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全文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433914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41.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孙子兵法全文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孙子兵法全文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孙子兵法全文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孙子兵法全文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孙子兵法全文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孙子兵法全文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孙子兵法全文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孙子兵法全文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孙子兵法全文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孙子兵法全文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孙子兵法全文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孙子兵法全文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孙子兵法全文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孙子兵法全文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孙子兵法全文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孙子兵法全文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孙子兵法全文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孙子兵法全文文档格式.docx

《孙子兵法全文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孙子兵法全文文档格式.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孙子兵法全文文档格式.docx

哪一方将帅更有才能?

哪一方拥有更好的天时地利?

哪一方法令能够贯彻执行?

哪一方武器装备精良?

哪一方士兵训练有素?

哪一方赏罚公正严明?

我们依据这些,就能够判断谁胜谁负了。

  将领如果同意并执行我的战争计划,就会获胜,就留下来用;

如果不同意和不执行我的战争计划,就会失败,就应该让他离去。

战略筹划确定并通过之后,就要考虑“势"

的问题了,以便充分利用外部的条件。

所谓的“势”,就是根据有利条件而灵活去应变。

 用兵打仗,实际上是一种诡异、欺诈的行动。

因此要做到:

有能力,要装作没有能力;

要行动,装作不会采取行动;

在逼近对方的时候,要使对方感到很远,当离对方很远的时候,要使对方感已经临近了。

对方贪利,就用小利引诱他;

对方混乱,就乘机攻取他;

对方力量充实,就注意防备他;

对方兵强卒锐,就暂时避开他;

对方士气旺盛,就设法衰竭它;

对方辞卑沉静,就设法使他骄横丧智;

对方休整良好,就设法使之疲劳;

对方内部团结,就设法制造矛盾离间他。

要在对方不备之时和不备之处发动进攻,要在对方意想之外采取行动。

这是军事家制胜的奥秘,无法事先来讲明.

在开战之前,我们如果经过认真推算预计能够获胜的话,获胜的把握就多;

如果经过认真推算预计不能够获胜的话,获胜的把握就少。

筹划的越是周密,获胜的可能就越大,筹划的越是疏漏,获胜的可能就越小,更何况一点都不去筹划呢?

我们根据这些来观察,就可以判定胜负的结果了。

   二、作战篇:

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

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

其用战也胜,久则钝兵挫锐,攻城则力屈,久暴师则国用不足.夫钝兵挫锐、屈力殚货,则诸侯乘其弊而起,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故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

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

故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

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三载,取用于国,因粮于敌,故军食可足也。

国之贫于师者远输,远输则百姓贫。

近师者贵卖,贵卖则百姓财竭,财竭则急于丘役。

力屈、财殚,中原内虚于家.百姓之费,十去其七;

公家之费,破军罢马,甲胄矢弩,戟盾蔽橹,丘牛大车,十去其六.故智将务食于敌.食敌一钟,当吾二十钟;

萁杆一石,当吾二十石。

故杀敌者,怒也;

取敌之利者,货也.故车战得车十乘以上,赏其先得者,而更其旌旗,车杂而乘之,卒善而养之,是谓胜敌而益强。

故兵贵胜,不贵久。

故知兵之将,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

作战第二

   孙子说:

凡用兵作战,需动用轻型战车千辆,重型战车千辆,军队十万,还要越境千里运送军粮,那么前方后方的经费,款待使节、游士的用度,作战器材的费用,车辆兵甲的维修开支,每天都要耗资巨万,然后十万大军才能出动。

 用兵作战,如果时间拖的太久了,就会使军事行动受阻,使军队的锐气挫伤,攻城就会使兵力耗损,军队长期在外作战会使国家财政发生困难.如果军事行动受阻,军队士气受挫,军力耗尽,国家经济枯竭,那么一些诸侯列国就会乘机作乱,那时候即使有再高明的统帅,也无力回天了。

所以,在军事上,只听说过用笨拙的办法求取速胜,没有见过用精巧的办法将战争拖向持久。

战争久拖不决而对国家有利的情形,从来不曾有过。

所以,不完全了解用兵有害方面的人,也就不能完全了解用兵的有利方面.

善于用兵打仗的人,兵员不再次征集,粮秣不多次运送,武器装备从国内取用,粮食饲料在敌国补充,这样,军队的粮草供给就充足了。

国家之所以用兵而贫困的,就是由于军队的远征,远程运输.军队远征,远程运输,将会使老百姓陷于贫困。

临近驻军的地方物价必然飞涨,物价飞涨就会使国家财政枯竭.国家因财政枯竭就急于加重赋役。

军力耗尽于战场,国内十室九空,百姓的财产耗去了十分之七。

政府的财力,也会由于车辆破损、马匹疲病,盔甲、箭弩、戟矛、盾橹的制作补充以及征用运送辎重的牛车,而损失掉十分之六。

所以,明智的将领务求在敌国解决粮草供应问题。

消耗敌国的一钟(中国古代计量单位)粮食,相当于从本国运输二十钟;

动用敌国的一石草料,等同于从本国运送二十石。

要使军队英勇杀敌,就应激励部队的士气;

要使军队夺取敌人的军需物资,就必须依靠物资的奖赏。

所以,在车战中,凡是缴获战车十辆以上者,就奖赏最先夺得战车的人,并且将缴获的战车换上我军的旗帜,混合编入自己的战车行列。

对于战俘,要善待他们,为我所用。

这就是所说的通过战胜敌人而使自己更加强大的意思。

因此,用兵贵在速战速决,而不宜旷日持久。

所以,懂得战争特点的将帅,是民众生死的掌握者,国家安危的主宰。

 三、谋功篇:

夫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

全军为上,破军次之;

全旅为上,破旅次之;

全卒为上,破卒次之;

全伍为上,破伍次之。

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也;

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攻城之法为不得已.修橹轒輼,具器械,三月而后成,距堙,又三月而后已.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杀士卒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

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

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

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

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

故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

不知军之不可以进而谓之进,不知军之不可以退而谓之退,是谓縻军。

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者,则军士惑矣。

不知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任,则军士疑矣。

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

是谓乱军引胜。

故知胜有五:

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

识众寡之用者胜;

上下同欲者胜;

以虞待不虞者胜;

将能而君不御者胜。

此五者,知胜之道也。

故曰:

知己知彼,百战不贻;

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

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贻。

 

谋攻第三

 孙子说:

战争的指导法则是,能够保全敌“国"

而胜是上策,击破敌“国"

而胜则次之;

能够保全敌“军”而胜是上策,击破敌“军”而胜则次之;

能够保全敌“旅”而胜是上策,击破敌“旅”而胜则次之;

能够保全敌“卒”而胜是上策,击破敌“卒”而胜则次之;

能够保全敌“伍”而胜是上策,击破敌“伍”而胜则次之。

因此,百战百胜,不能算是高明中最高明的;

不经交战就能使敌人屈服,才算是高明中最高明的。

所以上策是挫败敌人的战略,其次是挫败敌人的外交,再次是击败敌人的军队,下策就是攻打敌人的城池。

攻城的办法是不得已的。

制造攻城的大盾和四轮大车,准备攻城的器械,需要几个月才能完成;

构筑攻城的土山又要几个月才能竣工。

将帅控制不住自己忿怒的情绪,驱使士卒像蚂蚁一样去爬梯攻城,结果士卒伤亡了三分之一,而城池依然未能攻克。

这就是攻城带来的灾难。

  善于用兵的人,使敌人屈服而不是靠硬打,攻占敌人的城堡而不是靠强攻,毁灭敌人的国家而不是靠久战。

必须用全胜的战略争胜于天下,在实力不受到太大耗损的情况下获得全部的利益,这就是以谋攻敌的法则。

 用兵的原则是,有十倍于敌的兵力就包围敌人,有五倍于敌的兵力就进攻敌人,有两倍于敌的兵力就可以应战于敌人,有与敌相等的兵力就要设法分散敌人,当兵力少于敌人的时候就要坚守防御,当不能匹敌的时候就要设法躲避敌人。

所以,弱小的军队假如固执坚守,就会成为强大敌人的俘虏。

 所谓将帅,就像是国家的辅木,辅木设置运行得周密可靠,则国家定会强盛;

辅木设置运行得有空隙不牢靠,国家就一定会衰弱.在中国古代,辅木是安装在车子上的一个重要设备,“辅"

与“车”两者必须紧密地联结在一起,才能使车辆正常安全地运行。

所以,中国古人有“辅车相依"

的说法。

孙子在这里用一种比喻的方法说明将帅与国家的关系,说明将帅在国家安全中的重要地位。

  国君危害军队行动的情况有三种:

不了解军队不可以前进而硬让军队前进,不了解军队不可以后退而硬让军队后退,这叫做束缚军队。

不了解军队的内部事务,而去干预军队的行政,就会使将士迷惑;

不懂得军事上的权宜机变,而去干涉军队的指挥,就会使将士疑虑。

军队既迷惑又疑虑,那么诸侯列国乘机进犯的灾难也就到来了.这就是所谓自乱其军,自取败亡。

    预知胜利的情况有五种:

知道可以战或不可以战的,能够胜利;

明白实力强弱之运用规律的,能够胜利;

上下同心同德的,能够胜利;

以己有备对敌无备的,能够胜利;

将帅有指挥才能而君主不加牵制的,能够胜利。

这五条,是预知胜利的方法。

所以说,既了解敌人,又了解自己,百战都不会有危险;

不了解敌人但了解自己,或者胜利,或者失败;

既不了解敌人,也不了解自己,那么每次用兵都会有危险.在这段话中,“殆”是指“危险”的意思。

  四、形篇:

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

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必可胜。

胜可知,而不可为。

不可胜者,守也;

可胜者,攻也.守则不足,攻则有余.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胜也.见胜不过众人之所知,非善之善者也;

战胜而天下曰善,非善之善者也。

故举秋毫不为多力,见日月不为明目,闻雷霆不为聪耳。

古之所谓善战者,胜于易胜者也。

故善战者之胜也,无智名,无勇功,故其战胜不忒,不忒者,其所措必胜,胜已败者也。

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

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为胜败之政.兵法:

一曰度,二曰量,三曰数,四曰称,五曰胜.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数,数生称,称生胜。

故胜兵若以镒称铢,败兵若以铢称镒.胜者之战人也,若决积水于千仞之溪者,形也。

 

军形第四

 孙子说:

从前善于作战的人,先要做到不会被敌战胜,然后待机战胜敌人。

不会被敌战胜的主动权操在自己手中,能否战胜敌人则在于敌人是否有隙可乘。

所以,善于作战的人,能够做到自己不被敌人所战胜,但不能绝对保证自己一定会战胜敌人.所以说,胜利可以预知,但并不能强求.

 要想不被敌所战胜,就要组织好防御;

要想战胜敌人,就要采取进攻行动。

采取防御,是因为敌人兵力有余;

采取进攻,是因为敌人兵力不足。

善于防御的人,隐蔽自己的兵力如同深藏于很深的地下;

善于进攻的人,展开自己的兵力就像是自重霄而降.这样话,就能够保全自己,达到全胜的目的。

 预见胜利不超过一般人的见识,不算是高明中最高明的。

激战而后取胜,即便是普天下人都说好,也不算是高明中最高明的.这就像能举起羽毛称不上力气大,能看见日月算不上眼睛好,能听到雷声算不上耳朵灵一样。

古时候所说的善于作战的人,总是战胜那些容易战胜的敌人。

因此,善于作战的人打了胜仗,没有使人惊奇的胜利,没有智慧的名声,没有勇武的战功。

他们求取胜利,不会有失误;

之所以不会有失误,是由于他们的作战措施建立在必胜的基础之上,是战胜那些已经处于失败地位的敌人。

善于作战的人,总是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而不放过击败敌人的机会。

所以,胜利的军队先有胜利的把握,而后才寻求与敌交战;

失败的军队往往是先冒险与敌交战,而后企求侥幸取胜。

善于指挥战争的人,必须掌握“自保而全胜”的规律和原则,这样才能够掌握胜败的主动权。

 获胜的基本原则有五条:

一是土地面积的“度"

,二是物产资源的“量”,三是兵员众寡的“数”,四是兵力对比的“称”,五是胜负优劣的“胜”。

敌我所处地域的不同,产生双方土地面积大小不同的“度”;

敌我土地面积大小的“度”的不同,产生双方物产资源多少不同的“量"

敌我物产资源多少的“量”的不同,产生双方兵员多寡不同的“数”;

敌我兵员多寡的“数”的不同,产生双方兵力对比不同的“称”;

敌我兵力对比“称”的不同,最终决定战争胜负的结果.胜利的军队较之于失败的军队,有如以“镒"

称“铢”那样占有绝对的优势;

而失败的军队较之于胜利的军队,就像用“铢”称“镒”那样处于绝对的劣势。

实力强大的胜利者统帅部队作战,就像在万丈悬崖决开山涧的积水一样,这就是军事实力的“形"

      

五、势篇:

孙子曰:

凡治众如治寡,分数是也;

斗众如斗寡,形名是也;

三军之众,可使必受敌而无败者,奇正是也;

兵之所加,如以石段投卵者,虚实是也.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

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

终而复始,日月是也。

死而更生,四时是也.声不过五,五声之变,不可胜听也。

色不过五,五色之变,不可胜观也。

味不过五,五味之变,不可胜尝也.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

奇正相生,如循环之无端,孰能穷之?

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

鸷鸟之疾,至于毁折者,节也.故善战者,其势险,其节短。

势如扩弩,节如发机。

纷纷纭纭,斗乱而不可乱也;

浑浑沌沌,形圆而不可败。

乱生于治,怯生于勇,弱生于强。

治乱,数也;

勇怯,势也;

强弱,形也。

故善动敌者,形之,敌必从之;

予之,敌必取之。

以利动之,以卒待之。

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

任势者,其战人也,如转木石。

木石之性,安则静,危则动,方则止,圆则行.故善战人之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

兵势第五

 孙子说:

管理众人如同一人,取决于管理体制;

调动千军如同一军,取决于指挥控制;

统领全军迎敌而不败,取决于“奇正”战术的运用;

战胜敌人如同石头击卵一样,这是避实击虚思想的体现.

 凡是作战,都是以“正"

迎敌,以“奇"

取胜。

所以善于出奇制胜的将帅,其战法变化就像天地那样不可穷尽,像江河那样不会枯竭。

终而复始,如同日月的运行;

去而又来,就像四季的更替。

声音不过五种音阶,可这五种音阶却能变化出听不完的乐章;

颜色不过五种色素,可这五种色素却能变化出看不完的图画;

味道不过有五种味觉,可这五种味觉却能变化出尝不完的佳肴;

作战运筹不过“奇正"

,但“奇正”却能变化出无穷无尽的战法。

“奇正”相互转化,就像圆环那样旋转不断,无始无终,谁能够穷尽它呢?

湍急的流水能够漂起石头,是“势”的作用;

天上的猛禽能够捕杀雀鸟,是“节”的作用。

善于用兵的人,他创造的“势”是险峻的,他掌握的“节”是急促的。

险峻的“势"

就像张满的弓一样,急促的“节”就像刚射出的箭一样。

  旌旗纷纷,人马纭纭,要在混乱的作战中使自己不乱;

浑浑车行,沌沌人奔,要在繁杂的部署机动中使自己不败。

示敌混乱,是由于有严密的组织;

示敌怯懦,是由于有勇敢的素质;

示敌弱小,是由于有强大的兵力。

严密与混乱,是由组织编制好坏决定的;

勇敢与怯懦,是由态势优劣造成的;

强大与弱小,是由实力大小对比显现的.善于调动敌人的将帅,伪装假象迷惑敌人,敌人就会听从调动;

用小利引诱敌人,敌人就会来夺取。

用这样的办法去调动敌人就范,然后用重兵去消灭它。

 善于作战的人,借助于有利的态势而取胜,并不是局限于力量的自身,所以他能将自身的力量与巧妙的借势结合起来。

善于创造有利态势的将帅指挥部队作战,就像滚动木头、石头一样。

木头、石头的特性:

放在平稳的地方就静止,放在陡险的地方就滚动;

方的容易静止,圆的容易转动。

所以,善于指挥作战的人所造成的有利态势,就像转动圆石从万丈高山上滚下来那样。

这就是所谓的“势"

.

 六、虚实篇:

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

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

能使敌人自至者,利之也;

能使敌人不得至者,害之也.故敌佚能劳之,饱能饥之,安能动之.出其所必趋,趋其所不意。

 行千里而不劳者,行于无人之地也.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也。

守而必固者,守其所必攻也。

故善攻者,敌不知其所守;

善守者,敌不知其所攻。

微乎微乎,至于无形;

神乎神乎,至于无声,故能为敌之司命.进而不可御者,冲其虚也;

退而不可追者,速而不可及也.故我欲战,敌虽高垒深沟,不得不与我战者,攻其所必救也;

我不欲战,虽画地而守之,敌不得与我战者,乖其所之也。

故形人而我无形,则我专而敌分.我专为一,敌分为十,是以十攻其一也。

则我众敌寡,能以众击寡者,则吾之所与战者约矣.吾所与战之地不可知,不可知,则敌所备者多;

敌所备者多,则吾所与战者寡矣。

故备前则后寡,备后则前寡,备左则右寡,备右则左寡,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

寡者,备人者也;

众者,使人备己者也。

故知战之地,知战之日,则可千里而会战.不知战地,不知战日,则左不能救右,右不能救左,前不能救后,后不能救前,而况远者数十里,近者数里乎!

以吾度之,越人之兵虽多,亦奚益于胜哉?

胜可为也。

敌虽众,可使无斗。

故策之而知得失之计,候之而知动静之理,形之而知死生之地,角之而知有余不足之处.故形兵之极,至于无形;

无形则深间不能窥,智者不能谋。

因形而措胜于众,众不能知;

人皆知我所以胜之形,而莫知吾所以制胜之形。

故其战胜不复,而应形于无穷。

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

兵之形,避实而击虚。

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

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

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

故五行无常胜,四时无常位,日有短长,月有死生。

虚实第六

  孙子说:

凡先占据战场有利位置等待敌人的就主动安逸,后到达战场有利位置仓促应战的就被动疲劳。

所以善于指挥作战的人,能调动敌人而不被敌人所调动.

   能使敌人自动进到我预定地域的,是用小利引诱的结果;

能使敌人不能到达其预定地域的,是制造困难阻止的结果。

在敌人休息时使之疲劳,在敌人粮食充足时使之饥饿,在敌人驻扎安稳时使之移动,关键是要触及到他不得不为我所动的地方。

行军千里而不劳累,因为走的是敌人没有部署的地方;

进攻而必然会得手,因为攻的是敌人没有设防的地方;

防御而必然能稳固,因为防守的是敌人必来进攻的地方.所以善于进攻的,使敌人不知道怎么防守;

善于防守的,使敌人不知道怎么进攻。

微妙呀!

微妙到看不出形迹;

神奇呀!

神奇到听不到声息;

所以能成为敌人命运的主宰者.

 前进而使敌人不能抵御的,是因为冲击它空虚的地方;

撤退而使敌人无法追击的,因为行动迅速使敌人追赶不上。

所以我想打,敌人即使高垒深沟也不得不脱离阵地作战,这是因为我攻击到了敌人必救的要害之处。

我不想打,虽然像“画地”一样构筑一种毫无意义的防御,敌人也不会来攻,这是因为我已将敌人调往其他方向.

示形于敌,使敌人暴露而我军不露痕迹,这样我军的兵力就可以集中而敌人兵力就不得不分散.我军兵力集中在一处,敌人的兵力分散在十处,我就能用十倍于敌的兵力去攻击敌人,这就造成了我众敌寡的有利态势。

能做到以众击寡,那么同我军当面作战的敌人就有限了。

 我军所要进攻的地方敌人不得而知,不得而知,那么他所要防备的地方就多了;

敌防备的地方越多,那么我军所要进攻的敌人就越少.所以防备了前面,后面的兵力就薄弱;

防备了后面,前面的兵力就薄弱;

防备了左边,右边的兵力就薄弱;

防备了右边,左边的兵力就薄弱;

处处都防备,就处处兵力薄弱。

之所以兵力薄弱,就是因为处处去防备别人;

之所以兵力充足,就是因为迫使敌人处处防备自己.

  所以,能预知交战的地点,预知交战的时间,那么即使相距千里也可以同敌人交战。

不能预知在什么地方打,不能预知在什么时间打,那就会左翼不能救右翼,右翼也不能救左翼,前面不能救后面,后面也不能救前面,何况远在数十里,近在数里呢?

依我分析,越国的军队虽多,对争取战争的胜利又有什么补益呢?

所以说,胜利是可以造成的.敌军虽多,可以使它无法同我较量。

 所以,要仔细策划一下,来分析敌人作战计划的得失;

要挑动一下敌军,来了解敌人的活动规律;

要侦察一下情况,来了解哪里有利哪里不利;

要进行一下小战,来了解敌人兵力虚实强弱.

所以伪装佯动做到最好的地步,就看不出形迹;

看不出形迹,即便有深藏的间谍也窥察不到我军底细,聪明的敌将也想不出对付我军的办法。

根据敌情变化而灵活运用战术,即使把胜利摆在众人面前,众人还是看不出其中的奥妙。

人们只知道我用来战胜敌人的方法,但不知道我是怎样运用这些方法取胜的.所以每次战胜,都不是重复老一套的方法,而是适应不同的情况,变化无穷。

用兵的规律好像水的流动,水的流动,是由于避开高处而流向低处;

用兵获胜,是由于避开敌人的“实”而攻击敌人的“虚”。

水因地形的高低而制约其流向,作战则根据不同的敌情而决定不同的战法.所以,用兵作战没有固定刻板的战场态势,没有一成不变的作战方式。

能够根据敌情变化而取胜的,就叫做用兵如神。

五行相生相克没有哪一个固定常胜,四季相接相代也没有哪一个固定不移,白天有短有长,月亮有缺有圆。

  

  七、军事篇:

凡用兵之法,将受命于君,合军聚众,交和而舍,莫难于军争。

军争之难者,以迂为直,以患为利.故迂其途,而诱之以利,后人发,先人至,此知迂直之计者也.军争为利,军争为危。

举军而争利,则不及;

委军而争利,则辎重捐。

是故卷甲而趋,日夜不处,倍道兼行,百里而争利,则擒三将军,劲者先,疲者后,其法十一而至;

五十里而争利,则蹶上将军,其法半至;

三十里而争利,则三分之二至.是故军无辎重则亡,无粮食则亡,无委积则亡。

故不知诸侯之谋者,不能豫交;

不知山林、险阻、沮泽之形者,不能行军;

不用乡导者,不能得地利;

故兵以诈立,以利动,以分和为变者也;

故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难知如阴,动如雷震。

掠乡分众,廓地分利,悬权而动。

先知迂直之计者胜,此军争之法也。

《军政》曰:

“言不相闻,故为之金鼓;

视不相见,故为之旌旗.”夫金鼓旌旗者,所以一人之耳目也;

人既专一,则勇者不得独进,怯者不得独退,此用众之法也。

故夜战多火鼓,昼战多旌旗,所以变人之耳目也。

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

是故朝气锐,昼气惰,暮气归.故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

以治待乱,以静待哗,此治心者也.以近待远,以佚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

无邀正正之旗,无击堂堂之陈,此治变者也。

故用兵之法,高陵勿向,背丘勿逆,佯北勿从,锐卒勿攻,饵兵勿食,归师勿遏,围师遗阙,穷寇勿迫,此用兵之法也。

  

军争第七

大凡用兵的法则,将帅接受国君的命令,从征集民众、组织军队到同敌人对阵,在这过程中没有比争取先机之利更困难的。

争取先机之利最困难的地方,是要把迂回的弯路变为捷径,要把不利变成有利。

所以用迂回绕道的佯动,并用小利引诱敌人,这样就能比敌人后出发而先到达所要争夺的要地,这就是懂得以迂为直的方法了.

  军争有有利的一面,同时军争也有危险的一面.如果全军整装去争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