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EPS动力学模型的建立与仿真分析.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8454321 上传时间:2023-05-13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512.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汽车EPS动力学模型的建立与仿真分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汽车EPS动力学模型的建立与仿真分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汽车EPS动力学模型的建立与仿真分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汽车EPS动力学模型的建立与仿真分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汽车EPS动力学模型的建立与仿真分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汽车EPS动力学模型的建立与仿真分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汽车EPS动力学模型的建立与仿真分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汽车EPS动力学模型的建立与仿真分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汽车EPS动力学模型的建立与仿真分析.doc

《汽车EPS动力学模型的建立与仿真分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汽车EPS动力学模型的建立与仿真分析.doc(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汽车EPS动力学模型的建立与仿真分析.doc

汽车EPS动力学模型的建立与仿真分析

曹艳芹车辆工程50100802405

摘要:

建立了电动助力转向系统主要部分的数学模型和车辆二自由度模型,根据助力原理设计了基于模糊控制的EPS系统助力控制策略,得出了助力特性曲线,采用Matlab/Simulink工具箱设计了电动机PID控制算法助力仿真模型,并利用Simulink模块搭建系统模型对所建立的EPS动力学模型进行仿真分析。

关键词:

EPS动力学模型;模糊控制;PID控制

1 系统组成及工作原理

电动助力转向系统(electricpowersteering,简称EPS)主要由机械转向系统、转矩传感器、车速传感器、电流传感器、控制单元(ECU)、离合器、助力电动机及减速机构等组成,如图1所示。

其工作原理:

汽车在运行过程中,扭矩传感器、车速传感器及电流传感器会产生相应的传感器信号,这些信号经过滤波、信号电平调整后传给ECU,ECU经过分析处理后对助力电机进行相应控制。

图1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结构

2 电动助力转向系统建模

在构建电动助力转向系统模型时,分析了实际电动助力系统与模拟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的区别,尽量结合实际构建电动助力转向系统模型但转向轴、齿条、助力电机的动力学模型与实际系统差别较大,因此在建模时都加入了相应的仿真系数(如加入了阻尼、刚性系数等),以达到实际工况,这样有助于对系统进行仿真分析。

在图1中,设转向盘和上端转向轴的转动惯量、电动机的转动惯量、前轮及转向机构向转向轴等效后的转动惯量分别为、、,单位为;转向盘上施加的转矩、等效到转向轴的转向阻力矩、电动机的电磁转矩和电动机作用到转向轴的助力分别为、、、,单位为Nm;转向轴与支承之间的摩擦系数、转向机构与前轮等效到转向轴的摩擦系数、电动机转轴与支承之间的摩擦系数分别为、、,单位为Nms/rad;转向盘的转角、前轮等效到转向轴的转角、电动机的转角分别为、、,单位为rad;转矩传感器刚度为,单位为Nm/rad;从电动机经减速机构到转向轴的传动比为G。

为降低问题的复杂性,假设电动机转轴为刚性,即不考虑电动机的扭转刚度。

考虑

电动机与转向轴之间的速度匹配,有:

(1)

(1)转向盘和上端转向轴、下端转向轴模型

(2)

(3)

(2)电动机模型

直流电动机的等效结构图如图2所示,电动机电枢电压(图中用U表示),电流(图中用I表示),电枢电阻,电感,反电动势系数,电磁转矩系数。

图2直流电机的等效模型

(4)

(5)

(6)

(3)转矩传感器模型

对于转矩传感器,其测试值等于其刚度和转向盘与转向柱转角差之积,即:

(7)

(4)轮胎模型

(8)

(9)

(10)

其中,——轮胎拖距(m);——前轮侧偏角(rad)

(5)车辆二自由度模型

由汽车动力学力学定律得出以下运动微分方程:

(11)

(12)

式中:

——质心到前轴的距离(m);——质心到后轴的距离(m);——绕Z轴的横摆角速度(rad/s);——质心的侧偏角(rad);——前轮转角(rad);——汽车绕Z轴的转动惯量(kg·m2);V——车速(km/h);m——汽车质量(kg);——前轮侧偏刚度(N/rad);——后轮侧偏刚度(N/rad)。

(6)系统模型计算所用参数值

表1模型计算的参数值

2000

3000

1.0

1.8

-140000

0.00005

0.0044

0.002

0.3

0.15

0.15

0.02

0.02

40

30

15

3 系统的仿真框图与仿真结果

由上面讨论的EPS系统动力学状态方程可知EPS系统可以采用机械转向系统模型(Mechanical_Model)、电动机模型(Motor_Model)、控制器模型(Contrllor_Model)来进行描述,各模块间的关系如图3。

图3电动助力转向系统Simulink仿真结构模型

(1)机械转向系统模型(Mechanical_Model)

图4机械转向系统模型

(2)电动机模型(Motor_Model)

图5电动机模型

(3)控制器模型(Contrllor_Model)

图6控制器总体模型

图7基于模糊控制的EPS系统助力控制策略模型(Fuzzy)

图8电动机PID控制算法助力模型(I_PID)

(4)仿真结果

图9为阶跃输入起始时间为0.5s,幅值为1.5Nm,速度输入V为30km/h时,未控制时横摆角速度r的仿真结果曲线。

图9未控制时的横摆角速度r仿真结果

图10为阶跃输入起始时间为0.5s,幅值为1.5Nm,速度输入V为30km/h时,目标电流Icmd、PID控制电流Ia和下端转向轴转角仿真结果曲线。

图10目标电流、PID控制电流、下端转向轴转角仿真结果

由图10可以看出PID控制的实际电流,能很好的追随目标电流。

图11为阶跃输入幅值为1.5Nm,速度输入V为30km/h时,横摆角速度的仿真结果曲线。

图11横摆角速度仿真结果

由图11可以看出,在阶跃输入下,横摆角速度于2s时趋于稳定值0.015rad/s。

4 小结

根据汽车转向特性,建立了汽车仿真模型,仿真结果表明了所建立的EPS动力学模型准确性,也验证了所采用的控制策略的可行性和准确性。

参考文献:

[1] 文艺.汽车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的控制方法与仿真分析[D].广州:

华南理工大学,2010.

[2] 王若平,杨国荣.电动助力转向系统助力特性的仿真研究[J].拖拉机与农用运输车2008,35(4):

93-97.

[3] 唐新蓬,杨树.电动助力转向系统与汽车转向盘力特性的仿真研究[J].机械科学与技术,2005,24(12):

1387-1390.

[4] 何仁,耿国庆,苗立东等.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的曲线型助力特性设计及分析[J].中国机械工程,2007,18(20):

2515-251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