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反应论在公示语翻译中的应用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414822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24.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读者反应论在公示语翻译中的应用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读者反应论在公示语翻译中的应用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读者反应论在公示语翻译中的应用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读者反应论在公示语翻译中的应用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读者反应论在公示语翻译中的应用Word文档格式.docx

《读者反应论在公示语翻译中的应用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读者反应论在公示语翻译中的应用Word文档格式.docx(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读者反应论在公示语翻译中的应用Word文档格式.docx

translationofpublicsigns一、关于“读者反应论”在西方当代翻译史上,第一个明确把读者因素纳入到翻译研究范畴的应属美国翻译理论家尤金·

奈达(EugeneNida)。

他是美国当代着名翻译理论家,也是西方语言学派翻译理论的主要代表,被誉为西方的“现代翻译理论之父”。

他的翻译理论在全球翻译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其读者反应论(Reader’sResponseTheory)在80年代初传人我国,很快便在我国翻译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并得到了高度重视。

但是读者反应论的源头要追溯到其功能对等论理论,也可以说,读者反应论是功能对等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奈达在1969年出版的《翻译的理论与实践》一书中正式提到动态对等:

“动态对等也就是译文读者对译人语的反应程度大体上与原语读者一样。

”这一定义就是“动态对等”,后来为了强调“功能”的概念并避免有些人对“动态”的误解,他在《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提到:

不再采用“动态对等”一说,以“功能对等”取而代之,从而使其含义更清楚。

这就是功能对等论的起源。

奈达翻译观的核心是功能对等,他对读者的重视主要体现在他的“读者反应论”上。

他认为评价译本的优劣要看读者的反应是否与源语读者的反应大致相同,翻译就是交际,翻译归根结底是为读者服务的,因而翻译应以译文读者为中心。

也就是说评判一篇译文的好坏,必须看读者对译文的反应如何,判断译文的效用不宜拘泥于相应的词汇意义、语法类别和修辞手段的对比,重要的是要考察接受者正确理解和欣赏译语文本的程度。

历史上人们在论述翻译的时候,往往局限于谈论个人经验体会,很少会顾及读者,他们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到了谋求译文对原文的忠实上。

与以往仅仅进行译本和原文对照来评估翻译质量的做法相比,这一理论显然有它的高明之处。

它给译界带来了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是对翻译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同时,我们认为它对实用翻译中的公示语翻译有着很好的指导意义。

二、公示语翻译与“读者反应”公示语——公开和面对公众,告示、指示、提示、显示、警示、标示与其生活、生产、生命、生态、生业休戚相关的文字及图形信息。

在交际功能上,公示语主要具有介绍、提示、指令和限制等特点;

在表现形式上,公示语具有简洁、规约和互文的特点。

在中国,一个城市的汉英两种语言的公示语应用是否广泛是这个城市开放程度的直接体现,应用是否规范是对这个城市国际化程度的检验,翻译是否得法是这个城市整体素质的直接展现。

公示语是现代化社会中在对人们聚集地进行管理、规范成员社会行为,调整人际关系,防止意外,疏通人群生存环境,威慑违法行为,构建和谐社会方面有着重大作用。

黄友义先生曾撰文提出要坚持“外宣三贴近”原则:

贴近中国发展的实际,贴近外国受众对中国信息的需求,贴近外国受众的思维习惯。

他还认为,“贴近外国受众的思维习惯”这一原则,是外宣翻译具体操作中最需要注意的。

尤金·

奈达等值理论强调的是读者为中心,着重的是读者的读后感受和反应。

公示语英译是以交际为最终目的的应用文体翻译,英译须以读者为本,符合英语表达习惯和思维,可让外籍读者一看就懂,真正达到对外交流和宣传的效果。

公示语文本的最直接的目的是在引起读者注意的前提下,将信息传达给读者,并给读者留下深刻的记忆,继而让读者采取行动——按照公示语的指示去做,以帮助他们在中国更方便地学习、生活、工作或旅游。

公示语的读者应是对公示语不需任何职业或专业训练就能理解的普通人,读时费力,读而不懂,就起不到公示语应有的作用。

所以,奈达的读者反应理论对我国的公示语翻译实践有着很好的指导意义。

在翻译公示语时,译者应该熟知公示语的语言特点和功能意义,了解汉英公示语的文化差异,要将读者的文化习惯摆在首位。

例如我们经常可以见到一些直接明晰的禁止类标示语,然而,译为英语,我们需要考虑英语国家的语用原则和得体性,要考虑译语读者的感受和反应。

如果像广州某些地方将“游客止步”译成“TouristsStop!

”,将“不要踩踏草地”译成“Donottreadongrass”,将“闲人莫入”译为“Strangersareforbidden!

”,将“小心滑倒!

”译成“BeCarefulwithSlippery!

”,这种亦字亦译的死译、误译、硬译过于直露、生硬,是不会受欢迎的,也就得不到理想的公示效果。

因此,公示语的对外宣传翻译,绝对不能简单地对号入座,而是要根据汉英两种语言之间的差异性,对译文进行加工、甚至再创作,才能使译文外符合英语表达习惯,取得预期的宣传效果;

过分拘泥于原文进行死译只会造成大量滑稽搞笑的中式英语,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

三、问题分析从“读者反应论”的角度来看,得体成功的公示语翻译应可满足译文读者与源文读者获得相同信息和相同感受这两方面的要求。

然而,现实中的城市公示语翻译错误却比比皆是。

究其根源,无非是译语话语与原语话语的信息不对等,进而导致沟通的失败。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2007年进行的覆盖全国27个省、市、自治区,以及港、澳、台等地区的公示语调查取得若干成果和结论。

其中,有两个对我们的研究有启发作用,一是他们认为目前的公示语翻译研究对“信息接受者”缺乏足够的关注;

二是,他们发现外国公众识别和关注我国公示语错误类别最多的前三位是:

胡译、过度及表达。

我们的研究显示,导致这类错误发生的原因可归纳为如下三个方面:

1.亦步亦趋,不顾及读者文化习惯外国来华公众识别和关注我国公示语错误类别最多的第一位就是胡译(incomprehensible)。

如把“出口”译成:

“Export”;

把“请勿靠近”译成:

“NoNearing”;

把“有您的参与垃圾不会无家可归”译成:

“Ifyouwouldliketojoinus,rubbishwillneverbehomeless.”等等。

这种在公示语中最常见的望文生义、逐字翻译错误在广州街头也是俯拾皆是、几乎随处可见。

比如最常见的“小心碰头”就常被译为:

“TakeCareofYourHead”,这一译文使读者见了颇有些摸不着头脑,为什么要在这里照顾好自己的头呢?

应改译为“WatchYourHead”或“MindYourHead”。

“售票处”,被译为“SellTicketRoom”,直接是中英文一一的对号入座。

公交车无人售票,要求乘客从前门上车、后门下车,结果在前门喷上英文Up,后门喷上Down,以表示中文的“上车”和“下车”。

其实,而up和down含义为“向上”和“向下、倒置”,是指物体本身放置的状态,同中文的“上”、“下”并不同义,正确地道的对译应是“ON”、“OFF”。

这些低级错误的翻译让人啼笑皆非,严重影响正在筹办2010年亚运会的广州形象,并与其经济实力和努力塑造的国际大都市地位及不匹配。

外国的公共汽车上也有与国内公交车上类似的老弱病残者专座。

他们的说法是:

“Pleasegivetheseattothepersoninneed.”而不是像我们常见的译文,如:

“Pleaseoffertheseatstotheelderly,weak,sickandhandicapped.”可见,在做这些汉译英翻译时,不妨了解一下英语本族人在相同语境下的公示语,以照顾读者的表达习惯,真正发挥这些公示语的作用,树立良好的改革开放的社会形象。

2.以为当然,不了解读者的文化差异任何一种语言都是其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积淀,不同文化的人们在社会背景、生活习俗、思维方式上存在差异,在语言表达上也存在差异,这些差异也都充分地体现在公示语中。

在翻译公示语时,如果不能透彻理解文字里所蕴涵的文化信息,就不可能很好地完成从原语到译人语的转换。

广州市有些公共汽车候车亭告示“老年人优先上车”被译作“OldPeopleGettingonFirst”,正确的译法应是“SeniorCitizensFirst”。

现在许多大楼门前都挂着一个“文明单位”字样的牌匾,英文的翻译就是“CivilizedUnit”,另外,公园里也经常可看见诸如:

“爱护城市卫生,做文明旅客”的告示,其英文翻译自然便是:

“Keepourcityclean,beacivilizedtourist.”每次见到这类以为当然,不了解读者的文化差异的译作,心里就不是滋味。

在英文中civilized是描述人类社会的基本道德标准,所以civilized一般与barbaric(野蛮的、粗野的)相对。

所以,把一个civilized用来描述一个“单位”,虽然是正面描述,但是标准未免太低,只是一个“不野蛮”、“不粗野”的单位,此外,是否还意味着没有挂此牌匾的单位就可能是“野蛮”单位呢?

“civilizedunit”和“civilizedtourist”都是典型的中式英语,外国没有这样的用法。

不仅civilized用词不当,而且用unit翻译“(工作)单位”也没有多少道理。

各位不妨搜索一下Google,带引号输入“civilizedunit”有752项结果,全部是来自中国的网页。

英语一向被认为是一种适应性、可塑性较强的语言,而英语的这一特点突出地表现在词义的灵活性上。

汉语词义比较严谨,词的涵义范围比较窄,比较精确固定,词义的伸缩性和对上下文的依赖性比较小,独立性比较大。

这也是英汉两种语言的主要差别之一。

也就是说,英语词汇与汉语词汇并非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英汉互译词义确定之难原因也就在此,正因如此,中英文翻译中存在着大量类似这种貌似神离的语义差异陷阱,陷阱内隐藏着大量的微妙的文化差异,不解不注意。

翻译的目的在于在不同语言、不同文化间架起相互沟通的桥梁,译者必须很好地掌握原语与目的语的语义对比知识,了解语言间的语义差异,才能使译语达到和原语同样的功用。

在公示语汉英翻译这种语际交际中,要求译者不仅要熟悉汉英公示语在结构和表达上的异同,而且要熟悉公示语在英汉语言中的使用特征和社会文化规范,这样才能正确了解原文的信息意图,并在符合译文读者的文化与认知期待的条件下,把原文的信息意图准确地通过译文传递出来。

公示语翻译中存在的不仅仅是翻译技巧的问题,还包括人们的认识问题。

很多人认为只要会外语就能翻译,其实公示语翻译的基本功不只是外语水平,而且包括对外国文化的了解。

胡文仲先生说过:

“语言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不了解英美文化要学好英语是不可能的。

反过来,越深刻细致地了解所学语言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生活方式以至生活的细节,就越能正确理解和准确使用这一语言”。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

语言与文化关系密切;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通过语言得到体现;

语言又是文化的一部分,语言包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

3.以我为主,不理会读者感受何自然教授在谈公示语翻译时举了这样一个例子:

“高高兴兴上班去,平平安安回家来”是一个在全国各地流行的标语。

如果忽视文化差异,将这个标语译成:

“Gotoworkhappily,andcomebacksafely!

”,操英语的本族人是得不到这句话的真实信息的。

这个标语的意图是祝愿司机小心驾驶,平安上路,平安回家。

如果我们想用英语表达其中的祝愿,用一个Goodluck!

就可以了;

如果要具体希望司机小心驾驶,英语的Drivecarefully!

会更清楚;

如果这是出车前的一句警语,我们不妨用英语译成Safetyfirstindriving!

我们想补充的是,如果逐字翻译,译文就把一句祝语便成了祈使句,读者看见的是来自交通管理部门居高临下的一句行政命令,完全丧失了原文中那份温馨的元素,结果读者得到是一种截然不同的感受,弄巧成拙。

译语读者的接受心理也应是翻译此类公示语时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

汉语的告示语中常含有“禁止”、“不要”的字样,语气较重,言辞严厉。

对此中国人可能已习以为常,但翻译时不能只用英文的“No,Donot,Forbidden”几个词语进行对译,而应该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翻译策略,尽可能做到等效。

禁止类公示语汉译英的反说正译(Negation)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

如:

“严禁吸烟”译成“Smoking-freeArea”;

请不要食用非麦当劳食品和饮料,译成“ConsumptionofMacDonaldFoodsOnly.”;

“送客止步”译成“PassengersOnly”等等。

因此,翻译时应区别不同的情况,按照译语的思维模式和表达习惯,确定恰当的语气。

此外,我们在翻译公示语时,为了尊重译文读者的感情和期待,在译文中还可以考虑忽略或者替换某个对译文读者不礼貌的表达方式。

“请勿践踏草坪”,就不要生硬地译成“Donottreadonthemeadow”,而用目的语国家人们更习惯的表达法“Pleasekeepoffthegrass”。

还有某饭店“宾客止步”的告示被译成了“GuestsStop!

”,前来就餐的外国人会感觉很粗暴,其实使用“StaffOnly”便一目了然。

甚至还有些不雅的公示语,如“严禁随地大小便”、“严禁随地吐痰”等环保标语,从读者反应角度考虑完全可以意译或忽略不译。

四、结语公示语翻译目前已成为翻译界关注的新热点。

公示语翻译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但是,不管什么样的特点和规律,都不应违背公示语的应用文体翻译应遵循以读者为中心的翻译原则。

目前的公示语翻译研究更多的是从对外宣传的角度考虑,对“信息接受者”或信息“服务对象”,即常住、短留外籍人员缺乏足够的关注。

公示语翻译应从“信息接受者”或信息“服务对象”的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及他们的语言和思维习惯考虑,满足他们对高质量的信息的需求。

接受者的感受决定公示语翻译的传播效果。

“以人为本”在公示语使用和翻译方面不是一项“准则”,或是一句口号,而应是实实在在的行动。

只有将读者的需要、感受放在第一位,才能改善公示语翻译的现状,才能达到公示语翻译的真正目的。

当然为了实现这个目的,还需要译者有扎实的翻译理论功底,因为理论与实践相辅相成的,是翻译事业发展的必要条件,实践需要理论指导并归纳发展成新的理论。

译者如果没有丰富的翻译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仅凭肤浅的文字知识对中英文进行表面化的转换就势必造成大量翻译次品甚至垃圾,从而严重影响公示语的交际意图和效果,最终也有损于城市的形象。

由此可见,现有的“读者反应”原则对公示语翻译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Nida,E.A.,Taber.C.R.TheTheoryandPracticeofTranslation.Leiden:

E.JBrill,1969.24杨司桂.浅析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河北电视大学学报,2007,12

(1):

68吕和发.公示语的功能特点与汉英翻译研究.术语标准化与信息技术,2005

(2):

21罗选民,等.关于公示语翻译的几点思考.中国翻译,2006,27(4):

66王银泉.窗口地带双语标识怎一个乱字了得.广告大观(标识版),2006(5):

72黄友义.从翻译工作者的权力到对外宣传.中国翻译,2005,26(6):

31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公示语翻译研究中心.全国公示语翻译现状的调查与分析.中国翻译,2007,28(5):

62胡文仲.外语教学与文化长沙:

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166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44曾丽苏.略论指令性“禁止类”公示语及其语用翻译策略.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07,27(4):

8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