专用讲义第3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一 文言文阅读 学案5 分析概括Word格式.docx

众会乎坐,不问不言;

赐见君将,不及不对。

见污伤,不肯自明;

位不进,亦不怀恨。

贫无一亩庇身,志佚于王公;

贱无斗石之秩,意若食万钟。

得官不欣,失位不恨。

处逸乐而欲不放,居贫苦而志不倦。

淫读古文,甘闻异言。

世书俗说,多所不安,幽处独居,考论实虚。

充为人清重,游必择友,不好苟交。

所友位虽微卑,年虽幼稚,行苟离俗,必与之友。

好杰友雅徒,不泛结俗材。

俗材因其微过,蜚条陷之,然终不自明,亦不非怨其人。

(王充《论衡·

自纪篇》,有删节)

【真题在线】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岁凶,横道伤杀 凶:

凶险。

B.闾里未尝让让:

责备。

C.辞师受《论语》《尚书》,日讽千字讽:

背诵。

D.游必择友,不好苟交苟:

草率,随便。

解析 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

答案 A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

B.

C.

D.

解析 A项,兼词,“在那里”/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B项,介词,“因为”/介词,“拿,用”。

C项,均为连词,表转折,却。

D项,代词,“他的”/语气副词,表反问,“难道”的意思。

答案 C

★3.下列句子分编为四组,其中全都表现王充美好品德的一组是(  )(3分)

①与侪伦邀戏,不好狎侮 ②礼敬具备,矜庄寂寥 ③以笔著文,亦如此焉 ④贱无斗石之秩,意若食万钟 ⑤幽处独居,考论实虚 ⑥行苟离俗

A.①②④B.①②⑥C.③④⑤D.③⑤⑥

解析 ③句是说王充写文章也是与众不同。

⑤句是说王充深居简出,考查论证世书俗说的虚实真伪。

⑥句说的是他结交朋友对象的品行不同于世俗。

这三句都不能体现王充的“美好品德”。

4.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3分)

A.才高而不尚/苟作口辩而不好/谈对非其人/终日不言

B.才高而不尚/苟作口辩而不好谈/对非其人/终日不言

C.才高而不尚苟作/口辩而不好谈对/非其人/终日不言

D.才高而不尚苟作/口辩而不好/谈对非其人/终日不言

解析 要理解大意:

王充才能虽高但不喜欢随便写作,口才很好可是不好与人谈论对答。

不是志同道合的人,他可以整天不说话。

★5.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王充极少说别人的短处,而愿意说别人的长处。

他为人清高自重,被人诬陷,也不加辩白。

B.王充幼年时恭顺仁厚,未曾受父母责备鞭打。

他追求好名声,喜欢结交杰出高雅的朋友。

C.王充做官不计较俸禄的多少和官位的高低,国君和将领召见时他考虑不周到就不对答。

D.文章从生活、读书、做官等多方面来写王充的为人处事,多采用对偶句式,既使人物形象鲜明,又言简意赅,富有节奏感。

解析 “他追求好名声”说法错误。

王充“好自周,不肯自彰,勉以行操为基,耻以材能为名”。

答案 B

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1)会世扰乱,恐为怨仇所擒。

(3分)

译文:

                                    

                                      

(2)其论说始若诡于众,极听其终,众乃是之。

                                       

(3)淫读古文,甘闻异言。

(2分)

解析 

(1)注意“会”“扰乱”的翻译,“为……所”表被动。

(2)注意“诡”“是”的翻译,“于众”状语后置。

(3)注意“淫”“甘”的翻译,大意要正确。

答案 

(1)正好赶上社会动乱,(他的祖父)担心被仇人抓住。

(2)他的论说初听似乎与大家的看法相违背,但听到最后,大家就会认为他的观点是对的。

(3)沉迷于阅读古文,乐于听闻不同的言论。

【参考译文】

王充,是会稽郡上虞县人,字仲任。

祖上几代曾从军立有军功,被封为会稽郡的阳亭侯。

才一年因变乱而失去了爵位和封地,于是就在那里落了户,以种地养蚕为业。

曾祖父王勇好意气用事,结果跟很多人都合不来。

灾荒年头,拦路杀伤过人,因此仇人众多。

正好赶上社会动乱,(他的祖父)担心被仇人抓住,于是祖父王汎领着全家肩挑车载家当,准备到会稽郡城去安家,但中途在钱唐县留了下来,以经商为业。

祖父有两个儿子,长子叫王蒙,次子叫王诵,王诵就是王充的父亲。

王家祖祖辈辈好讲义气,到了王蒙、王诵就更厉害了,所以王蒙、王诵在钱唐县又仗恃自己的勇力欺凌别人。

后来,又与土豪丁伯等人结下了怨仇,只好全家又搬到上虞县居住。

建武三年,王充出生。

王充小时候,跟同辈的伙伴一起玩,不喜欢随便打闹。

小伙伴们都喜欢捉鸟、捕蝉、猜钱、爬树,只有王充不愿玩这些,王诵对此感到很惊奇。

王充六岁时,家里就教他认字写字,王充恭厚友爱孝顺,很懂礼貌,庄重寡言,有成年人的气派。

父亲没有打过他,母亲没有责备过他,乡邻没有指责过他。

八岁进书馆学习,书馆里的小孩子有一百多人,都因为有过失而脱去衣服受责打,或者因为字写得难看而被鞭打。

只有王充的书法日见进步,又没有什么过失。

学完了识字书写课程,就离开了教写字的老师,去学习《论语》和《尚书》,每天能背诵一千字。

读通了经书,品德也修养好了,就又辞别经师而去自己专门研究,王充一写出文章,就得到许多人的好评。

所读的书也一天比一天多。

他的论说初听似乎与大家的看法相违背,但听到最后,大家就会认为他的观点是对的。

王充写文章也是如此,行事为人和侍奉尊长也是如此。

王充不图在社会上出名,不为个人的利害去求见长官。

经常说别人的长处,很少说别人的缺点。

能够原谅别人的大错,也惋惜别人细小的过失。

喜欢隐蔽自己的才能,不好自我炫耀。

尽力把修养操行作为做人的根本,而羞于靠才能来沽名钓誉。

众人聚会坐在一起,不问到自己便不说话;

被长官接见时,不问到自己就不作声。

受到污蔑中伤也不愿自我辩解,官位不升迁也不怀恨。

穷得连蔽身的简陋住宅都没有,但心情比王公大人还要舒畅;

卑贱得连斗石的俸禄都没有,而心情却与吃万钟俸禄的人差不多。

做了官不格外高兴,丢了官也不特别悔恨。

处在逸乐之中时不放纵自己的欲望,处在贫苦的时候也不降低自己的气节。

沉迷于阅读古文,乐于听闻不同的言论。

当时流行的书籍和世俗传说,有许多不妥当的地方,于是就深居简出,考查论证世书俗说的虚实真伪。

王充为人清高稳重,结交朋友很注意选择,从不随便与人结交。

结识的人地位虽卑微,年纪虽轻,但只要他的品行不同于世俗,就一定和他交朋友。

王充好结交一些有才能有道德的人,不喜欢滥交一些庸俗之辈。

因此,有些庸俗之辈,就抓住王充一些微小的过失,匿名攻击陷害他,但王充始终不去辩白,也并不因此而怨恨那些人。

【教材联想·

举一反三】

(文本《烛之武退秦师》略)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佚之狐的话“师必退”,表现了佚之狐对烛之武的了解与信任,使读者未见其人,先知其才,从反面表现了烛之武的才能。

B.文中的主要人物是烛之武,作者通过他的语言,不管是牢骚,还是说辞,都表现了他不仅能言善辩,而且深明大义、机智勇敢。

C.秦晋围郑的原因有二:

一是郑“无礼于晋”,二是郑“贰于楚”。

D.本文除去主体说辞部分层层深入、步步紧逼之外,首尾几个自然段的叙事,尽管文字简洁,情节的推进变化却是波澜起伏,扣人心弦。

解析 从侧面表现了烛之武的才能,不是“反面”。

 

考点 从“

个角度”比对、“

个设误点”判断

命题“3大特点”

“5个角度”比对、“10个设误点”判断

①四个选项基本按行文顺序设置,用现代汉语表述,且内容属于文章主要部分。

按顺序设置,有利于快速找到信息区间进行文题比对。

②每个选项均是先用一个或两个四字格式短语对人物进行概括,然后举事例印证分析。

③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错误,且该项错误也非全错,而是错一点,往往是“概括”无错,“分析”有瑕。

故在比对时可重点关注分析印证的部分文字。

比对法就是把选项与原文进行细致的比对、分析,从中发现选项与原文意思不一致的地方,参照下面5个比对角度和10个常设误点,找出选项的干扰之处。

角度一:

比对人物

误解形象 张冠李戴

角度二:

比对时间、地点

时序颠倒 空间错位

角度三:

比对关键词语

曲解文意 归纳不全

角度四:

比对添加或删减内容

无中生有 以偏概全

角度五:

比对关系

改变因果 事件杂糅

命题

设误

张冠

李戴

即把甲人物所为说成是乙人物所为,或者把甲事件结果说成是乙事件结果。

误解

形象

把人物的言行所揭示出来的性格特点故意说错,造成对人物形象的错误理解。

比对

方法

要围绕“是谁,在何时何地,说过什么话,做过什么事,有什么样的品质”比对,要着重比对选项在这几方面的表述与原文是否一致。

[即学 即练]

1.阅读下面的原文与选项,认真比对,看选项分析概括是否有误。

[原文] (2016·

全国卷Ⅰ)契丹纵人渔界河,又数通盐舟,吏不敢禁,皆谓:

与之校,且生事。

公亮言:

“萌芽不禁,后将奈何?

雄州赵滋勇而有谋,可任也。

”使谕以指意,边害讫息。

[选项C] 曾公亮防患未然,止息边地事端。

契丹违约在界河捕鱼运盐,他认为萌芽不禁终将酿成大祸,派使者偕同雄州赵滋前往调解,边地双方得以相安无事。

答:

分析 从张冠李戴的角度设误,根据原文介绍契丹人的做法,官吏们怕生事,曾公亮认为赵滋有勇有谋,并举荐给朝廷,派遣使者下达旨意,应该是皇上派遣赵滋去契丹传达旨意,并非曾公亮“派使者偕同雄州赵滋前往”。

故C项与原文内容不符。

契丹指使人在界河捕鱼,又多次开通盐船,官吏不敢禁止,都说:

和他们较量,将要生事。

曾公亮说:

“刚开始时不禁止,以后将怎么办呢?

雄州赵滋勇敢有计谋,能够胜任。

”派赵滋前去告谕旨意,边境祸害终于平息了。

2.阅读下面的原文与选项,认真比对,看选项分析概括是否有误。

[原文] 敞侍英宗讲读,每指事据经,因以讽谏。

时两宫方有小人间言,谏者或讦而过直。

敞进读《史记》,至尧授舜以天下,拱而言曰:

“舜至侧微也,尧禅之以位,天地享之,百姓戴之,非有他道,惟孝友之德,光于上下耳。

”帝竦体改容,知其以义理讽也。

皇太后闻之,亦大喜。

[选项D] 当皇帝不听其他大臣进谏时,刘敞犯颜直谏,用一身正气折服了皇帝。

分析 从误解形象角度设误,“刘敞犯颜直谏”对人物性格的概括与原文不符,原文为“敞进读《史记》,至尧授舜以天下,拱而言曰:

‘舜至侧微也,尧禅之以位,天地享之,百姓戴之,非有他道,惟孝友之德,光于上下耳’”,也就是说,刘敞是用典籍和历史故事来“讽谏”,讽谏后“帝竦体改容”,并非是“犯颜直谏”。

刘敞侍奉英宗担任讲读,常常依据经书谈论事情,借此来讽谏。

当时两宫正有小人说离间的话,进谏的人有揭发的却过于直率。

刘敞在皇帝面前讲读《史记》,讲到尧把天下交给舜时,刘敞拱手进言说:

“舜,(出身)极其低微,尧把帝位禅让给了他,天地享有他,百姓爱戴他,不是有别的办法,只是因为舜有孝敬父母、友爱兄弟的品德,光耀于天地罢了。

”皇帝恭敬地站起身子表情严肃起来,知道刘敞是用道理来讽喻。

皇太后听说了这件事,也非常高兴。

时序

颠倒

概括人物的典型事件时,命题者故意将事情发生的时间顺序颠倒。

空间

错位

把不同空间地点的事件糅合起来表述,故意在地点方面颠倒位置关系。

分析时特别注意选项中人物行为、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的词语,并与原文比对,理清人物在何时、何地做了何事。

3.阅读下面的原文与选项,认真比对,看选项分析概括是否有误。

天津卷)宗质乾道庚寅为洪倅,时予为奉新县令,屡谒之,不知其母子间也。

明年,予官中都,宗质造朝,除知台州。

朝士云:

“李台州,曾觌姻家也。

觌无子,子台州之子。

”予一见不敢再也,亦未知其孝。

后十七年,台州既没,予与丞相京公同为宰掾。

谈间,公为予言李台州母子事。

予生八年,丧先太夫人,终身饮恨,闻之,泣不能止,感而为之传。

[选项B] 作者杨万里素来仰慕李台州至孝之名,但直到李台州去世之后,才写作此文,并在士大夫中传颂其事迹。

分析 从时序颠倒的角度设误,“作者杨万里素来仰慕李台州至孝之名”错,根据原文可知,作者最初并不知道李台州与其母亲的事,直到李台州死后,在与丞相京公交谈中才知道李台州母子之间的故事,才了解李台州至孝之名。

宗质在乾道庚寅年担任洪州副郡守,当时我做奉新县的县令,多次拜谒他,不知道他们母子间的事情。

第二年,我到京师做官,宗质入朝,被授予台州知府。

朝中人士说:

“李台州,是曾觌的姻亲。

曾觌没有儿子,把台州的儿子当作自己的儿子。

”我见他一次,(从此)不敢再去见他,也不知道他的孝顺。

十七年后,台州已经去世,我与丞相京公一同为宰相属官。

谈论间,京公给我说了李台州母子的事。

我出生八年,母亲去世,终身遗憾。

听说了李台州母子的事,哭泣不止,被感动并为他作传。

4.阅读下面的原文与选项,认真比对,看选项分析概括是否有误。

[原文] 陈尧佐,字希元,其先河朔人。

尧佐进士及第,历魏县、中牟尉,为《海喻》一篇,人奇其志。

为两浙转运副使。

钱塘江篝石为堤,堤再岁辄坏。

尧佐请下薪实土乃坚久,丁谓不以为是,徙京西转运使,后卒如尧佐议。

徙河东路,以地寒民贫,仰石炭以生,奏除其税。

又减泽州大广冶铁课数十万。

天禧中,河决,起知滑州,造木龙以杀水怒,又筑长堤,人呼为“陈公堤”。

徙并州,每汾水暴涨,州民辄忧扰,尧佐为筑堤,植柳数万本,作柳溪,民赖其利。

累迁右谏议大夫,为翰林学士,遂拜枢密副使。

[选项B] 陈尧佐治水有方,功劳卓著。

为治钱塘江水患,他建议用“下薪实土”法,以保堤岸坚固持久;

在滑州,创“木龙杀水”法,堵黄河决口,又筑防护长堤,并沿汾水筑堤植柳,消除水灾。

分析 从空间错位角度设误,“并沿汾水筑堤植柳,消除水灾”的地点不是在“滑州”,而是在“并州”。

陈尧佐,字希元,他的先辈是河朔人。

尧佐进士及第,历任魏县、中牟县尉,撰写《海喻》一篇,人们惊奇他的志向。

担任两浙转运副使。

钱塘江用竹笼装石筑堤,堤第二年就损坏了。

陈尧佐请求放进柴薪装满泥土才坚固耐久,丁谓不以为然,陈尧佐移任京西转运使后,钱塘江的筑堤工程最终按陈尧佐的建议实行。

陈尧佐移任河东路转运使,因为河东土地贫瘠,百姓贫困,依靠石炭为生,陈尧佐奏请朝廷免除他们的赋税。

又减少泽州大广冶铁税几十万。

天禧年间,黄河决口,起用陈尧佐任滑州知州,制造木龙来减轻水浪冲击,又修筑长堤,人们称作“陈公堤”。

移任并州,每次汾水暴涨,并州百姓往往忧虑不安,陈尧佐为他们修筑堤防,栽植柳树几万株,修造柳溪,百姓靠此受益。

多次升官至右谏议大夫,为翰林学士,于是授官枢密副使。

曲解

文意

故意曲解文中某一关键词语的意义,从而制造干扰项干扰考生,这种方式是命题的主要陷阱。

归纳

不全

概括主要信息不完整,故意遗漏关于人物、事件、观点等方面的内容。

要细心辨析选项中对人物的分析、文本道理的阐述等有无夸大、歪曲或偷换概念的现象,要注意比对选项转述时是否漏掉了某个起关键作用的词语。

5.阅读下面的原文与选项,认真比对,看选项分析概括是否有误。

全国卷Ⅱ)(陈登云)出按河南。

岁大饥,人相食。

副使崔应麟见民啖泽中雁矢,囊示登云,登云即进之于朝。

帝立遣寺丞锺化民赍帑金振之。

[选项D] 陈登云关心百姓,奏请救助灾区。

在他巡视河南期间,当地年成歉收,百姓相食,他向朝廷呈告灾情,皇上当即派遣寺丞锺化民筹措钱款赈济灾民。

分析 从曲解词义角度设误,“皇上当即派遣寺丞锺化民筹措钱款赈济灾民”与原文不符,原文说的是皇上立即派遣寺丞锺化民携带国库钱财赈恤百姓。

赍:

携带,帑金:

国库的钱财。

(陈登云)出朝巡察河南。

当地发生大饥荒,人相互吞食。

副使崔应麟见到百姓吃湖泽中的雁粪,便装入袋中给陈登云看,登云随即送至朝廷。

皇上立即派遣寺丞锺化民携带国库钱财赈恤百姓。

6.阅读下面的原文与选项,认真比对,看看选项分析概括是否有误。

[原文] 先生(指传主朱筠)为学使时,遇教官诸生贤者,亲若同辈,劝人为学先识字,语意殷勤,去而人爱思之。

[选项D] 朱筠致力文教,奖掖后进。

他督学地方,尊崇先贤,引领学风;

对寒门才俊极口称善,待门下学子亲若同辈。

分析 归纳不完整。

原文是“遇教官诸生贤者(遇到那些贤能的教官和诸生),亲若同辈”,并非选项中的只“待门下学子”。

(先生)当学政时,遇到贤能的老师和学生,跟他们说话谈论就好像同辈人一样,劝别人为学要先从识字开始,语气神情诚恳殷切,离开之后别人喜欢回想他说的话。

无中

生有

故意添加原材料中未涉及的人物、事件或观点等内容,致使选项的分析概括于文无据。

以偏

概全

将原文对某一方面的判断通过增加或删减表范围或程度及其他类的词语,故意扩大或缩小判断对象的范围。

辨析时应将选项的内容与原文仔细比对,检查是否有故意添加的而原材料中未涉及的内容或词语,或者筛查选项中有无漏掉原文关键词(尤其是表范围或程度的副词)的情况。

7.阅读下面的原文与选项,认真比对,看选项分析概括是否有误。

[原文] (2017·

全国卷Ⅱ)其年,迁憙平原太守。

时平原多盗贼,憙与诸郡讨捕,斩其渠帅,余党当坐者数千人。

憙上言:

“恶恶止其身,可一切徙京师近郡。

”帝从之,乃悉移置颍川、陈留。

于是擢举义行,诛锄奸恶。

后青州大蝗,侵入平原界辄死,岁屡有年,百姓歌之。

[选项C] 赵憙制止祸患,大力推崇义行。

他担任平原太守时,诛杀盗贼首领,但对待余党却能区别处理,只是将他们迁往异地,并教导他们应该弃恶从善。

分析 从无中生有的角度设误。

“但对待余党却能区别处理,只是将他们迁往异地,并教导他们应该弃恶从善”有误。

原文说的是“余党当坐者数千人”“乃悉移置颍川、陈留”,并没有说“教导他们应该弃恶从善”。

选项无中生有。

这一年,赵憙升迁为平原太守。

当时平原有许多盗贼,赵憙与各郡一起声讨追捕,斩杀他们的头领,余党应判罪的有几千人。

赵憙上书说:

“惩罚坏人应只限于他本人,可将这些人全部搬迁到京城附近的郡。

”皇帝听从了他的建议,于是将这些人都转移安置在颍川、陈留。

于是提拔荐举有义行的人,诛杀铲除奸恶的人。

后来青州出现蝗灾,蝗虫进入平原地界就死去,连年丰收,百姓歌颂。

8.阅读下面的原文与选项,认真比对,看看选项分析概括是否有误。

[原文] (2015·

重庆卷)楚俗信巫不信医,自三代以来为然,今为甚。

凡疾不计久近浅深,药一入口不效,即屏去。

至于巫,反覆十数不效,不悔,且引咎痛自责,殚其财,竭其力,卒不效,且死,乃交责之曰,是医之误,而用巫之晚也。

终不一语加咎巫。

故功恒归于巫,而败恒归于医。

效不效,巫恒受上赏而医辄后焉。

故医之稍欲急于利、信于人,又必假邪魅之候以为容,虽上智鲜不惑。

甚而沅湘之间用人以祭非鬼,求利益,被重刑厚罚而不怨恚,而巫之祸盘错深固不解矣。

医之道既久不胜于巫,虽有良医且不得施其用,以成其名,而学者日以怠,故或旷数郡求一良医不可致。

[选项A] 楚地的风俗是信巫不信医。

长久以来,巫祸横行,巫师把人治死也很少受到谴责,医生要取信于民不得不装神弄鬼,学者不愿行医,所以求一良医而不可得。

分析 从以偏概全的角度设误。

选项“学者不愿行医,所以求一良医而不可得”错,该句对应原文“而学者日以怠,故或旷数郡求一良医不可致”有两个限制词语“或”“数”,对时间和范围进行了限制,而选项中去掉了这两个限制,变得绝对化了,故A项与原文不符。

楚国的风俗是相信巫术不相信医学,从三代以来就是这样,现在更为严重了。

一切疾病不考虑病的时间长短轻重,药一旦入口不奏效,立即就摒弃不用。

至于巫术,反复试验十几次没有效果,也不悔改,并且把过失归在自己身上沉痛自责,用尽他们的钱财,耗尽他们的精力,最终不见效,将要死了,反而相互指责说,这是医生的失误,而找巫师太晚了。

最终没有一句话是归罪于巫师的。

所以功劳永远归于巫师,而失败永远归于医生。

奏效不奏效,巫师总是受到上等的赏赐而医生总是在他之后。

所以医生稍稍想要急于求利、取信于人,就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