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421863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2.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2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2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2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2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2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2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2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2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2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2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2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2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2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2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2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2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2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2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2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2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2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2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2.正确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中所蕴涵的哲理。

3.积累诗人的其他作品,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

1.借助以前学习古诗的方法,自主学习,理解诗句意思。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中所蕴涵的哲理。

教学方法

读书指导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一、激趣导入,整体感知

1.猜谜导入,揭示课题

师:

同学们,今天老师要请大家猜一条谜语,谜底是一位诗人的名字,看谁最先猜出来。

听好了:

他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

他不但诗写得好,他的书法作品、他的画、他的文章在中国历史上都极负盛名,他和他的父亲、弟弟合称“三苏”,他是谁?

(苏轼)。

今天,我们就学习他的一首诗《题西林壁》。

(师板书课题)

2.齐读课题,看到这个题目,你可以知道这首诗有关的哪些信息?

3.检查预习,指读正音

二、合作学习,理解诗意

1、学生回忆以前学过哪些学习古诗的方法?

(a、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b、查字典理解诗意;

c、在理解的基础上画画等)

2.请选择你喜欢的方法学习这首古诗,可以独立学习,也可以在小组内合作学习。

3.交流学习所获。

4.明明是同一座庐山,为什么在苏轼的眼中,会有这么多种变化呢?

5.那苏轼到底从几个角度看了庐山呢?

看到了几种结果呢?

那概括一下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

6.假如你就在庐山之中,你能用这样的句式来说话吗?

7.“我”不认识庐山真面目,是因为什么呢?

8.齐读“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读到这里,你想到了什么?

(怎样才能识得庐山真面目呢?

站在庐山之外,多角度、多方位的看。

三、熟读成诵,领悟诗请

1.现在就请你们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读这首古诗。

2.用多种形式朗诵此诗(小组比赛、指名朗诵、全班齐诵等。

四、收集材料,拓展学习

策略调整

板书设计:

古诗两首题西林壁(宋)苏轼

5、古诗两首

第2课时

总第课时

1.认识“腊、浑、豚”三个生字,会写“莫、腊、浑、疑”四个生字。

2.正确、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游山西村》。

3.正确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中所蕴涵的哲理。

读书指导

1、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苏轼的一首古诗《题西林壁》,这首古诗不仅写出了庐山的雄奇景象,更说明了一个哲理,那就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你还记得这首诗吗?

能把它默写下来吗?

2.(师吟诵):

今天,就让我们跟随诗人的脚步,到乡村农家去品味一下他们的生活吧。

3.老师板书课题《游山西村》,生齐读课题。

4.检查预习,指名读诗。

(1)学生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古诗,注意平翘舌,读到生字的地方多读几遍,要读准字音。

(2)指名读古诗,纠正字音,读出诗歌的节奏美。

(3)全班齐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美。

(4)掌握记诗方法。

2、合作学习,理解诗意

回忆一下前面一首古诗我们是按照什么样的步骤来学的?

(理解诗题→了解作者→理解诗句→熟读成诵→领悟意境)

1.理解诗题:

请结合课文的注释,理解一下本诗题目的意思。

2.了解作者:

根据你的了解简单谈谈诗人陆游。

3.理解诗句。

4.熟读成诵:

指导学生用多种方式朗读这首古诗,比比谁的朗诵更优美。

5.领悟意境。

游山西村

首联叙事

陆游二三联写景对淳朴自然生活的赞美

尾联抒情

教学后记

6、爬山虎的脚

1.认识5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

正确读写“引人注意、均匀、重叠、空隙、叶柄、触角、痕迹、逐渐、休想”等词语。

2.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理清课文叙述顺序的基础上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理清课文叙述顺序的基础上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大自然是神奇的,你们曾跟随老师一起领略了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感受了雅鲁藏布大峡谷的神秘,还欣赏了变化多端的火烧云。

今天,老师要和大家一起来观赏一种奇怪的生物──爬山虎。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生小声读课文,标出自然段,然后说说通过初读课文对爬山虎都有哪些了解。

生自由读文后交流:

2.请五个同学每人读一个自然段,要求声音洪亮,读准字音。

三、学习生字新词

1.学习生字

①开火车读生字表中的生字,口头组词。

②分析字形结构,抽生说每个字的特点及部首。

③分四人小组讨论生字易错的地方及如何记忆字形。

2。

出示词语:

①抽生读。

②开火车。

③齐读。

(词语的理解在分析课文中解决。

四、再读课文,理清课文的顺序

1.生自读课文,思考:

这篇课文写了爬山虎的哪两个部分?

生自读课文,交流:

写了爬山虎的叶子和脚。

2.放多媒体课件(一墙的爬山虎随风摆动的画面),请学生欣赏,并用自己的话说说看到了什么?

(生自由发言)

3.刚才你看到的画面上是怎样描述的?

4.自己读这一段话,看有什么感受。

(美)

5.自己再一边读,一边感受一下风吹时爬山虎叶子的美。

用手做一做拂过、漾起的动作。

6.再放课件,男女生分组读,一组读另一组就看画面,图文结合来体会叶子的动态美。

7.作者怎么把叶子写得这么美呢?

(认真观察)让学生能体会认真观察的好处。

8.提问:

光光的墙上为什么能铺满生机勃勃的叶子呢?

这个问题我们在下节课再解决。

6、爬山虎的脚

叶子美:

嫩红嫩绿绿得新鲜匀称整齐

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培养学生具有留心观察身边事物的习惯,同时增强他们具有爱自然保环境的意识。

了解作者是怎样用生动准确的语言描写出爬山虎叶子和脚的特点。

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

提问:

爬山虎的脚又是什么样的呢?

二、认识爬山虎的脚

播放课件让学生观察,指导从脚的样子,形状,色三个方面去观察。

1.交流观察的结果。

2.书上又是怎样描写它的脚的呢?

用自己喜欢的符号划出有关的句子。

“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

茎上长叶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

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

这就是爬山虎的脚。

3.自己读这些句子,读懂了用笔画一画爬山虎的脚。

4.爬山虎的脚如此细小,而且还藏在叶子的下面,为什么作者还是描写得如此细致呢?

哪个词说明了作者进行了仔细的观察呢?

三、了解爬山虎是怎样一步一步向上爬的

爬山虎既然有脚,那它一定有自己独特的爬的本领,那它究竟是怎样爬的呢?

1.分小组学习4自然段,自学要求为:

①找出爬山虎向上爬的句子来;

②找出表示向上爬的动作的词;

③在小组里演示一下它是怎样向上爬的。

2.汇报交流自学情况:

①爬山虎向上爬的句子:

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

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

②表示向上爬的动作的词:

触、巴、拉、贴(板书)

③抽小组演示爬的过程,师生共同评价,纠正。

3.再放多媒体课件爬山虎的脚向上爬的这一段,让学生有直观的认识。

4.齐读勾画的句子,想想它是不是只是往上爬的?

你是如何知道的呢?

5.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能爬,没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又怎么样呢?

请生自读5自然段,看读了这段话你有什么感受?

生自读这一段。

汇报自读情况:

①爬山虎的脚要是没触着墙,不几天就萎了,后来连痕迹也没有了。

触着墙的,细丝和小圆片逐渐变成灰色。

②感受:

生自由谈(师注意引导:

“……要是……休想……”说明了什么?

可见爬山虎的脚具有多么不屈不挠的攀登精神)

③带着对爬山虎的脚的这种精神再读最后一段。

四、总结写作方法

1.观察要细致,不能只看表面,要全方位的观察。

2.要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观察。

3.要注意事物的细微变化,坚持长期观察,而不是一时。

板书设计6、爬山虎的脚

脚的位置、形状、颜色脚怎么爬:

拉贴

脚的变化:

(触着墙的)牢固(没触着墙的)萎了

7、蟋蟀的住宅

1.会认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正确读写“住宅、隐蔽”等15个词语,摘抄把蟋蟀当作人来写的句子。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和它修建的过程

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现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我们大家所住的房子也越来越漂亮了。

今天,我们就一块来说说有关“住宅”的话题。

(板书:

住宅)

谁来向大家夸一夸自己的住宅?

(指名学生)说得真棒,看来你平时一定是一个善于仔细观察的孩子。

现在有一位朋友想和大家比一比住宅。

是谁呢?

蟋蟀)

齐读课题。

读了课题,有没有什么问题提出来?

学生质疑,师整理归纳。

二、整体感知,解决问题

1.生自读课文,了解蟋蟀的住宅是什么样子的,有什么特点。

要求:

读课文的同时自学生字、词,把不理解的词语画上记号。

2.随机检查自学情况。

3.解决问题。

①一般来说,我们人类住的地方叫住宅,动物住的地方,叫窝、巢、穴等。

而蟋蟀是一种昆虫,为什么这里蟋蟀住的地方也把它叫住宅呢?

②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蟋蟀“不肯随遇而安”?

它的住宅为什么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

4.小组合作学习读课文,看一看作者是怎样描写蟋蟀的住宅的,找出描写蟋蟀住宅特点的有关段落。

每组派代表交流学习情况。

①选择住址方面:

排水优良,有温和的阳光,说明蟋蟀不肯随遇而安。

选址)

②住宅是什么样子的,找出有关词语。

(提示采用拟人的手法)

③住宅的特点有哪些,找出有关段落和词语。

特点)

三、动手实践,巩固新知

板书设计:

7、蟋蟀的住宅(伟大的工程)特点:

简朴清洁干燥隐蔽

1、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住宅的修建过程,领悟作者的一些表达方法。

2、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习惯。

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和它修建的过程,学习抓住特点形象生动地说明事物的方法。

一、复习课文

1.自读课文,巩固所学的生字和词语。

2.本文围绕蟋蟀的住宅写了哪两方面的内容。

二、再读课文,深入理解

1.画出不理解的生词,讨论词义。

联系课文,学生理解哪个词的词义就讲哪个词,重点指导学习“随遇而安”。

①随遇而安,从字面看是什么意思?

(随便找个地方就安顿下来)

②课文中谁喜欢“随遇而安”,从哪儿看出的?

谁不喜欢“随遇而安”,从哪儿看出的?

2.了解蟋蟀是怎么建房的?

①作者分几个层次来写蟋蟀建房的过程?

说说每个层次的意思。

②找出描写蟋蟀建房的句子。

画出表示动作的词语。

③作者能够把蟋蟀建房的过程写得如此生动具体,说明了什么?

(说明:

蟋蟀──认真工作、坚持不懈、辛勤劳动;

作者──仔细观察、注意研究。

3.找出文中把蟋蟀的巢穴比作人的住宅、把蟋蟀比作人的句子,读一读,想一想这样写的好处。

(这样写把本来比较枯燥的内容变得生动、形象,使读者产生亲切感,引起阅读的兴趣。

4.齐读课文,整体梳理课文内容。

三、归纳总结,掌握方法。

7、蟋蟀的住宅(伟大的工程)

修建:

工具柔弱劳动强度大工期长

8、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

1.认识本课的七个生字,能借助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体会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着精神,并能把课后的感受和同学交流。

从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说的过程中领悟观察、思考、论证的重要。

一、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师:

同学们,我们地球分为五大洲四大洋,你能说出它们的名字吗?

(学生回答)可是,五大洲是怎么形成的呢?

现在,让我们一起去了解了解吧!

  2.分学习小组学习课文:

  1)自读课文,边读边查阅工具书,理解生字新词,初步感知内容,并提出不懂的问题。

  2)小组内交流不懂的问题,再读课文,思考:

魏格纳的奇妙想法是怎样产生的?

有了这个想法后,他做了些什么?

3.用自己的语言简要的复述课文,并说说读了课文之后的感受。

  二、探究课文,领悟道理

1.指导学生观察世界地图,找到巴西和几内亚湾的位置,看看巴西大陆突出部分的形状和几内亚湾凹进去的海岸线形状,是不是像书上说的那样惊人的吻合。

2.反复读第5自然段,了解魏格纳的“假想”是什么,理解“大陆漂移”的意思;

并联系上下文,体会魏格纳的这一假想是在反复地、仔细地端详地图上的一块块陆地和一条条海岸线的形状之后才得出来的。

3.读第7自然段,要让学生理解,魏格纳发现了一个什么重要的证据,证明他的假想是正确的。

可以引导学生在阅读中理解作者是如何推理的──中龙既见于巴西东部,也见于非洲西南部。

中龙是爬行动物,不可能飞渡重洋。

中龙当时是生活在同一块大陆上的。

所以,巴西和非洲大陆以前是连在一起的。

  三、总结课堂,迁移升华

1.交流学习了课文,有什么感受和启示。

围绕“魏格纳的重大发现靠的是什么”让学生体会到:

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反复论证,是魏格纳获得成功的不可缺少的几个因素。

  2.学生可以继续交流查阅到的有关大陆漂移学说的其他资料。

板书8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

勇于探索执着追求地球各大陆海岸线大陆漂移学说

语文园地二

第1-2课时

通过比眼力交流观察感受,学生充分一眼道观察带来的乐趣。

指导交流

1、激情引入,揭示话题

1、师:

长城,是中华民族的根,是中华民族的魂,是华夏儿女的骄傲!

然而,令人痛心的是,长城正在遭受毁灭性破坏,已被世界古遗址基金会列入全球100处最濒危遗址名单。

2、当你得知这些信息,你有什么感受呢?

有什么想法呢?

板书:

口语交际——保护文物

二、展开讨论,提出建议

1、四至六人一组,围绕保护长城的问题展开讨论,提出保护长城的建议。

一入主持,一人记录,人人发言,充分讨论。

教师巡回倾听,引导学生打开思路。

2、各组推荐代表在全班发言,并组织评议。

教师适当板书要点,引导把建议相同或相似的归入一类。

3、自由发言:

由保护长城开始,交流各人了解的其他文物古迹被破坏的情况,说说怎样加以保护。

三、创设情境,模拟交际

教师可创设以下情境,师生、生生自主选择进行模拟口语交际,如:

1、劝说游人不乱丢垃圾,不乱涂乱画。

2、向村民宣传保护长城的重要性和文物保护法的有关规定。

3、向有关领导汇报少先队员的建议。

4、即兴演讲:

“保护文物,人人有责。

在模拟交际过程中,教师要通过点拨、组织评议等方式引导学生把话说清楚、说具体些,做到言之有序、言之有理。

通过琅琅上口的儿歌,让学生速记、牢记花的知识。

通过细读儿歌,理解各句所写的花的特点。

积累成语

第3课时

1、写出自己的心里话,要真实,要有自己的想法。

2、写出的文章有条理,内容清楚,有主题。

文章真实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层次清楚,内容具体。

作文指导

一、同学们,这段时间你有什么话憋在心里很想说出来,可又没有合适的机会说出来吗?

现在说出来听一听。

让学生相互说说。

二、现在我们来看看这次习作的要求,让学生读一读,再说一说习作要求什么,给我们提示了哪些写作的内容。

  三、让学生在说一说自己想些什么?

怎么写?

四、老师带领学生一起分析学生口述作文的优点与不足。

再次提醒学生文章的真实性。

五、出示范文,进行分析。

范文:

奶奶,我想对您说

亲爱的奶奶,有些话压在我心里已经一年多了,我曾几此想当面对您说,可是又怕您生气,话刚到嘴边,又都咽了下去。

奶奶,今天我借写作文的机会,把憋在心里的话告诉您。

  奶奶,我是一个活泼、有自尊心的男孩儿,虽然有时也很顽皮,常常惹您生气,但不希望您对我的同学不客气。

您知道吗,同学们在背后老讲您的坏话,我的心里真不是滋味。

记得一个星期天下午,一个同学来找我。

当时我正在房里做作业。

是您开的门,您见到我的同学,不问青红皂白就说:

"

去去去,伟翔不在家。

转身把门关上了。

星期一,我一到学校,那位同学就对我说:

你奶奶好凶呀,我想问你一道数学题,话还没说,你奶奶就把我赶走了。

以后,我可再也不敢去你家了。

奶奶,您知道,听了同学的话,我的心里有多难受吗?

  奶奶,我知道您上了年纪,喜欢安静,您也怕同学来我家里吵闹影响我的学习,是为我好,可您对他们也不必那么凶呀。

我们同学聚在一起探讨学习上的难题,交流学习方法,有时难免会吵一点儿,但这不是坏事呀!

我们有时也偷着玩,打打闹闹,我们毕竟是孩子,还请您谅解。

我也经常到同学家,可别人的奶奶总是轻声细语、和蔼可亲,您为什么就那么凶呢?

奶奶,我真心希望您以后对我的同学和蔼点儿,成为一位和蔼可亲的好奶奶。

亲爱的奶奶,您能答应吗?

  六、学生习作。

老师个别指导。

  七、以学生的文章作案例,进行讲评。

  八、学生修改自己的习作,交换修改习作。

  九、誊写习作。

1、学习花名歌谣,理解歌谣。

2、学习成语故事,理解成语故事。

学习成语故事

理解成语故事

讲授

一、学习"

日积月累"

  1、告诉学生,这些都是从古诗文中选取的名句,每句话都包含着深刻的道理。

  2、学生逐句自读,要求读正音,读顺句。

  3、读读自己能读懂的句子,提出不理解的。

  4、师生释疑。

5、熟读、背诵。

  二、学习"

趣味语文"

  1、联系本单元《中彩那天》等课文,指出诚信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2、学生自读。

  3、师生共举生活中的事例,理解"

自信、守信、诚信"

的含义。

4、选取其中一个带有"

信"

的词,再根据这个词的意思,写一个事例。

三、学习"

我的发现"

  1、读小林和小东的对话,说说小东说了哪些经验。

  2、归纳过渡:

习作除了留心观察,把观察到的事物写下来,还可以把自己心里想的事,或者想对别人说的话写下来。

一、读读写写二、读读记记三、我的发现四、日积月累

课  题

作文《观察硬币》

1.激发学生对观察的兴趣,懂得观察是多种感官共同参与下完成的感知活动,并指导学生做到有序观察。

2.引导学生走进生活,在生活中观察,在观察中发现,将看到的、听到的、摸到的、想到的结合在一起写,完成一篇习作。

1.引导学生走进生活,留心观察周围事物,学会观察,学会表达。

2.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

引导学生在观察中发现,将看到的、听到的、摸到的、想到的写下来。

硬币多媒体

(一)走进生活,观察生活

1.第二组课文作家叶圣陶、昆虫学家法布尔以及魏格纳观察与发现。

说一说:

谁,观察了什么,发现了什么?

2.读第二单元习作要求?

思考:

这一单元给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