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园词存》及陈作霖南京地域文化情结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434762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21.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可园词存》及陈作霖南京地域文化情结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可园词存》及陈作霖南京地域文化情结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可园词存》及陈作霖南京地域文化情结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可园词存》及陈作霖南京地域文化情结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可园词存》及陈作霖南京地域文化情结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可园词存》及陈作霖南京地域文化情结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可园词存》及陈作霖南京地域文化情结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可园词存》及陈作霖南京地域文化情结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第六世葆常先生,同治六年(1867)举于乡。

受家族文化环境的熏陶,陈作霖自幼喜爱文学。

十四岁(1851)补县学生。

咸丰三年(1853),太平军攻入南京,陈作霖随家人先后迁居于宣城、全椒、凤阳、盱眙、宝应等地,于同治三年(1864)返回南京。

陈作霖返里后,肄业于南京钟山、惜阴两书院,以诗、古文、词见赏于山长临川李联�L(小湖)、全椒薛时雨(慰农)。

于两书院期间,陈作霖与同里姚兆颐(友梅)、秦际唐(伯虞)、朱绍颐(子期)互为推重。

中年时期的陈作霖与刘寿曾、甘元焕(剑候)、姚兆颐、秦际唐等同为南京文坛的中坚。

陈作霖与当时的文人好友先后于莫愁湖榭、玄武湖、冶山飞霞阁等地举行集会,因文会友,作图题诗,记怀古人,为当时南京文坛留下不少佳话。

光绪元年(1875)陈作霖举于乡。

后三上春闱而不第,遂绝意功名,于所筑可园(今南京市安品街20号)中锐意著述。

光绪六年(1880),陈作霖与秦际唐、顾云等人为薛时雨建庐于�C山。

此后,可园与薛庐就成为陈作霖与文朋经常聚会之所。

时陈作霖与秦际唐、朱绍颐、顾云、邓嘉缉、蒋师辙、何延庆交往甚密,并结为“石城七子”,缪荃孙有诗赞之曰:

“秦淮昔日初问津,金陵七子才绝伦。

陈作霖自同治三年(1864)返里后的六十年间,“初为文坛新秀,继为文坛中坚,再则为文坛耆宿。

因此言此六十年间的南京文坛,必言及老人”[1]。

关于陈作霖词的创作情况,据其《可园词存自序》可知,陈作霖“六十以后,始学填词”[2]。

是集所收词作,为其十年间所成。

《可园词存》刻于清宣统二年(1910),凡四卷,共158阙。

卷一为“炙簧新谱”(37阙),卷二为“琴心阁忆语”(38阙),卷三为“洗红�m曼调”(44阙),卷四为“花枝楼梦吟”(39阙),以小令和中调为主。

这些词作对该时期南京文坛上的交游多有记载,是我们认识该时期南京文坛活动与风貌的重要纽带

旧俗入冬后,亲朋相聚,宴饮作乐,谓之“消寒会”,此俗唐代即有,也叫暖冬会。

消寒会是陈作霖与文友们集会畅聊的重要活动形式,仅《可园词存》就记录了5次这样的集会。

如《貂裘换酒・消寒第一会》:

司马晴丈、秦伯虞、朱豫生、周柳潭、郑叔龙同集冶麓山房,时己亥冬日也

不改寒酸态,尽屏除、山珍海错,但供虾菜。

年近休教清兴减,且自评诗读画,瞻屋角、斜阳红挂。

酒气蒸成春气暖,解羊裘、磅礴频呼快,知醉里、乾坤大

当年记作消寒会,(己卯年事)有九人提壶挈�},杏花村外。

(高冈里姚宅)二十余年弹指过,只有三人尚在。

一人又官羁琼海(姚友梅、朱子期、陈耘芬、何善伯、甘子纯、李仲衡皆逝,刘雨生官广东)。

头白相依余二老(伯虞及予),约同盟、复整新盘敦。

谁说是,兴难再①?

从词前小序可知,在己亥(1899)冬,时年63岁的陈作霖与司马晴丈、秦伯虞、朱豫生、周柳潭、郑叔龙等好友相聚于自家冶麓山房(即后来之可园)。

此次雅集,诸老友品酒饮茶,评诗读画,清兴不减。

从词中叙述可知,二十年前,己卯(1879)年在南京高冈里姚宅的那次消寒会有九人,只是二十年之后,当初的参加者只剩三人。

是年苏轼生日这一天,雪后晴余,陈作霖与几位好友于司马晴丈倦游室再次集会,是会司马晴丈绘寒�鲜偎胀迹�众人弄笛饮酒,“藉橘荔,共祝髯翁,笠屐旧图重��”(《西湖月・消寒第四会》)

消寒会之外,遇好友归乡、寿辰及重阳佳节等时令,陈作霖及友人往往会组织雅集。

如庚子(1900)重阳节前四日,蒋绍由自皖归,召集陈作霖等友人于清凉山扫叶楼小聚。

扫叶楼位于南京市鼓楼区清凉山公园中,是明末清初画家、诗人龚贤的故居。

“难得良朋欢聚,梗萍忽凑合,踪迹同说。

久客天涯,归向乡园,尚见六朝山色”(《疏影》)。

在离乱的时代,大家能够重聚于故园扫叶楼,面对满径的红黄落叶,词人心生感慨“飞鸿漫向晴空度,怕带到、北来消息。

只拼教、痛饮狂歌,醉过乱离时节”

是年小除日,陈作霖与濮青叟、朱豫生、秦伯俣再集司马晴丈倦游室,做五老消寒会。

这一年,义和团运动在中国北方部分地区达到高潮,大清帝国和国际列强开战,八国联军占领了北京紫禁城皇宫,值此国家多难之秋,故友重聚,真是无限感慨:

“任今年、地翻天覆,居然挨到年底。

梅开五九春归早,姑与故人谋醉。

”此次聚��,皆寻常肴馔,然乱中幽聚,已觉庆幸,大家“筵闲莫漫谈时事,且自默觇天意”。

久阅世事沧桑的几位老者看着暮起的白雪,都暗暗祈祝“幸�f运消除,太平重见,举盏共相慰”(《摸鱼儿・任今年》)。

表现出士人由衷的家国情怀

陈作霖性情恬淡中和,善交游,除了《可园词存》中所记几次重要的消寒会之外,其《寿楼春・南罔九老会仿香山晴丈作图附书纸尾》记述了另外一次发生在南京的重要文学集会:

  寻南冈新堂,是游河五老(司马、濮、秦、朱及予五人),前约难忘。

更得朱颜庞首,四人来翔(梅景韩、郭绍庭、季克之、杨爵臣)。

披鹤氅,拖狨裳。

浑不同,如今时装。

赖妙手图成,香山一例,懒入少年场。

回头忆,年华长。

讶平陵变谷,沧海栽桑。

只有�F�[时候,世仍羲皇。

无限好,残阳光。

莫管他,天将昏黄。

况春到江南,梅花一枝凝古香

从该词内容获悉,此次南冈新堂之会,参加者有陈作霖、司马晴丈、濮青叟、秦伯俣、朱豫生五位常聚之友,与梅景韩、郭绍庭、季克之、杨爵臣四位,正好仿唐代白居易、胡杲、吉�G、郑据、刘真、卢慎、张浑、狄兼谟、卢贞九人之“香山九老”。

是会司马晴丈“妙手图成”,与会诸人纷纷题和,尽管“无限好,残阳光”。

然而陈作霖却有一种文人执著的坚韧与通达,“莫管他,天将昏黄。

况春到江南,梅花一枝凝古香”。

梅花正是南京地域文化的突出代表,词人这里将南京浓郁的文学传统和地域文化元素做了充分的展现

二、《可园词存》与南京地方名物

南京历来是中国南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被誉为“六朝古都”、“十朝都会”,不仅有着优越的自然地理环境,而且有着悠久深厚达的历史文化资源,地域文化色彩突出。

如南京的钟山、秦淮河、玄武湖、清凉山、雨花山等积淀了无数历史故事和名人掌故,这些地方既是陈作霖游览消遣之所,又是其与友人集会之地,《可园词存》于此多有表现,体现出鲜明的南京地域文化元素,令今人读来觉得格外亲切。

据笔者粗略统计,《可园词存》一共有词作158首,其中约有38首词出现了与南京有关的地名,主要分布如下表所示:

通过此表统计不难看出,一些南京代表性的地理名胜,如清凉山扫叶楼、秦淮河、青溪、莫愁湖等是陈作霖经常赏游及与文友聚会之处,这些词作对表现南京独特的自然地理风光、文化胜迹,展现南京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样貌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如其《大江东去・与伯俣石公游扫叶楼》“路尘迷目,向西去,行绕清凉山界”。

交代了扫叶楼所在清凉山在南京的地理方位,“远树千家,晴江一线,放眼都无碍”。

写出了从扫叶楼远眺长江的所见景致,不由让人联想到南朝诗人谢�I的名句“馀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

《点绛唇・后湖春泛》写其春游南京后湖的所见与心情;

《海棠春・与下礼民乌龙潭玩月》则写其与好友与乌龙潭赏月时的光景;

《踏莎行・青溪玩月同朱秦二叟》则是其与朱绍颐、秦际唐于秦淮青溪赏月时的写照,该词对秦淮风月、历史旧迹不无抒发,流露出淡淡的思古之情

又如《西地锦・城西秋望》一词写南京城西乌龙潭、清凉山一带秋景:

“风掠乌龙潭水,蹴粼粼波起。

残荷弱柳,红消绿瘦,有三分秋意。

拜佛清凉山寺,看游人如蚁。

查梨枣栗,容侬饱啖,是儿时情事。

”《惜红衣・早诣莫愁湖观荷用白石老仙吴兴荷花韵》写南京莫愁湖的荷花,其中“一片澄湖,吹将浪起,总凭风力。

翠叶平铺,翩翻漏波碧”数句形象地描绘出莫愁湖荷叶迎风翻波的景象与绿沁心脾观觉感受

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南京历史古迹名胜可谓数不胜数,作为热衷乡邦文献的陈作霖更是对之投入了极大的热情,寻幽探古,咏怀金陵历史胜迹亦是其《可园词存》对南京地域文化的突出展现。

其《哨遍・吊明故宫》一词对明朝定都南京、靖康之变及明故宫的现状进行了论说式呈现,其中“望北阜西城,龙蟠虎踞,六朝旧都于此”数句对南京历史形势做了很好的诠释。

其《永遇乐・忏经楼咏古》中“即今江左,沧桑屡变,试访李家遗址。

保大井阑,暑风亭额,犹有南唐字。

北门桥北,危楼重建,谁识千年前事?

”对南京历史沧桑变革做了勾勒式咏怀。

《法曲献仙音・西山寻宝林寺》“宝林寺,是萧梁、旧时禅院”。

《多丽・登雨花山下寻普�运隆分小霸焦�荒台,萧家废寺,古碑虽在字多残”。

数句让人不由对“南朝四百八十寺”的金陵旧况心生无限遐想。

《醉花阴・西斋坐》中“霜天采菊期休误,梦向台城路。

明日傥开晴,竹杖芒�P,山后寻秋去(鸡鸣山后多菊圃)”。

则是对南京鸡鸣寺、台城一带景色名物的描写。

《陌上花・石城落花记题词为夏绮滔作》中“秦淮艇子,深宵曾照,一轮明月。

鬓影衣香,犹带六朝标格”几句对南京标志性的“秦淮月夜”、“桨声灯影”、“六朝标格”做了点睛式描绘和勾勒

陈词中常常写到一些南京典型的名物,如《青玉案・辛丑中秋悼亡》中“中秋月色明于水,桂花外,凉风起”写到了南京秋季最常见的桂花;

《青玉案・春寒寄凤弟》中“梅花冻损,杏花寒勒,何处寻春色”,《满江红・北极阁春望》中“梅白柳黄,又到了、初春时节”,《人月圆》中“梅开春透,昏黄影里,凝做香云”等则写南京初春的梅花。

《忆故人・题甘子纯遗照》中“访梅灵谷,赏桂朱门,思量万遍”,《寿星明・寿濮青士七十》中“千树梅花,一畦菘菜”都写及南京负有盛名的灵谷寺梅花和桂花。

《多丽・登雨花山下寻普�运隆分小疤�庵钟、数声缥缈,拾严石、五色斑斓”。

则写到了此地所出南京特产雨花石。

这些富有地方特色的地名、植物、花卉等名物的出现,大大增强了陈词的地方文化气息

季节的变换、天气的寒温及风霜雨露等天气亦是陈词中经常表现的内容。

如“几阵萧萧林杪风,又几阵萧萧雪。

晚来下重幕,冷气犹侵骨”(《卜算子・春寒》)。

写出了南京初春时节阴冷多变的天气特点。

“年年春冷都成例,今年那知尤甚。

兽炭常烘,狐裘不脱,透骨寒如冰”(《齐天乐・春夜寒甚感赋》),同样亦是描写南京春寒湿冷的天气特征。

总之其《可园词存》对南京地理名胜、历史文化遗迹、地方名物等均有充分的展现

注释:

①文中所引陈词,均出《可园词存》宣�y二年(1910)刻本,文中不一一注明.

参考文献:

[1]陈钟鸣.南京近代学者陈作霖[J].文教资料简报,1983(3).

[2]陈作霖.可园词存自序[M].宣统二年(1910)刻本.

基金项目:

本文系江苏省高校哲学社科基金项目“‘石城七子’与近代南京地域文学研究”(2012SJB750008)的阶段性成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