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层练习《群落的结构》人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436961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5.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分层练习《群落的结构》人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分层练习《群落的结构》人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分层练习《群落的结构》人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分层练习《群落的结构》人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分层练习《群落的结构》人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分层练习《群落的结构》人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分层练习《群落的结构》人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分层练习《群落的结构》人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分层练习《群落的结构》人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分层练习《群落的结构》人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分层练习《群落的结构》人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分层练习《群落的结构》人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分层练习《群落的结构》人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分层练习《群落的结构》人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分层练习《群落的结构》人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①单养时两种鱼多出没在植丛中 ②单养时鱼种b多出没在池底 ③混养时两鱼种多出没在池底 ④混养时鱼种a多出没在池底,鱼种b多出没在植丛中 ⑤混合放养有利于对资源和空间的利用

A.①④⑤ B.①③⑤ 

C.②④⑤ D.①③④

3.科技人员选取某地同一自然条件下三种不同类型的茶园,进行物种丰富度的调查,结果如图。

据图判断正确的是(  )

A.纯茶园物种数变化幅度最小,不易产生暴发性虫害

B.杉茶间作园各物种的种群密度在10月份时最大

C.梨茶间作园的营养结构在6月份时最为复杂

D.人类生产活动不会改变茶园的群落结构

4.某水池有浮游动物和藻类两个种群,其种群密度随时间变化的趋势如图,若向水池中投放大量专食浮游动物的某种鱼(丙),一段时期后,该水池甲、乙、丙三个种群中仅剩一个种群。

下列关于该水池中上述三个种群关系及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和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甲种群

B.甲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丙种群

C.丙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甲种群

D.丙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丙种群

5.南极冰藻是以硅藻为主的一大类藻类植物,长期生长在南极海冰区-2~4℃的环境中,其最适生长温度为2℃。

磷虾主要以南极冰藻为食,企鹅主要以磷虾为食。

自1975年以来,磷虾种群密度下降高达80%。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南极冰藻组成了一个种群

B.企鹅种群密度也会随着磷虾种群密度下降而下降

C.南极冰藻、磷虾、企鹅与该海冰区的其他生物组成生物群落

D.-2~2℃范围内,随着温度升高南极冰藻的光合作用强度增大

6.制作泡菜时,乳酸菌产生的乳酸抑制其他微生物的生长,当乳酸积累到一定程度时,还会抑制同种其他个体的增殖,这种现象包括的生物间的关系有(  )

A.竞争、竞争B.竞争、种内斗争

C.共生、竞争D.共生、种内斗争

7.统计某农田中玉米种植后植株平均高度结果如下图。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50天左右玉米植株生长速率达到最大值

B.90天左右玉米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

C.该农田中玉米长势整齐,因此该农田没有群落的垂直结构

D.由于种内斗争的加剧,玉米平均株高达到160cm后不再增长

8.下图为某一区域M、N两物种的资源利用曲线,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该曲线表明M、N之间为竞争关系

B.b越大表明该生物适应环境的能力越弱

C.d越大表明M与N的竞争越激烈

D.N与N将呈现S型增长

二、填空题

9.在烧杯中加入一些枯草浸出液,烧杯中的枯草杆菌以其中的有机物为食,几天后放入大草履虫,再过一段时间后,放入双小核草履虫,它们均以枯草杆菌为食。

三种生物在浸出液中数量的增减情况用图中A、B、C曲线表示,据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枯草杆菌和草履虫之间构成________关系,两种草履虫之间构成________关系。

(2)A、B两条曲线分别表示________、________的数量变化情况。

(3)曲线C在c~d段下降的原因是________。

(4)曲线A在a~b段下降的原因是________。

◆能力题

1.如图表示狼袭击麝牛群时的成功率与麝牛种群大小间的关系,下列叙述中最能反映图中所表示的含义的是(  )

A.狼与麝牛间构成捕食和竞争关系

B.狼与麝牛间进行相互选择

C.种内互助有利于物种的生存和繁衍

D.麝牛的种内斗争随种群增大而减弱

2.科学家将大草履虫与袋状草履虫盛在含有培养液的试管中混合培养,试管中有好氧细菌和酵母菌,大草履虫主要以好氧细菌为食,袋状草履虫主要以酵母菌为食。

实验过程中大草履虫和袋状草覆虫的数量变化如图所示。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大草履虫和袋状草履虫种群数量增长符合“S”型曲线

B.大草履虫和袋状草履虫在培养液中都是随机分布的

C.大草履虫和袋状草履虫之间的关系属于互利共生

D.可以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试管中草履虫的种群密度

3.2010年7月16日美国科学家宣称,他们研制出一种可以阻断疟疾传染的新型蚊子。

如果把新型蚊子投入到疟疾多发区,这种致命疾病的传播将能得到有效控制。

蚊子和人类、疟原虫和人类之间的关系分别是(  )

A.互利共生、寄生 B.捕食、寄生C.寄生、寄生D.捕食、捕食

4.关于“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对于无法知道名称的小动物,不可忽略,应记录下它们的特征

B.许多土壤小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可采用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

C.利用小动物的避光避热性,可采用带灯罩的热光源收集样土中的小动物

D.可分别在白天和晚上取同一地块的土样,调查不同时间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

5.关于群落的结构,以下理解不正确的是(  )

A.在垂直方向上,所有群落都有明显的分层现象

B.动物在群落中垂直分布与植物的分层现象密切相关

C.淡水鱼占据不同的水层,出现的分层现象与各种鱼的食性有关

D.不同地段生物种类有差别,在水平方向上无分层现象

6.如图为某一区域内M、N两物种的资源利用曲线。

从图中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曲线不重叠时,M与N一定不存在竞争

B.d越小,M与N种间竞争越激烈

C.b越大,生物适应环境能力越弱

D.M、N两物种间存在捕食关系

7.谚语“苗多欺草,草多欺苗”反映的种间关系是(  )

A.竞争B.共生C.寄生D.捕食

8.科技人员选取某地同一自然条件下三种不同类型的茶园,进行物种丰富度的调查,结果如图。

9.为探究食物相同的三种水生动物的种群增长规律及种间关系,某小组进行了下列3组实验(各组实验中,每种动物初始数量相等,饲养条件相同);

组1:

甲种动物与乙种动物分别置于两个容器中饲养,甲种动物数量变化如图曲线A所示。

组2:

甲种动物与乙种动物置于同一容器中饲养,乙种动物数量变化如图曲线F所示。

组3:

乙种动物与丙种动物置于同一容器中饲养,形成上、下分层分布,一段时间后每种动物的数量均较组1少。

(1)组1中,甲种动物的种群数量主要由________和________决定;

若容器内饲养液体积为20mL,则第40天时乙种动物的种群密度为________。

(2)在某些生态系统中,存在与本实验类似的种间关系。

①在同一段河流中食物相同的两种鱼,分别分布在河流中央底部和临近河岸底部,其种间关系与图中曲线________代表的类似,其分布体现生物群落的________结构。

②在玻璃温室中放养食物相同的两种传粉昆虫后,一种数量增加,另一种减少,其种间关系与图中曲线________代表的类似。

◆提升题

1.已知物种A与物种B具有捕食关系,纵坐标表示生物量,横坐标表示时间,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①图所示的变化是由于A的增加而导致B的减少

B.②图所示的变化是由于A的增加而导致B的增加

C.③图所示的变化是由于A的减少而导致B的增加

D.④图所示的变化是由于B的减少而导致A的减少

2.如图,纵轴表示海洋不同深度中鱼类的食物分布状况,曲线甲、乙、丙分别表示三种鱼的数量变化。

下列对此图的分析,错误的是(  )

A.海洋中的鱼类具有垂直分层现象

B.此图表明鱼类对食物的竞争状况

C.此图表明海洋中鱼类的捕食状况

D.此图表明海洋中鱼类的共生关系

3.在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中,某小组设计的采集小动物的装置如图所示,正确的说法是(  )

A.利用土壤动物的趋光性

B.灯罩的功能是防止昆虫逃跑

C.金属筛网阻止小动物向下移动

D.广口瓶中需要加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

4.下图表示3个共存物种的资源利用曲线,在图a和图b中,3个物种的资源利用状况不同。

下面是对图a中3个物种与图b中3个物种相比较的几种说法,正确的是(  )

A.图a中3个物种的种内斗争激烈,图b中3个物种的种间竞争激烈

B.图a中3个物种的种间竞争激烈,图b中3个物种的种内斗争激烈

C.如果资源有限,图a中物种2有被排除的危险,图b中物种1有被排除的危险

D.两图中的物种间的竞争激烈程度相等

5.在一稳定生态系统中,灰线小卷蛾幼虫以落叶松松针为食,幼虫摄食对松树的代谢活动有一定影响,进而影响下一年幼虫食物的质和量。

幼虫密度与最大松针长度的变化如图所示。

以下叙述错误的是()

A.幼虫摄食改变了落叶松的丰富度

B.幼虫密度呈周期性波动

C.可利用样方法调查幼虫的密度

D.幼虫摄食对松针长度的影响具滞后性

6.如图曲线Ⅰ、Ⅱ、Ⅲ分别表示某野生动物种群数量超过环境容纳量后,其未来种群数量变化三种可能的情况。

据图判断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因环境阻力的存在,该种群不可能按“J”型增长

B.据图分析种群Ⅲ的生存环境严重破坏,应采取就地保护措施

C.图中阴影部分表示在生存斗争中被淘汰的个体数

D.据图分析可知,破坏程度:

Ⅰ最轻,Ⅱ次之,Ⅲ最重

7.有一片长有马尾松和山毛榉的针、阔叶混交林,逐年对两个树种的存量进行统计,马尾松和山毛榉存量的比值记作C,作出曲线如图所示。

请据图回答:

(1)两个树种处于竞争状态的年份段是________。

(2)两个树种处于平衡状态的年份段是________。

(3)在a年的优势种是________,在d年的优势种是________。

排除气候条件的变化,造成这一变化的重要原因可能是随着前一种群的繁盛,逐步改变了当地的________,使之反而适合后一种群的生存需求了。

(4)以上说明生物群落________,它是一个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展变化的动态系统,在群落的发展变化过程中,一些物种的种群________了,另一些物种的种群随之而________,最后,这个群落会达到一个稳定阶段。

8.某草原上生活着鹿、兔、狼和狐等生物。

雄鹿有角、雌鹿无角,通常情况下这种鹿的雌雄个体分群活动(生殖季节除外)。

有人提出“鹿角效应”假说解释这种同性聚群现象,即一群形态相同的食草动物能迷惑捕食者,降低被捕食的风险。

回答下列问题:

(1)该草原上的雌鹿群和雄鹿群属于________(填“不同”或“同一”)种群。

(2)草、鹿、兔、狼、狐和土壤中微生物共同形成了一个________(填“种群”、“群落”或“生态系统”)。

(3)为探究“鹿角效应”假说是否成立,某同学用狗(能将抛入流水池中的漂浮物叼回来)、项圈和棍棒做了如下3组实验:

甲组同时向流水池中抛出2个相同项圈,乙组同时抛出2个相同棍棒,丙组则同时抛出1个项圈和1个棍棒。

记录每次抛出后狗叼回第一个漂浮物的时间。

若丙组平均时间________(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其他两组,则实验结果支持该假说。

测试时要求甲、乙、丙3组抛出项圈或棍棒的距离________(填“相同”或“不同”)。

本实验中项圈或棍棒相当于该草原上的________。

答案和解析

【答案】

1.D2.A3.C4.C5.A6.B7.A8.B

9.[答案] 

(1)捕食 竞争 

(2)枯草杆菌 双小核草履虫 (3)双小核草履虫与大草履虫竞争资源

(4)放入大草履虫,大草履虫以枯草杆菌为食使其数量减少为测量指标进行观察和记录。

【解析】

1.[答案] D

[解析] 坐标图中甲、乙两种生物之间是捕食关系(乙以甲为食)。

4幅营养关系图中,A表示互利共生关系,B表示寄生关系,C表示甲、乙之间的竞争关系(甲、乙均以丙为食),D表示捕食关系(乙以甲为食)。

2.[答案] A

[解析] 混合放养有利于资源和空间的充分利用。

由表格中单养和混养时检测出的鱼胃内食物可知:

单养时鱼种a主要以植丛中的动物为食,鱼种b也主要以植丛中的动物为食,说明单养时鱼种a与鱼种b多出没在植丛中。

混养时鱼种a主要以底栖动物为食,说明多出没在池底;

鱼种b主要以植丛中的动物为食,说明混养时鱼种b仍多出没在植丛中。

3.[答案] C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生态系统的基础知识和识图能力。

三种不同类型的茶园中纯茶园物种数最少,其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最为简单,自我调节能力最差,一旦出现虫害,害虫数量都是爆发性的J型增长,A错;

根据图中信息可以看出,10月份的杉茶园的物种数最大,但

并不能说明各物种在此时的种群密度最大,B错;

而C项梨茶间作园在6月份物种数最多,此时它营养结构最复杂,C正确。

茶园是一个人工生态系统,其群落结构必然受人类活动的影响,D错。

4.[答案] C

[解析] 据图分析,甲、乙两种群存在捕食关系,甲为被捕食者,乙为捕食者(浮游动物)。

丙为专食浮游动物的鱼,所以,乙、丙两个种群的数量首先减少,最终仅剩的一定为甲种群。

乙、丙都为消费者,在需氧等方面存在竞争关系。

5.[答案] A

[解析] 南极冰藻是以硅藻为主的一大类藻类植物,而不是一种生物,A错误;

企鹅主要以磷虾为食,所以企鹅种群密度也会随着磷虾种群密度下降而下降,B正确;

南极冰藻、磷虾、企鹅与该海冰区的其他生物组成生物群落,C正确;

-2~2℃范围内,随着温度升高,酶的活性逐渐增强,南极冰藻的光合作用强度增大,D正确。

6.[答案] B

7.[答案] A

[解析] 图中曲线斜率在50天左右最大,此时玉米植株生长速率达到最大值,A正确;

90天左右玉米平均高度达到最大值.不是种群数量,B错误;

农田中玉米属于一个种群,没有群落的结构,但农田中还有其他生物存在,由此构成的群落具有垂直结构.C错误;

由于种内斗争的加剧,玉米平均株高达到160cm后一般不增长,但改变环境条件,株高还可能进一步增长,D错误。

8.[答案] B

[解析] M、N之间通过食物d而发生着竞争;

d越大,共同争夺的食物资源越多,竞争越激烈;

由于M与N之间存在着竞争关系,因而存在着环境阻力,所以两种群将呈现S型增长。

b越大,说明摄取食物的种类越多,表明该生物适应环境的能力越强。

1.C 

2.A 

3.C 

4.B5.A6.B7.A8.C 

9.[答案] 

(1)出生率 死亡率(两答案位置可互换) 30只/mL

(2)①D和E 水平 ②B和F

1.答案:

C

解析:

图中不能得出狼与麝牛之间能构成竞争关系,A错误;

图中只体现麝牛群数量与狼袭击麝牛成功率的关系,不能体现狼与麝牛之间进行着相互选择,B错误;

狼袭击麝牛成功率与麝牛群数量呈负相关,说明种内互助有利于物种的生存和繁衍,C正确;

麝牛的种内斗争随种群的变化情况不能从图中得出信息且实际中麝牛的种内斗争随种群增大而增大,D错误。

2.答案:

A

大草履虫和袋状草履虫培养在有限的环境中,种群数量增长符合“S”型曲线,A正确;

大草履虫主要以好氧细菌为食,袋状草履虫主要以酵母菌为食,故大草履虫应分布在培养液上部,袋状草履虫在培养液中随机分布,B错误;

大草履虫和袋状草履虫之间没有互利关系,不属于互利共生,C错误;

标志重捕法适合对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的种群密度调查,培养液中草履虫的种群密度应取样用血球计数板进行估算,D错误。

3.答案:

寄生是一种生物生活在另一种活的生物体内或体表,依靠宿主提供营养的生活方式。

捕食是一种生物直接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的现象。

互利共生是指两种生物相互依存、彼此有利。

蚊子和人类、疟原虫和人类都是寄生关系,人为宿主。

4.答案:

B

对于无法知道名称的小动物,可记为“待鉴定×

×

”,并记录下它们的特征,A项正确;

许多土壤小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而且身体微小,不适用标志重捕法,B项错;

土壤小动物一般具有趋暗、趋湿的特性,可用热光源收集,C项正确。

5.答案:

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但像北极苔原这样非常简单的群落没有明显分层现象,A项错;

动物在群落中垂直分布主要与食物等有关,而动物的食物直接或间接来自植物,故B项正确;

淡水鱼的分层与陆地动物分层的因素是一样的,也是与食性有关,C项正确;

不同地段的土壤性质、水分、湿度、光照不同从而导致生物种类有差异,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别,常呈镶嵌分布而无分层现象,D项正确。

6.答案:

B

曲线不重叠的情况下,M、N两物种有可能争夺空间或栖息场所,也可构成竞争关系,A错误;

d越小,表明曲线重叠就越多,M与N种间竞争越激烈,B正确;

b越大,表明生物的可利用资源就越多,适应环境的能力应越强,C错误;

据图不能得出M与N之间存在捕食关系的结论,D错误。

7.答案:

该谚语体现了农作物与其他农田野生植物之间的竞争关系。

8.答案:

当群落中物种的丰富度越高时,害虫的天敌种类和数量就会越多,此群落中就不易产生暴发性虫害,A项错误;

杉茶间作园在10月份物种数达到最高,但题中曲线并不能说明各物种的种群密度的大小,B项错误;

生态系统中物种的数目越多,所形成的食物链就越多、食物网就越复杂,因此梨茶间作园在6月份的营养结构最复杂,C项正确;

人类的活动如除草、喷施农药、改变种植结构等都会影响甚至改变茶园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D项错误。

9.[解析] 

(1)种群增长规律曲线的判断:

①根据组1,甲种动物与乙种动物分别置于两个容器中饲养,甲种动物数量变化曲线为A,则C为乙的种群增长曲线(均为“S”型增长,且该判断应结合组3来进行);

②根据组2,甲、乙存在竞争关系,因此F表示乙种动物数量变化,则B表示甲种动物数量变化;

③根据组3,乙、丙在容器中上、下分层分布,不构成竞争关系,但一段时间后每种动物的数量均较组1少,则乙、丙对应曲线应为D、E。

(2)判断种间关系寻找对应曲线:

①同一段河流中食物相同的两种鱼,分别分布在河流中央底部和临近河岸底部,由于分布在不同的区域,不构成竞争关系,其关系类似图中的D和E。

由于两者是同一地域中地形等因素引起的分布不同,因此二者体现的是群落的水平结构。

②根据“一种数量增加,另一种减少”说明二者构成竞争关系,类似组2情况,即与曲线B、F类似。

④实验结

1.B 

2.D 

3.D 

4.A5.A6.B 

(1)0~e 

(2)b~c (3)马尾松 山毛榉 环境

(4)不是一成不变的 消失 兴起

(1)同一

(2)群落(3)小于 相同 雌鹿或雄鹿

在各图中,A的生物量都大于B,可确定A、B间的捕食关系为A→B,故可肯定A的增加会导致B的增加。

D

从曲线可以看出:

甲、乙、丙三种鱼的主要食物分布在不同的深度,表现出明显的垂直分层现象;

它们的食物分布区域有重叠部分,故三者间存在竞争;

图中三种鱼类随着食物的变化而有不同的分布,体现了它们的捕食状况(而非捕食关系);

共生关系的曲线与题图曲线不符,D项错。

该装置利用了土壤动物的避光避热性,灯罩的功能是集中热量,金属筛网可防止土壤落到广口瓶中,保存土壤小动物可用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

4.【答案】A

【解析】图a中3个物种共用的资源很少,则种间竞争不激烈,而种内在某资源状态下利用量最大,则种类斗争激烈,图b中3个物种的共用资源较多,则种间竞争激烈,所以A正

确;

图a中3个物种的种内竞争激烈,图b中3个物种的种间竞争激烈,所以B错误;

如果资源有限,图a中哪个物种被排除,因不知竞争的强弱,则无法判断,图b中因三物种间竞争强弱不能判断,所以C错误;

两图中的物种间的竞争激烈程度无法判断,所以D错误。

5.【答案】A

【解析】丰富度是指该生态系统的物种种类数,而捕食关系,不能使被捕食者的数量降低为0,因此没有改变落叶松的丰富度,A项错误;

据图可知,幼虫密度随时间呈周期性波动,B项正确;

由于灰线小卷蛾幼虫以落叶松松针为食,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因此采用样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C项正确;

根据题干可知,幼虫摄食对松树的代谢活动有一定影响,进而影响下一年幼虫食物的质和量,幼虫的数量先于松针长度变化,表明幼虫摄食对松针长度的影响具滞后性,D项正确。

6【答案】B

【解析】自然条件下,由于环境阻力的存在,该种群不可能按“J”型增长,A项正确;

据图分析种群Ⅲ中生物逐渐灭绝,说明栖息地的环境被完全破坏,该生物已经无法生存,一般无法实施就地保护措施,只能进行易地保护,B项错误;

图中阴影部分表示在生存斗争中被淘汰的个体数,C项正确;

据图分析可知,曲线Ⅰ在原始的环境容纳量附近波动,k值较高,说明该种群对其栖息地环境的破坏程度较轻。

Ⅱ的环境容纳量低于原始环境容纳量,说明环境有一定程度的破坏。

Ⅲ中生物逐渐灭绝,说明栖息地的环境被完全破坏。

因此,D项正确。

马尾松和山毛榉的生长都需要阳光、水分、无机盐等,因此只要两者共存就一定存在竞争。

优势种是指在数量上占优势的物种,就C值含义可知,C>

1,则马尾松占优势;

C<

1,则山毛榉占优势;

C=1,则两树种处于动态平衡之中。

由于环境条件等各种因素的变化,种群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使生物群落也随之发生变化。

(1)草原上的雄鹿群和雌鹿群是同一种群中的两种性别的群体。

(2)同一自然区域内所有生物构成群落。

(3)当丙组实验所用时间小于其他两组时,正好说明捕获丙组容易,捕获其他两组困难,也就证明了“鹿角效应”,实验中注意单一变量原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