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自然地理学名词解释总汇共24页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416569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60 大小:104.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考研自然地理学名词解释总汇共24页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0页
考研自然地理学名词解释总汇共24页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0页
考研自然地理学名词解释总汇共24页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0页
考研自然地理学名词解释总汇共24页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0页
考研自然地理学名词解释总汇共24页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0页
考研自然地理学名词解释总汇共24页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0页
考研自然地理学名词解释总汇共24页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60页
考研自然地理学名词解释总汇共24页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60页
考研自然地理学名词解释总汇共24页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60页
考研自然地理学名词解释总汇共24页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0页
考研自然地理学名词解释总汇共24页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0页
考研自然地理学名词解释总汇共24页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0页
考研自然地理学名词解释总汇共24页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0页
考研自然地理学名词解释总汇共24页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0页
考研自然地理学名词解释总汇共24页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0页
考研自然地理学名词解释总汇共24页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0页
考研自然地理学名词解释总汇共24页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0页
考研自然地理学名词解释总汇共24页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0页
考研自然地理学名词解释总汇共24页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0页
考研自然地理学名词解释总汇共24页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0页
亲,该文档总共6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考研自然地理学名词解释总汇共24页Word文档格式.docx

《考研自然地理学名词解释总汇共24页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考研自然地理学名词解释总汇共24页Word文档格式.docx(6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考研自然地理学名词解释总汇共24页Word文档格式.docx

自然地理环境:

一个庞大的物质系统、组成包括:

自然地理环境的各种物质、能量以及在能量支配下物质运动所构成的各种动态需同。

其基本特征有:

地区外能和内能作用显著;

三相物质并存;

有机界和无机界相互转化;

人类聚居的场所。

第一章地球

地球自转偏向

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而使在地球上运动的物体发生偏转的力。

它使所有在地球上作水平运动的物体都发生偏转,在南半球则向左偏,北半球向右偏,赤道上水平运动物体无偏向。

物体运动速度决定偏转力的大小。

恒星年:

地球连续两次通过太阳和另一恒星连线与地球轨道的交点所需的时间为365日6时9分9.5秒,称为一个恒星年。

回归年:

太阳连续两次通过春分点的平均时间为365日5时48分46秒,称为一个回归年。

太阳高度角

太阳光线与地平面间的夹角。

某地的太阳高度角有日变化,正午12时太阳高度角达到最大,并且正午太阳太阳高度角在一年内也会随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的来回移动而变化。

太阳高度角的计算公式:

H-90°

—地理纬度−直射点纬度。

纬度与经度:

纬度是某地铅垂线对赤道面的夹角。

经度是某地所在经线与本初经线之间的角距。

本初子午线:

所有通过地轴的平面,都和地球表面相交而成为圆,这就是经线圈,每个经线圈都包含两条相差180度的经线,一条经线则是一个半圆弧。

最初经线的起始线并不统一,1884年经过国际协议,确定以穿过伦敦当时的格林尼治天文台的经线为本初经线,或称本初子午线。

180度经线:

从本初子午线(经度的零度线)向东和向西各分180度,称为东经和西经,东经和西经180度线是重合的,通常就把它叫做180度经线。

由于,在同一时刻,180度经线以东是前一日的结束,以西却是次一日的开始,经国际协议被定为国际日期变更线(日界线)

地球的内部构造:

根据对地震波在地下不同深度传播的差异和变化,地球固体地表以内的构造可以分为三层:

地壳,地幔和地核。

地壳:

指地表至莫霍界面之间厚度极不一致的岩石圈的一部分。

大陆地壳平均厚度为35km,大陆地壳最表层为风化壳,其余则自上而下分为沉积岩层,硅铝层和硅镁层。

海洋地壳厚度约5~8km,上部为疏松沉积物和玄武岩,下部为硅镁层。

地幔:

莫霍界面以下,深度为35~2900km的圈层就是地幔。

地幔分为上下两层,上地幔深35~1000km,主要由橄榄岩质的超基性岩石构成,上地幔上部大致在60~250km深度间,放射性元素大量集中,物质处于熔融状态,成为岩浆的源地,并有软流圈之称。

下地幔深1000~2900km,其下界为古登堡界面,特点是铁,镍物质大量增加。

地核:

2900km深度以下至地心为地核,主要由铁,镍等致密物质构成,一般认为外地核呈熔融态,而内地核却可能呈固态。

地球的外部构造:

地球的外部构造包括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三个圈层。

大气圈:

指包围着地球的空气层。

它是一种混合物,由干结空气、水汽和杂质三部分组成。

主要成分为氮,氧,氩,二氧化碳和水蒸汽等。

其组成和密度的优越性使它更适合生物包括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水圈:

地球上除了存在于各种矿物中的化合水,结合水,以及深部岩石所封存的水分以外,海洋,河流,湖泊,沼泽,地下水,大气水分和冰共同构成地球的水圈。

其主体是世界大洋,面积占全球面积的71%。

水是地球表面分布最广泛的物质,也是地表最重要的物质和参与地理环境物质能量转化的重要因素。

生物圈:

地球是上存在有生物并受其生命活动影响的区域,或生命存在的地表部分叫生物圈。

包括大气圈的下层,整个水圈和岩石圈的上部,厚度达20km。

生物圈是指地球生物及其分布范围所构成的一个极其特殊、又极其重要的圈层。

地球构造(gò

uzà

o)中的同心圈层在分布上有一个显著特点:

高空和地球内部,们基本上是上下平行分布的,但在地球表面附近各圈层是相互渗透相互重叠的。

大洋:

是海洋的主体(zhǔtǐ),指连续的广阔水体。

陆地:

被海洋环绕,并突出于海洋面以上(yǐshà

ng)的部分。

岛屿

同样被海洋环绕,但面积远比大陆小的小块陆地,可以分为大陆岛和海洋岛两类:

大陆岛:

本来是陆地的一部分,由于大陆的某些部分发生破裂或沉陷而被海水所淹没,使之与大陆分离,形成了岛屿,其基础仍固定在大陆架或大陆坡上。

海洋岛:

面积比大陆岛小,与大陆在地质构造上没有直接联系,也不是大陆的一部分,可以分为火山岛和珊瑚岛。

第二章地壳

是地球硬表面以下到莫霍面之间由各类岩石构成的壳层,在大陆上平均厚度35km,在大洋下平均厚5km。

地壳厚度差异很大。

地壳由沉积壳、花岗质壳层与玄武质壳层组成。

地壳是指地球表面的刚性外壳,属于岩石圈的上部。

地壳的组成可以从元素、矿物、岩石三方面来说明。

克拉克值

把化学元素在地壳中的平均重量百分比称为克拉克值,即元素的丰度。

各种元素丰度不一。

高丰度元素的地球化学行为对地壳的矿物组成将发生积极影响。

氧,硅,铝,铁,钙,钠,钾,镁八大元素的丰度共占98%。

矿物

地壳中的各种化学元素,在各种地质作用下不断进行化合,形成各种矿物。

矿物是单个元素或若干元素在一定地质条件下形成的具有特定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的化合物,是构成岩石的基本单元。

矿物是人类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重要来源之一,是构成地壳岩石的物质基础。

单质少,化合物多,呈晶质固体,理化性质随环境而改变。

矿物的特征包括形态、光学性质与力学性质,是鉴别矿物的依据。

矿物的光学性质:

透明度、光泽、颜色及条痕。

矿物的力学性质:

硬度、解理、断口、弹性等。

岩石

造岩矿物按一定的结构集合而成的地质体(由一种或多种矿物所组成的有规律的集合体)是构成地壳及地幔的主要物质。

岩石是地质作用的产物,又是地质作用的对象,所以岩石是研究各种地质构造和地貌的物质基础。

根据成因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

岩浆岩

是由岩浆凝结形成的岩石,占地壳总体积的65%。

中性岩,酸性岩。

岩浆是在地壳深处或上地幔天然形成的、富含挥发组分的高温粘稠的硅酸盐熔浆流体,是形成各种岩浆岩和岩浆矿床的母体。

岩浆的主要成分是硅酸盐,金属硫化物,氧化物和部分挥发物。

岩浆的发生、运移、聚集、变化及冷凝成岩的全部过程,称为岩浆作用。

岩浆作用主要有两种方式:

①岩浆侵入活动→侵入岩。

②火山活动或喷出活动→喷出岩(火山岩)

沉积岩

是由成层堆积于陆地或海洋中的碎屑、胶体和有机物质等疏松沉积物固结而成的岩石。

沉积岩具有层理,富含次生矿物、有机质,并有生物化石。

暴露在地壳表部的岩石,在地球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要受到各种外力作用的剥蚀破坏,然后再把破坏产物在原地或经搬运沉积下来,再经过复杂的成岩作用过程而形成岩石,称沉积岩。

沉积岩主要类型有碎屑岩类,粘土岩类,生物化学岩类。

变质岩

固态原岩因温度,压力及化学活动性流体的作用而导致矿物成分,化学结构与构造的变化,称为变质作用,其形成的岩石即为变质岩。

变质作用

无论什么岩石,当其所处的环境与当初岩石形成时的环境发生变化后,岩石的成分、结构和构造等往往也要随之变化,以便使岩石和环境之间达到新的平衡关系,就把其中由内力作用引起的岩石的变化总称为变质作用,基本上是在固态岩石中进行的,因而本质上有别于岩浆作用。

由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就是变质岩。

或:

固态原岩因温度、压力及化学活动性流体的作用而导致矿物成分、化学结构与构造的变化统称为变质作用。

温度、压力和化学活动性流体是控制变质作用的三个主要因素。

成岩过程

先成岩石的破坏(风化作用与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和固结成岩作用等四个阶段。

沉积岩的成岩过程:

原有沉积物不断被后续沉积物覆盖而与上层水体隔离,有机质在厌氧环境中分解产生各种还原性气体,碳酸基矿物溶解为重碳酸盐,某些金属元素的高价氧化物还原为低价硫化物,软泥中水的矿化度增加,介质由酸性氧化环境变为碱性还原环境,沉积物重新组合形成新的次生矿物,胶体脱水陈化为固体,碎屑物经压缩,胶结作用固结成为岩石。

层理:

是指岩石的矿物成分、结构、粒度、颜色等性质沿垂直于层面方向变化而形成层状构造。

即表现出来的成层性。

层理可分为:

水平层理、波状层理、交错层理等。

节理:

岩石因所受应力强度超过自身强度而发生破裂,虽破裂而破裂面两侧岩块未发生明显滑动者叫节理(破裂而又发生明显位移的叫断层)。

解理:

矿物受外力作用沿一定结晶方向分裂为解理面的能力。

构造运动

主要是地球内动力引起的地壳机械运动,经常涉及更深的构造圈。

使地壳乃至岩石圈变形、变位,形成各种地质构造,又称岩石圈的运动,可以促进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不仅决定了巨大地表轮廓和水圈的分布,还影响着生物圈的分布,并改变大气环流,以至影响着整个地球表层环境。

构造运动具有普遍性、方向性、非匀速性、幅度与规模差异性等一般特点。

包括水平运动(地壳或岩石圈块体沿大地水准面切线方向的运动)和垂直运动(块体的升降运动)

地质构造

岩层或岩体经构造运动而发生的变形与变位称为地质构造,地质构造是构造运动的形迹。

引起地质构造的力主要有压应力,张应力,扭应力三类(sānlè

i),分别形成压性,张性,扭性构造。

层状岩石受地应力作用后构造运动表现明显,有水平构造,倾斜构造,褶皱构造,断裂构造四种类型。

水平(shuǐpí

ng)构造:

水平岩层(yá

ncé

ng)虽经垂直运动而未发生褶皱,保持水平或近似水平产状者,称为水平构造。

倾斜构造:

岩层经构造变动后层面与水平面形成夹角,褶曲,断层或不均匀升降运动都可造成岩层的倾斜,其产状以走向,倾向和倾角确定。

褶皱构造:

岩层在侧向压应力作用下发生弯曲的现象,其中单个弯曲叫褶曲,能够直观地反映构造运动的性质和特征。

断裂构造:

岩石因受应力强度超过自身强度而发生破裂,岩层连续性遭到破坏的现象就是断裂,虽破裂而破裂面两侧岩石未发生明显滑动者叫做节理,破裂而又发生明显位移的则称为断层。

丹霞地貌

丹霞地貌是指红色砂岩经长期风化剥离和流水侵蚀,形成孤立的山峰和陡峭的奇岩怪石,是巨厚红色砂、砾岩层中沿垂直节理发育的各种丹霞奇峰的总称。

主要发育于侏罗纪至第三纪的水平或缓倾的红色地层中。

丹霞地貌属于红层地貌。

所谓“红层”是指在中生代侏罗纪至新生代第三纪沉积形成的红色岩系,一般称为“红色砂砾岩”现在悬崖上可以看到的粗细相间的沉积层理,颗粒粗大的岩层叫“砾岩”细密均匀的岩层叫做“砂岩”丹霞地貌最突出的特点,是“赤壁丹霞”广泛发育,形成了顶平、身陡、麓缓的方山、石墙、石峰、石柱等奇险的地貌形态。

由于20世纪20年代我国学者以广东省北部丹霞山为基地率先对红层地貌开展科学研究,因而红层地貌也就被命名为“丹霞地貌”世界上丹霞地貌主要分布在中国、美国西部、中欧和澳大利亚等地,而以我国分布最广。

丹霞地层是我国华南地区上白垩统丹霞组标准剖面,丹霞地貌则是中外公认的同类地貌类型的典型代表。

在目前我国已发现的400多处丹霞地貌中,丹霞山是其中分布面积最大、发育最典型、造型最丰富、风景最优美的丹霞地貌集中分布区,是世界上发育典型,类型最齐全,造型最丰富,风景最优美的丹霞地貌集中分布区,具有特殊的学术价值、科研价值和科普教育价值,同时也是开展地质旅游的胜地之一。

丹霞山作为丹霞地层和丹霞地貌的命名地,现为国家地质地貌自然保护区。

国内其他有名的丹霞地貌还有江西的龙虎山,安徽的齐云山、福建的武夷山等等。

岩相:

反映沉积环境的岩性、结构、构造、化石及其组合特征叫做岩相。

通常分为:

海相、陆相和过渡相,以下又可各自细分。

沉积建造

彼此有共生关系的地层或岩相的组合,或岩性大致相同的沉积物组合。

一个建造相当于大地构造旋回的一定阶段。

其基本建造类型有地槽型建造、地台型建造和过渡型建造三种。

褶皱

岩层在侧向压应力作用下发生弯曲的现象称为褶皱。

褶皱能直接反映构造运动性质和特征。

主要是由于构造运动形成的,可能是由升降运动使岩层向上拱起和向下坳曲,但大多数是在水平运动下受到挤压而形成的,而且缩短了岩层的水平距离。

基本形态有背斜和向斜两种。

断裂

岩石,特别是脆性较大和靠近地表的岩石,因所受应力超过自身强度而发生破裂,使岩层连续性遭到破坏的现象称为断裂。

岩块沿着断裂面有明显位移的则称断层,断层由断层面(岩层或岩体发生断裂时的破裂面)断层线(断层面与地面的交线)断层盘(断层面两侧的岩块)断距(两盘相对位移的距离)等要素组成。

大陆漂移说

1915年魏格纳根据大西洋两岸陆地轮廓具有相似性,些动物种属相同,非洲与南美发现同一种古生物化石,非洲南部与南美出现同样的二叠系地层,南美洲与南极等现代气候差异极大的地区均发现石炭二叠纪冰川遗迹等理由提出中生代地球表面存在一个统一大陆即联合古陆,侏罗纪后联合古陆开始分裂并各自漂移,逐渐形成现今的海陆的分布格局。

并提出了地球自转离心力与日月引潮力对古陆分离的可能影响及花岗岩在玄武岩壳上的漂移假设。

海底扩张说

从20世纪30年代末尤其是二战结束以来对海底的考察,发现海洋虽然历史悠久,海底却很年轻,几乎根本不存在时代早于侏罗纪的地层,海底沉积物很薄,火山也较少,这表明海底年龄仅有数亿年,据此提出了海底扩张假说,(要点有:

书46页)

板块构造说

20世纪60年代后期,把海底扩张,大陆漂移,地震与火山活动等地质现象纳入一个统一的理论体系中,用统一的动力学模式解释全球构造运动过程及其相互关系,形成板块构造学说。

是海底扩张假说的具体引申。

其立论依据在于地表岩石圈并非浑然一体,而是由被诸如大洋中脊,岛弧,海沟,深大断裂等构造活动带所割裂的几个不连续的独立单元,即板块构成的。

该学说认为对流带动板块由大洋中脊或海岭向两侧扩张,在岛弧地区或活动大陆边缘沉入地下,通过软流层完成对流的循环。

板块

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岩石圈并非是整体一块,而是被许多构造活动带如大洋中脊、海沟、转换断层、地缝合线、深大断裂等分割成不连续的独立单元(块体)这些块体就是所说的板块。

板块浮在软流层上,其内部稳定,边缘是比较活跃的活动带,有强烈的构造运动。

板块是指岩石圈板块。

包括整个地壳和莫霍面以下的上地幔顶部。

①离散型边界(生长边界)是新地壳增生的地方,也是海底扩张的中心地带,主要以大洋中脊为代表,如美洲板块与非洲板块之间的边界。

其主要特征是,岩石圈张裂,岩浆涌出,形成新的洋壳,并伴随高热流值和浅源地震。

形成海岭、大陆裂谷。

如,红海、东非大裂谷)

②汇聚型边界(消亡边界)见于两个板块相向移动、挤压、汇聚、俯冲、消减的地方。

又分为岛弧海沟岛弧型(即俯冲边界,如太平洋板块和亚欧板块之间的边界,形成岛弧、海沟)和地缝合线型(即碰撞边界,如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之间的边界,形成高大山脉、高原)

③平错型边界(次生型或转换断层型边界)边界的活动导致板块间的其他部分作剪切向水平错动而形成,仅见于大洋地壳中。

如,美国西部的圣安德烈斯断层。

大洋(dà

ng)中脊

由于海底扩张(kuò

zhāng)形成的,位于大洋中间、纵贯世界大洋的巨大海底山脉。

是大洋板块新生的地方,是板块发散型边界。

地缝合线

两陆地板块的碰撞结合(jié

)地带就是地缝合线。

两个大陆板块汇聚时,在原弧沟系中发生碰撞,于是产生大规模的水平挤压,褶皱成巨大的山系。

现在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地带,就是古特提斯海消失形成的一条地缝合线。

槽台说:

其基本论点是地壳运动主要受垂直运动控制,地壳此升彼降造成震荡运动,而水平运动则是次要的或派生的。

驱动力主要是地球物质的重力分异作用,物质上升造成隆起,下降则造成凹陷。

主要的构造单元有地槽和地台。

地槽:

地壳活动强烈的地带,在地表呈长条状分布,升降速度快,幅度大,接受巨厚的沉积并有复杂的岩相变化,褶皱强烈,岩浆活动频繁。

地台:

是地槽经过强烈隆升运动后,活动性减弱,长期剥蚀夷平后逐渐转化而来。

是地壳较稳定的区域,升降速度和幅度较小,构造变动和岩浆活动也较弱。

地盾:

由于地台前期身系由地槽转化而来,故下部为紧密褶皱和变质基底,上部沉积了较薄的盖层,当沉积盖层被剥蚀而露出古老的褶皱基底时则称为地盾。

地台和地槽之间具有过渡性质的地区,常分出另一种构造单元,称为山前凹陷或边缘拗陷带。

火山喷发

即岩浆喷出地表,是地球内部物质和能量快速猛烈的释放形式。

火山喷出物很复杂,有气体、液体和固体。

火山喷发形式有两类:

①裂隙式喷发;

②中心式(或管状)喷发。

火山喷发则形成火山,无一例外分布在大小板块边界上。

地震

是构造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即大地的快速震动。

当地球聚集的应力超过岩层或岩体所能承受的限度时,地壳发生断裂、错动,急剧的释放积聚的能量,并以弹性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引起地表的震动。

地震只发生于地球表面至700km深度以内的脆性圈层中。

世界地震区呈带状分布并与板块边界非常一致,块间的相互作用是引起地震的主要因素。

地质年代

在内外力作用下,地壳的组成、构造及外部形态不免经常发生变化,一系列变化构成的连续时间,可以清晰的反映地壳演化的历史,通常以地质年代表示这种演化的时间和顺序,地质年代又有相对年代和绝对年代之分。

相对年代法(古生物地层法)

依据地层下老上新的沉积顺序,地层剖面中的整合与不整合关系,标准古生物化石与生物群体进行对比,确定某个地层或事件的相对年代的方法。

此法虽能分清地质时间的先后,却不能确定其具体时间。

绝对年代法:

通过矿物或岩石的放射性同位素的测定,据放射性元素蜕变规律计算其绝对年龄,距今天的年数。

第三章大气和气候

大气气溶胶

大气中悬浮均匀分布的相当数量的固体微粒和液体微粒,如海盐粉粒、灰尘(特别是硅酸盐)烟尘和有机物等多种物质,所构成的稳定混合物,统称为气溶胶粒子。

半径10~10cm,主要来源有自然源和人工源两种。

气压与标准大气压

定义从观测高度的大气上界单位面积上(横截面积1cm2)铅直空气柱的重量为大气压强。

通常用水银气压表和空盒气压计测量,单位用水银柱高度毫米(mm)表示,国际单位制帕斯卡(Pa)气象学用百帕(hPa)气象学把温度为0℃,纬度为45°

的海平面气压作为标准大气压,称为一个大气压。

气压有周期性日变化和年变化,还有非周期性变化。

大气分层

按照分子组成,大气可分为均质层和非均质层。

在气象学中,通常按照温度和运动情况(气温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化)将大气圈分为五层:

对流层:

是大气的最底层,空气垂直运动旺盛,空气对流运动显著。

平均高度11km,云、雾、雨、雪等主要天气现象都出现在此层,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气温随温度升高而降低,平均每升高100m下降0.65℃。

平流层:

从对流层顶到55km左右的大气层,气流稳定。

显著特点是温度随高度不变或微升,即由等温分布变成逆温分布。

水汽、尘埃等非常少,很少出现云和降水,大气透明度好,利于高空飞行。

中间层(高空对流层):

从平流层顶到85km高度的气层。

最重要的特点是温度随高度升高而迅速降低,有强烈的空气垂直运动,空气稀薄,水汽很少。

暖层(热层或电离层):

中间层顶至800km高度的气层。

该层空气密度小,强烈吸收太阳紫外辐射,因而温度随高度上升增加很快。

空气受太阳紫外辐射和宇宙线作用处于高度电离状态。

常出现极光。

散逸层(外层):

800km高度以上的大气层。

上界为3000km左右,是地球大气与星际空间的过渡区域,无明显边界。

空气极其稀薄,温度随高度升高。

太阳辐射:

太阳是距离地球最近的一个恒星,其表面温度约为6000K,内部温度更高,所以太阳不停地向外辐射巨大的能量。

太阳辐射主要是波长在0.4~0.76μm的可见光,约占总能量的50%;

其次是波长大于0.76μm的红外辐射,约占总辐射能的43%;

波长小于0.4μm的紫外辐射约占7%。

相对地球辐射来说,太阳辐射的波长比较短,故称太阳辐射为短波辐射。

太阳辐射强度:

表示太阳辐射能强弱的物理量,单位时间内垂直投射在单位面积上的太阳辐射能。

太阳常数

在日地平均(pí

ngjūn)距离(D=1.496×

108km)上,大气顶界垂直于太阳光线的单位面积上每分钟接受的太阳辐射,称为太阳常数。

事实上,由于太阳光谱辐照度随波长(bōchá

ng)的变化曲线而有年际变化,太阳常数并非保持恒定。

潜热(qiá

nrè

)输送

海面和陆面的水分蒸发使地面热量得以传输到大气层中。

一方面水汽凝结成雨滴或雪时,放出潜热给空气;

另方面雨滴和雪降到地面不久又被蒸发,这个过程交替进行。

地-气系统的能量交换主要通过它完成(大气依靠水汽凝结释放潜热而得到的能力最多)。

感热输送

陆面、水面温度与低层大气温度并不相等,因此地表和大气间便有由感热交换而产生能量输送。

在地球表面能量转换过程中,当地表温度高于低层大气时,将出现指向大气的感热输送。

反之,感热输送方向指向地面。

就全球平均而言,无论是陆面或者洋面,感热交换的结果总是地表向大气输送能量。

大气辐射与大气逆辐射

大气获得能量后依据本身温度向外辐射,称为大气辐射。

其中一部分外逸到宇宙空间,一部分向下投向地面。

后者是大气逆辐射。

大气逆辐射的存在使地面实际损失的热量略少于以长波辐射放出的热量,地面得以保持一定的温暖程度。

温室效应(花房效应)

大气成分,尤其是某些微量和恒量气体,对太阳短波辐射几乎是透明的,但对于地面的长波辐射却能强烈吸收并转化为热能,再通过大气逆辐射将热量还给地面,在一定程度上补偿了地面因长波辐射而导致温度降低,对地面起着保温作用,即大气的温室效应,使地球表面温度及近地面大气温度维持在一定的范围内,以适合地球生物和人类的生存,这些气体被称为温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