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小学数学面试教案模板共4篇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447346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4.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资格证小学数学面试教案模板共4篇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教师资格证小学数学面试教案模板共4篇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教师资格证小学数学面试教案模板共4篇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教师资格证小学数学面试教案模板共4篇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教师资格证小学数学面试教案模板共4篇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教师资格证小学数学面试教案模板共4篇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教师资格证小学数学面试教案模板共4篇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教师资格证小学数学面试教案模板共4篇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教师资格证小学数学面试教案模板共4篇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教师资格证小学数学面试教案模板共4篇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教师资格证小学数学面试教案模板共4篇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教师资格证小学数学面试教案模板共4篇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教师资格证小学数学面试教案模板共4篇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师资格证小学数学面试教案模板共4篇文档格式.docx

《教师资格证小学数学面试教案模板共4篇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资格证小学数学面试教案模板共4篇文档格式.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教师资格证小学数学面试教案模板共4篇文档格式.docx

正方体组与长方体组堆得比较顺利,而圆柱组与小球组未能堆成功。

正方体组与长方体组堆得好,而圆柱组与小球组堆得不好,所以我们要给正方体、长方体组各加一分,同意吗?

这时会立即引起学生的思辩:

圆柱组与小球组之所以没能堆好,不是小组合作得不好,而是材料本身的特点决定的。

●教师用这种方式很自然引导学生在思考:

为什么长方体、正方体能堆得好,而球与圆柱不容易堆得好,从而体会到曲面的不稳定性与平面的稳定性这一特征。

再让小球组、圆柱组分别与长方体组、正方体组交换材料,再次进行活动体验。

3、说一说

通过滚一滚、堆一堆的活动,学生已初步感知了四种形体的特点,再让学生说说这四种形体在生活中哪些地方得到了运用。

如:

汽车轮子的形状近似圆柱,为什么不把轮子做成正方体呢?

盖房子的砖头是长方体的,为什么不做成球的形状呢?

……

●通过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可以加强学生对各种形体特征的认识,并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是数学。

4、猜一猜

让这四种形体中的一种从窗口中露出它的一部分,让学生猜一猜这会是哪种形体,如图:

(长方体)(正方体或长方体)(圆柱)(圆柱)

●这样的练习不做统一要求,目前,学生是通过完整的观察来识别形体,而这里是通过局部的观察识别形体。

一部分学生有困难是正常的,但大部分学生可以进行正确的判断。

对于第2种情况,如果学生认为可能是正方体,也有可能是长方体,要给予表扬。

对不同学生提出不同程度的要求,体现了分层次教学的思想。

5、搭一搭

学生分小组搭一搭,比比哪组搭的快搭得好。

评讲时,可以让学生说说选择积木的理由。

如房子为什么选择长方体或正方体,车轮为什么选择圆柱体等等。

6、数一数如图P29数一数。

这三幅图的出现是按由易—难的层次安排的。

在数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按一定的顺序数,如从左往右,从上到下地数。

三、课堂小结

统计各组得分情况,对学生的学习过程给予综合性评价:

是否有很好的合作意识;

是否敢于与老师进行辩论;

是否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等。

课前准备

1、4快滚板,4套积木;

2、完全一样的长方体积木、正方体木快、乒乓球、圆柱各10个;

3、4种形体模具;

4、准备一个智慧袋,里面装有4种形体各10个;

5、一个挖空的木版;

第2篇:

教师资格证面试小学数学教案:

《周长》

(一)、教材分析:

一、教学目的:

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学习平面图形的周长。

是一堂概念与计算相结合的课,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数学第五册P100~P102《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新课标里提到“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针对这一特点和教材内容,以及学生生活实际,本课时的知识、能力、情感目标分别为:

1、结合具体图形,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并能指出具体图形的周长。

2、结合具情境,通过观察、度量及比较、归纳能活动,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

3、能运用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感知图形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是教材中贯穿全局、带动全局的核心内容,它是由各部分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所决定的。

周长的概念以及周长的计算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这个知识的掌握与否直接影响到今后学习的各种图形的周长计算。

我给这个课时的教学重点定为两个:

1、周长的认识。

2、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

能用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等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教具学具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树叶图片。

(二)、引导学生学习所采用的主要方式方法:

遵循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原则,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联系实际,注意通过直观帮助学生获得感性认识,根据学生实际和教材内容,选用的主要教学方式方法是直观演示为主,引导学生亲自操作、观察思维、自学讨论、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多种方法有机配合使用。

(三)教学过程:

一、探索对比,引入概念。

在生活中,学生更多的遇到的是具体图形,而特殊的长方形和正方形会出现得比较少,所以在第一个层次我采取了从一般到特殊的教学模式。

以常见的树叶为例抽象出周长的概念。

首先创设一个具体情境:

为了迎接五城会的到来,小瓢虫星星积极开始了体育锻炼,每天都会到青叶操场上跑步。

用多媒体演示小瓢虫星星在青叶操场上两次不同的跑步路线,让学生观察跑步路线是否相同,分小组讨论不同在哪里,在矛盾形成的同时,学生的学习兴趣顺势而涨,当学生观察得出结果:

一次沿着青叶的边沿从树根出发最后跑到终点刚好跑完一周,另一次还是沿着树叶的边沿从树根出发但是最后没有跑回树根,离一周还差一点。

在此同时教师揭示周长的概念:

刚才星星第一次跑的是树叶一周的长度,也就是树叶的周长,我们把一个图形一周的长度叫做这个图形的周长。

通过两次不同爬行过程的比较,学生的脑中形成了周长完整的表象。

在这一教学层次中不是把周长的概念教给学生,而是让学生在具体的观察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比较,合作交流,为学生对周长的认识提供感性材料,最后再水到渠成的揭示周长的概念。

二、动手操作,落实概念。

在学生的具体观察,比较后,教师揭示了周长的概念,学生对周长有初步认识之后,出示多种具体图形,让学生动手自己在手中的卡片上描一描这些图形的周长,从而使学生对知识进行类化使学生体会到概念是对具有共同特征的许多具体内容的概括:

小学生思维正处于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思维过程对具体形象存在着依赖性。

在学生直观认识了周长了之后,通过描一描周长这一操作活动,拓宽学生对周长的感性认识,建立丰富的表象,进一步认识了周长的意义。

三、因势利导,探索发现。

探索发现,是指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变重讲轻练为边讲边练,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多种感官参加学习数学知识的活动,实现两次飞跃:

一次是从感性到理性的飞跃;

一次从理性到实践的飞跃。

在学生对周长有感性的认识之后,让学生理性的思考,分小组讨论要求出这些图形的周长怎么办?

讨论估计有三种情况:

①用绳子量套在图形上,在把绳子拉直用直尺量绳子的长度②把图形简下来在直尺上滚动③量出各条边,再把各条边相加。

我们可以发现各种方法都存在着一定的缺陷,用绳子量不方便,存在误差;

滚动剪下来的小实物可以,大实物、画在黑板上或是固定的图形就不行;

最好的方法是先量出组成该图形各条边的长度,把各条边相加得出该图形的周长。

但是量几条边呢?

通过观察发现有的图形没有必要把所有的边都量出来,相同长度的边只需要量一次就够了。

学生在自身的探索讨论下求出了这些图形的周长,这时再出示图形中较特殊的长方形和正方形:

2厘米3厘米

让学生求出他们的周长,这对于计算出以上具体图形的学生来说简直就是信手拈来的简单。

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计算,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有以下几种做法:

长方形的周长:

①4+2+4+2=12(厘米)②4×

2+2×

2=12(厘米)③(4+2)×

2=12(厘米)正方形的周长:

①3+3+3+3=12(厘米)②3×

4=12(厘米)

在学生展示出不同算法之后,进行讨论,让学生归纳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计算方法,新课标提倡算法的多样法,而现实生活中正正规规给出长宽求周长的例子少之又少,为了更好的将所学知识运用与生活实际,学生讨论出的方法不唯一,不总结公式。

四、解决实际问题。

1、每小题两个图形的周长一样吗?

A、B、

引导学生认真、细致地观察图形,并通过测量移动等方法,作出自己的判断,教师结合多媒体展示边线移动的过程,直观地说明每组题中两个图形的周长一样长,让学生直观的感觉到图形的周长和图形大小无关,只和组成图形的边长有关。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进一步深化对周长概念的理解。

2、伍校长想在咱们学校周围修上一堵新围墙,你能帮伍校长算算围墙要修多长吗?

新课标里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在学生掌握了周长的计算方法后,让学生求出不规则图形的周长,让学生感觉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第3篇:

小学数学教师资格证面试教案:

位置

小学数学教师资格证面试教案模板:

《位置》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六年级上册第2~3页。

【教学目标】

1.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说出某一物体的位置。

会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2.通过形式多样的游戏与练习,让学生熟练掌握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发展其空间观点,初步体会到数行结合的思想,提升学生使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水平。

3.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会数学的价值,培养对数学的亲切感。

【教学重点】

使学生经历确定位置的全过程,从而掌握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

【教学难点】

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教学过程】

一、从实际情景入手,引入新知,使学生学会在具体情景中用数对确定位置

1.谈话引入。

今天有这么多老师和我们一起上课,同学们欢迎吗?

老师们都很想理解你们。

咱们先来给他们介绍一下我们班的班长,能够吗?

2.合作交流,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探究新知。

(1)出示要求:

以小组为单位,想一想,能够用什么方法表示出班长的位置,把你的方法写或画在纸上。

汇报:

班长的位置在第4组的第三个,他在从右边数第二组的第三排…

哪个小组也用语言描述出了班长的位置?

请班长起立,他们的描述准确吗?

刚才同学们的描述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都表示的是班长的位置,有的同学说第几组,第几行,第几排……)

看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能够用组、排、行、等多种方式,还能够从不同的方位来描述物体的位置。

为了我们在确定位置的时候语言达成一致,一般规定:

竖排叫列,横排叫行。

板书:

列行

老师左手起第一组就是第一列…,横排就是第一行…

班长的位置在第4列、第3行。

还有其他的表示方法吗?

画图的方法:

如果大家是站在老师这个位置看全班的座位,这张图应该怎么放?

(课件)

把座位图转过来,班长的位置变了吗?

为什么?

(没变,还是第四列第三行,因为老师和我们看到的方向正好相反,但位置没变)

(2)探究新知。

在这张座位图中,你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吗?

师指图:

这是谁的位置?

(我的,我的位置在第五列,第4个)

指名描述自己的位置?

同桌说说自己的位置。

今天老师还要教你们一种更为简洁的方法来确定位置,想知道吗?

(2,5)

你们知道,这是谁的位置吗?

2,5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像这样用两个数来表示位置,我们称它们为数对。

(板书)

下面我们就来研究用数对的方法来确定位置。

(3)巩固新知。

A、谁能用数对表示出自己的位置?

指名两个,说出数对的含义,板书出来。

老师板书:

(5,2),请这个同学起立,回答问题:

(2,5)(5,2)这两个数对都由数字2、5组成,他们表示的位置一样吗?

为什么

(两个数字组成顺序不一样,表示的意思就不一样)

B、老师出示图中的点,相对应的学生说数对,其他同学判断对错。

(1,5)(4,2)(3,3)

当出示(3,3)时,问:

两个3的意思一样吗?

在我们班的位置中,这样的数对还有吗?

如果有个班级最后一个同学的位置是(7,7),你知道这个班有多少人吗?

(49个,因为表示有7列,7行,所以7×

7=49人)

C、小游戏:

接龙。

老师先说出一组数对,相对应的同学起立,说出下一个同学的位置,以此类推。

先让学生在心中想好你想叫得同学的位置。

D、寻找新位置。

同学们都会用数对表示自己的位置了吗?

下面这个环节要检验你们每一个同学是否真的会了。

收拾好你的东西,根据你手中的数对,快速找到你的新位置。

(学生的数对里有两个特殊设计:

(3,)和(,3)

二、通过多种练习,使学生会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1.出示动物园示意图。

你能看懂这张图吗?

图上的数字表示什么意思?

请你用数对说出飞禽馆和南门的位置。

请你写出狮虎山,猴山,大象馆的位置。

观察这三个地点在图中的位置和他们的数对,你有什么发现?

周六,小红和妈妈去动物园玩,她们的游玩路线如下

请你说出她们的参观路线。

请你设计一条路线:

(1)从南门进,从北门出。

(2)经过所有的景点。

(3)不走重复路线。

用数对写出路线方案。

2.老师的礼物。

老师相送给每位同学一份礼物,但是只有掌握了今天所学的知识的同学才能看到这份礼物。

学生按照数对涂色。

介绍经验:

这么多数对,你是怎么做到不丢不重,又准确的找到位置的。

看来这些同学取得成功时有方法的,老师真心祝贺你们,没有成功的同学也别气馁,老师把信心送给你们,只要吸取好的经验,下次一定会成功。

思考:

在这幅图中,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和之前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方法一样,一组数对表示一个方格,而不是一个点)

3.第5页第4题第

(2)小题:

描出下列各点并按字母顺序依次连成封闭图形,看看是什么图形。

这道题的构图方式和刚才的心行构图有什么不同?

三、生活中的数学

用数对确定位置,在生活中应用广泛,你能举出例子吗?

教师出示:

地图、围棋图…

四、小结

五、小小设计师

以小组为单位,任选构图方式,用数对确定位置,设计一个图案。

把设计方案和效果图都记录在图表纸上。

第4篇:

教师资格证面试小学数学试讲教案

教师资格证面试小学数学试讲教案范例

资料仅供参考

圆锥的体积试讲教案范例

教学内容:

小学数学人教版

教学目标:

1.经过动手操作实验,推导出圆锥体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公式计算圆锥体的体积。

2.经过学生动脑、动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3、培养学生个人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掌握圆锥体体积公式的推导。

教具准备:

1、等底等高的圆柱体和圆锥体6套,大小不同的圆柱体和圆锥体6套、水槽6套。

2、多媒体课件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1.怎样计算圆柱的体积?

(板书:

圆柱体的体积=底面积×

高)

2.一个圆柱的底面积是60平方分米,高15分米,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

3.圆锥有什么特征?

拿出一个圆锥体,将它的底面、侧面、高和顶点指给学生看。

(二)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就利用这些知识探讨新的问题---怎样计算圆锥的体积(板书课题)

(三)进行新课

1、探讨圆锥的体积公式

教师:

怎样探讨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呢?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请同学们先想一想,我们是怎样知道圆柱体积公式的: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圆柱(转化)长方体

圆柱体积公式--(推导)长方体体积公式

借鉴这种方法,为了我们研究圆锥体体积的方便,每个组都准备了一个圆柱体和一个圆锥体。

你们小组比比看,这两个形体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学生操作比较。

(1)提问学生:

你发现到什么?

(这个圆柱体和这个圆锥体的形状有什么关系)

(学生得出:

底面积相等,高也相等。

底面积相等,高也相等,用数学语言说就叫“等底等高”。

(板书:

等底等高)

(2)为什么?

既然这两个形体是等底等高的,那么我们就跟求圆柱体体积一样,就用“底面积×

高”来求圆锥体体积行不行?

(不行,因为圆锥体的体积小)

(把圆锥体套在透明的圆柱体里)是啊,圆锥体的体积小,那你估计一下这两个形体的体积大小有什么样的倍数关系?

(指名发言)

的水和圆柱体、圆锥体做实验。

怎样做这个实验由小组同学自己

商量,但最后要向同学们汇报,你们组做实验的圆柱体和圆锥体在体积大小上有什么样的倍数关系。

(3)学生分组做实验。

A.谁来汇报一下,你们组是怎样做实验的?

b.你们做实验的圆柱体和圆锥体在体积大小上发现有什么倍数关系?

(学生发言:

圆柱体的体积是圆锥体体积的3倍)

同学们得出这个结论非常重要,其它组也是这样的吗?

我们学过用字母表示数,谁来把这个公式整理一下?

(4)学生操作:

出示另外一组大小不同的圆柱体和圆锥体进行体积大小的比较,经过比较你发现什么?

学生回答后,教师整理归纳:

不是任何一个圆锥体的体积都是任何一个圆柱体体积的。

(老师拿起一个小圆锥、一个大圆柱)如果老师把这个大圆锥体里装满了水,往这个小圆柱体里倒,倒三次能倒满吗?

(不能)

为什么你们做实验的圆锥体里装满了水往圆柱体里倒,倒三次能倒满呢?

(因为是等底等高的圆柱体和圆锥体。

呢?

(在等底等高的情况下。

(老师在体积公式与“等底等高”四个字上连线。

现在我们得到的这个结论就更完整了。

(指名重复叙述公式。

今后我们求圆锥体体积就用这种方法来计算。

(三)巩固反馈

1.口答。

填空

2.出示例题学生读题,理解题意,自己解决问题。

例一个圆锥形的零件,底面积是19平方厘米,高是12厘米,这个零件的体积是多少?

A学生完成后,进行小组交流。

B你是怎样想的和怎样解决问题。

(提问学生多人)

C教师板书:

×

19×

12=76(立方厘米)

答:

它的体积是76立方米

3.练习题。

一个圆锥体,半径为6cm,高为18cm。

体积是多少?

(学生在黑板上只列式,反馈。

4、出示例2:

要求学生自己读题,理解题意思。

在打谷场上,有一个近似于圆锥形的小麦堆,测得底面直径是4米,高是1.2米,每立方米小麦约重735千克,这堆小麦约有多少千克?

(得数保留整千克)

(1)提问:

从题目中你知道什么?

(2)学生独立完成后教师提问。

并回答同学的质疑:

3.14×

()×

1.2×

表示什么?

为什么要先求圆锥的体积?

得数保留整千克数是什么意思?

….

5、比较:

例1和例2有什么地方不同?

(1)直接告诉了我们底面积,而

(2)没有直接告诉,要求我们

先求出底面积,再求出圆锥体积;

(2)例1是直接求体积,例2是求出体积后再求重量。

我们已经学会了求圆锥体的体积,现在我们来解决有关圆锥体体积的问题。

四、巩固练习:

1、一个圆锥形沙堆,高是1.5米,底面半径是2米,每立方米沙重1.8吨。

这堆沙约重多少吨?

2、选择题。

每道题下面有3个答案,你认为哪个答案正确就用手指数表示。

(1)一个圆锥体的体积是a立方米,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体积是(

⑴立方米②3a立方米③9立方米

(2)把一段圆钢切削成一个最大的圆锥体,圆柱体体积是6立方米,圆锥体体积是(

)立方米

(1)6立方米

(2)3立方米(3)2立方米

2、学生操作:

看看我们的教室是什么体?

(长方体)

要在我们的教室里放一个尽可能大的圆锥体,想一想,怎样放体积最大?

(小组讨论)

指名发言。

当争论不出结果时,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动手测量数据:

教室长12m,宽6m,高4m。

并板书出来,再比较怎样放体积最大的圆锥体。

五: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六、作业:

书本44页第3、4、5。

圆柱体的体积=底面积×

例1:

例2:

(1)麦堆的体积:

3.14×

()=12.56(平方米)12.56×

1.2=5.024(平方米)

(2)小麦的重量:

5.024×

735=3692.64(平方米)≈3693(平方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