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选修部分 选修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414863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54.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一轮选修部分 选修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高考历史一轮选修部分 选修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高考历史一轮选修部分 选修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高考历史一轮选修部分 选修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高考历史一轮选修部分 选修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高考历史一轮选修部分 选修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高考历史一轮选修部分 选修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高考历史一轮选修部分 选修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高考历史一轮选修部分 选修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高考历史一轮选修部分 选修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高考历史一轮选修部分 选修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高考历史一轮选修部分 选修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高考历史一轮选修部分 选修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Word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高考历史一轮选修部分 选修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Word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高考历史一轮选修部分 选修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Word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高考历史一轮选修部分 选修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Word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高考历史一轮选修部分 选修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Word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一轮选修部分 选修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Word下载.docx

《高考历史一轮选修部分 选修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一轮选修部分 选修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Word下载.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历史一轮选修部分 选修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Word下载.docx

②“礼”:

“克己复礼”“正名”。

③“中庸”:

用其协调“仁”与“礼”的关系。

(2)教育思想:

“有教无类”;

因材施教;

启发式教学。

(3)思想影响

①对中国:

渗透到社会生活各个方面;

形象逐渐被神圣化。

②对世界:

亚洲许多国家接受儒家文化;

儒学传到西欧,一些思想家从中得到启发。

2.柏拉图

(1)哲学思想——理念论。

把理性世界和感觉世界对立起来,这是一种本末倒置的唯心论。

(2)政治思想

①《理想国》:

国家由护国者、卫国者、生产者三个阶级构成,国家统治者必须懂得哲学。

②《法律篇》:

法律应该成为所有人的行为准则。

(3)教育贡献:

建立阿卡德米学园,重视自然科学。

三、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杰出人物

克伦威尔

华盛顿

拿破仑

背景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北美独立战争和建国

法国大革命

贡献

赢得内战胜利;

建立共和国;

巩固革命成果

领导独立战争;

推动建国立宪;

行动捍卫民主

稳定秩序;

颁布法典;

反对外来干涉

入侵爱尔兰;

后期实行独裁统治

对种植园奴隶主妥协,保留黑人奴隶制

恢复君主制;

实行独裁统治;

后期开展侵略战争

影响

沉重打击了封建势力(美国除外),确立了一些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原则,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道路

四、亚洲觉醒的先驱

1.孙中山

(1)贡献

①领导辛亥革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②为捍卫民主共和领导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

③召开国民党“一大”,提出三大政策,创办黄埔军校,开创国民革命新局面。

(2)评价:

中国民主革命先行者,中华民国缔造者。

2.甘地

(1)领导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①主要目的:

反抗英国殖民统治,争取印度自治独立。

②行动纲领:

学生罢课、律师抵制英人法庭、官员拒绝赴英机构任职、士兵拒受英奖章、改穿土布。

③历史作用:

给英殖民当局以沉重打击;

二战后赢得印度独立。

④历史局限:

害怕群众暴力斗争;

对英政府抱有幻想。

(2)地位

①甘地主义的创始人,国大党领导人。

②印度人民的政治领袖和精神领袖,被印度人民尊称为“圣雄”。

五、无产阶级革命家

1.马克思、恩格斯

(1)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创立了马克思主义理论。

(2)积极参加1848年欧洲革命,创建和领导第一国际。

(3)恩格斯成立第二国际,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2.列宁

(1)领导建立俄国无产阶级政党——布尔什维克党,创建了列宁主义,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2)领导了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3)为巩固新生政权,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在社会建设方面,实行新经济政策,探索出一条符合俄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4)晚年进行理论新探索,对工业化、民族关系、政权建设和政党建设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5)列宁主义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证明了社会主义革命可以在经济文化落后的一国首先取得胜利。

3.毛泽东、邓小平

(1)毛泽东

①提出“工农武装割据”思想,从理论上对中国革命的新道路作了阐述,为中国革命的胜利指明正确方向,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新路。

②在革命斗争和实践中,形成一套完备的新民主主义理论,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的革命实践相结合,形成了毛泽东思想。

(2)邓小平创造性地提出了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产生的第二次飞跃,是毛泽东思想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发展,是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六、杰出的科学家

活动

地位

精神

李时珍

编写了医药名著《本草纲目》

其编著的《本草纲目》被誉为“东方医学的巨典”

救死扶伤,态度严谨,锲而不舍

詹天佑

主持建成中国自行设计修建的第一条铁路——京张铁路

近代中国伟大的铁路工程师

热爱祖国、不畏艰难、勇于创造

李四光

①创立地质力学

②指导石油等矿产开采

③研究地震预测和预防

“中国地质力学的奠基人”

热爱祖国、艰苦奋斗、勇于开拓

牛顿

①著《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发现万有引力定律)

②创“归纳—演绎”研究方法

“近代科学之父”

勤奋探索、勇攀高峰、追求科学

爱因斯坦

提出相对论、光量子假说(推动了量子力学的发展),为人类和平进步而斗争

20世纪的科学伟人

科学创新、实事求是、崇尚真理、勤于思考、甘于奉献

[规律认知·

全面提能]

一、评价人物的一般思路

评价历史人物,要知道评价对象在历史上做了什么,这样才能做到“史论结合”。

人物事迹的描述,可采用事迹分类法(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民族关系、对外关系等方面)、阶段分析法(把历史人物的活动分成不同阶段,逐段评价其功过是非)、辩证分析法(把人物事迹按照积极和消极两方面进行分类归纳)等。

1.中国古代政治人物

一般可从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关系、对外关系等方面归纳其主张和措施,并逐条分析其影响。

分析影响时,可以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进行考查。

如对康熙帝的评价:

从纵向上看,捍卫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从横向上看,对世界历史发展的总体趋势缺少敏感意识,依然做着天朝上国的迷梦,使中国错失发展机遇,因此,对近代中国的落后挨打负有一定的责任。

2.中国古代少数民族领袖

主要看其政治、经济、文化措施对本地区、本民族发展有何作用,对民族团结和民族融合有何作用,对国家的统一巩固有何作用。

3.中国近现代政治人物

主要看其主张、措施和行动,对反侵略、反专制、挽救民族危亡有何作用(政治),对民族工业的产生和发展有何作用(经济),对西学的传播有何作用(思想),对维护国家主权独立、探索强国富国之路有何作用(外交)。

4.世界史中的政治人物

主要看其政治主张、对外政策和行动,对本国家、本民族历史发展进步有何作用(政治、经济、文化等),对本国人民和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人民交往有何作用,对人类社会和世界历史的发展进步有何作用。

5.科学家、思想家、艺术家

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分析其影响。

从时间上看,有短期影响和长期影响;

从空间上看,有对本地区的影响和对世界的影响。

(同一类型的历史人物存在区别,一般可以从历史传统、社会现实、个人素养等角度进行思考。

二、评价历史人物的一般方法

1.两分法:

即一分为二,就是既讲功绩,也讲局限或过错,二者有机结合,最后再指出什么是其主流。

(比如,对秦始皇的评价就可以用这样的方法。

2.阶段法:

就是将历史人物的活动分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阶段,分阶段进行评述,然后再适当进行总评。

(比如,对毛泽东的评价就可以这样去进行:

将其一生分成前后两个阶段,前期功绩卓著,晚年犯了极其严重的错误,但纵观一生其功绩是主要的。

3.侧面解剖法:

把历史人物一生的活动分成不同的侧面,分角度进行剖析和评价。

(比如,对孔子评价就可以这样进行:

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学者和政治家。

4.纵横坐标法:

将历史人物放到特定的历史时空范围中去考察。

(比如,对康熙帝的评价我们就可以这样去进行:

从纵向即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看,作为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可以说无愧于我们这个国家和民族;

但是从横向即从时代的世界历史发展潮流看,康熙帝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大趋势缺少敏感的意识,依然做着天朝上国的迷梦,使中国错失重要的历史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因此他对近代中国的落后和挨打又负有一定的责任。

三、历史评价人物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

1.英雄与时势

唯物史观认为“时势造英雄”。

马克思曾指出:

“每一个社会时代都需要有自己的伟大人物,如果没有这样的人物,它就要创造出这样的人物来”。

就是说历史发展有自己的必然规律,而英雄人物的出现只是历史发展的一定时期的产物。

当然,我们坚持“时势造英雄”的同时,也要承认历史人物的个性特点对事物的发展有一定影响力。

当历史处于紧要关头时,个别英雄人物的决策和行动也可以改变历史的航程。

(关于“拿破仑夺取政权的偶然性与必然性”,恩格斯也有段经典的论述:

“恰巧拿破仑这个科西嘉岛人做了被战争弄得精疲力竭的法兰西共和国所需要的军事独裁者——这是个偶然现象。

但是,假如不曾有拿破仑这个人,那么他的角色是会由另一个人来扮演的。

”)

2.英雄与群众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是促进社会历史前进的决定力量。

任何夸大个人的决定作用,否定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都是错误的。

3.历史发展规律和个人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任何历史人物的活动都要受到客观环境的制约。

马克思说:

“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的”。

无论是英雄还是群众,只能在遵循历史发展规律的前提下,才能推动历史发展。

4.客观效果第一,主观目的第二

评价历史人物必须用实践的标准。

有时,历史人物的主观动机和客观效果并不一致,“好”的动机也可能会带来“坏”的后果。

列宁指出:

“判断一个人,不是根据他自己的表白,或对自己的看法,而是根据他的行动。

”在评价历史人物时,应该把动机和效果结合起来;

当动机与效果不一致时,客观效果才是评价的主要依据。

当然,我们也不能“唯目的论”,对为达到目的而不择手段的行为也应该谴责。

5.历史评价第一,道德评价第二

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标准,主要看其措施或行动是否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是否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否符合人民的意愿。

不能用封建正统道德观,更不能用现代的道德标准要求古人。

邓小平指出,“评价人物和历史,都是提倡全面的科学的观点,防止片面性和感情用事,这才符合马克思主义”。

四、评价人物“见仁见智”的原因

1.立场不同,评价者的政治立场、知识基础、价值取向、生活经验、主观情绪等。

2.时代不同,特定时代的认识能力、思维水平和思维方式。

3.占有资料不同,人物经历的复杂性,新材料的发现和解密等。

4.分析方法不同,运用不同的史学研究方法。

5.现实政治的需要。

6.哗众取宠,标新立异等。

[考情精析·

备考方略]

(1)考查盘点:

对时代发展与变迁具有影响的历史人物涵盖古今中外,其影响范围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与生活等各个层面。

推动人类文明进程的历史人物具有一个共同的特性,那就是他们的聪明才智与时代需要密切相关。

是时代的舞台为他们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施展抱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

(2)预测考查:

试题的设计和题材的选取都具有一定的史学价值。

今后命题还会围绕历史人物对社会进步、文明传承有影响的角度展开。

(3)考查方式

考查形式上,都以新材料为依托,创设新情境,考查学生提取信息和概括归纳问题的能力。

设问方式上,一般为2问,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历史人物生活的时代背景,根据时代背景来考查历史人物为或思想产生的原因以及对历史人物的评价。

[真题研练·

感悟考法]

考向一 通过历史人物的言行,突出对正面人物的历史功绩的考查

[例1] (2018·

全国卷Ⅲ·

4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唐朝“安史之乱”后,一些藩镇跋扈割据,朝廷力弱不能制。

唐宪宗李纯(805—820年在位)整顿赋税,裁减冗员,放免宫女,使财政状况开始好转。

他任用主张“削藩”的李吉甫等人为宰相,先后讨伐不服从朝廷的剑南西川(今四川中南部)与浙西镇(今苏南、浙西地区),取得胜利,割据多年的魏博镇(今冀南、豫北)主动归顺。

814年,朝廷发兵讨伐反叛的淮西镇(今河南南部),仍沿旧例以宦官监军,将帅不肯出力,战而无功。

宪宗听取建议,取消宦官监军制度,将帅自行处理军务。

817年平定淮西,俘杀淮西节度使吴元济。

迫于此战之威,原割据的藩镇主动投附,一些藩镇被分割裁减。

藩镇跋扈局面告一段落,唐朝一时兴盛。

因宪宗年号“元和”,史称“元和中兴”。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唐宪宗平定“跋扈”藩镇的原因。

(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宪宗作为中兴之君,与唐太宗历史功绩的共同之处。

(6分)

[解析] 解题的关键在于巧妙地从材料信息中提炼出唐宪宗能够获胜的原因。

(1)问,可以从唐宪宗继位后采取的经济措施、在作战过程中不断调整策略等方面进行回答,其中应着重体现唐宪宗的开明与务实精神。

(2)问,需要立足材料信息“唐朝一时兴盛”“元和中兴”等,并与唐太宗李世民的“贞观之治”进行对比,既要体现二者维护统一、加强中央对地方的领导,又要体现治世时的国泰民安、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百姓安乐等。

[答案] 

(1)开源节流,增加朝廷财政收入;

态度坚决、重用主张加强中央集权的官员;

灵活调整征讨策略;

剿、抚并用。

(2)维护国家统一;

加强中央集权;

努力实现政治稳定、经济发展。

考向二 结合历史人物的高尚品格,隐性考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例2] (2018·

全国卷Ⅱ·

材料 三娘子(1550—1613),明代蒙古土默特部首领俺答汗之妻,深受俺答汗器重,“事无巨细,咸听取裁”。

三娘子生活的时代,明朝与蒙古部落势力沿长城相持已近200年。

1570年,俺答汗之孙投附明朝,双方关系顿时紧张,在三娘子的劝说下,俺答汗同意与明朝和谈。

明朝送还俺答汗之孙,封俺答汗为顺义王,并开放十余处市场供蒙汉人民自由贸易。

每当开市时,蒙汉人民“醉饱讴歌,婆娑忘返”。

三娘子本人也“勒精骑,拥胡姬,貂帽锦裘,翱翔塞下”。

在三娘子的辅佐下,俺答汗在今呼和浩特地区建城,后明朝赐名为“归化”。

1581年,俺答汗去世后,三娘子辅佐继任的顺义王,继续与明朝通好,明、蒙“四十余年无用兵之患,沿边旷土皆得耕牧”。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三娘子能够推动明、蒙双方取得和平局面的原因。

(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三娘子的历史功绩。

(7分)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将三娘子的行为与明代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有机结合起来。

(1)问,根据材料“深受俺答汗器重”“相持已近200年”“开放十余处市场供蒙汉人民自由贸易”等信息,从三娘子推动明、蒙之间经济发展、满足人民安定生活的愿望等角度作答。

(2)问,可从促进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安定社会政治秩序角度进行作答。

[答案] 

(1)多年战争,人民渴望和平;

明、蒙之间商业互市的需求;

个人能力与威望。

(2)推动了蒙汉人民的经济文化交流;

维护了明、蒙之间的长期和平;

促进了草原地区社会进步。

考向三 与当前社会热点问题相联系,考查历史重要转折时期的历史人物

[例3] (2018·

全国卷Ⅰ·

材料 美国在建国初,由于国力弱小,加之受华盛顿“中立政策”的影响,没有制定任何针对拉美地区的政策。

19世纪后,美国开始加强对这一地区的关注,并进行了长期渗透及武力干涉。

1933年罗斯福上台后,正式宣布美国对邻国奉行“睦邻政策”,表示不干涉拉美国家的内部事务。

随后罗斯福又呼吁美洲各国互相理解,消除一切阻碍正常贸易发展的人为障碍。

1934年,德国在经济和政治上成功地渗入拉美。

对此,罗斯福采取一系列措施,包括废除与古巴的不平等条约、从海地撤军等,只以政治、经济手段维护和扩大其在拉美的利益。

到1939年欧战爆发前,美国已和11个拉美国家签订了互惠贸易协定,双方贸易迅速发展。

——摘编自刘绪贻等主编《美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华盛顿“中立政策”和罗斯福“睦邻政策”基本特征的不同。

(4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罗斯福“睦邻政策”的作用及其实质。

(11分)

[解析] 解题的关键在于抓住华盛顿时期政策的“中立”特点和罗斯福政策的“渗透”特点并进行对比分析。

(1)问,可根据材料中的“中立”“渗透”推理出二者基本特征在于是否干预拉美内部事务。

(2)问,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从美国自身利益、拉美经济发展以及抵制法西斯势力扩张等角度分析罗斯福“睦邻政策”的作用;

结合德国对拉美地区的干涉和渗透以及罗斯福的应对措施推理出美国调整政策的实质在于维护美国自身利益、巩固其在拉美的地位。

[答案] 

(1)不参与世界其他地区事务;

积极参与拉美事务。

(2)作用:

改善美国与拉美的关系,抵制法西斯势力在拉美的扩张;

扩大美国对外贸易,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拉美经济发展。

实质:

以新的形式加强对拉美地区的控制,维护美国根本利益。

[模块构建·

抢分提能]

题型示例 评述、论述类非选择题答题模板

【典型例题】

(2016·

48)(15分)材料 随着唐朝的发展,由少数民族将士组成的“蕃兵”“蕃将”,成为唐朝开边拓土的重要力量。

高丽人高仙芝出身于将门之家,唐玄宗开元后期出任安西副都护,镇守西域。

天宝六年(747),高仙芝率一万骑兵,历经艰难险阻,长途奔袭阻断西域商路的小勃律(今克什米尔境内),俘其国王。

经此一役,“诸胡七十二国皆震慑降附”。

天宝八年(749),高仙芝以石国(依附于唐朝的西域小国)不守蕃属之礼为由,率军征讨,大肆杀掠,掠得大量金银珠宝,“皆入其家”。

石国王子召引大食(阿拉伯帝国)军队进攻唐安西四镇,与高仙芝率领的唐军战于怛逻斯城(在今哈萨克斯坦共和国境内),唐军大败。

自此,唐朝在西北疆域的扩展受阻。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高仙芝成为唐朝名将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高仙芝的功过。

【标准答案】

(1)背景:

强大的综合国力,中外文化交流频繁;

对外贸易繁荣;

积极的边疆政策;

开放的民族政策与用人政策。

(2)评述:

维护唐朝的统治;

为丝绸之路的畅通与西域稳定做出过贡献;

个人贪婪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唐朝的西域开拓。

【评分细则】

(1)问,根据材料“唐朝开边拓土”及所处时代,得出其积极的边疆政策;

任用少数民族将士体现出开放的民族政策与用人政策;

结合所学知识,从唐朝综合国力的强大、民族和对外交往的繁荣等方面分析。

每点得2分,全部分析出4点得9分。

(2)问,由“诸胡七十二国皆震慑降附”,可知高仙芝为维护唐朝统治,为丝绸之路的畅通与西域稳定做出过贡献;

由材料“率军征讨,大肆杀掠”“唐朝在西北疆域的扩展受阻”,可知高仙芝的个人贪婪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唐朝的西域开拓。

只评价人物可以得到2—4分,结合史实得3—6分。

【答题规则】

规则1 “评述、论述”类设问,回答时往往结合历史背景,注意时代性。

如本题中,要结合唐朝开边拓土的历史背景来评价高仙芝。

规则2 “评述、论述”类设问,一般是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来进行评价、论述的。

如本题中第

(2)问,在评价高仙芝时,一定要依据史实,评价其功和过。

规则3 “评述、论述”类设问,要注意运用正确的史学观。

如本题要运用唯物史观,辩证地、全面地评价分析。

规则4 养成论从史出的好习惯。

如本题的答案组织要充分运用史实,从史实中得出结论。

【模板构建】

第一步:

充分阅读材料。

评价、论述都是要从材料出发,以事实为依据,任何评价都要注意客观、公正。

第二步:

正确分析评述、论述的角度。

结合设问,找准切入点,是正确回答问题的关键。

第三步:

明确评价、论述的对象。

如本题中的对象是:

高仙芝的功与过。

第四步:

注意运用正确的原则。

对历史人物的评价要遵循基本的评价原则,其中最重要的是把历史人物放到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加以评价。

[模拟精选·

巩固提能]

1.(2018·

江西上饶三模·

47)(1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范文澜对孔子的民族关系思想曾做过精辟论述:

“孔子说:

‘裔不谋夏;

夷不乱华’(《左传》定公十年)。

裔指夏以外的地,夷指华以外的人,区分很明显,中国、夏、华三个名称,最基本的涵义还是在于文化。

文化高的地区即周礼地区称为夏,文化高的人或族称为华。

华夏合起来称为中国,对文化低即不遵守周礼的人或族被称为蛮、夷、戎、狄。

——范文澜《中国建史简编》(修订本)第一编

材料二 清朝前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加之最高统治者为满人……雍正帝有言:

“夫我朝既仰承天命,为中外生民之主。

则所以象犹强爱育者,何得以华夷而有殊视?

而中外臣民既贡奉我朝以为君,则所以归诚效顺、尽臣民之道者,万不得以华夷而有异心。

”(《东华录》雍正七年九月癸未上谕),“自我朝入主中土,君临天下,并蒙古极边诸部落俱归版图,是中国之疆土开拓广远,乃中国臣民之大幸,何得尚有华夷中外之分论哉。

——(《大义觉迷录》卷一)

(1)根据材料一,归纳孔子的民族关系思想,并说明其依据。

(6分)

(2)根据材料二归纳雍正帝的民族关系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解析] 第

(1)问的第一小问思想,根据材料一孔子的言论可知,孔子民族思想是华夷有别,尊华贬夷;

第二小问依据,根据材料一“文化高的地区即周礼地区称为夏,文化高的人或族称为华。

华夏合起来称为中国,对文化低即不遵守周礼的人或族被称为蛮、夷、戎、狄”可知,孔子民族感是建立在其对华夏文化高度发达的优越感和对本民族地区文化的高度认同感之上的。

(2)问的第一小问思想,根据材料二“夫我朝既仰承天命,为中外生民之主。

而中外臣民既贡奉我朝以为君,则所以归诚效顺、尽臣民之道者,万不得以华夷而有异心”可知,雍正帝的民族关系思想是华夷一体;

第二小问原因,需结合所学进行作答:

首先,这种华夷一体的民族观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的必然结果;

再次,这也是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的产物;

再次,由于满清政权是以少数民族政权入主中原,这种民族观也是其缓和满汉民族矛盾和巩固统治的必要手段;

最后,这也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空前强化的需要。

[答案] 

(1)民族关系思想:

华夷有别,尊华贬夷。

(3分)依据:

对华夏文化高度发达的优越感和对本民族地区文化的高度认同感。

(3分)

(2)民族关系思想:

华夷一体。

(3分)原因: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

缓和满汉民族矛盾,巩固统治;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空前强化的需要。

(6分,任答三点即可得满分)

2.(1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232年,大军围困汴京,首将速不台意欲屠城,楚材飞马面见(元)太宗:

“将士暴露凡数十年,所争者地土人民耳,得地无民,将焉用之?

”太宗疑而未决,楚材再三恳求,汴梁城一百四十七万户人民,终获活命,禁止屠城遂成定例。

《新元史》云:

“卒使中原百姓不至践刈于戎狄,皆夫人之力也。

”窝阔台(元太宗)任楚材为相,以儒术治国。

宠臣质问:

“本朝尚式,而明公欲以文进,不已左乎?

”楚材说:

“且治弓尚须弓匠,岂治天下不用治天下匠耶?

”……耶律楚材“定税赋,立造作,榷宣课,分郡县,籍户口,理狱讼,别军民,设科举,推恩肆赦”。

每陈国家利病生民休戚,辞气恳切,孜孜不已。

——摘编自李志军《耶律楚材:

超越了种族和国界的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耶律楚材是“超越了种族和国界的人”的理由。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