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15的认识与加减法》教材解析 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841773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9.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三单元《15的认识与加减法》教材解析 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第三单元《15的认识与加减法》教材解析 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第三单元《15的认识与加减法》教材解析 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第三单元《15的认识与加减法》教材解析 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第三单元《15的认识与加减法》教材解析 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第三单元《15的认识与加减法》教材解析 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三单元《15的认识与加减法》教材解析 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文档格式.docx

《第三单元《15的认识与加减法》教材解析 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单元《15的认识与加减法》教材解析 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文档格式.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三单元《15的认识与加减法》教材解析 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文档格式.docx

的含义,能用符号和词语描述万以内数的大小”“能运用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并能进行交流”“结合具体情境,体会整数四则运算的意义”“能熟练地口算20以内的加减法”。

《1~5的认识和加减法》是小学生正式学习数学知识的开始,是第一学段中非常重要的教学内容,也是小学数学中最基础的内容。

本单元的内容主要包括:

1~5的认识、加减法及0的认识和加减法。

教材在编排这些内容时,注意选取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事例,让学生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建立起丰富的数概念。

注重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加减法的意义,尝试选择恰当的方法进行5以内数的加减法口算,突出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力求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用处,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三、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1.使学生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掌握数的来源,并在这一过程中理解、掌握数的顺序。

2.在观察、争论中逐步感受“1”的重要性、进而深入理解数的意义。

3.在认识数的过程中渗透计数单位与计数单位的个数,渗透统计的思想;

在找数的活动中渗透加、减法的意义。

4.使学生初步理解数的基数、序数含义,能正确区分几个和第几个。

5.在具体的数学活动过程中,借助生活经验,解决关于几个和第几的实际问题,并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6.经历从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过程,让学生体会数学的简洁;

在研究数的组成中,理解分是合的逆向关系;

利用数形结合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符号表示的意义,学会用数学符号表达思维过程。

四、具体内容

《1~5的认识》是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1~5的认识和加减法》中的第一课时,这部分教材是数概念中最基础的知识之一,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开始。

《1~5的认识》也是学生初次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

主题图以农家小院为情境,通过数“农家小院”图中的人和物,抽象出1~5各数,且每个数都是在数几个具体的人或物的基础上抽象出来的,在数中渗透“1是物体个数为1的集合的标记、2是物体个数为2的集合的标记”的思想。

例题与主题图紧密联系,将抽象出的各个数让学生用相应的小棒根数摆成自己经验中的几何图形,帮助学生完成由具体到抽象、再从抽象回到具体的认知过程,初步感知1~5各数的基数含义,并会认、读这5个数。

每抽象出一个数后,教材都以正方形为背景显示其印刷体的字形,帮助学生认、读。

教学之前可以对学生进行前测,了解学生原有认知情况

例如,课前我做了前测,内容如下:

1.画出数量是5个的物体,并写出阿拉伯数字“5”。

2.1筐苹果能用“1”表示吗?

3.“5”是怎么得到的?

  第一题学生的正确率是100%,而第二题正确率是35%,第三题正确率是0%。

从学生的反馈中不难看出,学生会数、会读、会写5以内的数,但并没有真正意义的理解数的意义,对数的来源是一点都不知道。

从前测情况中不难看出,学生虽然刚刚入学,但都已经认识了1~5,数5以内的数也并不困难,学生不清楚的是数的来源,而“1添上1就是2、2添上1是3、3添上1是4、4添上1是5”,这看似简单的知识却从最根本上解释了为什么“1<2<3<4<5”;

为什么1里面有1个一、2里面有2个一、 

3里面有3个一、 

4里面有4个一、5里面有5个一。

可以说数的来源是“1~5的认识”中的核心概念,而这又恰恰是学生不了解的,因此,数的来源是教学本节课的一个重点。

“1”是万数之源,但任何一个数如果添上1,都能得到一个比它大1的一个新数;

数物体时,如果一个一个的数,数了几次就是几,总数是几,里面就有几个一。

“1”的这些作用一定是学生想不到的,本节课有必要让学生感受到“1”的重要性。

学生眼中的“1”是个很小的数,它只能表示1个物体,如:

1个苹果,1个桌子,学生不理解“1”还可以表示1个整体,如:

1筐苹果,1堆煤,可以说学生的认识是狭隘的。

而这又是今后学习分数应用题的基础。

因此,本节课要打破学生的认识误区,使学生认识到“1既能表示1个物体,还能表示1个整体”。

学生会数5以内的数,如果还让学生简单的数物体的个数,那么思维价值显然低了,因此要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多角度的数数,从数数的活动中感受到数的角度不同,数的结果也就不同,这样设计活动,数数才变得更有价值。

 

“减法”是在学生初步认识加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这部分内容是进一步学习10以内数减法及用减法解决实际问题的的重要基础,是学习小学数学必备的基础知识之一。

减法的编排层次与加法一致,是加法含义教学活动的继续。

主题图1仍然通过小丑图使学生明白减法的含义:

从4个气球里飞走(去掉)1个气球,求还剩几个气球。

用减法计算。

进一步通过点子图帮助学生理解:

从4个点子中去掉1个点子,求剩下几个点子用减法计算。

实现由直观情境向半抽象水平过渡。

紧密结合情境图和点子图,给出减法算式4-1=3,并介绍减号和减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

主题图2的情境是加法的延续,玩耍的5只小松鼠,跑走了3只,从而引出算式5-3=□。

既巩固了减法的含义,又便于教师抓住教学脉络。

教材呈现了计算5-3的两种方法,体现了算法多样化的思想。

第一种方法是从被减数开始“倒着数”,数3个,剩下的数就是结果;

第二种方法是用数的组成算出结果。

学生还可能用其它的方法来想出结果,如用加法想减法的结果等,教师要及时进行评价和总结。

“做一做1”将图的意思和算式的意思紧密结合起来,不但让学生体会到图意与减法算式的一致性。

更加深了对减法含义的理解,使学生明白:

从一个数里去掉一部分,求还剩多少用减法计算。

其中最后一幅图中的3-2=1表示多种实际意义:

可以表示从3只纸鹤中拿走2只,还剩1只纸鹤;

还可以表示3个学生中走了2个,还剩1个学生。

“做一做2”有以下3个功能,首先是通过读懂图意,进一步理解减法的含义。

其次是利用减法的含义,通过操作进行计算,巩固算法。

最后是对比5-1=4和5-4=1这两组算式中的被减数、减数和差,使学生感受到这3个数之间的联系,同时为后面的教学铺路搭桥。

五、教学建议

(一)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从“生活化”抽象为“数学化”的过程

学生在入学前基本上都已经会读、写、数20以内的数,基本上能正确口算5以内加减法。

但他们对数学知识的认识还只停留在“生活化”中的数学,他们对数概念的认识是不全面的、不深刻的。

像“一个人”“一支笔”这些单个数量的物体,学生知道可以用“1”来表示,但像“一筐梨”“一盘苹果”,有的学生就认为不能用“1”表示,认为筐里的梨、盘里的桃都有好几个,怎么能用“1”表示呢?

再如像“第二个学生”,有的学生也认为不能用“2”表示,认为只有1个学生,怎么能用“2”表示呢?

还有像5以内加减法,学生虽然能正确算出结果,但他们用的算法是掰手指头数或心里数,即比较“原始的”算法,且算得速度也较慢。

从这些现象中不难看出,虽然学生已经会读、写、数20以内的数,但不代表他们已经形成正确的数概念。

他们脑中的数还只是原生态的、生活化的,还没有形成系统的、抽象化的数。

虽然学生能正确算出5以内加减法的结果,但不代表他们已具备一定的口算能力。

因此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从“生活化”抽象为“数学化”的过程就显得尤为重要。

1.数概念教学包含:

数的产生,基数与序数的含义,数的认、读、写,数的顺序,数的大小和数的组成。

其中数的产生是这些概念中的核心。

教材中借助横向计算器,直观形象地演示出:

1添1就是2,2添1就是3,3添1就是4,4添1就是5,使学生初步感受到每一个数产生的过程。

当学生知道了每个数产生的过程,也就自然而然地了解了数的意义、顺序、大小和组成。

例如:

知道2添1就是3,就能知道有3个数量的物体可以用3表示,第3个物体也可以用3表示;

还能知道2的后面是3,3的前面是2;

2比3小,3比2大;

进而又能知道3可以分成1和2。

教学中抓住知识的核心进行教学,初步培养了学生的推理能力,使学生原有的“生活化”的数逐步抽象为“数学化”的数,有效地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数概念。

另外在教学1~5的认识时,还应注意渗透计数单位。

结合具体事物,引导学生思考:

2里面有几个一?

3条鱼,一条一条地数,需要数几次?

数3次是几?

使学生初步感受到这些数都是一个一个来计数的,都与“一”有关,初步感受计数单位“一”。

2.加减法的意义对于学生来说是很抽象的。

教材中选取学生熟悉的事例,通过形象地演示:

“把两只手中的气球合在一起”和“手中的气球飞走了1个”,促使学生将气球的合与分同前面学的“合”与“分”主动地建立起联系,同时配合教材中的点子图表示“合并”和“去掉”的含义,又促使学生的认识从具体的“合”与“分”,上升为抽象的“合并”和“去掉”,帮助学生正确地理解加减法的含义。

教学中还应通过多次地动手摆一摆、画一画、说一说、手势比划等活动,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表象,真正理解和掌握加减法的含义,进而初步理解加减法运算的意义。

3.教材在教学5以内加减法时,注意让学生运用自己熟悉的数数或数的组成和分解的算法进行口算,达到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的目的。

在此基础上,还要通过多种数学活动,像开火车、对口令、抢答、打手势等,进行强化训练,促使学生熟练地口算5以内加减法,形成必要的口算技能。

(二)适当渗透数学思想,初步培养学生数感和符号意识

1.创设“分一分”“数一数”“画一画”“圈一圈”“摆一摆”“比一比”“看一看”等活动,渗透分类、统计、集合、数形结合、一一对应、函数等数学思想。

在教学认数、第几、分与合、加减法时,让学生进行画一画、圈一圈、用手势比划、摆一摆图形等活动,初步感受集合思想和数形结合的思想。

在教学比多少时,先让学生将图片分一分、数一数,初步感受分类和统计思想,初步培养分类和统计的意识;

再一个对一个地摆一摆、比一比,初步感受一一对应的思想。

在讲解书上第29页第7题时,引导学生观察:

加号前面的数有什么规律?

加号后面的数呢?

计算的结果呢?

初步感受函数思想。

2.创设“看一看”“说一说”“想一想”等活动,积累活动经验,感受符号的作用,初步培养学生的数感和符号意识。

在教学认数时,先出示5个人、5盘苹果等实物或图片,然后让学生写一写:

可以用几来表示?

接着用这些实物或图片与数字“5”比较,问:

你觉得用数字表示怎么样?

使学生在活动体验中初步感受到用数字表示很简单即简洁,初步感受到这个“5”能表示很多东西即抽象,知道在生活中我们经常要用数来表达意思,初步感受数的交流作用,进而初步培养学生的数感和符号意识。

在教学比多少时,当学生认识了“<

”“>

”“=”后,让学生说一说用这些符号表示两个数谁大谁小,比用文字表示怎么样?

使学生认识到:

用符号“<

”“=”表示,很形象,一眼就能看出哪个数大,哪个数小。

从而使学生更加亲近这些符号,喜欢并且会用这些符号进行表达,初步形成良好的符号意识。

在教学加减法时,让学生结合“2+3=5”说一说:

哪些数学问题可以用这个算式表示?

使学生感受到很多的数学问题都可以用这个算式来表示,初步感受到数学符号的简洁、抽象、交流的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