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教育心理学课后题答案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416187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37 大小:66.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学教育心理学课后题答案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教育学教育心理学课后题答案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教育学教育心理学课后题答案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教育学教育心理学课后题答案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教育学教育心理学课后题答案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教育学教育心理学课后题答案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7页
教育学教育心理学课后题答案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7页
教育学教育心理学课后题答案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7页
教育学教育心理学课后题答案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7页
教育学教育心理学课后题答案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7页
教育学教育心理学课后题答案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7页
教育学教育心理学课后题答案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7页
教育学教育心理学课后题答案Word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7页
教育学教育心理学课后题答案Word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7页
教育学教育心理学课后题答案Word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7页
教育学教育心理学课后题答案Word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7页
教育学教育心理学课后题答案Word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7页
教育学教育心理学课后题答案Word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7页
教育学教育心理学课后题答案Word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7页
教育学教育心理学课后题答案Word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7页
亲,该文档总共3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学教育心理学课后题答案Word下载.docx

《教育学教育心理学课后题答案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学教育心理学课后题答案Word下载.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教育学教育心理学课后题答案Word下载.docx

c、教育的科学化程度和水平日益提高。

(4)学习化社会的终生教育的教育特点:

a、全体社会成员的一生都在不断的学习之中;

b、社会能为每一位社会成员提供适当的教育。

7、资产阶级采用什么促使建立体系?

1国家建立公立教育系统,加强对教育的控制2普遍实施义务教育3重视教育立法,依法治教.

8、世界教育改革的趋势;

教育终生化、全民化、民主化、多元化、教育技术现代化。

9、古代教育思想家的代表作及贡献:

孔子《论语》主张“有教无类”,强调“因材施教“《学记》。

苏格拉底“产婆术。

柏拉图《理想国》。

亚里士多德提倡对学生进行和谐的、全面发展的教育。

昆体良论演说家的教育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个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教育家。

10、近代教育思想家的代表作及贡献:

英国培根1623年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提出来,与其它学科并列.。

夸美纽斯大教学论使教育学走上独立发展道路的第一人。

卢梭爱弥儿人性本善,人最可贵的是自由,教育应该是自然的,顺应儿童的自然本性,运用自然的方法,培育自然人。

裴斯泰洛教育应做到智育、德育、体育的一体化,使头、心、手都得到发展。

洛克白板说《教育漫话》人的心灵如同白板,观念和知识都来自于后天,主张取消封建等级教育,主张绅士教育

11、马克思教育学诞生:

1939年苏联教育理论家凯洛夫《教育学》

12、当代教育学的发展

(1)教育科学体系逐步形成

(2)教育理论异彩丰呈(3)教育理论与教育实际的结合日益紧密。

13、当代教育学理论及代表人物和基本观点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标志着规范教育学的形成,第一个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一门科学,必须把论理学和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的基础理论,并付诸行动。

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现代教育理论的首席代表,认为教育本质即教育即生活;

教育即生长;

教育即经验的改造与改组。

第二章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1、

(1)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

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一方面生产力的发展为教育的发展提出一定的要求,并提供一定的物质基础;

另一方面教育的发展对生产力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2)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

它们之间是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关系,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受教育的权利、教育目的和性质及教育相关内容的选择,反过来教育实现年轻一代的政治社会化,为政治培养专门的政治人才、对当前的政治变化和发展产生影响、可以加速民主进程。

(3)教育与文化的关系:

文化对教育的发展有制约作用表现在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使用;

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表现在教育具筛选、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的作用,具有传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具有更新和创造文化的作用。

2、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

(1)信息技术改变人们关于知识的概念

(2)改变人们关于教育和学习的概念(3)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普及为实现教育的个性化、民主化、自主化提供了平台。

3、人力资本理论是由美国经济家舒尔茨提出的,基本观点是人所拥有的诸如知识、技能及其它类似的可以影响从事生产性工作的能力是资本的形态,是人的资本形态。

4、教育与文化关系的特殊性:

1文化本身是一种教育力量,一方面特定时空中的文化构成了文化环境、文化氛围,对生存于其中的人产生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发挥着强大的教育作用;

另一方面社会的文化以不同的方式影响着学校文化、班级文化和课堂文化,对教育活动起着无形而又强大的影响作用。

2另一方面教育本身是一种特殊的文化:

一方面教育是传递和深化文化的手段,与文化构成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另一方面教育的实践者及实践本身又体现着文化的特质。

文化通过教育活动得以传递和深化,文化通过教育发展得以丰富。

5、学校文化是一所学校在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积淀演化和创造出来的,并为其成员所认同和遵循的价值观念体系、行为规范准则和物化环境风貌的一种整合和结晶。

特征:

是一种组织文化,是一种整合性较强的文化,以传递文化传统为己任,学校文化特别是良好的校风具有鲜明的教育作用。

功能有:

学校文化具有导向功能、凝聚功能、规范功能。

6、学校文化的形成:

(1)是对原有文化的传承和改造的过程

(2)是对文化构成要素进行整合的过程(3)是学校文化主体积极创建的过程(4)是一个良好的改造和积累过程

7、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指教育具有自身的运行规律和发展特点,具体体现在:

(1)教育具有质的规定性,教育是有意识的向受教育者传递社会经验以培养人的社会实践。

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是有意识培养人的社会实践,培养人是在教与学的对立统一中实现的,教育是有意识培养人的特殊的社会实践。

(2)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

任何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教育要注意继承与发扬本民族的传统(3)教育与社会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制度发展的不平衡性:

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

8、教育的战略地位?

1教育是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关键所在。

2教育是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基础性因素。

3教育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

4教育是实现三个代表的思想重要领域。

9、如何落实教育优先发展

1、提高各级党政领导对教育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战略地位的认识。

2、把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作为发展先进生产力的第一要务。

3、加大政府对教育的投入,加快教育发展。

4、进一步动员社会资源,建立多元教育投资体制。

5、建立完善国家助学贷款制度,大力发展农村义务教育。

6加快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促进学习型社会的形成。

10、教育现代化?

内容?

教育现代化:

基于教育传统,积极地吸收国外的教育成果,创造适应大工业生产和社会化生活方式的教育的历史变化。

教育观念现代化、目标现代化、教育内容现代化、教育方法手段的现代化、教师队伍的现代化、教育管理现代化、教育设备现代化、教育制度现代化。

第三章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

1、人的特点及其对教育的要求:

(1)人是自然性和社会性的统一是科学的进行教育的出发点,要求教育要培养人不能脱离社会关系,必须依据社会关系的需要并在社会中进行,同时也要重视人的自然性,按照人的发展规律进行教育。

(2)人是受动性与能动性的统一是科学教育观的客观依据,在重视社会条件和教育对人的发展作用的基础上还要把教育同人的自觉积极性结合起来。

要求教育必须考虑人的主观能动性。

(3)人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这要求在教育上,一方面要坚持统一的教育要求,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全面发展,另一方面要坚持在个人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发挥个人特长。

2、人的身心发展指个人从出生到死亡的变化过程。

在教育学上它是指人的身心在特定阶段的特定方向的发展,即人从出身到成年期间在身心两个方面所发生的积极变化。

包括身体的发展的心理的发展两方面,两方面是相辅相成的,身体发展是心理发展的物质基础,心理发展不仅寓于身体发展中,且随着身体的发展而发展,同样各种心理过程和特征也总是制约着身体的正常发展。

3、人的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及其对教育的要求:

(1)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规律要求教育工作者要循序渐进地做好教育工作;

(2)人的身心发展的阶段性规律决定了教育工作者必须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分阶段进行;

(3)人的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性规律要求教育工作者要抓住人的身心发展关键期,以求在最短的时间内取得最佳的效果;

(4)人的身心发展的互补性规律,要求教育工作者首先要树立信心,相信每一个学生,特别是暂时落后或某些方面有缺陷的学生,通过其他方面的补偿性发展,都会达到与一般正常学生一样的发展水平。

其次要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发现学生的优势,扬长避短,激发学生自我发展的信心和自觉性。

(5)人的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性规律要求教育工作者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别差异,做到因材施教,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各得其所地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

4、关于人的身心发展的观点有哪些?

代表人物是谁?

基本观点是什么?

典型观点代表人物基本观点

遗传决定论高尔登(英)、霍尔(美)人的发展使由人的本能决定的,后天的环境和教育只能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一两遗传胜过一吨教育。

环境决定论华生(美国)人的发展是由后天的环境决定的。

二因素论吴伟士(美)施太伦(德)人的发展是由遗传和环境共同决定的。

5、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主要有遗传因素、环境、学校教育。

6、遗传素质是通过遗传而获得的上一代的解剖生理特点,包括集体的构造、形态、感官的神经类型的特征等。

它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物前提,它的个别差异为人的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提供了最初的可能,它的成熟机制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的水平及阶段,但是不宜夸大遗传素质的作用。

7环境是围绕在人们周围并对人的生存和生活发生作用的因素,包括物质和精神环境。

环境使遗传提供的发展可能性变成现实,环境决定人的身心发展方向、水平、速度和个别差异,环境的决定作用是通过人的内部因素实现的。

8、教育包括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其中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表现在:

(1)学校对个体发展作出社会性规范;

(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3)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

(3)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的发展个性的功能。

9、为什么说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1)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子的培养人的活动;

(2)学校教育是通过受过专门训练的教师莱进行的;

(3)学校教育能有效的控制和协调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10、少年期的年龄特征:

身心变化剧烈,从心理上摆脱对成人的依赖,表现出追求独立的愿望。

青年期的年龄特征:

个体身心两方面向成熟,是个体内在力量充实的时期,随着心理能力的成熟,他们建起了对部世界和自己内部世界的较清晰和深入的认识,在两种世界间建起了具有个人发展意义的桥梁。

11、初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

尊重、支持和引导少年独立的要求,丰富少年的内心世界,形成其正确的自我意识和理想自我。

12、高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

帮助青年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和社会的关系,解决认识问题和价值问题,使青年认识时代的要求、个人的命运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确定远大而又切实可行的奋斗目标,找到实现个人抱负的现实道路。

第四章教育目的

1、

(1)教育目的:

国家把对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的人的总的要求,它规定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质量规格和标准要求。

(2)培养目标:

是教育目标的具体化,是结合教育目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特点制定的各级各类教育和专业的培养要求,

(3)教育目标:

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教学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特定要求或产生的预期变化。

(4)教育方针:

国家根据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要求,为实现教育目的所规定的教育工作总方向。

(5)它们之间的关系:

①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二者的区别在于教育目的是一个国家教育的总要求,而培养目标是各级各类教育的具体要求,二者的区别在于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

②教育目的与教育目标的关系是具体与抽象的关系,二者彼此相关,但相互不能取代;

③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

教育方针包含教育目的,但二者的角度不同,教育方针主要从政策角度规定教育目的及实现,而教育目的则从学术的层面来表达教育的理想。

2、教育目的的作用:

教育目的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教育目的的实现则是教育活动的归宿,它贯穿于教育活动的全过程,对一切教育工作具有指导意义。

①教育目的的导向作用。

②教育目的的激励作用。

③教育目的评价作用。

3、关于确立教育目的依据的两种对立观点是什么?

主要代表人物是谁?

答:

一是个体本位论,代表人物孟子、卢梭、裴斯泰洛齐,认为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主张教育应当根据人的本性之需来确定,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使人的本性得到最完善的发展;

二是社会本位论,其代表人物有荀子、柏拉图、康德,认为人的一切发展都有依赖于社会,主张教育的目的应当根据社会的需要来确定,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使人掌握社会的知识和规范,从而使个体社会化,并为社会服务。

4、确立教育目的的科学依据应是社会发展要求和个体发展需求的辨证统一:

首先,教育目的的确立要依据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需要。

其次,教育目的的确立要依据个体的身心发展需求。

5、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主要观点是:

①人的全面发展是与人的片面发展相对而言的,全面发展的人是精神和身体、个体性和社会性得到普遍、充分而自由发展的人;

②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是一致的;

③分工和私有制是人的片面发展的根源;

④社会化大生产对人的全面发展提出了客观要求并提供物质基础;

⑤共产主义社会使人的全面发展得以实现;

⑥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

6、简述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教育目的的表述的演变。

①1957年,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

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②1958年《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提出:

党的教育工作方针使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③1978年人大会议通过的宪法中提出:

我国的教育方针是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④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提出:

教育要为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各级各类合格人才,所有这些人才都应有理想、诱导的、有文化、有纪律,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社会主义事业,具有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而艰苦奋斗的奉献精神,都应不断追求新知,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

⑤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⑥2002年江泽民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

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7、简述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①教育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

②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③教育木的实现途径是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

8、我国初中阶段和高中阶段的培养目标分别是什么?

(1)初中阶段的培养目标是要在小学阶段使学生初步得到发展的基础上,为促进他们的身心全面、自由、和谐发展,或为他们进入社会参加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感情,初步了解辨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初步具有为人民服务和集体主义的思想,具有守信、勤奋、自立、合作、乐观、进取等良好品德和个性品质,遵纪守法,养成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具有分辨是非和自我教育的能力。

掌握必要的文化科学技术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初步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掌握一些简单的科学方法。

初步掌握锻炼身体的基础知识和正确方法,养成讲究卫生的习惯,具有健康的体魄。

具有初步的审美能力,形成健康的志趣和爱好。

学会生活自理和参加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初步掌握一些生产劳动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一些择业的常识,具有正确的劳动态度和良好的劳动习惯。

(2)高中阶段的培养目标:

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审美情趣和身心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终身学习能力,促进学生个体的健康发展,为高等学校和社会各行各业输送素质良好的普通高中毕业生。

9、试述全面发展教育的构成及其关系。

德、智、体、美、劳动技术。

五育的相对独立性表现在各育都有自己特定的内涵、任务、内容和方法。

联系表现在他们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制约,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共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10、什么是素质教育?

基本内涵。

素质教育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几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基本内涵是:

①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②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③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11、试述创新教育及其在素质教育中的应用(地位)。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是教育对知识经济向人才培养提出挑战的回应,是旨在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教育。

①创新能力不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人格特征,是一种精神状态;

②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是素质教育区别于应试教育的根本所在;

③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所在。

12、如何正确理解素质教育?

实施素质教育应避免哪些误区?

一、素质教育就是不要尖子生,这是对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误解,素质教育坚持面向全体学生,意味着素质教育要使每个学生都得到与其潜能相一致的发展。

二、素质教育就是要学生什么都学,什么都学好,这是对素质教育“使学生全面发展”的误解,素质教育强调为学生的发展奠定基础,同时又要发展学生的个性,对学生的要求是合格加特长;

三、素质教育就是不要学生刻苦学习,减负就是不给或少给学生留课后作业,这是对素质教育“使生动、主动和愉快发展”的误解,素质教育要学生刻苦学习,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会到努力与成功的关系,才能形成日后所需的克服困难的勇气、信心和毅力。

四、素质教育就是要使老师成为学生的合作者、帮助者和服务者,这是对素质教育倡导的“学生的主动发展”和“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的误解,它忽略了教师的地位和作用,素质教育认为教师是教学实践的主体,在教学实践中起主导作用;

学生是发展中人,是教学实践的客体,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这决定了教师首先是知识的传播者、智慧的启迪者、个性的塑造者、人生的引路人、潜能的开发者,其次才是学生的合作者、帮助者和服务者。

五、素质教育就是多开展课外活动,多上文体课,这是对素质教育形式化的理解,素质教育是我国全面发展教育在新形势下的体现,它的主要渠道是教学,主阵地是课堂。

六、素质教育就是不要考试,特别是不要百分制考试,这是对考试的误解,考试作为评价手段,是衡量学生发展的尺度之一,意识激励学生发展的手段之一。

七、素质教育会影响升学率,这是对素质教育内涵的误解,首先素质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宗旨是提高国民素质,升学率知识衡量教育质量的标准之一,其次真正意义的素质教育不会影响升学率,因为素质教育强调科学的学习、刻苦地学习、有针对性地学习,这样有助于升学率的提高。

13、如何实施素质教育?

(1)提高认识,更新观念:

①要认识到实施素质教育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

②树立素质教育的人才观、质量观、师生观。

(2)建立素质教育的保障机制;

①充分发挥政府作用;

②家答教育监督力度;

③提高教育评价的科学性;

④加强各级各类学校间的沟通和衔接。

(3)建立素质教育的运行机制:

①改革内部管理制度;

②提高校长和教师的素质;

③完善课程体系,优化教学过程。

第五章 

教师与学生

1、简述教师职业的性质。

⑴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化职业,教师是专业人员;

⑵教师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职业,教师是教育者。

2、简述教师的作用。

⑴教师是人类文化的传播者,在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延续中起桥梁与纽带作用;

⑵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塑造年轻一代的品格中起关键性作用;

⑶教师是人类的潜能的开发者,对个体发展起促进作用。

3、教师的一般角色有哪些?

教师在新课程条件下有哪些角色?

(1)教师的一般角色:

传道者、受业解惑者、榜样、管理者、朋友

(2)教师在新课程中的角色:

①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②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③课程资源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4、简述教师劳动的特点。

①复杂性和创造性:

是由教师劳动目的、过程地复杂性和教师劳动对象的特殊性决定的;

②示范性:

是由教师的职业责任和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特点决定的;

③系统性:

是由教育的系统性和人的发展的连续性决定的。

5、教师职业道德素养的主要内容是?

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应当遵循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

主要内容有:

①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依法执教,严谨治教;

爱岗敬业,廉洁从教;

②热爱学生,全面关心学生;

尊重和信任学生;

严格要求学生;

理解和宽容学生;

解放和放飞学生;

③具有团结和协作精神,善于与同事合作;

善于与家长和社会合作;

④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加强锻炼;

言行一致。

6、一名合格的教师应具备哪些专业知识素养?

①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

②精深的专业知识;

③宽厚的教育科学、心理科学和管理科学知识。

7、教师应具备哪些能力素养?

①对学生的发展进行分析、预测和指导的能力;

②驾驭教材和组织教学的能力;

③精湛的语言表达能力;

④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能力;

⑤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

⑥较高的教育机智;

⑦教育科研能力。

8、教师应具备什么样的个性素养?

热情、有责任心、仁慈友善、耐心周到、有幽默感、善于交际、乐于助人、合群合作、公平客观。

9、实现教师专业化的条件有哪些?

一、国家和政策对教师专业化的促进和保障:

①加强教师教育;

②制定法律法规;

③提供经济保障;

二、教师个人为实现专业化应做的主观努力:

①加强理论学习;

②加强教育科学研究;

③不断反思;

④加强实践锻炼。

10、试分析学生的本质属性。

一、学生是具有发展潜能和和发展需要的人;

①学生是人,是具有能动性的个体;

是具有思想感情的个体;

具有独特的创造性;

②学生是具有发展的可能性和和发展的需要的人;

学生是发展中的人;

具有发展的可能性与可塑性;

是具有发展需要的人;

二、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也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

①学生是教育的对象:

一方面是因为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具有发展性的不成熟性,另一方面是因为学校教育是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得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②学生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

一方面是由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决定的,另一方面是由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决定的。

11、学生学习的特殊性表现在:

第一,学生以学习为主要任务;

第二,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习;

第三,学生所参加的是一种规范化的学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