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两广地区的区际贸易现状和发展对策文档格式.docx
《分析两广地区的区际贸易现状和发展对策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分析两广地区的区际贸易现状和发展对策文档格式.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在经济发展的道路上,广西为广东提供生产的自然资料和劳动力,推动广东产业的扩大,提高其规模经济效益,进一步促进广东的区际生产专业化分工。
而广东则为广西提供生产必须的技术、资金等,有助于广西产业结构和各个产业内部的优化升级,进一步推动了广西的区际生产专业化分工。
贸易商在两广各取所需、各展其能、深化分工、紧密联系。
(三)两广地区区际劳动分工的层次性
在劳动分工的层次上,两广地区有异曲同工之处,产业的劳动分工都是根据一定的产业区域性分布的。
广西的劳动分工层次性是根据资源的疏密和经济区辐射的程度分布的。
广西的矿产主要分布在西部和南部,因此采矿业主要在西部和南部进行专业化生产,而甘蔗种植主要集中在南部和中部,桂北地区农林资源和旅游资源丰富,因此旅游业和现代农业以及生物制药业分布在北部。
东部地区则是接受粤港澳经济辐射和产业转移,发展外向型经济、现代农业和以农副产品深加工为主的加工工业。
中部地区发挥工业基础较好的优势,加大对外开放力度,引进外资和技术嫁接改造传统工业,培育以新材料为重点的高新技术产业。
广东的劳动分工层次大体根据市场远近交通便利划分,因此它的服务业和制造业分布在全省的东部地区居多,工业则向广西方向迁移。
三、两广地区的区际劳动分工的模式
广西省与广东省的区际劳动分工模式以“垂直型”分工为主。
四、两广地区的区际贸易
(一)相互需求
现状:
广东对广西的需求:
广东面临着人口密度大、土地资源相对不足、资源消耗强度过大,但同时,广东十二五劳动力供求缺口达百万,因此广东对广西的需求主要在于资源和劳动力。
广西关于加强与广东的合作领域:
1、引进广东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特别是采取各种有效形式吸引广东才到广西工作。
2、引进广东的资金,为广东和企业和个人到广西投资提供优惠政策和一流的发展环境。
3、吸引和扩大广东的消费,为广东居民提供广阔而有竞争力的消费市场。
4、加强与广东的生产,技术协作,把广西建设成为广东部的原材料供应生产基地和领部件生产、装配基地。
5、发展“三来一补”加工贸易,把广西建设成为广东的出口商品基地。
6、展劳务输出,输入资金和技术,为广东提供足够的适应市场和企业需求的劳务人员。
7、保护自然和生态环境,把广西建设成为广东的后花园和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区。
8、接受广东的产业转移和企业转移,在转移过程中注意环境保护并提升科技含量。
9、承东启西,把广西建设成为东西双向辐射和拓展的结合部和集散地。
10、充分发挥桂东经济区、西江流域在实施东靠战略中的重要作用。
11、承东启西,着眼于西南地区的大市场,把广西建设成为外部特别是东部地区进入西南地区的桥梁和辐射中心。
12、尽可能地引进广西以北的湖南、湖北、河南等中南省区和生产要素,并形成合理互动,加强相互间的互补与协作。
对策:
加强双方经贸合作。
一是共同打造沿海经济新一极,全力支持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
积极鼓励和引导广东企业到北部湾经济区发展临海工业,重点发展石化、电力、钢铁、林浆纸、修造船、电子信息等产业,鼓励和引导广东企业参与北部湾经济区港口、物流园和临海大型工业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
二是结合产业结构调整,依托重点产业发展,进一步优化两广产业合作。
将从产业的互补性以及产业结构调整的客观需要出发,选准产业对接点,制定相应产业政策,促进双向产业转移及承接。
广西将积极支持广东的电子、医药、食品、服装、五金、建材等相关产业在桂开展产业对接。
广东则支持广西的制糖、铝工业、汽车、工程机械、钢铁、石化、建材等产业赴粤进行合作。
两省通过产业互补合作,建立起优势互补、分工合理、相互促进的产业分工体系,催生一批高成长性、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三是进一步推进交通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全面加强两广在公路、铁路、港口、航道、航空等方面建设,加快建立和完善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逐步形成统一的客货运输、维修救援、信息服务三大交通服务网络,为两广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安全、便捷、高效、环保的运输服务。
四是进一步推进中小企业交流与合作。
将在中小企业自主创新、服务体系建设、担保与再担保体系建设、中小企业融资、市场开拓等领域,开展多种形式的交流合作。
五是进一步支持双方重点会展。
在人口、就业、资源和环境等压力紧逼下,广东有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要求,而广西亦期盼在工业化进程、拓展产业领域、延长产业链上有突破。
当前广东产业向中西部转移是大势所趋,两广携手解题,不仅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广东压力,广西也可借力获得发展。
(二)交通运输条件
1、公路:
连接两广地区的公路纽带主要有渝湛(江)高速、广(州)梧(州)高速、广贺高速和罗(定)岑(溪)高速。
2、铁路:
铁路主要有两条,一条是从贵阳到广州,途中分别经过桂林、贺州和柳州、梧州的铁路线;
另外是从广西岑溪到广东罗定,广西合浦到茂名的四条铁路线,还有现在在建的南广高铁;
从广西铁路网来看,基本上已经覆盖了广西的几大城市,和一些重要地区。
3、水路:
珠江横跨两广地区,为两广地区的经济贸易提供了不错的交通基础,而在这些交通干线途径的一些城市地区也成为了经济发展的最先受益者。
(三)交易成本和空间成本
近两年来,广西把握难得的历史机遇,围绕建设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以及构建南宁-凉山-海内-海防-广宁经济走廊和环北部湾经济圈建设的大格局。
另一方面,粤港经济的高速发展使广东急需寻求广阔的西南腹地作为后盾。
在这样的前提和背景下,两省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和泛珠三角经济区范围内的协调和合作显得尤为重要。
两广地区区际贸易的联系成本及空间成本现状分析
⑴区际移民成本的优势
历史上两广属于同一行政区域,具有相同的语言文化、相似的风俗,减少了人员往来的交流障碍,使得流动人员在生活上不会产生不适应的感觉,有利于珠三角地区在产业转移中降低人才的区际移民成本。
⑵传统轻商思想的表现
目前,两广经济社会中存在城市化严重滞后于工业化的问题,工业经济仍以粗放型增长方式为主,高投入、高能耗、高排放、低效益的局面尚未根本改变。
造成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是,在观念认识上把工业化等同于发展制造业,而忽视了现代服务业、尤其是商贸流通对经济发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
广东虽然是沿海发达地区,广州又号称“千年商都”,但传统的轻商思想观念在不同层面都有存在。
⑶商贸流通业的现代化水平低
一是商贸业流动资本的周转速度普遍较慢,广东是每年3-5次,而日本为15-18次,一批超大型跨国公司如沃尔玛、麦德龙则高达20-30次;
二是商贸流通中传统业态、方式仍居主导地位,新兴业态发育不够健全,有些尚处于萌芽状态。
流通企业的规模偏小,组织化程度低,现代化水平不高,市场体系不够完善;
三是流通成本过高,广东省的物流分销成本约占销售额的17-20%,而美欧大约只占4%-7%;
四是商贸流通业在创造GDP、增加就业、提供利税、加快经济节奏、优化产业结构方面的贡献率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
另外,广西商贸流通市场的软硬件环境建设滞后,市场秩序比较混乱,尤其是信用危机、诚信缺失问题令人忧虑。
一些开发商在商业地产开发过程中缺少对零售业运作的了解,盲目上马大型商业项目。
在广西的某些地区商业地产增长速度超过了当地经济发展水平,不少地区人均商业面积指标过高;
而且,大型商业设施建设结构不合理,局部区域商业地产的投资量过大,商业地产项目扎堆现象严重。
⑷商业物流基础孱弱
广西的物流业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在东盟和广东之间形成塌陷。
目前广西的大物流业还没有形成有效的规模,铁路、公路、空路都处于相对紧缺的状态,相关的物流配套设施处于刚刚起步阶段,从整体上不能承担起大物流的职责。
而且,广西的基本建设格局,历来重西轻东,广西东大门梧州市至今没有铁路,梧州到广州的高速公路也没有建成,广西出省居然没有一条高速公路。
在商业领域,物流一旦受阻,直接影响到其源头——采购环节,物流成本是指商品实物在运动过程中,如装卸、搬运、运输、储存、流通加工、信息处理等各个环节所支出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总和。
一句话,物流成本是指完成各项物流活动所需的费用。
在连锁经营中,物流费用占据了整个流通费用的很大比重。
如果不降低配送中心的物流成本,将会给流通企业带来严重的后果。
广西过高的物流成本,限制了对东部商业资金的吸纳,影响了两广大物流格局的形成。
另外,两广物流合作还出现物流运作空间有限、物流资源不足和物流服务滞后等问题。
两广流通商贸业合作——降低空间和联系成本的对策
⑴树立流通先导的战略指导思想
目前,两广流通商贸业必须加快由传统商贸业向现代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新型商贸流通方式的转变,实现两广产业结构由“二、三、一”向“三、二、一”的转变。
如果一味强调“无工不富”,轻视或忽略了“无商不活”,区域经济的发展就会受到制约。
必须加快新形势下区域经济合作,打破地区封锁,积极培育统一大市场。
今年广西将加快观念与体制创新步伐,采取有力措施,创造区域经济合作良好的体制环境和政策环境,消除地区封锁和贸易壁垒,逐步形成大开放、大开发、大发展、大繁荣的格局。
阻碍生产要素流通的诸要素逐渐被排除在“9+2”市场外后。
要大力开拓国际市场,进一步放宽对商业企业外贸经营权的限制;
鼓励外贸企业开设零售窗口,发展国内商品经营,带动商品和劳务输出,加快商业企业对外扩张,构造内外贸一体化的商贸流通组织形式。
⑵建立两广之间的区域大物流体系
按照广东省提出的8小时物流、人流圈构想,广西物流业必须在中部塌陷中崛起。
目前的举措是,加快贺州、梧州、玉林等与广东相邻各市县省际高速公路和高等级公路的建设,力争在两年内通高速公路。
联合加快与泛珠三角经济区各省海陆空通道的连接与沟通,加快出海、出边、出境通道的建设,推进广西三大港口与广东湛江、广州、深圳等港口的合作与建设,构建广西通往泛珠三角各省与连接东盟的通江、达海、出边的便捷的立体交通网络。
在区域经济的合作中,现代物流的发展是一项跨行业、跨地区、跨部门的综合性工作,离不开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引导、组织协调和大力支持,需要成立政府之间的指导性机构和相应的协调机制,负责制定具体合作规划和内容,解决合作中出现的问题。
比如,通过运用国际标准,简化海关程序、缩短通关时间,在这方面,首先迈出第一步的是,广东和澳门联合签署的“过境货物”协议。
按照协议,粤澳首批“过境货物”顺利通关,今后,澳门货物如需经由广东口岸出境,澳门海关查验货物后,粤方关员通过核对单证和关锁无误后即可办理相关手续放行,整个流程手续方便快捷,大大降低了运输及通关成本;
泛珠三角八省会城市将设立统一的维修救援服务呼叫中心,实行24小时值班,车辆可在异地得到及时救援和维修,8个省会城市还将建立泛珠三角区域异地联网销售班车车票,异地代理货物配载服务。
总之,两广要加强相互协调,增加透明度,促进物流企业之间的平等竞争,千方百计为物流业的发展消除障碍,铺平道路。
强强联合是物流业成功的重要选择。
广西与广东具有天然的、良好的物流合作优势和前景。
今后两广物流合作主要在三大领域展开:
过境物流体系;
制造业物流体系;
泛北部湾经济区的区域物流体系。
它们为两广的物流业的合作提供了广阔的天地。
⑶专业批发市场的整合、转型与提升
大中型区域批发市场对形成大商业、大流通、大市场格局有着积极的意义,它们辐射面广、规模经济效应显著、宏观调控能力强,对国民经济有重大影响。
而且,批发市场的兴起可以带动产业集群现象的出现,一个大型中心批发市场的发展,往往可以拉动其周边地带相关产业的兴旺发达,进而推动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
以批发市场为重点,积极发展现代流通组织形式是我国流通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
批发不是简单的商品中转站,从世界批发业发展的趋势来看,批发必须具备“商品集散、财务结算、信息传播和形成价格”四大功能。
这就要求我们按照商贸流通业的内在规律和要求,按照压缩总量、整合资源、强化功能、规范管理的原则,引导专业市场进行整合、转型与提升。
根据现有专业市场的发展状况和区位,当地及周边地区的产业基础,合理确定各类专业市场的职能分工,推进专业市场的组织、经营和管理创新,要特别鼓励下列专业市场的发展:
以连锁经营等现代营销方式为手段,科技含量高的市场;
规模大、功能全、服务优的一级商品批发市场;
旅游用品、休闲用品、特色产品批市场等。
促使相当一部分专业市场向批发商场、物流配送、购物中心、连锁超市等业态转型。
在广西,以批发市场专业化、专业市场规模化、规模市场现代化为目标,加快南宁、柳州、桂林、梧州、玉林、北海、防城港等地大型批发市场的培育和升级。
通过分工和各个作业环节的有效衔接和配合,使专业化第三方物流企业得以健康发展,最大限度地降低物流在运输、仓储活动环节的运作成本,建立由服务提供方支持的全区现代物流服务体系。
今后,两省联手大力开展配送业务等形式来丰富批发市场的交易模式,大胆探索网络交易、仓单经营等符合批发市场运作的交易方式。
积极促进批发市场信息网络建设,逐步形成全国联网的信息网络体系,实现有形市场与无形市场的有机结合,推动批发市场朝着适应现代流通的方向发展。
⑷在合作中竞争,打造两广商贸流通业的新格局
泛珠三角流通产业整体竞争能力不足,具体体现在流通主体规模偏小和地区发展的不平衡。
在商务部确定的我国流通领域重点培育的全国20家大型企业集团名单中,广东有两家企业人了国家队,但都集中在深圳,;
在全国大型零售企业销售排行榜中,广东只有一家企业。
可见广东流通领域仍然存在流通企业规模偏小,组织化程度差,产业集中度明显偏低,市场缺乏有实力的大型企业的问题。
我们的对策是,在泛珠三角地区积极培育一批拥有知名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流通企业。
比如可以选择广东物资集团做试点,先把广东物资集团的主营业务——汽车做大做强,汽车搞全省连锁,销售量居全国第一,进而向泛珠三角地区挺进,分店遍布整个岭南地区;
二是向现代物流业方向发展,主要是搞钢材的配送中心,钢材加工配送量非常大,利润也可观;
有了前两项业务做支撑,投资建设电子商务,把大量的资金投向信息平台。
另外,广东物资集团还搞活了几个大市场,在广东省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一句话,就是通过现代流通方式来重新整合资源进行发展。
所以,广东省提出要把广东物资集团培育成为大批发商、大零售商、大物流商、大市场集成商。
鼓励广东具有竞争优势的流通企业通过参股、控股、承包、兼并、收购、托管和特许经营等方式,向西部地区渗透。
在东盟国家中,越南、老挝、柬埔寨等中南半岛国家由于经济比较落后,日用消费品相当缺乏,对百货商贸的需求也很旺盛,而南宁有着无可比拟的区位优势。
特别是南宁百货大楼股份有限公司经过多年的发展,在全国大型零售企业销售排行榜中排名33位,对周边地区和东盟市场都有很大的辐射和影响力。
随着南宁百货大楼龙头地位的形成,广西的地区的商业逐步走向统一发展。
广西商贸业的崛起,对区域经济的发展是十分有利的,广东和大西南的商品和货物可以通过南宁这个桥头堡,源源不断地挺进东盟市场。
另外,广西要想在区域经济合作中立足,就要在提高核心竞争力方面苦练内功。
两广经贸合作已经从过去广东对口帮扶广西,逐步发展到一个按照市场经济操作、谋求互利共赢的新局面。
只要做好区域合作这篇大文章,降低两地的物流和空间成本,广西商贸流通业的上升空间是十分巨大的。
五、两广地区的区际要素流动
(一)两广地区劳动力的流动
由于两广地区的客运成本即流动成本较低,作为劳动力输出大省的广西,人口密集、工资较低、经济较落后,而作为我国重要的制造业中心的广东,则需要大量的输入性劳动力,同时工资较高、经济发达,大量劳动力不断从广西流向广东;
同时也有广东的劳动力流向广西,但大多数是高素质人员,为广西带来更为先进、崭新的思想、技术。
广东省《九产业规划》把纺织服装产业放在传统支柱产业的位置,又是外贸导向型产业,该产业是广东省第一出口大户,广东纺织服装产业的重心在珠江三角洲。
纺织服装产业需要大量外来劳动力,服装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必然引起交通与城镇管理方方面面的矛盾,服装的外包生产是解决上述问题的较好出路。
广东省对服装产业的布局已经明确到各个县市甚至乡镇(如已经明确规划15个服装特色镇),因此在进行产业对接时要把握广东省各个特色镇的主攻内容和范围,实行县与县、镇与镇的对接。
从一定程度上说,广西工业规划较侧重重化工业,对服装等轻工业重视不够
广西的劳动力资源丰富、成本低在2008年末全区总人口4768万人,15~64岁人口3264万人,占68.45%。
广西2007年末全区就业人员2703.1万人,其中城镇就业人员427.7万人。
由此可见,广西农村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
2008年广西企业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为18064元,与全国年平均水平21001元相差近3000元。
就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工资水平来说,与珠三角相比也比较低。
根据中国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监测中心提供的2007年广东省劳动力供求状况分析报告,劳动力需求主要集中在第二、三产业,所占比重分别为53.64%和45.09%。
从行业分组来看,制造业、批发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的需求量位居前三位,其中制造业的需求量为475.06万人,占需求总量的49.88%。
而对专业技术人员的需求人数达到1698930人,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52.74%,需求比重占总比重的17.84%,位居前三位。
注重人力资源开发,培养高素质人才,加大公共教育投入,为本地区国民素质的提高和人才成长提供条件,同时鼓励企业对员工培训。
对广西北部湾经济区自己培养出来的人才给予充分重视,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与物质保障,还可以吸引更多其他经济地区和其他国家的人才。
对于广东来说,要增加劳动力的流入、提高劳动力的素质,从提高迁入地收入边际效用来说,就是要完善各类人才引进机制、提高引进人才的实际收入,健全农民工工资制度、保障外来务工人员的工资收入,建立并实施务工子女义务教育制度和医疗保障制度、增加外来务工人员的福利,健全社会救助制度,补充外来就业人口的实际效用;
从降低迁入地收入成本率来说,政府应注重信息引导、完善信息发布渠道、降低外来劳动力的工作搜寻成本,加强对农民工教育培训、减少其人力资本成本,切实维护流动人口的平等就业权与生命健康权、降低其流动收入成本,赋予外来务工人员民主权利、让外来人员融入当地软环境、消减其心理负担成本。
对于广西来说,要增加劳动力的输出,就要加强领导的通力配合,形成劳务输出工作的新机制,完善劳动力转移输出的服务体系、规范劳务输出工作,以增强技能为重点、开展各种“培训工程”,完善保障服务、切实保护劳务输出人员的合法权益,加大新闻宣传力度,形成良好的劳务输出工作的舆论氛围。
(二)两广地区资金的流动
从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内部来看,其所在广西全区总体经济实力还不强。
在沿海10多个省市区中,它的人均GDP较少,经济也较落后。
从各省2008年GDP排名表中,可以看到广西2008年全年的GDP只有6886亿元,在全国各省区中排第18名。
两广地区的资金流动方向主要是从广东流向广西;
由于广西工资成本、资金采用成本、自然资源利用成本较低,使得广东的流入资本有利可图,能够保证广东的投入资本获得较高的利润;
从生产联系来看,在跨地区投资中,通常采用母公司和子公司的方式,通过垂直联合或水平联合,分解生产过程、降低成本、获取高额利润,或者控制其他地区市场,增加在当地市场的竞争力。
区际资本流动的主要原因是利润的差别,广西具有某种对广东资本的吸引力;
广西要持续大量地吸引外部资本,就必须保证从广东流入的资本在流入地即广西能够得到相对流出地区即广东高地利润;
适当降低交易成本、有效控制交易成本、使投资者的收益增加有所保障,使得利润的差别足以补偿投资者的交易成本和风险;
还可以给予投资者在税收方面给予特殊优惠、在产品销售和贸易条件方面给予特殊利益。
(三)两广地区信息、技术的区际转移与扩散
在商品和劳务的生产过程中所积累的知识、技巧和熟练程度、发明创造是技术进步的源泉。
技术越是扩散和传播,该产品越是流向技术创新地。
这一点对各地区的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技术的空间扩散有近邻扩散、等级扩散和位移扩散。
实践中,技术的扩散往往以混合方式存在。
在技术和信息的扩散中,大城市人口众多,科学技术力量雄厚,思想交流活跃,是技术和信息的发源地,并且新思想核心技术也较容易再大城市中推广。
随着生产技术的变革以及新技术发明用于实际生产过程中的时间间隔缩短,在企业之间竞争加剧的情况下,企业越来越感受到及时获得市场信息和技术新资料的迫切性,技术和信息扩散越来越快。
广东和广西是华南地区两个相邻接的省区,历史和文化同源、地理和气候相近、资源同构、民俗类同。
两广濒临北部湾,面对东南亚和亚太地区,接近东盟各国,对外开放条件优越。
中国第三大水系珠江的最大支流——西江,历来不断加深着两广文化交往,不断加强两广的物质交流,推动着两地经济互动。
按现行行政区划,广西贺州、梧州、玉林、北海四市,与广东清远、云浮、肇庆、茂名和湛江五市相连。
两省区9个市在泛珠三角区域发展中备受两广政府关注。
广东提出产业向其东西两翼和北部山区转移的举措,广西提出加快“玉贵走廊”和东向出省通道建设的思路,这将带来广西“玉-贵-梧-贺”邻粤边界经济片的新发展。
如果两广能够合作开发环北部湾地区,则能加快广西沿海产业带特别是工业集聚区的形成。
为此,深入开展两广产业对接研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承接大珠三角经济区的产业转移是工业化的捷径,也是必然趋势。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承接大珠三角物流产业转移,既有一定的区域产业转移理论基础,同时也有自己的优势和劣势。
产业转移的要素指社会生产经营活动中所需要的各种社会资源,包括有形要素,比如劳动力和资本等,也包括无形要素,比如劳动者技能、生产技术等。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产业发展的显著特点是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源丰富,而资本、技术等高级要素相对短缺,因此承接产业转移不仅能吸引大量资本注入,还可以吸收大珠三角地区先进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